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孩子腹泻拉肚子中医教你缓解

中医儿科学孩子腹泻拉肚子中医教你缓解中医儿科学:孩子腹泻拉肚子,中医教你缓解孩子的健康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腹泻拉肚子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常常让家长们感到焦虑和无助。
在中医儿科学中,对于孩子腹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帮助孩子们缓解腹泻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腹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感受外邪。
孩子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气温变化较大,或者孩子不小心着凉了,风、寒、暑、湿、热等邪气就可能侵袭孩子的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腹泻。
二是饮食不当。
孩子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饮食,有时候会吃得过多、过杂,或者食用了不洁的食物、生冷的食物等。
这些都会损伤孩子的脾胃,使得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泻的情况。
三是脾胃虚弱。
有些孩子天生脾胃功能就比较弱,或者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生病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
脾胃虚弱的孩子,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腹泻。
四是情志失调。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会有情绪的波动。
比如,过度的惊吓、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肝气疏泄,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腹泻。
那么,中医是如何判断孩子腹泻的类型呢?这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症状来判断。
如果孩子的大便清稀,没有明显的臭味,伴有腹痛、肠鸣,舌苔白腻,多为寒湿泻。
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是因为着凉或者食用了生冷的食物导致的。
如果孩子的大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伴有口渴、腹痛、小便短黄,舌苔黄腻,多为湿热泻。
这通常是由于孩子感受了湿热之邪,或者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所致。
如果孩子的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多为脾虚泻。
这是由于孩子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引起的。
如果孩子的大便在黎明前发作,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伴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多为肾阳虚泻。
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是由于孩子先天肾阳不足,或者久病损伤肾阳导致的。
从中医角度如何治疗小儿腹泻?

从中医角度如何治疗小儿腹泻?1. 引言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因脾胃功能不健全或受到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常见于3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湿气内蕴、脾胃湿热等因素导致。
因此,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目标是调整脾胃功能,清除湿气和湿热,以恢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原则是“扶正祛邪”。
具体来说,就是要调整脾胃功能,清除体内湿气和湿热,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消除腹泻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金银花、白术、半夏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排除体内的湿气和湿热。
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一般采用煎服或冲剂的方式。
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咨询中医师,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认为,饮食是调节脾胃功能的关键。
对于腹泻的患儿,应该遵循以下的饮食原则:•温开水:腹泻期间,患儿避免饮用冷饮,应选择温开水,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少食多餐:将一日所需的食量分成5到6餐,每餐的分量要少,但是要保证营养均衡。
•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腹泻期间,避免给患儿食用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除了以上的饮食原则,中医还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推荐一些有益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如煮熟的米粥、面条、水果泥、蒸蛋羹等。
5. 脐贴治疗脐贴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独特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脐部是身体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在脐部贴上药物,可以刺激和调整脐部的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效果。
常用的脐贴药物包括黄连素、珠子黄连贴、炒黄连粉等。
脐贴治疗小儿腹泻可以刺激脐部的经络,改善脾胃功能,清除湿气和湿热。
6.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和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刺激和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效果。
小儿腹泻怎么办?看看中医有啥招!

小儿腹泻怎么办?看看中医有啥招!小儿腹泻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蛋花样等,同时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在中医里面属于“泄泻”的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以夏秋季节常见。
由于小儿的脾胃功能还未发育完善,所以消化食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还是饮食失控,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泄泻。
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中药内服及外用,推拿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小儿腹泻的临床分型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容易为外邪侵袭发病,且小儿“脾常不足”,脾喜燥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泻,所以前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1、伤食型:伤食型腹泻患儿会伴有腹胀腹疼、在腹泻前哭吵、泻后缓解的临床表现,此证型患儿的大便酸臭如蛋花状,患儿伴有口臭、嗳气、或欲呕吐,表现出不思饮食,夜晚睡觉时总是翻来覆去,睡不踏实。
