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晚唐诗风走向之观照-精选资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晚唐诗风走向之观照

文学史上对唐诗的分期,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

分法影响为最大,也一直沿用到今,它肇始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定型于明代高?的《唐诗品汇总叙》。“盛唐”一般是

指在开元、天宝年间,也是唐玄宗在位时,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国家统一安定,有相当清明的政治环境,且自武后以后,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实行的是儒、道、释三教并存的思想体系。盛唐诗歌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诞生,涌现出了大批天赋极高、成就斐然的杰出诗人。殷的《河岳英灵集序》中说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在诗体上,既擅长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有“新声”的近体,又擅长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并具有“神来,气来,情来”的气势,创造了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盛唐诗人王湾的一首《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应该是可以概括盛唐时代独有的盛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英特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是一种自信之心,豪壮之气。李白还以“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

簸却沧溟水”(《上李邕》)的大鹏自比。只有盛唐这样的时代才能造就李白那样的诗人,他是天才级的诗人,他的诗歌也是唐诗的魅力所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表达的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深灏的境界。特别是他的“三吏”、

三别”,虽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怨恨之愁,但是这种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是一种宏大之愁、伟大之愁、健康之愁。

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的诗歌也是构成盛唐诗歌之盛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家烟尘在东北,汉

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

篇》中说:“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高适的诗就是具有这种气骨、风骨。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盛唐诗人才

会独有的大气磅礴的胸襟,体现了一种不畏寒冷艰苦的积极乐观

精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二首》)李颀的诗歌也不乏慷慨之音,如他的《古人军行》“百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等等。总之,盛唐诗,以其对事业功德向往而又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将唐人重视事功、自信开朗、热情豪放的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世人面前。以其热情蓬勃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的种种面貌。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应该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也是生命之歌的咏唱;是一种自信、进取、豪放精神的激烈;是以玲珑透彻之

心对自然的深沉感悟。

晚唐时期大致是指公元827 年到859 年,晚唐时期的诗歌气象,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

句概括是较为恰当的了。

唐王朝的衰落已成定势,反映在诗歌创作上,整个诗坛弥漫

着一种浓厚的感伤气氛,追求藻饰的创作风气逐渐增浓,忧时念乱或沉迷声色,隐遁山水,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晚唐,像李白、杜甫、高适等这样有宏大政治抱负、高度政治激情和强烈政治使命感的诗人,已经几乎不见踪影。与盛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在政治上显得软弱、平庸,他们都逃到自己的个人生活琐事中寻求一时的快慰,或陷入个人的情感纠葛之中,品咂内心的哀愁和幽怨。晚唐诗人虽然也有牢骚、讽刺和激愤,常常也会带着一点冷眼旁观、无可奈何的口吻,也写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宦场昏暗的社会现实。

就安史之乱以后,晚唐诗人们要分析、总结,有对李唐王朝即将瓦解感到担忧,又有怀念开元盛世。所以他们往往把感时和论史联系起来,从怀古引入伤今,咏史(怀)诗大量出现。但是晚唐怀古咏史诗歌的情调与以往的是不同的。像陈子昂与盛唐诗人笔下的怀古咏史所表现的是开拓者的孤独感和时间的紧迫感交织而成的强烈的责任感,那么晚唐时期的咏古诗则表现为一种冷冰冰的沧桑、挫折感。前者是“垒垒见陈迹,寂寂想宏图”,是面对历史而勃发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是“运移汉祚终

难复”之感,是一种乱世穷途的绝望和空幻。这种绝望感与空幻感在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的笔下有不同的反映。“金河

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紧密结合时事,

深怀着伤时忧民之哀,读后让人有一种怀古伤时之感。“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李商隐《哭

刘司户蒉》)抨击宦官篡权乱政,滥杀无辜,表现了对唐王朝命

运的忧虑。“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杜牧《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充分表现失意知识分子隔离无依的委曲心态。“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在对本朝统治者冷讽的同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慨。晚唐的诗歌或以古鉴今,或借古讽今,常常选择与现实生活具有相似特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描写,或选择历史上一些亡国的帝王昏君作为讽刺对象,为当局者提供借鉴,这也是晚唐咏史诗的深刻之处。

通常是截取某一特定场景和细节加以想象渲染,以小见大,不着议论而寄意深远。这种立意方式在晚唐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除了内容上的特征之外,晚唐诗在形式上主要运用律诗和绝

句,更讲究诗歌的技巧工丽,形成绮艳纤巧、纯真俚俗的特点, 情调缠绵悱恻,语言清丽精工,形成一种“幽艳晚香”之美。但是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绮艳诗与齐梁之绮丽诗又是迥然不同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晚唐诗的内容写得纯真,格调表现得优雅。其中相当一部分和抒写人生感慨结合在

起,有的还把传统的香草美人用比兴寄托手法引入绮艳题材,寄托某种政治感受,而并非单纯的艳情之作。所以绮艳诗在齐梁和晚唐的两次回旋,并非重复,而是螺旋上升。它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种进步,并对宋诗、宋词产生了积极巨大的影响。大致说来,晚唐诗歌在作品风貌上给人突出的感觉是:是境界小,骨气弱的收敛;是政治失意,生活坎坷的悲怆;

是?艳工整、雕琢

纤巧的绮丽;是自我品味,自怨自艾的委婉。

唐诗有不同于其他时代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唐诗内部不同阶段,亦如春是秋菊,各有其美,各有千秋,是互不可替代,并且这些不同的阶段是呈不断上升进步、完善的趋势。唐代诗人苦心吟作,他们丰富的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