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间隙解剖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介入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治 疗效果、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 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CT检查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 征。
详细描述
CT检查通过多层扫描技术,能够获取腹膜后间隙的横断面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肿瘤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CT检查对 于腹膜后肿瘤、炎症、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目录
• 腹膜后间隙概述 • 腹膜后间隙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腹膜后间隙的正常影像解剖 • 腹膜后间隙的异常影像解剖 • 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的临床应用
01
腹膜后间隙概述
定义与位置
定义
腹膜后间隙是位于腹膜壁层与腹膜腔之间的潜在间隙, 是人体最大的隐秘间隙。
位置
腹膜后间隙上起横膈,下至骨盆上缘,左右两侧大致与 腹膜腔对称,但腹膜后间隙并不与腹膜腔相通。
粘连,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治疗需要根据炎症的原因和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处理。
腹膜后间隙出血
总结词
腹膜后间隙出血是指腹膜后间隙内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
详细描述
腹膜后间隙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外伤、肿瘤侵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出血可能导致腹膜后间隙的肿胀、疼痛和 压迫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治疗需要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和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01 腹膜后间隙的主要器官包括肾脏、胰腺、十二指 肠等,这些器官在影像学上呈现出不同的密度或 信号。
02 腹膜后间隙内还有一些重要的结构,如输尿管、 精索或卵巢动静脉等,这些结构在影像学上也有 一定的特征。
02 在腹膜后间隙内,还存在着一些淋巴结和脂肪组 织,这些组织在影像学上也有一定的表现。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 锋版ppt课件
➢ 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有少量脂肪信
号、间隔或实性成份。
CT+C
➢增强后呈缓慢进行性强化。
M-42yr,左腹膜后粘液样脂肪肉瘤
·
25
T2WI
T1WI+C1
T1WI+C2
M-64yr,Myxoid Liposarcoma
·
26
CT
FS-T2WI
左肾周间隙粘液样脂肪肉瘤
·
27
➢AML肿块与肾实质相连,局部皮质缺损 ➢AML肿块内有较明显血管 ➢同侧或对侧肾有含脂肿块或结节
CorT1WI+C ·
右肾AML
CorT1WI+C
24
粘液样脂肪肉瘤
➢ 好发于大腿、臀部,后腹膜较少,年龄略轻 ➢ 肿瘤以粘液为主,脂肪成似液性,呈假囊性表现。
多形性、圆形细胞脂肪肉瘤
➢不均匀的软组织团块为主,脂肪较少或看不到 ➢常伴有坏死、出血改变 ➢与其他实体性软组织肿瘤鉴别困难
①
②
②
多形性脂肪肉瘤
·
28
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多见成年女性,常有月经不规则、使用激素调节史。 ➢CT: 水样密度肿块,有时壁可较厚,与一般的囊肿相似。
