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课件:第8章泌尿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竞赛课件-动物生理学7泌尿

高中生物竞赛课件-动物生理学7泌尿

(四) HCO 3 - 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2.重吸收的特点: ⑴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⑵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
(H+分泌↑→重吸收HCO3-↑)。
(五)K+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 被重吸收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分泌的。 K+重吸收的机制: 逆浓度差主动过程 (尚不清楚)。
刺激ADH分泌的因素:
血浆晶体渗 透压↑
(1-2%)
+
中枢 渗透压 感受器
+ +
下丘脑
视上核
(主) 室旁核 (次)
神经垂体
循环血量↓ — 心房容量 (5-10%) 感受器
ADH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
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
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激活 蛋白激酶A 水通道从胞浆 镶嵌到管腔膜上 水重吸收↑ 尿 量 ↓
第一节 肾的解剖功能特点
一 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②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③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
二、肾的解剖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 回血液的过程。
跨细胞途径的转运 细胞旁路的转运
选择性重吸收
重吸收部位:

近球小管(proximal tubule), 刷状缘(brush 积 髓袢(Henle's loop) 远球小管(distal tubule) 集合管(collecting tubule)

生理学课件第8章泌尿系统幻灯片

生理学课件第8章泌尿系统幻灯片
情绪高度紧张、剧烈运动、疼痛等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肾血供特点:
1.肾血流量大,分布不均匀 占心输出量的1/5 -1/4 左右 成人安静时,两肾血流量 1200 ml/min (血浆流量 660 ml/min) 皮质(cortex) 94 % 外髓(outer zone) 5~6 % 内髓(inner zone) 1%
近髓肾单位 10%,内皮质层
入A=出A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直小血管
长,可达内髓

尿浓缩稀释、 维持水平衡
(二)球旁器(近球小体)
1.球旁细胞 juxtaglomerular cells) :入球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上皮样变, 内含分泌颗粒(颗粒细 胞),分泌肾素。 2.致密斑 macula densa) :远曲小管靠肾小体侧的管壁细胞变为高柱状,紧密排列形成的椭圆形斑状结 构。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变化(离子感受器),调节肾素的释放。 3.系膜细胞 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 (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
大量蛋白尿(定性+3~+4、定量≥50mg/kg/d) 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5.72mmol/L)
不同程度的水肿
(四)肾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肾交感神经主要从胸12至腰2脊髓节段发出,其纤维经腹腔神经丛支配肾动脉、肾小管和释放肾素的球旁
细胞。 肾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生理学课件第8章泌尿系统__幻灯 片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集合管分泌
生成原尿 (不含蛋白质的血浆 超滤液) 有用成分重吸收回血浆

动物生理学8-泌尿

动物生理学8-泌尿
3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
z 肾单位 Nephron=肾小体+肾小 管
z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z 肾小球旁器 z 肾脏的血液循环
4
5
6
肾单位示意图
7
血管球
哺乳动物肾微循环的扫描电镜图
8
肾小体
肾小球 肾球囊
肾单位
近球小管 肾小管 髓袢细段
远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26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示意图
27
尿浓缩机制示意图
28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z 肾内自身调节
¾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¾ 球-管平衡
z 神经和体液调节
¾ 肾交感神经 ¾ 激素
29
调节尿生成的激素
z 抗利尿激素(ADH) z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z 心房钠尿肽
30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31
32
醛固酮的作用机制
z 肾小囊脏层的上皮细胞:有很长的足状突起,是大 分子滤过的最后一道屏障
13
14
有效滤过压的组成
15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液胶体渗透压
入球端: 6.0
1.3
2.7
2 kPa
出球端: 6.0
1.3
4.7
0 kPa
16
影响小球滤过的因素
z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 体渗透压、囊内压
z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 大,原尿生成增多;反之,原尿生成减少
z 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滤过面积、滤过膜通透 性
17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与分泌作用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40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
醛固酮诱导蛋白的作用 1:生成管腔膜Na+通道 2:↑ATP的生成量 3:↑基侧膜Na+泵活性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41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
醛固酮的分泌调节及作用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42
第四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
囊内压保持稳定≈10mmHg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26
第二节 尿的生成
(2):血浆胶体渗透压 (COP) 逐渐上升;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流体静水压差—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0:滤过平衡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27
第二节 尿的生成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1
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2
第二节 尿的生成
3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4
第四节 尿液生成的调节
5
第五节 排尿
6
第六节 家禽的泌尿特征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2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脏的组织结构特点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 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肾单位和结合管共 同完成泌尿功能。 结合管不包括在肾单 位内,但在功能上与 肾单位密切相关
动物生理学之泌尿生理
32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
一、 Na+ 、 Cl 和 水的重吸收与调节 二、尿素的重吸收
三、逆流倍增与逆流交换

