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锦瑟》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锦瑟》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锦瑟》最新同步教案《锦瑟》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味《锦瑟》的朦胧美教学重点:《锦瑟》诵读教学难点:体味理解《锦瑟》的朦胧美教学方法:点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1、兴趣导入——名诗对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李商隐另一千古名篇——《锦瑟》神秘的面纱。

明确学习目标(见课件)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解说: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鉴赏全诗的一个窗口,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一个基础。

(1)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有《李义山诗集》。

(2)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3)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整理:二、引导赏析《锦瑟》1、品赏诗歌的步骤:(课件)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第三课琵琶行(并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三、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讲解: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明确: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琵琶行》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1随着高中语文教学逐渐深入,文学经典作品《琵琶行》的教学也成为了必修课程中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琵琶行》教学设计展开讲述,探讨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知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一、选取适宜的文本材料教学的第一步是选材。

在选择《琵琶行》作为教学材料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

从苏教版高一必修四的教学大纲来看,《琵琶行》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本长度、字词难度和文化底蕴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准备中,我们需要对课文进行精选和调整,选取其中行文明快、描写生动,同时贴近学生生活与经验的片段进行讲解和启发。

二、主题思考和讨论《琵琶行》从中唐到清初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和人物,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主题化的方法,通过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范畴,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具体的主题问题。

例如,通过对比宋代以前的封建制度和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让学生思考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让学生认识诗词与乐曲的关联、宗教与信仰的文化内涵等等,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与文化现象的反思和认识。

三、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作为文学作品,情感体验与表达也是《琵琶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演练和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知人物形象的性格、心理、行为等特征。

例如,通过让学生扮演琵琶教师、白衣女子、果郡王等人物,在实践中探寻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核,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学情感的表达和体察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比如鸣琴、写诗、编曲等方式,来深刻领悟和表达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需要强调多元化和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方式。

使用影片、动画和音频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互动课堂、课堂教学游戏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响应度;通过网络工具、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来丰富信息的来源和交流的途径等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教案1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式1.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2.借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2课时一、研读课文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教案

琵琶行并序锦瑟从容说课在虚与实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

白诗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有侧面烘托,有正面描绘,以高超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似乎能让人感知到,生动地再现了演奏的场景和音乐的内容。

李诗追忆往事,或实境虚写,或虚境实写,生动地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迷惘、惆怅的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在分别领悟理解两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作了比较探究。

教学重点探究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比较掌握白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李诗追忆往事的描写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解,熟读成诵;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研促读,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诗是最华丽的乐章,诗是最动人的音符,诗是智者脑海中最精辟的语言,诗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诗,可以凄婉,亦可以明朗;诗,可以含蓄,亦可以直白;诗,可以有严整的形式,亦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潇洒不羁。

若问什么是诗的真谛,一切的妙处就在一个“情”字。

有了真情,哪怕是再苍白的文字也能鲜活起来;有了真情,即使是再平凡的故事也能让静静的池塘泛起涟漪;有了真情,就算是略显稚嫩的诗篇也能觅到无数知音。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并序)》。

这首诗和他的《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

早在作者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三 琵琶行并序 锦瑟课件 苏教版必修4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三 琵琶行并序 锦瑟课件 苏教版必修4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5)老大 嫁作商人妇 .. 古义: 指上了年纪,年龄大。 今义: 排行第一的人。 (6)整顿 衣裳起敛容 .. 古义: 整理。 今义: 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
织、纪律、作风等)。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4.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语言识记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n) (1)湓 浦口(pé . (3)荻 花( dí ) . (5)轻拢慢捻 ( niǎn ) . (7)呕哑 ( ōu yā ) .. (9)霓 裳( ní) . (11)惘 然( wǎnɡ ) . (2)悯 默(mǐn) . (4)幽咽 ( yè ) . (6)钿头云篦 ( bì ) . (8)嘲哳 ( zhāo zhā ) .. (10)铮 铮然( zhēnɡ) . (12)锦瑟 (sè)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2. 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 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 白居易激于义愤, 率先上书“急 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 罪名,并造谣陷害。他先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被贬 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 江州后的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 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琵琶行并 序》这篇著名的七言长诗。
3.古今异义 (1)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 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 古义: 两个词。因,于是;为,作。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暮去朝来颜色 故 .. 古义: 容貌。 今义: 色彩。 (4)铁骑突出 刀枪鸣 .. 古义: 忽然爆发出。 今义: 冲出,超过一般,.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第1课时【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粤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

