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西南联盟2020年高三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氛围宽松
B. 儒学的影响力式微
C. 士人地位显著提高
D. 诸子百家趋向融合
2. 下图是出土于今河南南阳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的画像石上的画面(局部)。
该画面反映出当时
A. 犁耕技术在中原地区推广
B.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加强
C. 男耕女织的分工协作发达
D. 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3. 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
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
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A. 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B. 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 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 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4. 元世祖统治前期,以汉法弥补蒙古旧制的空缺;到后期,他有感“朕左右复无汉人,可否皆自朕决”,于是重置汉人儒臣于风纪之司(监察机构),遇有大政,使其议论之,遂成为有元“家法”。
元世祖创立的这一“家法”
A. 适应了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B. 强化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C. 消除了蒙汉民族间的差异
D. 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5.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借此通商,永相和好。
“清廷签约代表耆英也认为。
“惟一切善后事宜,尚须明晰要议,立定章程,尽一办理,方可期一劳永逸,永杜兵端”。
这反映出,《南京条约》签订后
A. 国家平等交往原则在中国确立
B. 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形成理性判断
C. 传统天朝体制的影响逐步消除
D. 中国外交开启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6. 《湘报》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
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
A. 士子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
B. 读书人知识结构的新变化
C. 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
D. 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
7. 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上海即将沦陷之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多人)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事迹。
此役
A. 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
B. 体现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C. 是国共联合抗日的典范
D. 完全扭转了抗日战争的颓势 8. 下图所示为1954年由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幅画报,主题是"练好身体 加紧生产",画报描绘了工人们在空地上一起进行身体锻炼的场景。
该画报意在表达
A.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 "一五"计划取得辉煌成就
C. 人民热情投入工业化建设
D. 全民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 9. 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为使城邦免受瘟疫之灾而奋力追凶。
尽管俄狄浦斯犯了“弑父”的大罪,但仍然受到观剧者的推崇与欢迎。
这反映出古希腊
A. 忽视了对民众的道德建设
B. 戏剧内涵有待提升
C. 维护公共利益已成共识
D. 公民缺乏独立思考
10. 15世纪,英国出版商卡克斯顿出版了大量书籍。
为吸引买家,他称某本书是"王子、领主、男爵或骑士"
的必读书,同时还会加上适合"所有普通人"的字样。
大众读者甚至可以和贵族们拥有同样的书籍。
这反映出
A. 社会等级观念的消除
B. 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C. 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D. 现实主义文学的流行
11. 下表所示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国民收入统计状况摘要。
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A. 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
B. 民众生活状况日益恶化
C. 工业革命滋生贫富分化现象
D. 自由主义思潮正在流行
12. 1973年9月26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强调∶"缓和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国际关系根本变化的开始……缓和意味着克服矛盾和来自反对和平共处的阻力。
"葛罗米柯这一发言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主要意图是
A. 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
B. 应对中美联合的挑战
C. 拉拢广大
的发展中国家 D. 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第II卷(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新中国成立不久,英国宣布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72年3月13日,中英签署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两国最终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英建交,一场22年的长跑》材料二十多年来,中英双边贸易额翻了二番,中国对英投资增长了20倍,两国每年人员往来翻了一番,中国在英留学生从12方人跃升至22万人。
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国,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
——摘编自2020年9月海外网《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中国驻英大使再谈中英关系∶坚持三条原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以来,中英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英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水。
材料本书改变传统中国历史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中外交流等方西均做了细致的描述。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
——摘编自【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选取书中某一部分,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
(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货币制度长期落后,到了20世纪 20年代更是陷入混乱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币制成为巩固政权的急切要务之一,而要统一币制,必先实行"废两改元"。
在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谋求通过币制改革来摆脱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侵华愈演愈烈,妄图把整个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同时,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其日益发展壮大使南京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严重威胁。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根据英国经济顾问李滋·罗斯爵士提出的方案,实行法币政策(法币,意即此币具有无限法偿资格,为收付一切公私款项、一切债权债务的合法手段,任何人不│得拒绝接受)。
这两次币制改革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币制的近代化,顺应了国际潮流。
统一的货币流通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
在币制改革后的头几个月内,出现了几十年内未曾有过的贸易顺差。
但是,法币政策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地货币制度,这决定了币制改革最终的失败。
——摘编自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1913年威尔逊担任总统以来,他率先承认中华民国。
一战爆发后,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侨民竭力与中国亲善,许多美国侨民,包括商人、军官、外交官均给予中国的反日行动极大的支持。