纤毛立方上皮或低柱状上皮
·
7
表皮样囊肿 (Epidermoid Cyst)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位于盆腹部较少 见,骶前间隙为相对好发部位。
➢囊肿为鳞状上皮及其脱屑、胆固醇、角质和水。 ➢好发于中年女性,囊肿较大压迫直肠引起便泌或腹痛。 ➢CT:薄壁单囊,与其他囊肿类似,发生部位有一定特征。 ➢MRI:DWI呈高信号可提示诊断。
断面腹膜后隙PPT课件
编辑版ppt
3
2 胰腺的应用解剖
胰腺的位置与大小 胰腺的形态与分部 胰腺形态的分型 胰腺的毗邻 脾动静脉与胰腺的关系 肝门静脉系与胰颈的关系
编辑版ppt
17
(2)脾的结构与毗邻
脾门:位于脏面中部, 有血管出入。
脾切迹:位于脾上缘 的不规则裂隙(数条)
膈面:对向膈肌的腹 腔面。
脏面:胃底、左肾、 左肾上腺、结肠左曲、 胰腺等。
编辑版ppt
18
(3)副脾及其形态
出现率:6—35% 位置:不恒定,多
在脾门、脾蒂、大 网膜处。 数目:常见2-3个, 最多可达400个 形态:不规则,多 呈小结节状
编辑版ppt
12
(2)两肾的毗邻差别
1 左肾:上有左肾上腺; 前有胃底、胰尾、空肠; 外侧为脾和结肠左曲; 后面为膈肌和腹后壁。
2 右肾:上有右肾上腺; 前面有肝和结肠右曲; 内侧邻十二指肠; 后面为膈肌和腹后壁。
编辑版ppt
13
(3)肾门与肾血管的位置
左右肾门平均高度: 约与L1-2高度平齐
腹主动脉:居中偏左 下腔静脉:中线右侧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
脉上0.5-0.8cm起始。 肠系膜上动脉:L1高
度起始 门静脉;L1的高度汇合
而成 脾动静脉:在胸腰间盘与
L1的高度斜行。 肾动脉:L1-2高度走行
编辑版ppt
21
二 腹膜后间隙在水平断面上的解剖
肝蒂、左肾上腺层面 脾血管层面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层面 肾血管层面 胰头中份层面 胰头下份层面
断面部位:
结肠下区、腹后隙
结肠下区与腹后隙的生理功能联系
结肠下区的生理功能主要涉及消化和排泄,而腹后隙的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呼吸和循 环。
在消化过程中,结肠下区的蠕动和分泌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将消化 后的废物排出体外。
在呼吸和循环过程中,腹后隙的膈肌和腹膜的运动有助于呼吸和循环的进行,同时 为腹腔内的器官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氧气。
变化。
04 结肠下区、腹后隙的临床 意义
结肠下区、腹后隙在手术中的应用
手术入路
结肠下区、腹后隙是腹部手术的常见 入路之一,尤其是对于需要暴露和操 作结肠、输尿管等器官的手术。
手术视野
手术难度
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 较大,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手术技巧 和经验。
该区域具有较好的手术视野,有助于 医生清晰地观察和操作手术区域。
结肠下区、腹后隙
目录
CONTENTS
• 结肠下区的解剖结构 • 腹后隙的解剖结构 • 结肠下区与腹后隙的关系 • 结肠下区、腹后隙的临床意义 • 结肠下区、腹后隙的研究进展
01 结肠下区的解剖结构
结肠下区的定义
01
结肠下区是指位于横结肠及其系 膜与腹后壁之间的区域。
02
该区域上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 下壁为骨盆入口,前壁为腹前外 侧壁,后壁为腹后壁。
02 腹后隙的解剖结构
腹后隙的定义
• 腹后隙:位于腹膜后和腹横筋膜之间的间隙,是腹膜后区 域的一部分。
腹后隙的位置
上方
下方
上壁为膈的壁腹膜,与膈下间隙相延续。
两侧为腹横筋膜,与侧腹壁的壁腹膜相延 续。
两侧
前后
两侧壁由壁腹膜形成的冠状韧带和冠状突 起的壁腹膜构成。
前壁由壁腹膜形成的肾前筋膜和肾前筋膜 的壁腹膜构成,后壁由壁腹膜形成的肾后 筋膜和肾后筋膜的壁腹膜构成。
腹膜后肿瘤
.
10
下面按照部位列出常见的肿瘤 左肾前间隙
胰尾肿瘤 脂肪肉瘤(好发部位:肾周脂肪囊;第一常见)
右肾前间隙 胰头肿瘤 肝肿瘤
肾周 平滑肌肉瘤 肾肿瘤 肾上腺肿瘤 肝外肿瘤肾脏侵犯 肾脏肿瘤侵犯肝脏
.
