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
发展: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题青觉一个多民族国家,总要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民族问题,其执政党也总要直面民族关系发展大局,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地践行民族治理方略。
值共和国60华诞,回眸新中国民族工作历程,归结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的宝贵经验,那就是——发展。
发展:贯穿于60年的实践发展是一种扬弃,是对曲折的修正与超越,是一种自我创新与探索。
作为一种扬弃,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首先是对旧社会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与民族同化政策的否定,并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取而代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各民族的政治命运与政治地位,各民族实现了彻底的翻身与解放。
新中国的民族平等否定了旧社会的民族不平等,并成为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础,中华民族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政治基础得以确立。
作为对曲折的修正与超越,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经历了“文革”的挫折与“左”的错误冲击,“曲折”让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众认识到民族问题是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不能用人为、冒进的方式和方法予以解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新中国逐步完成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也相应实现了对民族问题原有错误认识的修正与超越。
上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诞生,标志着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
作为一种自我创新与探索,新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从成型之初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高度关注中国的民族实际,凸显中国特色。
诸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识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无不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创新与探索。
在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和谐”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
此次会议之后,中央以文件形式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了十二条表述(即民族理论“十二条”),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体系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成为人类解决民族问题的东方模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3、近代以来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
(1)单一要素说
民族-国家混同说(Nation) 民族-种族混同说(Race)
语言要素说(Language ) 文化要素说(Culture )
精神要素说(emotions·destiny·character )
(2)综合要素论
19世纪中叶,德裔瑞士法学家布伦 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认为, 民族有八大特征。即同居于一地,同 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 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 其生计。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 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 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 活图景。希罗多德漫游世界,对各地民族作了认真的调查与研究。他 认为各民族风俗差别、行为方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 影响,自然环境有了改变,风俗习惯也会相应有所改变。他还探讨了民 族与语言、民族与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关系。 (初步的理性认识)
(二)从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来认识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规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指导下,结合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制定的。做好民族 工作必须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不能仅知其然,更加使其所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才能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2、民族问题及其产生、发展 的趋向与规律
3、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 方法与途径
重点把握 以下内容
(二)中国民族与民族 问题的基本国情
3、各民族社会发 展的历史与现状
1、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发展 和中华民族多元
统一的格局
2、我国各民族的人 口构成、分布格局与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理论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992年中央对于民族问题的阐述。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问题概念的重申。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国家、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解释这“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内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
主要参考书目:
1、金炳镐 《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进行个案分析。
思考题:
1、怎样认识民族六要素?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授课教案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民族的发展:
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条件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在道路、方式和速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国,各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
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
nation ; nationality;ethnicity ;ethnic group;Race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考研经验..对于政治;我觉得很无奈;我是8月开始学政治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马原部分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目十行;感觉什么都看懂了;又什么都记不住;这是因为我们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缺乏了解..这充分的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李凡的课讲的也不错;知识点十分清晰;听过了就知道哪些内容是需要掌握的和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说补习班没有用;很对;我也觉得什么猜题班很不靠谱;我很多同学报的高辅班政治不过刚刚过线..但是如果大家去对比下每年暑期强化班划出的重点和历年的主观题;你会发现原来强化班的重点绝对是可以覆盖主观题的知识点的;所以强化班的视频还是有必要看看的;但是网上下载真的足矣..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比较轻松;每天学英语、专业课累了就看看视频;把那些所谓的大师化的重点标记下来;到时候多看看..看完视频以后就开始做选择题;我是跟着李凡做完了他的政治新时器;感觉考试的知识点都涵盖到了..英语方面英语的考试年份比较短;资料相对少一些;我前期都是拿英语一的材料来复习的..首先要知道题型及分值;第一部分完形填空;20题共10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A节阅读理解20题共40分;B节新题型5题共10分;C节翻译题5题共10分;第三部分大小作文;共30分..明确了题型后可以从分值看出着重从哪块入手;必须阅读理解呀;这个提升的过程会非常漫长;单词问题、语法问题、问题理解、思维转变..我觉得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还可以;解析很详细;推荐关注一下木糖英语的微信公众号..首先自己先做一遍;无论是猜还是神马的;就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单词划下来;因为这本书上会将一些单词列出来;可以直接抄到本子上节省时间;对于一些没有的再单独查找就好了..单词书推荐一本单词;里面的单词很全面..然后开始逐段翻译;同样写在本子上;千万别嫌麻烦;这不仅在帮助你理解文章;同时也是在为翻译题打基础;一举两得..