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理念及原则-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理念及原则-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理念及原则-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男女比例不断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女性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在各类社会问题中,不断的为女性同胞争取社会地位,力求减少男权主义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让女性能在生活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无论是女性主义思想,还是女性主义社会工作,都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思想开明的重要表现。

1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相关概述1.1 女性主义的概念。

女性主义思想在19 世纪末被提出,到了20世纪初才逐渐开始被人们接受。

主要是为了实现男女平等,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消除人们心里固有的性别歧视为职责。

女性主义为专门进行女性权利维护的人们提供了目标,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

1.2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概念。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社会地位和有关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引导每一位女性从生活心理上起来,消除心中对男性的依赖,加强他们的女性主义思想,努力提升自信心。

并在生活上发生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时,向女性伸出援手,帮助她们维护好自己的尊严。

1.3 女性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由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社会工作中极其男子的霸权主义,女性主义者要求在社会工作理论中,添加从女性角度考虑问题的思想内容,避免在社会工作中,男性心理不适用于女性服务对象的状况发生。

女性主义还要求在社会工作中,保持男女平等,不用一味的强调女性的弱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维护社会的公平性。

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2.1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内容。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主要致力于提高女主自身的女性意识,帮助女性在面对不平等待遇时,能够维护自身权益。

重男轻女是中国传统老旧思想,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不仅严重影响了男性思想,形成男权主义的思想,也影响了女性思想,在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

甚至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思想模式,使女性在生活工作中频频受到压迫,男女不平等待遇层出不穷。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对波伏娃《第二性》的分析目录一、女性主义 (3)1、女性主义产生的推动力量 (3)2、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 (4)3、不同派别的女性主义 (4)4、女性主义理论 (5)二、《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5)三、《第二性》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7)1、与社会工作的相关性 (7)2、与社会工作的契合点 (8)(1)承认女性(案主)的能力 (8)(2)强调女性(案主)“自助”、“自主”能力的开发 (8)(3)重视女性(案主)与男性(案主)平等、女性(案主)与工作员平等 (9)4)重视外在环境对人(案主)的影响 (10)3、与社会工作的冲突点 (11)(1)对自然的征服 (11)(2)女性的自身变化-失控 (11)四、小结 (1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对波伏娃《第二性》的分析内容提要:女性主义思想强调消除性别歧视,女性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争取自我权利。

波伏娃的《第二性》以存在主义的视角突出女性的自我地位来源,呼吁女性改变自我处境,突破现状以获得自由。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社工工作强调重视案主地位平等、消除实际工作中的性别歧视,通过对案主周围环境的了解创造整合资源,为案主提供帮助。

同时对于女性主义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存在的冲突,也应该客观看待,对女性主义的思想取其有用于社工发展的方面,推动社会工作实际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社会工作平等女性主义,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和争权,倡导女性为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完善自己的生存处境而独立并争取应有的权利。

波伏娃的《第二性》作为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作,从一个存在主义的视角探索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女性不同时期的特征等方面。

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第二性》中的很多想法与社工存在着一定的契合点和冲突点,对社会工作实际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工作中涉及到女性权益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思考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女性主义思想的描述以及对波伏娃《第二性》的简单介绍,以《第二性》作为研究点,分析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在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工作的开展中运用。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 角色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女性家庭与工作双重角色问题。 这两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服从于家庭 角色,女性因此丧失大量工作和升迁的机会,造成女性的 事业动力下降,在女性集中的职业里缺勤率高、精力投入 少,因此,变得价值感降低、收入也较少。
• 动力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在进入性别混合 的动力群体时,由于群体对男性的期望值高于女性,降低 了女性在群体互动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权利。如果某位女 性想反潮流而动,群体内的两性都会反对她。在这种情况 下,性别期望模式得到巩固。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目 录
女性主义的起源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派别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的起源
•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起源于19世纪末,最早出 现在法国,意味妇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这一要求 首先表现在妇女要求选举权上。20世纪20—30年代西 方妇女基本上都争取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在社会生 活与人们的观念中,妇女与男性仍不平等。女权主义 者开始认识到这其中有一个性别关系、性别权利的问 题。所以女权运动着重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强调性 别分析。 •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 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 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在对社会关 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 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 与议题。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 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
2、个体的即关系的 女性的自我感建立在她们可以建立和发展关系的
能力之上。关系成长是女性生活中的组织因素,
但是女性的关系在男权社会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视,只是简单的标签化为具有依赖性或缺乏独立 性。社会工作的聚焦就是女性身处其间的不同关 系,包括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并且要特别注

