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以天津市津南区“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天津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天津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2.21•【字号】津南政办发〔2022〕22号•【施行日期】2022.12.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津南政办发〔2022〕22号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2022年12月21日津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津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高效实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进一步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津南区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统筹抓好稳产能、调结构、促改革、增收入、保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现代都市农业开创新局面1.农业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按照“精一”战略要求,着力打造“接二连三”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一减三增”结构调整全面完成,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
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1.9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16亿元,林业产值2.86亿元,畜牧业产值0.53亿元,渔业产值4.2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14亿元。
启动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小站稻实现平均亩产550公斤,每亩增收3000元。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摘要:城乡一体化这一发展趋势,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历史路径。
在新社会下,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各方面生产力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需求。
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新时代下乡村发展的新需求。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所提出来的。
为了有效缩短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差距,完善农村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已经成为必然。
并且,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议话题。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以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展开了有关分析。
关键字: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措施引言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国家大踏步走向小康社会的必要阶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资源的倾斜,加上城市是发展的重心所在,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新发展背景下,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积极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有效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是新的发展热点和发展话题。
而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来讲,仅仅依靠乡村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建设是远远不足的。
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促使美丽乡村的建设要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并基于这一发展趋势及时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发展模式。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分析了新时代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并探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希望笔者的这些探索,能够为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建议和灵感。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探究美丽乡村中“美丽”一词包含着以下的内涵和意思:首先,是指要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新时代乡村[1]。
其次,美丽乡村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和社会和谐。
“美丽乡村”回答了要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回答了新时代下我国乡村发展的新方向。
美丽乡村中的“美”也被赋予了时代发展的新含义。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研究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研究作者:陆宝剑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5期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沿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这也是社会进程不能改变也不能逾越的历史阶段。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如何探索出一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随之得到完善,公共服务也不断得以提升,但较城市而言,人们居住环境整体仍相对落后,脏、乱、差现象在个别地方依然存在。
建设美丽乡村从而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也就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其中“美丽”既包含了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设施完善,又涵盖了农民富裕、社会和谐、产业发展、特色鲜明。
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乡村的自我改善,更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一)解决农村建设用地矛盾,促进居民就业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可用土地的稀缺与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这与贯彻落实集约节约用地,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极不相符。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村庄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再开发,这样可以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有效节约土地,从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同时贯彻落实“四集一转”政策,促进居民当地就业,引导周边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由于大部分的村庄房屋建设时间久远,土地利用比较混杂,这造成了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度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美丽乡村项目的建设正是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品位,而且能够提升农村的整体形象。
(三)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农村将有一部分人进入城市,并逐步成为市民,但同时也要看到,即使今后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了,仍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需要通过加强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信息、资金、资源交流,加快城乡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国家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0940.天津城乡统筹规划的思路与实践
0940.天津城乡统筹规划的思路与实践谢水木马晓萱王亚男【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普遍和持续的关注。
