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解剖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腹部

局部解剖学-腹部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腹膜后间隙的应用解剖学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作用

腹膜后间隙的应用解剖学在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作用
[ 考文 献 ] 参 [ ]G E E 1 R V N K M.E dm ta cne [ ] urn Po . no er l a cr J .C r t rb i e
1ms i nc r. 9 e n Ca e 1 97, 21: _ 1 4. 94一 0


子 宫 内膜 癌 手 术 的 目 的在 于 切 除 子 宫 及 癌


淋 巴结 清 扫 后, 受 体 外 放 疗 能 明 显 增 加 肠 道 并 发 接
症 的发 病 率 l 。本 文 4例 发 生 晚 期 较 严 重 的放 射 损 3 J 伤 , 中 3例 为 广 泛 性 子 宫 切 除 加 盆 腔 淋 巴 结 清 扫 其 术 , 粘 连 性 完 全 性 肠 梗 阻 , 了肠 粘 连 松 解 术 及 1例 做 部 份 小 肠 切 除 术 , 发 率 为 1 % , 文 献 报 道 的 基 复 3 与 本 相符 ] 。在 今 后 的 治疗 中 , 意 放 疗 技 术 , 用 多 注 采 野 照 射 , 少 正 常 组 织 受 量 等 , 降低 严 重 放 射疗 法 减 以 并 发症 的 发 生 率 。
维普资讯
云南 医药 20 0 2年 第 2 3卷 第 4期
j [ 验 P<0 0 , 显 著 性 差 异 。 见 表 1 检 .5 有 。
表 1 两 组 复 发 率 比 较
二 、 短 手 术 和 开 始 放 疗 的 间 隔 时 间 , 能 减 少 缩 可
时 不 能 全部 消 灭 肿 瘤 , 可 使 瘤 细 胞 活 力 降低 , 而 却 从 起 到 预 防或 制 止 扩 散 的作 用 , 者 相 辅 相 成 I 。一 两 2 j
般 文 献 报 道 是 只 作 根 治性 子 宫 切 除 不 作 术 后 放 疗 ,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介入治疗后评估
介入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治 疗效果、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 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 征。
详细描述
CT检查通过多层扫描技术,能够获取腹膜后间隙的横断面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肿瘤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CT检查对 于腹膜后肿瘤、炎症、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目录
• 腹膜后间隙概述 • 腹膜后间隙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腹膜后间隙的正常影像解剖 • 腹膜后间隙的异常影像解剖 •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的临床应用
01
腹膜后间隙概述
定义与位置
定义
腹膜后间隙是位于腹膜壁层与腹膜腔之间的潜在间隙, 是人体最大的隐秘间隙。
位置
腹膜后间隙上起横膈,下至骨盆上缘,左右两侧大致与 腹膜腔对称,但腹膜后间隙并不与腹膜腔相通。
粘连,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治疗需要根据炎症的原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处理。
腹膜后间隙出血
总结词
腹膜后间隙出血是指腹膜后间隙内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详细描述
腹膜后间隙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外伤、肿瘤侵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出血可能导致腹膜后间隙的肿胀、疼痛和 压迫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治疗需要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01 腹膜后间隙的主要器官包括肾脏、胰腺、十二指 肠等,这些器官在影像学上呈现出不同的密度或 信号。
02 腹膜后间隙内还有一些重要的结构,如输尿管、 精索或卵巢动静脉等,这些结构在影像学上也有 一定的特征。
02 在腹膜后间隙内,还存在着一些淋巴结和脂肪组 织,这些组织在影像学上也有一定的表现。

解剖学复习参考答案

解剖学复习参考答案

颈部1.劲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⑴胸骨上间隙:由颈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3~4cm处分成二层附于胸骨柄的前、后缘形成。

内有颈前V下端和颈V弓,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脂肪等。

⑵锁骨上间隙:由颈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二层附于锁骨的前、后缘所形成,内有颈前V、颈外V末段和蜂窝组织。

⑶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段之间。

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V、甲状腺奇V丛、甲状腺最下A,头臂干和左头臂V,小儿还有胸腺上部。

此间隙感染、出血或气肿时可蔓延至上纵隔。

⑷咽后间隙:位于咽和食管后壁的颊咽筋膜和椎前筋膜之间,内有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下通后纵隔。

⑸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段和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亦可向下入后间隙,或向两侧扩散至颈外侧区,甚至沿腋鞘扩散至腋腔;若穿破椎前筋膜,脓液可流入咽后间隙。

