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那场攻守战

合集下载

【精编范文】淞沪会战观后感-范文word版 (7页)

【精编范文】淞沪会战观后感-范文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淞沪会战观后感篇一:淞沪会战观后感观淞沪会战有感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虽然我也不是什么军事专家,但我一直对这个问题很困惑,就是为什么在伤亡如此之大的状况下,依然败了呢?这不禁让我对他们执行的战略战术表示怀疑。

既然明知会有如此大的伤亡,那我方就应该速战速决,快速推进。

说的简单一点,日军的三八大盖、火炮、机枪总有打光的时候吧?上海这块又不是他们的地盘,短时间之内应该很难拿到有效的补给,同样是消耗战,就不应该打打停停或是干脆退下去重新整备,因为这样给了日军时间,他们就能拿到补给,等我们再往上冲的时候,就又是一场无止境的牺牲消耗。

这种状况就仿佛是自己被打了一枪,还要傻傻的等着人家上好膛,再接着打一枪,然后再上膛,如此往复。

战术。

总体上看,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

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反而是反复实施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而且机械呆板地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

探秘时刻 解放战争经典战役——碾庄之战

探秘时刻  解放战争经典战役——碾庄之战

碾庄之战解说:这是解放战争史上,决战中的决战,数十万大军,在此决战12天,黄百韬兵团为何在辗庄全军覆灭,探秘时刻,解放战争经典战役之碾庄之战,正在播出。

张溢: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探秘时刻》,1948年秋,辽沈战役接近尾声,即将开始的淮海战役,被誉为解放战争史上决战中的决战,今天我们将为您讲述,这场战役中的碾庄之战。

解说: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淮海地区的局势,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山东地区,共有16个纵队,兵力36万人,由粟裕指挥,在豫南、鄂北地区,是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15万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

徐焰:华东野战军,当时的攻击目标,是直指徐州及其以东地区,中原野战军这个时候,向小徐州西侧前进,(华野和中野)就形成两把铁钳逼近徐州。

解说:徐州,地处江淮平原的交通要冲,是屏障南京上海的门户。

傅继俊:它地理位置重要,北边靠着山东,南边到淮河,西面到关中,东面到海边,占据了徐州就可以影响,这么一大片的待战事。

张溢:蒋介石深知,徐州一旦丢掉,不仅江淮平原不保,更是严重威胁到南京的安全,那么,面对解放军的两面夹击,蒋介石又该如何布局呢!解说:为确保徐州安全,蒋介石在此设立了,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并任命刘峙为总司令,同时,蒋介石,又将杜聿明派往徐州。

傅继俊:杜聿明是蒋介石的爱将,派到这来辅助刘峙,帮助他指挥,实际上杜聿明在指挥。

解说:在杜聿明的建议下,蒋介石进一步调整徐州防御,当时,徐州国民党军,沿陇海线和津浦线,两条铁路分布,自西向东,分别为孙元良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共有二十五个军,六十万兵力。

徐焰:蒋介石当时想把,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撤到徐州来,把徐州以西的孙元良兵团,也撤到徐州来,会合徐州原来的两个兵团,就是李弥兵团跟邱清泉兵团,这样四个兵团结合在一起,实在守不住徐州,他可以退到淮河,它兵力是密集的。

马骏:他(蒋介石)确定了,这么一个战略指导方针,企图组织我军南下,我军要如果强行南下,把我军歼灭在徐州以南。

抗战最惨烈守城战:1.7万国军毙伤日军7万

抗战最惨烈守城战:1.7万国军毙伤日军7万

抗战最惨烈守城战:1.7万国军毙伤日军7万随着国际局势变化,中国的抗战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击,大道小道的各种消息水陆并进向这个长江尽头的古镇传来。

1943年6月18日,蒋介石下令把陕北洛川防犯日军的国民党胡宗南部40万大军,调往陕甘宁边区包围中共就地坐大的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和军队。

9月6日至13日,蒋介石主持召开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并致训词,指出“现在最后胜利已在望”,强调“在这次全会期中,特别要集中心力于建国的问题,以期得到一个圆满的方案”。

这次会议推选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南按:原主席林森已于这年8月1日去世)。

11月23日,蒋介石以堂堂中国国家元首和世界级政治巨头的身份,出席了中、美、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

其间与罗斯福单独举行会谈,主要讨论中国领土被日本占领地区的归还问题。

双方一致同意:东北三省、台湾及澎湖列岛在战后一律归还中国,琉球群岛由中美共管;日本天皇制要否维持应由日本人民自决;朝鲜的独立可予保障。

12月3日,在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著名的《开罗会议共同宣言》,于重庆、华盛顿、伦敦同时公布。

也就在这一天,侵华日军为策应太平洋战场和印缅作战,以4个精锐师团的优势兵力攻占湖南常德。

国民党守军第57师将士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师8529人仅321人突围而出,其余全部阵亡。

4天之后,中国军队联合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共同作战,一举夺回常德,围困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的日军全线撤退。

1944年1月1日,蒋介石向全国军民发表广播讲话,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中国国誉日隆,围攻并彻底打垮日寇,中国须担当主要任务云云。

就在抗战曙光照亮东方地平线并向浩瀚辽阔的天际放射之时,风云突变,深感危在旦夕,即将全面崩盘的日本大本营,决定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拼死一搏,打通大陆交通线,力争“一战而挽回颓丧之民心士气”,[3]死里求生。

日本大本营制定的战略构想是,以黄河南岸之“霸王城”为基点,先征服平汉铁路之南半段,进而攻占长沙、衡阳、桂林、柳州以迄南宁,打通湘桂及粤汉两铁路线,全程共1400公里。