生理课件第八章 泌尿2008

生理课件第八章     泌尿2008

三、尿的浓缩与稀释
2. 尿的稀释:
在体内缺乏ADH的条件下,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降低,远曲小管的小管液是低渗液; 。 集合管能主动重吸收 Na+ 和 Cl- ,并且对水不通透,使小管 液的渗透压会进一步降低,最终排出低渗尿。
终尿和原尿的区别
第三节 肾功能的调节
一、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 (二)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
呼吸器官排出:主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以气体形式呼出。
第一节
概述
一、肾脏的主要功能
调节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和容积; 调节细胞外液的电解质平衡; 参与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排出机体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 合成和分泌几种活性物质 ( 如促红细胞生 成素、肾素等)。
二、肾脏的结构特征
3、球管平衡:65%~70%
意义:使终尿排出量不因滤过率的 变化而变化。
(二)神经体液调节
1. 交感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尿量 减少或停止。
2. 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
1)ADH(VP)的主要作用
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 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增加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促进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
2. 抗利尿激素(ADH)的调节:
2)影响ADH合成与释放的因素: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下丘脑视上核及其周围区域存在渗透压感觉器,有当 血浆渗透压增加1-2%,ADH增加2-4倍。 机体失水---刺激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增加---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因而减少。
(一)肾单位: 1. 肾单位的分类:

动物生理学泌尿(修改)PPT课件

动物生理学泌尿(修改)PPT课件

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尿钠排出量减少
➢ 体液调节
• 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正常血浆渗透压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神经垂体ADH释放
正常血容量
心肺感受器
迷走 神经
延髓
下丘脑 -
正常血压 动脉压力感受器
血浆渗透压升高
血容量减少 动脉血压降低
ADH释放增加 尿量减少 血容量增加
➢ 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的活动可以控制肾血流量、肾小管的重吸收
和肾素的分泌。
动脉血压升高
机体血容量增加
压力感受器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心肺感受器
渗透压感受器
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小动脉血管平滑肌α受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α受体
球旁器细胞β受体
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加 球旁细胞释放肾素
H+的分泌: 继发性主动转运、逆向协同转运
水的重吸收: 被动转运、等渗重吸收 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
水孔蛋白(水通道) 渗透性利尿
HCO3-的重吸收: Na+-H+交换 碳酸酐酶
小管液
HCO3HCO3-
Na+
HCO3- + H+
H2CO3
碳酸酐酶
H2O + CO2
上皮细胞
组织间液
Na+
H+ H+ CO2
髓袢降支细段 类似于甲管,髓袢 升支粗段类似于乙 管,集合管类似于 丙管。
髓袢升支粗段 的通透性与M1膜 相似,集合管的通 透性与M2膜相似。
• 尿素再循环有助于维持内髓部的高渗状态 • 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部的渗透浓度梯度中起重要作用

泌尿生理PPT课件

泌尿生理PPT课件
近曲小管 近球小管 袢降粗段
肾 小 近球小管
袢降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球小管
远曲小管
8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分布于皮质浅表部,其肾小球体积小, 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髓袢短,最深只达外髓 层;其出球小动脉再分成毛细血管后几乎全部分布到 肾小管周围。
近髓肾单位分布在内皮质层,靠近髓质;其肾 小球体积大,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层,有的甚至 到达肾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不仅形成缠绕肾小管 的毛细血管网,还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与髓袢 相伴而行。
蛋白。
21
4.肾小球滤过的动力:使肾小球能不断生成原尿。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由A端→V端逐渐降低,当有效滤过压降 至0时,则达滤过平衡。
2.肾内有两级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是入球、出球小动脉之间 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此处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浆滤过生成 原尿。
3.出球小动脉再次分支缠绕在肾小管周围形成第二级毛细血 管网,此处血压较低,有利于小管液内物质的重吸收。
4.近髓肾单位的出球小动脉还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与髓 袢和集合管伴行深入到髓质。直小血管的升、降支在髓质不 同水平均有吻合支,这有利于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
5
6
肾小管由近球小管 、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 近球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髓袢由 髓袢降支和髓袢升支组成;前者包括髓袢降支粗 段(近球小管的组成部分)和细段,后者为髓袢 升支细段和粗段(远球小管的组成部分)。远球 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远曲小管与 集合管相连。
7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14
2.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生理学--泌尿系统 ppt课件

