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知道瞬时速度的意义,在具体问题中识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初步体会极限的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自2004 年以来,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已于2004 年秋季在广东省、ft东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实验,现大部分省市已实施。

我省初中已实施新课程改革多年,明年将在高中阶段实施。

我所分析的教材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新编制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

新教材与我们现在正使用的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编制的人教版教科书(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就知识点来看新旧教材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内容安排顺序上发生较大变化;就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新教材安排比较合理,每一个知识点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每一部分都能形成一个体系使知识网络化;新教材每一部分的要求都是一步到位,这虽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暂时困难,但学生最终还是可以适应的。

具体来说,我认为新教材整体上体现了一个“新”字,出现了一些以往教材所没有的特点。

一、版面扩大,教材内容更充实版面的扩大使教材的内容更加充实,增加了许多彩色插图、演示实验的插图,形象直观,从而大大改善教材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中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材一共有 7 节新增加的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追寻守恒量、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向心加速度的运动学推理、抛体运动的规律、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教材在很多地方利用了极限的概念,提供的内容有: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匀变速位移的求解、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变力的功。

教材中“科学漫步”“科学足迹” “说一说” “STS”等栏目也是旧教材没有的。

虽然拓展了知识宽度,但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对一些传统的知识,如追及、相遇等问题尽可能的降低要求或根本不讲,予以删减,同时也加入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行为等合乎时代潮流的内容。

更新了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如“STS”栏目——“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中,列举了诸多航天跟人类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气象卫星到大气预报;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到我国西部开发的整体规划;从军用卫星到现代防备;从火箭到微重力实验室等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科学漫步”的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科学漫步”的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科学漫步”的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2023-11-03•“科学漫步”概述•“科学漫步”的内容分析•“科学漫步”的教学设计•“科学漫步”的教学案例分析•“科学漫步”的教学评价与反思目录01“科学漫步”概述“科学漫步”的定义: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漫步”专栏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科学知识,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科学漫步”的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网络。

形式多样:包括文章、实验、图表等多种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注重实践:强调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科学漫步”的定义与特点010*******“科学漫步”的地位:作为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漫步”旨在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科学漫步”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通过介绍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其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科学漫步”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科学漫步”在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地位与作用010*******“科学漫步”的历史与发展•“科学漫步”的历史: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出版以来,“科学漫步”专栏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漫步”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科学漫步”的历史与发展“科学漫步”的发展内容更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科学漫步”专栏不断更新内容,引入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技术应用,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

形式创新: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漫步”的形式也不断创新,引入更多的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匀变速运动的v-t、x-t、x-v关系;自由落体பைடு நூலகம்动
第三章 相互作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1 章 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共 点力的平衡;超重与失重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 超重与失重 共点力的平衡;力矩的平衡
通过坐标系讲解位移(坐标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变化量)。设问:xA=3m,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xB=-2m,Δx=?
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答匀减速运动 的例题,根据坐 标轴正方向确定 v、a 的正负号。
1 2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运动学拆成了两章
(二)物理①教材分析 和教学建议
一、第一章 、第二章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1 2 3 4 5 1 2 3 4 5 6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机械运动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一、机械运动 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实验: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五、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 教材分析—整体说明 新人教版

高中物理 教材分析—整体说明 新人教版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整体说明《新课程标准》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一)结构安排93年编写了一套试验教材,这套教材在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一、将几何光学放在高一的开始,试图解决初高中台阶过大的问题;二、将机械波、电磁波、光波等波动的内容放在一起,组成一篇,以加强学生对波动知识的整体认识。

从试验的结果来看,对这种结构的变化,持赞成意见和反对意见的都有,后者更多,而且比例较大。

经过对试验情况的分析认为,以往高中教材结构上的安排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反馈的意见至少说明像前面所说的结构调整,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

因此这次教材编写,在没有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基本上仍保持了原来教材大的框架结构。

以往,“力”放在开始学习,学生学习受力分析较为困难。

为了降低过高的台阶,教材特意作了处理,减缓了坡度。

在第一章只讲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在学生了解了三种力的简单规律、接触了一点简单的受力分析、熟悉了一些方法之后,学习第二章运动学。

学生对矢量的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之后,开始学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安排较为难一些的有关静力学中的受力分析。