此时的治疗原则主要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为主,可选用保和丸加减,其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热。
若腹胀腹痛明显可以加用木香、厚朴理气消胀止痛。
2、风寒型:风寒型腹泻患儿的大便性状为稀薄如泡沫状、色淡、无明显臭味、肠鸣腹痛,通常会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疗原则主要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其中成分藿香、苏叶可疏风散寒,大腹皮、厚朴、陈皮理气温燥,苍术、茯苓、大枣健脾和胃,腹痛明显的患儿,可用木香、干姜理气温中散寒止痛;若加焦山楂、神曲则能加强消食导滞,采用藿香正气外涂脐部配合顺时针按摩,可起到缓解腹痛腹胀的作用。
3、湿热型:患儿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并伴有呕吐感,食欲不佳,此证型的大便性质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变,泻下急迫,并且大便的量和频率都比较多,大便的颜色深黄,并同时伴有恶臭的味道,便中或见少许粘液,此时患儿四肢倦怠,可能伴有发热,也或者不发热,患儿此时口渴明显,说明机体出现缺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史方奇;方药中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
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
何梦瑶氏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
”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一、关于病因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1.外感“邪气”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
”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张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
”王纶明医杂著谓:“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
”所谓:“风”、“寒”、“暑”、“湿”…等等,“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
”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变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此为冷热利也。
”王纶明医杂著谓:“泄本属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肠胃而作。
”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中医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水样或呈现黄色,且伴随着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种胃肠道疾病。
中医学认为,婴幼儿腹泻与脾胃功能不健全、外邪侵袭、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针对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中医有着丰富的经验,并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婴幼儿腹泻常常采用中药配方,主要目的是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恢复正常的肠胃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白术、半夏、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抑制腹泻的病因,缓解腹泻症状,并且对于调理婴幼儿的脾胃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非常重视饮食对于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作用。
在婴幼儿腹泻发作期间,可以适当地减少婴幼儿的食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可适当加入米汤、稀饭、面条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还可以给婴幼儿喂食一些粳米、生薏仁等,这些食物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针对婴幼儿腹泻,中医常常会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
通过轻柔的手法刺激腹部穴位,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腹泻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顺脾经按摩、推脐术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婴幼儿的脾胃功能,还可以促进婴幼儿的大便通畅。
4. 中医药浴中医药浴也是治疗婴幼儿腹泻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药浴是将一定剂量的中药煮成药汤,放入温水中供婴幼儿浸泡。
药浴可以通过皮肤渗透吸收中药成分,调理婴幼儿的脾胃功能,同时,药浴还能促进婴幼儿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治疗婴幼儿腹泻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饮食调理、推拿按摩和中医药浴。
这些方法都可以调理婴幼儿的脾胃功能,缓解腹泻症状,并且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建议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并且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小儿腹泻的中医护理体会

小儿腹泻的中医护理体会引言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期发生腹泻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腹泻是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因此,中医在治疗小儿腹泻时注重调整体质、平衡阴阳,以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小儿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和体会。
中医护理方法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治疗小儿腹泻首先需要进行中医四诊。
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诊观察小儿面色、舌苔等情况,闻诊听取小儿的声音、腹鸣等,问诊询问小儿的症状、饮食习惯等,切诊通过脉象来判断小儿的体质。
通过四诊合参,中医能够对小儿腹泻的病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2. 饮食调理对于小儿腹泻患者,中医注重饮食的调理。
首先,要避免给小儿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其次,要控制小儿饮食的量和质,保证膳食的均衡,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帮助小儿身体恢复。
同时,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以减轻肠胃的负担。
另外,中医还注重温和煮食,如煮粥、煮蔬菜等,有助于给小儿提供营养且容易吸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小儿腹泻的病情和体质不同,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半夏等,它们有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煎煮、冲服等形式给小儿服用,对于小儿腹泻的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效果。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小儿腹泻也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认为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理脾胃,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胃功能。