天津基于自身的发展情况,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的思路,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城乡一体,统筹农村建设布局;示范引领,分批推进镇村建设;园区带动,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导则先行,提升规划建设水平;特色提升,强化农村独特风貌;公众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关键词】天津;城乡统筹;思路;实践天津作为大都市、环渤海中心城市,具备率先进行城乡统筹、城市产业扩散和反哺农村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经济发展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大部分农村受城市辐射,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生产特征基本消失,依托城镇产业带动,大多数农民在工厂从事工业化生产,农业生产也逐渐设施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由此带来了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逐渐改变,但城乡二元体制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明显落后于工业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布局的调整,滨海新区成为继深圳和浦东新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国家也赋予了天津崭新的定位,使其未来要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因此,推进城乡统筹是天津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自2006年以来,在中央统一的政策要求下,天津开展了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
在此过程中,天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包括三区联动、宅基地换房等思路,并建立了引导规范,加强了建设管理,逐步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整体水平。
笔者结合相关工作,将近年来天津城乡统筹规划的思路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在此与全国同行交流。
1天津城乡发展的问题天津市市域总面积11900多平方公里。
“十五”末期的2005年底,在新时期的城乡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开展之前,全市常住人口约1000万,城镇化水平75%。
农村地区含区县12个,乡、镇、街137个,村庄3840个。
农村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51: 39,农民人均纯收入7202元。
探析天津市津南区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探析天津市津南区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作者:王宝林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4期【摘要】天津市津南区在城市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土地改革中,特别是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地理优势与政策优势,大力推进城乡优势互补,不仅缓解了城乡土地矛盾,也带动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农村经济一、基本概况津南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耕地22万亩,人口59万,辖8镇和一个办事处,173个行政村。
2006年至今,津南区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实施“东进、西连、南生态、北提升”发展战略,建设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循环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区和宜居型海河南岸新城区。
津南着力打造了8个新型城镇,启动122个村的整合工作,建设农民还迁楼1324万m2。
7个示范镇全部初具规模,并推进经济园区、生活社区、海河教育园区联动发展,形成统筹协调、特色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城镇体系。
二、提高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率的具体措施(一)“三区联动”推进集约利用所谓“三区联动”,即加快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和农民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发展,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使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按照国家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天津市提出坚持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依据“三区联动”的工作思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天津市津南区小城镇建设以及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明了方向。
津南区通过宅基地的建设,提高农民居住区土地集约利用率。
这种新的宅基地换房模式变一家一宅的用地方式为多家一宅的用地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率。
从2007年至今,津南区农村居民用地面积呈正弦变化,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点通过宅基地换房住宅区域不断集中,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原有大量农村居民用地转化为城镇工业园区、公用事业用地,土地利用率提高。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21年第10期现代园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曹伟理(北京汉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0102)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但城乡一体化不等于乡村城市化。
在客观认识我国城乡建设确实存在差距的现实基础上,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基于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理解,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粗浅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各界人士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建设策略随着我国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城市建设越来越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同时也加大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已将城乡一体化确定为重要发展目标,并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城市和乡村统筹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但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缺乏乡村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各地政府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只能以城市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探索。
在近几年改造乡村的案例中,都是以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主,规划的模式和改造方式都和城市建设相似,使农村建设城市化的问题更加突出,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乡村城市化,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城乡差异,并尊重和传承乡村的社会文化、历史风貌、传统习俗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保留乡村的发展特色。
1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导致农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农业生产空间荒废。
同时农村的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加剧。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较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乡村的种种现实问题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需要站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将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统筹谋划,通过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引导将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乡村地区的村民享受与城市地区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平等的发展权利。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断健全,面貌日新月异,但与城市相比,人居环境建设整体还显落后,不少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