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支持

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支持

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支持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领域,旨在通过促进社会变革、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区能力和增进社会公正,改善个体和群体的生活质量。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支持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促进性别平等以及支持女性权益的举措。

一、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性别平等是指男女享有同等的权利、机会和资源。

性别不应成为人们在获得教育、就业、参与政治决策等方面面临的障碍。

然而,在许多社会中,性别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促进性别平等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社会工作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实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性别平等和支持女性权益。

以下是社会工作在这方面的具体作用:1. 意识唤醒和宣传教育: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重视。

例如,举办性别平等培训班、座谈会和研讨会,向社区居民普及性别平等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政策倡导和改革: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与制定和改革性别平等相关政策,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来促进性别平等。

他们可以提出政策建议、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并通过游说和宣传活动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

3. 支持受害者和弱势群体:社会工作人员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给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个体和群体。

他们可以提供咨询、心理支持、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受害者重建自信并寻求合法权益保护。

4. 社区组织与发展: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和项目来促进性别平等。

例如,开展性别平等教育项目、创立妇女自助组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性。

三、社会工作实践案例以下是社会工作在支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方面的实践案例:1. 提供庇护所和援助机构: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创建庇护所和援助机构,为受到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的妇女提供安全和支持。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住所、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受害者脱离暴力环境。

2. 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社会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就业培训班和提供创业支持,帮助女性提升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并促进女性在职场上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

女性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

女性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社会工作在普及社会性别视角、维护女性权益、推动平权运动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和借鉴,是仍处在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工作的必经之路。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整理,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起源、发展历史、服务模式进行梳理,结合当前社会工作实务实践经验,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特点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国内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标签: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社会性别视角结束男权主义,消灭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成为女性主义给予世人的标签印象。

早在19世纪末,以西方女性主义者为代表的她们毅然高举社会性别视角的旗帜努力通过一系列社会行动扩大群体影响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时过境迁,女性权利地位在这一百多年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也逐渐摆脱农耕文明时代遗留的重男轻女的思维,但在很多情景下这股阴霾仍未散去。

近段时间,从“失踪女大学生”案件到“和颐酒店事件”,女性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频发,不间断地出现在报纸新闻头条,引发社会巨大反响。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社会性别视角尚未深入人心,女性仍然事实上处于难以逆转的弱势地位,平权运动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中争取话语权以保障自身权益。

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念,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的学科和实务模式,推动两性平等、社会公平公正责无旁贷。

而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发展建设尚显稚嫩,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经验的学习,对于推动国内社会性别视角的普及、女性权利的维护有着积极意义。

一、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以处在社会中不利地位的人群为导向,甄别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含义,有利于我们专业化、个别化地去看待社会问题。

对于这一领域的定义,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看法。

以Lena(2002)为代表的国外研究者出于对社会关系本质的关注和探索,认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是一项从女性的经验出发来进行分析问题,专注于女性社会地位与其个人困苦间的关联,通过对她独特需求的回应,创造工作者与案主间平等关系,并探讨结构上的不平等的工作[1]。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妇⼥社会⼯作的理论基础
⼀、⼥性主义
1、概念:
⼀般⼈认为,⼥性主义既是⼀种社会运动,也是⼀种社会思潮。

2、特征:
(1)⽬标都是为了达到两性平等。

(2)都重视⼥性的价值,以⼥性的经验作为理论与⾏动的基础。

(3)认为社会⾓⾊划分不应只更具性别这个单⼀变相,每个⼈在估计他⼈的权益之下,都有争取个⼈⾃我实现的权利和机会。

(4)强调通过⼥性集体⾏动实现社会变迁的⽬标。

3、原则:
(1)承认⼥性是独⽴的个体,有她们独特的⽣活经验。

(2)承认社会上的权利分配不均及资源不⾜的现象,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使妇⼥不利的境况。

