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心绞痛)
医学类-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教材教学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包括内关、心俞、膻中、 厥阴俞等,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 不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胸部及相关穴 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缓解胸痹心痛症状。
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厚味 及辛辣之品。可适量食用具有活血 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食物,如山 楂、红糖、玫瑰花等。
药物使用指导
详细讲解患者所需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的不良 反应,强调遵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策略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和症状的负面认知,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 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放松训练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情绪。
心理疏导
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如胸部闷痛、心悸、气短等,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优势: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能够满足患者多样化的治疗需求。
• 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的挑战:虽然中医内科学在胸痹心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完善等。
02 中医对胸痹心痛认识
历代医家论述
《黄帝内经》
后世医家
首次提出“胸痹”病名,并对其病因 、病机、症状及针灸治疗原则进行了 初步探讨。
在《内经》、《金匮要略》基础上不断发挥 完善,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血 瘀”理论及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心绞痛(胸痹)络病辨证治疗
心绞痛(胸痹)络病辨证治疗中医学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可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之脉络,心络郁滞或心络虚滞为发病之本,基本病理环节为心络瘀阻、心络绌急、心络瘀塞。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治疗原则本病急重者,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免耽误病情而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根据本病病位在心之脉络,总的病机主要为营卫失调所引起的络气郁/虚滞,心络瘀阻,心络绌急、络虚不荣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瘀入络的脉络之病,故“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络以通为用”为其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发作期主要迅速通畅心络,缓解心痛,控制病情。
而在缓解期则重在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并针对与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或消减危险因素,以预防或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一)心络郁滞【证候】胸中憋闷,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按揉、叩击、捶打胸膺可使胸闷暂缓,或未发作时欲饮热汤水,善太息,遇情志刺激胸闷加重,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心络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在气无形尚属功能病变阶段,故以胸中憋闷为主,捶蹈或饮热汤可得缓解,气滞则血运不畅,故胸中憋闷或伴有胀满刺痛,心络郁滞之功能失调向心络瘀阻之器质性损伤发展,为其病机趋势。
【治法】流气畅络。
【方药】旋覆花汤加减。
旋覆花12g(包煎),薤白12g,菖蒲12g,郁金12g,降香9g,川芎9g,葱管3根。
【方解】旋覆花辛通络瘀,降气祛痰,薤白、降香宣痹通阳,流气畅络,郁金、川芎行气活血,川芎“血中气药”行营阴,助血运;菖蒲、郁金化痰开窍,葱管辛通脉络,全方以辛味为主,重在流气畅络以解胸中憋闷。
【加减】若肝气郁结明显,症见胸胁胀痛或攻痛,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失调,脉象沉弦者,上方合用柴胡疏肝散、枳壳散加减;兼血瘀者,症见胸闷胸痛明显,唇青舌紫或舌有瘀斑,脉沉涩者,加鸡血藤、丹参、三七粉(冲服);症见舌红少苔,焦虑眠差者加百合、生地;气郁有火者加丹皮、栀子;舌苔黄腻者加黄连。
中医胸痹心痛病
程度和范围,对于判断胸痹心痛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也有重要意义
。
西医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
药物治疗 西医治疗胸痹心痛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等,可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介入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 支架植入术等,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冠心病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可以 重建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供血。
注意事项
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 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同时,要注意 运动时的环境温度,避免寒冷刺激诱 发心绞痛。
精神调养和起居规律建议
精神调养
胸痹心痛病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喜怒、忧思等不良情绪刺激。可通过听音乐、绘画、读书等方式调节 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起居规律建议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此 外,还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阴冷的环境中,以免加重病情。
趋势四
随着全球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中医治疗 胸痹心痛病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趋势一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病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完善,形成更加系 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趋势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痛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 一,通过整合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更加综合、 全面的治疗方案。