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就成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
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
目前,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深度融合互动,真正的职业农民已经很少,更多农民从事的是非农产业。
事实上,中国的小农经济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点。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
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
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肖潇胡禹域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重庆 400000【摘要】: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只是局限于乡村个体的自我完善方面,更需要满足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实际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都得到了优化完善,对我国乡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但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
对此,本文就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以及目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重点探析。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随着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加速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化的发展进程。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让我国的乡村建设不再只局限于乡村自身的发展完善方面,而是让农村城市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农村新社区,使其成为了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载体。
1.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性1.1农村建设用地矛盾得以有效解决随着我国承租建设的持续推进,土地资源稀缺与当前建设用地的需求矛盾日益凸显,导致土地资源变得愈发紧张。
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偏低,与节约用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极不符合。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土地资源实施再次整合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样才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从而让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全面贯彻“四集一转”政策,促进居民就业,并引导周围地区农民逐渐向城镇转移,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2实现乡村统筹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大多数农村的房屋建设时间都较为久远,且土地资源的利用也较为复杂,致使土地利用率偏低。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摘要: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为了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分别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分析。
结果发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下,新农村属于其发展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与载体。
因此,一体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将新农村作为规划与建设载体,不仅可以适应乡村发展需求,而且还能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便于营造良好前景,从而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地域文化,使其具有相应差异性与多元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途径1美丽乡村建设的含义对于美丽乡村来讲,从本质的含义上来讲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式,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看,其中主要是立足在对社会层面上的含义,对美丽乡村中的所指的是对农业发展产业本身的特点,其中主要包含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农村的发展特色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这不但在自然的层次上,同时也表现在了社会的层面上。
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但为农民和村民提供出相应的产业增收,并且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对乡村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乡村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其中包含了一些基础性的设施的完善、对社会系统保障体系、产业发展的品质等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才可以保证乡村建设的完整性。
加强乡村社会和自然以及城市化之间的联系性。
这也是有效实现消除城乡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在现在或者是以后,其中城乡之间多少都会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在很多情况下,城镇当中的居民对村民都保持着一种比较警戒性的状态,基于这种心理,我们就需要有效的开展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消除这种待遇上差别,同时还可以从基本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下,我国逐渐实现了城镇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目的,其主要是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核心思想,在此过程中,还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将其合理融入至工业化与农业化发展,以推动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的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好乡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好乡村建设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城乡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
本文通过对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的专题调研,了解发展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就如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探索一种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美好乡村城乡一体化新农村一、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分析1.美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这一历史过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逾越的。
城市与农村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当我们提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时,这不仅有利于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农村现代化赖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长期存在,导致我们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严重不均衡。
