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与英伟达(NVID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仁勋与英伟达(NVIDIA)
在美国硅谷,曾经有不少华人书写过辉煌的历史,例如王安、王嘉廉、杨致远等,如今他们大多退出一线舞台。有一位足以比肩前面三人的华人企业家,至今仍活跃在硅谷,并不断创造奇迹,却长期游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他就是NVIDIA创始人黄仁勋。
(一)艰苦的求学阶段
黄仁勋于1963年2月17在台湾台北出生,父亲是一位化工工程师,母亲是一名教员。
黄仁勋和哥哥后来被送往美国,在肯塔基州一间环境比较凶险的寄宿制基督教学校就读。那段岁月锻炼了黄仁勋的领导力与适应力,因为他不仅能与大他7岁的、浑身刀疤的室友和睦相处,还能教他怎样读书。而他自己经常在学校要求所有人做礼拜的时间,躲到衣橱里,等大家都走后独自看书。
为了谋生,哥哥在附近一家烟草农场干活,黄仁勋放学后负责清扫男生宿舍,包括厕所。由于经济困难,两个孩子想念父母时,只能把想说的话录成带子,寄回家中。这样的日子持续两年。
黄仁勋后来说,这两年他上了危险的一课,自己不仅没有变坏,而且学会了独立、适应与坚强。
16岁那年,他通过高中联考,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主修电机工程。在俄勒冈州立大学,他不但收获了专业知识,还赢得了爱情。1983年,黄仁勋20岁,就“大言不惭”地对工程实验室的伙伴,同时也是他的第一位女朋友Lori许诺,自己会在30岁的时候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黄仁勋的真心与壮志打动了对方,五年后他们结婚了。
(二)早期工作的积淀
1983年大学毕业后,黄仁勋怀揣梦想,直奔硅谷。他踏入硅谷的第一步是加盟AMD公司并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师,周围一堆博士,他倍感压力,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到斯坦福大学深造,并取得硕士学位。这为他后来创办NVIDIA打下了最初的技术基础。而AMD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培养了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
两年之后(1985年),他跳槽到LSILogic。这也是一家芯片公司,但比较倾向于芯片的图形处理。他在设计部门呆了两年后就要求调到销售部门,并最终成为集成芯片部门的总经理。对于这一转变,黄仁勋说:“从工程部转到销售部,这是我曾经做出的最佳职业选择,我逐渐学会了产品的设计开发如何与市场结合。因为我意识到,消费者并不关心你从哪家商学院毕业,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的产品对他有什么好处。”
那时候的硅谷,不仅AMD,甚至Intel都还仅仅是半导体公司中的小字辈,而微软也才刚刚把自己的MS-DOS卖给IBM。无论是CPU还是图形芯片,都没有出现如今天这样一两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而是群雄逐鹿的格局。
与格局相对明朗的行业相比,在这类创业型的公司里,更容易学会如何把握机会,也更容易尝到何为失败。
(三)公司的初创时期
工作期间,黄仁勋结识了SUN公司的两个工程师——克里斯和普雷艾姆。三人经常到硅谷高速旁的一家咖啡馆畅想未来。1993年,在三人共同创办了NVIDIA,立志要打造一个图形芯片帝国。其中,克里斯担任副总裁,普雷艾姆担任首席技术官,黄仁勋因为既有技术又懂销售,所以做了总裁兼CEO,这两个职务他一直担任至今。
黄仁勋有意将上班的第一天定在1993年的2月17日,正好是他30岁的生日,也正好兑现了他对妻子的承诺。
一个有趣的插曲是,黄仁勋在创办公司时曾经给一位分析师打电话,想听听对自己准备在图形芯片领域创业的建议。这位叫乔恩的分析师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告诉他,这个市场还没起步且已经乱成一团了,现在已经有将近30家公司,你最好别干这个。”但黄仁勋并没有听从对方的建议,因为直觉告诉他,图形芯片会在未来大放异彩。
(四)初期的失败与教训