这样就将学生搭好刚上高一就遇到的拦路虎“受力分析”,分散在力学的各个部分,降低高一开始时的难度。

(二) 两类课程的兼顾问题按照国家教委的意见,学习两类不同课程的学生在高一使用同样的教材,高二后再分开。

这样,高一教材的编写就要同时考虑两类学生的需要,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兼顾问题。

教材无论在知识的要求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

为了体现这种弹性,在教材中通过增设栏目、小字补充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

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选学内容不作考查, 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例如,在讲到环绕速度时,用小字介绍了黑洞的问题;增加了阅读材料的数量;每章后配有A、B两组练习题。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课件

从《课程标准 》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2》的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PPT课件
二、我们的物理教师有能力驾驭新课标教
材,完全能胜任新课标教材的教学。
三、新教材也有大量创新,特别是在内容 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 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 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为教师的 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内容结构体系
必修+(选修1;选修2;选修3)
第15页,“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 的联系”;
第16页,“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过程与方法有双重意义)。
●学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将以不同的视角、不同 的方法看世界,以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设计和教学时都要着眼于三维 目标的有机整合
为什么要上这堂课? 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原
“大纲”相比较,有哪些特点和 变化?
(一)主要特点
1、明确提出并要求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第 8~9页明确地、可操作地阐述了三维课程 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 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 思想。
第10页,“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总体要求”。例如:“尝试选择实验方 法”、“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 异”……
与过去对实验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具体的器材、操作的要求少了,实验 思想、方法的要求高了很多。
5、对于教学、教科书编写、评价、课程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有较具体、较详尽的 建议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 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 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 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3)怎样由实验得出结论
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 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这样的结论才能 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 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N
G
《力的分解》的教学目标设计
1. 目标要点
●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 ●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
(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
2. 设计上述目标的思考
●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 ●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
N
mg
v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的总思路
●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F 图象 作a-1/m 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怎样测量(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
△比较相同时间的位移之比
●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F △ F 是合外力,有多种测量方法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1 2 3 4 5 重力 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力
第一章 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二、重力
三、弹力 四、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
摩擦力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 ●全章结构基本上跟现行教材相同 ●新教材在弹力一节中,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内容和 F-x 图象,但没有安排 学生实验。 ●原教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新教材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 法”。 ●强调了矢量相加的法则,在“力的分解”一节中设立小标题,并对矢量做 出更明确的定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

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如下:(一)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1.质点认识质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知道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理想模型。

在具体事例中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体会质点模型在研究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参考系和坐标系知道参考系概念,通过实例的分析了解参考系的意义。

在具体问题中正确选择参考系,利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不要求介绍“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体会研究物理问题中建立参考系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时间(间隔)和时刻通过实例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

用数轴表示时刻和时间,体会数轴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4.路程和位移理解位移的概念。

通过实例,了解路程和位移的区别,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用坐标系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

5.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理解物体运动速度的意义,知道速度的定义式和矢量性,知道速率的概念。

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并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有关显示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仪表。

第七讲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七讲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 05.8
建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模型
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
认识了电压表的电路模型特点, 本题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题。
黄恕伯 05.8
第三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电压表和电流表
导线内恒定电 场的形成过程
A
导线上堆积电 荷分布稳定
B
C
D
b
b1
根据电势差的 概念理论分析
串、并联电路 的电压关系
④重视概念与规律教学的方式方法(模式) ⑤概念与规律的学习并不等同于建立概念和发现规律 (科学本身与科学教学的区别) ⑥重视概念和规律在新情景中的应用
黄恕伯 05.8
教学模式案例
创设情景 观察实验 分析比较 联想类比 概括定义
(具体)
(抽象)
(具体)
(消化) 抽象加工 (活化) 创设情景
巩固深化
感 知 材 料
教科书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以
利于对该定律的理解。 推导的核心过程是分析闭合电路以下三处的能量转化 外电路: 内电路: E外=I2R t E内=I2 r t ① ② ③
电池化学反应层: W =E I t
这需要一个清晰、合理、不断深化的教学线索
黄恕伯 05.8
第2节课文 ●非静电力移送电荷 做的功等于其电势能 的增加量。 ●电动势与非静电力 做功的关系 E=W/q ●练习题:根据电动 势计算非静电力做功
第七讲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3-1、3-2模块
黄恕伯 05.8
本讲座內容分九部分
一、进一步完善了静电学中知识链 二、建立了静电现象和恒定电流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重视对知识线索的进一步规划和设计
四、把理论探讨和实验探究结合起来
五、把习题教学的体验跟物理知识的构建结合起来