护家战斗: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保护国家领土的战斗

护家战斗: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保护国家领土的战斗

护家战斗: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保护国家领土的战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淞沪抗战,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伟大战斗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用鲜血和生命为保卫和维护国家领土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军队在淞沪抗战中的护家战斗。

一、抵抗日军进攻淞江战役爆发后,日军第九师团从江苏方向向淞沪铁路猛攻,企图占领上海。

然而,中国军队奋勇抵抗,不断进行反击,并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抵抗了长达四个月的日军进攻,在道高一丈、魔高一丈的形势下,坚守着上海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军队用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成功地为淞沪地区和上海人民保卫了家园。

二、营救和保护居民在淞沪战役中,中国军队不仅只是在抗击敌人的进攻,他们还大有作为,尽其全力去营救和保护居民,其持续一度的日夜奋战,成果显著。

在展开战斗后的数日,为了向敌人盘查,上海沿江一带举国上下产生大量难民,他们聚集在公共场合,大多数无家可归、饥寒交迫。

中国军队在进行安全监护的同时,尽全力去资助难民夜晚的生活,让其能够尽可能地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成效显著。

三、坚守防线除了在前沿执行任务外,中国军队还担负着坚守防线的任务。

在战斗开始的时候,淞沪地区并未建立起稳固的防线,这给了日军渗透和占领的机会,中国军队顶着炮火和枪林弹雨,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挡敌人的进攻。

不仅如此,在危急时刻,他们不畏艰险,身先士卒,与日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拉锯战,坚守防线,最终阻止了敌人进一步的扩张。

四、作战中培养军人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役中,通过实战和训练,不断提升其作战能力和素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军人。

在战斗中,各个师团指挥官指挥得当,士兵枪法精准、战术娴熟,不断发挥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斗力的表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护家的战歌。

总之,淞沪抗战是中国军队保护领土的一个光辉篇章。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守卫了自己的土地,击败了日本入侵者,展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南京保卫战什么时候发生的

南京保卫战什么时候发生的
实际上,在侵华问题上,日本国内上下虽有共识,但具体方略、实施手段却大相径庭。政府中的文官集团主张渐进渗透,军人集团却力主用快速高效的战争手段消灭中国的抵抗力量。而军人集团对待侵华也存在分歧,军部、参谋本部并不奢望一口吞掉庞大的中国,还是希望通过局部性的战争不断消耗中国军力,通过签订有利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巩固胜利成果,为最后全面吞并中国做渐进性积累。而一线官兵却扬言毕其功于一役,往往擅自修改上司指令,以下犯上越权行事,从“九;一八”事变到南京之战,一线日军屡屡抗命扩大战争规模,日本军部居然被基层部队牵着鼻子走,最后被迫默认现实。
有序变无序,撤退变溃逃
12日,日军对南京攻击达到最高潮。中午前后中华门首先失守,南京城防全线动摇,唐生智意识到按原计划14日晚撤退已来不及,遂决定提前至当晚撤退。12月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师以上指挥官开会,宣布了蒋介石11日晚发来的择机撤退的电报,部署撤退计划。其要点是“冲破当面之敌,向浙皖边区转进”。其实质是要求各部队以攻势行动,利用进攻之敌间隙,敌进我进,从正面突围,突围后转进皖南山区。笔者认真研究了命令“附纸”,其为各部队规定的“突围地境(即突围方向、地段)”、“行军地境(即行军路线)”和“到达集结地(即行军目的地)”,应该是可行的,突围部队经过努力,大部是可以完成的。尽管执行这一命令有困难,却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可惜兵败如山倒,计划如同废纸。
日本方面
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新的战斗序列。日本军队由华中方面军任主力,主要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构成。此外,还有通信部队、铁道部队、航空部队、工兵部队、兵站部队等。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淞沪会战令蒋介石几乎赔光了老本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均爆发于1937年,淞沪会战是高潮,南京之战是尾声。若非城破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骇人听闻,这场有如鸡肋的战役可能早就被湮没于历史云烟中,被人淡漠遗忘了。

回顾二十世纪世界十大典型战 役

回顾二十世纪世界十大典型战 役

回顾二十世纪世界十大典型战役二十世纪,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世纪。

在这个百年中,爆发了无数次的战役,其中有一些因其规模、影响力和战略意义而成为了典型。

以下就让我们一同回顾二十世纪世界十大典型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堪称“绞肉机”之战。

这场战役从1916 年 2 月 21 日延续到 12 月 19 日,德法两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个军事要塞,德军试图通过此战突破法军防线。

双方在狭窄的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炮火连天,尸横遍野。

这场战役使得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法军最终守住了凡尔登,也让德国的战略计划破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莫斯科保卫战,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遭受的首次重大失败。

1941 年 9 月 30 日,德军集结了大量兵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

苏联红军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他们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有效的战略,成功抵御了德军的进攻,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信心。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上的关键一役。

1942 年 6 月 4 日,美军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日本海军的进攻。

此役日本损失了 4 艘重型航空母舰,而美军仅损失 1 艘航空母舰。

中途岛战役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使美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从 1942 年 7 月 17 日开始至 1943 年 2 月 2 日结束,历时 6 个半月。

德军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的交通命脉。

但苏联军民在废墟中与德军进行了逐街逐屋的战斗,最终德军被苏军包围并歼灭。

这场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

1944 年 6 月 6 日,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这次登陆行动规模空前,为盟军在欧洲的反攻奠定了基础,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海湾战争中的“沙漠风暴”行动,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新形态。

