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状况。抗战结束后 , 高校 留下的 内迁 有形无形 资产成为 中西部地 区教 育继
南联大增设师范学 院 ,使云南有 了规 模相当 、 体制正规的中学师资源地 。而
4中西部地 区民众教 育的推广 .
中国 每一 所内迁高校都 有 良好 的学风 续 发 展 的基 础之 一 。更 重 要 的 是 ,
高校 内迁对 中西部贫瘠落后 的基 人 , 教职工约 1 2万人 , 从学校数 、 学生 毁 的危 险 ,保存 了 中国高等 教育的精 数 和 教 职员 工数 三 方 面都 超过 13 英 ,改 善了我国高等教育分 布不平衡 97 础教育 的推动作用可 以从充实师 资和
新建 中小学 的数量上得 到反映 。如 西 年 的 2至 3倍 。
读 大学生和 14 95年汇编成一部 1 O大册 的《 藏汉 大 达到战前的 3倍 。四川 小学教育发展 生 重大变化 , 书风气浓厚 , 典资料本》 成 为全 国藏汉辞书 中资料 亦很快 , , 据有关资料统计 ,97年四川 中学 的人数有了明显增加” l。 13 l
最丰富的稿 本。l 7 _

数 由 13 96年 的 4 9 2人上 升 到 14 都分会 ,叶圣陶 为馆 员的 四川省立教 12 95
92% 。 [】
1 .中西部地 区高等教育的迅猛 发 年 的 86 6人 ,增加 3 7 4人 ,上升 育科学馆 ,史学家钱穆 主持的华西大 04 82 学历史研究部 ,吕叔湘 等受聘 的华西 抗 战爆发前 ,中国高校绝大部分 高校 内迁对 中西部高等教育 的影 大学文化研究所。此外 , 还有金 陵大学
抗 战时期 ,我国东部濒于 战火威 有 4所高校 的四川 ,战后拥有大 专院 会 科学 界的周谷 城 、 吴宓 、 翦伯赞 、 钱 胁 的几 十所 高等院校 陆续 内迁 ,在 中 校 l , 4所 比战前中西部 l 0省f l 所 穆 、 共 0 陈寅恪 、 马寅初 、 漱溟 、 梁 陈望道 、 西部大后方 生活 长达 8 之久 ,并获 左右) 年 总和还多 。据统计 ,经过 8年抗 费孝通 等 , 在这些专家学 者的推动下 , 得 了恢 复和发展 。高校 内迁打破 了中 战 ,全 国高等 院校 总数 由 13 96年 的 各种学术机构 和团体大量涌现 。以 民 西部地 区长期封 闭落后 、发展停滞 的 18 0 所上升 到 14 年 的 1 1 ,增加 国以来少有 学术 成就 的成都 为例 , 95 4所 抗 状态 , 动 了中西部地 区教育 、 推 经济 、 3 3所 ,上 升 3 % ;教员 数 由 13 战 中相继 出现 的著名学 术机 构如 : 05 96 清 政 治 乃 至 社 会 的 发 展 。本 文 试 图 针 对 年 的 76 5 0人 上升 到 14 9 5年 的 19 1 华大学 张怡 荪创 办的西 陲文 化书 院 , 0 0 抗战时期内迁高校对 中西部教 育产生 人 ,增 加 3 4 人 ,上 升 4 % ; 学 生 何其芳 、 31 4 朱光潜 等 为理 事 的“ 文协 ” 成 的影 响做粗浅的探讨 。
集中在东部沿海各地 ,中西部地 区的 响不仅表现在高校 数量的增加 。而且 的农 科研 究所 、 化学研究 部 , 陵女子 金
高校寥若晨星 。 湖南以西f 不包括西藏 、 表现在教学质量 等方 面的提高 。高校 大学 的儿 童福 利实验所 以及清 华大学
宁夏等) l 的 0个省区 , 即陕 、 、 、 、 内迁使大批教育文化 界精英涌人 中西 航空研究所等等 。 随之而来 的是中西 甘 新 川
久 李安宅编辑 出版源自文库的《 边疆社 会工作》 一 开设的武 大附 中和附属小学等 都是 当 不敝。如是熏 习而楷模焉 , 与俱 化。 他 日士气 民风 , 奂然不 变 , 湖厥 以来 , 书 至今仍有重要 参考价值 ,李 安宅在 时 比较有名 的中小学校。以四川为例 , 以其关 系为何如者! l ’2 {] 藏学方 面的主要著作还有 《 b 拉 楞的 13 9 7年抗战爆发时 ,四川全部 中等学 知必有所 由矣 。