人教版高中必修2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必修2物理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必修2模块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
黄恕伯 06.3
(一)必修2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 06.3
一、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黄恕伯 06.3
新 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
2 3 4 5 6 7

一、功
二、功率
第八章
机械能
追寻守恒量
功 功率 重力势能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
●关于动能表达式“实验+理论”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经历对橡皮筋方案的分析,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学会“操作技巧”(选择数据点),提高收集数据的能力
●定量分析数据,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经历一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形成实验结论的过程
黄恕伯 06.3
一、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对具体教材的分析
黄恕伯 06.3
一、第五章
机械能及其守恒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2.对具体教材的分析
(1)教材关于功和能、重力势能、动能的教学线索
黄恕伯 06.3
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
功和能:通过四个实例讲解 “功是能能量转化的量度”
●运动员举重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物的重力势能; ●压缩的弹簧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机车拉着列车加速,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起重机提升重物,钢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4) 对“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方案的分析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材一、课程标准的理解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了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材的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应该基于课程标准,严格遵循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内容应该包括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同时还要注重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设计。

教材中还应该穿插一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材的特点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性: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编写的,确保了科学性和准确性。

2、强调实践性: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突出时代性:教材中引入了一些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和应用,使学生能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体现人文性:教材中穿插了一些人文性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教材的使用在使用高中物理教材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编写和使用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材解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完善。

本文将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基础,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人民教育...

