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
陈强,左国存,李建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陈强(1969-),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创新集群;左国存,李建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新加坡采取了对外开放的策略,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来积累,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大成功。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知识经济有重要启示意义。
Since 1991, Singapore has made more efforts on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ove to an innovation pha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mall country, Singapore lacks intellectu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capital, which are vital to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o solve this problem, Singapore opened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s to the world, accumulated these three kinds of capital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 Up to now, Singapore has made large progress. Her experiences are instructive to China, when China is on the midway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关键词:新加坡/科技政策/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能力Singapo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innovation capability
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逐渐失去低成本优势,亟须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科技和创新能力,经过20年的努力,其创新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基本完成了向知识经济的转型。当前我国面临新加坡当年类似的情况,故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对我国有重要启示意义。
1 新加坡发展科技和创新能力的努力及成效
1980年之前,新加坡的研发投入非常有限。1978年研发经费只有3800万新元,仅占GDP的0.2%[1]。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特别是1990年以后,新加坡政府持续加大科技投入。1991年起连续实施的4个科技五年计划,政府共投入255.5亿新元,最新的研究、创新与企业2015计划(RIE2015)的预算更是高达161亿新元。
在加大科技投入到基础上,新加坡积极推动国家创新系统的变革。1991年设立了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于2001年改组为科技局。科技局同时承担科技管理、研发、科技成果商业化、人才培养等多项职能。2006年又成立了研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RIEC)和国家研究基金会(NRF),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领导、推动科技与创新的发展。与此同时,重组和新建了一批公共研究机构;改革大学系统,促使大学面向服务知识经济转型,并新建了新加坡管理大学;吸引跨国公司的重点由生产基地转向研发中心;积极推动本土企业技术升级,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创新和创业。目前,新加坡形成了以研究、创新和企业理事会(RIEC)、国家研究基金(NRF)、教育部(MOE)、贸工部(MTI)为主要管理主体,以企业(跨国企业为主,本土企业稳步发展)、大学、技术学院、医院、科技局所属研究所为主要执行主体的研发框架体系(见图1)。
2010年新加坡研发国家调查显示,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研发绩效进步明显。研发总支出(GERD)、研发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RSEs)、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与保有量、专利和新技术授权收入、研发活动带来的销售收入等指标都较为稳定地增长(见表1)。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科学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发表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论文[2]。总体来说,新加坡创新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已经稳步迈进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
2 通过科技开放与国际合作积累创新资本
2.1 开放的研发框架体系
从图1所示的新加坡研发框架来看,新加坡的科技管理主体与研发执行主体都相当开放。研究、创新与企业理事会(RIEC)在新加坡科技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成员既包括总理、部长等政界要人,也包括企业家、学者、科技专家,目前RIEC 18位成员中有8位来自国外。国家研究基金会(NRF)负责RIEC的日常事务和设定新加坡国家的研发方向,其所属的科学咨询委员会(SAB)包括主席在内的全部10名成员都是来自新加坡国外的世界着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新加坡政府部门雇佣的科技专家中外籍人士占9.8%。利用跨国企业培养本土创新能力是新加坡的一个重要战略[4],企业是新加坡主要的研发执行者,跨国公司则是企业研发的主力,2010年跨国公司研发开支占新加坡企业部门总研发开支的63%。新加坡对本土企业的认定相对宽松,本地股份占30%的企业就被认为是本土企业,可享受诸多政策优惠。新加坡的大学和科技局所属的研究所也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3]。政府通过设立众多研究计划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如国家研究基金会的CREATE项目、RCE项目,交互与数字多媒体项目办公室(IDMPO)发起的i. ROCK项目等等。
2.2 活跃的科技人才国际合作
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曾经说“吸引外国人才这件事,是关系到新加坡生死存亡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内对外国移民增多有所反弹,但是新加坡政府还是坚持引进高层次人才[5],并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实施外劳税优惠、长期工作签证、成为永久居民等倾斜政策。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与人力资源部共同建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