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
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
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本章将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依据。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态。
资本家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进入生产过程。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形式—用货币采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是资本家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一)从流通形式看,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不同的:1、商品流通形式:W—G—W’。
目的在于获得其它消费品。
2、资本流通形式:G—W—G’。
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1、形式不同:顺序—先卖后买与先买后卖、起点和终点—商品到商品与货币到货币、媒介不同—货币与商品。
W—G—W’;G—W—G’。
2、内容不同:商品流通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流通的主体是不同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流通的主体是价值。
3、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是为买而卖;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价值G’=G+△G作用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资本运动的总公式及矛盾1、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适用于一切形式的资本,它概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2、资本运动的总公式矛盾: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资本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增殖的;W也不可能在流通过程中使价值增值。
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是从何处产生的(1)剩余价值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在资本家之间分配,但绝不可能通过贱买贵买而使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劳动创造并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
点是
CDE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他们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劳动力也表现为资本的力;
第二,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产品也归资本家所有。
(3)从社会本质方面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使资本价值增殖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
就使两者结合。
在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其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
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4.《资本论》第三篇
Note1:本章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历史记录, 对于我们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历史具有重要 意义。 Note2:工人阶级作为行动主体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当中。阶级斗争在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出现,同等 权利(都是遵循了交换价值规律)之间是无法判 定“公平”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捍卫自 己的立场。 Note3: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对经济关系的重大调 节作用。引申问题——国家权力和资本力量为何 允许劳动者取得一定的利益?
5.5 5 4.5 4 3.5 3 2.5
产品的价值构成:W=C+V+M 剩余价值率: m′= m/ V
现实生活中剩余价 值率怎么粗略计算?
2 1.5 1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剩余价值率变动
9
10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这很重要:在 给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在把棉花制成纱线 的过程中,只可能花费必要的劳动时间, 而不会花费更多。” 劳动力必须在“正常条件”下发挥作用, 劳动力需要具有“平均的程度,技巧和速 度”,“通常的紧张程度”。 “片刻”是“利润的元素”。
A. 资本家总是按商品价值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 资本家总是能够按商品的价值来出卖产品棉纱。其 中,当资本家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扩大产量以后, 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也要能相应地增加,从而保证产品仍 能按价值出卖。否则,如果市场的需求没有随之扩大, 那么,资本家实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可能会因为商品价 格的降低而减少,即少于工人实际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量。 C. 工人的劳动力总是在正常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即必 须在社会平均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进行劳动,也就是工 人使用的劳动资料例如纺车或纱锭是当时同行业通用的 纺车和纱锭,而且工人所使用的棉花也具有正常的质量。 D. 工人的劳动本身也具有平均的性质,即具有当时社 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关系。即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社会的供给与需 求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 产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1. 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用于个人
消费(m/x)
m= Δ c+ Δ v+m/x
I(c + v + m) > Ic +Ⅱc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划分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 的实质 ; 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
公式: m m 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生产生
社 会 总
价值构成
c+v+ 生m产资料
产资料 的第一 部类Ⅰ
产 品
实物构成
消费资料
生产消 费资料 的第二
第第三三章章 资资部本本类的的Ⅱ运运行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考察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
整个社会的生产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只 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流通
一、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阶段 公式 职能形式 职能作用
购买 阶段
G
W
A Pm
生产 阶段
W
A Pm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8第八功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2)资本原始积累①含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②过程:a.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
一方面,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听由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最终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国有经济的出现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因为:a.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b.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三、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剩余劳动则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条件。 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源于剩余产品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叫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的三种表示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资本流通公式是: 运动形式不同:
以卖为起点,以买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商品,货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以买为起点,以卖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货币,商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WGW
使用价值是运动主体,货币(价值)是媒介,获得使用价值后运动结 束。
价值是运动主体,商品和货币只是价值的存在形式,运动无止境。
三、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 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 能降低。
生产资料价值 (24元)
预
付
资
本
价
劳动
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具体劳动
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 旧价值
24 元
劳动过程
创造新价值
抽象劳动 6
元 劳动力价值 和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 增殖 过程 (30元)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自然界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获得价值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或出售商品都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殊性: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价值形成过程。