揭秘林彪决战辽沈的制胜武器

揭秘林彪决战辽沈的制胜武器

揭秘林彪决战辽沈的制胜武器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让毛泽东将解放全中国的预言向前推移了4年。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名垂青史的战役中,一支神秘的情报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是东北野战军二局。

林彪再下决心攻打锦州辽沈战役前夕,东野二局已经是一支有着120名侦听员、60名破译员,总计400人,并配有40余部电台的技侦力量。

1948年9月10日,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决战计划,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大规模调动,兵锋直指锦州。

为便于指挥,位于哈尔滨双城的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准备南下,同时决定东北野战军二局同行,以利于工作。

9月30日晚,两列火车相继缓缓驶出双城。

乘坐在第二列火车上的是精干的东北野战军首脑机关,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正处在大战前的沉思之中。

在他们前面的那列火车上,东野二局在局长曹祥仁的带领下,几十部电台正严密监控着东北全境以及邻近地区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动向。

10月2日,列车接近郑家屯。

二局侦悉,蒋介石飞抵沈阳,东西兵团对进,夹击我围攻锦州之师。

敌新5军和第95师拟于葫芦岛登陆,增援东线侯镜如兵团,在海空军的支援下,向锦州推进。

林彪顿感压力倍增。

作为大军统帅,他不能不重新考虑部署。

敌军东线兵团增加5个师,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万一阻援部队顶不住,攻锦部队腹背受敌,攻锦就成了夹生饭;再者,由于南下时只带了单程的汽油,重炮、坦克、汽车可能撤不出来,后果将是严重的,整个东北的解放都有可能因此而大大推迟。

深夜,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根据二局的情报重新研究了情况,感到虽然情况有变,但仍有胜算,还是应该不顾一切地按原计划拿下锦州。

10月5日,二局报告,廖耀湘下达西进命令。

野司决定抓住战机,迅速攻占锦州。

10月10日凌晨,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

4纵浴血奋战,顶住了当面敌人9个师的轮番进攻。

二局的几十部电台严密监控着东、西线敌军的调动及锦州守军的情况。

敌军各部在何处,主攻方向在哪里,由哪个部队担任主攻,均有预报。

10月14日上午9时30分,东野发起对锦州的总攻。

经典战役——精选推荐

经典战役——精选推荐

经典战役经典战役1、【长沙会战】1938年⾄1944年,腥风⾎⾬的四次“长沙⼤会战”,是⼋年全国抗战中中⽇双⽅出动兵⼒最多(⽇军66万⼈次,中国军队100余万⼈次)、规模最⼤、历时最长的⼀次⼤会战。

这场震惊世界的会战前三次以中国军队的⼤获全胜⽽告结束,⽇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军共伤亡10.7万⼈,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

2、【中条⼭战役】1941年5⽉7⽇⾄⽉底,⽇军华北⽅⾯军集中了10万余⼈的部队,包括从华中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中抽调部队和飞⾏团,进攻晋南中条⼭地区中国第1战区的近18万部队,结果⽇军以1⽐20 的极⼩伤亡代价打败了中条⼭地区的国民党军,蒋介⽯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之耻辱”。

⾃太原会战后以来,⽇军⼀⽅⾯重点对⼋路军抗⽇根据地⼤举“扫荡”,⼀⽅⾯也多次攻击中条⼭国民党军队,但始终没有⼤的进展。

进⼊1941年后,⽇军鉴于百团⼤战后⼋路军消耗很⼤尚未恢复,遂决定先打击中条⼭的国民党军。

然⽽,中条⼭国民党庞⼤部队竟然不堪⼀击。

从5⽉7⽇⽇军发起攻击开始,中国军队“⼀经中间(被⽇军)突破,各部皆陷于包围零乱之中竟⾄不可收拾”。

3、【衡阳保卫战】历时48天的衡阳保卫战终因寡不敌众⽽以衡阳的陷落宣告结束。

但它却极⼤地⿎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

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记载:衡阳保卫战,10万以上的⽇军包围了1.7万名中国军⼈。

当中国军队在衡阳击败⽇本的第⼆波进攻并击毙2.5万⽇军之后,⽇本⾸相东条英机倒台。

经48天⾎战之后,衡阳于8⽉8⽇陷落。

⽇军死伤超过7万⼈,其中4.8万⼈被击毙;中国死伤1.5万⼈,其中7400⼈捐躯……4、【常德会战】1943年11⽉2⽇,⽇军10多万⼈兵分四路,动⽤空军、毒⽓⽡斯部队等向常德发起攻击。

中国军队20万将⼠奋起反击,以劣势装备和⾎⾁之躯与⽇军展开⽣死决战。

⾄12⽉20⽇,⽇军伤亡40000余⼈后败退,中国军队⽤伤亡50000余⼈的代价换来了胜利。

常德会战因战事惨烈,⽽被称为东⽅的“斯⼤林格勒保卫战”。

锦州战役到底有多难 为什么说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

锦州战役到底有多难 为什么说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

锦州战役到底有多难为什么说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本文导读:锦州之战是内战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之间的一场战役,它是在东北的其中一场决定性战役,是辽沈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

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也是全战役的关键一着,因为只有攻克锦州,切断东北与华北联系,才能将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封闭,就地歼灭。

锦州战役当晚林彪愁眉不展,收到此人战报后,他立刻来了精神。

凡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四野官兵,都知道6纵有个“攻坚老虎”,这个被誉为“攻坚老虎”部队就是东野6纵17师的师长,断臂兼短臂将军龙书金。

