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
秦朝的建筑艺术宫殿陵墓和寺庙的建筑风格

秦朝的建筑艺术宫殿陵墓和寺庙的建筑风格秦朝的建筑艺术:宫殿、陵墓和寺庙的建筑风格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以秦始皇统一全国而著称。
在秦朝期间,建筑艺术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探讨秦朝宫殿、陵墓和寺庙的建筑风格,以展示秦朝建筑艺术的独特之处。
一、秦朝宫殿的建筑风格秦朝的宫殿建筑主要体现了封建君主制度的特点,尊重权力的象征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布局。
秦朝的宫殿采用了独特的木构和砖石结构,以及精湛的工艺和装饰。
首先是建筑结构方面,秦代宫殿多采用方形平面布局,组合成宏伟的建筑群。
宫殿通常以大门为中心,门前有宽阔的广场,两侧设置有大小不同的建筑群。
大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央位置,是皇帝举行正式活动的地方,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大殿的檐口高度较低,木梁粗大,以支撑整个屋面的重量。
同时,大殿内通常以屏风壁、大型石雕和金玉等作为装饰,彰显皇权的威严和威力。
其次是建筑材料方面,秦朝宫殿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砖石和瓦片。
在木构建筑中,秦代建筑家采用了拼接和插接等工艺,使建筑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而在砖石建筑中,秦朝采用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建筑工艺,使建筑更为规整和统一。
此外,瓦片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屋顶的覆盖,其形状和色彩可以反映出皇室的尊贵和权力。
最后是装饰艺术方面,秦朝宫殿的装饰主要采用石刻、金玉和彩绘。
石刻作为重要的装饰手法,在宫殿的柱子、墙壁和门楣等位置进行雕刻,以展现秦朝的气势和富丽。
金玉作为华美的材料,常被用于宫殿中的器具和装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荣耀。
而在彩绘方面,秦朝宫殿的墙壁上常绘制神话故事、祭祀图案和自然景观等,以增添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的内涵。
二、秦朝陵墓的建筑风格秦朝的陵墓是秦始皇丧葬制度的典型代表,充分展现了秦朝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秦墓的建筑风格以壮丽庄重、丰富奢华为主要特点。
首先是陵墓的整体规模。
秦朝陵墓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主墓、副墓和墓道等。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建筑秦、汉建筑成就一、秦王朝历史虽然短促,但在建筑上留下的彪彰业绩,却是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
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和远达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伟,予后世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汉代兴建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也都是十分宏伟壮丽的。
这些大规模工程,在施工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必定十分复杂艰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顺利解决,古人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经验,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
可以想象,雄伟的阿房宫前殿的主梁,一定不会小于这个跨距。
而千年后另一宏大建筑——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过这一限度。
这表明至少在秦代,对木结构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虽然西汉武帝时所建的井干楼结构是用大木套叠的井干)。
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
因此可以断言,这类建筑的出现,不应迟于东汉中期。
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
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陆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
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
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它们是否也曾用于地面建筑,目前未见实物。
但从少量陶楼明器中看到墙面有划为纵横砖缝的表示,而且至少还有两例陶楼下部已施用半圆拱券。
此外,前述画像石中多次表现之弧状拱桥的形象,应非当时人所臆造。
在某些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建筑台基,似乎也是以条砖包砌其外表面的。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得到发展和提升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并且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功能性。
在秦汉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以军事防御和居住为主要考虑因素。
城市都设立了城墙,以保障城市的安全。
此外,在城市内部,街道的规划也非常重要。
城市的街道宽敞而整洁,可以方便人们的行走和交通,并且在街道两侧还设立了市场和公共设施,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建筑方面,秦汉时期的建筑工艺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例如,秦始皇陵采用了地下宫殿的建筑方式,其中包括了大型的建筑坑和宫殿。
这种地下宫殿的建筑结构十分复杂,展示了丰富的建筑艺术。
另外,在秦汉时期的建筑中,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建筑形式。
例如,汉代的“亭”,是一种建筑形式,用以照明和便于监视。
亭子的外观华丽精美,内部装饰也很雅致。
这些建筑形式不仅具有实用功能,也兼具艺术价值。
在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统一的国家政权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权力,推动了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和建筑工艺,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不断提高。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实践例子。
比如,兵马俑坑的发现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例子。
这个大型的建筑工程精致细腻,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军事与文化相结合的特点。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功能性,并且尊重人们的需求。
而建筑艺术则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技术。
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城市建设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城市建设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之一,它不仅是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建筑技术和城市建设大发展期。