1917年,商务印书馆率先编辑出版《美国总统威尔逊参战演说》,在1918年美国公共情报委员会派驻中国之前,中国媒体界已经自发地宣传威尔逊的主张了。
民国初年,中国知识界和媒体界对民主共和抱有乐观的希望,"美国每届新总统莅位,其仪式之庄严,恒有非世界其他共和国所能及",《东方杂志》就经常刊登有关威尔逊的主张。
1919年,克劳领导的东方通讯社正式更名为"中美通讯社",宣传威尔逊总统的战争演说、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马建标《塑造救世主∶"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后期"威尔逊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威尔逊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冲,字思顺。
显祖(北魏献文帝)末年入“中书学”,高祖(北魏孝文帝)初年因“修救敏慧”,历任内秘书令、中书令、侍中、仆射等要职。
孝文帝两次大规模修订律令,李冲是主要起草者。
他将十六国以来实行的车裂、腰斩等酷刑,或废除,或降。
史载“高祖北都(洛阳)之选也,李冲多所参预”“改置百司、开建五等,以冲参定典式”;“命李冲典武选”。
为了彻底实现官僚机构的汉化,李冲与蒋少游等花了六年时间设计制成百官朝服。
在为国选才方面,他反对“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的用人方针,一向唯贤是举,唯才是拔,注重人品才学,不以门第和外貌取人。
正式迁都前,孝文帝任命李冲为镇南大将军留镇洛阳,一面营建新都,一面联络、团结中原的汉族士大夫。
迁都后,每当孝文帝南伐,都留李冲镇守洛阳。
孝文帝称货李冲“忠肃柔明,足敷審范仁恭信患,有结民心。
可谓国之贤也,朝之望”。
——摘編自吴少珉《北魏名臣李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冲成为北魏名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冲的历史功绩。
皖西南联盟2020年高三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氛围宽松
B. 儒学的影响力式微
C. 士人地位显著提高
D. 诸子百家趋向融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士纷纷著书立说,向各国国君宣传其思想,这说明当时学术文化氛围宽松,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儒学的影响力的变化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也体现不出土人的社会地位,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
2. 下图是出土于今河南南阳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的画像石上的画面(局部)。
该画面反映出当时
A. 犁耕技术在中原地区推广
B.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加强
C. 男耕女织的分工协作发达
D. 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此图是一幅农业耕作图,图中信息“象征祥瑞的奔鹿”反映了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期盼,故选D项;材料无法反映犁耕技术的推广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中缺乏农、商政策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加强,故排除B项;由图可知,“农夫之妻”也下地耕作,体现不出男耕女织的分工协作,故排除C项。
3. 唐太宗为《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
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
由此可知,唐代书法
A. 逐渐成为一门艺术
B. 呈现出一元化趋势
C. 发展受社会环境影响
D. 难以超越前代水平
【答案】C
【详解】由于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取代了钟繇的书法大行于世,而且书法还成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说明唐代的书法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C ;书法在唐朝之前就已经成为一门艺术,排除A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代书法呈现一元化的趋势,排除B ;唐代的书法成就突出,并不能说难以超越前代水平,排除D 。
4. 元世祖统治前期,以汉法弥补蒙古旧制的空缺;到后期,他有感“朕左右复无汉人,可否皆自朕决”,于是重置汉人儒臣于风纪之司(监察机构),遇有大政,使其议论之,遂成为有元“家法”。
元世祖创立的这一“家法”
A. 适应了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B. 强化了中枢权力的
制衡 C. 消除了蒙汉民族间的差异
D. 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世祖先以汉法弥补古制空缺,后建立监察机制来巩固专制集权统治,A 正确;元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权至上,“中枢权力的制衡”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元世祖的举措有利于促进蒙汉民族交融,但民族间的差异无法消除,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相关信息,排除D 项。
5.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借此通商,永相和好。
“清廷签约代表耆英也认为。
“惟一切善后事宜,尚须明晰要议,立定章程,尽一办理,方可期一劳永逸,永杜兵端”。
这反映出,《南京条约》签订后
A. 国家平等交往原则在中国确立
B. 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形成理性判断
C. 传统天朝体制的影响逐步消除
D. 中国外交开启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和耆英都认为应当从此永相和好,尤其是主张“尚须明晰要议,立定章程,尽一办理”,这种态度影响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交往,客观上开启了外交近代化,D 正确;材料中更多的体现了清廷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 ;题干中并未涉及统治集团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排除B ;C 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
6. 《湘报》曾刊登1897~1898年湖湘地区的科举试题,如浏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
材料信息反映出当时 A. 士子的社会角色重新定位 B. 读书人知识结构的新变化 C. 人才选拔制度发生了变化 D. 传统的知识环境开始改变
【答案】B
【详解】考试的试题变成了"伸民权可以尊君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说明读书人不再只关注《四书五经》的内容,其知识结构发生了变
化,B 正确;角色问题没有涉及,排除A ;当时还是科举,排除C ;材料没有反映知识环境问题,排除D 。
7. 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上海即将沦陷之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多人)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事迹。
此役
A. 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
B. 体现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C. 是国共联合抗日的典范
D. 完全扭转了抗日战争的颓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士气的英雄事迹”可得出此战役体现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故B 正确;此役在上海,与徐州会战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中共,排除C ;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
8. 下图所示为1954年由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幅画报,主题是"练好身体 加紧生产",画报描绘了工人们在空地上一起进行身体锻炼的场景。
该画报意在表达
A.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 "一五"计划取得辉煌成就
C. 人民热情投入工业化建设
D. 全民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一五计划时期,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练好身体 ,加紧生产”可知表达的是人们热情投入工业化建设,C 正确;A 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人们生活条件并未有显著改善,排除;此时一五计划刚刚开展,B 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
9. 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为使城邦免受瘟疫之灾而奋力追凶。
尽管俄狄浦斯犯了“弑父”的大罪,但仍然受到观剧者的推崇与欢迎。
这反映出古希腊
A. 忽视了对民众的道德建设
B. 戏剧内涵有待提升
C. 维护公共利益已成共识
D. 公民缺乏独立思考
【答案】C
【解析】
【详解】俄狄浦斯虽然犯了“弑父”的罪行,但因为他是为了维护城邦利益而依然受到推崇和欢迎,因此体现了维护公共利益成为共识,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公民维护城邦公共利益的意识,而非忽视对民众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缺乏独立思考,排除AD;材料的主旨不是论述戏剧内涵的问题,排除B。