趋势二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病的 手段和方法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手段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03
现代医学视角下的胸痹心 痛病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病,也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诊断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症状包括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伴有心悸气短、自汗、喘息不得卧等。
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西医诊断可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根据证候诊断,心痛发作期可分为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心痛缓解期可分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痰阻血瘀证和热毒血瘀证。
治疗方案可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推荐使用芳香温通的苏合香丸,成分包括荜茇、细辛、檀香、良姜、元胡、冰片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心电图等指标进行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价,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
二)疗效评价针对不同证型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在治疗期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根据1993年XXX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和心电图进行疗效评定。
心绞痛症状的评定主要考虑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观察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是否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积分法,根据疗前积分和疗后积分的差别来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四个等级。
评价方法包括临床症状的评价、生存质量评价和远期疗效评定。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心脉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质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检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肺俞、膻中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内关、三阴交、心俞、肺俞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贴敷神阙穴。
3.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4.虚秘者服用苁蓉、当归通便,热秘者口服芦荟胶囊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中药灌肠。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胸痹
胸痹胸痹心痛病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息,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真心痛。
胸痛真心痛相当于现代冠心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范畴。
胸痹心痛进一步可发展为胸痹真心痛。
胸痹真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胸痹的病因及诱因本病病位在心脉,心阳不足、心血虚少、劳逸失调,情志不调有关。
心痛发作期的治疗一、寒凝血瘀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咒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温,冷汗不出,胸闷气短、心悸、脸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一)中医康复健康指导1.生活起居注意事项注意防寒保暖,切忌受冷,尤其在天气骤冷或阴雨之日,应及时增添衣被,若畏寒甚,则可适当提高室温或放置热水袋,以缓解患者疼痛及畏寒症状。
病室宜温暖向阳,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时尽量少暴露患者2.饮食调护饮食以温阳散寒为原则,禁食生冷瓜果等寒凉之品,宜吃温热食物,可用干姜、川椒等调味或饮用少量米酒,以温阳散寒。
可食用桂圆、莲子、白木耳、西洋参等补气养阴之品。
中药应热服,水果可煮后食用。
3.情志调护1、起居有常,寒暖适宜。
气候的异常变化,常可诱发胸痹心痛,因此,平素应注意防寒避暑。
2、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促进心肺功能,使气血调畅,利于康复4.服药调护1、胸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冠心苏合丸,也可用沉香、肉桂粉各1 g温水调服。
服药后要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以利于药效发挥。
2、针灸时多用温针和灸法。
5.病症治疗及护理病人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肢冷等,施护原则是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在临床上护理时注意病室特别要求温暖向阳,条件许可安装取暖设施。
中药和饮食都应热服。
忌生冷、寒凉食物,水果煮后食用。
烹调时加少量干姜、川椒等调味,以助温运中阳。
或饮少量糯米酒,以通阳活络散寒。
针灸时多采用温针或灸法或采用热敷、热熨。
(二)出院指导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治疗胸痹的基础,指导病人:⑴生活起居注意规律,适寒温,特别是素体阳虚,心肺气虚者,外邪易乘虚而入,应随四时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胸痹心痛的科普知识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问 题。
何时就医?
咨询医生
如胸痛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不适,及时咨询医生 进行评估。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 吸烟和酗酒。
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心理健康
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瑜伽等,有助 于减轻心理负担。
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心脏健康。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定期体检
通过定期医疗检查,监测血压、血糖和胆固 醇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早期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疾 病。
为什么会发生胸痹心痛?