本文通过多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城市建设。
一、建筑技术在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取消了封建王国制度,全国统一的计量、尺度、重量标准也随之建立,都城咸阳的水利工程、宫殿陵墓等的建设为建筑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而在汉代,制陶、铸铁、冶炼、雕刻等先进技艺的应用和发明,更是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古代人民在缺少高科技设备的情况下,在建筑方面不断创新,其中砖雕技术就是一个例证。
在汉代,砖雕技术得到了大发展,砖雕技术应用于建筑装饰,不仅增加了美观度,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防护性能。
砖雕技术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技能。
此外,汉代宫殿和园林的建筑风格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绘画、中堂、柱子、上下梁子的结构等方面。
比如长门飞檐和拱形顶、初唐式的葫芦式圆形檐,都是秦汉时期建筑的代表。
这些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建筑的美观度和实用性。
二、城市建设在秦汉时期,城市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要根据帝国的新国土状况进行修筑城墙,增强国家安全。
咸阳城墙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还建有足以容纳10万人的城宫。
而汉代,随着统治者的上位,城市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国家实行县制和郡制,设立了一系列城市以及县、州和省,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同时,古岳州及其周边的汉代乡村遗址,成为研究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标志性遗址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道路交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汉代人民已经开始思考与建设公路,这也是交通事业的开端。
当时政府还建立了途经重要城市的邮政驿道系统,提高了交通网络的完整性和质量。
三、总结建筑技术和城市建设在秦汉时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建筑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美观度,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防护性能。
而城市建设的发展,则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而且在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带您一起领略这段历史时期的瑰丽风采。
首先,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体现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将都城迁至咸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都城建设。
秦始皇坚信“天人合一”的思想,将都城规划为一个巨大的象征体系,从城市格局到建筑形式都充满了奇特的寓意。
例如,咸阳城按照方圆天地的形式,分为九宫七宿,象征天、地、人的完美结合。
这种规划体系在后来的建设中也得到了延续,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范例。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审美风格。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些陶俑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秦朝士兵和官吏的形象,以及丰富的物品和装饰品,展现了统一中国后的宏伟气势和精细工艺。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显庆宫等。
这些宫殿建筑庄重大气,雕梁画栋,取材奢华。
尤其是显庆宫,在设计上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摒弃了过于简单的平面布局,采用了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和建筑艺术中,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影响。
首先,咸阳城的规划理念体现了秦朝的中央集权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国家必须统一,人民必须服从中央的统治。
咸阳城内规划的九宫七宿,正是为了展示这种思想的实现。
其次,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经常出现儒家的价值观,如诚信、礼仪等。
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的规划和建筑艺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秦汉时期的都城规划与建筑艺术,将这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秦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

秦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秦朝以其独特而豪华的宫殿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秦朝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的探讨,以揭示秦朝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一、秦朝建筑的特点1. 雄伟壮观:秦朝建筑注重宏伟和壮观的效果,追求建筑的恢宏气势。
秦始皇陵的建造,是秦朝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
始皇陵建筑群以其大规模和独特的设计形式,向后世展示了秦朝的强大实力。
2. 特色建筑:秦朝建筑以独特的设计风格著称。
例如,秦朝宫殿通常以“一进一天子”、“一门三案”、“一门五阶”等特殊规划方式,展示了皇帝的豪华和威严。
秦始皇陵的宫殿、宴会厅和阶梯式台阶等建筑构造也独具一格,显示出秦朝建筑艺术的独特性。
3. 豪华装饰:秦朝建筑注重装饰的华丽和金碧辉煌。
在秦朝宫殿、陵墓等建筑中,常可以看到精美的壁画、浮雕和金银珠宝的使用。
宫殿内部的装饰通常以龙凤、琉璃等为主题,以展示皇权的神圣和尊贵。
二、秦朝宫殿的风格1. 宏大的格局:秦朝宫殿通常呈现出宏大的建筑格局。
宫殿的主体结构多由大型大厅、内廷、后宫等组成,以适应皇帝及其妃嫔的居住需求。
同时,宫殿外部的围墙和护城河等设施,则体现了秦朝帝国的统一和安全。
2. 严谨的规划:秦朝宫殿建筑注重规划的严谨性。
宫殿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例如内廷用于皇帝办公及家庭活动,后宫用于妃嫔居住等。
这种规划使得秦朝宫殿的功能性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3. 高雅的装饰:秦朝宫殿的装饰风格以高雅为主。
宫殿内的家具、器皿等都选用上乘的材料制作,例如红木、玉石等。
同时,宫殿内的壁画、浮雕等装饰常以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突出了秦朝皇权的合法性和长久性。
三、秦朝建筑艺术的影响秦朝建筑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建筑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
以秦朝开始,后来的汉朝、唐朝等朝代在宫殿建筑中经过演变和发展,但秦朝的影响可以被追溯到后来的建筑风格中。
中外建筑史-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xin1

第一节 秦朝时期的建筑设计
