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

合集下载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

浅析司马迁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全文司马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人之典范。

观其一生,不论为官、做人抑或写文,始终坚守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

或许正因其才华与精神相辅相成、知识与人格交相辉映,才成就了他的宏篇巨著《史记》。

本文从司马迁生平着手,就其生平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进行浅析。

一、家庭出身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据司马迁所说,司马氏在虞夏和周朝均担任史官。

西汉时期出生的司马迁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指在家乡干农活。

后来父亲司马谈在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来到长安,可谓家境良好。

司马迁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刻苦攻读,“年十岁则诵古文”,并研习《左传》、《国语》等各类史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拜访过多位名师,曾向古文经学家孔安国请教《沿书》,向今文经学学者董仲舒请教公羊《春秋》。

做上太史令后更是借工作之机遍览皇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文史资料。

其丰富的学习与阅读经历,为其后来的《史记》创作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家族世代为史官,其任务就是记载帝王圣贤之言行,以及搜集整理天下之遗文古事,还有通过叙事论人为统治者提供借鉴资料。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想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巨著。

他当上太史令后,搜集和阅读了大量史料,为修史做好大量准备工作。

然而由于其年事已高,要独修一部史著谈何容易,另外从时间、精力和才学各方面都已力不从心,故此他寄厚望于儿子司马迁,望他能实现这一人生宏愿。

虽然司马谈最终也未能完成夙愿而憾恨而卒。

然而其学术思想对司马迁的深远影响却是巨大的。

二、漫游经历之于《史记》创作的影响司马谈寄希望于司马迁后,加大了对其培养力度。

先让其“读万卷书”,接下来让其“行万里路”。

在他的鼓励下,20岁的司马迁就踏上了为期两年的全国漫游之旅。

后来证明这次漫游成为了司马迁《史记》创作的一次实地考察。

漫游途中,司马迁深入一线,亲自采――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使《史记》更具真实性和科学性。

此外,这次漫游还体现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历史人物司马迁描述他的事迹并写出司马迁的经历对你的启示要求400字

历史人物司马迁描述他的事迹并写出司马迁的经历对你的启示要求400字

历史人物司马迁描述他的事迹并写出司马迁的经历对你的启示要求400字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用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完成了巨大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司马迁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非常勤奋努力。

然而,在他成年后,家族遭到政治斗争的牵连,他被迫离开家园,在异地生活了十多年。

这段经历给了他深刻的痛苦和锻炼,但也锻造了他坚强的毅力和胆识。

司马迁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巨著《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花了整整二十余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和撰写。

他深入各地寻找史料,与各种人相处,甚至冒着被人监视和骚扰的风险。

他以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卓越才华,将几千年的历史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坚持了他内心的热爱和追求,他没有因逆境而放弃,相反,他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的遭遇和经历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毅力和坚守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

同时,司马迁的《史记》也告诉我们历史的重要性。

他的巨著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历史是人类的镜子,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和研究历史,从中提炼经验教训,为我们自己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指导。

总之,司马迁的经历和成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他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他的《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学习历史。

我们应该以司马迁为榜样,不断追求梦想,努力向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你的启示 作文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你的启示 作文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你的启示作文提到司马迁,那可真是一位让人又敬又怜的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打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满肚子的学问,一心想着要把历史的真相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司马迁年轻的时候,那可是游历了不少地方。

他可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去实地考察,收集各种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

他走过山川大地,看过风土人情,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像个好奇的孩子,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竖得高高的,生怕错过任何一点有用的信息。

比如说,他去了齐鲁大地,在那里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他到了楚汉相争的战场,想象着当年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场景。

他详细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司马迁子承父业,当上了太史令。

本以为能顺风顺水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可命运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爱开玩笑。

李陵之祸,让司马迁的人生来了个大转弯。

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满朝文武都在指责李陵的罪过。

可司马迁却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把司马迁给关进了大牢,还判了个宫刑。

那宫刑,可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啊!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

司马迁当时的心情,咱真是难以想象。

他可能无数次在黑夜里独自哭泣,质问老天为啥对他这么不公。

但司马迁没有被打倒,真的没有!他咬着牙,忍着痛,硬是挺了过来。

他心里想着:“我还有未完成的使命,我要写的还没写完呢!”就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司马迁在狱中继续着他的创作。