《教育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人民教育...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教材分析常州第二中学刘鹏各位老师:关于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总体特点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我想,前面几位作新教材分析的老师,一定比我讲得还透彻,我就不罗嗦了.一、《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涉及本章的内容标准是:(3)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例4 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例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例6 在等式中给定k = 1,从而定义力的单位.2.活动建议:(2)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4)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就本章而言,《物理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大纲》相比,有以下显著变化:1.《标准》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教学大纲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具体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了解”、“认识”、“理解”、“应用”,技能目标要求为“独立操作”.体验性目标要求为“经历”、“反应”、“领悟”.我们注意到,上述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中使用了以前大纲中鲜见的行为动词,例如:“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如今,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有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确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对“经历”的具体描述是观察、收集、调查、交流、讨论、阅读、尝试、实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经历、体验、参加、参观、查阅等;对“反映”的具体描述是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等;对“领悟”的具体描述是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等.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2.《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标准》强调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3.《标准》强调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科学技术社会(STS)”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潮流,它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将社会的概念纳入整个教学与学习框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个体,乃至公民个体一种整体性、全面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在人文化的背景下谈论科学技术的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也成为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些要求在本章内容标准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新、旧教材的对比总的感觉:一、结构方面:基本沿用了原教材的结构和线索,部分结构作了合理的调整.二、内容方面:与原教材大体相同.注重基础性、连贯性和实践性.加强了探究实验和新技术的应用.强调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不仅重视实验、观察、思维等传统技能的培养,还特别重视提问、假设、计划、解释、交流、合作等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什么是科学探究?(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定义)验证与探究——心理活动不同.前者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验证”,后者是探索“未知”的世界,要经过对现象的“观察”→提出“疑问”→做出“猜想”→证实“猜想”这些过程,对人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说一说”栏目的设置强调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三、理念方面:•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现代科技.如何在新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重视对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环境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解决的能力.包括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几者之间关系的理解•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三、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Ⅰ.本章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本章是在“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相互作用”三章之后,讲述牛顿运动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进一步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探究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本章是学习热学、电学等其他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学好本章知识,对于学好其余力学知识以及整个物理学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章最基本的概念是物体的惯性,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Ⅱ.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可以通过收集资料、举行小型辩论会、大胆猜想、解释现象、关注科技发展、交流汇报、相互评价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第一单元 1 牛顿第一定律教材从亚里士多德的力致运动论,到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关于惯性运动的思想,再到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伽利略的观点,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惯性定律,基本上按照科学家们探究物体运动原因的历史进程,引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最后,指出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并在“科学与漫步”中惯性系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但要建立正确的认识又是很不容易的.最初,人们把运动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认为前者的运动是由于自身的意志,而后者的运动,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则受神的主宰.后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又把运动分为天然运动和悖逆运动两类,认为物体固有的功能造成了天然运动,外力推动的结果产生了悖逆(违背正道)运动,一旦外力消失,运动也就停止.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然大部分是错误的,但他的这些观点却统治了西方达二千年之久.伽利略是第一个从根本上认真批判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科学家.在动力学方面,伽利略提出并论证了不受加速或减速因素作用的物体将保持其运动速度不变这一重要思想,这思想也就是后来称为“惯性定律”的基本内容.但由于伽利略对力尚无明确的概念,他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是不完全的.经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全面总结了伽利略等人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把考察物体周围所有的物体群(环境)对该物体的作用归结为力,而该物体则在力的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运动.显然,牛顿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及其原因的解释比亚里士多德更加科学、合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不只要明白定律本身说的是什么,还要了解人类进行探究的历史,教材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源于教材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本章的重要物理思想——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是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的,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不受其它物体作用的“孤立”物体.在学生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可以先演示气垫导轨实验,让学生观察有阻力和阻力很小时两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物体运动情况不同的原因.再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伽利略,你将用什么方法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会想出许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从学生的设想中逐渐将理想化的方法渗透到教学中.教材描述了伽利略设想的物体沿斜面下滑的理想实验和推论.伽利略对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不受加速或减速因素作用的物体将保持其运动速度不变的结论.他在《两门新科学的谈话》一书中说:“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保持不变,不过这是只能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因为在向下倾斜的平面上已经存在一个加速因素,而在向上倾斜的平面上则有一个减速因素.由此可见,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永久的;因为,如果速度是匀速的,它就不能减小或缓慢下来,更不会停止.”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理想实验虽然无法实现,却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规律.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理想实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理想实验”可以使人们对实际的科学实验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重要结论.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体验理想实验的魅力,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有一个飞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能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2.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1)第一定律提出了“惯性”和“力”两个重要概念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具有“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但惯性和惯性定律是两码事.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是一种“本领”,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受力情况无关.有的学生往往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越难停下,惯性也越大,或者物体受力越大,惯性也越大.解决这些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让学生弄清什么叫惯性,另一方面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举些实例进行辨析,例如:关于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两辆速度不同的汽车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再如,子弹的速度很大,但打入厚水泥墙就会很快停下,可见,惯性的大小不能根据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来判断.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在外力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惯性小,由此得出结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以后,还可以对上述结论定量地加以说明.可见,对惯性的认识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对力的认识,最初是与推、拉、举等动作中的肌肉紧张相联系的.伽俐略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的研究,得出了不受加速或减速因素作用的物体将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牛顿则将这种加速或减速因素明确地称为“力”.