(3)将妇⼥的困境提到社会改⾰的层⾯,视妇⼥问题为个⼈与社会运作失调的结果,⽽不应将问题个⼈化。

⼆、社会性别
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2、社会性别社会化。

(1)社会性别是在个⼈的社会化过程中建构和传递的。

(2)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制度中传承和巩固的。

3、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定义:
(1)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个评估过程。

(2)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个战略。

(3)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最终⽬标,是实现社会性别平等。

4、社会性别意识指导妇⼥社会⼯作:
(1)要重视倾听妇⼥的声⾳。

(2)使⽤有效的⽅法。

(3)将妇⼥问题放在两性关系的格局中分析。

(4)强调和追求男⼥两性的平等。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渊源和发展_对传统的批判及其专业性的重塑_何艳婷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渊源和发展_对传统的批判及其专业性的重塑_何艳婷
女性主义对不同女性所持有的立场进行质疑,也就 是要自我反思、警觉和回应不同群体女性所认同的差异 性需要(Collins,1991;Dominelli,1991)。通过不断反思, 女性强调她们在象征意义和实务上是 “多样性的统一 体”(Collins,1991)。这些不断的质疑和反思,使女性主
[作者简介] 何艳婷,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200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迁移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社会工作 传统批判 专业重塑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4828(2010)07- 0016- 04
作为一种批判式的意识形态,女性主义在国外已经 走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了。一直以来,女性群体处于 社会的弱势地位,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科学,对 各种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和问题人群都表示出强烈 的关注。因此,女性主义和社会工作的相遇和结合不能 被视作一种偶然。随着女性地位的日渐提高,女性主义 社会工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重视和提升,广泛应用在 社会工作领域。
s 社会工作 oci al work 理 论 探 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渊源和发展
—— —对传统的批判及其专业性的重塑
何艳婷
(厦门大学பைடு நூலகம்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 女性主义起源于 19 世纪的法国,女性主义者透过实践诉求两性平权的社会,试 图让女性从“父权制”中解脱出来。1970 至 1980 年代开始,社会工作者将女性主义观点应用到 实务工作中,从而产生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女性主义社会工作通过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 对其专业性进行了重塑,让实务者不仅使女性在能力建设、心理调适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得到了 提高,也使女性在宏观的社会关系变革中得到了发展。

女性主义视角在中国当代家庭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运用

女性主义视角在中国当代家庭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运用

女性主义视角在中国当代家庭社会工作介入中的运用柳玉臻【摘要】女性主义理论和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西方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在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冲突服务中,女性主义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平等关系,以女性境遇为中心进行评估,分析家庭系统内外的权利关系,注重为女性赋权和争取平等.使用社工访谈和案例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女性主义视角和传统社会工作视角在介入两个家庭冲突个案服务过程中的假设、模式和效果上的不同,可看出女性主义视角和方法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也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为一些男性不习惯并不乐于接受女性地位提高和"当家做主"、社会链接的资源十分有限、社工机构缺乏开展活动的独立性等方面.【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女性主义;家庭冲突;社工介入【作者】柳玉臻【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的家庭在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和家庭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突出表现为居住安排多样化、抚育和赡养社会化、夫妻关系独立化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增长等。

[1]然而,家庭领域的这些变化也带来了家庭凝聚力的减弱和家庭不稳定性的增强。

[2]在改革前的单位制管理下,家庭冲突和家庭矛盾可以借助行政干预来缓解和解决;在当代,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家庭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借助社会化的途径和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社区服务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成为一种介入家庭冲突的服务形式。

自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西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带动了这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3-4]尤其是在家庭社会工作领域,女权主义性别与权利视角的引入使得社会工作更加关注社会和文化情境,将与女性相关的案主需要与家庭内外的性别关系相关联;进而,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服务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个人工作方法,发展了诸如女性主义家庭治疗、意识提高小组和妇女维权运动等方法。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研究”反思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都忽视了女性的经验,我想这是父权制社会结构在研究领域嵌入的结果。