秦朝的建筑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建筑结构方面。传统的中国木构架建筑,特别是抬梁式的结构形式,发展到秦朝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秦朝匠师对大跨度梁架的设计上。
第三,建筑形式方面。秦朝设计修筑了阿房宫、骊山陵,万里长城,以及通行全国的驰道与远达塞外的直道。
左图为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斗拱已成为楼阁中的主要构件。右图为“一斗三升”这一最基本的斗拱组合方式。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建筑设计
抬梁式屋架:柱子不直接承托檩条,而是柱子承梁,由梁或梁上的短柱承托檩条。这种结构多见于北方民居及官式建筑,是我国古代木结构的主流。
穿斗式屋架: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柱子之间用木枋相连,枋子不承重,和梁的作用不同,称为“穿”。穿斗式屋架多见于南方民居。右图所示。
秦汉建筑

汉代木构建筑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战国以来,大规模营建台榭宫殿促进了结构技术的发展, 有迹象表明己逐渐应用横架。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 一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 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 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秦代陵墓建筑
骊山陵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陵,自他13岁即位 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 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 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 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 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秦始皇本 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 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 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 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 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 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 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 2

中国古代建筑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其主要成就是框架式结构和“斗拱”结构的高度发展。
从具体结构来说,它们都用立柱、横梁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传到地面,墙体不承重而只起隔断的作用。
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到汉代已趋于成熟,并已用拱作为柱、梁之间的过渡设施,同时起装饰作用。
自两汉到清代的两千多年,我国建筑技术基本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所谓“墙倒屋不塌”,是说明梁柱系统的木结构的优点,并且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开辟门窗、墙的用料和施工等方面都具有灵活性。
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
这种榫卯结构,从1975 年浙江河姆渡原始公社遗址的发掘看,自新石器晚期已经采用,有方形、圆形的榫,长方形、圆形的卯,有的构件上既有凸榫,又有卯眼。
五里碑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这些都说明这种建筑结构是我们先人独立创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至今仍广泛使用。
宫殿建筑和万里长城秦汉时期,宫殿建筑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
虽然其主要形式仍是战国时期盛行的高台建筑,但规模更加庞大宏伟。
所谓“高台建筑”,是一种夯土和木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它把许多单体建筑聚合在一个阶梯形夯土台上。
秦代建成的咸阳新宫、朝宫等都是在夯土台群上修建的庞大宫室殿屋群。
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兴建的朝宫,尤其华丽壮观,朝宫的前殿就是著名的阿房宫,《史记》中称它“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
在建筑技术上有着伟大成就的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从战国时代起,燕、赵、魏、齐等国便各筑有长城以防备其他国家和游牧民族的侵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用三十六万民工,花了十多年时间将列国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北达阴山,南至雁门关,东接燕长城直达辽东,工程十分浩大。
以陕西韩城县现存魏长城为例,基部宽7 米,顶宽4 米,用黄土夯筑,烽火台每边宽7 米,高9 米。
现存的秦长城有的用粘土夹杂碎石夯紧,夯窝小而密集,相当坚牢。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设计艺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秦汉设计艺术中,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意味和宏大的气势。
1.帝国的设计风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他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陵墓和宫殿建筑上。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陵墓之一,以其严谨的结构和庞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陵墓内设有众多壁画、彩石和铜马铜车,展示了秦代的富丽堂皇风格。
在宫殿建筑方面,秦代采用了借景致远的设计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安排和建筑物的规模来营造气势磅礴的效果。
秦宫是四合院式建筑,分为前殿、后殿和中庭,整个宫殿在空间上呈现出进退有序、层次分明的特点。
2.郎官之风在陶瓷艺术方面,郎官们提倡绘制博雅图案,内容涉及自然景观、人物风俗、神仙传说等,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盛行一时的郎官墓上,也可见到精美的石刻、铭文和陶质器皿。
3.立体雕塑艺术秦汉时期对于立体雕塑的表现也有一定贡献。
兵马俑是秦代陵墓中最有名的雕塑,其中的士兵和战马栩栩如生,展现了兵马的队形和军容。
这些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和考古意义。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佛教的传入,带来了雕塑艺术的革新。
佛教造像呈现出丰满的身体曲线和温雅的神态,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雕塑艺术的表现,人们对佛教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4.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主要以壁画和书画为主。
墓葬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描绘各类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为主题。
