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区域站安装要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站安装要求
2007年5月
建设目标
• 关于2007年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的通知
– 一、从2007年开始全省区域气象观测站全部按照四要 素以上自动气象站(至少包括气温、雨量、风向、风 速)建设。 – 二、2007年需完成240个以上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 有关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由省信息保障中心负责 设备统一采购、验收、安装,台站负责站址选择和配 合安装。设备及建设经费由各市、州、县气象局自筹 解决,每套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设备经费2.2万元,省局 按每站1.0万元予以补贴。
• 2、确定安装位置
–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安装位置为经实地勘察确定的区域气象观测站 设备具体安装地点的位置名称。
• 3、启用站号
– 将在省(区、市)气象局《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中对 相应位置分配、编制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站号确定为该站的站号。
• 4、确定地理参数
– 采用GPS定位仪在现场测定自动站设备安装地点的经度(度分秒制, 精确到秒)、纬度(度分秒制,精确到秒),测定观测场和气压传感 器(有气压观测项目时)的拔海高度(精确到0.1米)等地理参数。
区域站选址及安装要求
• 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的选择参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国家 一般气象站的要求。 • 站址应具有一定要素代表性和下垫面稳定性,地面保持自然平整,不得 设置在建筑物上面;观测场面积不得小于8米(南北)×4米(东西), 并应设置围栏。围栏外侧应设立观测场受法保护的警示牌。 • 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2米,东西间距不小于2米;仪器距围栏不小于 2米。风杆安装在北边,雨量传感器安装在南边。 • 气温传感器安装在风杆上时,采用横臂悬挂方式,横臂长度必须大于1.2 米,传感器位于风杆的正南方向,采集器位于风杆的北侧。雨量传感器 需制作顶面30厘米×30厘米、高度50厘米的混凝土基础;传感器底座与 混凝土基础之间用不锈钢支架联接,使承水器口缘距观测场地面的高度 为70厘米。 • 信号缆线都需采用铝塑管防护,从仪器水泥基础内送入地下,与数据采 集器连通。 • 应参照《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要求,建设观测场和仪器设施的 接地和防雷工程。
站点变动
• 当遇有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新建、撤销、迁 移时,要按照《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 管理办法》将有关地理信息上报中国气象 局业务主管部门。
位置信息的确定
• 1、确定站名
–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名要尽量简捷、明确,由区域气象观测站所在地 的“省(区、市)简称”+ “市(地、州、盟)或县(市、区、旗) 简称”+“地名”构成。
Leabharlann Baidu
基础设施的建设
• 1、地面气象观测场
– 根据观测资料应具有一定要素代表性和下垫面稳定性的原则,陆地区域气象观测站设置地 面保持自然平整的观测场地,不得设置在建筑物上面;在浮标、石油平台等特殊条件下, 可不设置观测场(下同)。
•
2、观测场围栏
– 从安全防护和行业标志角度出发,多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地设置坚固、稀疏、美 观的围栏,其高度可根据安全防护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宜;设置在机关、园林等绿地环 境中的观测场地,尽量采用纯白色塑钢竖栅条形式的工艺围栏;围栏外侧应设立观测场受 法律保护的警示牌。
•
4、地下管道
– 观测场内和连接到建筑物中的仪器缆线、电力电源缆线进行地下掩埋敷设,并在每个仪器 位置设置分线井。 – 全部缆线采用带有金属屏蔽层的铝塑套管做防护,并埋入地下,管道直径50~90毫米,埋 设深度30~50厘米;电力电源与仪器信号缆线分管防护。 – 除接闪器和仪器设施的接地引下线外,风、气温、雨量等传感器的信号线和机壳接地线均 从仪器设施基础内的套管中穿行。
• 4、雨量传感器
– 雨量传感器需制作顶面尺寸为30厘米×30厘米的混凝土基础;承水器口缘距观测 场地面的高度为70厘米,高度不足部分用水泥基础找齐。
• •
6、观测场内道路
– 可以不铺设专用道路。当铺设道路时,可采用浅灰色防滑大理石板材,路面的宽度须小于50 厘米。
7、防鼠措施
– 确保观测场内地下缆线分线井和建筑物内缆线防护管端口的严密性,防止鼠类进入地下管网。 – 观测场内地面以上暴露部分的缆线采用白色铝塑(开泰)管做防护,防止缆线被鼠类咬坏。
观测场仪器布局和安装
• 参照《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对观测场地、仪器位置有关要求,兼顾各 仪器之间互不干扰的原则,且使围栏起到最基本的保护作用,四要素站(包 括含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六要素站)观测场面积不得小于8米(南北)×4米 (东西);高的仪器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须顺次安置在南面,东西列成行。 观测场门开在北面,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的南面,人员应从北面接近 仪器。 • 1、仪器间距
