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2019年文档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I. 课程简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运作的学科,通过对供需关系、边际效益、市场结构等方面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个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和市场间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律。
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优化的经济决策提供基础。
II.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供求模型和市场均衡分析;3. 分析个体的消费和生产决策;4. 熟悉市场结构及其影响;5. 运用经济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III.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微观经济学概述- 定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解释基本概念,如稀缺性、选择成本和机会成本- 引入边际分析理论- 讲解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益的决策原则2. 市场供求分析- 介绍供求曲线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市场均衡及其调整机制- 分析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如价格弹性和收入效应- 培养学生运用供求模型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3. 消费者理论- 介绍效用理论和需求曲线的构建- 分析收入和替代效应对需求的影响- 引入边际效用理论,解释消费者均衡的决策过程- 讨论消费者决策在市场供求中的作用4. 生产者理论- 介绍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曲线- 解释成本理论,如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 分析生产因素的替代关系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引入厂商理论,讲解企业的供给决策和利润最大化策略5. 市场结构- 分析完全竞争、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特征- 讨论各类市场结构下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探讨市场结构对资源配置和福利的影响6. 微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如环境污染和个人财务决策 - 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作出合理的决策IV. 教学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3. 学习报告: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并撰写学习报告4.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包括理论和应用题V. 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微观经济学导论》(第五版),作者:哈尔·R·亨德森、理查德·E·奥尔特参考书目:1. 《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作者:帕金斯、霍尔、斯托克,译者:张伯韬、赵荣京、宋天宇2.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第十二版),作者:曼昆,译者:程世君、邓志远、敖红、刘希平VI. 教学进度安排本教学计划的总学时为36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2周:微观经济学概述(2学时)第3-6周:市场供求分析(8学时)第7-9周:消费者理论(6学时)第10-12周:生产者理论(6学时)第13-14周:市场结构(4学时)第15-16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4学时)VII. 教学辅助手段1.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2. 计算机实验室3. 互动式教学平台以上为《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经济学分析解决问题。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概述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市场)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它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和决策。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供给与需求、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等。
2、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分析等。
3、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如价格变动、消费决策、企业决策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导论: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2、供给与需求:分析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市场均衡和价格变动。
3、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和偏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市场均衡。
4、生产者行为:研究企业的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中的竞争行为。
5、市场结构:分析不同的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性垄断和寡头垄断)及其特点和行为。
6、公共政策和微观经济学:探讨政府干预市场的利弊和微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座:由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习题和作业:通过练习题和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课堂互动和知识共享。
五、教学计划本课程计划为期16周,每周2小时的课程时间。
具体教学计划如下:1、第1周:导论,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2、第2周: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和市场均衡分析。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步骤4.1 引入4.2 知识讲解4.3 案例分析4.4 练习与讨论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反思七、扩展阅读一、教学目标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以及价格对市场的影响;3. 分析市场的竞争状况,并了解垄断和垄断竞争的特点;4. 认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及其图示分析;3.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概念解释;4. 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5.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分析;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3. 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 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4.2 知识讲解结合教材和幻灯片,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并引导学生了解需求与供给、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等关键概念。
4.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实际案例,如手机市场中的竞争、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等,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并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4.4 练习与讨论提供一些练习题和讨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通过与同学的合作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小测验、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记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报告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报告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对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满意度,并针对查询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引言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经济学专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关系到他们对经济学学科的理解与掌握。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以及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估。
问卷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授课方式、教学资源、作业安排、考核方式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采用五分制进行评分。
问卷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发放,并保证学生自愿参与。
3. 调查结果(1)教学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既具有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实证研究。
少数学生提出希望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2)教师授课方式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教师讲解清晰、言传身教,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并进行思辨。
然而,一些学生希望增加互动式教学环节,通过讨论或小组合作来提高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教学资源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资源充足,包括教材、课件和辅助学习资料等。
他们对资源的使用频率和效果比较满意,但也有一些学生反映需要更及时更新的教学素材,以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
(4)作业安排作业安排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适量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一些学生反映作业量过大,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5)考核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公平合理。
课程设计的考核形式多样,包括平时表现、小组讨论、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等多个环节。
少数学生认为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大,建议减少期末考试的权重,增加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2019年文档
《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专业素养养成方面,均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达成度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1]。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能实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参照之一;教学目标达成,说明教学活动有效,否则,即便是教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学“活动”,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或高效的教学。
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1.评价功能。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环节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效果的生成,只有不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可以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反馈功能。
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需要依靠反馈进行自我控制。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能够使教师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合理调控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差异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引领功能。