第一定律给出了力的定性定义,提出了力是迫使物体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这就使力的范畴从仅限于肌肉力、弹性力、摩擦力扩展到引力、磁场力等,大大地拓宽了力的范围.(2)第一定律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根据直觉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第一定律彻底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指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有的学生往往看到物体在运动,就认为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一旦撤去了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什么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哪几种情况?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推力的作用就开始运动,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物体在匀速运动时,除了受到推力作用外,实际上还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它受到的合力多大?撤去推力后物体就会逐渐停下,在逐渐停下的过程中,物体是否真的不受力?如果没有摩擦力和推力,物体是否会停下?教科书采用了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例如冰壶球的照片,关于惯性参考系的卡通图片等等,这些情景设置增强了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见物说理”使学生能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中展开讨论和探究.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在讨论单个物体的运动时也常说物体所受的“外力”、“合外力”如何,言下之义,还有内力.然而,对于内力、外力并无定义.其实,对于质点,无所谓内力、外力,这种用法并不准确.因此教材只用物体所受的“力”、“合力”等说法,只在讨论动量的时候(选修3-5)才区分内力与外力,那时候将对内力与外力给出定义.第二单元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 牛顿第二定律4 力学单位制本单元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最后讨论了力学单位制问题.1.关于探究实验探究性实验是以获取物理新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对有关物理规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确定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分析实验数据,最后得出结论,难度相当高.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又不撒手不管,这是提高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较好途径.新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但是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重过程”而不是“重结果”.可以在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先作些铺垫,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可以用加速度表示,而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受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可以让学生讨论:(1)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可以用什么物理量表示?(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物体的加速度跟什么因素有关?(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除了跟力有关外,还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讨论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定性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这两个因素的关系,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基本思路是控制变量法.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控制变量法,难度应该不大.难度在于①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②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③怎样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第①个问题——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教材介绍了三种方法:(1)直接测位移和时间,用公式22tx a =计算;(2)用打点计时器打纸带测量;(3)用质量不同的两辆小车同时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测出它们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则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即2121x x a a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讨论各种方法,由学生作出评估,然后归纳出可行的方案.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实验,定量得出加速度和小车质量的关系,然后交流汇报、对实验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这样效果更好.第②个问题——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首先要知道,这个恒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其次,用教材推荐的方法时,可以告诉学生,若忽略摩擦力,在小盘和砝码的重力作用下,作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不仅仅是小车,还有小盘和砝码本身,因此,只有在小盘和砝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才能将盘和砝码的重力大小看作是使小车作匀加速运动的合力的大小,这样,就不必测量盘和小车间细绳的拉力大小了.第③个问题——怎样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这个实验又一次要求用图象处理数据,即用曲线拟合测量点,找出规律.在旧教材中,在描点之后往往说,“用一条直线(或××曲线)连接这些点……”为什么要用直线(或××曲线)而不用别的曲线?因为在过去的实验中我们都已经知道,坐标系中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直线(或某种曲线)关系.这是验证性实验的做法.在这个探究实验中,由于事先并不知道加速度随质量或力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不知道图象是一条什么曲线.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测量后所描点子的分布和走向,尝试用某条曲线来“拟合”这些测量点.这是探究性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比过去麻烦的是,从最初的图象看,a 与m 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就要尝试作出m a 1-、21m a -……甚至ma 1-等的图象,寻找合适的拟合曲线.要让学生讨论,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才能使图象比较直观.如果用计算机来拟合就会方便得多,应该鼓励学生试一试.值得注意的是,这节课所做的工作不能叫做“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牛顿定律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就能探究出来的,它是大量事实的总结,包括对天体运动的总结,而它的正确性更是由于其预言与事实的一致性才得到确认.按照教材的参考案例进行实验时,要注意:(1)铁夹的口要宽、弹力要大些.(2)小车后的尼龙绳可略粗些,在绳上可抹些松香以增大绳子与铁夹间的摩擦力,以便使小车很快停住.(3)可以将木板架成有适当倾角的斜面,使小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以减小误差.要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作用,首先要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操作,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或者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真正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图象法的直观美.2.牛顿第二定律教材通过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后,给出了牛顿第二定律F=kma,再进一步说明k的数值跟F、m和a所选择的单位有关.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取k=1,当物体的质量m=1 kg,受到某个力F的作用后,得到的加速度为a=1 m/s2,那么,这个力F的大小就定义为“1个单位的力”,也就是说,力的单位是kg·m/s2.后人为了纪念牛顿,就把kg·m/s2叫做“牛顿”,即1 N =1 kg·m/s2,也就是说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那么大的加速度的力的大小是1 N.这样,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表达为F=ma这种简单的形式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F=ma解决问题时,要向学生指出F、m和a的单位必须分别为N、kg和m/s2,即国际单位制(国际代号SI)的单位.可以补充一些基本训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例如: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1)受力越大的物体,加速度也越大.(2)质量越小的物体,加速度就越大.(3)物体受力越大,速度就越大.(4)物体受力越大,速度的变化量就越大.(5)某一物体受力越大,速度的变化就越快.(6)同样大小的阻力分别作用在速度相等的载重卡车和小轿车上,小轿车容易停下来.最后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教材选用了两个例题,例题1选取的是从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受力,以及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这是将运动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典型问题.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题目的分析过程,同时,注意理解运算过程中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运算以及加速度的正、负号的含义.例题2选取的是已知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求物体的加速度问题.目的是:(1)让学生理解这个加速度是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产生的.要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然后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值.(2)训练学生学会怎样建立坐标系,如何恰当地选择坐标轴的方向能够使问题简化等.本题实际上引入了“正交分解法”,教学中应作适当铺垫.教材中的“说一说”——怎样解释“质量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却是一样的”——应该让学生讨论回答.“科学漫步”——用动力学方法测质量——可以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应当予以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述中,并没有说“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只是在例题2解答的最后提了一句“加速度的方向与F合方向相同”,教学中应该补充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问题,也可以举一些实例加以说明,例如:用12N的恒定拉力,竖直向上拉质量为1kg的物体,求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果突然撤去这个拉力,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又如何?物体将怎样运动?3.力学单位制由于在牛顿第二定律中规定了力的单位,所以力学单位制安排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后面了,这是新教材与原教材章节安排上的一个区别.物理量是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在选定了基本单位后,其他物理量的单位是根据它的定义式,由所选择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共同决定的,这就是导出单位.例如:在长度和时间单位选定后,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长度和时间单位共同决定.一般说来,物理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择,所以,对于同一个物理量就可能有多个单位,也就存在多种单位制,如果各国所用的单位制各不相同,就会影响科技的交流与发展.因。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教材分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业封面(2010至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标及教材分析(光学)科目课标与教材分析姓名帅震应专业学科教学(物理)入学年月20XX年9月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教材分析-----对选修3-4光学部分的课标及教材分析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下第三部分(光)进行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