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遮盖;左、右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和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哪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因喉上神经外支走行于甲状腺上动脉内侧,故在分离甲状腺上动脉及静脉时,要紧贴甲状腺上级钳夹,结扎甲状腺上动脉、静脉。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甲状腺侧叶后方交叉,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宜远离腺体背面。

损伤喉上神经内支、:喉部感觉丧失,进食或饮水时误咽。

损伤喉上神经外支:环甲肌瘫痪,引起声带松驰,音调降低。

损伤喉返神经:声嘶、呼吸困难。

3.在气管切开术中,试述:气管前面的层次;依次是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及其形成的胸骨上间隙(内有颈V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第2~4气管环前面有甲状腺峡部,峡部下方有甲状腺下V及可能甲状腺最下动脉。

气管切开时可能会损伤哪些结构?为什么?颈前静脉和颈静脉弓、甲状腺最下动脉(因为该动脉起点各异,但均在气管前方上行,术中最可能损伤)、甲状腺下静脉(因为在气管前方成丛状注入头臂静脉)。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
10
下面按照部位列出常见的肿瘤 左肾前间隙
胰尾肿瘤 脂肪肉瘤(好发部位:肾周脂肪囊;第一常见)
右肾前间隙 胰头肿瘤 肝肿瘤
肾周 平滑肌肉瘤 肾肿瘤 肾上腺肿瘤 肝外肿瘤肾脏侵犯 肾脏肿瘤侵犯肝脏
.
11
肾后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纤维肉瘤 畸胎瘤 恶性淋巴瘤(平均50余岁,少见)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又称 Castleman病(罕见) 腹膜后横纹肌肉瘤(主要见于儿童及婴儿) 神经母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及婴儿) 囊状淋巴管瘤(罕见,多在2岁内,男患多)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
24
Castleman病CT检查示实性均质增强团块,可有钙化。
中央性分支状钙化和病灶显著均匀强化是局限性 Castleman 病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
CT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形态:呈孤立的圆柱形巨大肿物。 边缘:不规则,呈小分叶状。 密度:多为均匀密度,坏死、液化和出血较少。 病灶增强特征:多为显著均匀强化,动态CT扫描显示病变增
强呈由周边向中央渐进性方式,少数病例表现为中央区无 坏死的周边环状强化特征。多数局限性肿块表现为动脉期 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持续强化。 钙化的形态和分布:少数病例可见多个分支状和点状钙化, 呈簇状分布于病灶中央区。
.
25
•Castleman 病。在本病例中,病灶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显著均 匀强化, 动态CT扫描显示病变由周边向中央渐进性强化,无明确钙 化,对周围组织压迫移位明显,肝脾肿大,符合Castleman病影像学 表现。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二、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也称腹膜后腔。前界为 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两侧为 由前、后肾筋膜融合而成的侧锥筋膜。 上达膈,下达骶骨岬、骨盆上口。间 隙内包括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 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 和神经等结构。在肾脏水平,腹膜后 间隙被筋膜分为3个腔隙:肾前间隙、 肾周间隙和肾后间隙。
第32页/共40页
一、腹膜腔 CT不能显示正常腹膜、筋膜、网膜和
韧带,需根据与器官的关系识别这些 结构和被它们分隔的间隙和隐窝。下 面以2个典型层面为例加以说明。 (一)经肝门层面 小网膜囊在胃的背侧和包绕肝尾状叶, 并伸入到肝门,并可见胃后和包绕尾 叶的小网膜囊(图4-4-4-1)。
第33页/共40页
第3页/共40页
腹 膜 peritoneum
脏层
腹膜
腹膜腔
壁层
腹腔与腹膜腔 腹膜功能: 分泌、支持和固定、 防御、再生和修复
第4页/共40页
一、腹膜与脏器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 胃、空回肠、脾等 2.腹膜间位器官: 肝、子宫、膀胱等 3.腹膜外位器官: 肾、肾上腺、输尿管等
第5页/共40页
二、腹膜形成结构 (一)网膜 1.小网膜
第2页/共40页
大、小腹膜腔借网膜孔相同。男性腹膜 腔为一完全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 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 与外界相通。
腹腔和腹膜腔是两个不同而又相关的概 念。腹腔是指骨盆腔(小骨盆腔)以上 由腹壁和膈围成的腔,而腹膜腔是脏腹 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腹、盆 腔脏器位于腹膜腔外,腹腔内。
1、腹腔及腹膜腔的概念有什么不 同?
2、肾前间隙、肾周间隙、肾后间 隙各包含哪些主要结构?
3、腹膜构成哪些主要结构?
第39页/共40页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腹部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腹部