这种差距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另一方面也阻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正视城乡一体化这一宏观背景,这不仅仅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还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2.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2012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标志着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省掀起了全面建设安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这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美好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着眼于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自然层面,以改变村容村貌为主,做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改善农民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树立起全新的生活理念,使广大农民感受到美满和幸福。
二、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现状调查1.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用规划指导行动,实现发展的一体化。
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研究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地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生活质量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乡村环境脏乱差、农民收入低下等。
因此,该地政府决定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该地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是通过建设美丽的乡村,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化传承等。
其次,该地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项目,进行案例研究。
这些典型村庄通过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式进行建设。
比如,在一个村庄,政府投入资金改善了村庄的道路状况,修建了公园和休闲广场,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该地注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在建设项目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比如,在农田布局中注重了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的原则,使农民从中受益,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
最后,该地采取了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政府还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通过制定总体规划,选择示范村庄案例进行研究,注重可持续性和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该地成功地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这个案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调查研究作者:于佳等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3期摘要: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深入了解农村的发展问题,创新制定有效政策措施,突破目前农村建设发展瓶颈显得尤为重要。
课题小组紧紧围绕天津市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关键词:天津市;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821 天津市美丽乡村取得成果天津北辰区前堡村借力生产价值特色农业,助力乡村经济。
依靠果树种植成了当地有名的“花果山”村。
乡村取得了鲜有成果,现在全村有80%的面积被果林覆盖,全村 80 多户村民,有80%都在从事果树种植,每年每户收入7.8万元。
天津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利用生态价值,锻造田园之美增添乡村魅力发展水稻种植,利用园区内种植着 3000 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
利用稻田里的稻叶迎风舞动,稻花飘香,生成生态美。
现村里不少的水稻种植户在稻田里发展起了稻蟹立体种养。
生态水乡迎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绿色的田园风光和原风貌的村落民居构成的乡村景观,在那时总会吸引大批城市人纷至沓来。
村民办起了农家院,小辛码头村以水稻文化园、水生植物园、旅游接待中心的“两园一中心”和城市中小学生农事体验基地、文学文艺采风创作基地、湿地经济示范推广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休闲游,接待游客创收。
诸如此类村庄,在天津市还有许多,他们利用各自特色,将美丽乡村经营的有声有色,起到了榜样作用。
2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村两委干部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发现了一些天津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
但就走访的情况来看,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津南区——农村变城市
津南区——农村变城市津南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很快,绝大部分村庄都已拆迁,农民住进新楼。
一、长青在城里津南区计有八个街镇,即:长青、双港、辛庄、咸水沽、葛沽、八里台、小站和北闸口。
其中,长青街在市区之内,范围在黑牛城道南北。
由于处在天津外环之内,早被视为市区。
此外,还有双港镇的北马集、何庄子等村,也在外环之内,是城市中的村庄。
这些村庄,也有拆迁,农民进楼,但往往被视为,城市改造范畴。
当然,这些村庄,早已是楼房,与城市融为一体。
二、四镇也攀比外环南路之外,向东南方向,是双港镇。
它的城市化实施最早,已建成双港新家园。
这里不但住有双港镇的农民,也有市区内的小海地拆迁户,在此安居。
双港新家园,毗邻开发区,居民上班方便。
大家有了住所,有了工资来源,也就有了安定生活。
双港镇向东南方向,是辛庄镇,与双港同处津沽路主线,拆迁建楼,已经完成。
南洋等村,都已城市化。
向东南越过海河教育园区,就进入咸水沽镇,这是老区政府所在地,当然拆迁改造优先,所属各村庄,都已城市化,农民住进楼房。
咸水沽镇向东,越过东张庄,30余里,即是葛沽镇。
葛沽原为12个大队,后转为12村。
其中,一村在东北部,往西是二村、三村。
西南方向才是12村。
周围还有北园、小殷庄、三河村等。
葛沽老镇,在东部,葛沽弯休闲园,是最大公园,原来镇中心,往北距离海河最近。
后拆迁建楼,多处于西南部,所以,西南成为镇中心。
南北街道有金水东街、金水西街两条,是商业街。
东西方向道路有七条,最北是津沽路主线。
最南以天津大道为界,澜水园即止于那里。
澜水园有100多栋楼房,多为20几层。
大产权房价格,每平方米5000元,小产权房价格,为每平方米3000多元。
津南区东北部,双港镇、辛庄镇、咸水沽镇和葛沽镇,四个镇连成一线,构成津南区东北半部区域。
三、区在八里台津南区西部,是八里台镇,区政府于21世纪,迁移在此。
但区政府并不与镇相连,而是单独一栋高楼,处于津港路西侧,交通方便,环境优美。
进区政府找人,要事先联系,由门卫室打电话,对方认可,才能放行。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政策,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其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城乡一体化引言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乡愁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记忆。
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乡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1)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
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方面,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另一方面,城乡空间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在城市上班。
(3)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路子。
(4)推进农业现代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基础,很多农业生产的本身就构成了乡间的景观或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农业发展走入现代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2.1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广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乡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张,配套困难。
天津美丽乡村改革实施方案
天津美丽乡村改革实施方案为了推动天津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制定天津美丽乡村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天津美丽乡村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注重实效、创新机制。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全面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革命1. 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和附加值。