当女性主义扛着“发现女人”的大旗向主流社会科学研究发起攻击时,让那些传统的社会科学家感到一阵的不舒服。

女性主义研究揭露了所有主要的思想派别宣称的以性别中立和普遍有效性的方式开展研究的虚伪性。

女性主义学者说明了性别在知识的框架中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

除非识别性别歧视,妇女在社会制度上遭遇到的困难就不能详细地指明。

女性主义者要求对妇女经验进行更加深刻的分析,因此改变我们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那些概念,重新建立以妇女的经验为基础的概念。

此外,妇女的经验也不是普遍性的铁板一块,妇女的经验也是多样性。

虽然妇女在社会中普遍受到父权制的压迫,但是受压迫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进而消除压迫采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妇女具有多重身份,因此妇女的经验也是多重的。

针对妇女经验的多重性,出现了自由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

把女性多重的、多样的经验加入到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多样的研究方法,因此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研究不把一种方法看作高于其他的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挖掘女性受压迫的经验。

当然,我们在挖掘女性经验多样性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妇女经验的共同性。

因此,我们要解释妇女在受压迫经验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建立在这种差异性之内的共同性。

这意味着要承认差异性而不要把它们掩盖在一个假定的姊妹关系似的普遍性中,赋予这些差异以价值并欣然接受它们与妇女实际生活的相关性(see hooks,1982,1984;Lorde,1984;Siberon,1991;Ramazanoglu,1989)。

现在,女性主义者正在寻求既要保留不同群体的妇女从她们非常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独特视角,也要发掘它们的相同性。

虽然对问题的非呆板的方法是女性主义的典型特征,而且在许多情景下这是一个优点,但是当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它有可能引发女性主义的分裂。

社会工作者辅导:妇女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者辅导:妇女社会工作理论

妇⼥社会⼯作理论纵观妇⼥社会⼯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权主义对其具有深刻的影响。

⼥权主义在现代⼜称⼥性主义,它既是⼀种社会运动,更是⼀种随着西⽅⼥权运动兴起⽽逐渐形成的妇⼥争取⾃⼰的权利,要求男⼥平等的社会思潮。

按照⼥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流派,它们是:⾃由主义⼥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性主义、激进⼥性主义、⼥同志理论、精神分析⼥性主义、存在主义⼥性主义、⽣态⼥性主义、后现代⼥性主义、后殖民⼥性主义,本节只是选择其中主要的理论流派予以简略介绍。

⼀、⾃由主义⼥性主义⾃由主义⼥性主义不仅在时间上是所有⼥性主义流派的起点,⽽且,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18世纪欧洲的⼥性主义者因为受新资产阶级男⼈反抗君权的启发⽽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由主义⼥性主义的代表⼈物有:18世纪英国的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stonecraft)、19世纪美国的芙乐(Margaret Fuller)、19世纪英国的⽶尔(John Mill)、当代美国的傅瑞丹(Betty Friedn)。

乌丝东奎芙特最的⼥性主义的著作是发表于1792年的《为⼥权辩护》。

乌丝东奎芙特认为⼥⼈和男⼈⼀样具有理性。

如果说现实⽣活中的⼥⼈显得较⽆理性或成就较差的话,那是因为⼥性被剥夺了受教育与向外发展的机会。

因此,乌丝东奎芙特主张⼥性要发展理性,培养独⽴⾃主的⼈格,⼥性存在的⾸要⽬标是做⼀个理性的⼈,⽽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与母亲的⾝份来达成。

芙乐同样积极地拥护⼥性的个⼈权利,不过,她不只是主张⼥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活⾥的权利,更进⼀步强调⼥性有追求内在⾃由的权利。

所谓的内在⾃由,包括⼼灵的充实、智⼒和知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的激发。

她认为母亲职责是⼥性⽣活的部分⽽⾮全部,⼥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去追求⾃我成长,但这种⼥性⾃我成长的⽬的并不是要成为⼀个称职的妻⼦与母亲,⽽是为了她⾃⾝的丰富与充实。