四、腹部一、名词解释1. 反转韧带:腹股沟管浅环的外下部纤维,有一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的纤维相接,称反转韧带。

2. Mcburney点:即脐和右器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根部在腹前外侧壁的体表投影部位。

3. 白线: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或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彼此交织而成。

脐上宽、脐下窄(约1~2),坚韧而血管少,有血管、神经穿过的小孔或裂隙。

4.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间裂隙。

长4~5cm,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口。

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 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5. 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份有一个三角形的裂隙,成为腹股沟管浅环。

正常成人的腹股沟管浅环可容纳一个手指尖,内有精索(男性)和子宫圆韧带(女性)通过。

6. 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5处成漏斗状突出,形成腹股沟管深环。

7. 腹股沟镰:弓状下缘内侧端与腹横肌下份纤维合并,形成腱性或者肌性的结构称为腹股沟镰。

8.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伸张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是重要的肌性标志。

9. 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海氏三角)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10. 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腹直肌鞘后层缺如,从而此处形成弧形的游离下缘,即弓状线。

11. 弓状下缘:起自精索及其被膜外侧份的前方、继之呈弓状跨过精索及其被膜,最后经精索及其被膜后方止于耻骨梳,此即为腹内斜肌弓状下缘12.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方至膈,下方达骶岬、骨盆上口处,此间隙上经腰肋三角与后纵隔相通,下与盆腔腹膜后间隙延续,所以此隙感染易上、下扩散。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男性,4岁,发 现腹部包块1天
肾周间隙
肾周间隙由肾前后筋膜移行融合围成,肾周 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肾门出入的血管、输 尿管及肾周围脂肪组织。
肾旁前间隙
指后腹膜后与肾前筋膜及侧锥筋膜之间的区 域,此间隙内主要有胰腺的大部分,十二指 肠二、三段,升、降结肠。腹主动脉的部分 分支及下腔静脉的部分属支通过此间隙。
肾旁后间隙
糖尿病多年,发热, 右腹痛3天,肾周脓肿
男性,54岁,右下腹疼痛半月,加重一天,白细胞计数升高,临床诊 断阑尾炎,术中腹膜后触及较大肿块,后腹壁不红。见阑尾根部,体 部包埋于肿块内,腹腔内有少量渗出,阑尾根部无明显红肿。后腹壁 肿块穿剌抽出少量淡血性物,疑为腹膜后恶性肿瘤,关腹。术后CT, 多考虑炎症,经规律抗炎治疗治愈出院。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疾病CT诊断
郭静清
概念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是腹 后壁的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区域的总称. 是充满脂肪、结缔组织和筋膜的潜在间隙。
肾、肾上腺、胰腺、部分十二指肠、升降结 肠等器官,主动脉、腔静脉等大血管位于腹 膜后间隙内。
腹膜后间隙可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 肾旁后间隙及中线大血管区域。
平滑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实质型的 脂肪肉瘤均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可 不均匀,可包绕大血管,鉴别诊断困难,可 较笼统考虑间叶性恶性肿瘤。
女性,79岁,自觉左腹部包块2月, 无痛,无肉眼血尿。
女性,47岁,右腰部疼痛, 时有发热,无尿频、尿急 及肉眼血尿。பைடு நூலகம்肾癌并肾 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主 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
腹膜后间隙肿瘤
对影像科医生而言,肿瘤的定位定性是最关 键的问题,腹膜后间隙肿瘤也如此。腹膜后 肿瘤除来源于各脏器以外,可来源于腹膜后 间叶组织内的多种组织,包括脂肪、结缔组 织、肌肉、淋巴、神经、血管、胚胎残余等 不同组织。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CT诊断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CT诊断