那牢房里的条件,咱都能猜到有多差。

又阴暗又潮湿,吃的喝的也不好。

可司马迁根本不在乎这些,他的心思全在他的书上。

他拿着那支笔,一笔一划地写着,仿佛那不是笔,而是他的武器,是他对抗命运的法宝。

终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司马迁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这部书,那可真是了不起!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司马迁用他那生动的笔触,把一个个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把一段段历史故事讲得精彩纷呈。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素材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素材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素材有:
1.身陷牢狱: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判处宫刑,这
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写《史记》的决心。

2.忍辱负重:司马迁在遭受屈辱和痛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史
记》。

他不仅承受了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打击。

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

3.勤奋努力:司马迁在写《史记》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和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他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创作,最终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历史巨著。

4.追求真理: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始终坚持追求真理。

他不仅
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思想意义。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初中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初中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1.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学者世家,自幼聪颖好学。

曾经师从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贾谊学习史学和文学知识。

因其家族曾受牵连被害,司马迁自少年时代开始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较真学习,以报世家仇恨,并著有《报任安书》。

后来,司马迁游学历经河东、淮南、荆楚等地,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才情。

2. 司马迁的主要作品《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征服全篇的历史专著,书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发展,文化交流,政治动态,军事事件,社会风貌等内容,体现了司马迁对史料侦探的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史记一书包含“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司马迁还著有《史记外传》、《史记索隐》等作品,其中《史记外传》为司马迁所著第二部历史书,但未传世,今多从《司马迁集》约140种古代经史集解中整理重现。

《史记索隐》则是对《史记》的补充和批判,对后世学者的研究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和其代表性思想1.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的鼻祖,是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著的《史记》开创了中国历史专著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史学从传统寓言历史到真实史料记录的重大转变。

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且对后世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司马迁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历史上的真实性。

在《史记》中,司马迁强调对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正确反映和表达历史事件,避免夸大事实,赞美个人的做法,希望历史是真实的,让后人能够真实地了解历史。

(2)历史的价值观。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的价值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历史具有启示性,可以让人们在历史的镜子,砥砺前行。

同时,他还强调了对历史事件的认真考证,避免了以谣传谬误的历史。

(3)文学的技巧和表达。

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心态

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心态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
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 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 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 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 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 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 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ji);讲业齐鲁之都, 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 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 貌。”(见《史记评林》P16)
八书: 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 司 马 贞 《 史 记 》 卷 23《 礼 书 . 索 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 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 八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 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 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 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 称,名为世家。”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 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 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4、遭遇宫刑----痛苦、自卑、忧愤。 42岁参加制定太初历,
并开始著述《史记》
47岁遭遇李陵事件。
50岁出任中书令。
约53岁著成《史记》。
近60岁去世。
陕西韩城太史公祠
南 开 大 学
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哪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司马迁面对人生灾难的故事

司马迁面对人生灾难的故事

司马迁面对人生灾难的故事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历史著名的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他的著作《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是后人学习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然而,他能够写出这样的历史大作,并不是他一生都顺风顺水的,他也曾经历了一番人生大劫难。

下面,我将从他的人生故事中,来探讨他是如何经历人生灾难的。

一、父亲被杀的悲剧经历司马迁,他的父亲司马睚在他年幼的时候就被宦官赵高陷害杀害,全家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对于司马迁来说,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他失去了亲人的关爱和呵护,也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无尽的迷惘和不安。

在此时,他选择了深刻地反思人生,思考劫难带来的启示和警醒,保持心态平衡,让自己走出了阴影。

二、流放的爱国经历司马迁由于“直言无讳”,曾多次得罪朝廷,被贬谪到边疆生活。

这时候,他选择了在艰苦的流放生活中,用心学习,弘扬爱国守志的精神。

他克服了各种困难,仍旧坚守自己的信仰,努力发掘史籍,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资料。

在这段经历中,他体验到了磨难,也学会了勇敢和坚定,从而更加坚信自己的学术价值。

三、危机面前的冷静和坚强作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经历了很多较量和危机,但他总能保持心态平和、冷静分析和应对危机。

比如,当他在《报任安书》中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大胆表达自己的决心,却引来刽子手的恼怒,他并没有逃避,而是目光坚定地面对死亡威胁,最终在危机面前坚强而果敢。