NVIDIA的第一次选择,恰好反映了几位创业者以往的技术经历所给予他们的影响——喜欢另辟蹊径。他们摈弃当时渐成主流的多边形成像技术,选择了并不被人看好的正方形成像技术;重视芯片的多功能性,因此选择了集成游戏手柄、声卡等多重功能的思路。
但这款名为NV1的产品并不成功,而且花光了NVIDIA筹措来的第一笔投资。最困难的时候,公司的资金只够维持30天运转。为了生存,黄仁勋不得不裁员,公司规模从100多人缩减到30多人。
在危难时刻,挽救黄仁勋的是日本游戏巨头世嘉SEGA公司的700万美元订金,世嘉看好NVIDIA芯片对于游戏的良好集成,请他们开发土星游戏机的显示芯片,来对付任天堂和索尼。世嘉建议NVIDIA开发NV2时采用多边形成像技术。不幸的是,首席技术官普雷艾姆一意孤行,固执于正方形技术,NV2芯片还没有开发完成就被世嘉放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被黄仁勋的真诚所感动,世嘉并未予以追究,而是象征性地将NV2买来另作他用。
NV1、NV2的两次失败,让黄仁勋痛彻心扉,他决心走出技术的迷圈,向市场学习。首要之举,就是请来多次获奖的技术天才戴维·柯克博士担任首席技术官,并为他组建了一个在堪称豪华的研发团队,开始卧薪尝胆。而世嘉的700万美元订金帮助NVIDIA撑到了Win95时代的到来。
(五)不曾止步的创新
Win95时代的第一个骄子并不是黄仁勋,而是3DFX公司,3DFX开发出了大名鼎鼎的VOODOO显卡,将用户带进了3D时代。
但随着电脑图形化时代的到来,显示芯片成为PC系统中被注目的焦点,市场需求空前强烈。英特尔推出AGP接口,取代传统的PCI接口,支持3D加速卡。微软在Win95系统中推出支持3D的Direct3D程序接口。
然而,很多图形芯片公司对正在发生的革命浑然不觉,依旧坚持自己的接口标准。黄仁勋敏锐地意识到,要想成功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果断地决定全面支持微软的接口。
找对了方向的黄仁勋,在沉默了近3年之后推出了NV3,即Riva128,并大胆采用当时仍处于试验阶段的AGP概念。而不久后的简单升级版Riva128zx,则是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小影霸”。Riva128系列的成功,让黄仁勋一吐之前的“晦气”,也帮他攒下第一桶金。
不过,真正让NVIDIA扬名的是之后发布的TNT和TNT2两款产品。在1998年秋NVIDIA推出了TNT,走性价比的路线,由台湾代工生产,价格便宜很多。TNT是一种炸药的名字,而黄仁勋的TNT也果如其名,成为图形芯片行业的一枚重磅炸药,响彻云霄,被称为超级显卡,性能比3DFX同期推出的VOODOO2强很多。
半年后,还没等3DFX回过神来,黄仁勋又带领NVIDIA推出更强大的TNT2,性能再次秒杀VOODOO系列,彻底奠定了NVIDIA的高端地位。从此NVIDIA一举占据了显卡芯片市场的主流位置,把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挤到边缘领域。黄仁勋的勤奋、眼界开阔、敢于调整和抢占新市场的策略帮助了他。
反观3DFX,由于沉醉于自己的标准,坚持老技术,结果被市场的洪流吞没,产品无人问津。2000年12月,3DFX被NVIDIA收购。
(六)划时代的图形处理器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图形处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黄仁勋感觉到,计算机需要一种专门的图形处理器来分担CPU的压力。这个想法最终在1999年变成现实。1999年8月,黄仁勋推出全新架构的显示芯片,全球第一个图形处理器GeForce256,率先将显示芯片业带入GPU时代。此后,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中央处理器)的另一个重要的计算单元。
第二年,在公司推出第二代GPU的时候,他提出了令对手胆寒的“黄氏定律”:NVIDIA的核心战略就是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一番。该定律与著名的摩尔定律相仿,但进化速度是后者的3倍。这种近乎疯狂的产品更新速度,让很多跟不上节奏的厂商纷纷离场,NVIDIA则继续巩固自己作为行业领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