这些壁画绘制精细,形象生动,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书画艺术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秦代的书法以篆书为主,汉朝则出现了草书和隶书。
在绘画方面,主要流派有宫廷绘画、风俗绘画和山水绘画,其中山水画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
总的来说,秦汉设计艺术在整个中国设计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还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发展和文化融合的方向。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

秦汉时期的建筑技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木结构的广泛应用,其主要成就是框架式结构和“斗拱”结构的高度发展。
从具体结构来说,它们都用立柱、横梁组成骨架,全部重量由柱子承接,传到地面,墙体不承重而只起隔断的作用。
这种建筑结构体系到汉代已趋于成熟,并已用拱作为柱、梁之间的过渡设施,同时起装饰作用。
自两汉到清代的两千多年,我国建筑技术基本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所谓“墙倒屋不塌”,是说明梁柱系统的木结构的优点,并且在室内空间的分隔、开辟门窗、墙的用料和施工等方面都具有灵活性。
无论哪种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榫卯接合。
这种榫卯结构,从1975 年浙江河姆渡原始公社遗址的发掘看,自新石器晚期已经采用,有方形、圆形的榫,长方形、圆形的卯,有的构件上既有凸榫,又有卯眼。
五里碑长沙战国墓葬中,棺椁方木榫卯有插榫、银锭、齿形三种形式,这些都说明这种建筑结构是我们先人独立创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至今仍广泛使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差别很大,各民族的习俗和生产发展也各有特点。
因而,在建筑形式、用材和结构方面都表现出十分丰富多采的内容,如黄土高原多用夯土版筑、打坯砌墙或打土为窑,西南地区部分为亚热带气候,炎热而潮湿,用木、竹搭成“干阑”式结构。
利用硅酸盐粘土材料烧制砖、瓦,是从战国起建筑材料的一大发展。
在还原气氛下使砖瓦成为灰色,尤为我国独创。
秦汉时期小条砖逐渐趋向模式化,还创造了榫卯砖、企口砖、楔形砖等。
“秦砖汉瓦”,表明在秦汉时期,综合使用木材、砖瓦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已相当成熟。
此外,在建筑物中还采用了金属构件,例如秦代用“金杠”。
木构建筑的这类铜构件,可以加固节点和装饰门窗。
到了东汉,由于冶铁业的发展,能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钢工具,石构建筑如石室、石阙、画像石墓等大量涌现。
以石阙为例,目前已发现汉代石阙二十余处。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 年)建成的四川雅安高颐阙最为精美,其上仿木结构,做出直料的基座、层檐和斗拱。
秦汉建筑艺术的特点分析

秦汉建筑艺术的特点分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值得称赞的时代,因为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呈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这是其他历史时期所没有的。
秦汉建筑艺术的特点,不仅仅包括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还突显了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分别从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究秦汉建筑艺术的特点。
一、建筑形式的特点1. 扼要简练秦汉的建筑比较简练,讲求一言以蔽之,不繁琐复杂。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风格就很简洁,削减掉一切没必要的细节,突出主体雕塑的形象。
2. 讲究实用性秦汉时期的建筑作品强调实用性,尤其是军事筑地。
在设计上注重使用功能和技术,不借助华丽的装饰手法去掩盖其实用本质,体现出对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珍视。
3. 象征性建筑材料秦汉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材料是涂漆砖,这种材料使秦汉建筑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经过涂漆处理之后,砖的表面光滑,富有装饰性和象征性。
4. 应用结构新技术秦汉建筑采用了新技术,如木结构屋顶的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这些结构在以前建筑中是很少见的。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秦汉建筑的结构体系更加稳定、强固,保证了建筑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二、文化内涵的特点1. 强调实用主义秦汉的建筑文化强调“百工仁心,百巧隐神”,即讲求务实性,强调实用和技术,同时将其与道德和文化价值联系起来。
建筑工匠们在工作中把工匠精神贯穿其中,将其作为一种高尚的职业,赋予了建筑文化更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
2. 体现天人合一秦汉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思想体系的表现。
通过对建筑材料和造型的选择,建筑艺术家们在建筑中表现了天地万物的形态、色彩和节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秦汉的建筑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它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3. 表现尊严和权威秦汉的建筑文化还具有一种强烈的表现尊严和权威的特质。
例如,秦始皇陵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它体现了秦始皇为君主而拥有的必要的尊严和权威。
秦汉的建筑通过形式和结构来表现尊严和权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
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

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和工程技术在当时非常发达,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供后世人们欣赏和学习。
一、建筑艺术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源于中国古代文明,借鉴了周代和春秋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秦朝时期,始皇帝曾命令修筑长城、宫殿和陵墓等大型建筑,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而西汉时期,宫殿、城门、城墙、陵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汉式建筑。
秦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建筑、住宅建筑、城墙建筑和墓葬建筑等。
其中,宫殿建筑是当时最重要的建筑,其风格简洁大气而不失威严,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各个时代的文化特色。
秦朝时期的万寿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建筑结构独特,色彩鲜艳,更是为后世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和装饰图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城墙建筑也是秦汉时期的一大特色。
秦汉时期的城墙建筑采用夯土墙和石墙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宽敞而坚固的城墙结构。
