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

合集下载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1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00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 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00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0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 髓也。(0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2)
8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 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 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 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 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
5
《伤寒论》赵开美翻刻宋版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 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 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029)

《伤寒论》11条原文

《伤寒论》11条原文

《伤寒论》11条原文《伤寒论》是由明朝黄檗禅宗弟子冯清正及其子和仁共同编撰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对西晋的黄帝所创的伤寒之病的诊治方法。

下面是《伤寒论》的11条原文:1、伤寒论曰:“伤寒者,本也出於气也,治之必先知其源,诊其病因也。

”2、伤寒论曰:“夫诊病,有三问,一曰:其病何也?二曰:其病邪何从而起?三曰:其病何以治之?”3、伤寒论曰:“其病若为气所胜,以寒散之,以温熏之;若为热所胜,以温补之,以寒散之。

”4、伤寒论曰:“治病,要观其脉,若其脉右虚,久当调以补;如脉左虚,复当调以散。

”5、伤寒论曰:“治伤寒,要按病理,应以温阴补脱,以勉励补元,以寒散毒热,以开通表里。

”6、伤寒论曰:“治伤寒,要观其机,以益气补虚,以温补阳,以清利散热,以除痹为调。

”7、伤寒论曰:“治伤寒,要观其脉,以温补病,以清积血,以苦散痹,以清洁腑脏。

”8、伤寒论曰:“治病,寒则用寒散之法,热则用温补之法,郁则用饮食之调,血则用血泻之法。

”9、伤寒论曰:“治病,要观其病,循病病也,不视五行,以药分两也。

”10、伤寒论曰:“治病,要知其时,及其体质,积培之,当以补充血气,以疏调津液。

”11、伤寒论曰:“治病,以温散寒,以滋补生,以調调气血,以舒缓痹瘤,以涤洁腑脏。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重要的一部著作,从古至今,它一直被人们所尊崇。

它传承了中医理论,总结了西晋黄帝传统的治病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医疗护理理念,并对世界上的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提出的11条原文是它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伤寒论”强调了“先知其源,诊其病因”。

其次,“三问”:其病何也?其病邪何从而起?其病何以治之?是古人诊断病因的重要依据。

此外,它建议应“以寒散之,以温熏之;以温补之,以寒散之”的方法调理“气所胜”或者“热所胜”的病情,“按病理,应以温阴补脱,以勉励补元,以寒散毒热,以开通表里”,“以益气补虚,以温补阳,以清利散热,以除痹为调”,“以温补病,以清积血,以苦散痹,以清洁腑脏”,以及“寒则用寒散之法,热则用温补之法,郁则用饮食之调,血则用血泻之法”,“循病病也,不视五行,以药分两也”,“及其体质,积培之,当以补充血气,以疏调津液”,“以温散寒,以滋补生,以調调气血,以舒缓痹瘤,以涤洁腑脏”等方法治病。

《伤寒论》1

《伤寒论》1

《伤寒论》1《伤寒论》1 导言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

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 年-204 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

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死的人很多。

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

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

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遭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复见。

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只载《伤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

在这个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书。

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伤寒论原文(一)

伤寒论原文(一)

伤寒论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背诵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

背诵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方三。

[14]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

[15]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五。

伤寒论一级条文

伤寒论一级条文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①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
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①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
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
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①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桂枝去芍药汤方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伤寒论》398条原文

《伤寒论》398条原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悪寒。

(二) 太阳病,发热,汗出,悪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悪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四)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伝。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伝也。

(五)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伝也。

(六) 太阳病,发热而渇,不悪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薫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 病有发热悪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悪寒者,发于阴也。

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八)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

若欲作再経者,针足阳明,使経不伝则愈。

(九) 太阳病,欲解时,従巳至未上。

(一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髄也。

(一二)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悪寒,淅淅悪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一三)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悪风,桂枝汤主之。

(一四)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悪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一五) 太阳病,下之后,其気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一六)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一七)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398条条文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398条条文