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省锦州的国民党军发起总攻。

1947年10月,龙书金率领全师乘8列火车从四平开出,前往上级指定待命的阜新附近。

见到林帅后,林帅严肃地龙书金说:“你们第17师是攻坚老虎,打四平搞了纵深爆破,打巷战有经验。

敌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之间的铁路局,是锦州的心脏。

这次单独调你们来,就是要你们搞掉范汉杰的指挥所和第6兵团指挥机关。

”按照命令,17师担任战役总预备队。

锦州战役由韩先楚的3纵和刘震的2纵主攻。

17师可以从3纵的突破口进去,也可以从2纵的突破口进去。

锦州战役是一场难啃的城市攻坚战。

面对城内范汉杰的数十万大军和城外众多防御工事,林帅把握并不大。

苏静将军后来讲述,在攻打锦州当天夜晚,林彪就坐立不安,愁眉不展。

晚上11点半时,忽报龙书金之十七师攻下铁路局大楼(国民党军锦州守将范汉杰的指挥所),林帅顿时精神振奋,面露喜色,当即嘱苏静记录,口述电文,嘉勉十七师。

当时,我军按预定部署向锦州守敌发起总攻,炮火轰击一小时。

待攻城部队一打开突破口,龙书金的17师这只攻坚老虎就不顾一切地猛扑进去剥腹掏心。

晚上11点他们就拿下了铁路局大搂——范汉杰的指挥所和炮兵观察所,使范汉杰的指挥所与部队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的联络完全中断。

帅林听说这么快就打到了敌人的首脑机关,当即口述了一个嘉奖令:部队投入纵深,发展迅速。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

内容简介(抗战时期保卫首都南京的战争)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

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

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

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历史影响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

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在南京失陷前后,国民政府各机关大多忙于政府机关的迁移工作,对于南京城陷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民众的安全问题并不关注。

蒋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对战争状态有正确的估计,他们也不可能有相应的战败后物质与心理准备。

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

因此,它们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

国家公祭日日军占领南京后,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保卫战。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主要内容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主要内容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主要内容八百壮士守四行是指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八百余名守卫军官兵在四行仓库英勇抵抗数万日军的进攻,坚守据点近5天的英勇事迹。

这是一段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历史,也是中国军民抵抗外敌侵略的重要篇章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段历史。

淞沪会战全称“第三次淞沪会战”,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全面入侵行动中的重要一战。

1937年秋,日军以“粉碎抗战一切!”为号召,进攻中国上海。

他们的目标是迅速攻占淞沪两市,从而突破中国军队的抵抗,并向华东沿海地区进军。

四行仓库位于淞沪交界地区,长约50米,宽39米。

这座仓库四周都有高墙环绕,只有两个进出口,是极其重要的据点之一。

1937年秋,国民党上海防线防守的最前线是四行仓库,防御任务落在中国军队的第88师37团。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从外国租界区域扣发子弹,直接向四行仓库猛烈进攻。

在强敌的进攻下,中国守军始终咬牙坚守。

日军屡次发动激烈攻势,但都未能攻破四行仓库的防线。

稍微放松了一刻,中国守军立刻组织反击,将进犯者推出去,这种情况使日军倍感压力。

由于日军对四行仓库的毫无作战经验,以及中国守军勇猛善战的坚定抵抗,使他们对攻打仓库增添了很多的惊恐和动摇。

同时,中国军队的后方也出动急行军进援,为四行仓库提供了物资和人力的保障。

然而,日军不甘失败,他们集结了大量兵力,在8月14日晨突然发起了新一轮猛烈进攻。

中国守军筑起了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坚决进行了阻击战,歼敌一百余人。

日军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但都被中国守军所击退,其损失惨重。

中国守军缺乏武器装备,尽管如此,他们用低矮的战壕和鲜血筑就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英勇抵抗史。

八百壮士坚守在四行仓库的大门前,面对重伤倒地的战友和厚重的烟雾,没有后退、逃跑的迹象。

日军的进攻一波又一波,像潮水般向他们冲来,但他们将每一波进攻都坚决地击退。

8月22日,日军的攻势再次进一步加强,他们使用了大量的步兵和装甲车,四行仓库几乎处于火海中。

中越战争纪实

中越战争纪实

中越战争纪实中越战争,又被称为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指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爆发的冲突。

该战争起因于越南军队对中国边境地区的侵略行为,最终以中方胜利结束。

这场战争对中越两国及整个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这场战争进行的一次纪实。

1978年12月,越南军队开始不断加强在中越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并积极进行军事演习。

与此同时,越南不断进行对中国的边境侵扰,并对中国民众进行攻击和诱拐行为。

这些行径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严重关切。

尽管中国多次向越南提出抗议,并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但越南方面一直置若罔闻。

鉴于越南的坚持侵略行为,中国政府最终决定以武力反击。

1979年2月17日,中方发动了对越南的军事行动。

中国军队迅速穿越边境,对越南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由于中国军队的技战术优势,战争开始时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中国军队迅速占领了越南境内的一些重要要塞,推进到越南境内的战略位置上。

在战争中,中国和越南出动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装备。

中国在中越边境地区集结了约20多个军事单位,包括步兵师、装甲师、炮兵师等。

而越南方面则集结了约30多个军事单位,从越南南部和北方地区调来了大量的军力参战。

战争中,中国军队展示出了高度的战斗力和士气。

他们以如火如荼的攻势击溃了越南防线,并将战争拖入越南境内。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如截断越南军队的后援线,迅速穿越越南境内,充分发挥了中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战略优势。

然而,中越战争也给两国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据统计,中方共有约8000多人在战争中牺牲,20000多人受伤。