而裴楷在《古今注》中认为,秦朝修建长城的成就也是秦汉时期城墙建筑终极的体现。
而兵马俑则是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杰作,其中的土层、水泥和彩绘技术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经十分精湛。
二、工程技术除了建筑艺术外,秦汉时期的工程技术也十分发达。
这个时期的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石桥、壁画、水利设施等。
在水利方面,当时的工程师们是十分有经验和实力的。
通过工程渠道的开发,用水渠派水,灌溉广阔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这个时期的工程师还发明了很多水利设施,如水车、水门等,这些发明和创新对于当时水利建设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秦汉时期的建筑和工程技术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震抗震技术。
古代中国人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注重地震科学,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研究,发现不同地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了很多抗震技术,如加强建筑结构、选择合适的材料、改良建筑基础等,这为后世建筑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秦汉时期的建筑

秦汉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汉时期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秦汉时期的建筑领域,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惊叹的创新和进步。
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是显而易见的。
秦朝的建筑风格总结了赵国、魏国、齐国、楚国和燕国这五国的特点,并加以改进和创新。
秦朝的宫殿建筑以华丽壮观闻名于世。
那时的皇宫城墙高大厚实,以满足保护皇城的需要。
而如今仅存的大量陕西战国墓葬中的金陵、栾川、马王堆等镂空画像,也反映了当时宫殿的风格和规模。
而到了汉朝,建筑风格的变化更多元化和丰富多样。
汉朝作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王朝,承袭了秦朝的建筑风格,但也有所创新。
例如,西汉时期泾阳、栾川洞窟及陕西渭北的什、二、五部的石窟宫殿也是独具风格的佳作。
汉朝的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种寺庙。
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起到了传播文化和培养道德的作用。
而在秦汉时期,寺庙建筑的规模和艺术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寺庙建筑多采用仿木结构石柱,采用华丽的彩绘装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洛阳的白马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
白马寺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是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的典范。
除了寺庙,古代的官方建筑也是秦汉时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建筑多为官府、官宅、宫殿等。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汉阳陵了。
汉阳陵是西汉刘恒的陵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的皇家陵园。
汉阳陵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宫殿组成,前者在历史翻悔的大火中已不复存在,但地下的宫殿却保存完整,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上述的各种建筑之外,秦汉时期还有一些小型建筑物非常有代表性。
例如,著名的薄雅墓,它是秦朝的著名诗人薄骄阳的墓葬,墓中的形式和结构都非常独特。
薄雅墓的墓道像艺术走廊,雕刻着各种人物、动物和神话故事,展示了当时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它们本身是当时技术和艺术的杰作,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后来历史时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帝国的建筑艺术与风格

秦汉帝国的建筑艺术与风格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是中国统一的开端,也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其中,建筑艺术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及其风格特点,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详细介绍秦汉帝国的建筑艺术与风格。
建筑设计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宫殿和寺庙。
宫殿是帝王生活和行政活动的场所,寺庙更是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的场所。
1.宫殿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以宫墙、宫祠、宫门、殿堂、阁楼等各种建筑元素组合而成。
从结构上看,秦汉宫殿的特色在于“四合院”的形式,即多个建筑楼房围合一块,构成一个庭院,便于帝王们行走。
从文化和艺术方面来看,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亦有很强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在宫殿中设置了“九龙池”,寓意君主的权威和威严,宫殿建筑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2.寺庙在秦汉时期,寺庙被视为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的圣地,它们的建筑设计也十分注重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
其中,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大雁塔。
大雁塔是秦汉时期设计的一座佛塔,其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内部装饰丰富,又有明显的印度风格,是中国佛教和建筑艺术的珍品之一。
它的建筑设计受到了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呈现出高大的塔楼形式和轮廓分明的九层石梯台。
风格特点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呈现出封闭、壮丽和浓重的气氛。
以下是秦汉建筑的几个特点:1.对称性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注重建筑的对称性。
很多建筑楼房都具备东西南北四面对称,内部不仅格局整齐,装饰比例也很合理。
2.坚固性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十分坚固耐用,在主体结构中加入了大量石块和青石板,这使得建筑物不仅更加耐久,而且更加坚固。
同时,使用石料也能增强建筑物的雕刻工艺,使整个风格更加美观。
3.丰富的装饰秦汉时期的建筑装饰十分丰富。
在宫殿、寺庙等建筑中,经常看到大量的浮雕和雕刻,这些装饰物象征着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内涵,也为建筑艺术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
4.高大宏伟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以高大宏伟见长。
秦汉建筑风格