课程教学目标既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方法定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确定了方向。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所属系:涉外经济贸易系任课教师:***课程属性:专业核心基础课授课周数:18周周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案前言一、课程性质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计划采用一学年时间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目的与任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科学的经济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熟练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并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从微观层面建立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为学习宏观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探索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经济事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会查阅经济数据和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手段。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所用教材:《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叶德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目:《经济学》和《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微观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等南开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梁小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宋承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朱善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四、教案具体内容:(见下页)本次课题:绪论(2课时)讲授内容:引言:通过请同学们说说对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引出其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 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3. 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3. 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引发对经济学的好奇心。
2. 通过实例讲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对比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4. 介绍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4. 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资料。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小组讨论和报告。
3. 课后作业。
第二章:供需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市场均衡的计算和分析。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图形展示供给和需求的表示方法。
3. 计算和分析市场均衡。
4. 讨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资源:1.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市场均衡的计算和分析工具。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案例。
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小组讨论和报告。
3. 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理论教学目标:1.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需求曲线的形成和需求理论。
3. 分析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需求曲线的形成和需求理论。
3.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者行为的实际例子,引发对消费者行为的兴趣。
《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相关推荐《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大,笔者在此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与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个经济主体如何将其稀缺的经济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并以此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效率。
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且相对抽象,同时又以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推导为基础,结合模型、图形和高等数学方法,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等的理解和把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笔者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在此,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实践谈点体会,希望能与有关教师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微观经济学》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它既不同于农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课程,也不同于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课程。
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业和市场是怎样运作和演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它们怎样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
《微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题强调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1.2 经济学的定义和方法解释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解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1.3 市场经济体制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征讨论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体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特征讨论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2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定义和曲线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2.3 市场均衡和价格决定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条件分析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机制讨论市场均衡的实际应用和例子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理论3.1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收入、价格、偏好等3.2 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解释需求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需求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3 需求弹性解释需求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需求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需求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四章:生产者行为和供给理论4.1 生产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生产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生产者行为的因素:技术、成本、市场价格等4.2 供给曲线和供给定律解释供给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供给定律的原理和应用4.3 供给弹性解释供给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供给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供给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五章: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5.1 完全竞争市场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和优点讨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局限性5.2 垄断市场解释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和缺点讨论垄断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影响5.3 竞争和垄断的政府干预解释政府对竞争和垄断市场的干预手段和理由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的影响讨论政府干预的利弊和争议第六章:价格歧视和市场策略6.1 价格歧视的基本概念解释价格歧视的定义和类型: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分析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和条件6.2 价格歧视的市场策略和效益讨论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策略和目的分析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和企业利润的影响探讨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中的例子和争议6.3 价格歧视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讨论价格歧视引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分析价格歧视对消费者和社会的影响和公平性探讨解决价格歧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7.1 外部性的基本概念解释外部性的定义和类型: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分析外部性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7.2 外部性的内部化和矫正讨论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税收、补贴、企业合并等分析外部性矫正政策的效应和局限性探讨外部性矫正的公钥和私钥解决方案7.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解释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分析公共物品市场的失效和解决方法:政府提供和公共资源管理讨论公共物品政策设计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第八章:信息不完全和市场失灵8.1 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机制解释信息不完全的概念和原因分析信息不完全对市场决策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2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定义和机制分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市场合同设计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完全等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和效应探讨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过度干预的问题第九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9.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定义和计算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经济含义和作用9.2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和应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方法: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价格制定和市场分析中的应用9.3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与公平分配的关系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中的争议和解决方案第十章: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和未来发展10.1 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分析微观经济学在产业组织、金融市场、劳动市场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探讨微观经济学在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10.2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讨论微观经济学在解释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局限性分析微观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10.3 微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探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证分析分析微观经济学对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影响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经济学在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重点解析:市场的概念和特征,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供求关系、边际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
2、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微观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提高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2)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3)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成本分析和生产函数。
2、难点(1)市场均衡的分析和变动。
(2)弹性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厂商决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经济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某种商品价格的波动,引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提问学生对这种价格波动的看法和原因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供求理论(约 45 分钟)(1)讲解需求的概念、影响需求的因素(如价格、收入、偏好等),并通过图表展示需求曲线。