社会工作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

社会工作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

社会工作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成为了热门话题。

性别平等是指男女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享有同等权利和机会,而女权主义则是为了争取女性的权益和平等地位而进行的运动。

在社会工作领域,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权主义,并分析其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

首先,性别平等在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项关注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的专业,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性别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之一,因为男女在社会中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为男女提供公平的服务和支持。

只有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社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其次,女权主义在社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女权主义是为了争取女性的权益和平等地位而进行的运动,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歧视。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女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女性的特殊需求和问题,并为她们提供专门的支持和服务。

女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女性的问题,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对社会工作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们促使社会工作者更加关注性别问题,并将性别视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维度。

社会工作者应该了解性别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关注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鼓励社会工作者与女性合作,共同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女性组织和团体合作,共同争取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最后,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提供了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社会工作者可以借鉴女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女性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然而,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在社会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的理念在某些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可能受到质疑和抵制。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文档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文档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导言女性主义是有关女性、女性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女性与其他人关系的观点,它根源于女性自身的生活经验而非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生物性差别。

女性主义同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它既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争取女性解放、呼吁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主张:男权社会的实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是制度而非生物性的原因产生并形塑了传统的社会性别定型;要从根本上争取男女平等,就必须从改变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

随着女性主义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与社会工作实务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女性经历了贫穷确实等问题之后,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女性化、性暴力增加, 福利给付减少和地位不断下跌、生存保障严重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将女性主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工作发展迅速,它突破了传统社会工作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工作中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做了重新诠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从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看女性主义引入的必要性女性从事家庭内部琐碎的家务向来被认为是容易、无价值且是女性〃份内事〃的,于是,她们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创造和实践自身价值、从而不得不依赖于男性而生存的男权〃附属品〃。

传统的社会工作虽然致力于改善社会上广大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和日渐穷困的社区生活,但就性别方面而言,并没有关注到造成女性困境的结构性因素。

第一,传统的社会工作将案主同工作者的关系看做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即工作者通过对案主承担照顾的责任而表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女性作为一种服务对象是单方面接受工作者的付岀的。

这种观点将案主同社会工作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单向化,无视女性在促成改变的过程中所付岀的精力与努力,忽视了案主内部存在的、能使单向的依赖关系转变成相互依赖状态的潜能。

这种服务施与单向化的观点使工作者期待案主能够感恩,而不管服务是否满足了案主自身的需求,这无疑伤害了案主的自尊以及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福利资源的滥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课程大纲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课程大纲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1182024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专业选修课。

课程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实际操作方法,为女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女性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对女性的歧视并没有完全消除,性别不平等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

如何认识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根源,如何帮助女性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中的权利,是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女性社会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女性社会工作者。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必修课,是在《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团队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课堂方面:考虑到本课程旨要求学生所掌握的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重视结合本土性别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案例讨论,使学生了解本土情境下女性、男性的性别分工,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中的权利差异。

2、教学辅助方面: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并设计一些体验性活动,使学生体验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女性的处境;并组织学生进入社会选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女性进行个别访谈调查,并分小组进行口头报告会。

3、作业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的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能了解应用解决中国当代女性所面临的性别议题。

因此作业分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读书笔记形式完成;第二部分是访谈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女性主义议题分别进行访谈调查,并按要求完成一篇调查报告,并整合成小组报告进行汇报。

4、考试要求: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与学习态度10%,课堂讨论和作业20%;期末考试占70%。

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推动

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推动

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推动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的推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发挥着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上的作用,并强调其重要性。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和职责社会工作是一项关注社会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职业。

社会工作者致力于解决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的问题,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改善社会环境。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咨询和支持,协调社区资源,推动政策变革,促进社会福利。

二、性别平等的意义及挑战性别平等是指男女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然而,实现性别平等仍面临诸多挑战。

性别歧视、职场不平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

三、社会工作在性别平等和女权推动中的作用1. 提供支持和服务:社会工作者直接与受益者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关支持和服务。