秦汉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推动了许多重大的建筑项目。
汉朝时期,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秦汉建筑风格的特点以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夯实统治基础,他发起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基建工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兵马俑坑。
这些兵马俑是埋葬在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兵马俑坑具有浮雕和绘画的特点,栩栩如生地展示着秦朝的军事力量和社会生活。
这种大规模的地下陵墓和陪葬品的建造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皇家陵墓体系的先驱之一。
汉朝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不仅在规模上更为宏大,而且在结构和装饰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汉代的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长安城和洛阳城。
长安城是汉朝的首都,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中心。
长安城的建造规模宏大,城墙高大厚实,城门巍峨壮观。
城内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也极为壮丽。
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明宫,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宫之一。
大明宫不仅规模巨大,还具有精细的构造和华丽的装饰。
宫内的殿堂、门窗、室内壁画等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洛阳城位于中原地区,曾是东汉时期的首都。
洛阳城同样以其建筑风格独特而闻名。
在洛阳城内,有许多宏伟的宫殿和寺庙,如白马寺、洛阳宫等。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和印度佛教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洛阳宫是汉代宫殿的代表作,其华丽的风格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除了城市建筑,汉代的墓葬也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汉代的贵族和皇室成员在死后通常被埋葬在地下的宏伟墓葬中。
这些墓葬以土山为基底,采用砖石结构,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墓内通常有各种陪葬品,如石雕、画像、青铜器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水平。
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借鉴,还在工艺和装饰上提供了灵感。
例如,汉代建筑中常见的翘角飞檐、菱形窗户等元素,在后来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秦汉设计艺术

汉代其他建筑
汉 代 佛 教 建 汉 筑 代 祠 庙
江苏连云港市郊的孔望山摩 崖佛像,始刻于东汉。图为 立佛与门庭长造像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及 其中心建筑复原图
汉 崖墓、空心砖墓、小砖拱券墓、石墓数种。大型土圹木椁墓除帝 宣 王外,诸侯王及达官显贵亦多采用。小型的用一穴一棺,民间也 帝 甚为流行。 杜 陵
马家窟遗址 甘肃
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 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 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房宫的铺地砖 上有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 人” 的模印字样
由于咸阳人众而宫小,秦始皇于三十五 年(公元前212年)建朝宫于渭河南岸 之上林苑中,先作阿房宫前殿。根据实 地调查,尚存东西广1400米、南北长 450米、后部残高7~8米之大夯土台。 前殿为阿房宫之主要殿堂,与修建骊山 陵同属最重大工程,所动员的人力物力 之多,其规模之宏巨,当可想象。
未央宫
汉代住宅
经考古发掘得知,汉代的民居规模均不 甚大。如洛阳西部之西汉早期住房,平 面方形,每面长13.3米,围以厚1.15米 之土墙。南墙西及西墙北端各开一扇宽2 米的门。室内西墙下有一土坑。发现于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之住房平面呈曲尺 形,内部划为南北二室。入口在北室西 墙南端,北室南墙东端有一内门,均宽 1.25米。北室建一小炕,南室有一“凵” 形大炕,应系主要居室所在。然由出土 建筑明器显示之民居,形式颇多,其平 面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 日字形等,内部围合成一至二个院落。 房屋层数自一层至三层不等。结构有穿 斗、抬梁和干阑数种。屋顶大多为单坡、 两坡、四坡形式,如广州及河南灵宝东 汉墓出土所示者。
秦汉时期的建筑工艺与宫殿建设

秦汉时期的建筑工艺与宫殿建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充满着辉煌和变革的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创了中国的统一大一统时代。
而随后的汉朝,更是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建筑工艺和宫殿建设上也有突破性的进展。
秦汉时期的建筑工艺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力量的集中和繁荣,建筑工艺得以迅速发展。
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成就就是秦朝修建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数量之多而闻名于世,至今仍是世界考古界的焦点之一。
在修建兵马俑的过程中,秦朝的工匠和工艺师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首先,他们使用了烧制陶瓷的技术,将俑身的各个部分进行制作和组装,保证了兵马俑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工匠们还运用了巧妙的构造和设计,使俑身的头部与其他部分分离,方便进行安装和调整。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是达到了当时的巅峰水平,展示了秦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而相比之下,汉朝时期的建筑工艺更加多元和丰富。
汉代的宫殿建设成为了当时的亮点之一。
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骊山汉墓,被誉为“千古之衢”,体现了当时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特点。
骊山汉墓采用了砖木结构,主要以层级和建筑宏伟而著称。
墓室和走廊之间以柱子和梁作为连接,整个结构稳固而坚实。
同时,墓室内的壁画和雕刻也是汉代建筑工艺的杰作,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宫廷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秦汉时期的建筑工艺中,除了兵马俑和宫殿建设外,城墙和道路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下令修筑了万里长城,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万里长城的修建需要克服山水之险,既有对地势的合理利用,又有工程技术的突破,充分体现了当时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勇气。
道路的建设也受到了秦始皇的重视。
他修建了一条横贯北方的交通要道——秦汉大道,连接了当时的重要城市和要塞。
秦汉时期建筑