及时就医:出现不 适症状,及时就医 ,避免延误治疗
预防腹膜后间隙疾病的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等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腹膜后间隙损伤
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等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降低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发生风险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肿 瘤:包括脂肪 肉瘤、平滑肌 肉瘤、神经鞘
瘤等
腹膜后间隙炎 性病变:包括 结核、克罗恩 病、溃疡性结
肠炎等
腹膜后间隙血 管病变:包括 动脉瘤、静脉 曲张、动静脉
瘘等
腹膜后间隙先 腹膜后间隙创 腹膜后间隙其
天性病变:包 伤性病变:包 他病变:包括
括腹膜后囊肿、 括外伤性血肿、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间隙的功能:保护内脏 器官,参与腹腔内的血液循环
和淋巴回流
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肾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旁间隙:位于肾旁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下间隙:位于肾下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前间隙与肾后间隙的分界:肾前筋膜与腹膜之间的间隙 肾旁间隙与肾下间隙的分界:肾旁筋膜与腹膜之间的间隙
腹膜后淋巴管 腹膜后血肿等 腹膜后脂肪坏
畸形等
死等
腹膜后间隙疾病 的治疗
腹膜后间隙疾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明确诊断为腹膜后间隙疾病,且保守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损伤周围器官等 术后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腹膜后间隙解剖

腹膜后间隙解剖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CT和MRI
CT和MRI能够提供腹膜后间隙的断层 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对于肿瘤、炎 症、粘连等病变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 要意义。
基因技术在腹膜后间隙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测序
通过对腹膜后间隙相关疾病的基因测序,可以发现新的致病基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纠正异常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膜后间隙的功能
保护重要器官
腹膜后间隙能够保护其内容物免受外力损伤。
维持器官位置
腹膜后间隙能够维持其内容物在正常位置,防止 器官下垂或移位。
调节器官血供
腹膜后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能够调节其内容物的 血供和神经支配。
02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
腹膜后间隙的壁
前壁
主要由壁腹膜和腹前外侧壁构 成。
后壁
由背侧的腰大肌、腰方肌和腹 侧的髂骨构成。
腹膜后间隙疾病治疗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微创手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许多腹膜后间隙疾病可以通过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 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药物治疗
针对一些腹膜后间隙疾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对于肿瘤、炎症等疾病,可以通过靶向药 物、免疫治疗等药物进行治疗。
诊断与治疗
腹膜后间隙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 感染治疗、病灶清除和引流等,严重病例需手术治疗。
腹膜后间隙出血
出血原因
症状表现
腹膜后间隙出血多由外伤引起, 如车祸、跌落等事故,也可由腹 膜后血管病变破裂所致。
腹膜后间隙出血主要表现为腹痛、 腹胀、恶心、呕吐等腹部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腹膜后肿物

腹膜后肿物

术前肠系膜血管受累狭窄
①若兰动脉弓或蒙德弓侧枝循环 ②无腹痛、腹泻等肠缺血症状
不需重建肠系膜血管
躯干的侧支循环:
(1)锁骨下动脉发出的内乳动脉、 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至髂外动脉
(2)下部肋间动脉经深浅旋髂动脉 至髂外动脉
(3)腰动脉经下臀动脉与髂内动脉交通。
最终达成躯干动脉 与肠系膜动脉的交通
良性
恶性
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 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 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 肉瘤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 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胚胎癌
淋巴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维瘤、 血管瘤、血管外皮瘤、平滑肌 瘤、横纹肌瘤
横纹肌肉瘤、脂肪肉瘤、 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 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 肉瘤
( 1) 神经组织 ( 2) 生殖细胞源性 ( 3) 淋巴组织 ( 4) 间叶组织
继发性腹膜后肿瘤
( 1)来自后腹膜脏器 (胰腺、肾、肾上腺) ( 2)其他恶性肿瘤转移的
腹膜后肿块
发现时已属晚期, 大多数 不适宜手术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PRT)
2
腹膜后肿瘤概述
3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
4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评估
5
腹膜后肿瘤的治疗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
症状
1.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
由于腹膜后潜在腔隙较大, 腹腔又有高度适应性。 肿瘤在腹膜后膨胀性生长
2.肿瘤本身症状
腹痛( 51. 7%)
腹部包块( 86. 2%) 消瘦( 27. 6%) 肿瘤部分坏死、液化