(一)首先是对课标在光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进行分析。

1.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这部分是对光的折射的要求,要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在课标中的要求是知识理解层次,那么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是一个重点。

在教学中要着重学习。

(2)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这部分是对技能的要求,测定材料的折射率,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材料折射率测定后要能形成对于材料折射率的测定这一技能。

(3)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

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例1 演示光沿水柱(或弯曲的玻璃柱)的传播。

例2 观察光缆的结构。

对这部分的要求是“认识”和“初步了解”的层次,要求相对是比较轻松的,那么就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努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标中给出的两个例子在结合本地情况下教学中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无法演示那也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4)观察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知道产生干涉、衍射现象的条件。

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

例3 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这部分内容对知识、技能、体验性都有所要求。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要求是经历水平,对产生干涉、衍射现象的条件是知识了解水平,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是能够独立操作水平。

通过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要形成学生的技能,动手能力。

(5)了解激光的特性和应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1、3-2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3-1、3-2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4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这一节与初中物理不同的是,采用了理论分析,电流关系实际 是电荷守恒的具体体现。特别是电压关系,在电路中引入电势来分 析,让学生体会高中物理和初中的区别,这样处理又同大学物理做 到了很好的衔接。 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充分利用P52页“思考与讨论”,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伏安法测电阻”没有讲这个内容,而是在课后习题中出现,对 这个内容,建议改成一个学生实验,教师事先并不告诉内节法和外 接法,学生没有内、外接法的概念,会出现有的学生用内接法,有 的用外接法,测量值不同,出乎学生的意料,引起学生的兴趣,然 后引导学生去探究、分析。
●可以取不同长度、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导体进行实
验。(探究不同材料比例常数)
P67页“说一说”,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树立质 量意识。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
第7节
闭合电路的欧定律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与旧教材处理不同,是 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关系,推到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用能量 守恒思想建立方程。
要做好P63页路端电压随负载变化的演示实验,增强学生的 感性认识,也是突破本节难点的关键。同时结合P65页“做一做” 做出U与I关系的函数图象,并引导学生认真讨论和分析教材中 的4个问题。 P64页“说一说”,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第8节
多用电表
这是一节原理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欧姆 表的内部结构和刻度原理;熟悉多用电表的表头以及使用多用 电表来测量交、直流电压,交直流电流和电阻并能用多用电表 来探索黑箱中的电学元件 建议类比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和大量程的电流表,提出问题 能否将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然后通过一个问题进入,师生间 要加强互动。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分析1. 引言高中物理教材是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的重要工具。

本分析报告旨在深入研究高中物理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教材结构分析我国高中物理教材通常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基本内容;选修部分则包括现代物理、天体物理、生物物理等拓展内容。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结构上略有差异,但总体保持一致。