推拿按摩可采用腹部揉压、肚脐旋转等手法,但需要注意力度和时间的掌握,以不伤到小儿的身体。
中医护理体会1.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体质和病情各异,必须综合考虑,因此在治疗中需要针对个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调理小儿的体质,提高治疗效果。
2. 重视预防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小儿腹泻也同样如此。
中医建议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及时添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着装要适当,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染等。
中医儿科学孩子腹痛腹泻的中医调理

中医儿科学孩子腹痛腹泻的中医调理中医儿科学:孩子腹痛腹泻的中医调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健康时刻牵动着家长的心。
腹痛腹泻是孩子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让不少家长感到焦虑和担忧。
在中医儿科学中,对于孩子腹痛腹泻有着独特的调理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注重缓解症状,更着眼于调整孩子的身体整体平衡,促进其健康成长。
中医认为,孩子腹痛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饮食不当是常见的诱因。
孩子脾胃娇嫩,如果食用了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调,从而出现腹痛腹泻。
其次,外感邪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在季节交替时,孩子容易受到风寒、暑湿等邪气的侵袭,影响肠胃功能,引发不适。
再者,情志因素也不能忽视。
孩子如果受到惊吓、紧张、压力过大等,也可能导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脾,引起腹痛腹泻。
对于孩子腹痛腹泻的调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
也就是说,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综合判断,然后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如果孩子是因为饮食积滞导致的腹痛腹泻,通常会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臭、舌苔厚腻等。
这时,中医会采用消食导滞的方法。
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消食化积作用的中药,如山楂、神曲、麦芽等,也可以配合按摩手法,比如顺时针按摩孩子的腹部,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若是孩子因外感风寒引起的腹痛腹泻,往往会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腹痛肠鸣等症状。
调理时,中医会侧重于祛风散寒。
可以使用一些辛温解表的中药,如紫苏、防风等,并注意给孩子保暖,让其适当喝一些温热的米粥,以助于驱寒和补充体力。
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痛腹泻,孩子可能会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等表现。
中医调理则以健脾益气为主。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同时还会建议家长注意孩子的饮食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疗法。
比如艾灸,对于寒性腹痛腹泻有很好的疗效。
可以艾灸孩子的神阙穴(即肚脐)、中脘穴等穴位,以温阳散寒、调理脾胃。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西医主要是通过药物和补液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除了西医治疗以外,中医也有很多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些相关内容。
中医如何定义小儿腹泻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患儿的脾脏(运化水谷精微)和胃(水谷之海)受到外邪的侵袭,或饮食不洁等。
中医又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外感寒湿型:主要由于患儿受到风寒的侵袭,或食用了生冷的食物,导致寒凝气滞,主要表现为:大便较稀,且含有泡沫,腹痛,伴有高热、肠鸣音等症状(2)外感暑热型:主要由于患儿受到署湿等外邪的入侵,湿热之气凝聚在患儿的胃肠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大便粘稠较稀,有酸臭味,且量多,伴有尿液偏黄等症状。
(3)内伤乳食型: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或辅食添加不当,进而增加胃肠负担,损伤脾胃导致的。
主要变现为:腹痛、腹部有胀气、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有酸臭味或臭鸡蛋味,且在便前患儿会出现哭闹等症状,同时还伴有食欲减退、不安等情况。
(4)脾胃虚弱型:由于小儿的脾胃娇嫩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大便较稀,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没有臭味,患儿面色偏黄,同时伴有精神萎靡、体重升高迟缓等症状。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1.中药治疗:(1)萹蓄7.5g、瞿麦7.5g、车前子7.5g、木通5g、滑石7.5g、通草7.5g、党参7.5g、赤苓7.5g、白术7.5g、生甘草5g、莲肉7.5g、扁豆7.5g、薏苡仁7.5g、木香2g、黄连5g、白头翁7.5g,水煎服。
6个月以内的患儿6天服用一副,周岁以内的患儿4天服用一副,周岁以上的患儿2天服用一副。
主要适用于外感暑热型患儿。
(2)车前子32、泽泻64、木瓜24、胡黄连24、焦白术24、炒扁豆24、生山药24、党参16、广木香24、葛根16、桔梗9,将上述药材均匀混合研磨成细粉,开水冲服、每天3次,3-6个月的患儿服用1.2g-1.5g,6-12月患儿服用1.5g-2g,13-20月的患儿服用2g-3g,20-24月的患儿服用3g-4.5g。
中西医结合能治疗小儿腹泻

中西医结合能治疗小儿腹泻引言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均有各自独特的观点和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理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热蕴结所致,可以通过调整脾胃气机、清热利湿来治疗。
西医认为小儿腹泻往往是由于感染、肠道菌群失调或消化道功能异常引起的,可以通过抗菌药物、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来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原理是综合利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病因治疗,全面调理机体,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对于小儿腹泻同样适用。
据中医理论,小儿腹泻多为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或脾胃气滞所致。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法:使用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止泻,如黄连、黄芩、白芍、石膏等药物。
•脾胃调补法:使用中药健脾益胃、调理脾胃功能,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
