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应用
五输穴应用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二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中医特定穴五输穴的功效与用法
中医特定穴五输穴的功效与用法五输穴是中医十四经的特定穴位,也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那么在中医中有什么特殊的治疗作用呢,下面是中医理论中五输穴的用法的介绍。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
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
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
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
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
“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
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
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
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
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
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
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
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
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
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
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
“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
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
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
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
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特定穴位之五输穴的应用
五输经脉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相火)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足少阳胆 (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水)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气出入之所,因此具有主治五脏六腑经脉病变的作用。《灵枢经.顺气一日分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满而血者,病生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素问.痿论篇》中,岐伯回答黄帝对治痿的方法时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等等。都是古人对五输穴的应用方法,值得我们重视。因为经脉和五输穴各有所属之阴阳五行,我们就可以利用阴阳五行的相关知识,对各种疾病采取不同的选穴、刺法。如肝经实证,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理,可以选行间用泻法。因为肝属木,行间在五输穴中属火,为肝经的子穴,这就是“实则泻其子”的一种应用方法。若肝经虚证,就应该选曲泉用补法,曲泉属水,为肝经之母穴。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一种应用方法。各五输穴在临床的应用时,以此类推。
手少阳三焦(相火)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君火)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阳明胃 (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阴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二)、阳经五输穴
五输经脉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临床如何运用五输穴治疗痛症
临床如何运用五输穴治疗痛症在临床实践中,作为一位深谙五输穴之妙的针灸医师,我深知如何将传统医学的精髓融入现代医疗之中。
本文将透过我的第一人称视角,细腻铺陈我在临床中如何巧妙运用五输穴来缓解各种痛症。
作为一名针灸医生,我深刻理解痛症给患者带来的身心双重折磨。
中医学认为,疼痛的产生多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有关,而五输穴作为六条主要经络的起点,它们如同一把钥匙,能够开启经络的门户,疏导阻塞,调和阴阳,是缓解痛症的关键。
在具体操作上,我会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体质,精心挑选适合的五输穴进行治疗。
例如,面对患者的手臂疼痛,我会运用轻柔的手法在对应的手太阳小肠经的五输穴——少泽穴上进行针灸,以温和地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治疗过程中,我根据疼痛的急性或慢性属性,调整针刺的深浅和强弱。
面对急性疼痛,我可能会使用较强烈的刺激以快速达到缓解的效果;而对于慢性疼痛,则更倾向于采用细腻温和的针刺方法,以达到舒缓并调养身体的目的。
我还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地结合拔罐、艾灸等其他中医疗法,以期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情绪的波动往往会加剧疼痛感。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总是耐心地与患者交谈,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紧张,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更加放松和平静的状态,这对疼痛的减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还会根据患者的日常习惯和生活环境,给出相应的饮食和生活建议。
比如,我建议他们避免过量摄入辛辣或油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等,这些都有助于加速恢复过程。
总而言之,将五输穴与针灸、心理辅导及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是我为患者提供全面治疗策略的关键。
作为一名针灸医师,我将继续深化我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我的临床技能,以期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享受到减轻痛楚的喜悦。
现代穴位临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现代穴位临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1.命名、含义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
历代医家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做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深入浅,分别用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来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2.部位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
《难经·六十四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
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
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
余皆仿此。
”由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
备注:表里经:阳克阴、阳合阴。
本经:五行相生。
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首载于《灵枢·本输》篇。
但该篇在列举五输穴时,凡属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皆加一金字,其余阴经或阳经的荥、输、经、合诸穴,均无明确的五行属性。
《难经·六十四难》记述了五输穴的全部五行属性:”《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由此可知,五输穴的五行配属是由阴井木,阳井金开始,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
既说明五输如水流的连续性,又说明阳经对阴经的五行排列是相克的。
这种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观点和阴阳互根道理的。