而越南方面的伤亡则更加惨重,有数万人死亡,超过十万人受伤。

此外,战争还给中越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中越战争的结束主要得益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和中越边境的实际形势。

1979年3月16日,中国政府宣布暂停军事行动,越南方面也表示同意停火。

最新-抗日战争故事之百团大战 精品

最新-抗日战争故事之百团大战 精品

抗日战争故事之百团大战1940年8月,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从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先后集中了105个团,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挥下,对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8月20日至9月10日,为战役的第1阶段。

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华北日军的主要交通线进行总破击,重点是正太铁路全线,同蒲、津浦、平汉、平绥等铁路的一路分,发及深入我根据地的主要公路。

从9月20日至10月10日,为战役的第2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乘胜扩大战果,除继续破袭交通线外,重点是拔除交通线两侧及深入抗日根据地内的敌据点。

日军华北方面军遭到我连续两个阶段的沉重打击后,深感威胁严重,遂调集数万兵力,从10月上旬起,对我军实施报复性"扫荡".我军此后即转入反"扫荡"斗争,又予敌痛击。

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缴获各种炮50余门、各种枪5800余支(挺)。

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代价。

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2个师加强华北方面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胜利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

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比较日俄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

比较日俄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

比较日俄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日俄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两次战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1,战争地点:都是发生在远东地区。

2,战争规模:都是一场局部战争。

3,主要战场:主要参战国都是在别国领土上展开战争。

日俄战争双方为俄国和日本,但是主战场在中国东北;抗美援朝战争主要参加双方和中国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朝韩双方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是战场却是在朝鲜半岛。

4,爆发目的相似:都是对他国内政的一种干涉。

日俄爆发战争是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以及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美国参与朝鲜战争阻止朝鲜人民军南下统一则是为了维护其在朝鲜半岛的利益。

5,战争方式相似:都是海陆并进,海军和陆军协同作战。

日俄发生的战争不光有陆战,还有海战。

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必说,美国海军策动了著名的仁川登陆,以及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

6,战争双方国家类似:都是东方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中国)和西方国家(一个是俄国,一个是美国)发生的战争,而且结果都是以东方国家的胜利而结束。

区别:1,战争性质不同: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发生在日,俄两大帝国主义国家。

抗美援朝战争于美国一方来说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而对于中国来说是反侵略战争。

2,战争时间不同:日俄战争发生于1904-1905年,20世纪初。

朝鲜战争则发生于1950-1953年,二十世纪中叶。

3,发生地点不同:日俄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东北;抗美援朝战争主要发生在朝鲜半岛。

4,交战双方国家不同:日俄战争双方只有日本和俄国;抗美援朝战争双方为中国朝鲜以及韩国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5,背景不同:日俄战争:日俄两国既定的侵略政策的矛盾决定了日俄战争的历史必然性(一)日俄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二)俄国在远东奉行的霸权政策与日本发生冲突(三)英日同盟给了日本极大的国际支持。

抗美援朝战争:(一)朝鲜半岛的分裂(二)金日成欲武力统一朝鲜(三)朝鲜人民军的南进与美国的干涉(四)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6,战争原因不同:日俄战争:(一)俄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对华侵略的加紧(二)日本的“大陆政策"和对俄战争准备(三)战前的形势:到1902年春,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

我国近代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战斗

我国近代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战斗

我国近代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战斗在中国近代历次重大战争中,有一些著名的战役、战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抵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压迫和军阀专制的光辉历史。

下面依照时间顺序,择要作些简单介绍:定海之战:指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军队在浙江定海进行的两次战斗。

第一次战斗起于1840年7月4日。

当时,英军无理要求驻守定海县的清军投降,遭拒绝后出动4艘军舰发起进攻。

清军总兵张朝发率水师顽强抵抗,终因船小炮少,力不支敌,致使定海被英军攻陷。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的战斗。

第二次战斗是在1841年9月底,当时英军为了扩大侵华战争,调集31艘舰船,载陆军2100多人,再犯定海。

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史称定海三总兵)率守军5000余人与敌血战六昼夜,因组织指挥失误等原因,战斗失利,三总兵先后壮烈殉国,定海再陷。

镇江保卫战:指鸦片战争中清军在镇江抗击英军入侵的一次战役。

1842年7月,英军集中舰船72艘、士兵7000余名进攻镇江。

驻守城内外的4000多名清军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了巷战和肉搏战,但由于力量悬殊而最终失利,副都统海龄自杀殉职。

此战是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受挫最大的一战。

战后英军抵江宁城下,逼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金陵之战:指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1853年2月9日,洪秀全率领太平军10万余人,船万余艘,从武汉顺江东下,连克数城,继而于3月20日攻克了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陵,守城的1万多名清军被歼大半。

后洪秀全改金陵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南北对峙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

大沽之战: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天津的门户大沽口进行的三次抗击英法联军的战斗。

1858年4月的第一次大沽之战和1860年8月的第三次大沽之战,清军都失败了,只有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之战清军获胜。

当时,英、法、美三国以“护送”公使们进京换约为借口出动联军舰队,突然对大沽炮台发动攻击,清军立即开炮还击。

解放战争50余次重要战役全集

解放战争50余次重要战役全集

解放战争50余次重要战役全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苏中战役定陶战役中原突围战役大同集宁战役新开岭战役四平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东北夏季攻势东北秋季攻势东北冬季攻势平汉陇海路破击战役张家口战役豫北攻势滑县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宜川战役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役挺进大别山豫西战役胶东保卫战洛阳战役豫东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济南战役辽沈战役锦州战役塔山战役黑山战役辽西战役淮海战役沈阳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州战役漳厦金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广西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成都战役滇南战役西藏战役上党战役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9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古属上党郡),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城打援战役。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一面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以受降为名,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1945年8月中旬,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秉承蒋介石旨意,以其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第19军、第61军一部和部分伪军共1.7万人入侵晋东南,自临汾、浮山、翼城进占被我地方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和已为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等县城,其军部率第68、第69师主力及暂编第38师一部驻守长治(以长治为中心的地区,古称上党郡),其余部队和地方团队守备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关等县,企图以此为依托扩占整个晋东南。