三、以礼而序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使得交通空前发达,多民族相互 融合,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交 流频繁。汉地的生活习俗受“大 文化”背景的影响,直接反映到 室内家具的品种及陈设上。以低 型家具为主的室内陈设品逐渐丰 富起来,榻的出现及床、榻的分 用,标志着坐、卧具的分野。生活 方式虽承沿了前代的跪坐礼俗, 但在保持“席地而坐”传统的同 时,“居于床上”的生活方式也 普遍为世人接受。至此,“以床、 榻为中心”家具的陈设方式开始 流行。
客、宴饮等活动中,若有长者或尊者经
过自己的面前,则须行避席之礼,即离
开席,然后跪在地上,以谦卑姿态表示 尊重对方。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卷一百七载:“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 皆避席伏。”低型家具时期,厅堂家具的 陈设有随用随置的特点。无论会客、宴
饮,家具都是以礼而置、置而有序,人
与人、人与物在室内和谐共体现的正是“大一统”的文化现象。
汉承秦制,主要建筑沿袭秦的“宏大”,更讲究“壮丽”的“大美”。
如汉初建未央宫时,汉高祖刘邦“见宫 阙壮甚”,而责问负责建造的丞相萧何, 萧何答曰:“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 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秦汉建筑的高大是依赖于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木结构建筑技术。实现了单体建筑沿面阔方面开间多少,可以根据 需要来任意增减;在进深方向也出现多开间殿堂、明堂辟雍等建筑。
前期——秦汉时期
壮丽之美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至汉代呈现出大一统的强大国势。 秦汉400余年,是我国建筑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第1个高峰期。
一、以“大”为美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
秦汉时期建筑空间形态以“高、大”为主要特征, 通过高台建筑、楼阁建筑和庭院建筑将“尚大” 观念演绎的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例 1·茂陵 · 汉武帝的陵墓 · 地面存方上
·四面周垣,设门阙陵区植树
2·沂南汉代石墓 · 位于山东沂南县 · 东汉晚期,墓主无考 · 沿南北轴线,分 前、
中、后 3个 墓室 · 东侧附室3间,后为厕
所;西侧附室2间
·前、后、中室各有一 8 角中心柱,上部斗拱硕大 ·墓门和墓室有画像石
黄 帝 时 代 明 堂 - - 神 社
阿房宫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南 上林苑中,开始兴建朝宫。阿房宫即朝宫的前殿。 计划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 《史记》记载: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 丈, 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 殿下直抵南山。表 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 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
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 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 展至极盛。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 的瓦当在全国流行。
汉代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 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椽头有保护椽 子的实用功能。
3·汉长安明堂辟雍遗址 ·建于西汉元始四年 ·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 之阳的规定。
·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 曲尺形配房1座 · 围墙外绕圆形水沟,一说为辟雍 · 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推测为十字轴线对 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 中层四“堂”。八“室 ”;底层是附属用房
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 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2·汉长安(p43,p50) ·汉长安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增扩而成。由 军将出生的杨城主持工程 90 年间随经济发展逐步建成,建造过程:
兴乐宫
长乐宫
北宫
(秦)
→
又称东宫 → 未央宫
→
明光宫 →
建章宫
桂宫
·北墙依渭水而建,墙体曲折多变;有“南象 南斗,北象北斗”之说,故称“斗城” · 城内的主要建筑是宫殿,
4·太室阙 、少室阙、启母阙
·三阙都位于河南登封,均建于东汉帝安帝年间(公 元lO7年至l25年)并称汉三阙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庙阙
·太室阙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阙上有篆隶铭文和 雕刻画像,内容为车马出行、马戏、倒立、斗鸡、 羊头、玄武、犬逐兔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 势深沉
太室阙 (1940年摄)
· 启母阙 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启母庙因启母 石而建,阙身的画像保存较完整的有6O余幅
· 少室阙 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
蹴(cu)鞠图
四 ·园林、住宅 1· 建章宫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三辅黄图》载:
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汉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阁道,可从未央宫直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5·城市建设方面 ,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有能力建造长城、骊山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甘肃汉长城
二·建筑详部(细部)特征 参阅教材185页 1·屋顶
坡度平缓、线形平直 脊饰简朴 出檐深远
檐部 1·成都画像砖住宅 3·渠县沈府君阙
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 十分紧密
·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 刻一只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 系玉用的丝带 ) 的雄鹰
2·平阳府君阙 ·位于绵阳市芙蓉桥西岸 ·双阙,一南一北,相距26米 ·用巨石、板石堆砌而成 ·阙高3.5米
3·冯焕阙 ·位于四川渠县北赵家坪 ·冯焕是东汉安帝时人,曾任幽 州刺史 ,东汉延光元年(121年) 被陷害下狱 ·双阙,东西各一,现仅存东阙 ·高 4.38米,仿木结构 ·阙身由青砂石做成,由三层大石 叠成顶部 ·庑殿式屋顶
2·成都画像砖阙
2 斗栱 ·构造 —— 栌斗 —— 栱 —— 升
·类型
实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 一斗三升斗拱
多层斗拱
曲拱及其转角做法
3·柱 ·种类较多
·古朴凝重
4 天花、门窗 藻井 一种装饰于局部(重点部位)的天花 类型 覆斗形、圆形、斗四、斗八 等
·窗 ① 天窗
② 直棂窗 ③ 花窗 ④ 直棂窗 ⑤花窗(柳叶)
《史记·孝武本纪》载: 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 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 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作业