他的一生虽然充满波折、挫折,但他“教化无方、鼓舞人心”,塑造了不朽的英雄形象。

四、终其一生,坚持自己的理念司马迁一生的追求,就是编纂一部正确客观的历史经典。

虽然在创作《史记》的道路上,他也遭受了无数的阻挠和压力,但他坚持自己的理念,坚信自己的学术价值,终其一生,保持了最初的初心。

他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以优秀的文化素养、卓越的学术成就、坚毅的人生态度、男儿的胸襟,书写下壮美的人生篇章,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总之,司马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经历各种困难、不幸和磨难,这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历程。

司马迁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司马迁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司马迁人生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司马迁,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说到他,大家脑袋里肯定会想起《史记》——对,就是那个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伟大历史著作。

你想想,写一部书,居然能把几千年的历史都给塞进去,那得多牛啊!不过,今天我们不光说他的伟大,更重要的是,司马迁的一生给我们带来的那些启示,嗯,就是那种让我们想想就觉得“真香”的道理。

先说说司马迁的童年吧,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小孩。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个历史学者,做的工作就是为当时的汉朝编写史书,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但问题是,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而且那个年代的社会动荡不安,家庭背景很难靠得住。

司马迁小时候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家里有电脑、手机可以天天玩,书本也不那么容易找到。

可见,这个孩子从小就是在压力和困难中成长的。

可是呢,这个孩子却超有才!从小学习力MAX,跟很多大家比,根本就不落下。

你看,司马迁不仅读书厉害,还动手写了不少东西。

这些年头,他就像个小小的学者,积累着他的“能量”,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要为历史写点东西。

后来司马迁长大了,经历了人生的剧变,真的是大起大落啊!你看,先是父亲去世,他就接过了父亲的工作,开始参与汉朝的历史编纂。

这本来是个光荣的职位,可惜不久后,他因为替李广利辩护,得罪了权臣,结果被判刑受辱。

我觉得司马迁可能是个“理想主义者”吧,天生自带“正义感”,为了一件事挺身而出,结果他倒霉了。

想象一下,那时他可能正在安慰自己说:“唉,我这么坚持自己的原则,肯定会有好结果的。

”结果呢?被打了一顿,甚至被判阉割,这可是相当让人心疼的。

这一事件,真的是把他的生活带上了一个非常低谷的地方。

要是换做一般人,估计就认命了,心灰意冷,消沉一辈子。

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那样做!你说他能不伤心吗?当然能!如果是我,可能也会觉得人生从此没希望了吧?不过,司马迁却没有屈服,他痛苦了一段时间之后,反而下定决心,要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

他在痛苦中反思、在困境中打磨自己,决定继续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史记》。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摘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鸿篇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然而司马迁命运坎坷,遭际悲悯,但他却以坚贞不屈的毅力同命运挑战,最终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学巨著《史记》。

本文将试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即其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经历,以及从立志不朽到发愤著书等四个方面来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关键词:司马迁人生经历《史记》影响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通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2],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现从司马迁独特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创作《史记》的影响。

一、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司马迁,字子长,“迁生龙门”[3]。

龙门,山名,横跨在黄河两岸,东段在山西河津县北,西段在陕西韩城县北约五十里。

黄河穿越龙门,“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传说每年暮春总有成千条鲤鱼游聚龙门山下,跳跃龙门,跳上去的就成龙升天,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这种传说给人们的想象增添了驰骋的翅膀,使龙门成为身上之地,其名悠久,载于《尚书.禹贡》〔4〕。

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司马迁的童年生活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5〕,少年生活常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牧耕生活也练就了司马迁强健的体魄,正是这样不平凡的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影响了司马迁日后对《史记》的创作。

二、家学渊源和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6〕”。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虽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司马迁的人物生平事迹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对写作《史记》的影响

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对写作《史记》的影响

艺 术 教 育227 都市家教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对写作《史记》的影响中共芒市委党校 秦方坤【摘 要】司马迁出生史学世家,少年得志,官至太史令,后因直言获罪,身受宫刑,沦为牢囚;但正当他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时,却完成了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史书撰写典范”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的辉煌铸就,显然与司马迁个人的精神品质、文学修养、亲身经历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家父遗愿;直言获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7或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后因李陵事件获罪受腐刑,出狱后的司马迁曾任中书令,完成《史记》的撰写,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历时十六年,司马迁完成史学巨著《史记》。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一、家庭熏陶与漫游经历司马迁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独到的评论。

