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技能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善于提问,掌握提问的技巧,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但是尽管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进行过成千上万次提问,但真正善于提问的教师又有多少。我通过这次听课发现,老师在提问中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两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重复问题。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能问十几个“是不是?”“对不对?”,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并在课堂上开小差。

控制问题的答案。很多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不等学生思考回答,自己就回答了;或是学生没回答完就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

忽视学生的提问。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很少听到学生的提问,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因此,掌握提问的技巧,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助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气氛活跃,究其原因是他们发挥了艺术效果。所以,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性。结合听课和教学实践体会,就语文课堂提问浅谈几点建议。

1.提问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

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例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温馨的手足情。玩具(风筝)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在处理教材时,我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阅读,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 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由浅入深,层层追问,在轻松愉快的问答中解决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问要有启发性,注意难度

课堂提问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提问应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通过努力来解决新问题,并能体现个性,展现创造力。而提问过于简单,问题空泛、难度大,或提问没有新意等都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启发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3.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引导性,能激发兴趣,点拨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开篇的问题提得好,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教师的课堂提问,最忌这样大而空的问题:“这一部分写了什么?”“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等等。此类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一种盲目性,进而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因此,我们在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引导性,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思考,寻求答案,同时这也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4.围绕目标,设置问题

要能切实地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服务,问题展开要有逻辑性、层次性,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师生愉快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情感的火花。如教学《孔乙己》,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设计如下问题:1、阅读有关孔乙己的描写,你了解到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人物身份、外貌、动作、语言、性格等方面总结。)2、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了他?3、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及几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整个过程流程畅通。

总之,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引导者,要充满对学生的期望进行关怀、信任和鼓励,让学生积极去想,大胆去说。学生在答问中,得到鼓励,得到点拨,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课堂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