与此同时,第一战区第3、第16军经风陵渡到达运城以南,第11战区以第15军留置豫西,以第40军、新8军及第30军向郑州集中,拟沿平汉路向北推进。

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军区坚决歼灭进入上党地区之敌,除去心腹之患。

自8月26日起,中共中央军委先后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集中太行、太岳军区主力首先歼灭阎锡山进入长治的部队,收复上党地区,消除腹心之患。

朝鲜战争的转折点----铁原阻击战

朝鲜战争的转折点----铁原阻击战

朝鲜战争的转折点----铁原阻击战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大溃败,一直退到铁原附近,当时全军弥漫着恐慌、沮丧和互相埋怨的气氛。

谁也不知道美军的攻势到哪里为止。

但彭德怀觉得不能再退了,便命令六十三军坚守十五到二十天——哪怕把六十三军打光。

当时的该军军长是傅崇碧(后来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

这一仗打得很惨,部队一上去就光了,很多阵地失守时,不断有战士跳崖(当地山势很险峻),彭德怀时常在半夜望着漆黑的前方潸然泪下,战斗结束后十九兵团政委李志民也流下了眼泪,但这一仗使美军的攻势减缓了,最后直至停顿,把战线控制在了三八线一带,开创了朝鲜战争阵地战的先河。

这是一场我军伤亡巨大,异常惨烈的战斗,战后彭德怀对傅崇碧说,你要什么,傅回答,要兵!彭说,我给你两万。

铁原阻击战的结束,标志着第五次战役结束!五十三年前发生在朝鲜中北部铁原的这场战斗,硝烟早已散尽,但官方对于它讳莫如深的态度以及各种难以解释的迷团,对于沉迷在战史里的发烧友们来说,情不自禁想做的就是:试图透过历史时空去还原那场残酷的战斗,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感受浓烈的血腥。

想说清铁原阻击战,还是从头一步步地、慢慢地来吧。

先说说铁原的地理位置,铁原位于朝鲜的中北部,与金化、平康构成铁三角,是汉城至平壤铁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几条重要公路的交汇地,这里山峰耸立,山岭连绵。

是战争中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战略交通枢钮,也是攻击敌人遏制对手进攻态势的战略要地,任何军事家对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不会视而不见。

李奇微无疑是朝鲜战争中扬名立腕的美国杰出的陆军战将,他洞察局势的独到眼光和扬长避短不拘一格的指挥艺术,使其在名将如林的世界军事将帅名册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闲话休讲,还是让我们跟随李奇微的思想一起回到五十三年前的朝鲜铁原,看看这位将军当时在想些什么吧。

在《朝鲜战争》的一书中他是这样说的:由于轻而易举地抵达了临津江,我起先甚至想进而推进至临津江与礼成江(礼成江从临津江西面、开城的附近注入黄海)之间的广阔沿海平原。