阴、阳五输的不同五行配属演化的五门十变,进一步密切了阴、阳经五输穴之间多种联系,对五输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性能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
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求、输及经穴适用于与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五输穴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专业考试试题:五输穴的临床应用知识五输穴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
十二经脉中每条经各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
今天整理关于五输穴的临床应用知识。
五输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为五输穴。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面首次提出,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这是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作的排列。
五输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
临床上对五输穴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种:一、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补充道: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二、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补泻。
五输穴配属五行,以阴井木,阳井金的原则,即阴经的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而阳经的井穴属金,荥穴属水,输穴属木,经穴属火,合穴属土。
在具体应用时,分为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
1、本经子母补泻法即本经患病,先辨虚实,再根据本经五行属性及本经五输穴五行属性,依据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选取腧穴。
例如肺经实证,应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故选取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五输穴,即合穴尺泽。
2、他经子母补泻法即一经患病,先辨虚实,再根据该经五行属性、其他经脉属性及五输穴属性,依据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选取腧穴。
例如肺经实证,应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金之子为水,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选取子经上的属水的腧穴,即属性为金之子的腧穴,合穴阴谷。
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
关于五输穴的选用有哪些方法?临床上如何运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的特定要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即指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作用重点就在五输穴。
《灵枢·官能》也说:“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指出五输穴的刺法运用、气血出入都是很有条理的。
《内经》、《难经》中曾有多处论述。
其选穴方法,可分以下几类:(1)五输主病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载:“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后来《难经》在此基础上作了补充和归纳。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上述记载,其立论有相通之处,现结合临床应用作些说明:井穴,临床上多用于昏迷、厥证。
《乾坤生意》说:“凡初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指少商)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从所列穴名可知,这些都是井穴。
这是由于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气相交之所。
如《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而厥证多由阴阳之气厥逆错乱所致,故常取井穴,以疏通其气血而泄热清神。
荥穴,主要用于各经的热证。
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常取肝经荥穴行间以泻肝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要治疗各经的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
阴经之输即原穴,能反应、治疗所属脏器病症,如心包经输穴大陵,常用于治疗心悸、心烦等症。
经穴,用于喘咳并不普遍,于循经远道取穴时可配用。
合穴应用,“合治内府”主要指下合穴;手三阳的合穴多用于外经病;手足阴经的合穴适用于胸部和腹部病症。
(2)分配五行《难经》开始将五输穴分配五行,根据其间的生克关系,“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选用相应的输穴。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在针灸疗法中,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在阴经中分别配木、火、土、金、水。
阴经指心、肝、脾、肺、肾、心包经;即井穴属木,荥穴属火……;在阳经中分别配金、水、木、火、土。
阳经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经;即井穴属金,荥穴属水……如治疗肝虚证,根据“虚则补其母”,肝之母为肾、为水,故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治疗。
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肝之子为心、为火。
故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
“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荥”,如果碰到井穴为母穴时,则改针合穴;如果碰到井穴为子穴时,则改针荥穴。
又如:胃经属土,其经穴(解溪)属火,火生土,故解溪为胃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解溪治疗胃经虚证。
井穴(厉兑)属金,土生金,故厉兑为胃经子穴,“泻井当泻荥”,胃经实证泻荥穴内庭。
本穴:指“五输穴”中与本经的五行相配一致的穴位。
如:胃经属土,其“五输穴”中合穴(足三里)属土,故足三里又称为胃经的本穴。
本穴虚证、实证兼治(另:原穴也是虚实证兼治的穴位)五输穴歌(顺序为:井荥输经合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涌泉然谷和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
本经取穴 太渊 尺泽
少冲少海 神门
中冲曲泽 大陵 曲池 二间 后溪 小海 中渚 天井
异经取穴 太白 阴谷
大敦曲泉 太白
大敦曲泉 太白
足三里 足通骨 足临泣 足三里 足临泣 足三里
经脉
足太阴 脾经
足少阴 肾经
足厥阴 肝经
足阳明 胃经
足太阳 膀胱经
足少阳 胆经
虚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四.经穴治疗与肺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2.治疗与水有关的病症 肺主宣发,如肺气失宣,水不得布散,三焦不得通,则会产
生水肿等症,故可取之经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解溪:甲已经主风水面跗肿,复溜:甲
已经主风逆四肢肿,阳谷:医宗金鉴主头面项肿,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一、井穴治疗与肝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井主心下满 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于肝,肝主疏泻, 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可见心下满闷;阳井属金,内 应于肺,金可制木,肺可调气,故阳井有抑木调气之 功,故肝气郁结于心下满闷、胁肋胀满、急躁易怒、 头胀头痛等可取井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涌泉:素问·缪刺论治无故 善怒,气上贲门,少冲:备急千金药方治太息烦 满,少气悲惊,商阳:铜人治胸中气满,
Apply to courseware production
Standard template
四.经穴治疗与肺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3.治疗神志病 阳经经穴属火,内应于心,心主神明,故神志病
可取经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阳溪:甲已经主狂言笑见鬼,昆
针灸体会两则——“五输穴”应用
,
荣主身热 输主体重节
, 。
1
.