基础设施的建设
• 5、接地与防雷工程
– 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参照《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要求,建设观测场和仪器设施的接地 和防雷工程。 – 观测场制作由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连接组成的地网,并与有关联的建筑物地网做共用接 地、等电位连接。 – 观测场有风杆时,风杆上设置与风杆相绝缘的避雷针,其引下线沿风杆顶端有绝缘子的固定 斜拉线入地,并与观测场地网做电气连接,避雷针引下线入地位置必须单独制作垂直接地体; 雷电频发地区尽量在风杆北侧或西侧3米以外制作单独的接闪器和垂直接地体。没有风向风 速观测项目且观测场地不在其他避雷设施的保护范围内时,观测场内必须制作单独的接闪器。 – 观测场内所有仪器塔架、仪器支架、仪器外壳等全部金属设施与观测场地网做电气连接,其 接地线从仪器基础外部入地,并不得与避雷针的引下线在接地体上共点。 – 与自动站相连接的公共电力电源的输入端、公网通信线路的输出端必须配接性能良好的电涌 保护器。 – 除特殊(高山、海岛)地域外,观测场地网和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当小于4Ω。 – 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的材料、规格、焊接工艺必须符合标准。
– 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2米,东西间距不小于2米;仪器距围栏不小于2米。
• 2、信号线防护
– 风向、风速、温湿度、降水仪器的信号缆线都需采用铝塑管防护,从仪器水泥基 础内送入地下,与数据采集器连通。
• 3、温湿度传感器
– 当气温、相对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玻璃钢百叶箱内时,传感器位于百叶箱内水平面 的中心线上;传感器的感应部分需朝向地面,距观测场地面的高度为1.5米。 – 当气温、湿传感器安装在防辐射罩内时,须采用长度1.2米以上的横臂将防辐射罩 悬挂在横臂的一端,横臂的支撑杆(风杆或专用杆)位于正北侧;当安装在风杆 上时,自动站数据采集器位于风杆的北侧,传感器位于风杆的正南方向。
•
3、仪器基础
– 风、温湿度、降水、能见度等观测仪器和设施都应按照图纸,制作坚固、美观的混凝土基 础。 – 基础的顶面要方正、平滑,并高出观测场地面5厘米以上,以减少积水对紧固件的侵蚀。 – 基础内要预埋一定口径的铝塑(有金属层,可弯曲)穿线管,与地下管道连通,用于仪器 缆线的穿行和保护;当有电力电源线时,电源线与信号线需分别设置穿线管。
时间要求
• 5月30日前各市(州)局与信息保障中心、 省局业务处签订自动气象站建设合同。 • 6月20日前各市(州)局完成区域气象观测 站的选址,并将选址情况上报省局业务处 和信息保障中心。 • 6月30日前信息保障中心完成招标采购。 • 8月,各市(州)、县局在信息保障中心和 厂家技术指导下启动建设任务。 • 11月所有自动气象站开始业务试运行。
2007年5月
建设目标
• 关于2007年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的通知
– 一、从2007年开始全省区域气象观测站全部按照四要 素以上自动气象站(至少包括气温、雨量、风向、风 速)建设。 – 二、2007年需完成240个以上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 有关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由省信息保障中心负责 设备统一采购、验收、安装,台站负责站址选择和配 合安装。设备及建设经费由各市、州、县气象局自筹 解决,每套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设备经费2.2万元,省局 按每站1.0万元予以补贴。
• 2、确定安装位置
–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安装位置为经实地勘察确定的区域气象观测站 设备具体安装地点的位置名称。
• 3、启用站号
– 将在省(区、市)气象局《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总体布局规划图》中对 相应位置分配、编制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站号确定为该站的站号。
• 4、确定地理参数
– 采用GPS定位仪在现场测定自动站设备安装地点的经度(度分秒制, 精确到秒)、纬度(度分秒制,精确到秒),测定观测场和气压传感 器(有气压观测项目时)的拔海高度(精确到0.1米)等地理参数。
区域站选址及安装要求
• 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的选择参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国家 一般气象站的要求。 • 站址应具有一定要素代表性和下垫面稳定性,地面保持自然平整,不得 设置在建筑物上面;观测场面积不得小于8米(南北)×4米(东西), 并应设置围栏。围栏外侧应设立观测场受法保护的警示牌。 • 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2米,东西间距不小于2米;仪器距围栏不小于 2米。风杆安装在北边,雨量传感器安装在南边。 • 气温传感器安装在风杆上时,采用横臂悬挂方式,横臂长度必须大于1.2 米,传感器位于风杆的正南方向,采集器位于风杆的北侧。雨量传感器 需制作顶面30厘米×30厘米、高度50厘米的混凝土基础;传感器底座与 混凝土基础之间用不锈钢支架联接,使承水器口缘距观测场地面的高度 为70厘米。 • 信号缆线都需采用铝塑管防护,从仪器水泥基础内送入地下,与数据采 集器连通。 • 应参照《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要求,建设观测场和仪器设施的 接地和防雷工程。
站点变动