11
肾后 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纤维肉瘤 畸胎瘤 恶性淋巴瘤(平均50余岁,少见)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又称 Castleman病(罕见) 腹膜后横纹肌肉瘤(主要见于儿童及婴儿) 神经母细胞瘤(主要见于儿童及婴儿) 囊状淋巴管瘤(罕见,多在2岁内,男患多)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
24
Castleman病CT检查示实性均质增强团块,可有钙化。
中央性分支状钙化和病灶显著均匀强化是局限性 Castleman 病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
CT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形态:呈孤立的圆柱形巨大肿物。 边缘:不规则,呈小分叶状。 密度:多为均匀密度,坏死、液化和出血较少。 病灶增强特征:多为显著均匀强化,动态CT扫描显示病变增
强呈由周边向中央渐进性方式,少数病例表现为中央区无 坏死的周边环状强化特征。多数局限性肿块表现为动脉期 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持续强化。 钙化的形态和分布:少数病例可见多个分支状和点状钙化, 呈簇状分布于病灶中央区。
.
25
•Castleman 病。在本病例中,病灶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显著均 匀强化, 动态CT扫描显示病变由周边向中央渐进性强化,无明确钙 化,对周围组织压迫移位明显,肝脾肿大,符合Castleman病影像学 表现。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二、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也称腹膜后腔。前界为 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两侧为 由前、后肾筋膜融合而成的侧锥筋膜。 上达膈,下达骶骨岬、骨盆上口。间 隙内包括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 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 和神经等结构。在肾脏水平,腹膜后 间隙被筋膜分为3个腔隙:肾前间隙、 肾周间隙和肾后间隙。
第32页/共40页
一、腹膜腔 CT不能显示正常腹膜、筋膜、网膜和
韧带,需根据与器官的关系识别这些 结构和被它们分隔的间隙和隐窝。下 面以2个典型层面为例加以说明。 (一)经肝门层面 小网膜囊在胃的背侧和包绕肝尾状叶, 并伸入到肝门,并可见胃后和包绕尾 叶的小网膜囊(图4-4-4-1)。
第33页/共40页
第3页/共40页
腹 膜 peritoneum
脏层
腹膜
腹膜腔
壁层
腹腔与腹膜腔 腹膜功能: 分泌、支持和固定、 防御、再生和修复
第4页/共40页
一、腹膜与脏器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 胃、空回肠、脾等 2.腹膜间位器官: 肝、子宫、膀胱等 3.腹膜外位器官: 肾、肾上腺、输尿管等
第5页/共40页
二、腹膜形成结构 (一)网膜 1.小网膜
第2页/共40页
大、小腹膜腔借网膜孔相同。男性腹膜 腔为一完全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 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 与外界相通。
腹腔和腹膜腔是两个不同而又相关的概 念。腹腔是指骨盆腔(小骨盆腔)以上 由腹壁和膈围成的腔,而腹膜腔是脏腹 膜和壁腹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腹、盆 腔脏器位于腹膜腔外,腹腔内。
1、腹腔及腹膜腔的概念有什么不 同?
2、肾前间隙、肾周间隙、肾后间 隙各包含哪些主要结构?
3、腹膜构成哪些主要结构?