接下来就是看书上的文章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介绍之类的;有可能会很无聊;但要努力沉下心来看完;这段过去了;对你的思维方式转变很有帮助..之后再重新把题做一遍;这回再对答案;看看你与答案之间存在的偏差;有些题确实一时想不通;不要紧;慢慢来别太心急..完形填空可以选择每周做几个就好;毕竟分值少题还多;自己可以找找感觉和窍门;不要听信有的人说的完形瞎蒙就行了;毕竟能多得一分是一分;哪有嫌自己分多的人..对于新题型;英语一和英语二要做区分;英语二比较简单;英语一就有些bt 了;多做多分析会好的;这个前期也不用多做;差不多一个礼拜3篇就好了;我也就是这么做的;但是里面的单词也还是需要积累的;毕竟考试时说不定哪个单词就会帮助我们得分..作文最好每天可以积累一句话之类的;毕竟只靠背文章写作文还是写不好滴;当然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最后还是估计会背文章上考场的;这个就希望能提前些时间来背文章;因为到后期还有政治要背;最晚也要提前4个月开始背;可以两天背一篇;第一天背第二天默写;直到都背完后就再过一遍;这样基本上能记得差不多了;不然上了考场脑袋一片空白..最后聊聊考研辅导机构;我推荐关注一下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里面每天都会更新考研英语的相关信息和解题技巧;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套路来做题;每个部分都会有老师来分析解题思路的;有哪个部分自己总是做不好可以找来视频看看;或许会对你有帮助;记得千万要做笔记首先;我总体说一下我的整个专业课复习过程..第一步:根据考纲做笔记..因为我是跨专业;准备的时间也比较晚;时间很紧张;想把参考书连看好几遍根本没时间;所以我第一步并没看书;而是看了考纲;大致了解了一下包括哪些内容;接着综合考纲做了一套自己的笔记;可以说;考纲上的知识点我一点没落地总结到了自己的笔记上;而且是边看边撕;等笔记做完;考纲已经惨不忍睹了;我就把它们扔了;把自己做的笔记当做我之后复习的总宝典..第二步:看参考书..按照我给自己制定的复习计划;书只能看一遍;所以必须在一遍之内把书彻底读懂..每开始看一本新书;我首先把整本书通读一遍;大致知道这本书都讲了哪些内容;有哪些内容是我笔记上没有的;然后就把这些内容撮其要补充在我原来做的笔记上;这样一本一本地攻克;直到11月最后一天才把参考书完全看完;这个时候我的笔记已经正面反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中间还夹着补上的纸片……虽然乱;好在我自己能看懂;而且这绝对是我的宝贝;那时我每天都把全部笔记装在背包里;从住的地方到自习室来回背着;可以说;如果当时一不小心把笔记给丢了;我就只能去跳楼了..第三步;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其实这个地方是有点教训的;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每看完一本书就把这本书扔了接着看另一本书;没有做到及时复习;以致于最后一个月看自己做好的笔记;竟然发现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每个字都是自己写出来的;但重新看时;不得不在脑海里重新消化吸收这些知识..所以我提醒学弟学妹们;在学习新的东西时一定要及时复习已经看过的东西;每天学习新知识之前都要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东西;隔三四天再做一次总的复习;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记得也牢..看到自己写下的东西居然都忘了;那个心情是很难以形容的;但最后一个月;怎么着也得挺到底于是我调整好心态;把书收好放回住的地方;开始一遍一遍地看自己做的笔记..我不喜欢背;一是东西太多;一点一点地背根本没时间;二是我觉得背的过程太机械;经常的情况是;一个小时前背的东西一个小时后就华丽丽地忘掉了;浪费时间不说;对精神上也是重大的打击..相对背;我更喜欢读和看;读看一遍之后;貌似没记住什么;但重复的次数多了;所有的知识点自然而然就记在脑海中了;而且;当你把所有的知识点按一定次序读过很多遍之后;你会无师自通地发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当你试着把所有的知识点连成一个网络之后;做题时基本上看到一个题目就能立即下笔写出来..在看笔记的同时;我找到近十年的真题;把所有题目标到做的笔记上;这样哪些是重点就一目了然了..有些知识是不断重复考的;这些知识是需要着重理解和记忆的;而对于这么多年从来没考过的冷门知识;只需读一读;有一个印象就好;不用刻意去背;这样有的放矢;更能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最后;我已经把我搜集的历年真题还有个人笔记、辅导书之类的放在了high 研APP上;大家可以到上面自行下载;都是免费的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单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C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和平与发展)。
D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D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赵朴初居士)。
G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G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J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创造优厚物质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加速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
这是根据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和整个国家的情况采取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一、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遭受国内反动统治阶级、本民族剥削阶级、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的压迫,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束缚,使各民族都处于极度贫困和愚昧落后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但是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同汉族地区发展比较起来,差距还很大。
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最为严重。
从贫困面的分布看,列入“八七计划”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有257个,占43.4%。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
以新疆为例,解放前,新疆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当时的新疆交通运输相当落后,没有一寸铁路,公路也特别少,没有农场和成规模的良田,工业企业几乎全是私营小作坊,新疆只有1 所大学,9 所中学,1355 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9.8%,全疆文盲率高达90% 以上,人口平均命不到30岁。
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各族群众得实惠的时期,但是,由于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制约,新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期末多项选择题(全国通用)
中央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期末多项选择题(全国通⽤)1.新中国成⽴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A.鄂伦春族B.傈僳族C.德昂族D.羌族2.新中国成⽴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类型的有:A.盟旗制度B.家⽀制度C.民主制度D.⼟司制度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种类较多,⼤致可分为:A.汉藏语系B.乌尔都语系C.南亚语系D.阿尔泰语系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A.⼟族B.维吾尔族C.藏族D.朝鲜族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A.共同语⾔ B.共同⽂化 C.共同⼼理认同 D.共同⾎统2.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统⼀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A.⾃称 B.泛称 C.史称 D.他称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后改称的?A.京族 B.德昂族 C.⽑南族 D.满族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后改称的?A.朝鲜族 B.俄罗斯族 C.佤族 D.壮族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A.民族特征 B.民族源流 C.民族意愿 D.就近认同6.民族六⼤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A.内容丰富 B.表述通俗 C.归纳科学 D.符合实际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A.民族⽣物属性 B.民族精神属性 C.民族⾃然属性 D.民族社会属性8.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A.经济结构 B.⼈⼝结构 C.⽂化结构 D.阶级结构9.民族结构的特点有:A.整体有机性 B.相关同步性 C.稳定静⽌性 D.调控可塑性10.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A.⼈⼝·⾝体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C.科学·⽂化素质 D.知识·审美素质11.民族素质的特点有:A.群体性 B.积淀性 C.不可传承性 D.单项指标性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C.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形的、内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1. 以⾎缘为纽带的是:A.⽒族B.部落C.胞族D.民族2.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A. 社会⽣产⼒的发展B.私有制的出现C.产品交换的发展D.军事冲突3. 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B.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C.