林南战役:赶走鬼子兵,解放一座城

林南战役:赶走鬼子兵,解放一座城
林南战役 : 赶走鬼子兵 , 解放i座城
本 刊记者 崔汉琦
2 0 1 5年 8月 , 我 回家 乡 林 州 , 见 到 了父 亲 当 年 的老 师 ,如今 的林 』 、 H 市教 师进 修学 校 校长 崔 向 宇。 中午 就餐 时 , 我 又 见到 了林 州教育 界久 负盛 名
的人物 —— 蔺 同林 先生 。 我 与蔺 同林 先生邻 座 , 谈 到今 年 是抗 战胜 利 7 0周 年 , 老先 生 说 : “ 现在 的 日
的好 多人 都 逃 往 山西 、 陕 西避 难 了 , 留下 来 的人 , 每 天 都 在 提 心 吊 胆 地 躲 避 鬼 子 和 伪 军 的 搜 查 … …直 到有 一 天 , 八 路 军 来 了, 打 跑 了伪 军 , 赶 走 了鬼 子 , 让大家 重 新过上 了安稳 日子 。
人 口的地 区 。 林 南战役 使林 县南 部 、 辉县 北部 的 日
己的人 生 。 当然 , 我还 非常 庆 幸遇到 了一 批又 一批 好学 生 , 实现 了 自己的人 生价 值 。 ”
( 责 编 阿 宁 )
安司令部。同时,东集 团军亦歼伪暂编第 4师第
l 0团 、 伪 暂编 第 4师 师 待命 。东 西 两 集 团军乘 胜 南 下 ,
追 歼 敌 军 残 部 。2 4日, 闻 讯 由安 阳 出援 的 日军 1 0 0 0余 人进 抵 林县 , 从辉 县 出援 的 日军 4 0 0余 人
到 达 临淇 。 2 6日, 两 路 日军 会攻 原康 , 遭 到 我西 集 团军 的 阻击 , 被迫 于 当晚渡 淇 河撤 至林 县 县城 。
面侵 华 。 据他 回忆 , 当时只 觉得 每天 都是 飞机在 天
8 3挺 、 步枪 3 l 1 8支 , 击 落 日机 1架 , 攻 克 与 收 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次惠州的攻守战,惠州一个粤东小县,正所谓弹丸之地,孙中山挥军东指,御驾亲征,天上飞机,地底地雷,海岸大炮,当时可以动用的新式攻战手段都用上了。惠州孤军坚守几达半年之久,始终岿然不动,的确是吸引了海内外的注意。当时上海美国人办的《密勒氏评论报》要编一本中国现代二百名人传,用中英文合璧出版,其中收有陈家军总指挥叶举,来信约写小史。时吴佩孚坐镇洛阳,正是康有为贺吴寿联所谓“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的全盛时代。以为惠州守军军长杨坤如会有什么神机妙算,于是借开军事会议的机会请杨坤如来作守城报告。杨当即派了一个代表出席,出人意外的是这位代表说到守城经过的时候,竟然夸夸其谈惠州城墙高逾二丈,厚亦一丈几尺,易守难攻。杨军长扶乩,菩萨亦预言逢凶化吉,诸如些类,守城功绩差点泡汤。杨坤如得到消息,立即改派一位惠州资深退伍军官林步云(成登)赶去洛阳,挽回影响。----
这样僵持到八月中旬,洪兆麟解围的援军开到了。围城的军队仓促应战,混乱不堪,守军开城夹击。攻守的形势反过来了,陈家军长期困守,现在放手冲杀,莫不勇气百倍。东征军尽是一些骄兵悍将,强敌当前,纷纷溃退,惠州于是宣告解围。
解围之后,陈家军稍作休速,立即乘胜进发,赶去“拿下”广州。前锋到达石滩,总指挥叶举声称要与部属痛饮于广州陈塘。可是事与愿违,孙中山下令所部迎头痛击,陈家军狼狈败退。事后各回原防,又得苟延残喘。
第二,是陈炯明的叛变革命,孙中山亲自组织讨伐。陈炯明盘踞惠州,孙中山在1923年曾6次亲临惠州前线督战,细读几个版本的《东征日记》,发现孙中山当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最高统帅那样视察、运筹一下,而是直接指挥大炮发炮,甚至有亲自发炮这样的记载。惠州文史资料显示,孙中山1923年6次来到惠州,先后到过飞鹅岭、梅湖山、葫芦岭、博罗白沙堆、虎头岭,视察部队,亲自指挥发炮轰击惠州陈炯明叛军,甚至操纵大炮,而且根据当地天气情况下达进攻命令,比如1923年7月下旬,惠州暴雨,江湖水涨,孙中山决定利用此有利机会猛攻惠州城,他亲自来到惠州梅湖山上的重炮阵地,指点从长洲要塞运来之十五生大炮炮手发炮,该炮因炮弹储藏太久,效果大减,射击未能达到惠州城,孙中山命每弹加3磅黑炸药注于藕孔中,结果连发数炮均能达于惠州城。9月20日又赶赴梅湖炮台,直接下令发射15枚炮弹攻打惠州,并于第二天在梅湖重炮阵地向惠州城亲自发射了6枚炮弹。他还登上惠州城的制高点飞鹅岭视察并指挥攻打事项,命程潜主持攻打,令飞机队助战。其间孙中山还直接写信给邓演达,叫他组织部队挖地道,用地雷攻城。这样深入地指挥军事的具体行动,在孙中山的革命历史中是不多见的,可以说是惟一的一次,因为没过多久的1925年,他就病逝了。
地雷炸不开惠州城,孙中山从虎门威远炮台谳来的海岸大炮射出来的重五六十斤的“猪仔炮”虽然破坏了一些防御工事,毕竟影响不大,至于有时飞来的少数飞机只能作为示威的手段。因为不是正式轰炸机,投弹只是随手扔下来,既瞄不准轰炸目标,也没有多大杀伤力。曾经有过一颗炸弹落在居民余额的屋顶上,只炸落一块砖头的故事,威如何,可想而知。
至于惠州城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当时惠州守城的军队是杨坤如率领的第六军,由于进攻惠州的是滇军和桂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形中给守城军队提供了鼓舞敌忾的材料。加以前几年惠州人对陆荣廷、莫荣新那批桂系军阀盘踞广东压榨人民,野蛮残暴的那一套记忆犹新,现在听见攻城的又是桂军。如果他们真的攻进城来,惠州还有活路吗?所以当时惠州军真的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这样足足打了将近半年,城中食物搜罗净尽。,杂粮吃光了,蕉叶、树皮也吃光了,草根也挖光了,甚至于吃纸,吃塘泥。虽然苛捐杂税,巧立名目,他们虽有怨言,还是把钱掏出来支援军用。关于地雷攻战的记载,就我现在所看到的这方便的材料,有说是第一年挖地道,没有地雷,第二年才埋地雷的。这种记载与事实似有出入。1923年第一次攻城,我还在广州上学。那年底我从广州绕道香港坐船到沙鱼涌,再从沙鱼涌走路回惠州老实,听惠州人说过地雷攻城的事。后来看到孙中山1923年7月31日从东江前线给邓演达的亲笔信,里面提到“惠州之破,仍当以地雷为最有把握。而前者所作工事不妥,近日所作,又为水坏。水退之后当要继续行之。拼十日之工,当无不成。此又要兄速来,以资熟手。”可见地雷攻战在1923年是确凿无疑的。1924年我因病休学在家,第二次围城是我新身经历的,并没有听到过什么地雷的爆炸,可见第二年地雷攻城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上面这几点,应该足够有理由说明惠州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在看阅惠州文史资料时,发现一篇可能当时目睹耳闻其事的老先生写的文章,很有意思,不怕辛苦将其打出来放上供西子诸友看看:
二十年代惠州那场攻守战前后
廖辅叔