第39页/共40页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男性,4岁,发 现腹部包块1天
肾周间隙
肾周间隙由肾前后筋膜移行融合围成,肾周 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肾门出入的血管、输 尿管及肾周围脂肪组织。
肾旁前间隙
指后腹膜后与肾前筋膜及侧锥筋膜之间的区 域,此间隙内主要有胰腺的大部分,十二指 肠二、三段,升、降结肠。腹主动脉的部分 分支及下腔静脉的部分属支通过此间隙。
肾旁后间隙
糖尿病多年,发热, 右腹痛3天,肾周脓肿
男性,54岁,右下腹疼痛半月,加重一天,白细胞计数升高,临床诊 断阑尾炎,术中腹膜后触及较大肿块,后腹壁不红。见阑尾根部,体 部包埋于肿块内,腹腔内有少量渗出,阑尾根部无明显红肿。后腹壁 肿块穿剌抽出少量淡血性物,疑为腹膜后恶性肿瘤,关腹。术后CT, 多考虑炎症,经规律抗炎治疗治愈出院。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疾病CT诊断
郭静清
概念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是腹 后壁的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区域的总称. 是充满脂肪、结缔组织和筋膜的潜在间隙。
肾、肾上腺、胰腺、部分十二指肠、升降结 肠等器官,主动脉、腔静脉等大血管位于腹 膜后间隙内。
腹膜后间隙可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 肾旁后间隙及中线大血管区域。
平滑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实质型的 脂肪肉瘤均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可 不均匀,可包绕大血管,鉴别诊断困难,可 较笼统考虑间叶性恶性肿瘤。
女性,79岁,自觉左腹部包块2月, 无痛,无肉眼血尿。
女性,47岁,右腰部疼痛, 时有发热,无尿频、尿急 及肉眼血尿。பைடு நூலகம்肾癌并肾 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主 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
腹膜后间隙肿瘤
对影像科医生而言,肿瘤的定位定性是最关 键的问题,腹膜后间隙肿瘤也如此。腹膜后 肿瘤除来源于各脏器以外,可来源于腹膜后 间叶组织内的多种组织,包括脂肪、结缔组 织、肌肉、淋巴、神经、血管、胚胎残余等 不同组织。
腹膜后解剖结构及器官
腹膜后解剖结构及器官*导读:腹膜后腔是指腹后壁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上达膈肌,下抵骶胛,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腹膜后腔是指腹后壁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上达膈肌,下抵骶胛,两侧向外接连腹膜外脂肪。
间隙内充以疏松结缔组织,主要结构有位于脊柱前方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脊柱两侧的腰交感干,以及围绕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腹腔神经丛,还有腹主动脉神经丛、肠系膜下丛和上腹下丛等植物神经丛;再向两侧为左、右肾和肾上腺以及输尿管。
胰和12指肠虽也位于此间隙内,但已述于前。
此外还有位于腰大肌深面的腰丛及其分支。
一、肾脏1. 肾的形态、位置和毗邻肾kidney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呈红褐色,可分为上、下两端,内、外两缘和前、后两面。
前面略凸隆,后面平坦;外侧缘呈弓形,凸弯向外侧,内侧缘中部凹陷,有肾动、静脉,淋巴管和输尿管出入,叫做肾门。
进出肾门的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绕,叫做肾蒂。
右侧肾蒂较短。
肾蒂内结构排列的顺序是:从前向后依次是肾静脉、肾动脉、输尿管;从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
从肾门进入为一扩大的腔隙,叫做肾窦,为肾血管的分支、肾盂和肾大盏、肾小盏所占据,中间充填以脂肪组织。
肾位于脊柱两侧,两肾上端较为靠近,而下端则相距略远,即肾的长轴由风上斜向外下。
左肾上端平第11肋下缘,下端约平第二腰椎下缘。
右肾上、下端均较左肾低约半个椎骨。
第12肋斜越左肾后面中部、右肾后面上部。