①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②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了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③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新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就是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2)资本主义生产最终是价值增殖过程①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②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弥补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m)是指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第四章第二节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21
案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资本家的资本是如何形 案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成的,他们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剥削? 成的,他们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剥削? 人们由于受个人生活态度、天生禀赋、遗产、家庭教育、机遇、 人们由于受个人生活态度、天生禀赋、遗产、家庭教育、机遇、 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的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不同人的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收 入水平不同,再加上人们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不同, 入水平不同,再加上人们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不同,必然造成人们 手中积累的货币财富的巨大差异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 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率 代表剩余价值率, 如果用m′代表剩余价值率,则 m′=m/v =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16
剩余价值率还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剩余价值率还可写成以下两种形式: (1)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2)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 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有提 表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高的趋势。 高的趋势。
在本质上, 资本不是物, 在本质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 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 间的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无偿占 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 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 马克思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 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各种物质形态:如货 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 )、原材料 币、商品、生产手段(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能 辅助材料等。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 源、辅助材料等。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 们被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 们被用来当作生产与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被 称之为资本。 称之为资本。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 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工具,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奴隶;纺纱机就是纺棉花的工具,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 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 资本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 资本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 ——马克思 皮尔的故事) 系”——马克思 (皮尔的故事)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要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首先弄清楚什么叫资本总公式。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而在W—G—W 循环中,开始是一种商品,结果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
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出发,又返回成货币,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也就是说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将货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交换的目的就是再次获得货币。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货币购买者仅仅是为了获取等量的货币,而没有实现价值增值,这个运动就毫无意义。
因此,资本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这个过程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G。
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这个公式中前后货币是不同的量,预付一定的货币经过一个流通的过程收获更多的货币。
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论》提到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意思是形式上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值。
例如我从甲手中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给乙,先买后卖,这对简单商品流通在次序上是颠倒了,但对甲和乙来说,不论是简单商品流通还是货币流通,都是以单纯的买者和卖者出现。
同时,资本家也是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相对立的。
可见,买和卖单纯的次序颠倒,并没有越出简单商品流通领域,不能说明价值为什么增值。
但实际上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确实增值了,这种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过程理论
劳动过程理论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历程依照汤普森和纽桑的观点,劳动过程理论自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在时间上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布雷弗曼在《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中分析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当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普遍应用与工业生产,科学管理和流水线将原本复杂的劳动过程分解为简单的碎片化的动作,削弱了工人控制劳动过程的技术资源和权力,迫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听命资本家及管理者的安排。
也就是说,随着工人技艺的丧失,劳动过程的管理发生了从“技术工人控制”(craft control)向“管理者控制”(management control)的转变。
在布雷弗曼看来,一部垄断资本的历史,就是工人的劳动没落(the degradation of work)的历史。
(去技术化和过度关注客观组织层面)第二阶段包括20世纪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晚期的管理控制形式的研究,出于对布雷弗曼过于关注生产过程中客观组织层面思想的批判,布若威在《制造甘愿》一书中关注了工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和劳资关系的多面性。
在实地研究基础上,他以马克思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区分了劳动过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中的关系两个概念,前者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剩余价值归谁占有,他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作用,后者揭示了资本家是如何掩盖剩余价值的同时并揭示了生产过程中工人是如何认同剥削的,他的研究既补充了劳动过程中工人主观意识的研究,也打破了马克思关于劳资关系中强制与对抗的单一性思想,扩展了控制、抗争、认同的多向度关系。
第三阶段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即后福特主义时代对劳资关系的乐观判断,以受福柯及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对工人主体性的研究。
后福特主义劳资模式强调弹性灵活和人情味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人参与于双赢的劳资关系(要求与对抗性劳动关系的决裂,提倡工作团队、工作场所更大的灵活性、更多的概念性任务和责任、合作的、高度信任和有高度使命感的双赢的劳动关系)。
但这种过度乐观的态度遭遇了劳动过程学者伍德(Wood)等人的讽刺,他认为共同参与只是资方促使工人认同组织规范的手段,只会进一步限制工人的抗争能力。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2)
美国体制
美国人首先是英国人 所以美国一开场就是制度化的资本主义 由于没有本地贵族,美国比所有国家更加强调平等 美国是个土地资源极为丰裕的国家,所以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如何把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 汉密尔顿主义 依靠农业剩余产品的贸易总是无法与工业制造国的
贸易进展有效的竞争 首先是与英国之间的战争,然后是南北战争 土地辽阔,需要大规模根底设施投资 经济科学的开展
为什么说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萌芽?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开 展有哪些表现?