司马迁十岁时,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些都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

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

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访大禹的遗址,在长沙水滨凭吊屈原,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还曾游遍萧何、曹参等人故居,收集楚汉相争时这些开国功臣的逸闻轶事。

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足迹,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这些交往都进一步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维妙维肖,富有生活气息。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略述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写作经过

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简介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发愤著史记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经过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经过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经过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是《史记》的作者之一。

在创作《史记》期间,司马迁经历了一段忍辱负重的经历。

司马迁出生于汉朝时期,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由于父亲曾经反对当时权臣霍光的政治路线,因此被削职为庶民。

这也导致了司马迁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中。

年轻时,司马迁非常热爱学习和写作。

他曾经拜访过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历史学家李斯,并向他请教写作技巧。

李斯认为司马迁有很大的潜力,并鼓励他继续写作。

然而,司马迁后来卷入了一个政治事件中。

当时,汉武帝刚刚登基,他想要推行一项新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项政策意味着除了儒家之外,其他所有学派都将被禁止掉,并且所有与其他学派有关联的书籍都将被焚毁。

司马迁的父亲曾经是一个反对儒家的学者,因此他的家庭成为了政治打压的对象。

在这个时候,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子舍人。

这个职位本来是非常有前途的,但是由于他的父亲被打压,司马迁也受到了牵连。

他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流放生涯。

在流放期间,司马迁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苦。

他没有钱买书、没有地方写作,并且还要面对饥饿和寒冷。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他利用自己所见所闻,不断记录下来,并在流放期间完成了《史记》中的大部分内容。

最终,汉武帝认识到了司马迁的才华和努力,并将他调回京城。

司马迁在回到京城后继续写作,并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总体来说,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是一个非常艰苦卓绝的过程。

他面对政治打压、流放和贫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他坚持不懈地写作,并最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作。

司马迁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于司马迁的成长

关于司马迁的成长

宫刑之辱
宫刑是古代对男性犯人施加的一种残忍的惩罚,使受刑者丧失生殖能力。对于一个以写作为生命的人来说,宫刑是一种极大 的摧残。
宫刑对司马迁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同时也激发了他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自己 在遭受宫刑后的痛苦和屈辱,以及他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决心。
《史记》的完成与流传
03
司马迁的创作与成就
《史记》的创作背景
继承父志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立志写一部 史书,但未能完成,司马迁为了 实现父愿,开始撰写《史记》。
时代背景
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文化兴盛 ,为史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条件。
游历经历
司马迁在游历过程中,搜集了大量 历史资料,为《史记》的创作提供 了重要依据。
02
司马迁的游历与考察
漫游四方
司马迁在成长过程中,游历了四方,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和人生阅历。他通过亲身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不 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这些游历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对他日后编写《史记 》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实地考察,司马迁能够更 加准确地描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背景,使读者更加身临 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司马迁在游历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他 深入到历史事件发生地,通过观察、询问和记录,尽可能 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过实地考察,司马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 化、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些第一手资料对于 他编写《史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他的作品更加 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史记》的文学价值
生动的人物刻画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 人物的刻画,展现了鲜明的人物
形象和个性特点。

《《史记》中的风云人物》——司马迁创作手法解析

《《史记》中的风云人物》——司马迁创作手法解析

《史记》中的风云人物——司马迁创作手法解析引言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其中一些人因为他们的才华和影响力而成为了风云人物。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也是《史记》的作者。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风云人物成为了后世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分析司马迁在《史记》中创作风云人物的手法,以期了解这部历史巨著的独特魅力。

司马迁的创作背景司马迁是西汉初期一位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而西汉初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中国被秦统一,但秦朝不久就灭亡了。

西汉建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司马迁亲眼目睹了这一时期的变迁,也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

因此,他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也受到了这一时期的影响。

手法一:细致入微的描写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风云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

他通过对人物的言辞、行为、外貌等进行详细描述,使读者能够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和个性。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精彩的描写:“项羽骑白马,挂红旗,披狐貉之玄氅,持长铗,立于阵前。