(2)讲解供给的概念、影响供给的因素(如成本、技术、预期等),展示供给曲线。
(3)分析供求的相互作用,讲解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以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4)通过实际案例,如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变化,让学生理解供求理论的应用。
3、消费者行为理论(约 60 分钟)(1)介绍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讲解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3)通过实际消费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和决策。
4、生产者行为理论(约 60 分钟)(1)讲解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形式,分析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中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
《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
《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在专业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该课程的建设,特定以下课程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围绕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全面展开,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目标1、把“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教师好评的课程,努力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
2、建设成果争取获得相应的教学成果奖励。
三、课程建设规划和措施(一)教学文件建设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讲义、教材、实习计划等。
应制定出完整严密的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执行标准。
并随教学改革的深入,征求专家和学生意见,不断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
做好教学进度的制定,并编写规范的教案、讲义和课程实习计划。
同时做好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学期工作总结与计划以及课程研究的讨论记录等。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1、课程内容建设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集体讨论备课。
课程组要注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每一章教学内容进行讨论,集大家之所长,明确各章的重点难点及讲授方法,最后写出电子教案,供教学使用。
教学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切实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注意到课程的前沿性,把当前学术界讨论的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适当增加中西经济学思想的演变和应用经济学的内容。
拓展学生的分析视角,努力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建设一是增大课堂教学的学术信息容量。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仅要讲授所用教材的基本知识框架结构,还要适当介绍所授知识点的其他主要观点,或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实际状况。
二是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组织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
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建议•教学实践与探索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0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0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0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需求、供给、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要素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具备初步的经济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提高经济素养。
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按照“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时间每周3学时,共18周,总计54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案例分析12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
教学内容与方法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及其政府干预措施。
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运行和价格决定。
价格理论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歧视、价格弹性等。
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包括需求、供给、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等。
市场结构分析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运行机制和效率比较。
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引入经典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激发思维火花,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市场运行过程,增强感性认识。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经济学软件社会实践01020304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利用在线课程、教学资料库等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
引入经济学分析软件,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提高研究能力。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授课对象:本课程适合经济管理类学生及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学生。
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市场机制、价格形成、资源配置、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等。
要求: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独立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并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素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
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将按照正确率、逻辑性、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以确保公平公正。
五、课程资源与支持教学资源:我们将提供完整的课件、案例素材、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支持:我们将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学习小组等技术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课程评估与改进课程评估:我们将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
反馈机制:我们将鼓励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了解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课程衔接与拓展与先修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与先修课程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
《微观经济学》教案
《西方经济学》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微观部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长期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公共产品,公共选择;*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部分: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与循环流量图;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两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原理;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微观部分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通过讲授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及对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认识.讲授难点:机会成本和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讲授重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Economy-—-———“经济"一词,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
精品范文-浅谈微观经济学在教学方面的几点建议
精品范文-浅谈微观经济学在教学方面的几点建议微观经济学方面微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历来备受学生和老师的重视,而近年来它的地位更是有所提升。
以我们学校为例,总结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学生都准备考研,而微观经济学在很多高校都作为一门考研时的专业考试课,因此备受学生的关注,自然在学习的时候也会给予更多的精力;(2)我们学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而导师大部分都是博士,博士以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来指导学生,也更加强调和鼓励学生的考研行为。
下面,本文从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两方面来阐述笔者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微观经济学学习效果的因素(1)、教学内容繁多。
微观经济学的开设一般在大二的上学期,大二和大三往往是专业课安排比较密集的两年,这无形中使得花费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学习时间变少,加之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为例,16开的课本369页,而开设课时一般为54学时,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课平均要讲授13页。
因此,按这样的进度,即使老师能完成任务,学生也很难在每一次课后掌握所学内容,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期末考试结束,也不是很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大致框架结构。
(2)、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学习中易于混淆。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偏重于理论性学习,因此,假设条件非常强,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混淆概念。
比如说,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分析条件是有很大差别的。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最强,它要求产品完全无差别,这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是有差别的。
(3)、学校对课程要求的高低程度。
微观经济学在我们院历来是作为考试课来考核的,因此学生学的都比较认真,课堂气氛也比较好,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当然,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
如果学校把这门课定为考查课来考核,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会是如何。
《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文档
《微观经济学》教课目的完成度剖析《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特别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不论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往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仍是在学生思想方法培育和专业修养养成方面,均拥有基础性作用。
所以,在教课目的完成度剖析的基础上,商讨怎样调整教课内容和改良教课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程教课目的及教课目的完成度课程教课是高等院校教育教课活动中最基本、最要点的环节,课程教课的质量是反应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教课目的是教课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课过程中限制着教课方案设计和教课评论设计,起着纲要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1]。
课程教课目的完成度,是教师依据教课纲领和教课内容所设计的教课目的在教课实行过程中所能实现的程度。
教课目的的实现程度是权衡教课成效利害的重要参照之一;教课目的完成,说明教课活动有效,不然,即即是教课活动搞得“大张旗鼓”充其量只好算是教课“活动”,而不可以称之为有效或高效的教课。
课程目标是教课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课过程的灵魂,课程教课目的完成度是权衡讲堂教课成效的中心内容,对课程目标完成度进行测评不论是对教课成效的评论、教课过程的调整,仍是对教课的引领都拥有重要的作用[2]。