本 经 子 母 补 泻 当 某脏 腑 经 络
,
:
痛 经 主 喘 咳 寒热 合 主 逆气 而 泄
, ,
,
”
上 述记
发生 病 变 时 恨 据 证 侯 的 虚 实 结 合 五 输 穴
的 五 行属 性 选 用 本经 的 子 穴 或 母 穴 以
“ ” “ ”
载 其 立 论 有相 同 之 处 现 结合 临 床 应 用 说 明其 主 治 特点
: :
达到 补 虚泻 实 的 目 的
,
。
井 穴 都具 有 苏厥 开 窍 的 功 能 主 治 昏 迷
、
如 肝 经 在五 行 属 木 肝经 的实 热证 可 以取 本 经 的 子 穴 气 虚 则 可 补 其 母穴
“ “ ”
:
,
,
晕厥 为 急 救 之 妙 穴 其 次 可 治 发 热
。
,
,
,
、
(
火穴 )行 问 泻之 ; 肺
, , ,
五 输穴 是 指 十二 经在 肘膝 以 下 各 有 五 个 重 要 经 穴 分 别命 名为 井 荣 输 经 合 合 称五输 穴 效穴
, , 。
“
以输代 原
”
,
具有
原 穴 的性 能 故 阴 经 的 输 穴 又 可 治 疗 有 关 五 脏病 症 如 《灵 枢
,
五输 穴 是针 灸临 床常 用 的有 针 灸十 二 原 》 中就
:
咽喉肿 痛
”
( : I
穴 )太 渊 补 之
:
。
荣穴 都 具 有清热 泻 火的功能 临床上 多用于 热证
:
五输穴及临床应用
治疗相乘病变,调节平衡。
详细描述
通过相乘配伍,可以治疗因五行相乘 引起的各种病变,调节机体平衡,缓 解症状。
五输穴的相侮配伍
总结词
治疗相侮病变,调节平衡。
详细描述
通过相侮配伍,可以治疗因五行相侮引起的各种病变,调节 机体平衡,缓解症状。
04
五输穴的治疗原则与技巧
五输穴的治疗原则
调和阴阳
补虚泻实
五输穴的分布与作用
总结词
五输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 用。
详细描述
五输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每条经脉各有一个井、荥、输、经、合穴。这 些穴位能够调节相应经脉所主脏腑的功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于治疗相应 脏腑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五输穴的特性与功能
总结词
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对应五脏,可以调节气机升降、促进气血流通等特性与功能。
详细描述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对应五脏,具有调节气机升降、促进气血流通等特性与功能。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 输穴可以用来调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同时,五输穴还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调节人体的 阳气和阴气,以保持身体健康。
五输穴对胃痛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胃痛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证之一,五输穴因其 特定的经络联系和调节作用,在胃痛治疗中 具有显著疗效。根据胃痛的证候类型和疼痛 部位,选取适当的五输穴进行针刺或按摩, 可有效缓解胃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案例四:五输穴在腰痛治疗中的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五输穴对腰痛具有良好调节作用
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五输穴因其特有的经络联系 和调节作用,在腰痛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针 刺或按摩相关五输穴,可有效缓解腰痛症状,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同时,五输穴的应用还可根据腰痛的证候类型和 疼痛部位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
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
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
五腧穴的主治及临床应用五腧穴是中医学里的重要穴位之一,主要包括太阳穴、耳尖、人中、足三里和合谷。
太阳穴位于额部两眉中央,是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癫痫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太阳穴可用于缓解偏头痛、牙痛、鼻炎等疼痛症状,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耳尖位于耳廓尖部,是全身其他部位的反射区域,主治眩晕、面瘫、耳鸣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耳尖可以通过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起到调理内分泌、提高免疫力、舒缓压力的作用,并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人中位于上唇与下唇之间的深沟中,是任脉的起始穴,主治中风、抽搐、口臭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人中穴可用于治疗中风后的肌肉萎缩、口臭以及改善面容神情等方面。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是阳明经的经络关键穴位,主治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足三里穴可用于调理消化系统功能,改善胃腹部不适,而且对于失眠、疲劳、腹部肥胖等问题也有一定疗效。
合谷位于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的连线处,是手阳明经的起始穴,主治头痛、口干舌燥、高血压等病症。
临床应用中,合谷穴是治疗头痛、偏头痛的重要穴位,通过针刺或按摩合谷穴可以缓解头部疼痛,并具有调节血压、舒缓紧张情绪的效果。
除了以上的主治病症之外,五腧穴还具有其他广泛的临床应用。
例如,五腧穴可以用于调理气血循环,改善血液循环问题,起到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提高记忆力的作用。
此外,五腧穴也可以用于美容护肤,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肌肤问题,如祛斑、减少细纹等。
总的来说,五腧穴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针灸或按摩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技巧,并由专业的医师指导和监护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五腧穴的作用。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
五输穴的临床运用五输穴(属于针刺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广泛的临床运用。
以下是五输穴的临床运用的一些示例,以便帮助您了解其用途和效果。
胸部疾病:五输穴对于胸部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例如,对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肺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气机、扩张支气管,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五输穴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心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调节心律,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五输穴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也非常常用。
例如,对于胃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脾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缓解胃痛等症状。