伤寒论398条条文---一年时间背诵完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上】(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悪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悪寒,体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

(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静者,為不伝。

頗欲吐,若躁煩,脈数急者,為伝也。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伝也。

(六)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悪寒者,為温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

風温為病,脈陰陽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薫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發熱悪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悪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

若欲作再経者,針足陽明,使経不伝則愈。

(九)太陽病,欲解時,従巳至未上。

(一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髄也。

(一二)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一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悪風,桂枝湯主之。

(一四)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悪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一五)太陽病,下之後,其気上衝者,可与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脈証,知犯何逆,随証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二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该书主要关注伤寒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伤寒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病因及病机的阐述。

张仲景在书中认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邪气入侵人体内部,使得正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在《伤寒论》中还详细阐述了病机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其中包括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演变、邪气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病机的明确阐述,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四诊法、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等,这些方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

通过对身体状况、病机变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药物的规定和应用,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张仲景在书中还提到,治疗既要严格遵循疗程,同时也要执行四不用原则,即不过疗、不留病、不复发、不致伤。

三、方剂的应用。

《伤寒论》中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应用方法,包括补益和滋阴消渴类方剂、利水祛湿类方剂、解表和清热类方剂、消食化积类方剂等。

其中以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金银花汤等方剂最为著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阐述了众多有关天人合一、辩证论治、方剂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对象。

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相较于其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趋势。

首先,汉朝的文化基础非常深厚,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原特色。

诸如古典文学、史学、天文学、兵法学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

同时,此时期的儒学风潮也开始逐渐兴盛,孔子的思想和道家学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伤寒论原文14条

伤寒论原文14条

伤寒论原文14条
1.伤寒者,自日沉及夜半上时,发热汗出,惕而不欲眠,或妄言语。

2.脉浮数而缓者,名曰太阳病不解,欲解者,当恶寒加减,次则腹胀
身重,按之自痛。

3.若发汗已,身热渐退,而反恶寒者,此为为自汗,当更发汗,令其
欲眠则止。

4.若下之,则胃中痞满;强发汗,则身体烦乱。

5.所以热者,必结脉而动,头痛者,必搏动利自割。

6.所以骨节之疼,其痛处必有热,热处必有痛。

7.子虚汗出,手足寒,心烦,口干咽燥,不欲饮食,眼中生眼眶起泡,时时恶寒者,为阴阳相得,是为欲愈。

8.发热而渴者,为里热也;手掌热而身体不热者,为外热也。

9.身中冷热不均,为伤寒最凶;必欲垂危,谨防勿失。

10.伤寒一二日,口渴欲饮水,心烦气短而泼欲哭;三四日则咳吐哺粥,五六日则五脏六腑皆痛,烦躁欠良。

11.太阳病,口中干燥,舌底生疮,不欲食,咽痛而不欲饮水。

12.若小便短少或不通,大便反通,此为逆也。

13.脉不出路,宜发其汗而通之;其下不通,宜用丸散泻之。

14.伏阴者,足不欲行,手不欲举,口燥不欲饮食,急呻欲卧者,必
有欲麻痹也。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

伤寒论原文-可直接打印版

名称:伤寒论条文398条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条文(郝万山教授版本)

伤寒论》背诵条文(郝万山教授版本)

伤寒论》背诵条⽂(郝万⼭教授版本)1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汗出者,此为营⽓和,营⽓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营⽓谐和故⽿。

以营⾏中,卫⾏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藏⽆他病,时发热⾃汗出⽽不愈者,此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主之。

41.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九⽇,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不呕,清便欲⾃可,⼀⽇⼆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反有热⾊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汗出,⾝必痒,宜桂枝⿇黄各半汤。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对于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的病理机转加何进行辩证施治,他作了具体论述。