肾门约平第一腰椎高度,幽门平面通过右肾门上部和左肾门下部。
两肾上端有肾上腺复盖,左肾前面从上向下分别与胃、胰尾、空肠相邻,外侧缘上部接脾,下部邻结肠左曲。
右肾前面上2/3部邻肝,下1/3部接结肠右曲,内侧缘与12指肠降部相贴。
两肾后面第12肋以上部分,隔膈肌对向肋膈隐窝(窦),故肾手术经后入路时,应予注意勿损伤肋膈隐窝,以免造成气胸。
第12肋以下部分,肾后面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与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肌相邻接。
腹膜后间隙解剖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CT和MRI
CT和MRI能够提供腹膜后间隙的断层 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对于肿瘤、炎 症、粘连等病变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 要意义。
基因技术在腹膜后间隙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测序
通过对腹膜后间隙相关疾病的基因测序,可以发现新的致病基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纠正异常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膜后间隙的功能
保护重要器官
腹膜后间隙能够保护其内容物免受外力损伤。
维持器官位置
腹膜后间隙能够维持其内容物在正常位置,防止 器官下垂或移位。
调节器官血供
腹膜后间隙内的血管和神经能够调节其内容物的 血供和神经支配。
02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
腹膜后间隙的壁
前壁
主要由壁腹膜和腹前外侧壁构 成。
后壁
由背侧的腰大肌、腰方肌和腹 侧的髂骨构成。
腹膜后间隙疾病治疗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微创手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许多腹膜后间隙疾病可以通过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 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药物治疗
针对一些腹膜后间隙疾病,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对于肿瘤、炎症等疾病,可以通过靶向药 物、免疫治疗等药物进行治疗。
诊断与治疗
腹膜后间隙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 感染治疗、病灶清除和引流等,严重病例需手术治疗。
腹膜后间隙出血
出血原因
症状表现
腹膜后间隙出血多由外伤引起, 如车祸、跌落等事故,也可由腹 膜后血管病变破裂所致。
腹膜后间隙出血主要表现为腹痛、 腹胀、恶心、呕吐等腹部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腹膜后间隙超声ppt课件
4
5
内容
❖ 正常腹膜后间隙超声相关解剖 ❖ 正常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方法 ❖ 掌握腹膜后病变的基本超声表现、分析
思路
6
扫查方法
❖ 主要从胰腺上方或上缘水平到直肠中上 段水平做一系列的纵、横、斜断面扫查, 并适当加压探头,减少探头与腹膜后间 隙之间的肠道气,使图像更清晰。
超声诊断:左肾前内侧囊实性肿物,来源 于腹膜后可能性大
18
继发性腹膜后肿瘤(胃癌淋巴结转移)
❖ 脊柱前方见多个肿大淋巴结,部分相互融合(箭头)
19
❖ 左肾肾母细胞瘤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20
病例示范报告
❖ 超声检查所见:左肾肾母细胞瘤术后。 腹膜后左侧髂动脉分叉水平外侧可见类 圆形低回声结节,直径约2.2cm,边界模 糊,推挤髂血管。CDFI显示内部可见少 许点状血流信号。
腹膜后间隙
1
学习目标
❖ 了解正常腹膜后间隙相关解剖 ❖ 了解正常腹膜后间隙检查方法 ❖ 掌握腹膜后病变超声声像图分析方法
2
内容
❖ 正常腹膜后间隙超声相关解剖 ❖ 正常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方法 ❖ 掌握腹膜后病变的基本超声表现
3
腹膜后间隙解剖特点
❖ 介于后腹膜到腰背部肌群前筋膜和脊柱 前缘之间的解剖空间
7
腹膜后间隙常见超声扫查断面
沿腹主动脉长轴纵切面