2. 发展乡村旅游业,挖掘乡村文化和历史资源,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点,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3. 加强乡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生态文明建设1.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升农村生活环境整洁度。
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用水。
3. 推动农村能源革命,推广清洁能源利用,促进农村能源结构优化。
四、乡村治理现代化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
2.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3. 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五、保障措施1.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美丽乡村改革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
3.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对美丽乡村改革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六、实施步骤1. 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建立实施工作台账。
2. 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改革资金,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实施。
满分天津申论作文
满分天津申论作文
近年来,天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城乡发展不够均衡。
城市发展往往集中在市区,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造成城乡居民权益不平等。
第二,土地利用不合理。
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农田被征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也加剧了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第三,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低。
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仍然盛行,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公平的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
其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划定城市建设用地和农田保护红线,并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再次,推进农业现代化。
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业产
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衔接。
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总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天津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当关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津市市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 部署,2018年中央 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实施乡村振 兴 战 略 的 意 见 》,对 乡 村 振 兴 战 略 明 确 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富裕”的 20字发展方针。借乡村振兴调研机会,笔 者调查了解了津市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试图 探讨津市市整域推进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破解这 些问题的对策。
11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联动体系 津市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始终保持
“力量不减、力度不减”“投入递增、责任递增”的态 势,美丽 乡 村 建 设 工 作 强 力 推 进。 一 是 健 全 机 构。 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担任主职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 班子,市直相 关 部 门、镇 (街 )也 相 应 成 立 了 工 作 班 子,明确了工作职责。二是示范引领。按照 “市级
领导 联 点、乡 镇 干 部 驻 村、职 能 部 门 联 动 ”的 模 式, 确保了示范引领的顺利推进。三是强化责任。把美 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工作绩效考 核,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美丽乡 村示范村量 化 分 级 考 核 办 法 》等 配 套 政 策,强 化 责 任落实。
12 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建设定位
14 坚持绿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为整域推进彰显生态之美
津市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 魂。一是建设绿色津市。开展了“生态走廊”“十万 乔木绿津城”等创建活动,新造林 1000hm2,公路植 树 94km,以“生态体验、生态田园、生态健身、生态 旅游”为主题的 4条走廊和湘北公路沿线景观带初 具雏形。二是建设美丽庭院。按照 “前庭后院、前 花后果”的标准,建成美丽庭院 3500余户,湘北公 路沿线及原白衣镇蒲山村、毛里湖镇土桥村、药山镇 新福村实现了美丽庭院建设全覆盖。三是整治农村 环境。大力推进 了 “五 化 ”(厕 所 无 害 化、建 房 规 范 化、庭院绿色化、集镇整洁化、垃圾处理市场化)建 设,大力实 施 “厕 所 革 命 ”。 目 前,全 市 美 丽 乡 村 建 设示范村、创建村基本达到厕所无害化全覆盖;农村 建房规范有序,湘北公路沿线民居呈现新貌,累计改 造农村危房 13000余户;同时通过实施集镇拆违、 棚户区改造、房 屋 立 面 改 造、道 路 规 范 化 建 设 等 工 程,集 镇 承 载 能 力 明 显 增 强;通 过 推 行 “户 分 类、村 收集、镇 转 运、市 处 理 ”的 垃 圾 处 理 模 式,实 现 了 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习总书记也明确了:乡村建设要“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 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目前各地响应中央号召,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美丽乡村” 建设标准,进行了试点示范。 从我国的乡村发展历程看来,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美丽乡村建设,归根结底,发展 乡村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保持乡村特色空间风貌、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保护生态环 境是乡村发展的核心,也是乡村规划的重点内容。 天津市津南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实现了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产业向园区集聚的城 镇化发展局面, 目前全区 165 个行政村中约有 130 个村庄已完成或进入城镇化过程中, 实现 了全区 90%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差距加大、乡村贫困、乡 村产业发展、乡村空间无序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乡村的 自身规划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此次规 划即是对津南区未整合的乡村集中地区进行规划研究, 以期改善村庄居住环境、 破解村庄发 展难题,保护生态环境。
2.2.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弹性布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民服务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村民对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地方政府资金
有限, 乡村低密度的发展对于公共设施的高投入、 难实施如何解决?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 下, 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公共设施需求是解决乡村公共设施需求的关键点。 规划可根据乡村 人口结构特征、规模,或与其他村联合设置,并设计弹性的配套原则,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 置。
1 背景