因为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兴旺,表达在手 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 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 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 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 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机户出资,技工 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说 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 清朝的开展除了规模, 产量,技术和工具有所进步外,主要是长途运输 业兴起,出现许多大型商业城市,工商业小城镇 也有很大开展.
2、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3、途径:圈地运动,推行殖民制度,贩
卖黑奴,进展商业战争,发行国家公债, 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
中国式城市化“圈地运动〞大跃进将带来 灾难性的后果
(1)农业生产用地大幅地、急速地减少,乡村体系迅速 减少、消失,这将消灭我国的乡村环境,危及我国的 粮食平安;
(2)低级的、重复的、污染的工业区大幅增加,城市和 乡村中积聚的工业和城市污染大幅增加,这将破坏我 国的工业构造,危及我国生态和城市平安;
(3)农村失地人口和城市赤贫人口大幅增加,这将破坏 我国的城市和乡村环境,危及我国未来的人口平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二、三节
童工
9岁到10岁的孩子,在大清早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 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0、1l、12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痴,
陶业、火柴制造业工人的生活
在特伦特河畔的斯托克和在沃尔斯坦登这两个陶业区,人的寿命特别短。20岁以 上的男子从事陶业生产的,在斯托克区虽然只占36.6%,在沃尔斯坦登只占30.4%, 但是在这类年龄的男子死亡人数中,死于胸腔病的陶工在斯托克区占一半以上,在沃 尔斯坦登区约占2/5。陶工作为一个阶级,不分男女……代表着身体上和道德上退化 的人口。他们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而且胸部往往是畸形的。他们未老先衰, 寿命短促,迟钝而又贫血。他们常患消化不良症、肝脏病、肾脏病和风湿症,表明体 质极为虚弱。但他们最常患的是胸腔病: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和哮喘病。有一种 哮喘病是陶工特有的,通称陶工哮喘病或陶工肺结核。还有侵及腺、骨骼和身体其他 部分的瘰疬病,患这种病的陶工占2/3以上。 火柴制造业是从1833年发明用木梗涂磷的办法之后出现的。自1845年起,它在英 国迅速地发展起来,它同时也使牙关锁闭症蔓延到各地。工人中有一半是13岁以下 的儿童和不满18岁的少年。谁都知道,这种制造业有害健康,令人生厌,所以只有 工人阶级中那些最不幸的人,饿得半死的寡妇等等,才肯把“衣衫褴褛、饿得半死、 无人照管、未受教育的孩子”送去干这种活。工作日从12到14或15小时不等,此外 还有夜间劳动,吃饭没有固定时间,而且多半是在充满磷毒的工作室里吃饭。如果但 丁还在,他一定会发现,他所想象的最残酷的地狱也赶不上这种制造业中的情景。在 壁纸工厂中,粗糙的壁纸用机器印刷,精致的壁纸用手工印刷。生产的旺季是从10 月初到第二年4月底。在这段时期内。劳动往往从早晨6时一直持续到晚上10时,甚 至到深夜,中间几乎没有休息.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地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地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地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地统一.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地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地共性地一面.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地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地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地监督下劳动,他们地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地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地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资本家地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这两部分在生产中地作用是不同地.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地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地产品,只转变自己地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地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生产资料地价值通过工人地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地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地价值量.而用来购买劳动力地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地劳动再生产出来地.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地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地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地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地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地资本主义形式.”由此可见: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地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地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地剩余劳动创造地.这就是资本家发财地秘密.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地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地本质.资本地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地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地关系.三、剩余价值生产地基本方法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地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绝对剩余价值地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地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地首先采用地基本方法.对于这种方法,马克思剖析说:“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地生产,就是剩余劳动地吮吸——通过延长劳动日,不仅使人地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地发展和活动地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它靠缩短工人地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地生产时间.”①(二)相对剩余价值地生产随着生产技术条件地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劳动日地斗争力量地增强,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地商品地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争当领头羊,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地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地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地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剩余价值地生产方法,不是互相排斥地,而是相互联系地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地剩余价值,哪种方法有利就用哪种方法..。
3价值增殖过程1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 者与一无所有的劳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 关系。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但 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关系后,生 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在生产中 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力的出卖者成了雇 佣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
第四章
25
“因此,资本不仅象亚当· 斯密所说的那样, 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 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资本自行增 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 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资本论》 第一卷第584页)
第四章
26
第二节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二、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的作用,资本的本质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第四章
34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仅指出 它在劳动过程上的特点并没有触 及到它的最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劳动过程, 更本质的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第四章
35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使用价值,而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使用价值 只是作为价值的载体,他们生产使 用价值是为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生产商品的劳 动二重性上来分析。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是遵循等价交 换原则,因而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 资本的运动结果却表明资本在流通中发 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 盾。