腹膜后隙解剖

腹膜后隙解剖
疾病相关性研究
腹膜后隙的解剖结构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者对腹膜 后隙在肿瘤、炎症等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发展方向
1 2 3
基础研究
未来将继续深入开展腹膜后隙的基础研究,进一 步揭示其解剖结构、功能和疾病相关性等方面的 奥秘。
临床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开发出更多基于腹膜后隙解 剖结构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方案,提高疾病的治疗 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大血管和神经
大血管
腹膜后隙内有多个大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这些血管为腹部和下肢 提供血液。
神经
腹膜后隙内有许多神经,包括Fra bibliotek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控制着腹部器官的 功能。
淋巴结和淋巴管
淋巴结
腹膜后隙内有淋巴结,它们是免疫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过滤并清除 体内的有害物质。
淋巴管
淋巴管是淋巴液循环的通道,它们将 淋巴液从组织引流到淋巴结,再进一 步输送到血液中。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它们为 腹膜后隙提供支持和结构。
腹膜后隙内的结缔组织还包含脂肪组 织和筋膜,它们为器官提供保护和支 持。
脂肪和筋膜
脂肪组织
腹膜后隙内含有脂肪组织,它们可以提供能量、保温和缓冲作用。
筋膜
筋膜是一种坚韧的结缔组织,它包裹和分隔腹膜后隙内的各个器官,为器官提供支持和固定。
腹膜后肿瘤是指在腹膜后间隙内生长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平滑 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等。
腹膜后癌症
腹膜后癌症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内的恶性肿瘤,如肾癌、肾上腺癌和结直肠癌等。这些癌症可能通 过直接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等方式侵犯腹膜后组织。

腹腔解剖图谱

腹腔解剖图谱

网膜囊 (小腹膜腔)
上壁—肝尾状叶、膈下面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2、3层愈着部。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及其系膜、 覆盖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的腹膜。 左界—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方—网膜孔 围成: 上--肝尾状叶 下--十二指肠上部 前--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可通过1-2横指.是网膜囊的唯一孔道.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01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02
肝胃韧带
03
胃结肠韧带
04
胃的韧带
脾的韧带
脾肾韧带 由脾门连到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胰尾和脾血管.脾切除时要切断此其后层,方可游离脾. 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延伸到膈.短,有时不明显. 脾结肠韧带 位脾前端和结肠左曲间.短. 胃脾韧带
腹 膜
腹膜peritoneum分为脏、壁2层. 脏层—覆盖在脏器表面, 成其外膜. 壁层—衬贴于腹壁和盆壁内面 和膈下面. 两层互相移行,具完整性.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 脾,输卵管,卵巢等.手术应打开腹膜腔.
腹膜内位器官 器官各面均有腹膜覆盖.
升结肠,降结肠,肝,胆囊,直肠上部,膀胱,子宫等.某些器官(如膀胱,子宫)手术可推开腹膜返折,而不进入腹膜腔.
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形态: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4层腹膜. 围裙状. 成人前2层和后2层各自愈着. 前2层上部自胃大弯直接连至横结肠, 形成胃结肠韧带,内有胃网膜AV. 功能:含巨噬细胞 包裹炎症 应用:腹腔手术时覆盖器官创面及断端. 带血管蒂的大网膜转移瓣.