妇科疾病:五输穴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对于经期不调、月经痛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肾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月经、缓解经痛、平衡内分泌,从而改善妇科疾病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五输穴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对于头痛、失眠等疾病,可以选择刺激胆经的五输穴。
通过针刺五输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舒缓紧张、促进睡眠,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总结起来,五输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胸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针刺治疗之前,必须确保穴位选择准确,并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输穴在治病中的辨证运用
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各为井、荥、俞、经、合,并称为“五输”。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俞、经、合的顺序,以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经气所出的部位;俞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
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应用,五输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来,凡属于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并以此类推出现:“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这种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和阴阳互根的道理的。
现将十二经的十二经的五输穴(井、荥、俞、经、合)与五行相配表五输穴的主治作用由于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也就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从而在治疗疾病的方面,有了大的准则:1.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满”是指心窝部痞满,郁闷而言。
肝属于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则肝气横逆可见“心下满”,如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急躁易怒、小儿惊风、乳蛾、癫狂、头痛头胀、呃逆、嗳气,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气。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2.用于治疗
阳郄—急性疼痛 阴郄—血证
七、下合穴旳临床应用
下合穴旳含义
“下”指下肢,“合”有汇合 之意,下合穴是指六腑经脉合于 下肢三阳经旳六个腧穴,所以又 称它为六腑下合穴。(六腑在下 肢足三阳经旳合穴)
下合穴旳应用
根据“合治内腑”旳原则,对六腑 本身旳疾患,可取各自所属旳下合穴 来进行治疗。
原络配穴旳含义及应用
原穴、络穴旳配合应用是根据脏腑表里 经络先病与后病而应用旳。先病者为主,取 其原,后病者为客,取其络,也就是当某一 脏腑有病时,取本经旳原穴,配表里经之络 穴,这种原络穴旳配合应用就称为“原络配穴 法”或“主客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四、八脉交会穴旳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旳含义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冲、任、督、 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穴 是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旳八个腧穴, 即内关、公孙、后溪、申脉、外关、临泣、 列缺、照海,它们主要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 上下。
八脉交会穴旳应用
内关与公孙 外关与足临泣 后溪与申脉 列缺与照海
应用
1、治疗所通奇经旳病证 例:落枕、颈腰椎病、脊柱强痛—后溪(督) 胸腹气逆,拘急—公孙(冲) 眼睑下垂、失眠—申脉、照海(阴、阳蹻)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 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 定称号旳腧穴。
一、五输穴旳临床应用
含义: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穴中分布在肘
五
膝关节下列旳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输
荥、输、经、合五穴,简称“五
穴
输”,五输在十二经中共有60穴,
每经各有五穴。
命名
《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五输穴应用
五输穴应用刺血常用的穴位。
此外,《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曾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这条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
这条所指出的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
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
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
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及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发现胃弛缓时会使收缩增强,胃紧张时能使之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又如:阳陵泉,用胆囊造影研究,发现针刺无胆囊疾患健康成年人时,阳陵泉能增强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因此对胆石症有一定作用。
这说明了“合治内府”是有科学道理的。
《灵枢·夭寿刚柔篇》则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这条的意思是说内为阴,体内的五脏属阴,五脏有病,即所谓病在阴中之阴,当刺阴经的荥火穴和输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皮肤属阳,如果皮肤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合土穴;外为阳,体表的筋骨属阴,如果筋骨有病,即所谓病在阳中之阴,就当刺阴经的经金穴;内为阴,体内的六腑属阳,如果六腑有病,所谓病在阴中之阳,就当刺阳经的络穴。