1·抄绘 P54 2-3; P121 4-18; P30 1-33 P31 1-34、1-35
·门 ① 木门 ② 板门 ③ 石墓门
汉长安下水道铁闸门 秦代铜铺首
5·台基
6·栏杆 ①卧棂栏杆 汉明器 ②卧棂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③ 斗子蜀柱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④栏杆 汉明器
§4·2 秦汉建筑遗迹
一·城市、宫殿
1· 秦咸阳 ·秦咸阳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也是秦统一六 国、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 ·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秦朝灭亡 ··秦1咸95阳9年城陕遗西址省位考于古陕研西究省所咸等阳对市咸东阳15城公遗里址的进咸行阳 考塬古上调、查渭和河发的掘北岸。 1974 ~1975 年发现了咸阳宫遗址
14、神明堂 15、鸣銮殿 16、承华殿 17、承光宫 18、兮指宫 19、建章前殿 20、奇华殿 21、涵德殿 22、承华殿 23、婆娑宫 24、天梁宫 25、饴荡宫 26、飞阁相属 27、凉风台 28、复道 29、鼓簧台 30、蓬莱山 31、太液池 32、瀛洲山 33、渐台 34、方壶山 35、曝衣阁 36、唐中庭 37、承露盘 38、唐中池
二· 陵墓、坛庙
1·骊山陵(秦始皇陵)
· 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封土)现存陵体为方锥 形夯土台
· 下层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 · 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高43米 · 内垣周长2·5公里,外垣周长6·3公里 ——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陵墓
· 陪葬:兵马俑
2·汉陵 制式
·沿用了秦代的封土陵台(汉称“方上”) ·坟丘上建寝殿供祭祀 ·陵城周以城垣,驻兵 · 迁富豪成陵邑,设苑囿 ·金(银)缕玉衣 ·黄肠题凑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建筑
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 秦 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 8年 王莽时期:公元9年 - 公元23年 东 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4·1 概况
一·建筑成就与特征
1·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梁柱式、 穿斗式、井干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成组斗拱
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古代“缺”字和“阙” 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1·高颐墓阙
·位于四川雅安市城东 ·建于东汉,是东汉益
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 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 为现存30多座汉代石 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 ·东西两阙相距13.6 米, 东阙现仅存阙身,西 阙即高颐阙保存完 好
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
黄肠题凑 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黄肠题凑”
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木 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 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黄肠,即柏木黄心,为去皮后的柏木。 题凑,即木头的头部按一定方向聚集在一起。
·
西汉第一代广陵王 刘胥的寝陵
·东汉· 东汉时废陵邑,但坟前立碑、神道、墓阙、墓 表、使纪念性增强
未央宫
从西汉开始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 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皇帝都在此处理朝政,成为中 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
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清 凉殿、 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等40多座宫殿。
· 经过勘测,前殿位居全宫的正中央,基址南北 长 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约15米,是利用 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
· 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 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
有所指
·中心建筑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 约合28步,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 理想方案相同
三·阙、石祠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标志性建筑。建于在城 门、宫殿、祠庙、陵墓、府第前(内)。
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也 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
·礼制格局:近似方形、城墙的每面各辟有三个门 (旁3门),每门有三个门洞,与史书记载“方轨十 二”、“三涂洞开”的建城制度相符合。
城南郊设礼制建筑群、8街9陌(陌,东西向道路) · 附设7座陵城,强制迁徙富豪来此居住,用以削
弱地方势力 ·城墙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
。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壕沟 · 建章宫位于上林苑内
至建章宫
布局: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 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一池三山的布局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
建章宫
1、壁门 2、神明台 3、凤阙 4、九室 5、井干 楼 6、圆阙 7、别凤阙 8、鼓簧宫 9、娇娆阙 10、玉堂 11、奇宝宫 12、 铜柱殿 13、疏囿殿
城址北部的阶地上,约相当于城中轴线附近的 地方,有一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它坐落在秦时 的上原谷道的东西两侧,分为跨沟对峙的两部分: 西侧为 1号遗址,东侧为2号遗址 1号 遗址址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 跨越 谷道的阁把二者连成一体 六国宫殿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 国的宫室扩建的皇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檩 椽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额 阑额
穿斗式(穿鬬式)
井干式
2··从建筑类型看,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 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阁、阙、栈道, 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 秦汉古风 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