2014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3.7%[1],但仍有 6 亿多人口居住在乡村,从基层上 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且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扩张的成本越 来越高,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长期在城乡二元发展体制下,乡 村贫困、乡村特色风貌丧失、乡村产业发展困境等发展问题越来越为政府和学者所重视,相 关问题的研究逐渐提上日程。 乡村真正开始发展约始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 全国发展的粮食制约问题;随着农民劳动积极的提高,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农民收入增长 乏力,负担加重,2003 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6 年初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力促进了农业、 村民和农民发展富裕;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提出 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十七大进一步提 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此,全国掀起了“新农村建设”活动; 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 ,出台了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国家层面提出了
2.2 应对策略 2.2.1 乡村体系规划:多方论证,注重辐射带动作用
在乡村规划中,应尽量以大空间范围内研究乡村体系发展,以村庄现状特色为基础,多 方分析论证,研究制定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村庄分类发展体系。
2.2.2 空间布局规划:保护乡村传统空间肌理,保持乡村特色空间风貌
乡村空间布局是乡村自身长期以来的智慧选择, 如一河一路、 沿河沿路的带状布局均有 其历史继承性,也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的体现。基于乡村特色空间基础上的空间规划,深入 研究乡村的街巷格局、公共空间特色、院落布局,提炼关键设计元素,是保持传统乡村的空 间风貌,提升乡村特色空间环境吸引力的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
上位规划及村庄现状实际对规划区村庄进行综合发展评价分类体系, 提出积极发展、 引导发 展和撤并村三类。以此为基础,进行各项专线规划,指导村庄规划建设,其中各专项规划均 以乡村分类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积极发展村庄的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图 2) 。
图 2 规划编制框架
3.4 规划重点内容 3.4.1 综合发展评价
区整体的规划建设。规划区位于津 南区南部,规约 10 公里, 总用地 76.22 平方公里, 涉及 37 个行政村, 详见村庄分布现状图 (图 1) 。 至 2014 年,津南区全区人口约为 68 万人,共有 8 个镇。规划区主要涉及 2 个镇,涉及 人口 6.7 万人。规划区村民人均总收入为 9.3 万元,人均收入最高的村达到 62 万元,而人均 总收入最低的村只有 1.9 万元,各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差别较大。
3 天津市津南区美丽乡村规划
3.1 现状概况
天津市的空间结构可以总结 为: 津滨双城+环城四区+远郊区县, 双城即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津 南区是环城四区的南部一区,位于 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总规模 387.84 平方公里。 本规划区选址于津南区乡村集 聚区,便于从宏观层面考虑乡村地
图 1 村庄分布现状图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 ——以天津市津南区“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刘锐,孟丽丽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经济压力越来越 大,且长期在城乡二元发展体制下,乡村贫困、乡村特色风貌丧失、乡村产业发展困境、生态环境不理想 等发展问题越来越为政府和学者所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以城镇化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 在城市层面,对乡村发展研究、乡村规划编制思考相对较少。本文即是在此背景下,在分析目前乡村规划 存在的针对单个村庄的“涂脂抹粉”式的建筑环境整治、依照城市建乡村,乡村风貌丧失、缺少论证的村 庄分类体系、缺乏对乡村规划后期实施关注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变输血为造血的产业规划、保持乡村 地域特色风貌的空间规划、基于 GIS 评价的村庄分类体系规划、建立规划实施跟踪反馈机制等规划应对策 略。并以天津市津南区“美丽乡村”规划为例,通过对该规划的总体编制框架、重点规划内容的具体剖析, 探究乡村规划编制思路及编制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乡村规划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关键词:乡村规划 发展评价 辐射带动 跟踪反馈机制 生态基础设施 乡村规划师
3.2.5 生态环境不理想
规划区存在乡村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 河道堆放垃圾, 生态敏感地区被侵占等破坏生 态环境的状况,整体生态环境不理想。
3.3 规划编制框架
如何改变村庄落后的经济面貌,整合乡村各项资源,充分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保护乡村 生态环境是规划编制的核心。 本次规划以村庄发展建设和生态保护为两大原则, 先对现状规划区用地进行用地发展条 件评价,选取出积极发展区域、引导发展区域和限制发展区域,再基于发展区域的划分结合
3.2.3 村庄空间多分散建设,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
规划区现有村庄建设多呈沿路、 沿河的带状布局, 多为一层带小院布局, 分散自发建设, 缺乏秩序性,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较差。
3.2.4 村庄配套服务设施缺乏
村庄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两大部分。 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在 较好的村庄多有配置,但作用发挥不大,缺乏统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大多较为缺乏。
目标 村庄用地发展条件 评价 系统 生态环境 因子 河流 基本农田 自然保护区 现状用地 农房建设用地 产业用地 交通用地 农用地 社会生活 公共服务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
2.1.2 单一的村庄分类体系,缺乏论证
由于乡村研究的缺乏,乡村规划多按照 93 版的《村镇规划标准》 ,以“中心村——基层 村”的单一分类方式确定乡村规划体系,忽视了乡村资源、特色基础。并且乡村体系的确定 大多缺少论证,以领导意志为主,缺乏客观性。
2.1.3 以城市建村庄,村庄特色风貌丧失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一直以来学术界的研究都主要集中于城市的发展和转型上, 对
2.1.4 设施配置标准缺乏弹性,设施建设落地难
对乡村的公共设施配置多以中心村、 基层村两个标准对公共设施进行一刀切设置, 忽视 村庄建设的实际可能性,使得规划难以落地或建设浪费,且公众参与度较低,村民自下而上 的意愿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
2.1.5 对规划的后期实施和反馈缺少关注
与城市规划相同, 大多乡村规划基本将精力全部投入在规划的编制上, 缺乏对乡村规划 实施的后期跟踪和反馈,由于乡村规划实施与城市不同,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盲目性,对规 划实施反馈的缺乏容易使规划实施的难题难以解决,规划建设实效性差。 且乡村规划对生态环境层面内容关注较少。
于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现状问题、发展困境、规划研究相对较少,再加上地方政府急于改 变乡村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地区的迫切需求,于是村民上楼、村庄社区化 成为许多地方改变乡村面貌的自然选择, 乡村不可避免地成为城市的翻版, 传统的乡村建筑 特色、独特的空间格局消失殆尽,丧失了乡村特色空间风貌。
2.2.5 基础设施规划:根据村庄现状实际,规划生态基础设施
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高成本和乡村居住的分散性,使得乡村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 尤其是污水、燃气、供热设施问题更为突出。在规划中只有深入研究乡村生活、生产特征, 设计符合乡村生活的、满足村民需求的低投入、低维护的生态基础设施才是解决之道。
2.2.6 生态环境规划:保护乡村特有生态环境,构建整体生态安全格局
2 乡村规划思考
2.1 乡村规划主要问题 2.1.1 单个或多个村的建筑环境整治,缺乏对乡村空间发展体系的整体统筹考虑
与改变乡村的整体发展局面而言, “涂脂抹粉”式的建筑环境整治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 效果,然而这种溢于外表的刷墙、抹灰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空间无序性发展问题,更 无法改变农民收入低、服务缺、环境差等现实生活状况。且环境整治多是针对典型的单个村 或多个村, 未能从大空间范围整体统筹考虑乡村空间体系的发展, 未能改变村庄自发乱建的 空间发展现状。 同时,这种政府“输血”式的环境规划,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 唯有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提升乡村“造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的发展困境。
由于缺少规划, 乡村建设大多是自发性和无秩序性的, 且由于村庄规划管理的欠缺及历 史遗留原因,会出现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为村庄建设用地所占据的状况,为 正确引导乡村空间发展,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环境规划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