铗起,鸟翔。

项羽何以至此?”这样的描写,让读者不仅能够想象出项羽的英雄姿态,还能够体会到他的荣耀和力量。

手法二:人物形象的对比司马迁巧妙地利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风云人物的形象。

他会在同一篇章内描述多个人物,有时是正面英勇的人物,有时是负面阴险的人物。

通过对比这些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读者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风云人物的特点和优劣。

例如,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司马迁将魏其武安侯和田文、邓通等人进行了对比。

魏其武安侯尽管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果断,秉公行义,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而田文、邓通等人则贪婪阴险,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通过这样的对比,司马迁成功地塑造了魏其武安侯的英雄形象。

手法三:历史与传说的结合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史记》经过多年的整理和编纂,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目录CONTENTS绪论《史记》的文学品格与历史意义司马迁其人《史记》的诞生与创作结论Part 1一、对《史记》这部巨著的尊崇和痴迷,从小就喜欢阅读历史,初中时期读完《史记》全文,对其中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非常有兴趣,想探究《史记》产生的背后的原因。

二、《史记》这部著作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很多的启示与思考,例如描写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学会如何坚忍不拔,如何能够居安思危;又如描写韩信的成长历程,以及人生遭遇,使我明白一个人应该审时度势,既要有才能,同时也要学会藏势;对范蠡的描写,使我认识到人生应该要有取舍等等,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故事,都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思考与启示。

三、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了解司马迁的人生历程,过去我们阅读《史记》,但对作者司马迁知之甚少,他为什么写这部著作,要表达什么,这也是我想深入探究的。

一、研究方法创新,为了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相关材料,本篇论文亦向多名专家学者访谈或咨询,包括北大、南大、复旦、南开等大学历史系学者,咨询司马迁以及《史记》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并将相关思路融入论文写作之中。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针对司马迁的家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人生重大事件等角度,深入研究司马迁的成长历程,人生历程中对其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剖析司马迁写出《史记》的主要因素和动因。

三、研究角度创新,通过文史互证角度,阐述新的研究内容和思想,这篇论文既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也可以看到文学价值的应用与体现,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司马迁无疑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创作的《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历经时代洪流的考验,仍旧闪耀着它的独特价值和光芒。

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史记》的创作背景是了解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史记》中蕴含的智慧、经验和启示。

司马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事实论据

司马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事实论据

司马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事实论据1. 司马迁的身世与使命好家伙,提到司马迁,咱们可得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生在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父亲可是史学家,司马谈。

可以说,他从小就沐浴在历史的海洋里,耳濡目染。

有人说,生在这样的家庭,简直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不,司马迁长大后,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立志要把中国的历史写下来,成为了“史记”的大牛。

可是,历史这条路可不是那么好走的,尤其是他后来的遭遇,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2. 逆境中的坚守2.1. 挨了一刀,人生大变接下来,咱们聊聊他的人生转折。

想当年,司马迁在朝廷上得罪了大权在握的王允,结果被判了死刑,不过是替人背锅,真是让人心疼得不行。

可是,司马迁没有就此认命,反而选择了承受这一切。

他忍辱负重,选择了“受之于人”的勇气。

很多人可能想:“这人也太有性格了吧!”是啊,正是这份执拗,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扎下了根。

2.2. 伤痛中的创作被判刑后,司马迁选择了监狱中的独处,反而在这段时间写下了他的历史巨作。

这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他在痛苦中,反思历史,思考人生。

想想吧,像他这样一个文人,竟然在监狱里磨砺思想,简直是“逆风翻盘”的典范。

于是,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作,虽然身处逆境,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使命,这让人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3. 对历史的执着追求3.1. 不怕艰难,追求真相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司马迁为什么对历史这么执着呢?这其中有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深知,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在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

在他眼中,写好历史,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对后人负责任。

3.2. 为后人留遗产这还不算完,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性与道德的教科书。

你看,他用幽默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历史中的各色人物,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