1922年6月,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击总统府。孙中山脱险去沪,认为这一次的变乱是“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自言“中间出死入生,失败之数,不可缕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是年年底,孙中山集合广东、广西、云南各省的军队,组成诸路讨贼军,对陈家军进行全面的夹击(陈家军是孙中山对陈炯明叛军的称呼,表明它是姓陈的一家的军队,不是革命的军队)。陈家军兵如山倒。陈炯明自知广州不保,于是把部队集中惠州、梅县、潮汕一带,保全实力,伺机反扑。
惠州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写下这个题目,我自己都感到好笑。但近日因为要弄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的稿子,看不一般。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曾经亲自组织过11次起义,有两次发生在惠州(其中一个三洲田后来算是深圳的了)。这倒没什么特别的,我注意到的是,在这些起义中,孙中山其实亲自参加的不多,但他从中发现单靠各地会党举事,各地配合不容易,没有真正的武装参与,在非冷兵器的现代是不可能成事的。于是转而在新军中发展力量,才有最后武昌起义的成功。这是孙中山认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在这一步中惠州的起义提供经验给他以总结,这是中国民主革命前期直到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共产党人“枪杆子里出政权”真理的开端。
叶举幕下聚集了一批文人清客,没事就打诗钟。这一年叶举的四十岁生日,他曾作七律十二首历叙他生平行事,对于辛亥革命,讨伐龙济光,援闽军事,平定广西等等都有明白的叙述,独是对于背叛孙中山这一段是含糊其词,只说什么“人竟开门甘揖盗,我怜同室自操戈。恩仇成败都闲事,只恐苍生涕泪多。”好象他是为民请命的样子,说到惠州围城他有一联是“百战关河凭健将,千年城郭不惊雷”,突出那地雷攻守的战斗。但他毕竟自知背叛孙中山是冒天下之大不讳,前途不会是光明的,所以第十二首有“飘摇风雨一年中,桑土绸缪计易穷”的话。有人读了,认为叶举这样说不免泄气,不过这实在是他要说的真心话。他与陈炯明的关系正如他另外一首诗说的“身拼九死鸳盟定”,只有硬着头皮干下去罢了。
1924年冬天,段祺瑞在当京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同时冯玉祥也来电邀请。陈炯明竟想钻孙中山北上的空子,自封为救粤军总司令,准备进攻广州。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决定东征,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由军校校长蒋介石率领,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由于得到当地农民的支援配合,学生军所向克捷。2月15日攻下淡水,27日占海丰,3月上旬连克普宁、潮安、汕头,27日破林虎主力于棉湖。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有一篇记述孙中山逝世的文章说“卒之前犹及闻党军捷报也。”孙中山生前痛感自己没有真正可靠的革命军队,所以决心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现在黄埔军校学生军果然不负孙中山期望,旗开得胜,对孙中山无疑是临终前最大的安慰。
上世纪初的惠州城城墙高耸,四周山环水绕,城墙前面路狭难近,东北两门倚东江,西门外横亘西湖,构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素称天险。然而,这都不是孙中山讨伐陈炯明时攻不破惠州的真正原因,有不少专家研究时都提到了,其实这都是因为原来孙中山调集参加讨伐陈炯明的军队来自各省,其中尤以滇桂军阀为主,这些军阀却都并不是真心帮孙中山讨伐陈炯明的,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来,出人不出力,之所以要孙中山亲自下令发炮,甚至亲自操控发炮,可能原因就在于此。于是,孙中山发誓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其它人靠不得。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实行国共合作的孙中山立即派蒋介石到苏联学习建军经验,回来后马上建立了黄埔军校,由于有共产党人的参与,军校一开始就在思想上领先于军事,“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军校师生们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建立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作风,被称为黄埔精神。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这一切,不能不说跟惠州有关。
第四,由于上述一说成立,在国民政府组织的两次东征中,周恩来、蒋介石等也数次直接来到惠州指挥战斗,不少当年的黄埔学生兵后来的国共战将,都曾在东征时在惠州第一次参与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具体的难以数出名字,因为当时这些后来的名将那时还是一个小学生兵,东征日记记载的也不多,但既然是黄埔军校学生兵为主力打下惠州,不管其后来成了国民党名将还是共产党名将,他们的军事生涯当以惠州起步。东征时黄埔学生军所展现的英勇顽强、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应该也同时成为后来中国武装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讨伐陈炯明的主要战役发生在攻取惠州,然而,在数倍于陈炯明叛军的攻城部队带着远远优于守城部队武器的长达半年努力下,惠州城依然的不破,孙中山在认真总结思考之下,发现有武装还不成,关键是要有一支真正的跟自己革命理念相一致的武装。于是,黄埔军校诞生了。这是孙中山从讨伐陈炯明、攻打惠州城得出的最重要的启示。
这一个时期国民党内部又有一部分人认为兵连祸结,不如化干戈为玉帛,主张孙陈和解。特别是吴稚晖,向孙中山讲说陈炯明的好处,说他从来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贪财,不讨小老婆,是一个有用之才。孙中山听得多了,就说,那好,只要他写一悔过书,我不把广东交给他,我专心统军北伐。但是陈炯明死不认错,所以妥协方案无法实现。加以孙中山当时正在忙于国民党的改组,实行国共合作,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开过之后,他又忙于整顿内部,无暇兼顾军事,围攻惠州差不多成国例行公事,飞机有时飞来,也只是撒放传单,希望他们幡然来归,本帅自当一视同仁,共广东建设大计。陈家军鉴于上次冒进的教训,也不敢妄然蠢动,所以1924年就有点象是暴风雨前的暂时平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