3. 教材内容分析高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学的基本领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包括理论阐述、实例分析、问题讨论和实验操作等,既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又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教学方法分析高中物理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和探究来获得物理知识。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和练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评价体系分析高中物理教材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材使用建议为了更好地使用高中物理教材,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认真阅读教材,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把握物理规律;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做好课后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4. 关注物理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7. 结语高中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教材结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分析,本报告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运用教材,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新课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二三册教学建议〖电路及其应用〗

新课标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第一二三册教学建议〖电路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一、课标要求1观察并能识别常见的电路元器件,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会使用多用电表。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

会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3了解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二、教材概述本章是高中物理电学内容的第三章。

表面上看,前面研究电场的知识,现在研究电路的知识,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章主要是在初中所学的电流、电压、欧姆定律等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围绕着电源、电阻及串并联电路,对电路中相关物理量进行分析讨论。

这些内容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结构,好像跟前两章不容易挂上钩。

但实际上,电路中的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在静电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的,和前两章有密切联系。

例如,电路中涉及的电压,源于电场中建立的电势差概念。

本章在对串联电路总电压跟各部分电压关系进行分析时,就是根据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势的关系从理论上推出的。

学生在初中也学过直流电路知识,与初中不同的是,高中对此知识的学习最突出的就是它可以将所学过的静电场知识作为学习的基础,从而大大提升了高中内容的理论性,同时也为学生将电路与静电场建立联系提供可能。

本章第1节简要介绍恒定电场,使学生了解到,静电场中的许多规律在恒定电场中也是适用的,为学生应用静电场知识分析电路问题清除了认识上的障碍。

考虑到学习的渐进性和一章内容太多易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本章内容只涉及部分电路的物理量及其规律,下一章则从电路整体上研究其物理量变化规律及其功能关系和能量转化规律。

本章共有5节,主要包括描述部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研究、解决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方法。

教科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认识电路中电源的功能和恒定电流特点的基础上,先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即电阻定律,后学习导体的串、并联规律,再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使知识学习有合理的顺序和节奏。