3.分析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四个乐章”,掌握诗人用多种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4.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世的相似性,体会作者失意悲伤的心情。

5.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四个乐章”,掌握诗人用多种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世的相似性,体会作者失意悲伤的心情。

难点:会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培养联想的想象能力。

【导语设计】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知音的典范,那么谁能给我们大家讲述一下这个故事呢?(《视频导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见素材)今天我们来学习《琵琶行》,了解另外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背景和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锦瑟》教案苏教版版必修

《锦瑟》教案苏教版版必修

《锦瑟》教案3(苏教版版必修4)锦瑟教案1、教学分析:鉴赏诗歌方法的掌握和兴趣的积累。

2、学情分析:学生鉴赏诗歌倾向于对诗歌一种主旨的把握,《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3、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在文学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所以走进作者,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所以我们以"名词对接"的方法导入新课。

一导语、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名诗对接:(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锦瑟》神秘的面纱。

二、作者简介:(见课件)解说: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我们鉴赏全诗的一个窗口,是我们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和语言特点的一个基础。

三、教学生方法:赏诗三步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体味意境,换位移情。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让学生了解鉴赏基本鉴赏方法)四、教师引导:教师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

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品典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见课件)五、课堂活动(师生互动)(解说:鉴赏诗歌第一步诵读)活动一: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7课《锦瑟》(一)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7课《锦瑟》(一)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2021年整理)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7课《锦瑟》(一)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7课《锦瑟》(一)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7课《锦瑟》(一)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课题:《锦瑟》(一)使用人: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

熟悉作者,解读典故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1. 熟悉作者,解读典故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

“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

终年四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

删除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

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

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琵琶行并序》——是本单元“诗从肺腑出”部分的第三篇阅读材料,它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诗歌通过诗人亲身经历,叙写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诗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善于运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外,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精到传神的描摹,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难以言说的情感。

同是,诗中一段对音乐的描绘历来为人所称道。

总之,《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佳作。

学生通过对此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得到一种情感的陶冶,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一些感悟。

思路方法本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品味诗人描绘音乐的高超技术,欣赏诗人对景物与人物的准确把握,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认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主题,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生活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例如:播放一段配有琵琶曲的课文朗诵,展示琵琶这种乐器的图片,以及秋天的风景图,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景。

另外,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最好让学生预习准备:1.疏通生字词,熟读《琵琶行并序》。

2.对白居易更进一步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歌行以及诗人白居易的有关知识。

分析鉴赏诗人描摹音乐的片段,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品味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歌构思的巧妙,理解琵琶女与贬谪诗人的内在联系。

3.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的抒情诗非常发达,但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却是凤毛麟角。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1琵琶行并序锦瑟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1琵琶行并序锦瑟教案苏教版必修4
(4)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例如,尝试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您可以根据这些要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和细化。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1琵琶行并序锦瑟教案》苏教版必修4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读诗中的隐喻和象征,从而培养思辨性与批判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琵琶行》和《锦瑟》两篇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理解诗人的创作手法。
(3)掌握古文的阅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作业三:古文阅读技巧练习
请学生选取一首古文,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技巧,如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结构等,进行阅读和解析。
答案示例:选取了《逍遥游》中的一段,通过抓住关键词“逍遥”、“游”等,理解了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追求。
4.作业四:唐代诗歌与社会历史关联
请学生选择一首唐代诗歌,分析其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对唐代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和意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古文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辨性与批判性。
答案示例:选择了琵琶女作为分析对象,从诗句中分析出她是一个才艺出众、性格坚韧且命运多舛的女性。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描绘了她熟练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热爱。

2021锦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锦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锦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传达了其真挚浓烈的深思。

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锦瑟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锦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1、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2、背诵全诗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复习巩固:教师提问背诵《无题》二、导入新课:结合李商隐的生平导入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三、基本解读: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一般认为它是诗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有影响的有咏瑟说 ( 苏轼 ) 、悼亡说 ( 朱鹤龄 ) 、自伤身世说 ( 元好问、何焯 ) 、自序其诗说 ( 程湘蘅 ) ,钱钟书又有自寓创作说等等。

现在多倾向于认为它是诗人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

全诗意境朦胧,但情真感人。

四、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诗人想到了年过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苏教版必修4在虚与实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