生理学--泌尿系统  ppt课件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一般情况下,影响不大;大失血→EFP↓ 囊内压:正常情况下,比较稳定;输尿管阻塞→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很大变动。输液时,快速输
入大量生理盐水→血液胶体渗透压↓ →EFP↑
3 肾血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肾血流量血液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 →滤过平衡点后移 GFR
各段肾小管,Na HCO3重吸收 H+分泌=1 1,保碱排酸 方式:主动转运(Na—H 逆向交换与 管腔膜上的H+泵)
肾小球的滤过
生成原尿 (不含蛋白质的血浆)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
将有用成分重吸收回血管
肾小管、集合管分泌
将分泌的H+、 K+、 NH3+ 排出
生成终尿
PPT课件 16
一.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影响因素 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1)定义: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2)正常值:125ml/min (180 L/天) 生理意义:排出有毒物质
PPT课件 11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1)定义:肾动脉压在80-180mmHg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2)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 = 肾A压/ 肾A阻力 肾A压↑→入球小A管壁平滑肌收缩→口径↓ →阻力↑ 反之 肾A压↓ →入球小A管壁平滑肌舒张→口径 ↑ →阻力↓
肾脏
第 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PPT课件
1
渗透调节:体内水分和盐类含量的调节。 排泄:动物将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器官:呼吸器官 肾 皮肤 消化器官 意义:保证内环境的稳定,包括:水盐代谢的稳定 排出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泌 尿
排泄:是指动物体将体内代谢终产物、多余物质、进入体内的
药物或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机体的排泄途径:
1.肺:CO2、少量水分和一些挥发性物质。 2.皮肤:水分、无机盐和尿素等。 3.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大量代谢产物、异物、药物。 4.消化道:通过肠道以粪便的形式排出胆色素、某些 无机盐等。
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 化扩散)入小管液
4.其他物质的排泄:
Na+-K+交换
肌酐、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酚红等。
第三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一、尿浓缩与稀释的生理意义
1.当体内缺水时,小管液中的水可被大量重吸收回血液,终 尿渗透压将高于血浆渗透压,即高渗尿,即尿被浓缩;
2. 当体内水过剩时,小管液的水较少被重吸收,体内将排出 渗透压低于血浆的尿,即低渗尿,即尿被稀释。
当原尿中溶质浓度增加,并超过肾小管对溶质的重吸收限度 时,可导致原尿渗透压增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 渗透性利尿。水利尿
2.肾小管上皮细胞机能状态的改变
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因某种原因而损害时,可影响其重吸收 机能,引起尿的质和量的改变。
3.激素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素、降钙素
4.球-管平衡
2.密度
取决于尿量及其成分,草食动物〉杂食动物。
3.酸碱度
与动物种类和其采食的饲料种类有关;一般草食动物尿呈碱 性(含碳酸氢钾较多);肉食动物呈酸性(含硫酸、磷酸多); 杂食动物呈碱性或酸性。
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1.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2.髓袢降支细段
NaCl不易通透对尿素不易通透对水高 度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管外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形成外髓部高渗梯度
水被重吸收
管内浓度倍增 (管内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尿素]管内<[尿素]管外)
②肾髓质部两者渗透压比随其深入而升高,高渗;
髓袢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结构基础,动物形成高渗尿的能 力与髓袢长度有关。
二、尿浓缩和稀释的机理——逆流学说
1.髓袢的升降支构成了逆流交换系统。
2.髓袢与集合管构成了逆流倍增系统。
3.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通透。
肾小管的部位

Na:
① 远曲小管及皮质部和外髓部集合管对 尿素不易通过,水可被重吸收。
②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和尿素相对不通 透,对水通透性大;而髓袢升支细段对水 不通透,NaCl能透过。
此外,髓袢和集合管之间的尿素再循环 ,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
从髓质渗透梯度形成 全过程来看,髓袢升 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是建立 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 动力,而尿素和 NaCL是形成髓质渗 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第二节 尿的生成
一、尿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一)尿的组成