每当有人翻开“史记”,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心态

司马迁的生平与创作心态

在《高祖本纪》的“鸿门宴”事件 描述中,鸿门宴前后的诸多细节都 被略掉了,为什么独保留了“归, 立诛曹无伤”这件事?
司马迁修史的基本态度 不虚美 不隐恶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思来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凡百三十篇。
《史记》选读•高祖本纪
——司马迁的修 史理想
鸿门宴:
这场刀光剑影的
鸿门宴体现出丰 富的历史内涵。 因为它标志着两 种转折: 刘项命运的转折 中国历史的转折
互见法;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
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 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 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 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摘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鸿篇巨著《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然而司马迁命运坎坷,遭际悲悯,但他却以坚贞不屈的毅力同命运挑战,最终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学巨著《史记》。

本文将试从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即其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经历,以及从立志不朽到发愤著书等四个方面来浅析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史记》的影响。

关键词:司马迁人生经历《史记》影响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通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2],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现从司马迁独特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创作《史记》的影响。

一、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司马迁,字子长,“迁生龙门”[3]。

龙门,山名,横跨在黄河两岸,东段在山西河津县北,西段在陕西韩城县北约五十里。

黄河穿越龙门,“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传说每年暮春总有成千条鲤鱼游聚龙门山下,跳跃龙门,跳上去的就成龙升天,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这种传说给人们的想象增添了驰骋的翅膀,使龙门成为身上之地,其名悠久,载于《尚书.禹贡》〔4〕。

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司马迁的童年生活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5〕,少年生活常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牧耕生活也练就了司马迁强健的体魄,正是这样不平凡的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影响了司马迁日后对《史记》的创作。

二、家学渊源和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他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6〕”。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虽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

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后来创作《史记》有直接的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指导司马迁广博地学习百家之学,特别是把儒家放在首位。

司马迁在京师拜了两个儒学大师为老师,一个是今文学大师董仲舒,向他学习《公羊春秋》,接受大一统思想,另一个是古文学大师孔安国,司马迁长期向他学习《古文尚书》。

《史记》中多出征引,司马迁在这样的家学和师承熏陶下成长为一个博学的历史学家,是无可厚非的。

三、博览群书和漫游经历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自幼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据《太史公自序》的陈述:“年十岁则诵古文”。

古文即先秦所使用,而当时汉代通行的是隶书,读来实属不易,这也为司马迁从小就打下坚实的古文基础。

而到了后来,他又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从《史记》提供的线索来看,司马迁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古老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的阅读对象。

不但如此,司马迁对于上述文献不是浮光掠影式地浏览,而是认真地鉴别真伪,比较异同。

比如,对于九州山川的记载,他认为《尚书..禹贡》是可靠的,而对于《山海经》等书则是不可信的。

司马迁读过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发现的古文,认为其中关于孔子弟子的记载基本合乎事实。

司马迁还在阅读文献的工程中主动与古人沟通,读其书,识其人,做到知人论世。

他不止一次地废书而叹,并且产生了为书的作者立传的冲动。

从小博览群书为司马迁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而大量的漫游经历更为司马迁以后创作《史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

司马迁20岁时便有过漫游经历,据《史记》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年轻时好奇心很强,喜欢对历史真相追根求源,所以他在游览韩信故里时,听当地人讲:“韩信自幼便有鲲鹏之志”虽家境贫寒,但在他母亲死后,他却把已故母亲安葬在一块又高又宽的旷野上,预示着自己将来封侯拜爵时的发达。

于是司马迁亲自考察了韩信母亲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旁可置万家,证实了传说的可信。

后来,创作《史记》时,他便把这些事记入了《淮阴侯列传》。

从江淮往南,便登上了庐山,司马迁在庐山考察一番后,又到了浙江绍兴县南的会稽山。

据说大禹曾在此大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因此故而名曰“会稽”,禹大会诸侯不久,便去世了,于是葬在此地。

山上有个洞,传说大禹曾经进过此洞,因而叫做禹穴。

禹的后代越王勾践,也曾在会稽山卧薪尝胆,励志图兴,终于血洗前仇。

司马迁上了会稽山,探了禹穴,访问了当地人民,后来写《史记》的时候采用了这些素材。

在漫游过程中,司马迁流露出对传统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7〕。

司马迁在齐鲁体会孔子教化的遗风,他甚至对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车书等物件都心生向往与敬仰。

这种经历和情感,使他日后创作中,把孔子当做唯一可以印证的权威。

长途的漫游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者的理解,置身齐地领略到民性阔达,有大国之风。