《资本论》导读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工程教材PPT)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只是消费他所购买 的劳动力商品,而他只有把生产资料加到劳动力上才能 消费劳动力。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 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 的产品归他所有,正像他的酒窖内处于发酵过程的产品 归他所有一样。”
类:一类是大自然中原有的自然物;另一类是被人类加 工过的物质要素,即原料。
3.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各种物
质手段,最主要的劳动资料是劳动工具。“各种经济时代 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 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变化也不影响它们之 间的职能区别。不变资本使用得再多,其价值也都是个 转移的问题,可变资本使用得再少,它也是价值增殖的 唯一源泉。
叁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似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共
同带来的。但是,“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 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本身抽去”, 同样的道理,不变资本只是提供一种物质条件,是实现 剥削过程的条件,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目录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 价值量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第四节
工作日
壹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 增殖过程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一、劳动过程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 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 产的剩余价值。以这种方法获取剩余价值就 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
16 2019/8/18
工作日的限度
三 资本积累 :讨论资本积累的实质及一般规律
4 2019/8/18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资本价值增殖过程及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资本累一般规律 3、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难点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5 2019/8/18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资本价值增殖的前提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工人劳动在 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产品归资本 家所有。
8 2019/8/18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9 2019/8/18
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的补 偿过程
一方面是工人的具体劳动发生着两方面的作 用:生产出一个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 的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 是把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 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作不变资本,用字母C表 示;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会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会增大自身的价值量,因此, 马克思把它称作可变资本,用字母V表示。
14 2019/8/18
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价值 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在 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 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 时间,称作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时间是 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称为 剩余劳动时间。可见,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 余价值的源泉。
12 2019/8/18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 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25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 2019/8/18
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 权,……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 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 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是有利还是有害,方便 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 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 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
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 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 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 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11 2019/8/18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 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 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6 2019/8/18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由劳动二重性 得到说明
7 2019/8/18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一般劳动过程:生产资料和劳动的结合; 劳动过程的目的性;通过劳动生产出使 用价值。
资本家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中,总是力图延长 工作日。工作日虽是一个可变量,但只能在一定限度 内变动
工作日不能缩短到与必要劳动时间相等的程度,因为 这样就不能生产出剩余价值。但工作日也不能无限延 长,它受到两个界限的制约:一是生理的界限,二是 社会道德界限,劳动者在一天内要有阅读、照顾子女、 社会活动的时间。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个国家 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决定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它揭示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真 正源泉。
(2)它为准确地揭示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所谓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用 m’表示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
15 2019/8/18
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7页
2 2019/8/18
目标与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过程及资本主义生产 过程的特点,通过对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资本雇用劳动的本 质
了解马克思理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变的中 间环节及剩余价值在不同利益集团中间的分 配过程
掌握资本积累的实质及一般规律,了解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17 2019/8/18
工作日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的总和。
另一方面,工人同时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 品的新价值。
仅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一 般的商品生产过程,价值并没有发生增殖, 资本的生产目的并没有达到。事实上,资本 主义的生产过程决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而必须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10 2019/8/18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 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的源泉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所谓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一
13 2019/8/18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从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见,资本的不同部分在 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是有很大区别的。
3 2019/8/18
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 内容,
一 剩余价值生产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第二,资本价值增殖的前提 –第三,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四,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工资
二 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讲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 及利润在不同的利益集团间的分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