这就是,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它的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对于病在表,或正盛邪衰的三阳证(太阳、阳阴、少阳),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对于三阴证(太阴、骄阴、少阴),因为是寒邪入里,正虚阳衰,抗病力弱,所以治疗时就应以扶正为主。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伤寒杂病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篇一:《伤寒论》原文_(洁本)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咳嗽,汗出来,恶风,脉缓者,名叫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痢疾一日,太阳受到之,脉若静者,为口耳;颇欲调侃,若躁烦,脉数急者,为录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咳嗽而解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生津止渴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沉,自汗出来,身轻,多眠睡觉,鼻息必鼾,语言容易出来。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看著失掉溲。

若被火者,微播发黄色,剧则例如怒g,时瘛s,若火熏之。

一逆尚惹来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余因子其经尽故也。

若欲并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没法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性,阳弱者,汗此辈,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咳嗽,鼻鸣抽搐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弱几几,反汗出来恶风者,《桂枝提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生津止渴,若吐、若下、若温针,仍疑惑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其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咳嗽汗不下者,不容与之也。

常须辨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透不过气家作《桂枝汤》,提尔康、杏子尽如人意。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生津止渴,遂凿远不止,其人恶风,小便容易,四肢微急,难以屈曲者,《桂枝提附子汤》主之。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冢敬节伤寒论解说(1)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張仲景自序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

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是中医名医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它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被誉为“伤寒论”的经典,成为了中医界的传世经典之一。

本文将结合《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对这部经典医学著作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第一条原文:“伤寒,发热,汗出,恶风。

”(1)译文:伤寒,指发热,出汗,对风寒的怨恨。

(2)注释:张仲景在该条中首先提出了伤寒的症状特点,包括发热、汗出、对风的厌恶。

这是对伤寒病的首要认识,为后续内容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条原文:“脉浮,弦,疼痛,拘急。

”(1)译文:脉搏高涨,有弦力,伴随着疼痛和拘急感。

(2)注释:伤寒病患者脉搏的浮、弦等特点,以及伴随的疼痛和拘急感,是病情的重要体征,也需要在治疗中及时予以关注。

三、第三条原文:“胸满,胁痛,呕吐,苦谷。

”(1)译文:患者感到胸部满闷,胁部疼痛,伴有呕吐,对口中食物有苦涩味。

(2)注释:本条中描述了患者的症状,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苦谷的感觉是伤寒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

四、第四条原文:“心烦,梦多。

”(1)译文:心情烦躁,多梦。

(2)注释:这一条中提到的心烦和多梦,也是伤寒病的常见表现,说明患者身心疲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五、第五条原文:“小便不利。

”(1)译文:小便不通畅。

(2)注释:小便不利是伤寒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判断疾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中需要给予重视。

......(持续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通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的全面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和表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为后世医生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参考。

这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能够为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医药的传统精华,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注解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注解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平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冷,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寒冷,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深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 ; 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 ;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像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实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此后,至春分从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冷气尚微,为病则轻 ; 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 ; 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一样,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此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 ; 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此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 ; 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 ; 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像,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天气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甚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以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

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宋本(精选)伤寒论是中国中医药史上的经典著作,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的,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经过数百年的整理、修订和演变,目前有多个版本的伤寒论传世,其中包括较为著名的宋本伤寒论。

以下是宋本伤寒论原文的精选内容。

第一章伤寒论伤寒者,病在表,不在里,发热而恶寒也。

方名曰麻黄汤,主病者以麻黄为君,以桂枝为佐,以石膏、杏仁、甘草为使。

是为麻黄汤也。

第十五章傅粉散疗法夫傅粉之为散,实以泻下为要。

若不泻下,则不得本病之机也。

傅粉包敷,先宜温水洗净其处,以开其外,使药能入里。

…第十七章桂枝汤疗法凡病欲知病机,先察其脉。

脉之有太过者,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者,治太阳病,发汗募之。

今太阳病未除,而复有汗者,复发汗之。

时多时少,随证随治。

其证渴者,加甘草;其便者,加芍药;其呕者,加生姜。

所以然者,以调其阴阳,使逆之者除也。

第二十六章麻黄加术汤疗法麻黄加术汤,治少陰病。

其人身体重,心下满,胁下痛,小便不利者,此为寒滞,利水利气,方见效也。

第二十九章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疗法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太阳、少阳两病的并存。