针对女性,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她们提升自身能力和抵御性别歧视。

2. 社区动员和组织: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发起性别平等和女权的活动。

他们可以组织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促进社区居民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认识,鼓励女性参与到决策和领导岗位上。

3. 教育和宣传: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加对性别平等和女权的认知。

他们可以在学校、社区开设专题讲座,向年轻人传递正能量,培养他们的性别平等意识,防止性别歧视的发生。

4. 政策倡导和改革:社会工作通过参与政策制定和改革,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权的实现。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向政府、机构提出建议和倡议,争取更好的法律保护和公平待遇,推动社会的变革。

四、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的案例1.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该组织致力于促进妇女的平等和发展,通过募捐、项目实施等方式,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保障的实现。

2. 加拿大社会工作协会:该协会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社会工作者对性别平等和女权的认知,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推动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壹、前言女性主義協助我們了解社會結構中因性別所產生的權力關係,雖然社會工作中關切女性議題並不等同於女性主義(Sands & Nuccio,1992;Simon,1988.etc),但是透過女性主義對社會文化的解釋與批判,有助於社會工作實務上,權力、資源的分配關係探討,打破主流價值的運作,協助案主由其自身經驗獲得自覺與解放,並結合受壓迫個人或團體,試圖再建構社會中的兩性關係與權力分配。

貳、女性主義發展歷程(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女性主義具有不同的流派,每一流派對婦女處境及壓迫根源有不同的解釋,因此所提出的策略亦有所不同,以下尌自由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Rebcca Morrison van voorhis,p351-358)分別說明之。

(一)自由主義(Liberal)女性主義最普遍為大家熟悉的女性主義觀點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該理論強調男女兩性應是相同的,而性別的分工為社會上不平等的根源,因而形成資源與機會分配的不平等。

因此,該理論強調同工同酬,並消除社會之歧視與或不公平的待遇,主張透過任何形式以使男女平權。

此外,還倡議包括合法墮胎、反歧視、性騷擾、爭取法案改革及職業訓練方案(使女性亦可有機會與男性競爭,從事如建築工、消防員等工作)。

自由主義可分為古典自由主義與福利自由主義,前者強調政府責任在於(1)保障公民自由(2)提供全民均等機會,後者則強調政府角色在規制市場,提供人民最起碼的經濟正義(economic justice)。

社會工作者常運用福利自由主義觀點,提出滿足婦女經濟上需求的(尤其撫育子女者)政策,主張政府應提供必要的經濟扶助方案。

(二)基進(Radical)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認為婦女面對的男性優勢的壓迫,源自最古老的壓制—父權制度,由於父權制度是由男性操縱,因此,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實際為政治問題,如只謀求在法律層面改革,並不能解決女性最根本的壓迫問題,因此女性應自我組織對抗男性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中女性主义的引入【摘要】:近十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它改变了社会工作中性别盲区的部分。

女性主义的引入为社会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文章从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开始分析,阐释了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与重构,论述了女性社会工作的相关问题及其优势,最后重申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实施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女性经验;差异与平等一、导言女性主义是有关女性、女性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女性与其他人关系的观点,它根源于女性自身的生活经验而非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生物性差别。

女性主义同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它既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争取女性解放、呼吁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女性主义主张:男权社会的实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是制度而非生物性的原因产生并形塑了传统的社会性别定型;要从根本上争取男女平等,就必须从改变社会结构的角度入手。

随着女性主义自身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与社会工作实务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当女性经历了贫穷女性化、性暴力增加,福利给付减少和地位不断下跌、生存保障严重确实等问题之后,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社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将女性主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工作发展迅速,它突破了传统社会工作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工作中大量的概念和理论做了重新诠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从传统社会工作的局限看女性主义引入的必要性女性从事家庭内部琐碎的家务向来被认为是容易、无价值且是女性”份内事”的,于是,她们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创造和实践自身价值、从而不得不依赖于男性而生存的男权”附属品”。

传统的社会工作虽然致力于改善社会上广大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和日渐穷困的社区生活,但就性别方面而言,并没有关注到造成女性困境的结构性因素。

