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钱江新城CBD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及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07.钱江新城CBD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及实践
俞顺年陈松
[摘要] 本文以杭州钱江新城CBD的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实践为例,通过系统研究成果总结,从多学科的视角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一整套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法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新条件下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钱江新城CBD 公共空间管理法规奖励机制
1. 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国内规划实践
1.1 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涉及全体市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广大市民规划、设计、管理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非公共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1.2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领域的局限性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建设了大量公共空间,大量实践也促进了公共空间的研究。然而,绝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设计。事实上,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个规划设计问题,因此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必须采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城市学等各方面的视角进行横向综合研究,而不能局限于物质设计的层面。
从规划理论的角度,传统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有何启示?在投资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确定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谁是公共空间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公共空间的建设如何
作用于社会服务、提升城市活力或“人气”,从而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通过什么政策和技术途径才能促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的发展?如何建立有理论依据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框架?这些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都超过了物质设计的内容。
传统规划实践偏向于公共空间的物质属性,而缺乏对公共空间其他属性的研究和分析,因此难以回答“如何更加有效地规划、设计、建造公共空间”等问题,特别是难以指导在公共空间建成后大量的管理问题。
2、杭州钱江新城概况及公共空间规划实践背景
2.1 钱江新城概况
从2001年起,杭州为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并解决城市化推进中的一系列矛盾,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下,杭州借助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提出了“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跳出了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一直围绕西湖呈现团块状空间形态,并于2000年启动了杭州城市新中心CBD区域——钱江新城的开发建设。
图示1: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实景图
钱江新城总用地15km2,CBD核心区占地4.02 km2,其中可开发用地159 hm2,规划总建筑面积850万m2,地下建筑面积达230万m2。经10年的开发建设,现基础设施已基本成形,约三分之二的土地已出让并陆续开发建设。
2.2 公共空间规划建设起源
根据国际著名城市中心区的建设经验,钱江新城在建设之初就十分重视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把系统化、规模化的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纳入规划战略中。从2006年,新城建设管委会结合历年来的规划建设实践经验,开展了经住建部立项的《CBD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展规划研究——杭州市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核心区)》“建设部2006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研究开发项目(06-K9-48)”课题研究和实践工作。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项目不但重视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而且关注到在新条件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属性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止步于物质建设的不足之处,为研究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钱江新城公共空间的进一步完善,对其他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国内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
3. 公共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详细技术内容
3.1总体思路
本课题研究研究以钱江新城核心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实践为案例,首次全面地回顾了西方城市规划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理论和演变过程,特别是提出了公共空间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涉及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范畴,弥补了传统公共空间研究局限于物质建设及设计的不足,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时,通过评估框架分析新城核心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通过理论综合、案例对比,为该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充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借鉴,对于国内的公共空间研究也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的学术路线框架如下:
图2: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3.2 研究技术方案特点及创新
3.2.1 开创性地采用多学科视角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横向综合研究
提出适合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方针、模式和机制,弥补了国内传统公共空间研究局限于物质空间层面的不足。
本研究的重要论点是基于美国学者班内基(Banerjee)、纳米斯(Nemeth)及斯密特(Schmidt)等人近年来提出的观点,即: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不是从“完全公共”到“完全私有”的简单线性分布,而是包含了多样属性,具有多向量的特点。根本而言,公共空间属性的多向量包括其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属性三方面,特别重要的是:这三个权利可以各自分开、分离、组合。因此,本次课题研究对公共空间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开拓了公共空间研究的新领域。
3.2.2 针对私有投资参与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管理的开创性研究填补
了国内空白
本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是提出要打破传统国内公共空间理论中局限于“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物品,必须依靠政府来提供”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思维定式,在国内率先引入美国内发达国家“私有公共空间(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简称POPS)”的概念,即指由非公共投资在非公共产权土地上建造的、但是供公共使用的公众活动场所。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里,这样的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因此规划、建设、管理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此意义上,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公共空间实践已经敏感地关注了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理,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4. 钱江新城公共空间规划实施成果
4.1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公共空间项目实施情况
4.1.1钱江新城公共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
从2006年起,钱江新城管委会运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政府投资的公共空间项目为示范工程,建成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多种公共空间网络体系,主要项目包括:市民广场、城市阳台、城市两翼阳台、森林公园、世纪花园、沿江景观带、新塘河绿化带、地下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及社会投资项目公共空间网络,至2008年12月,各类型公共空间建成面积约165万平方米,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城市共享空间。
4.1.2 钱江新城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情况
钱江新城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政府投资的公共空间建设的一大亮点,坚持贯彻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在“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建设理念指导下,从2004年起至2010年,新城已建成波浪文化城、市民中心地下公共空间、富春路地铁站及连接各街区的地下公共通道等,形成庞大的商业、文化、交通等综合性地下空间,其地下公共空间包括“十字交叉型”的两条主轴线,即中轴线地下空间空间和富春路地下公共空间。
其中钱江新城中轴线地下公共空间从城市阳台开始贯穿波浪文化城、地铁站、市民中心地下城、钱江路过街通道、市民公园地下车库等大型公共活动场所,长达千余米,是一条连续的、充满活力且吸引人的地下公共空间走廊。
富春路地下公共空间以富春路为主轴,位于其南侧地块内,西起市民路,东至江锦路,全长约1.6公里。富春路地下公共步行系统借助地铁四号线三个车站的设置,通过地下公共空间有效地疏散了地铁的人流,解决了富春路两侧的过街问题。此外,富春路地下步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