8
腹膜后间隙常见超声扫查断面
沿胰腺长轴横切面
9
腹膜后间隙常见超声扫查断面
经肾门横断面 10
内容
❖ 正常腹膜后超声相关解剖、组织学基础 ❖ 正常腹膜后间隙超声检查方法 ❖ 掌握腹膜后病变的基本超声表现
腹膜后间隙及大血管、肾上腺
腹膜后间隙一、范围腹膜后间隙为腹膜壁层和腹后壁之间的间隙。
界限:上---后横膈下---腹膜的骨盆反折处前壁--后腹膜侧壁及后壁---腰部肌肉的前筋膜中央---脊柱椎体前缘由前向后分为三个间隙:1、肾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升结肠、降结肠、部分十二指肠、胰腺、肝脾动脉)2、肾周间隙: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围成(肾、肾上腺、输尿管、肾血管、肾周脂肪等)3、肾后间隙: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肌和腰方肌的髂腰筋膜之间(交感干、血管、淋巴结)二、超声检查技术经胰腺长轴显示的肾前间隙经肾门横断的肾周间隙经腹主动脉长轴的肾后间隙三、腹膜后肿瘤:以间叶性肿瘤最常见★腹膜后肿瘤的定位方法:1、越峰征2、悬吊征3、肿瘤使腹膜后脏器或血管移位、变形,肿瘤包绕腹膜后脏器、血管4、肝肾与脾肾分离征(一)囊性肿瘤:淋巴管囊肿、囊性畸胎瘤淋巴管囊肿:圆形、椭圆形单房或多房,可有分隔。
囊性畸胎瘤:圆形或类圆形,包膜完整。
无回声区内细密点状回声漂浮,形成脂液分层征或面团征。
其特异性的表现为:冰山顶征和脂液分层征。
(二)实性肿瘤: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畸胎瘤、脂肪肉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瘤脂肪肉瘤:生长速度快神经纤维瘤:多不规则,一般较大,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内部常有弥漫出血灶或伴有较大,不规则坏死液化区。
继发性:原发于腹腔消化系统、盆腔脏器和睾丸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较多见肾上腺一、解剖位于双肾内上方新生儿肾上腺相对较大,2岁时肾皮质分化完成。
成人长3-5cm,宽2-3cm,厚0.2-0.8cm右肾上腺呈三角形,位于右肾上级的顶端,与下腔静脉右后缘相邻,以肝右叶为声窗左肾上腺呈半月形,位于左肾上级前内侧,以左肾为声窗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3层:被膜、皮质和髓质(由外向内)皮质细胞: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由外向内)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细胞和嗜铬细胞组成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保钠排钾)束状带细胞分泌皮质醇:糖皮质激素(营养物质代谢,cushing综合征: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满月脸)网状带细胞分泌性激素(睾丸酮)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二、正常肾上腺超声图:儿童显示率高于成人儿童肾上腺形态多样(可呈一字形、Y形、V形或三角形),常为低回声成人肾上腺多呈楔形或带状,回声较强三、肾上腺疾病(一)肾上腺皮质腺瘤病理:90%单侧生长,直径多在2~3cm,瘤体呈圆球状或椭圆球状低回声结节,边界清,腺癌少,体积大,可分叶,生长迅速临床: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超声表现: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体积小,2~3cm,内部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均匀。
腹膜后间隙的断层解剖学研究进展
型 :型、 I Ⅱ型 、 Ⅲ型 、 型 。 Ⅳ
内侧与围绕腹部大血管的结缔组织 附着 , 进而粘附于腰椎 并
前的结缔组织 , 两侧的肾周间 隙不 相通。陈成春等 研究表 明两侧肾周间隙存 在着 连通 和不连 通陌种类 型 , 分别 占 6 . 9 4 %和 3 . %。在连通类 型 中, 4 05 6 连通 部 位主要 在 肾门及其
2 11 旁前 间隙 M yr .. ee 认 为 由于胰 腺特 殊 的位置本 身 s
就是潜在的通 道 , 肾旁前间隙左 、 右两侧是 相互通连 的; 间隙