2. 西医病因治疗西医治疗小儿腹泻主要从病因入手,针对感染、菌群失调等问题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益生菌治疗: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调整肠道菌群,减少腹泻症状,常用的益生菌有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调整饮食: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多纤维素摄入。
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强调综合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灵活选用中西医疗法,例如:•若属于湿热蕴结型小儿腹泻,可以选用中药清热利湿法,并结合抗菌药物治疗。
•若属于脾胃气滞型小儿腹泻,可以选用中药脾胃调补法,并结合益生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的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和治疗

中医对腹泻的认识和治疗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消化道疾病。
通常指超过日常习惯的排便频率(排便次数增多),根据WHO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近两成是腹泻造成的。
每年大约有180万儿童死于腹泻,因此,了解腹泻是有必要的。
我国中医对腹泻的记载由来已久,那中医对腹泻记载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治疗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中医上对腹泻的记载中医学中,腹泻属于“泄泻”“注下”范畴,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卷:“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热邪侵犯脏腑,就导致腹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认为湿气重是腹泻的重要原因。
《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张聿青医案):“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辄暴迫而注者是也……”。
由此可见,腹泻由来已久。
西医上常把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那么中医对腹泻的分型又是怎样的呢?二、中医上对腹泻的病症分型及症状表现:在中医上通常将腹泻病辨证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肾阳虚衰型等腹泻证型。
(1)湿热型:泄泻腹痛,泻下如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肠鸣腹痛,肛门灼热疼痛,或伴有寒热,口干,胸闷,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型:大便清稀,如水样。
腹痛肠鸣,喜温、喜按,不思饮食,肢体沉困,小便清长,苔白,脉濡或缓。
(3)食滞型:腹痛即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闷,嗳腐吞酸,腹满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4)肝气乘脾:肠鸣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生泄泻,两胁胀闷或窜痛,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矢气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5)脾胃虚弱型:大便稀溏,迁延反复,进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食欲不振,食后腹胀,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6)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腹部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舌质淡胖,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中医中药小儿腹泻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小 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寒温不 知自调,最易受饮食和外邪所伤。脾胃受 伤则运化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升 降失常则清浊不分,合污下趋则为泄泻。 在病因上,有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暴受 惊恐,以及先天不足、他病影响等几方面。
二、病因病机
在病理上,则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均致脾 胃受伤,湿滞内停,升降失常。在病性上 有虚实两大类,因外来之因(如外感、伤食、 惊恐等)所致者,初起多为实证,久则致虚; 因于内在因素(如先天不足、素体虚弱、他 病伤脾等)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又暴 泻易伤阴液,久泻多损阳气。
剧,大便多夹杂粘液,若粪质稀薄如水则泻势 急暴,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另外发热 烦渴、尿黄、舌红苔黄等热证明显。临证辨证 还须进一步辨其暑热郁表、湿偏重、热偏重等。 若为暑热郁表,多见于疾病初起,除上述症状 外兼见面色黄垢、神滞困倦、头重胸闷、肢体 懒动、发热少汗、脉浮。
三、辨证施治
(一)常证
病急骤,泄泻急迫,粪质稀薄如水,量多次频, 或粪质粘稠色黄,夹杂粘液,气味秽臭难闻, 肛门灼红,发热烦躁,哭闹不安,口渴喜饮, 或兼呕吐,肚腹胀膨,尿黄短少,舌红苔黄腻, 指纹紫滞,脉象滑数。此证为湿热蕴滞脾胃, 升降失常。
三、辨证施治
(一)常证
3、暑湿泻(湿热泻): 证候特点与寒湿证不同之处在于:湿热证病急泻
可合用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若热重伤阴,烦渴、唇舌干燥之症显著,可合 用玉露散(寒水石、石膏、甘草、麦冬),并重 用葛根;若湿偏重,加苍术、藿香、车前、茯 苓。
三、辨证施治
(一)常证
4、伤食泻: 4.1、辨证要点:发病前有伤乳食史,泻下或急
或缓,泻物多为不消化食物残渣,伤于乳者可 见粪便中夹杂奶瓣,伤于食者可见所伤之食物 残渣,粪便多泡沫,气味酸馒或秽臭(酸溲者为 伤食尚未化热,秽臭或臭如败卵者为食滞化热), 脱腹胀痛明显,甚则拒按,痛则欲泻,泻后痛 减,多兼暖气酸馒,呕吐酸腐,不思乳食,舌 苔腻厚,脉象沉滑,指纹沉滞。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式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txt生活是一张千疮百孔的网,它把所有激情的水都漏光了。
寂寞就是你说话时没人在听,有人在听时你却没话说了!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史方奇;方药中 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
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
何梦瑶氏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
”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一、关于病因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1.外感“邪气”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
”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张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
”王纶明医杂著谓:“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
”所谓:“风”、“寒”、“暑”、“湿”…等等,“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
”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变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此为冷热利也。