生理因素
如胸膜炎、食道疾病等其他生理问题也可能 引起胸痛,需进行全面评估。
不同原因引起的胸痛可能表现不同,需专业 诊断。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紧急情况
如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应立 即就医。
这些可能是心脏病发作心痛的治疗方法
胸痹心痛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能需要使用药物如抗高血压 药、抗凝药等。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胸痹心痛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加锻炼,确保充足休息, 减轻压力。
这些措施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大幅提升疗 效。
胸痹心痛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 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需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建议下进行。
胸痹心痛
胸痹胸痹(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的病症。
胸闷心痛一般几分到几十分钟不等,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心绞痛”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阻血瘀证、心肾阳虚证。
1、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3、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4、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室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5、心肾阳虚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皖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血瘀、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中医怎样治疗胸痹心痛病
中医怎样治疗胸痹心痛病中医理论中的胸痹心痛即为西医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会使患者出现胸痛、气短、心悸、胸闷等多种临床表现,同时可能引发猝死、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该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群体,近些年受到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对自身、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负担,受到广泛关注。
中医是祖国医学,其对胸痹心痛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为此笔者于下文中进行简单介绍。
一是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属于中医特色技术,能够对按压穴位能够起到刺激作用,可发挥气血调理、疏经通络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实施循经穴位按摩法,顺着心包经循经路线展开按摩,首先按摩胸部,然后按摩臑内穴,最后按摩手臂至手掌范围,以从左到右的顺序实施反复按压,确保力度合适且有节奏,最合适的力度为患者感到酸胀痛,每天实施两次,每次15分钟左右即可。
心包经在上肢屈侧外循,与心脏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对其进行按摩能够起到清除瘀阻的效果,可稳定患者的病情,并能够避免其复发。
二是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穴位贴敷能够使药物吸收效果更为理想,同时能够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具有疏经通络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选取内关穴、膻中穴与心俞穴,辨证加减穴位,对于气滞血瘀证患者,增加巨阙穴与血海穴;对于寒凝血瘀证患者,增加至阳穴、血海穴与关元穴;对于痰浊痹阻证患者,增加丰隆穴。
基础药方为:20克当归、20克丹参、10克桂枝、20克川芎、10克桃仁与5克细辛,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并混合均匀,以蜂蜜、水、醋进行调制,形成糊状,然后将药物贴敷在上述穴位上,每次6个小时。
上述穴位具有活血行气的效果,而药方中,当归可起到止痛活血、调经补血的作用,丹参可起到止痛祛瘀、调经活血的作用,桂枝可起到化气助阳、温经通脉、解肌发汗的作用,川芎可起到止痛祛风、行气活血的作用,桃仁可起到通便润肠、祛瘀活血、平喘止咳的作用,细辛可起到止痛散寒、解表祛风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止痛消肿、化瘀活血之功效。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ICD-IO编码:I20.902),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瘀血痹阻证(2)痰浊壅塞证(3)阴寒凝滞证(4)气阴两虚证(5)气虚血瘀证(6)阳气虚衰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Ⅲ级或Ⅳ级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Ⅲ级或Ⅳ级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
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胸痹心痛,作为一个常见的症状,多用于中医学中描述心脏和胸部不适的感觉,既可以指代实际的生理疾病,也可以是一种心理上的困扰。
本文将通过对于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一、胸痹心痛的生理解释胸痹心痛作为一种生理症状,其表现为胸部不适、疼痛或压迫感。
具体症状表现可以因发生原因而异,包括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胸痹心痛通常出现在胸骨后部或心前区,并可向左肩、左臂甚至颈部放射。
痛感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心悸、出汗等不适感觉。
胸痹心痛的发生原因可以有多样的因素。
常见的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这些病症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引发胸痹心痛。
除了器质性病变外,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慢性疲劳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
二、胸痹心痛的心理解释心理因素在胸痹心痛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胸痹心痛有时并非源于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一系列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所导致。
当个体遇到挫折、困境或焦虑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肌肉紧张、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等。
这些生理反应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进而导致胸痹心痛的出现。
胸痹心痛的心理解释中,也存在一定的文化色彩。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胸痹心痛常被归因于“情志不舒”,即情绪不稳定或情绪波动导致的症状。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胸痹心痛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
三、胸痹心痛的综合解释综合以上的生理和心理解释,胸痹心痛即为一种身心的互动反应。
无论是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心脏供血问题,还是因为心理压力引起的紧张反应,都可能导致胸痹心痛的出现。
了解这一现象的综合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胸痹心痛。
首先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建立一个积极的心态,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对于缓解胸痹心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胸痹心痛是一种既常见又复杂的症状,综合考虑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修订版)胸痹是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或心气不足,心失血养等所致。
属于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十几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
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消失。
④诱因:常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
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
⑤缓解方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