尿
钾、钠、钙、铵、氯、硫酸盐、 无机物
磷酸盐、碳酸盐等
固体物
尿素、尿酸、肌酸、肌酸酐、 有机物 马尿酸、草酸、尿胆素、葡萄
糖醛酸酯、某些激素和酶等
(二)尿的理化性质
1.色泽和透明度
健康哺乳动物的尿液多呈淡黄色或黄色透明状,马属动物 的尿液因含大量碳酸钙和粘液表现为粘性混浊液。
NaHCO3的重吸收。 正常情况下NH3的分泌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但在酸中毒时NH3的分泌增加,近球小管也可分泌 NH3。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3.K+的分泌
分泌机制:Na+-K+交换
①[K+]管内<[K+]管外 ② 管 周 膜 Na+-K+ 泵 的 主 动重吸收→管外为正管内 为负的电位差
不易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不易通透
易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不易通透
NaCl主动重吸收
尿素 不易通透 中等通透 不易通透
远曲小管 集合管
有ADH时易通 Na+主动重吸收 透
有ADH时易通 Na+主动重吸收 透
不易通透
皮质和外髓部不 易通透, 内髓部易通透
肾脏髓质部形成了高渗透压梯度
(一)形成机制
⒈外髓: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对 H2O相对不通透,是肾髓质高渗建立始 动能源。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①毛细血管血压 ②肾球囊内压 ③血浆胶体渗透压
3.肾血浆流量
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三、肾小管、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球滤液(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量和质都 要发生很大变化:小管液中全部氨基酸、葡萄糖 (包括漏出的少量蛋白质),大部分水、无机盐 (钠、钾、氯、HCO3-等),被重吸收入血液,而 其它物质(如氨、肌酐等)则完全不被吸收,这样 剩余不到原尿1%的液体从肾乳头管流入肾盂,这就 是终尿。
*消化道排出未吸收的食物残渣过程不属于排泄范畴。
第一节 概述
一、肾脏解剖结构
被膜—皮质—髓质—肾 盂—输尿管(图)
二、肾脏结构特点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 基本单位称为肾单位。肾 单位和集合管共同完成泌 尿功能。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1.肾单位 肾 肾小体 单 位 肾小管
2.集合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由2、3、4共同形成肾内髓高渗梯 度
(二)髓质间液渗透压梯度的维持
1.伸入髓质内的直小血管呈“U”形, 降支与升支间有吻合支,并与髓袢平行。
2.降支血浆中水分扩散出来,髓质 部溶质随浓度梯度进入血浆,降支渗 透压升高。
3.升支血浆中高浓度的尿素和NaCl 向组织液扩散,周围组织液中水渗入血 浆。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即保留了髓质部的溶 质,有利于髓质部高渗梯度的维持;又可将重吸收的 水回归血液循环。
尿浓缩与稀释的要点:
*等渗尿
肾脏借此实现保证机体水代谢平衡的重要机能。
二、尿的稀释
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 不吸收水,此段小管液处于低渗,另集合管对水有通透性—— 依赖抗利尿激素调控;
三、尿的浓缩
发生在肾脏的髓质部;集合管周围(肾髓质部)存在高渗透 压梯度。
①肾皮质部组织液与血浆渗透压比为1.0,等渗;
(三)肾小球旁器
由近球细胞、系膜(间质)细胞和致密斑三类细胞组成。 其中近球细胞可分泌肾素,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中[Na+], 并与间质细胞共同参与调节近球细胞对肾素的释放。
三、肾脏的血液循环
(一)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且分布不均匀
流量≈1/4~1/5心输出量, 皮质∶外髓∶内髓 = 1.00∶0.25∶0.06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管内尿素浓度增加)
5.髓质集合管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易通透 (尿素浓度高) 对水不易通透 (有ADH时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外扩散
形成肾内尿素循环 (管内外为高渗梯度)
6.肾内尿素循环
条件 Ⅰ.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 髓质集合管尿素均不通透; Ⅱ.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易通透; Ⅲ.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尿素]高 (当ADH↑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 通透性↑→[尿素]↑) 过程 尿素出内髓集合管→入髓袢升支细段→ 经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 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 作用: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
2.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②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 重吸收。
3.髓旁肾单位出球小静脉的一支形成U形管
(二)肾血流的调节
1.肾血流的自身调节——“肌源学说”
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10.7~24kPa)波动时,肾血 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
3.Na+的重吸收
①近曲小管:主要的吸收部位,占65~70%,吸收机制
为“泵-漏模式”
②其他各段髓袢:除了升支细段主要以顺浓度差被动扩散方
式外,主要依靠钠泵的主动转运。
4.CL-的重吸收
大部分CL-在近球小管伴随Na+而被动重吸收,而在髓袢升支 粗段为主动转运机制。
5.K+的重吸收
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是主动转运过程。
2.肾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交感神经 活动减弱时,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 腺素、血管紧张素II、血管升压素也能引起血管收缩,前列腺 素、乙酰胆碱、心房利尿钠肽则可舒张肾血管。
一般情况下,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维持血流量相对稳定, 以保证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据其在在肾脏中的位置不同而区分。皮质肾单位分布于 皮质浅表部,其肾小球体积小,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 粗;髓袢短,最深只达外髓层;其出球小动脉再分成毛细 血管后几乎全部分布到肾小管周围。近髓肾单位分布在内 皮质层,靠近髓质;其肾小球体积大,髓袢长,可深入到 内髓层,有的甚至到达肾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不仅形成 缠绕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还形成细长的U形直小血管, 与髓袢相伴而行。不同动物肾脏中这两类肾单位的数目和 比例不同,与其水代谢强度有关。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水、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可 通过物理滤过作用而滤入肾球囊腔内,生成的滤液称为原尿。 原尿中除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与血浆基本 相同。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为ml/min。每分钟两肾的血浆流量称肾血浆流量。肾小 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