手足寒,发热汗出,腹痛便薄者,为太阳病,麻黄汤主之。

若脐下急而不可揉捏者,为少阳病,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两病夹杂,当以此方治之。

第三十五章理中汤疗法理中汤者,以生姜、大枣为主药,芍药、甘草为辅药,治中焦虚寒证也。

此病之主症,心下逆、呕吐水泻、脉弱虚,故需补中益气。

但若此证为实,应忌用此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3 )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B 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3.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其病机是:C 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D、寒邪外束4.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 3 )⑶理中汤加桂枝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2 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6.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 2 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2 (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8.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象是:C A、脉浮B、脉数C、脉促D、脉滑9.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是A A、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10.头汗出的病机是:C 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2.用蜜的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猪肤汤E、大陷胸丸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1、(3、4)2、(1、2、4、5)3、(2、3、4)4、(1、2、3、4、5)5、(3、4、5)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二卷)单项选择题:1、《伤寒论》首创哪种辨证方法(2)⑴卫气营血辨证⑵六经辨证⑶脏腑辨证⑷三焦辨证2、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2)⑴茯苓加四逆汤⑵茯苓人参加四逆汤⑶茯苓、白术加四逆汤⑷茯苓、人参、大枣加四逆汤3、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主以(2 )⑴栀子甘草豉汤⑵栀子厚朴汤⑶栀子生姜豉汤⑷黄连阿胶汤4、下列临床表现中,不属于十枣汤证的是(2)⑴漐漐汗出,发作有时⑵发热恶寒⑶头痛⑷干呕短气5、下列脉证中,何项不属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4 )⑴头项强痛⑵发热无汗⑶小便不利⑷大便溏薄6、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主以(1 )⑴小承气汤⑵调胃承气汤⑶大承气汤⑷大陷胸汤7、大柴胡汤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其下利的病机是(1)⑴泻热迫肠⑵阳陷于下⑶燥实结肠⑷虚寒下利8、之意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的方子是(2 )⑴通脉四逆汤⑵白通加猪胆汁汤⑶白通汤⑷桂枝人参汤9、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以(1 )⑴通脉四逆汤⑵理中丸⑶白通汤⑷桂枝人参汤10、不属于厥阴病热厥证的临床表现是(4 )⑴热少微厥,指头寒⑵脉伏不见⑶热少微厥,烦躁⑷厥而呕,胸胁烦闷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几个方证,大黄不后入(1.3.4.5 )⑴大黄黄连泻心汤⑵大承气汤⑶附子泻心汤⑷调胃承气汤⑸桂枝加大黄汤2、下利可见于(1245 )⑴葛根汤⑵桂枝人参汤⑶抵当汤⑷小青龙汤⑸理中丸3、下列各正,先表后里治法的是(13 )⑴热痞兼表证⑵蓄血重症表证仍在者⑶蓄血轻症表邪不解者⑷太阴病脉浮者⑸协热脾虚下利者4、大黄、栀实共用的方剂是(235 )⑴桃核承气汤⑵大承气汤⑶小承气汤⑷调胃承气汤⑸麻子仁丸5、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有(1234 )⑴阳明少阳合病,以少阳证为主者⑵三阳证见,以少阳证为主者⑶少阳病误下,柴胡证不罢者⑷阳明兼少阳病,阳明里实未成者⑸少阳病邪结偏里,心下痞硬者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三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葛根汤证出现下利的机理是31表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2)寒邪伤阳,中焦虚3)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4)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用3(1)理中汤(2)茯苓四逆汤(3)吴茱萸汤(4)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则是4(1)和解和阳,兼以解表(2)和解少阳,兼以温阳(3)和解少阳,兼以安神(4)和解少阳,4.证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治则是41)通阳散寒(2)回阳救逆(3)温经养血通络(4)滋阴补血5.伤寒,厥而心下悸,宜用1(1)苓桂术甘汤(2)茯苓甘草汤(3)真武汤(4)6.太阴表证,宜选用31)四逆汤(2)理中丸(3)桂枝汤(4)7.猪肤汤用于治疗11少阴阴虚咽痛2)少阴客热咽痛(3)少阴客寒咽痛(4)8.少阳阳明的治法是2 (1)润下(2)导下(3)攻下(4)9.附子泻心汤的煎药方法是41三黄先煎,附子后入(2)附子先煎,三黄后入(3)甘澜水煎服药液(4)10.下列哪项非白虎汤主治症候41脉滑而厥(2)大渴(3)表里俱热,时时恶风(4)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喘可见于(12345 )(1)麻黄汤证(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小青龙汤证(4)麻杏石甘汤证(5)2.大黄,枳实同用的方剂是235 1桃核承气汤(2)大承气汤3)小承气汤(4)调胃承气汤(5)3.茯苓、桂枝同用的方剂是12 1五苓散(2)茯苓甘草汤(3)猪苓汤(4)真武汤(5)4.麻黄汤的服药方法与药后调护中应注意1345(1)温覆(2)啜粥(3)取微汗(4)(5)5.心下痞硬,可见于2345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旋复代赭汤证(3)五苓散(4)甘草泻心汤证5)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四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太阴表证,宜选用( D )A、四逆汤B、理中丸C、桂枝人参汤D、桂枝汤2.桂枝、甘草、人参三味药同用的方剂有(A )A、炙甘草汤B、麻黄升麻汤C、茯苓甘草汤D、乌梅丸3.苦酒汤主治( D )A、少阴阴虚咽痛B C、少阴客寒咽痛D、少阴病咽中生疮4.“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治用( D )A、小柴胡汤B、大承气汤C、白虎汤D5.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者,宜用( D )A、葛根汤B、葛根芩连汤C、葛根加半夏汤D6.用潦水煎药的是( D )A、枳实栀子豉汤B、赤石脂禹余粮汤C D、麻黄连轺赤小豆汤7.协表寒利证宜用( C )A、四逆汤B、理中汤C、桂枝人参汤D、葛根芩连汤8.太阳病轻证兼里热时当选用( B )A、桂枝二麻黄一汤B、桂枝二越婢一汤C、大青龙汤D、桂枝麻黄各半汤9.附子泻心汤煎药的方法是( D )A、三黄先煎,附子后入B C、甘澜水煎取药液D10.症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宜用( A )A、十枣汤B、大陷胸汤C、旋复代赭汤D、半夏泻心汤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背恶寒可见于( CD )A、小青龙汤证B、白虎汤证C、附子汤证D E2.喘可见于( ABCDE )A、麻黄汤证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C、小青龙汤证D、麻杏石甘汤证E3.大黄、枳实、厚朴同用的方剂是( BCE )A、桃核承气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麻子仁丸4.麻黄汤的服药方法与药后调护应注意( ACDE )A、温覆B、啜粥C、取微汗D、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E5.