”王纶明医杂著谓:“泄本属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肠胃而作。
治疗小儿腹泻的中医妙方

治疗小儿腹泻的中医妙方简介小儿腹泻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多由感染、饮食引起。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属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病理状态,因此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妙方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
中医妙方方剂1:四君子汤【组成】白术、茯苓、半夏、生姜。
【功效】健脾温中、化湿止泻。
【用法用量】每次口服4-6克,一日2次。
【适应症】腹泻伴有脾虚湿寒的症状,如大便稀溏、腹痛、脘腹胀闷。
【注意事项】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腹泻,脾虚湿寒重者不宜使用。
方剂2:橘红散【组成】枳壳、厚朴、陈皮、橘红。
【功效】燥湿止泻、行气止痛。
【用法用量】4-6克,每日2-3次。
【适应症】小儿急性腹泻,大便稀溏,伴有腹痛、腹胀。
【注意事项】属于湿热型腹泻的患儿适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方剂3:玉屏风散【组成】连翘、薄荷、黄柏、芒硝。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用法用量】4-6克,每日2-3次。
【适应症】小儿腹泻伴有湿热症状,如大便黄稀、口渴、纳差。
【注意事项】属于湿热型腹泻的患儿适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方剂4:六君子丸【组成】半夏、茯苓、白术、陈皮、生姜、人参。
【功效】健脾温中、化湿补气。
【用法用量】每次口服2-3克,一日2次。
【适应症】小儿腹泻伴有脾虚湿寒的症状,如大便稀溏、腹痛、纳差、便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重者不宜使用。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常见方法1.饮食调理:儿童腹泻后,饮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认为应忌食生冷、辣热、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馒头、面条等。
同时还可以适量给予莲子、白果等具有健脾止泻作用的食物。
2.经络按摩:通过按摩小儿腹部的特定穴位,可以刺激脾胃经络,促进脾胃功能的调理。
常用的穴位有天枢穴、中脘穴等。
按摩时可以用指腹顺时针轻轻按揉约1-2分钟。
3.中药熏洗:将适量的中药熏香研磨成细末,放入纱布袋中,在小儿腹部进行熏洗。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厚朴、黄芩等。
熏洗时间约15分钟。
中医儿科学缓解儿童腹泻的有效方法

中医儿科学缓解儿童腹泻的有效方法儿童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病症之一,令家长们颇为忧心。
孩子一旦腹泻,不仅身体难受,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
在中医儿科学中,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儿童腹泻,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对孩子的身体更为温和。
中医认为,儿童腹泻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邪气、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
外感邪气多为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内伤饮食则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洁或过量,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则是孩子本身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腹泻。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
首先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脉象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感受外邪导致的腹泻,如风邪侵袭,常表现为大便清稀、肠鸣腹痛,可使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若是湿热泻,大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
对于伤食泻,大便酸臭、腹胀腹痛,保和丸加减能起到消食导滞的作用。
而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参苓白术散则是不错的选择,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有一些外治法。
小儿推拿就是其中备受家长欢迎的一种。
对于腹泻的孩子,可以推拿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等穴位和手法。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清大肠可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摩腹、揉脐能调理肠道气机,推上七节骨则有温阳止泻的功效。
这些推拿手法操作简单,家长们经过学习后,在家也可以为孩子进行推拿,帮助缓解腹泻症状。
艾灸也是中医治疗儿童腹泻的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选择神阙穴(即肚脐)进行艾灸,有温中止泻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控制艾灸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孩子的皮肤。
另外,中药敷贴也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物研成粉末,用醋调制成糊状,敷在肚脐上,用纱布固定。
这些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止泻止痛的作用,通过皮肤渗透,能够发挥药效。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也有独到的见解。
腹泻期间,孩子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案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案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病症,原因多种多样,如饮食不当、肠胃感染等。
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生素等药物,但长期使用易产生副作用。
相比之下,中医治疗婴幼儿腹泻注重辨证施治,采用温和的药物,副作用较小,因此越来越受到家长青睐。
本文将介绍几种婴幼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药煎剂1.止泻剂:如葛根芩连汤、白术散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固肠的作用,适用于湿热泻、食积泻等症状。
2.健脾益气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这些药物能够健脾益气,增强肠胃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
3.温中散寒剂:如理中丸、附子理中汤等。
这些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止泻固肠的作用,适用于寒泻、虚寒泻等症状。
二、中成药1.止泻颗粒: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固肠的作用,适用于湿热泻、食积泻等症状。
2.健脾颗粒:具有健脾益气、增强肠胃功能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
3.温中丸:具有温中散寒、止泻固肠的作用,适用于寒泻、虚寒泻等症状。
三、针灸治疗1.天枢穴:位于腹部,具有调理肠胃、止泻的作用。
2.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具有健脾益气、增强肠胃功能的作用。