第一,传统的社会工作将案主同工作者的关系看做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即工作者通过对案主承担照顾的责任而表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女性作为一种服务对象是单方面接受工作者的付出的。

这种观点将案主同社会工作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单向化,无视女性在促成改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精力与努力,忽视了案主内部存在的、能使单向的依赖关系转变成相互依赖状态的潜能。

这种服务施与单向化的观点使工作者期待案主能够感恩,而不管服务是否满足了案主自身的需求,这无疑伤害了案主的自尊以及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福利资源的滥用。

第二,随着女性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为争取自己的权力而积极抗争的时候,一些社会工作者运用女性要求平等的口号,将”独立自主”强加在弱势的、资源匮乏的女性案主身上,期望这些女性去自己创造就业机会、改变恶劣的环境、独自抚育子女等,如果女性无法做到就会受到工作者的严厉指责。

但事实上,无视”差异”的存在却正式对女性歧视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通过鼓励女性独立的名义,却只是为了确保男性所拥有的国家和社会的福利不被女性所分享。

第三,从社会工作机构内部来看,社会工作虽然是一门”女性的专业”,但事实上机构的管理阶层却是由男性所掌控的,他们拥有分配资源和制定决策的权力,而大多数的女性却只是停留在执行层而无缘获得升迁的机会。

这使得女性社会工作者所执行的政策可能根本就是她们所强烈不赞同的,或是严重损害女性案主利益的,但她们却没有能力和权力进行改变。

由于以上三个局限的存在,传统社会工作在应对女性案主的问题上有着不容置疑的硬伤,因此,将女性主义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框架是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的。

一方面,女性在社会秩序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社会工作的目的和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

这是因为,尽管男性占据了大多数领域的领导与决策地位,但绝大多数家庭内部的无偿照顾工作和社会上的有酬专业照顾工作却都是由女性所承担的,因此,无论是社会工作机构的执行层,还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对象,都同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在平等的架构下强调差异是一种优势”①的观点带给社会工作者一个全新的工作理念,即承认差异并非不公平,而是一种实际上的平等,在差异上求平等才能促使各个自身状况和所处环境不同个体谋求到最大的福利。

三、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与重构持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通过采纳、承认女性的经验,在社会工作中加入性别的概念,并以女性和整个社会的福利为出发点,引入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务。

通过对性别差异与平等的关注,女性主义的社会工作者对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提出了挑战。

通过这些质疑和批判,女性主义的社会工作者在女性特殊的文化脉络中重构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

第一,女性主义者批判传统的社会工作实务没有将女性放在其特有的文化脉络中来看待,在”男女平等”的掩盖下忽略了女性为实现其角色而产生的特殊需求。

她们指出,在儿童抚养、家庭暴力等问题上,把女性的生活区分成为公私两个领域,从而对所谓”私领域”不加干涉的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

基于这种批判,持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工作者主张重构社会工作的专业定义,把这些问题定义为公共问题而非家庭内部问题,公开声明反对家庭虐待,重申实务工作中的反压迫立场。

第二,女性主义者强调差异的存在,因此,她们批判传统社会工作者将案主视为同质性群体的做法,认为这样的理念实际上对案主造成了压迫。

例如无视性别差异与种族差异的存在,将男性和女性,或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视为同等的存在,这在无形中就剥夺了女性、特别是黑人女性享受特殊照顾的权力,从而加剧了她们所处环境的恶化。

此外,还有残疾歧视、年龄歧视以及同性恋歧视等的存在。

基于这种批判,持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工作者主张重构社会工作的介入理念,以差异求平等。

第三,女性主义者批判教条式的工作方式,批判”静默文化”对女性发出自己声音的限制。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她们接受并认可差异的存在,赞同和支持女性以自己的话和自己的经验来叙述并重建自己的生活。

基于这种批判,持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工作者主张重构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在女性的问题上强调真正意义上的赋权和叙事治疗,将”隐形的女性”显形化,以解构与重构主导故事的方式引导女性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同时,将”感情”、”经验”这样女性化的工作和研究方式纳入理论体系,置于和富男性特质的”理性”、”客观”的方式同等重要的地位。