康、 、 、 、 、 滇 青 云 贵 湘等 , 总计专科以上 部 ,大大提高 了中西 部高校的师资水 部历史上空前 的学 术科研成果 ,如文
学校在 l 0所左 右 ,高校 内迁 以前 , 广 平和办学质量。 昆明、 桂林 、 贵阳等地 学方 面, 语言学家王力 出版 了《 中国现 大的 中西部地 区的高校 总数 ,尚不及 成为战时著名的文化城 ,许多文化名 代语法》 《 、现代语法摘要 》 ,还与罗 常 北 平 一市 (4所) 多 , 不 足 上 海 一 市 人 荟集 于此 ,当地高校纷纷聘 请他们 培一起开辟 了汉藏语 调查和汉越语研 1 之 更 (5 之半 , 2 所) 而且 学术水平普遍 较低 , 执教或讲学 , 提高 了教学质量 。成都的 究的崭新领域 ; 自清 出版 了《 朱 诗言志 不少省区连一所专科学校都没有 。随 华 西协 和大学利 用燕大 、 金陵 、 齐鲁 、 辨》《 、新诗 杂谈 》《 、经典 常谈 》 书稿 。 等 着抗 战时局的变化 , 中国北部 、 东部 沿 东吴等 6所 大学 及其部分 院系借 用该 又如史学方面 , 钱穆 的《 国史大纲》 冯 , 海地 区的高等院校 历经三次大规模 内 校校 园之机 , 同他们联合办 学 , 习他 友兰的《 学 中国哲学史 》 被列 为“ 部定 ” 大 迁 , 总计 因 战争 影响 而迁移 者 凡 7 们 的办学经验 , “ 7 引进人才 , 聘请名 家到 学 用 书 ; 沫若写 了《 郭 屈原 研究 》 《 、 论 校” I l。著名的国立重点大学如北京大 校任教 、讲学 ,终 于使 自己在办学 规 曹植 》尤其 是他写的《 申三百年祭》 J , 甲 学、 清华大学 、 开大学 、 南 北洋工学 院 、 模 、 教研水 平等方面有 了很大提 高 , 不 深得 毛泽 东赞 许 ,认为 “ 大有 益于人 北平 师范大学 、 北平大学 、 中央 大学 、 仅院系增加 了,学生人 数也 由战前 的 民”并将其指 定为延安时期 中央整风 , 浙江大学 、 交通大学等纷纷内迁 , 一时 35人增加到 14 3 95年 的 10 30余 人 , 并 运动必读文件 。 自然科学方 面, 亦取 间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川 、滇 等省高校 先后创办了 6个研究所 、 , 室 取得 了不 得 了令人瞩 目的成 就 ,如吴大猷关 于 云集 , 才荟 萃 , 人 仅陪都重庆一地 就汇 少科研成果。㈦ 集高校近 3 。中西部一些边远山区 0所 也 因高校 迁入带 来 了教育新 气象 , 新 荣 办高校 如雨后 春笋般 涌现 。如西北地 多元 分子振 动光谱 与结 构 的研究 , 苏 地质构造的研究等 ,都 是在困难条件 伴随着高校 内迁 ,中西部地 区汇 下取 得的成果 。获英 国爱 丁堡大学博 2 .中西部地 区学术研 究的 空前繁 步青的曲线影射研究 ,李 四光对南岭
等 5所高校 ,这些高校基本 上是 由北 吴大猷 、 于淦 昌 、 熊庆来 、 钱三强 、 苏步 学 巨著《 峨眉 植物 图志 》 引起外 国瞩 , 平师范大学 、 北洋工学 院 、 北平大 学等 青 、 华罗庚 ; 文教界的朱 自清 、 叶圣 陶 、 目,英 国园艺会特地赠 他一枚银质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对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影响
。阎秋 凤
[ 摘要] 抗 战八年 间, 落后 的中西部地 区在 广大 内迁高校 的影 响下, 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 学术研究空前繁 荣, 基础教育 和民众教育也得到 了发展 。 [ 关键词 ] 高校 内迁; 中西部 ; 育; 教 影响