腹膜后间隙的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腹膜后间隙的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把肾门及其平面 以下 肾筋膜 向外侧 延伸 和附着分 为 四种类
型 :型、 I Ⅱ型 、 Ⅲ型 、 型 。 Ⅳ
内侧与围绕腹部大血管的结缔组织 附着 , 进而粘附于腰椎 并
前的结缔组织 , 两侧的肾周间 隙不 相通。陈成春等 研究表 明两侧肾周间隙存 在着 连通 和不连 通陌种类 型 , 分别 占 6 . 9 4 %和 3 . %。在连通类 型 中, 4 05 6 连通 部 位主要 在 肾门及其
2 11 旁前 间隙 M yr .. ee 认 为 由于胰 腺特 殊 的位置本 身 s
就是潜在的通 道 , 肾旁前间隙左 、 右两侧是 相互通连 的; 间隙
内注入对 比剂后 C' I 扫描 也说 明两侧是相通 的。 2 12 肾周 间隙 .. 两侧 肾周间 隙是否 越 中线 连通 , 过去 一 直存 在争议和意见分歧 。有研 究表 明’ 肾前筋膜 经腹部 大血 管前跨越 中线 , 提示左右’ 肾周间隙相通 。多数研究认 为在肠
膜后间隙分为 肾旁前 间隙 、 肾周间 隙 、 肾旁后间隙 。近年来 ,
由于感染扩 散 、 科 引 流 和肿瘤 研 究等 领 域 的进 展 , T和 外 c
MI R 的广泛应用 , 腹膜后间隙解剖 E渐为人们 所重视 。近年 t
研究主要集 中在肾筋膜 的附着及 腹膜 后间 隙的横 向和纵 向
腹 膜 后 间隙 的断层 解 剖 学 研 究 进 展
李玮 毛赛 张峰 金 玉祥 杨德 军
【 关键词 】 腹膜后间隙; 解剖 【 中图分 类号 】 R83 【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7 — 86 20 )1 02 — 3 62 27 ( 80 — 05 0 0
腹 膜 后 间 隙 (eoeina sae是 腹 后 壁 的 壁 腹 膜 和腹 r r roelpc) tp t 横 筋 膜 之 间 区域 的 总 称 。腹 膜 后 间 隙 向 上 延 续 为 肝 脏 , 向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肾 (一)位置与毗邻: 位置与毗邻: 1.位置:贴腹后壁,脊柱两侧 位置:贴腹后壁, 位置 右肾低于左肾1-2厘米 右肾低于左肾 厘米 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 肾门: 脊肋角(肾角) 肾门: 脊肋角(肾角) 病变压痛或叩击痛 肾: (P177图4-84) 图 ) 变异: 变异: 低位肾 交叉异位肾
输尿管: 三. 输尿管: (25-30cm) 起:肾盂 止:膀胱
分腹部,盆部,壁内部。 分腹部,盆部,壁内部。 输尿管腹部: 输尿管腹部: (13 -14cm) ) 1.位置: 腰大肌前,行向下内。 位置: 腰大肌前,行向下内。 位置 2.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 体表投影 前:半月线 后:腰椎横突尖连线 3.狭窄处: 狭窄处: 狭窄处 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 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 跨越髂血管处; 跨越髂血管处; 是结石阻塞处,可导致肾盂积水。 是结石阻塞处,可导致肾盂积水。
2.毗邻: 毗邻: 毗邻 上:肾上腺 内下:肾盂, 内下:肾盂,输尿管 内侧: 内侧: 左肾: 左肾:腹主动脉 右肾: 右肾:下腔静脉 内后:腰交感干 内后: 前: 左肾:胃后壁, 左肾:胃后壁,胰,空肠袢及结肠左曲 右肾:肝右叶,结肠右曲, 右肾:肝右叶,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 肋以上: 胸膜腔(手术防气胸) 后:12肋以上: 隔,胸膜腔(手术防气胸) 肋以上 12肋以下: 肋下血管神经,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 肋以下: 肋下血管神经, 髂腹下, 肋以下
(二)肾门,肾窦,肾蒂 肾门,肾窦, 1.肾门: 肾门: 肾门 出入肾动静脉,肾盂,神经, 出入肾动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
结构排列: 结构排列: 上—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下 肾动脉,肾静脉, 前—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后 肾静脉,肾动脉, 变异: (P178图4-85) 变异: 图 ) 动脉压迫静脉, 动脉压迫静脉,回流量减小 2.肾窦:肾门深入实质形成的腔隙。包含 肾窦:肾门深入实质形成的腔隙。 肾窦 肾血管,肾小 大盏 肾盂,脂肪, 大盏, 肾血管,肾小.大盏,肾盂,脂肪,淋 巴等。 巴等。 3.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 肾蒂: 肾蒂
内:下腔静脉
动脉: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腹主动 动脉:肾上腺上 中 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 下动脉 脉,肾动脉。 肾动脉。 静脉: 左肾上腺动脉, 静脉: 左肾上腺动脉,2cm,会入左肾动脉。 ,会入左肾动脉。 右肾上腺动脉, 右肾上腺动脉,1cm,会入下腔静脉。 ,会入下腔静脉。 5.淋巴引流:多注入各群腰淋巴结,上部可注入膈上淋巴结。 淋巴引流:多注入各群腰淋巴结,上部可注入膈上淋巴结。 淋巴引流