(二)证候诊断:1、痰浊闭塞证:闷痛痞满,口粘乏味,纳呆脘胀,身困重,恶心呕吐,痰多体胖,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2、心血瘀阻证:刺痛固定,面晦唇青,怔忡不宁,指甲发青,发枯肤糙,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
3、痰(热)瘀闭阻证:闷痛痞满,刺痛,口粘乏味,指甲发青,痰多体胖,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暗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涩或数。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2008年7月1日)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二)症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
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
2.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或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面色少华,时有盗汗、舌红少津、苔白脉细。
4.痰阻血瘀症: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气虚血瘀证:1.治法:益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党参、白术、云苓、甘草。
中成药:养心氏片2.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丹参、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生脉饮加减。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沙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红花、川茸、赤芍、;如偏阴虚火旺证,见烦渴、失眠、舌红少津,可加清心莲子汤:桅子、淡豆豉、莲子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5.痰阻血瘀证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方药:定痛救心汤合瓜篓蓬白半夏汤。
细辛、高良姜、革拨、白芷、瓜篓、萩白、半夏、桃仁、红花、川茸、赤芍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二)辨证选择静脉注射剂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红花注射液、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益气复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
胸痹心痛病的中医辨证要点及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法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熟悉中医知识,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冠心病心绞痛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表现为本虚(气虚、阳虚多见)标实(血瘀、痰浊多见),心脉痹阻是病机关键。
但胸痹心痛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凝、气滞、痰浊、瘀血等可相互兼杂或互相转化,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相互兼见,并可合并他脏亏虚之证,病程长,病情较重;又可变生瘀血闭阻心脉、水饮凌心射肺、阳虚欲脱等危重证候。
因此,临床治疗本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不可执一方一法而通治本病。
一、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要点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是辨别胸痹心痛的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主要参考,临证时再结合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
属寒者,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
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
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二、胸痹心痛病的治疗法则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宜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胸痹心痛的科普知识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育锻炼,有 助于心血管健康。
建议摄入富含纤维、低饱和脂肪的食物。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心理健康
通过放松技巧、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减轻心理压力 ,维护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生活方式改变、心理干预等也可辅助治疗,缓解 症状。
结合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如何治疗胸痹心痛?
手术介入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如支架植入、搭桥 等手段。
需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决定是否手术。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 平。
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心血 管疾病。
如何治疗胸痹心痛?
如何治疗胸痹心痛?
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根据病因开具药物,如抗心绞痛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等。
切勿自行用药,需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
如何治疗胸痹心痛?
非药物治疗
因此,心理健康的维护也很重要。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紧急情况
如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昏厥等,应立即就 医。
这些症状可能预示着心脏病发作,需要及时救治 。
何时就医?
定期检查
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健 康检查。
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何时就医?
专业评估
如果症状频繁出现或影响生活,应寻求专业医生 的评估与指导。
胸痹心痛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胸痹心痛? 2. 谁容易发生胸痹心痛?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胸痹心痛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 49──2008)。
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
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
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根据胸痛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分层危险的评价。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严重分级标准。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用力可引起心绞痛的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快步行走或上楼、登高、饭后行走或上楼、寒冷或风中行走、情绪激动可发作心绞痛或仅在睡醒后数小时内发作。
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一层以上的楼梯受限。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限制,在正常情况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100-200m 或登一层楼梯时可发作心绞痛;Ⅳ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以出现心绞痛症状。
(二)证侯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心绞痛)一、概述胸痹心痛是指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的病症。
胸闷心痛一般几分到几十分钟不等,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心绞痛”。
二、诊断(一)中医分型辨证中医疾病诊断依据标准及疗效制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辨证分析]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而气滞、瘀血或痰浊内阻、寒凝血瘀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表现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疼痛、憋闷为主,其病位在心、在脾、在肾,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证候分型]⑴寒凝心脉证: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