白诗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有侧面烘托,有正面描绘,以高超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似乎能让人感知到,生动地再现了演奏的场景和音乐的内容。

李诗追忆往事,或实境虚写,或虚境实写,生动地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迷惘、惆怅的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在分别领悟理解两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作了比较探究。

教学重点探究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比较掌握白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李诗追忆往事的描写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解,熟读成诵;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研促读,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诗是最华丽的乐章,诗是最动人的音符,诗是智者脑海中最精辟的语言,诗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诗,可以凄婉,亦可以明朗;诗,可以含蓄,亦可以直白;诗,可以有严整的形式,亦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潇洒不羁。

若问什么是诗的真谛,一切的妙处就在一个“情”字。

有了真情,哪怕是再苍白的文字也能鲜活起来;有了真情,即使是再平凡的故事也能让静静的池塘泛起涟漪;有了真情,就算是略显稚嫩的诗篇也能觅到无数知音。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并序)》。

这首诗和他的《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

早在作者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行者,其声行也。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推进新课(诵读课文,抽查预习)师《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诗人夜闻琵琶女弹奏琵琶。

师全面吗?谁再补充?生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诗名就是“琵琶行”。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师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生两位。

分别是琵琶女和作者。

师是什么使他们有了共同点?生苦难的经历。

师文中是怎么表述的?生“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好,今天的预习就抽查到此,大家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来深入探究此文。

文本研习师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全体读课文)师作者开篇写送友。

我们过去学过很多送别诗,都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生“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劝解对方,不要伤心。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感伤。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鼓励,是鞭策。

师是呀,这些送别诗都在特定的场合表达出了特定的意义。

那么本诗作者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生诗人描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

生这种意境,令人顿感真正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也有这样的效果吗?生是的,它描写了别时景象。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

师在结构上,本句有什么作用?生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氛围。

师是的,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琵琶女的出场确实是在作者的极力铺垫之下出现的,她的出场能看出她是个遭遇生活坎坷的人吗?生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既能看出作者急于见到琵琶女的心情,又烘托出眼前琵琶声的强大吸引力。

生作者形容琵琶女出场,是“千呼万唤”,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摆架子,也正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师下面作者开始描写琵琶女美妙的音乐声,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剖析一下。

生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动作简单熟练,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自然孕育而成,有大家之风。

生紧扣上文一个“情”字,用“弦弦掩抑声声思”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绿腰》”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指法,更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抒发内心的情感。

师以下十四句作者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

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对音乐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生弹奏的动作的熟练:“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生旋律的多姿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生听众的反应的衬托:“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生传神比喻、通感的贴切运用: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等等。

通感手法的使用更是使音乐化抽象为具体,引起人们不尽的联想。

生周围环境的渲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的弹奏已经结束,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更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生我觉得这里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

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化解,被甘醇的杜康酒浇灭。

诗人的命运是痛苦的,他们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所以我认为音乐背后的情感更浓。

师是呀,作者对无形音乐的描写能如此绘声绘色,已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佩服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音乐背后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琵琶女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生作者用“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描写,表现了她克服先前的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生“自言”以下,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作者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师大家一起总结一下琵琶女痛苦的人生经历。

生她一生经历曲折。

在青年时代她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谓大红大紫,备受宠爱、备受嫉妒;好景不长,时光不再,随着家庭的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加上年长色衰,于是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痛苦万分。

师前后结合起来,你认为琵琶女是怎样一个人?她的经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生技艺高超,可惜生不逢时,备受凌辱、备受损害的一个人。

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那个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美色,是金钱。

艺人们在那个社会不会有什么人格、尊严。

面对这个形象,怎能让人不洒下同情之泪!比较探究师同是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在另一文章中却是如此,请大家比较一下异同点。

下面是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①十七八。

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②,低眉终不说。

注:①娉婷:姿态美好。

②一问一沾襟:问一次就哭一次。

沾襟,泪湿衣襟。

师阅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要注意背景,《夜闻歌者》系白居易元和十年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

生相同点:①描写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②两首诗都用了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生不同点:《夜闻歌者》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

而《琵琶行(并序)》的表现手法则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烘托。

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语言表现力更强。

师阅读这首诗后再体会体会,说说你更爱读哪一首,为什么?生我喜欢读《琵琶行(并序)》,因为它的情节性强,形象感人。

生因为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太精彩了,简直无与伦比。

师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揣摩一下这首诗歌和本诗描写音乐的不同。

多媒体课件展示: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