3.脾经穴:位于脚部,具有调理脾胃、止泻的作用。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医师操作,家长不可随意尝试。
四、推拿治疗1.摩腹:用手掌或食指、中指按摩婴幼儿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每次3-5分钟。
2.揉足三里: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揉婴幼儿的小腿足三里穴,每次1-3分钟。
3.推脾经: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从婴幼儿的脚大趾推至脚跟,顺时针方向,每次3-5分钟。
推拿治疗应由专业推拿师操作,家长不可随意尝试。
五、饮食调理1.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稀饭、烂面条、蒸蛋等。
2.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肉、鱼肉、瘦肉等。
3.温性食物:如生姜、红糖等。
4.多喝水:保持婴幼儿水分充足,预防脱水。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病情变化,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婴幼儿肠胃健康。
小儿泄泻的中医调护

中草药的应用
黄连
清热解毒,止泻功效。
茯苓
利水渗湿,改善湿邪引起的泄泻。源自苍术健脾止泻,止痢效果明显。
白术
健脾止泻,能调理脾胃功能。
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
饮食上可以避免生冷、过酸、过辣的食物,增加消化力。生活上要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保持规律作息。
预防小儿泄泻的建议
预防小儿泄泻的方法包括母乳喂养、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污染 物和传染源,以及生活规律有节。
总结与提问互动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小儿泄泻的中医调护方法,并提供了预防小儿泄泻的建议。欢迎大家提问和 互动。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主要包括脾胃虚弱、湿邪内蕴、中焦湿热等。中医调护的目标是调整 脾胃功能,清除湿邪,达到止泻的效果。
常用中医调护方法
1
脾胃健运
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方式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2
清除湿邪
使用中草药和膏剂等方法驱除体内湿邪,改善泄泻症状。
3
温化止泻
通过中草药煮汤或外敷膏剂,温化脾胃,止泻。
小儿泄泻的中医调护
小儿泄泻是常见的儿科疾病,本节将介绍中医理解小儿泄泻的观点,并提供 常用中医调护方法,以及饮食与生活习惯的调整和预防建议。
小儿泄泻概述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是消化系统常见问题。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感染、饮食不当、长期便秘等。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理解
小儿泄泻的主要原因及治疗原则

小儿泄泻的主要原因及治
疗原则
泄泻为儿科常见疾病,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在小儿的喂养方面很多家长并未遵循科学喂养的方式,而是一味给予小儿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更有一些家长只针对小儿的饮食偏好给予食物。
而中医儿科学关于小儿五脏的论述中指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
中医学中脾的生理功能为主运化,是指脾有对饮食进行消化的作用。
小儿脾常不足,故食物在体内不易被消化,从而易造成食物积滞于体内。
这样的喂养方式不但不利于小儿的成长,而且很可能造成小儿伤食,导致疾病。
中医儿科之泄泻为小儿脾胃系疾病,病因、病机一般分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脾肾阳虚。
笔者在儿科临床实习两年余,经过观察门诊及疗区患儿,发现由于内伤乳食导致泄泻的患儿占多数。
内伤乳食导致的泄泻是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无力,乳食又不知自节,家长调护失宜,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易消化食物等原因造成的。
脾胃受损则运化功能失调,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导致发生泄泻。
在临床上,伤食泄泻具有以下症候:大便稀溏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大便次数增多,脘腹胀痛,大便酸臭或如败卵,时伴有嗳气酸馊,干哕呕吐,食少或拒食,失气频频臭秽,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脉滑数,指纹色紫。
在治疗方法上一般采用消食化积,运脾止泻。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良方”可帮您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良方”可帮您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性质稀薄、呈水样或黄绿色,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给很多孩子和家长带来了许多困扰。
传统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治疗方法的个性化,对于小儿腹泻也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良方,希望能帮助到需要的家庭。
一、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优点中医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许多优势,例如,方法多样、效果显著。
除了常见的中药口服,还有一些如小儿推拿、中医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这些外治疗法的效果都非常显著;无创无痛、安全有效。
中医治疗无创无痛,没有毒副作用。
特别是对于小儿腹泻,中医的外治疗法如穴位贴敷和推拿等,不需要借助药物口服,不会对小儿造成创伤或痛苦,也不会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更加安全、有效等。
二、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一)饮食调理1、对于小儿腹泻患者,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加重腹泻症状。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这些食物容易导致湿热内蕴,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忌食油腻及油炸食物,以免加重消化负担,影响康复速度。
2、针对小儿腹泻的特点,中医建议在饮食中增加一些有收敛作用的食材。
例如,可以适量食用淮山、山药、糯米等食物,这些食物有益于收敛脾胃、止泻固肠。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食材,如薏米、红豆、扁豆等,这些食材有助于清除湿气,改善脾胃功能。
3、适当增加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也是重要的。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对于小儿腹泻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
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如鸡肉、鱼肉、豆腐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容易被儿童消化吸收。
4、中医强调在饮食调理中要注重烹调方式。
采用清淡、易消化的烹调方法有利于减轻肠胃负担,促进康复。
建议选择煮、蒸、炖等烹调方式,避免油炸、煎炒等高温烹调方法,以免食物过于刺激。
5、中医饮食调理中还强调适量补充水分。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