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⑵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⑶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⑷瘀血痹阻证: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⑸心气不足证: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⑹心阴亏损证: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⑺心阳不振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二)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①劳累性心绞痛劳动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
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3类: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② 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
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
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
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死,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
但在心肌梗死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型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本报告则选用这些各自特异的名称。
[分度、分级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1979年9月,上海)①劳力型心绞痛Ⅰ级:较日常活动重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无症状,如平地小跑,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楼、上陡坡等引起心绞痛。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稍受限制。
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3~4站(3~4华里),上三楼、上坡等引起心绞痛。
Ⅲ级:较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明显受限。
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1~2站(1-2华里)上二楼、小坡引起心绞痛。
Ⅳ级:轻微体力活动(如在室内缓行)引起心绞痛,严重者休息时亦发生心绞痛。
②非劳力型心绞痛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3次,但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到10分钟左右,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三、常规实验与检查项目1、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电解质;2、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等,必要时心电监护。
四、治疗(一)中医分型论治1、寒凝心脉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选方:当归四逆汤2、气滞心胸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选方: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选方:栝蒌薤白半夏汤4、瘀血痹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选方:血府逐瘀汤5、心气不足治法:补养心气,鼓动心脉。
选方: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6、心阴亏损治法:滋阴清热,活血养心。
选方:生脉散加减7、心阳不振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选方:参附汤合桂甘龙牡汤(二)专科专病专方:(本方案取气滞血瘀兼痰湿证型作为治疗对象)治则治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协定处方:太子参30g 葛根30g 山楂30g 川芎30g丹参30g 赤芍20g 薤白15g 三七2g(冲服)刺五加15g 延胡索10g(三)辨证使用中成药速效救心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含服。
适用于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者。
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2~3次。
适用于胸痹心痛,气滞寒凝者。
脑心通胶囊 0.8 g tid,或血塞通片 0.1g tid。
血塞通粉针0.4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丹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参麦注射液40~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四)西医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⑴胸闷憋气或心前区疼痛者应给予吸氧。
⑵可酌情使用改善预后的药物(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长效钙拮抗剂)等。
1、阿斯匹林片 100mg—300mg qd 或/和氯吡咯雷 75—300mg qd2、硝酸甘油注射液 10—30mg + 生理盐水50ml 微泵iv qd 或硝酸甘油片 0.5mg 舌下含化,prn;3、CCB: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qd—bid; or 非洛地平片 2.5mg qd—bid;4、低分子肝素:3000—5000iu im qd—bid5、ACEI:依那普利 5—20mg/d qd—bid;6、他汀类降脂药(辛伐他汀10—40mg/hs或阿托伐他汀10—20mg/hs);7、β阻滞剂:倍他乐克 12.5mg—50mg qd—bid;五、辨证调护[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1)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2)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5、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临床(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2)瘀血闭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3)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
4)喘促不得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5)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健康指导]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六、疗效评定(参考《内科学》第六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有效: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无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肺热病(肺炎)一、概述肺热病是由风热毒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宣肃。
临床以骤起发热、咳嗽烦渴、胸痛、咯黄稠痰为主要表现。
本诊疗常规适用于一般性肺炎,重症肺炎除外。
二、诊断(一)中医分型辨证[中医诊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版)1.冬春较多见,常有受寒、淋雨、手术、疲劳等诱因,或继发于麻疹、时行感冒等病。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2.以发热、咳嗽为主症,初起时可有恶寒甚至寒战,咯痰可为粘稠,或为血性、铁锈色痰,伴烦渴、气喘,或有胸痛,重者壮热不退,甚至神昏谵语,或抽搐痉厥,或面白、肢厥、冷汗、脉微。
3.肺部听诊呼吸音减弱,或可闻及干湿罗音。
4.胸部X线检查可见炎性阴影。
5.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感染者一般升高,病毒感染者一般正常或偏低。
[辨证分析]本病病因常有受寒、淋雨、手术、疲劳等诱因,或继发于麻疹、时行感冒等病,病机为风热毒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宣肃,病位多在肺,可影响及肠,病性多属实证。
[证候分型]1、风热犯肺证:发热恶寒、咳嗽、痰白或黄、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发热、咳嗽、痰多色黄、口渴烦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西医诊断:(参照《实用肺脏病学》(崔祥檳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版,1997年第四次印刷))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3、冬春两季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