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输穴得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得应用非常广泛,就是远部选穴得主要穴位、五输穴就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得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得部位,其分布特点就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得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得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得规律进行配、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与临床实际,五腧穴得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得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与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得病证,这就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得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得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得五行属性与脏腑得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得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得选取适当得五输穴治疗疾病得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与她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得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得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得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得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得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就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她经子母补泻取穴、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得阴谷穴,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就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得子穴阴谷;若肺经得虚证,可取脾经得太白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五腧穴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
五输穴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 5 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十二经脉中每经有5 个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 个。
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
附: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属性表,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腧穴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五输穴的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综合近代临床的饿应用情况,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质量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体庭可清泻胃火。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因而,《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
它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取穴法。
例如,肺在五行中属金,肺经的实证可取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以泻之。
因“金”生“水”,水“”为“金”之子。
取尺泽合“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肺的虚证,刚按“虚者补其母”的方法取穴,“土”生“金”,“土”为“金”之母,故选取肺经五输穴中属土的腧穴(大渊)以补之,这即是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除本经子母补泻取穴外,还有他经子母补泻取穴。
如肺经实证,可取肾经的阴谷穴, 肺属“金”肾,属“水”取,肾经是取其子经,再取其子经上属“水”的子穴阴谷;若肺经的虚证,可取脾经的太白穴。
肺属“金”,脾属“土”,取脾经是取其母经,再取其母经上属“土”的母穴太白。
这即是他经子母补泻取穴。
附:子母补泻取穴表,见表3。
3.按时选用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变化密切相关。
《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这实质上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
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 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一一丘墟;肝经一一太冲;小肠经一一腕骨;心经一一神门;胃经一一冲阳;脾经一一太白;大肠经一一合谷;肺经一一太渊;膀胱经一一京骨;肾经一一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 ),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六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 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经穴分类名。
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3、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4、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十五络脉是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络穴口诀: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三焦外关包内关,膀胱飞扬肾大钟;胃经丰隆脾公孙,胆经光明肝蠡沟;任脉鸠尾督长强,最后再有一大络;脾经大包不可忘。
三、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口诀:太渊配穴于偏历,合谷配穴点列缺;(肺与大肠相表里)冲阳配穴按公孙,太白配穴至丰隆;(脾胃相表里)神门配穴找支正,腕骨配穴寻通里;(心与小肠相表里)京骨配穴行大钟,太溪配穴定飞扬;(肾与膀胱相表里0大陵配穴是外关,阳池配穴走内关;(心包与三焦相配)丘墟配穴到蠡沟,太冲配穴见光明。
(肝胆相表里)四、郄穴:经脉气血汇聚之处的腧穴。
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亦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此外,郄穴亦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个。
1、阴经郄穴口诀:太阴肺经找孔最,太阴脾经寻地机;少阴心经点阴郄,少阴肾经为水泉;厥阴心包是郄门,厥阴肝经按中都;阴维之脉揉筑宾,阴跷之脉在交信。
2、阳经郄穴口诀:阳明大肠寻温溜,阳明胃经是梁丘;太阳小肠找养老,太阳膀胱得金门;少阳三焦点会宗,少阳胆经按外丘;阳维之脉在阳交,阳跷之脉揉附阳。
(注:1会宗在支沟穴旁2、阳交、附阳均在小腿胆经上)五、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 nt),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经穴分类名。
或称腹募。
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
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
《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