肾上腺: 四. 肾上腺: 1.位置:两肾上端,平11胸椎,位于肾筋膜内。 位置:两肾上端, 胸椎, 位置 胸椎 位于肾筋膜内。 2.形态: 形态: 形态 3.毗邻: 毗邻: 毗邻 左:半月形 后:膈 内:腹主动脉 右:三角形
左肾上腺: 胃后壁,胰尾, 左肾上腺: 前:胃后壁,胰尾,脾血管 右肾上腺: 右肾上腺: 前:肝及肝裸区 4.血管: 血管: 血管
50%左肾静脉 腰升静脉---腰静脉 椎内静脉丛---颅内静脉窦 左肾静脉---腰升静脉 腰静脉---椎内静脉丛 颅内静脉窦 左肾静脉 腰升静脉 腰静脉 椎内静脉丛 左肾,睾丸肿瘤颅内转移途径。 左肾,睾丸肿瘤颅内转移途径。 (三)淋巴: 淋巴: 浅,深两组,分别引流肾被膜,实质的淋巴,注入各群腰淋 深两组,分别引流肾被膜,实质的淋巴, 巴结。(腔静脉,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腔静脉 巴结。(腔静脉,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四)神经:交感,副交感双重支配,感觉神经随其分支走行。 神经:交感,副交感双重支配,感觉神经随其分支走行。
6.肾上腺的功能: 内分泌 肾上腺的功能: 肾上腺的功能 皮质部: 皮质部: 由外向内 球状带: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 束状带: 网状带: 网状带:雄激素 髓质部: 髓质部: 嗜铬细胞: 嗜铬细胞:肾上腺素
腹主动脉: 五. 腹主动脉: 主动脉裂孔( 胸椎下缘 胸椎下缘) 左右髂总动脉( 主动脉裂孔(12胸椎下缘)——左右髂总动脉(第四腰椎) 左右髂总动脉 第四腰椎) 14-15cm,分支包括: - ,分支包括: 1.不成对的脏支: 不成对的脏支: 不成对的脏支 腹腔干(分为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 下动脉 腹腔干 分为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分为肝总动脉 ),肠系膜上 下动脉; 2.成对的脏支: 成对的脏支: 成对的脏支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3.壁支: 壁支: 壁支 主动脉裂孔处发出,分布于膈的腰部。 膈下动脉 主动脉裂孔处发出,分布于膈的腰部。 腰动脉 4对,腹主动脉后壁两侧发出,向外横行,在腰大肌内侧 对 腹主动脉后壁两侧发出,向外横行, 发出背侧支和腹侧支,分布到背部,脊柱,腹壁的皮肤肌肉。 发出背侧支和腹侧支,分布到背部,脊柱,腹壁的皮肤肌肉。 骶正中动脉 1支,起自腹主动脉分叉处,发出腰最下动脉 支 起自腹主动脉分叉处,
肾 的 静 脉
(五)肾的被膜
3层,由外而内: 层 由外而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肾筋膜: (Gerota筋膜) 坚韧,前后两层,包绕肾及 肾筋膜: 筋膜) 坚韧,前后两层, 肾筋膜 筋膜 肾上腺。 肾上腺。 肾外缘:融合,续于腹横筋膜。 肾外缘:融合,续于腹横筋膜。 肾内缘:两肾筋膜前层相连,肾筋膜后层附于椎体,椎间盘。 肾内缘:两肾筋膜前层相连,肾筋膜后层附于椎体,椎间盘。 肾上腺上方:融合,连于膈下筋膜。 肾上腺上方:融合,连于膈下筋膜。 肾下方:肾前筋膜消失,肾后筋膜连于髂筋膜。 肾下方:肾前筋膜消失,肾后筋膜连于髂筋膜。 作用:固定肾(发出纤维束连于纤维囊)。 作用:固定肾(发出纤维束连于纤维囊)。 特点:下端开放,肾易向下移位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特点:下端开放,肾易向下移位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肾炎症脓液易向下蔓延。 肾炎症脓液易向下蔓延。
实习29 实习29
腹膜后间隙解剖
一. 概述 位置: 位置: 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范围: 范围: 上:膈 下:骶骨岬
两侧: 两侧:连于腹膜下筋膜 交通: 上:经腰肋三角通后纵隔 交通: 下:通盆腔腹膜后间隙 内容: 大血管( 内容: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腹主动脉, 肾上腺,输尿管腹部 大血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及其分支属支),神经和淋巴结等。 下腔静脉及其分支属支),神经和淋巴结等。 ),神经和淋巴结等
(三)肾血管与肾段 1.肾动脉与肾段: 肾动脉与肾段: 肾动脉与肾段 肾动脉: 腰椎起于腹主动脉侧面, 肾动脉:平1-2腰椎起于腹主动脉侧面,右较左长,多为 支。 腰椎起于腹主动脉侧面 右较左长,多为1支 前干: 前干: 上段动脉 上前段动脉 下前段动脉 下段动脉 后干: 后干: 后段动脉 肾段:每段动脉供给的肾实质区域。段动脉间无吻合, 肾段:每段动脉供给的肾实质区域。段动脉间无吻合,疾病 常局限在一个肾段内,易行肾段切除术。 常局限在一个肾段内,易行肾段切除术。
膈下动脉
腹腔干
肾上腺中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肾动脉
由于腰动 脉,骶正 中动脉走 行紧贴腰 骶椎, 骶椎,故 行腰骶部 结核病灶 清除术时, 清除术时, 应防止破 坏此二血 管。