过薛地所见暴桀子弟,而邹鲁多缙绅之士,两者截然不同。

司马迁任职后,曾出使西南,远到昆明。

又侍从武帝东达碣石,见到了大海,西至崆峒(今甘肃平凉),搜集黄帝的传说,到过北部边塞,登上了秦时所筑的长城,还参加了武帝带领群臣负薪塞河的活动。

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很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览过程中的中真切体验和亲身感受后来也一并写入书中。

此外,司马迁在漫游和任职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历史和知识。

周霸向他讲述过关于项羽的传说,公孙秀功向他提起过荆轲刺秦王的具体情节,朱建之子和他评议过陆贾其人,至于卫青不肯招贤荐士的情况,则是苏武之父苏建向他介绍的。

除此之外,樊哙之孙樊他广向他谈起过汉初几位开国功臣发迹的故事,贾谊之孙贾嘉和司马有书信来往,冯唐的儿子冯遂和他是至交。

另外,司马迁还亲眼见过名将李广、大侠郭解,并和李广之孙李陵同朝为官。

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准确,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司马迁的游历,并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走马观花的看一遍,而是从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民间传闻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事实证明《史记》能够名扬千古,至今不朽,绝大部分要归功于司马迁年轻时踏遍祖国大地的壮游经历。

四、从立志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最令司马谈抱憾终生的便是未能完成修史一事,于是,他寄希望于儿子司马迁身上,他勉励司马迁完成自己未竟事业。

他死前拉着司马迁的手泣不成声,殷切的说道:“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俯首流涕,向父亲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8〕。

司马迁在与父亲生死诀别之际接受了修史的嘱托,立志写《史记》。

三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太元初年,他在参与制定太初历以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

然而,正当“草创未就”时,突然飞来横祸,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但其主要用意并不是在为李陵辩护,而是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讲明事实真相,一方面是宽解汉武帝的心,另一方面是希望武帝能公正地对待将士的成败,但这却刺痛了汉武帝的心病,他翻脸认不认,讲司马迁囚禁起来。

天汉三年,武帝误听传言,说李陵替匈奴练兵,结果把李陵满门抄斩,司马迁也因此受到牵连,受了腐形,而他平时的亲友却无人肯替他说话,这使他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更看出了一些专制主义的弊端,他的立场随即发生重大转变。

司马迁在受尽酷吏之后,认识到了“以求亲媚于主上”的思想是“大谬不然”的,从而发扬了批判精神,同情人民苦难,揭露专制主义的黑暗。

这场灾祸,或许对司马迁个人来说是一场悲剧,但对《史记》的完成却是一个动力,一个新起点,这对于加害于司马迁的人来说是始料未及的。

在司马迁看来受腐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奇耻大辱,“祸莫憯于欲利,悲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宫刑”〔9〕。

司马迁多次想到自杀,但是《史记》还没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没实现。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经过异常痛苦的思想斗争后,最后决定活下来,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为了更崇高的人生目标——完成那草创未就的历史巨著。

司马迁用忍受奇耻大辱的巨大代价,换回了可以继续著书立说的宝贵时间和生命。

太始元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重获自由,被委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他认为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侮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他还是忍辱负重,怀着悲愤的心情,以自己的血和泪默默地撰写《史记》。

经过一场生死考验,他的性格更深沉,思想更成熟,眼光更锐利。

他将自己的才华、学识以及对社会、历史特别是西汉王朝深刻而透彻的认识,全部都凝于笔端。

他的文思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个人悲剧未能把他的使命葬送,相反却成了激励他加速创作的催化剂和磨刀石。

经过长达七年的忍辱著书,一部长达130卷的史学巨著《史记》终于完成了,司马迁的人生价值实现了,他的痛苦,他的愤懑不平,他的爱憎荣辱,他的思想学说,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全部精神,都融入这部体大精深的巨著之中。

《史记》之所以能到今天还传唱不朽,最主要得益于司马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影响了《史记》的创作,《史记》的字字句句都是司马迁用血和泪写成的。

参考文献:[1] 杨波.史记品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61.[2] [9]司马迁.报任安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3] [5] [6] [8]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941-955.[4] 张大可.史记研究.北京:商务出版社,2011:6 .[7]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408-4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