在编写本章时,还有以下一些考虑。

21 体现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变化由于本章的内容是将原来的选修变为必修,所以教科书的内容、呈现方式均有相应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的曝结光构时。 间(P44) △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2,P64)
“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
高考试卷中一个难度很大的试题:
真空中速度为v=6.4×107m/s 的电子束连续射入两平行
极板之间,极板长度为l=8.0×10-2m,间距 d=5.0×10-3m。
特点:1.“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作为事实提出的普遍性结论;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确定动能和重力势能表达式的根据;
新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
重力势能 ●●重 定力义做重功力跟势路能径Ep无=关mg(h,证把 把概明动 动括后得能 能得出出表 表重结达 达力论式 式功)和 和与;动 动重力能 能势定 定能理 理的捆 捆关绑绑系WG=Ep1- Ep2 ●说明重力势能的大小具在有一相起对提性出,势来能,属比于较系符统所合共逻有辑。,
“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的概念拓展到力的概念
做一做
有一种“傻瓜”照相机,其光圈
(进光孔径)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
A
调节,而快门(曝光时间)是固定不变
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实验
B
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落
下,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
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
条模糊的径迹。
3.关于物理实验方面的特点 4.关于习题设计方面的特点
一部教材要 经得起各种 视角的审视
各种视角的 组合将使我 们能更加全 面、立体地 认识教科书
新教科书力图具有合理的知识系统
1. 形成合理结构 2. 理顺知识线索 3. 对知识的铺垫、概括和引伸进行规划
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
原教材关于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教学线索及特点
前言:论述教科书特点的视角和线索
以教学过程、教学研究为线索(读者视角):
必修和选修3系列教材的特点
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
●知识: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线索和知识结构 ●方法:通过渗透的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 ●情感:强调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2.教材在引导教师设计教学方法上的特点
●引导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上进行设计 ●为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历史追问”与“现代审视”相统一 ●“厚重思想”与“轻松感觉”相统一 ●“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统一
3.注重“三个并举”
●“实验观察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举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并举 ●“图像魅力”和“文字特色”并举
前言:论述教科书特点的视角和线索
以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为线索(编者视角):
●对重要物理方法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思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 △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 △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 △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 △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
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过对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示范,引导教师关注学生 的认知过程,体会“过程”也是教学目标,为教师对教 学过程的设计提供思路。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
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 点的切线方向上。
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思路和方法的意义和 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来 巩固它。
这是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值得怀疑。
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
1. 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
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
2. 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 3. 教科书通过不断渗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
渗透 : △内容上进行系统布局 △方式上具有多样结构
●例:“变与不变”思想的渗透
●对重要物理方法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思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
●对重要物理方法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思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 △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B A
功和能:通过四个实例讲解 “功是能能量转化的量度”
●运动员举重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物的重力势能; ●压缩的弹簧对小球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机车拉着列车加速,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起重机提升重物,钢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l
如果能把“变与不变”的思想从速度、
力,进一步拓展到磁场、电场等概念,本 -e
v
d
题的难度将显著减小。
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
1. 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
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
2. 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 3. 教科书通过不断渗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
●例:“变与不变”的思想 ●例:矢量 ●例:坐标系 ●例:功能关系
●对重要物理方法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思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
△实验:测速在度教—学—内用平容均上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 △讨论:已进知行各时系刻统速化度,布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 △推导:用局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
△做一做: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P44) △探究:利用图象怎样计算变力做功?(物理②,P64)
两极板不带电时,电子将沿两极板之间的中线通过。在两极
板上加一 50Hz的交变电压 u=U0sinωt,如果所加电压的最大 值U0超过某一值Uc时,将开始出现了以下现象:电子束有时 能通过两极板;有时间断,不能通过。
(1)求Uc的大小。
(2)求Uc为何值才能使通过的时间Δt通跟间断的时间Δt断之
比为Δt通 :Δt断=2 : 1
●对重要物理方法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思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 △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 △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
●对重要物理方法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思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 △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P20) △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估算位移(P37) △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P38)
UAB=φA-φB
电场力
电势差
E数值等于沿 场强方向单位 距离的电势差
U=Ed
电场强度
试探电荷在场中 某点受的电场力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E=F/q
通过渗透方式强化物理方法的教学
1. 对一个高考题的分析
学生解题的失误,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方法问题
2. 当前关于方法教学的流行做法
●关于方法,流行的做法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
也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它是 功功探能能究关关弹系系性的的势的又能有一的一次表次渗达渗透式透
●类比重力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明确弹性势能表达式取决于弹力做功的表达式。
●对弹力做功的表达式进行理论探究。
●●渗实背学 例力透验景子生重对探。:,第力物究已因功一体功后知此做能次和初重,将关接步重力功对得系触功力产重出跟的到势生:力重知的什能探外力势么识功的力究势能效从能关对做能果的静此关系、功?学止开系弹,与物习力始的是物体,功体做跟弹的速弹功簧度性跟的变势物弹能化体的力的获变做关得化功速系关度也系的跟,平路若方径不成考无正虑关比势。,能,外 需要比较系统和深入。 用相同的思路分析弹力功跟弹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编写原则
前言:论述教科书特点的视角和线索
以特色形式为线索(学者视角):
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特色
1.实现“三个转移”
●从编者的“独白”向编者与学生的“对话”转移 ●从引起学生的“期待”向引发学生的“思考”转移 ●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移
2.致力“三个统一”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 6 cm,石
子起落点距地面的高度约为 2.5 m。怎样
估算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对重要物理方法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构思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P16)
△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在瞬在教时教学速学度内方容(式上P上2进0) △讨论:已知各时刻速度,是否可以行 时具估系 ,有算在统多位教化移学布样方局(化,式P的3上同7) △推导:用v - t 图象推出匀变速运动设结位计构移成公。具式有(多P样3化8)
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
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
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的特点
1.注重基础性,兼顾差异性 ●大部分体现基本内容 ●设立各种栏目提供选择(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课外阅读、
推荐网站、课题研究等) 2.联系实际,注重兴趣
●注意选材的实际性和趣味性 ●注意概念、规律的实例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 ●注意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科学探究 ●探究形式的多样,不单独设立探究栏目 ●对部分强调探究的实验项目,以探究为标题 ●专门设计非实验类探究活动 4.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关注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体现科学的文化价值 ●设立STS栏目,使学生更多了解物理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