不断实现民族的⾃⾝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发展的过程D.本质上是民族⽣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4. 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A.野蛮向⽂明的过渡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C.地⽅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典型途径是:A.易洛魁⼈式的途径B.罗马⼈式的途径C.德意志⼈式的途径D.希腊⼈式的途径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A.社会⽣产⼒的发展B.阶级⽃争C.民族精神D.⼈⼝发展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A.经济发展B.政治发展C.⽂化发展D.⼈⼝发展8.下列⼈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缘关系为纽带的?A.⽒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9.下列关于民族与⽒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B.⽒族以⾎缘关系为纽带C.民族以地缘和⾎缘为纽带D.⽒族以地缘和⾎缘为纽带10.民族素质包括:A.科学⽂化素质B.思想政治素质C.⼼理意识素质D.⾝体素质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A.民族属性B.民族结构C.民族关系D.⾃然环境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A.问题越来越多B.⽭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因素⽇益增多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A.民族同化B.民族分化C.民族融合D.民族组合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A.民族同化是⼀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为因素和⾃然因素并存C.民族⾃然同化是⼀种向较⾼经济和⽂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飞跃式发展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A.发⽣的时间不同B.发⽣的范围不同C.发⽣的结果不同D.实现的途径不同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是: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B.国家政权的性质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D.社会伦理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的特点是:A.民族融合将是⼀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将是⼀个缓慢的过程C.民族融合将是⼀个⾃然渐进的过程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的结果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B.民族发展停滞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1.民族问题的内涵包括:A.民族⾃⾝的发展问题B.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C.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2.民族问题产⽣的两个根源是()A.⽂化因素B.经济因素C.⾃然因素D.社会因素3.从宏观的层⾯来看,民族关系主要包括()A.军事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化关系4.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民族关系的核⼼问题是()A.民族认同B.民族利益C.民族权利D.民族意识6.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A.民族与国家相伴⽽⽣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存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关重要的作⽤D.民族将与国家⼀同消亡7.要消灭民族压迫,就必须要⾸先消灭()A.民族组合B.民族同化C.剥削制度D.阶级压迫8.下列有关民族问题产⽣的社会原因论点正确的有()A.⽣产资料私有制是产⽣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B.民族压迫是⼀切剥削制度所奉⾏的民族政策的本质C.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问题就是民族问题9.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A.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起B.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起C.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起D.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起10.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与()相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五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
宝岛台湾
二、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在社会 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 起来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 热爱的深厚情感,是各族人民 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纽带 和精神长城。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各族人民要继承和发扬爱 国主义光荣传统,高举爱国主 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
覆活第动三。节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中国各民族 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推动了 其发展;理解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 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发扬爱国主义传 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与利益; 理解中国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反对利 用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教学重点与难点
肃慎
一、各猃民狁族共狄同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戎 夷 (一)华夏和四裔五方格局奠定多民族基础
大羌 月
华夏
五
氏
方
小
蛮
格
月 氏
局
百越
形
成
图
秦统一六国造就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河皇套平顺原应 历史潮流,统一六国,建立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临集权封 建制国家秦朝,统一的洮多民族 国家开始形成。
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 义列强的侵略,全国各族人 民奋起反抗,终于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人 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
龙大道(侗族)
向警邓予恩(铭土家(水族族) )乌兰夫赵(蒙世古炎族)(土家族)
张伯韦简拔群((白壮族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湘鄂川黔
龙州
左右江
湘鄂西
琼崖革命 根据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课件
yujinhe51@ 2013.3
.
1
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讲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讲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四讲 期中考试 第五讲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六讲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七讲 总复习 第八讲 期末考试
.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
3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3、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
7
第二章 民族
学习目标:P9
1、了解正确的民族定义 2、了解民族基本特征 3、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
.
8
第一节 民族概念
一、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 二、中国民族概念的表述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民族概念的表述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P11
.
9
第二节 民族基本特征 P13
一、民族的一般特征 P13 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其三,共 同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其六, 共同心理认同。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 P20 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一个依据 2、历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另一个依据 4、就近认同