10. 15世纪,英国出版商卡克斯顿出版了大量书籍。
为吸引买家,他称某本书是"王子、领主、男爵或骑士"的必读书,同时还会加上适合"所有普通人"的字样。
大众读者甚至可以和贵族们拥有同样的书籍。
这反映出
A. 社会等级观念的消除
B. 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C. 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D. 现实主义文学的流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此时正值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展时期,书籍的大量出版,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C正确;“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A;当时还没有宗教改革,排除B;现实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期,排除D。
11. 下表所示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国民收入统计状况摘要。
由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A. 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
B. 民众生活状况日益恶化
C. 工业革命滋生贫富分化现象
D. 自由主义思潮正在流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社会的贫富丰富差距越来越大,说明的是工业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A正确;BC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材料未涉及自由主义经济思想,D排除。
故选A。
12. 1973年9月26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大会发言中强调∶"缓和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国际关系根本变化的开始……缓和意味着克服矛盾和来自反对和平共处的阻力。
"葛罗米柯这一发言反映出当时苏联
的主要意图是
A. 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
B. 应对中美联合的挑战
C. 拉拢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D. 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联合国发言强调"缓和",说明当时苏联在外交上积极推行"缓和"战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经过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综合国力得到提升,但经济实力还是与美国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经过长期大规模军备竞争,苏联经济畸形发展。
因此,苏联推行"缓和"战略意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减轻与美国竞争的压力,故选A 项;B 项错在把中美关系正常化解读为中美联合,故排除B 项;C 、D 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 、D 两项。
第II 卷(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1月6日,新中国成立不久,英国宣布自本日起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之政府,但又声称不改变同美国一起"反对共产主义的长期目标"并要继续同台湾国民党集团"保持实际上的联系"。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72年3月13日,中英签署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两国最终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民网《中英建交,一场22年的长跑》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英双边贸易额翻了二番,中国对英投资增长了20倍,两国每年人员往来翻了一番,中国在英留学生从12方人跃升至22万人。
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国,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
——摘编自2020年9月海外网《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中国驻英大使再谈中英关系∶坚持三条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英两国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1世纪以来,中英双边贸易得以发展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英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答案】(1)变化∶由承认新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到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全面建交。
后原因∶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欧洲一体化,英国地位下降,调整对华政策;中英两国利益的需求。
(2)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明显;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英国国内发展经济的需要;发展双边贸易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启示∶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合作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
【解析】
【分析】
【详解】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英双方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1972年3月13日,中英签署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两国最终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可得出由代办级外交关系到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全面建交。
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中国国际地位、英国外交调整等多个角度作答。
第(2)问"原因",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21世纪初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中英双方政策变化、利益需要等角度作答。
第(3)问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合作、经济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等角度作答。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水。
材料本书改变传统中国历史以王朝循环为结构的固定模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被传统叙述方式所忽略的社会生活、民间社会、世俗信仰以及中外交流等方西均做了细致的描述。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中国,叙述有确切文字——甲骨文以来至汉代的历史;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第三部分,面向北方,叙述宋至明的历史。
——摘编自【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选取书中某一部分,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证。
(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答案】示例论题:三国至唐代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发期。
论证: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其他领域的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唐代首都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周边国家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二部分,面向西方,叙述三国至唐代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至唐代是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发期。
论证:根据所学知识,分别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侧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具体而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
其他领域的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唐代首都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周边国家向唐朝派遣使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