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清单(精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代史板块(1500年前后-20世纪初)
总体特征: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及工业文明的扩展即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市场化、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专题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拓展
形成过程:
16世纪-18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

列强用炮舰政策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通过商品输出把亚非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全球扩张、瓜分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纳入到这一市场。

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

评价: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思想观念,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欧美列强通过武力侵略、殖民掠夺将亚非拉落后国家纳入这一市场,他们居主导地位,亚非拉被沦为附庸,发展呈严重不平衡。

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开辟:
1、背景
A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黄金需求量增加(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B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导致的寻金热
C 直接原因:打破商业垄断,分享东方商品贸易的暴利(传统商路以地中海为中心,意大利、阿拉伯、印度商人往来于此,大获其利,西欧商人垂涎利润,渴望另辟通往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
D 思想根源:人文思潮的影响(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激发了人们开拓进取、敢于冒险、征服自然和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
E 宗教原因:传播天主教成为精神动力
F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建立,科技的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地圆学说)
G 欧洲市场经济的发达、政策重商政策
2、过程
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开辟的新航线方向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向东
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向西
1497-1498 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向东
1519-1522 麦哲伦等西班牙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向西
3、影响
A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B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商品交换越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为国际性的商品交换)
C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E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前后是两个世界,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等不同文明碰撞,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汇合交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

(2)全球(整体)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开始汇合,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成为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近(现)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转变。

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新起点。

(4)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新航路开辟引
起了商业革命,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促进了物种交流,从此欧洲市场扩大,并发展到世界范围,世界各地之间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二)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8世纪中期,通过打败法国,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影响:
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美洲、非洲);另一方面,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加速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国家殖民活动区

方式或手段结果(影响)崛起背景
葡萄牙非洲、亚洲、
南美(巴西)
自西向东
侵占沿海据点、
垄断商路、建立
商站
暴力掠夺、贩卖
黑奴
1580年被西班牙
吞并;16世纪后
西班牙走向衰
落;海上殖民霸
权地位被英国取
代;
新航路开辟-扩
张;
16世纪,西班牙成
为欧洲霸主
西班牙除巴西外的
中南美洲、
亚洲菲律
宾、自东
屠杀土著居民、
开采金银矿、建
立农业庄园、种
植园、贩卖黑奴
优越的地理位置
造船业发达
航运业发达
西衰落、英内战
向西
荷兰亚洲、美洲建立垄断性贸易
公司、贩卖黑奴17世纪成为欧洲
强国;三次英荷
战争后丧失强国
地位
1588年打败西班牙
1674年打败荷兰
1763年打败法国
在政府重商政策下
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和殖民扩张
英国世界各地海盗式掠夺、建
立垄断性贸易公
司、奴隶制种植
园、贩卖黑奴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并夺取了海上霸权
荷兰是商业帝国,其经济来源只有经商,除造船业外,工业并不发达,而且国家小、实力不大,英国工业国家,可以生产大量商品,出售自己的商品比荷兰做转口贸易利润更高,经过新航路开辟后的资本原始积累,综合国力超过荷兰,故能战胜荷兰
《航海条例》:1651年议会通过的旨在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打击、限制荷兰海上优势的法案(英荷战争导火线)内容:只有英国或殖民地所拥有、制造的船只可以运装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其他国家的制造品,必须经由英国本土,不能直接销往殖民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854年,外国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二、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1)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①经济上:圈地运动及海外殖民扩张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这些使英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②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对外关系上:积极进行海外扩张,参与殖民掠夺,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思想上:16世纪,英国进行了“国教”改革,建立了民族宗教;启蒙思想家最早在英国出现,如:霍布斯、洛克等,推动了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

(2)进程: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到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3)标志: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成果是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从而使工业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业的变革(火车和汽船,欧美开始大量兴建铁路)
(4)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
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促使列强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寻找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④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兴起: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电气时代”来临)
(3)主要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

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多种塑料、人造纤维。


④传统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⑤电讯技术发展迅速(电报、电话,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4)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的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

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5)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②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使世界各地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运用新史观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城市化问题;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

(5)从生态史观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4、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认识
⑴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丰富的廉价原料、拓展利润更为丰厚的投资场所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这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市场,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

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

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互相联系。

5、工业革命对西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1)对西方世界
①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国共和政体确立,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与此同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②经济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③思想方面:自由主义产生并发展,取代重商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④世界一体化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对中国
①政治上: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③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④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专题二、近代政治文明的不同类型
一、欧美民主政治的确立和扩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
(1)前提:“光荣革命”推翻子专制王权,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的统治地位。

(2)标志: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
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是实际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核心。

1832年-1884年议会改革推动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特点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保留国王的君主制度,享有最高待遇,但王权逐渐转到议会手中。

②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③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二)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政府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国家权
力分属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2)特点: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3)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南北战争使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黑人获得了与白人同等的法律地位,巩固了美国的联邦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19世纪晚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特点
①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分权制衡,以此防止滥用权力。

②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③中央集权原则:主要表现为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

(三)法国:共和政体的艰难确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行政权力归总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总统经议会同意任命内阁,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

(四)德国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皇帝有权否决议会制定的法律。

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专题三、近代西方精神文明的成果
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一、文艺复兴(14-16世纪)
(1)背景: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人生享乐,但自身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黑死病的蔓延,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反思。

(2)核心: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崇尚理性和科学,关注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研究。

(3)概况
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

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市民英雄的创造者”)、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画圣”)。

(4)扩展: 16世纪,英国诞生杰出的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5)影响
A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更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类生活的世界;
B 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欧洲宗教改革(16世纪)
(1)历史背景:
①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强大;
②天主教会的政治、经济盘剥使人们的不满情绪严重;
③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内容:
A、马丁.路德
①《九十五条论纲》质疑、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②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③建立不受教皇管辖的新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礼拜仪式使用德文,一切仪式从简,允许神职人员结婚。

B、加尔文
①因宣传马丁·路德的主张遭法国天主教会指控为异端,被迫流亡国外
②“先定论”: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
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好无从知晓上帝的决定(只有奋斗和成功才能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话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因行称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定的教阶规定和复杂的圣礼,灵魂才能得救因信称义和先定论:都没有否定对上帝的信仰,提出只要虔诚的信仰就能得救,将与上帝沟通的权利交给信徒自己(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
根本分歧: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安排还是相信自己
(3)影响
①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对罗马教皇的迷信,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②西欧形成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三、启蒙运动(17-18世纪)
(1)历史背景:
经济条件: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因素:成长中的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政治成熟,反对专制统治日益强烈,与封建势力矛盾日益加深;
文化因素: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严重挑战教会的谬误权
威。

(2)核心:“理性主义”,即倡导“人权”、“民主”“法治”反对天主教权、专制王权,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民主法制社会
(3)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思想家主张历史地位相似

孟德斯鸠探讨了政治自由的条件,提
出三权分立学说
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
原则
都反
对君
主专
制,否
定教
权主
义,提
倡民
主政
治、自
由平

伏尔泰由开明君主制过渡到英国
式的君主立宪制和自由、平
等、民主政治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
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
平等的根源》倡导社会契
约,天赋人权学说和人民主
权,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描绘了未来世界的蓝图。


法国中下层群众提供了理
论旗帜,在法国大革命中发
挥了极大的作用
康德人非工具(人本思想)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4)性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为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