小儿腹泻的中医认识及治法.游波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激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
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
何梦瑶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
”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病因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1.外感“邪气”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多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
”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2.饮食所伤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
《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
”《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3.脾胃虚弱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尤其是一般慢性长期腹泻,常系由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
《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腹鸣,飱泄食不化。
”因而“脾胃虚弱”常为小儿发生腹泻症状之主要原因。
4.乳母影响可以由于乳母疾病,由授乳而影响小儿发生腹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 “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儿…入于大肠则为利也。
”是乳母有病可以影响乳汁变化而使小儿饮用后发生腹泻症状。
5. 错误治疗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治疗上的错误所造成,刘完素《六书》谓:“表热未入于里,误以寒药下之太早…因而里寒下利不止。
小儿泄泻的中医调护

03
中药治疗与调理
常用中药方剂
葛根芩连汤
具有解肌透表、清热解毒、除湿止 泻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泄泻。
四神丸
具有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的功效, 适用于寒湿泄泻。
真人养脏汤
具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的功效, 适用于脾肾阳虚泄泻。
痛泻要方
具有疏肝健脾、缓急止痛的功效, 适用于肝脾不和泄泻。
中药灌肠治疗
灌肠疗法
情志调护与养生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避免过度疲劳。
增强体质
鼓励患儿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 ,增强体质。
情志调护
采用鼓励、陪伴等方式,缓解 患儿的紧张情绪,帮助其树立
信心。
THANKS
感谢观看
混杂而下,形成泄泻。
寒热错杂
小儿泄泻常寒热错杂,有寒湿 泄泻、湿热泄泻、寒热夹杂泄
泻பைடு நூலகம்不同类型。
诊断与辨证分型
诊断标准
根据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伴有腹痛、发热、 呕吐等症状,以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诊断。
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寒热 夹杂泄泻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法和方药 。
耳穴压豆治疗
选取耳穴
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泄泻的常用穴位有脾、胃、大肠等。
操作方法
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上,贴于耳穴处,用手指按压,刺激相应穴位,以达 到治疗目的。每次贴敷时间约为3-5天,可重复使用。
05
护理与日常保健
家庭护理指导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儿的泄泻次数 、量、色及有无脱水、发 热等,及时就医。
04
针灸推拿辅助治疗
针灸治疗
选取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txt生活是一张千疮百孔的网,它把所有激情的水都漏光了。寂寞就是你说话时没人在听,有人在听时你却没话说了!谈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的一般认识及治疗方法
史方奇;方药中
3.脾胃虚弱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尤其是一般慢性长期腹泻,常系由于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腹鸣,飱泄食不化。”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肠胃虚则泄利。”王纶明医杂著谓:“若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
一、关于病因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发生的原因,归纳中医文献中有关论述,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1.外感“邪气”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外感“邪气”所致,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有解脱而风冷入肠胃,肠胃虚则泄利。”又谓:“解脱换易衣裳及洗浴露儿身体,不避风冷,风冷因客肤腠…入于大肠则为利也。”张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王纶明医杂著谓:“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所谓:“风”、“寒”、“暑”、“湿”…等等,“外邪”侵犯小儿肠胃,即可在临床上发生腹泻症状。
纶明医杂著谓:“若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泄泻,此虚寒也。”是小儿寒泻特点主要为:泻出物清冷或乳食不化,小便清白,神乏倦怠,甚者身冷肢凉,患儿平素健康差,常有腹泻历史,所谓:“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内不和,疼痛泄泻。”
腹泻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包括范围极其广泛,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腹泻的发生,广泛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均列属小儿腹泻范围。不过儿科临床上所谓腹泻,一般多仅指小儿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言,如泻出物中夹杂脓血者,中医称为“肠澼”、“滞下”或“痢疾”,一般不列入腹泻范围之中。何梦瑶氏谓:“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腹痛或不痛,并无努责,亦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惟觉困倦耳,故与痢疾异。”因此本文所述内容,亦仅限于小儿一般腹泻,不包括小儿痢疾在内。
3.滑泄 李梴医学入门谓:“滑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无禁。”是滑泄特点主要为大便失禁,泻下不已。
(四)以腹泻发生原因作区分者
1.暑泻 戴思恭证治要诀谓:“暑泻由冒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李梴医学入门谓:“暑泻如水,烦渴,尿赤,暴泻。”是暑泻特点主要为:有受热史,水泻,烦渴,发病暴速。
以上五类原因,其中以前三类为最重要,急性腹泻病儿,多半系由于外感邪气或饮食所伤,慢性腹泻病儿则多半系由于“脾胃虚弱”。