• 当遇有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新建、撤销、迁 移时,要按照《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 管理办法》将有关地理信息上报中国气象 局业务主管部门。
位置信息的确定
• 1、确定站名
–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名要尽量简捷、明确,由区域气象观测站所在地 的“省(区、市)简称”+ “市(地、州、盟)或县(市、区、旗) 简称”+“地名”构成。
Leabharlann Baidu
基础设施的建设
• 1、地面气象观测场
– 根据观测资料应具有一定要素代表性和下垫面稳定性的原则,陆地区域气象观测站设置地 面保持自然平整的观测场地,不得设置在建筑物上面;在浮标、石油平台等特殊条件下, 可不设置观测场(下同)。
•
2、观测场围栏
– 从安全防护和行业标志角度出发,多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地设置坚固、稀疏、美 观的围栏,其高度可根据安全防护和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宜;设置在机关、园林等绿地环 境中的观测场地,尽量采用纯白色塑钢竖栅条形式的工艺围栏;围栏外侧应设立观测场受 法律保护的警示牌。
•
4、地下管道
– 观测场内和连接到建筑物中的仪器缆线、电力电源缆线进行地下掩埋敷设,并在每个仪器 位置设置分线井。 – 全部缆线采用带有金属屏蔽层的铝塑套管做防护,并埋入地下,管道直径50~90毫米,埋 设深度30~50厘米;电力电源与仪器信号缆线分管防护。 – 除接闪器和仪器设施的接地引下线外,风、气温、雨量等传感器的信号线和机壳接地线均 从仪器设施基础内的套管中穿行。
• 4、雨量传感器
– 雨量传感器需制作顶面尺寸为30厘米×30厘米的混凝土基础;承水器口缘距观测 场地面的高度为70厘米,高度不足部分用水泥基础找齐。
• •
6、观测场内道路
– 可以不铺设专用道路。当铺设道路时,可采用浅灰色防滑大理石板材,路面的宽度须小于50 厘米。
7、防鼠措施
– 确保观测场内地下缆线分线井和建筑物内缆线防护管端口的严密性,防止鼠类进入地下管网。 – 观测场内地面以上暴露部分的缆线采用白色铝塑(开泰)管做防护,防止缆线被鼠类咬坏。
观测场仪器布局和安装
• 参照《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对观测场地、仪器位置有关要求,兼顾各 仪器之间互不干扰的原则,且使围栏起到最基本的保护作用,四要素站(包 括含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六要素站)观测场面积不得小于8米(南北)×4米 (东西);高的仪器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须顺次安置在南面,东西列成行。 观测场门开在北面,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的南面,人员应从北面接近 仪器。 • 1、仪器间距
基础设施的建设
• 5、接地与防雷工程
– 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参照《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要求,建设观测场和仪器设施的接地 和防雷工程。 – 观测场制作由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连接组成的地网,并与有关联的建筑物地网做共用接 地、等电位连接。 – 观测场有风杆时,风杆上设置与风杆相绝缘的避雷针,其引下线沿风杆顶端有绝缘子的固定 斜拉线入地,并与观测场地网做电气连接,避雷针引下线入地位置必须单独制作垂直接地体; 雷电频发地区尽量在风杆北侧或西侧3米以外制作单独的接闪器和垂直接地体。没有风向风 速观测项目且观测场地不在其他避雷设施的保护范围内时,观测场内必须制作单独的接闪器。 – 观测场内所有仪器塔架、仪器支架、仪器外壳等全部金属设施与观测场地网做电气连接,其 接地线从仪器基础外部入地,并不得与避雷针的引下线在接地体上共点。 – 与自动站相连接的公共电力电源的输入端、公网通信线路的输出端必须配接性能良好的电涌 保护器。 – 除特殊(高山、海岛)地域外,观测场地网和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当小于4Ω。 – 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的材料、规格、焊接工艺必须符合标准。
– 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2米,东西间距不小于2米;仪器距围栏不小于2米。
• 2、信号线防护
– 风向、风速、温湿度、降水仪器的信号缆线都需采用铝塑管防护,从仪器水泥基 础内送入地下,与数据采集器连通。
• 3、温湿度传感器
– 当气温、相对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玻璃钢百叶箱内时,传感器位于百叶箱内水平面 的中心线上;传感器的感应部分需朝向地面,距观测场地面的高度为1.5米。 – 当气温、湿传感器安装在防辐射罩内时,须采用长度1.2米以上的横臂将防辐射罩 悬挂在横臂的一端,横臂的支撑杆(风杆或专用杆)位于正北侧;当安装在风杆 上时,自动站数据采集器位于风杆的北侧,传感器位于风杆的正南方向。
•
3、仪器基础
– 风、温湿度、降水、能见度等观测仪器和设施都应按照图纸,制作坚固、美观的混凝土基 础。 – 基础的顶面要方正、平滑,并高出观测场地面5厘米以上,以减少积水对紧固件的侵蚀。 – 基础内要预埋一定口径的铝塑(有金属层,可弯曲)穿线管,与地下管道连通,用于仪器 缆线的穿行和保护;当有电力电源线时,电源线与信号线需分别设置穿线管。
时间要求
• 5月30日前各市(州)局与信息保障中心、 省局业务处签订自动气象站建设合同。 • 6月20日前各市(州)局完成区域气象观测 站的选址,并将选址情况上报省局业务处 和信息保障中心。 • 6月30日前信息保障中心完成招标采购。 • 8月,各市(州)、县局在信息保障中心和 厂家技术指导下启动建设任务。 • 11月所有自动气象站开始业务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