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如何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但作为媒体,讲述改革开放的故事更多时候可能需要从细微处开始,因为故事总是离不开具体的人和事。

2018年5月11日,路透社发表题为《中国的多楼层“猪宾馆”将产业化农场提升至新高度》(China’s Multi-storey Hog Hotels Elevate Industrial Farms to New Levels)的报道,以广西山区一家立体养猪场为蓝本,讲述了中国为满足城市人口生活需要帮助农民致富,在养殖业产业化道路以及产业升级方面所进行的最新努力与尝试。这篇报道可以当作一个讲述中国改革开放故事的优良案例来剖析。

故事先导的选题路径

我们往往惊讶于外媒寻找中国故事并从中拎出独特报

道角度的慧眼。除了中西思维模式和视角的不同,最重要一点,可能还是我们选题路径出了问题。

长时间以来,我们似乎更愿意在先有一个“套子”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个适合这个“套子”的故事往里“塞”。这种路径“找到”的故事,往往流于形式,落入俗套,加之单纯为了满足“套子”的需求,难免采访不细致深入,最后出来的东西,宣传腔较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少能报道“猪

宾馆”这样的事情或是如果报道也仅仅满足于“奇闻逸事”报道的原因之一。我们预设的宣传框架往往会本能地排斥这种貌似“不着调”的题材。

而“猪宾馆”这样的新鲜故事,用“遇到”似乎更合适。路透社记者遇到了这个故事,然后再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或与什么大背景、趋势有关。这种“缘事而发”的选题,往往事例生动、解读到位,给读者以管中窥豹的感觉。这种选题路径的产品往往会赋予地方新闻和一些貌似不起

眼的小事儿超乎寻常的意义。

这两种选题路径实际上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是故事先导还是宣传先导?即,是因为故事有传播价值我们才去讲这个故事,还是为了宣传而去按图索骥甚至量身定做一个故事?

故事的价值

报道新闻讲究的是事件的新?价值。把这个概念移植到对外传播中的故事讲述,就是“故事价值”了。

“猪宾馆”的故事价值首先体现在新鲜性上:立体猪场被当地人称为“猪宾馆”这本身就是一件趣事。虽然广西的立体猪场并非世界首创,也不是亚洲领先,但欧洲的类似存在仅为二三层,且一些已被废弃,而中国人则为此“大兴土木”,并在建造可能成为世界上最高的13层“猪宾馆”。

改革开放40周年是今年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大议程,

媒体要想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首先得找到好故事,而好故事的第一个标准就应该是新鲜。回顾纪念类报道难免谈旧事。在过去的报道中,不乏改革初期脍炙人口的经典案例。但40年过去了,当初一些精彩的故事如今可能更适合在背景中出现,如果反复使用,手法不当,未免有炒冷饭之嫌。当然,不是绝对说“往事不能再提”,关键要看是否有新的角度、新的剧情。

挖掘新鲜故事,需要把握时代脉搏。讲述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故事与讲述改革开放30周年、20周年、10周年的故事应该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的故事重在讲述“中国逐步由封闭转向开放”,第二个十年重在讲述“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社会的变迁”,第三个十年重在讲述“中国经济奇迹以及它给世界带来的机遇”的话,那么,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的故事则需要讲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努力与意义”,因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使中国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关联。在这一趋势下,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必须要有新时代的站位,必须更具国际视野。

“猪宾馆”故事价值的第二个体现是此事包含的矛盾和冲突。虽然这篇报道并没有狭义故事中情节上的矛盾冲突,但是,报道展现了立体猪场需要面对的矛盾,即多层大规模饲养的疫病防治风险。此外,文中提到,广西等地兴办立体

猪场,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南方地区多山、不利于发展大规模养殖场而北方畜肉供应在运输经济成本上又高这一矛盾。

如果一个事例既没有新鲜性,也没有什么戏剧元素(矛盾冲突),很难说它有故事价值,充其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如果这样,我们又何必要把它讲给别人听呢?其实,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并在推进过程中产生新的挑战,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由“独生子女”到“全面放开二孩”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如果我们在选题采访讲述过程中能够有这种“矛盾视角”,不愁找不到、讲不出耐人寻味的故事。

故事讲述:小切口与宏大叙事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路透社这篇稿件不是以广西山区“猪宾馆”为由头写起,而是开篇就如论文一般分析中国养殖业产业化和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问题,不知会吓跑多少读者。这其实是一个小切口与宏大叙事的问题。

这里说的“宏大叙事”主要是指为满足对内宣传需要而策划和采写制作的一些主题高屋建瓴但细节缺失或血肉不丰满的如同“政论散文”的作品。此类作品因为只有高亢的语调和华丽的辞藻,而没有故事,或故事只是沦为点缀或陪衬,如果直接嫁接到对外报道中,则难以奏效。

宏大叙事与对外传播并非格格不入。但需要把握两个问

题:

一是把握好“宏大叙事”类报道的比例。对外传播,总体上宏大叙事不宜过多,不宜过于集中。当多家甚至所有的中国外宣媒体都同时推出或一家媒体反复推出类似作品的

时候,给受众的感觉往往已经不是“无效传播”所能一言以蔽之的。

二是“小切口大主题”的报道不能模式化或功利化。宏大叙事的确可以借助“小切口大主题”的报道完成,而且中国外宣媒体已经能够很娴熟地运用小切口的报道技巧。但需要注意的是,故事的鲜活、完整,比背后的大主题更重要,更受欢迎。但现实是,在大型宣传攻势中,我们的报道最容易流于模式化或功利化的俗套,即故事只是为宏大主题服务,所以,记者采访时忽略细节,编辑喜欢删除有戏剧性的情节,而把时间和篇幅保留给大主题,即说教味道比较浓的专家分析和官员解读等。模式化、功利化的套路表现为三段论式的陈词滥调:某某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某某政策影响或某某趋势的一个缩影――专家官员解读分析这个政策

的影响或趋势(故事被扔到一边)。避免这种套路,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故事先导,而解读分析要注意量,点到为止,也要注意“味”,即不能有明显甚至浓烈的宣传腔或说教味。故事与解读只有配比合适,才能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