茯苓、桂枝同用的方剂是( AB )A、五苓散B、茯苓甘草汤C、猪苓汤D、真武汤E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五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葛根汤证出现下利的机理是( 3 )(1)表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2)寒邪伤阳,中(3)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4)2.附子泻心汤煎药的方法是( 4 )(1)三黄先煎,附子后入(2)(3)甘澜水煎取药液(4)3.白头翁汤适应证是( 3 )(1)下利清谷(2)滑脱失禁(3)热利下重(4)4.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者,选用(4 )(1)葛根芩连汤(2)理中汤(3)葛根汤(4)5.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用( 3 )(1)理中汤(2)茯苓四逆汤(3)吴茱萸汤(4)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则是(4 )(1)和解少阳,兼以解表(2)和解少阳,兼以温阳(3)和解少阳,兼以安神(4)7.“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治则是(3 )(1)通阳散寒(2)回阳救逆(3)温经养血通络(4)8.伤寒厥而心下悸,宜用2 )(1)苓桂术甘汤(2)茯苓甘草汤(3)真武汤(4)9.太阴病误下出现的症状是( 1 )(1)胸下结硬(2)胸胁痞硬(3)心下痞硬(4)10.用潦水煎药的是( 4 )(1)枳实栀子豉汤(2)赤石脂禹余粮汤(3)(4)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喘多见于( 12345 )(1)麻黄汤证(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小青龙汤证(4)麻杏石甘汤证(5)2.心下痞硬可于( 1345 )(1)半夏泻心汤证(2)五苓散证(3)十枣汤证(4)大柴胡汤证(5)3.大黄、枳实同用的方剂是( 235 )(1)桃核承气汤(2)大承气汤(3)小承气汤(4)调胃承气汤(5)麻子仁丸4.少阴病的主要病理是( 35 )(1)心阳虚衰(2)肾阳虚衰(3)心肾虚衰(4)脾肾阳虚(5)5.麻黄汤的服药方法与药后调护应注意( 1345 )(1)温覆(2)啜粥(3)取微汗(4)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5)禁生冷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六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阴病误下出现的症状是( B )A、胸胁苦满B、胸下结硬C、心下痞硬D、胸满而呕2、太阳中风自汗出的病机中,哪项是错误的(D )A、卫强营弱B、阳浮阴弱C、营气和而外不谐D、表闭阳郁,营阴郁滞3、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 C )A、桂枝汤方加人参B、桂枝汤合理中汤C、理中汤加桂枝D、理中汤加人参4、少阴病寒化证的特点是( B )A、自利不渴B、自利而渴C、下利便脓血D、下利消渴5、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C )A、桂枝加葛根汤B、黄芩汤C、葛根汤D、桂枝人参汤6、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则是( C )A、和解少阳,兼以解表B、和解少阳,兼以泄热C、和解少阳,温化痰饮D、和解少阳,通下腑实7、生姜泻心汤证为( B )A、噫气不除,心下痞硬B、干噫食臭,心下痞硬C、肠鸣下利,心下痞硬D、呕吐热利,心下痞硬8、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用( D )A、理中汤B、四逆汤C、茯苓四逆汤D、吴茱萸汤9、伤寒系在太阴的脉症是( C )A、腹满欲吐,食欲不佳B、恶寒发热,无汗身痛C、手足自温,脉浮而缓D、自利口渴,腹满时痛10、附子泻心汤煎药的特点是( D )A、附子先煎三黄后入B、三黄先煎附子后入C、甘澜水煎药取汁D、麻沸汤渍三黄,附子别煮取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哪些汤证可见厥的表现(ABCD )A、白虎汤证B、四逆汤证C、乌梅丸证D、白通汤证E、干姜附子汤证2、下列诸症,属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的是(ABCD )A、下利B、干呕C、烦D、厥逆无脉E、眩冒3、心烦见于(AE )A、调胃承气汤证B、猪苓汤证C、桃核承气汤证D、小陷胸汤证E、白虎加人参汤证4、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BCD )A、项亦强,如柔痉状B、心下痛,按之石硬C、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D、脉沉紧E、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5、汗出而喘可见于(BC )A、麻黄汤证B、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C、葛根芩连汤证D、三阳合病E、桂枝汤证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七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茯苓四逆汤证的表现是( D )A、四肢厥逆B、恶寒下利C、发热脉微D、昼夜烦躁2、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B )A、大柴胡汤B、小柴胡汤C、小承气汤D、柴胡加芒硝汤3、郑声是指( A )A、声低气微、语言重复B、声高气粗、扬手掷足C、妄言妄见、胡言乱语D、语颤、卧起不安4、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宜用( C )A、苓桂术甘汤B、桂枝加桂汤C、苓桂甘枣汤D、桂甘龙牡汤5、蒸蒸发热者,可见于下列何方证( D )A、白虎汤B、大承气汤C、桂枝汤D、调胃承气汤6、胃阳虚,水停心下致厥而心下悸者,用(C )A、五苓散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茯苓甘草汤D、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者,宜选用( C )A、四逆汤B、白通汤C、通脉四逆汤D、白通加猪胆汁汤8、热扰胸膈的典型症候是(D )A、心悸不安B、胸胁苦闷C、腹满而呕D、心中懊憹9、附子泻心汤煎药的特点是( D )A、附子先煎三黄后入B、三黄先煎附子后入C、甘澜水煎药取汁D、麻沸汤渍三黄,附子别煮取汁10、背恶寒可见于(B )A、小青龙汤证B、白虎加人参汤C、四逆汤证D、真武汤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哪些汤证可见厥的表现(ABCD )A、白虎汤证B、四逆汤证C、乌梅丸证D、白通汤证E、干姜附子汤证2、小便不利,见于(ABDE )A、五苓散证B、猪苓汤证C、茯苓甘草汤证D、桃花汤证E、茵陈蒿汤证3、大黄、芒硝同用的方剂是(ACDE )A、调胃承气汤B、小承气汤C、大承气汤D、桃核承气汤E、大陷胸汤4、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同用的方剂是(ABCD )A、桂枝汤B、桂枝加芍药汤C、桂枝加桂汤D、小建中汤E、桂枝人参汤5、茵陈蒿汤证可见(ABCD )A、无汗B、小便不利C、腹微满D、身黄如桔子色E、身黄晦暗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八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葛根汤出现下利的机理是3(1)表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2)(3)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4)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治以3(1)理中汤(2)茯苓四逆汤(3)吴茱萸汤(4)3. 通脉四逆汤证或可见“利止脉不出”者,其“利止”的机理是3(1)阳复太过(2)阳气恢复,运化正常(3)阳气大虚,阴液枯竭(4)4.太阴病误下出现的症状是1(1)胸下结硬(2)胸胁痞硬(3)心下痞硬(4)5.用潦水煎药的是41枳实栀子豉汤(2)赤石脂禹余粮汤(3)栀子柏皮汤(4)6.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者,选用4(1)葛根芩连汤(2)理中汤(3)葛根汤(4)7.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其正确的治法是2(1)复与桂枝汤如前法(2)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3)与麻黄汤(4)与桂枝麻黄各半汤8.太阴表证,选用1(1)桂枝汤(2)小柴胡汤(3)柴胡桂枝汤(4)9. 热入血室证的“血室”一般宜理解为3(1)冲脉(2)肝脏(3)胞宫(4)10.下列哪项非白虎汤所治11发热头痛,恶风寒,汗出,脉洪大(2)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3)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4)脉滑而厥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方剂中含有半夏的有12345(1)小青龙汤(2)旋复代赭汤(3)黄连汤(4)小陷胸汤(5)2.乌梅丸可治345(1)厥阴寒证(2)厥阴热证(3)久利(4)蛔厥(5)3.小建中汤主治证45(1)胸胁满痛(2)膈内拒痛(3)(4)心中悸而烦(5)4.应用小柴胡汤的原则,应符合13(1)少阳被郁,胆火上炎2)太少并病(3)(4)三阳合病(5)5.