二、关于病理生理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的病理生理,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胜则濡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肠胃嫩弱,因解脱逢风冷,乳哺不消而变吐利也。”平治会粹谓:“泄泻者,水湿所为也…得此症者,或因于内伤,或感于外邪,皆能动乎脾湿。”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故曰无湿不成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赵献可医贯谓:“脏腑下利,其证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张景岳全书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文献中有关腹泻症状的病理生理论述还颇多,难加尽举,仅就以上各家论述,试作如下小结:
泄泻,此虚寒也。”景岳全书小儿吐泻篇谓:“若饮食虽滞而因脾虚不能运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气不在饮食也。”所谓:“脾”、“胃”等词,中医临床上大致上是指人体消化系统;“虚”或“寒”,临床上一般大致是指人体生理调节代偿功能衰弱或衰竭,因此所谓“脾胃虚弱”致泻,当亦即指小儿消化功能衰弱或衰竭时所发生之腹泻症状,因而“脾胃虚弱”常为小儿发生腹泻症状之主要原因。
(一)病史方面,临床上必须加以注意者:
(1)发病前有无暴饮暴食或食入不洁饮食,腐坏肉类或水果。因为伤食是小儿发生腹泻症状最常见的原因。
(2)发病前有无受风,受寒,受暑,居住环境有否潮湿,周围有无类似症状患者,因为风、寒、暑、湿、时气等等外邪,均可使人发生腹泻。
(3)发病前有无受惊、受吓,因为小儿受惊亦可以发生腹泻。
4.小肠泄 难经谓:“溲而便脓血,少腹痛。”腹痛腹泻,大便脓血,是为小肠泄特点。小肠泄一般列入痢疾范畴。
5.肾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肾泄者,五更溏泄,久而不愈。”张景岳全书谓:“肾泄者,每于五更初,或将天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泄泻经久不愈,泄泻多在天将明时,是为肾泻特点,肾泻一名脾肾泻又名五更泻,赵献可医贯谓:“夫所谓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是肾泻亦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
三、关于证候类型
关于小儿腹泻症状的证候类型,中医书中名目繁多,归纳之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大类:
(一)以患儿全身证候性质作区分者
1.热泻 小儿腹泻而伴有全身机能亢进症状者,中医谓为热泻,朱丹溪幼科全书谓:“如泄泻黄稠,腹痛作热,面红口渴,此热湿也。”鲁伯嗣婴童百问谓:“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乃脏中有积,或因乳母好饮酒或嗜热物,或生下伤温蕴热。”李梴医学入门谓“热泻实火口渴,喜冷,痛一阵,泻一障,肛门焦痛,其来暴速。”是小儿热泻特点主要为:粪色赤黄有沫,肛门焦痛,烦渴喜冷。小便赤濇,泻时腹痛,可伴有发热情况,其来暴速,患儿全身情况尚好。
(2)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主要系由于“湿”所致,所谓“湿”,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术语,其含义之一,大致上是指人体内液体病理产物之意,湿的产生,可以因于热。由热而生的湿,称为“湿热”,亦可以因于寒,由寒而生的“湿”,称为“寒湿”,“湿”的产生不论系因于热或因于寒,只要人体内有“湿胜”的情况,亦即湿达到了一定程度,即可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症状,所谓:“湿胜则濡泄”,“泄泻者,水湿所为也。”朱丹溪幼科全书谓:“凡泄泻皆属湿。”
(1)认为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主要系由于其脾胃病变所致,中医所谓“脾胃”,是泛指人体整个消化系统,质言之,即人体消化系统在因病因作用而致消化功能紊乱情况之下即可发生腹泻症状,所谓:“泄泻之本无不
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乃致合污下降而下利。”
2.伤食泻 李梴医学入门谓:“食泻食积痛甚,泻后痛减,如抱坏鸡子,噫气作酸。”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谓:“伤食则恶食,小儿食泻者,因饮食伤脾,脾气不能健运,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嗳臭,吞酸,胸膈胀满,腹痛按之益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是小儿食泻特点主要为:有伤食史,腹痛腹泻,泻后腹痛减轻,泻出物为消化不 良便,且噫气反酸。
5.治疗上的错误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治疗上的错误所造成,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春夏以汤下,小儿其肠胃脆嫩,不胜药势,遂吐下不止。”刘完素六书谓:“表热未入于里,误以寒药下之太早…因而里寒下利不止。”是可见其他疾病不适当的治疗或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亦均可在临床上使小儿发生腹泻症状。
4.乳母疾病影响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可以由于乳母疾病,由授乳而影响 小儿发生腹泻,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乳母触冒风冷,食饮生冷物,冷气流入乳,令乳变败,儿若饮之,亦成霍乱吐利。”又谓:“乳母将,息取冷,冷气入乳,乳变坏,不捻除之,仍以饮儿…入于大肠则为利也。”是乳母有病可以影响乳汁变化而使小儿饮用后发生腹泻症状。
以上四类证候类型区分,均为一般中医儿科临床上诊断所常用,其中以第一类尤为重要,陈修园时方妙用谓:“难经有五泄之分,曰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按照小儿腹泻症状,区分寒热虚实性质从而随证论治,是为中医诊疗特点。
四、诊断要点
关于中医对于小儿腹泻症状的诊断,临床上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2.饮食所伤 小儿腹泻症状的发生,常系由于饮食失调所致。素问太阴阳明篇谓:“食饮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飱泄。”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谓:“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变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此为冷热利也。”王纶明医杂著谓:“泄本属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肠胃而作。”景岳全书谓:“小儿吐泻…有因生冷不慎、致伤胃气而然者…”是小儿饮食过多或食用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小儿肠胃而发生腹泻。
(三)以腹泻症状特点作分类者
1.餮泄 李中梓医宗必读谓:“飱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也。”尤在泾谓:“飱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熟腐水谷而食物完出。”是飱泄特点主要为乳食不化。
2.洞泄 一名濡泄,李中梓医宗必读谓:“洞泄一名濡泄,泻下多水也。”巢氏病源小儿洞泄下利候谓:“洞泄不止为注下也,凡注下不止者,多变惊痫。”是洞泄特点主要为水泻。
(4)小儿平素健康如何?有无经常腹泻历史?每日腹泻时间以何时最多?以往健康,此次突然发病,且有外因可寻者,多属“热泻”、“实泻”;既往身体衰弱,经常腹泻,时愈时作者,多属“寒泻”、“虚泻”;腹泻已久,时轻时重,腹泻时间多在清晨天色将明未明之时,多属“脾肾泻”、“五更泻”。
(二)以发病器官作区分者
1.胃泄 难经谓:“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是胃泄特点主要为:饮食不化,泻出物为黄色稀便。
2.脾泄 难经谓:“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是脾泄特点主要为:腹泻而兼有呕吐。
3.大肠泄 难经谓:“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食已即泻,大便色白,是为大肠泄特点,大肠泄后世各家书中一名直肠泄。
3.
伤风泻 徐春甫古今医统谓:“伤风吐泻,身温。乍寒乍热,气多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完谷不消,时咳嗽。”是小儿伤风腹泻特点主要为腹泻而有发热、气粗,咳嗽,呕吐等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