1.评论功能。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课过程是包含一系列详细环节的动向过程,此中包含课程教课目的的设定与教课成效的生成,只有不停依据设定的教课目的对教课过程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教课成效的最优化。
对课程目标完成度进行测评,能够为教课过程和教课成效的评论供应科学依照。
2.反应功能。
依据控制论原理,教课既然是一个动向的过程,就需要依赖反馈进行自我控制。
教课目的是教课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课目的进行测评能够使教师依据测评结果对教课内容、教课方案和教课方法进行适合调整,进而合理调控教课过程,甚至能够依据不一样学生的目标完成差别状况调整教课目的,真实做到因材施教。
3.引领功能。
课程教课目的既为教师拟订教课方案和设计教课方法定指了然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确立了方向。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市场、供给、需求、价格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引言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
2.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讲解市场的定义、类型和竞争机制,分析市场竞争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3. 第三章:供给与需求探讨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讲解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机制。
4. 第四章: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弹性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讲解弧弹性和点弹性的计算。
5. 第五章: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偏好、预算约束和消费决策,分析需求曲线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阐述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权威教材。
2. 辅助教材:提供相关参考书籍和论文,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 网络资源:推荐访问经济学相关网站和论坛,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4. 软件工具:学会使用经济学软件工具,如计量经济学软件等。
5. 现实案例:收集国内外经济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
六、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教学内容:分析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包括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
探讨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机制,了解工资、利率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形成。
研究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微观经济学教学综述及教学改革分析
微观经济学教学综述及教学改革分析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等)在资源配置和决策中所面对的行为和相互关系。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广大非经济学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的桥梁。
本文将就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对教学改革进行深入分析。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传统的课堂讲授与理论模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实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来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存在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的情况,学生 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深度思考。
应用实例过多偏重具体问题的解决,而缺乏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教学内容传统、教材陈旧,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需要对微观经济学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途径进行改革。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平台。
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网站、教育 APP 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平台,使得教师能够将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学术研究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学习资源。
线上教学平台还可以实现学生、教师之间的及时沟通,促进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性的授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进行讨论,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更新教材、引入最新的经济案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交互式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专业素养养成方面,均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1]。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能实现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参照之一;教学目标达成,说明教学活动有效,否则,即便是教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学“活动”,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或高效的教学。
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1.评价功能。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环节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效果的生成,只有不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可以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反馈功能。
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需要依靠反馈进行自我控制。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能够使教师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合理调控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差异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引领功能。
课程教学目标既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方法定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确定了方向。
通过教学目标的测评,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目标达成度低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与供求相关的基本概念,从微观视角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角度分析微观经济规律的内在必然性,教学大纲主要涵盖了均衡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等模块。
为了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我们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对国际贸易专业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和81份。
问卷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设计问题,每个问题依据对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分很好、较好、基本、较差和差5个等级的选项。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以下特征:
1.课程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对大纲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教学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
就学生对各个模块内容的总体学习情况来看,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5%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47.0%;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6
2.7%;98%的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掌握程度为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0%以上,二者之和为90%左右。
2.课程教学在不同模块的达成度存在差异。
就各个模块的横向比较来看,由于教学内容各个模块在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达成度最高的是均衡价格理论,其次是效用论和厂商理论,达成度相对较低的是收入分配理论。
对大纲内容掌握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能够达到40%左右,有些内容如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可以达到近60%;效用论和厂商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厂商均衡理论)能够达到30%以上,有些内容如消费
者均衡和厂商均衡条件可以达到35%以上;收入分配理论该比例一般都在26%左右。
对大纲内容较差和差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均在6%以下,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在15%以下(也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垄断厂商的均衡该比例仅为7%),收入分配理论大都在10%左右。
3.课程教学在不同年级的达成度存在差异。
就不同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气不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总体而言,2013级与2012级学生相比,对学习内容得掌握居中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位于好和差两端的学生比例较低。
对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比例大约高5~10个百分点,但掌握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大约要低5~15个百分点,掌握得较差和差的比例也要稍低一些。
但2013级和2012级学生在对大纲内容不同模块的达成程度差异,却非常相似,收入分配理论、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的达成程度依次提高。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途径
基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目标达成度的提高尚有潜力可挖,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竞争机制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以教风促学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其素质的提高,加强导向能力和作用,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
教师要重视道德修养,以自己完善的道德行为、人格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3];教师还要不断学习,逐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规律,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还要注重为人师表,加强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自己睿智的心智感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要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学风形成,仅靠示范和教育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加重要。
著名学者江汛清在《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中曾经提到:“21世纪是一个具有更广的包容性、更好的信息流、更大的透明度和覆盖面更广大的”时代[4],在这样的实时通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时代,对教学内容提出
了新的挑战。
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协调好《微观经济学》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关系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科发展和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内容较难、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要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能够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要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习惯。
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目标确定等各环节,是外在教学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转变。
教师要学会转变角色,由过去传统的单纯知识和经验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示范者相结合[3]。
在原有的课程作业、课题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更深或更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指导学生采用发散、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突破以前的思维定势,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