睾丸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
下腔静脉: 六. 下腔静脉: (p186图4-96) 图 )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4-5腰椎)---腔静脉裂孔(第8胸椎) 右髂总静脉汇合( 腰椎)---腔静脉裂孔( 胸椎) 右髂总静脉汇合 腰椎)---腔静脉裂孔 胸椎 属支:髂总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 属支:髂总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 脉,肝静脉,膈下静脉,腰静脉,多与动脉伴行。 肝静脉,膈下静脉,腰静脉,多与动脉伴行。 注:左睾丸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后流入下腔静脉,流程长,几乎 左睾丸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后流入下腔静脉,流程长, 垂直上升,并受乙状结肠的压迫,故左侧易发生睾丸经脉曲张。 垂直上升,并受乙状结肠的压迫,故左侧易发生睾丸经脉曲张。 变异: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如等。 变异: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如等。 七. 腰交感干 3-4个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与腰大肌之间。 个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与腰大肌之间。 个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 腹主动脉的两侧,右腰交感干被下腔静脉覆盖, 腹主动脉的两侧,右腰交感干被下腔静脉覆盖,外侧有生殖 股神经伴行。 股神经伴行。
壁 腹 膜
肾 筋 膜
注:肾旁脂体为肾筋膜外,腹横筋 膜内的脂肪层,续于腹膜外脂肪层
2.脂肪囊(肾床): 2.脂肪囊(肾床): 脂肪囊 脂肪层, 脂肪层,支持保护肾 ,肾囊封闭药液注入处, 肾囊封闭药液注入处, 可透过x ray而显示肾 可透过x-ray而显示肾 的轮廓。 的轮廓。 3.纤维囊: 3.纤维囊: 纤维囊 D.C.T.附于肾表面, D.C.T.附于肾表面,正 附于肾表面 常较易剥离, 常较易剥离,肾破裂或 部分切除需缝合次层。 部分切除需缝合次层。
分支: 分支: 灰交通支:连于5对腰神经 灰交通支:连于 对腰神经 腰内脏神经: 腰内脏神经:包括腹主动脉丛和 肠系膜下丛
腰神经节: 腰神经节: 12胸椎体下半到腰骶椎间盘范围 胸椎体下半到腰骶椎间盘范围 内的交感神经节,一般为5个,数 内的交感神经节,一般为 个 目由于节的融合或缺如而有变异。 目由于节的融合或缺如而有变异。
肾动脉的变易:多见,上极动脉,下极动脉, 肾动脉的变易:多见,上极动脉,下极动脉,低起点右侧下段 动脉 , 下腔静脉周围动脉环。( 下腔静脉周围动脉环。(P179图4-87,88,89) 图 , , ) 。( 2.肾静脉:起自下腔静脉 肾静脉: 肾静脉 肾内静脉吻合多,窦内汇成 支 出肾门成一干, 肾内静脉吻合多,窦内汇成2-3支,出肾门成一干,横入下 腔静脉。 腔静脉。 属支: 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卵巢) 属支: 左: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卵巢)静脉 右:无
4.毗邻:P-181 毗邻: 毗邻 右输尿管右侧临近盲肠,阑尾, 右输尿管右侧临近盲肠,阑尾,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刺激右输 尿管,使尿中出现血细胞,脓细胞。 尿管,使尿中出现血细胞,脓细胞。 5.变异 变异: 变异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易梗阻),双输尿管开口变异( ),双输尿管开口变异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易梗阻),双输尿管开口变异(女性 开口于尿道外口附近,缺乏括约肌导致尿漏。 开口于尿道外口附近,缺乏括约肌导致尿漏。 6.血供:多源性 血供: 血供 肾动脉, 上:肾动脉,肾下极动脉 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腰动脉 髂总动脉, 腰动脉, 下: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第1腰动脉,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内动脉。 特点:在外膜处吻合成网, 有穿支穿肌层, 特点:在外膜处吻合成网, 有穿支穿肌层,在粘膜层吻合成 动脉多来自内侧,手术时应延外缘游离输尿管。 丛;动脉多来自内侧,手术时应延外缘游离输尿管。 7.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 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脉等,流入下腔静脉。 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脉等,流入下腔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