三、民族识别实践 P22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 2、第二阶段(19541965年 3、第三阶段(1978-1987年)4、恢复、更改民族成 分 P24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17100000613中文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英文名称:Ethnic Theory and Ethnic Policy适用专业:各专业(除民族学)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开课时间:第2学期总学时:32总学分:2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民族高等院校的特色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介绍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探讨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问题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知识。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预修课程(编号):无并修课程(编号):无四、教学的目的、要求与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了解民族理论的前沿研究和民族政策的发展创新,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观察当代民族问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教学要求正确理解掌握该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参与课堂讨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
(三)教学方法以课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1 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2 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学习这一理论的意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2学时)1.1 民族的特征1.2 民族与宗教1.3 中国的民族识别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民族的内涵;民族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第2 章民族发展的规律(2学时)2.1 民族的产生2.2 民族的发展2.3 民族的消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民族的发展。
《民族政策常识》课件
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 发展。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
国家重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
03
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政策
民族识别
识别不同民族,确定其族称,为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 。
民族平等观念
民族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公平 公正,加强监督和评估。
详细描述
在制定民族政策时,需要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 建议,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施民族政策时,需要注重公平公正,避免歧视 和偏见,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促进民族团结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04
民族政策的实践与成效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 2 3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 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产业扶持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鼓励民族地区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展示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和 社会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强调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 性。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案例包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 建设的背景、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这些案例展示了民 族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强调了 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深入了解民 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进一步推动民 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绪论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一)中国民族的特点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
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
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三)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的营养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
《尚书·尧典》载:“帝曰:吁佛哉,方命他族。
”《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传释:“族类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
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
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孙中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探索与形成2.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创新邓小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
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一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二是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三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四是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七是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
于2003年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
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十二个方面: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
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思考题: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民族的特征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一)西方的民族概念意大利学者马奇的观点布伦奇里的8特征: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二)中国的民族概念古代:“族类”;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一)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2. 共同生产方式; 3. 共同语言; 4. 共同文化; 5. 共同风俗习惯; 6. 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
(二)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
(三)民族基本历史类型1.三大属性: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物属性2.分类的依据: A 民族属性(3个)、B 民族特征(6个)3、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第二节民族与宗教一、民族与宗教的区别1.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
2. 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二、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一、民族结构民族结构的内容: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
民族结构的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
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1.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2.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关系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