麻黄汤的服药方法及药后调护应注意13451温覆(2)啜粥(3)取微汗(4)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5)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九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则是(4 )(1)和解和阳,兼以解表(2)(3)和解少阳,兼以安神(4)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用( 3 )(1)理中汤(2)茯苓四逆汤(3)吴茱萸汤(4)3.葛根汤证出现下利的机理是( 3 )(1)表邪入里化热,热迫肠道(2)寒邪伤阳,中焦虚寒(3)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4)太阳病误下,脾胃受伤4.证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治则是(3 )(1)通阳散寒(2)回阳救逆(3)温经养血通络(4)5.伤寒,厥而心下悸,宜用( 2 )(1)苓桂术甘汤(2)茯苓甘草汤(3)真武汤(4)6.太阴表证,宜选用( 3 )(1)四逆汤(2)理中丸(3)桂枝汤(4)7.猪肤汤用于治疗( 1 )(1)少阴阴虚咽痛(2)少阴客热咽痛(3)少阴客寒咽痛(4)8.少阳阳明的治法是(2 )(1)润下(2)导下(3)攻下(4)9.附子泻心汤的煎药方法是(4 )(1)三黄先煎,附子后入(2)附子先煎,三黄后入(3)甘澜水煎服药液(4)10.下列哪项非白虎汤主治症候( 4 )(1)脉滑而厥(2)大渴(3)表里俱热,时时恶风(4)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喘可见于( 12345 )(1)麻黄汤证(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小青龙汤证(4)麻杏石甘汤证(5)2.大黄,枳实同用的方剂是( 235 )(1)桃核承气汤(2)大承气汤(3)小承气汤(4)调胃承气汤(5)3.茯苓、桂枝同用的方剂是( 124 )(1)五苓散(2)茯苓甘草汤(3)猪苓汤(4)真武汤(5)4.麻黄汤的服药方法与药后调护中应注意( 1345 )(1)温覆(2)啜粥(3)取微汗(4)(5)5.心下痞硬,可见于(2345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旋复代赭汤证(3)五苓散证4甘草泻心汤证(5)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十卷)一、单项选择题:1、《伤寒论》首创哪种辨证方法(2 )⑴卫气营血辨证⑵六经辨证⑶脏腑辨证⑷三焦辨证2、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2)⑴茯苓加四逆汤⑵茯苓人参加四逆汤⑶茯苓、白术加四逆汤⑷茯苓、人参、大枣加四逆汤3、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主以(2)⑴栀子甘草豉汤⑵栀子厚朴汤⑶栀子生姜豉汤⑷黄连阿胶汤4、下列临床表现中,不属于十枣汤证的是(2 )⑴漐漐汗出,发作有时⑵发热恶寒⑶头痛⑷干呕短气5、下列脉证中,何项不属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4)⑴头项强痛⑵发热无汗⑶小便不利⑷大便溏薄6、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主以(1 )⑴小承气汤⑵调胃承气汤⑶大承气汤⑷大陷胸汤7、大柴胡汤主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其下利的病机是(1)⑴泻热迫肠⑵阳陷于下⑶燥实结肠⑷虚寒下利8、之意破阴回阳,佐以咸寒苦降的方子是(2 )⑴通脉四逆汤⑵白通加猪胆汁汤⑶白通汤⑷桂枝人参汤9、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以(1)⑴通脉四逆汤⑵理中丸⑶白通汤⑷桂枝人参汤10、不属于厥阴病热厥证的临床表现是(4 )⑴热少微厥,指头寒⑵脉伏不见⑶热少微厥,烦躁⑷厥而呕,胸胁烦闷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几个方证,大黄不后入(1345 )⑴大黄黄连泻心汤⑵大承气汤⑶附子泻心汤⑷调胃承气汤⑸桂枝加大黄汤2、下利可见于(1245 )⑴葛根汤⑵桂枝人参汤⑶抵当汤⑷小青龙汤⑸理中丸3、下列各正,先表后里治法的是(13 )⑴热痞兼表证⑵蓄血重症表证仍在者⑶蓄血轻症表邪不解者⑷太阴病脉浮者⑸协热脾虚下利者4、大黄、栀实共用的方剂是(235 )⑴桃核承气汤⑵大承气汤⑶小承气汤⑷调胃承气汤⑸麻子仁丸5、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有(1234 )⑴阳明少阳合病,以少阳证为主者⑵三阳证见,以少阳证为主者⑶少阳病误下,柴胡证不罢者⑷阳明兼少阳病,阳明里实未成者⑸少阳病邪结偏里,心下痞硬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