组成的西北联大分化而 出的 。战前仅 陶行 知 、 徐悲鸿 、 闻一多 、 朱光潜等 ; 社 章 。[ 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办 余名” ]前云南大学教授 白云翰先生 。 同时期 ,中西部地 区学 术出版也 中小学校。如华 中大学迁重庆前后 , 在其所作《 送西南联大北归复校 序》 公 出现 了繁荣 局面 , 仅成都一 地就有《 四 有湘校和渝校两所 中学 ,其 中湘 校设 川 教育 》 《 、大学月 刊》等 2 O多种学术 在湖南湘 乡 ,仅开办之初就收容 学生 中,就曾提到西南联 大对云南 民众 的 他说 :……教育事业之神圣 , “ 学 0 0人 , 西南联 大在昆 明开办 了昆 影响 , 出版物 。一 些民族学研究领域 的专著 近 20 乃有所丽 , 而可久维于 和词典也相继 问世 ,9 4年社会学 家 华 中学与 附属 小学 ,武汉大学在 东山 术思想之尊严 , 14
联大师范学院又开办 了在职教师培训 和校 风 ,每一位师生都具 有渊博的知 并 未因八 年抗 战而 出现 人才 断层 , 反 班, 以后又增设专修科 , 以适应云南各 识 、 富的教学 经验 和开拓的思维 , 丰 尤 而在 高 、 低三个层次上为现 代化教 中、 县 中学规模小 、 教师少 , 而亟待补充 其是 国难 当头形势危急之 际 ,他们 面 育 的渐次展开输送 了一大批人才 。 从 基础教 育师 资队伍 的需要 。“ 战几 对 战争烽 火 , 抗 安贫 乐道 , 兢兢 业业的精 年 ,联大师 院共 培养本科 毕业生 19 神,开拓 了内迁地 区人 民的知识和伦 7 人 ,加上专 修科 、普 修班共 毕业 4 5 理 的新领域 ,也促进 了地方 文化观念 1 人 , 中云南籍 学生 2 2人 , 其 7 极大地加 的转化。如广东省立 文理学院 , 先后共 强 了云南 中学师 资队伍 … 8。北平师范 五次迁移 , 每迁至一地 , 该地便 因其迁
区战前仅有 3 所高校 ,抗战期间新建 集 了中 国 当时各 界 最 杰 出 的专 家 学 士学 位的植物分类学家方文 培 ,深入 了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 院 、西北农学 者 , 医学界 的戚寿 南 、 如 张孝 骞 、 童第 峨眉 山观察植 物 , 采集标 本凡 4年 , 编 院、 西北师范学院 、 西北农业 专科学校 周 ; 技 界 的 竺 可 桢 、 以 升 、 培 源 、 写 出 20多万 字 ,插 图 2 0多 幅 的 科 科 茅 周 0 0
6 32 求是” 精神 的感 护 法神——佛 教象 征意 义举 例》 《 、 喇 校为 2 7所 ,学生 共有 7 5 9人 。到 遵义在内迁浙江大学“ 有了新 的科学文化取 向, 人人 皆 嘛教育制度》 。西陲文化书院先后出 14 等 9 5年 , 四川 中等学校增加到 6 1 , 召下 , 7所 遵义青 年 以往常 以经 版了 《 藏文 书牍 规范》 《 藏语 汇》 、汉 和 学生 人数增加 到 27 2 4 7 8人 ( 其中重 庆 知勤奋学 习 。“ 《 藏汉 译名大 辞汇 》 ,在 此基 础上 , 于 的中等学 校尚未纳 入四川统计) ,几 乎 商 、 当兵 、 小职员 为前途 , 做 自此也 发
发 展
有各类小 学 2 3 3所 ,学生约 15万 00 3
战时高校 内迁是我 国高等教育事
教 到 9 3 .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起步和 人 , 职员 约 4万 人 , 14 年 已发 业一次 有计划的战略大转移 ,它避免 展 到小学 4 3 1 ,学生人数 33万 了近代 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 被 日军摧 34 所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