②四、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女性主义在自身的社会行动中倾向于通过社会工作来实现自己的理念和主张,而社会工作本身的局限也需要女性主义元素的加入,因此,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就在女性主义对传统社会工作的批判与重构中产生了,并借由女性社会工作人员在社区内同女性案主或同事一起工作而实现,其直接目标就在于改善引导女性诉说出个人的困境以改善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微薄的福利。

关于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作者比较赞同的是Lena Dominelli的观点:”我定义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为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形式,其将女性的实际经验当作分析的起点,焦点则放在联结女性在社会的位置与个人困境,回应女性特殊的需求,创造’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及处理结构的不公平”③这一定义明确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性质定位、工作焦点及工作目标,突出了女性主义运用于社会工作中的几个关键词:女性经验、需求的满足、差异与平等以及结构与个人的困境。

在介入理念上,一方面,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仔细审核平等架构下不同个体的差异程度,尽可能地输送最好的服务给被压迫的女性,不只是公共层面上的,还包括私人领域内受歧视和虐待的女性。

她们力图改变工作者与案主之间”施予-被动接受”的关系,将平等的理念传递给案主,通过使案主了解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性别压迫的实际内涵来建立一个新的服务体系,回应女性特殊的需求,在不压迫其他女性、男性和儿童的情况下,改变女性相对于男性的劣势地位。

另一方面,她们通过赋权的方式将女性从繁重的无偿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倾听案主的故事,激发女性自身潜能,使女性能够参与自己生命的决定,在女性收到床上的时候支持她们去挑战父权的安排,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介入的原则与方法上,首先反对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和科尔博格等基于男性心理和经验发展实践上所得来的观点,注重分析女性被歧视的内涵,以纠正女性被贬抑和剥夺的、受虐的只觉为分析架构;其次是从社会结构因素解释女性的问题,强调”个人即政治”的观点,通过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文化来矫治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后是提出了”双重焦点”,即个人改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女性自身也应关注整个人类的福利与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了解人类共同需求,在促进社会变迁中促成个人的自我实现。

④五、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优势借用社会工作的实体促成女性主义理念实现的社会行动过程中,女性主义引入社会工作以其兼具女性主义和社会工作两方面的长处而发挥了更大的优势,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既强调个体差异又认同整体行动,超越了后现代主义者对个体认同的片面强调。

她们力图营造一个平等而松散的团体,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个体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又可以在社会行动中发挥团体的效能。

对于鼓励女性独立而言,集体工作提供了长久的友谊和从家庭的舒服中解脱出来的可能,并带来了直接的行动。

第二,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承认差异的存在,这使社会工作实务变得更具包容性,也使最大范围内的团结成为可能。

差异为互惠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团体工作中,差异使得经历不同的女性在彼此经验的分享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和未曾想到过的资源。

同时,注意到差异的存在也使得社会工作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将病态强加于案主身上,避免了以不适当的方式对待处于更加弱势地位的案主。

第三,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注重对女性生活经验的叙述和重构,承认那次性的潜能和生活的正当性,肯定了女性又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

这无疑是对女性最大程度的赋权,在激发案主潜能的同时也提升了女性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使女性成为一个完整的、在其自身的文化脉络和整个的两性社会中都有能力掌控自身生活的公民。

六、小结女性主义的社会工作在回应女性需求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它挑战了传统实务工作中性别盲区的部分以及将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男权观念。

社会工作成为女性主义理念得以贯彻和施行的载体,而女性主义又成为推动和促进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持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工作者得到的不仅仅是更好地回应了女性案主的需求和更进一步地促成了自身能力地提升,更重要的是,从女性主义的观点重新定义社会工作,这一理论体系中诸如”经验叙述”、”差异与平等”、”赋权”等概念也为其他非女性领域的社会工作提供了很多极其有价值的借鉴。

总之,它将女性主义的观点灵活运用于社会工作的过程中,致力于改变女性边缘化的地位,促进男性女性之间形成更平等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