内注入对 比剂后 C' I 扫描 也说 明两侧是相通 的。 2 12 肾周 间隙 .. 两侧 肾周间 隙是否 越 中线 连通 , 过去 一 直存 在争议和意见分歧 。有研 究表 明’ 肾前筋膜 经腹部 大血 管前跨越 中线 , 提示左右’ 肾周间隙相通 。多数研究认 为在肠
膜后间隙分为 肾旁前 间隙 、 肾周间 隙 、 肾旁后间隙 。近年来 ,
由于感染扩 散 、 科 引 流 和肿瘤 研 究等 领 域 的进 展 , T和 外 c
MI R 的广泛应用 , 腹膜后间隙解剖 E渐为人们 所重视 。近年 t
研究主要集 中在肾筋膜 的附着及 腹膜 后间 隙的横 向和纵 向
腹 膜 后 间隙 的断层 解 剖 学 研 究 进 展
李玮 毛赛 张峰 金 玉祥 杨德 军
【 关键词 】 腹膜后间隙; 解剖 【 中图分 类号 】 R83 【 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7 — 86 20 )1 02 — 3 62 27 ( 80 — 05 0 0
腹 膜 后 间 隙 (eoeina sae是 腹 后 壁 的 壁 腹 膜 和腹 r r roelpc) tp t 横 筋 膜 之 间 区域 的 总 称 。腹 膜 后 间 隙 向 上 延 续 为 肝 脏 , 向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肾上腺: 1.位置:两肾上端,平11胸椎,位于肾筋膜内。 2.形态: 3.毗邻: 左:半月形 后:膈 右:三角形
左肾上腺: 前:胃后壁,胰尾,脾血管
右肾上腺: 前:肝及肝裸区 4.血管:
内:腹主动脉
内:下腔静脉
动脉: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腹主动 脉,肾动脉。 静脉: 左肾上腺动脉,2cm,会入左肾动脉。 右肾上腺动脉,1cm,会入下腔静脉。 5.淋巴引流:多注入各群腰淋巴结,上部可注入膈上淋巴结。
(三)肾血管与肾段
1.肾动脉与肾段:
肾动脉:平1-2腰椎起于腹主动脉侧面,右较左长,多为1支。 前干: 上段动脉 上前段动脉
下前段动脉
下段动脉 后干: 后段动脉 肾段:每段动脉供给的肾实质区域。段动脉间无吻合,疾病
常局限在一个肾段内,易行肾段切除术。
肾动脉的变易:多见,上极动脉,下极动脉,低起点右侧下段 动脉 , 下腔静脉周围动脉环。(P179图4-87,88,89) 2.肾静脉:起自下腔静脉
右肾低于左肾1-2厘米
体表投影: 肾门: 脊肋角(肾角) 病变压痛或叩击痛 肾: (P177图4-84)
变异:
低位肾 交叉异位肾
2.毗邻: 上:肾上腺 内下:肾盂,输尿管
内侧:
左肾:腹主动脉 右肾:下腔静脉 内后:腰交感干 前:
左肾:胃后壁,胰,空肠袢及结肠左曲
右肾:肝右叶,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 后:12肋以上: 隔,胸膜腔(手术防气胸) 12肋以下: 肋下血管神经,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3.壁支: 膈下动脉 主动脉裂孔处发出,分布于膈的腰部。
腰动脉 4对,腹主动脉后壁两侧发出,向外横行,在腰大肌内侧 发出背侧支和腹侧支,分布到背部,脊柱,腹壁的皮肤肌肉。
骶正中动脉 1支,起自腹主动脉分叉处,发出腰最下动脉
膈下动脉
腹腔干
肾上腺中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肾动脉
由于腰动 脉,骶正 中动脉走 行紧贴腰 骶椎,故 行腰骶部 结核病灶 清除术时, 应防止破 坏此二血 管。
睾丸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
六. 下腔静脉: (p186图4-96)
左.右髂总静脉汇合(4-5腰椎)---腔静脉裂孔(第8胸椎) 属支:髂总静脉,右睾丸(卵巢)静脉,肾静脉,右肾上腺静
分支: 灰交通支:连于5对腰神经 腰内脏神经:包括腹主动脉丛和 肠系膜下丛
腰神经节: 12胸椎体下半到腰骶椎间盘范围 内的交感神经节,一般为5个,数 目由于节的融合或缺如而有变异。
(二)肾门,肾窦,肾蒂 1.肾门: 出入肾动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
结构排列:
上—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前—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变异: (P178图4-85) 动脉压迫静脉,回流量减小 2.肾窦:肾门深入实质形成的腔隙。包含
肾血管,肾小.大盏,肾盂,脂肪,淋
巴等。 3.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
肾内静脉吻合多,窦内汇成2-3支,出肾门成一干,横入下
腔静脉。 属支: 左:左肾上腺静脉,左睾丸(卵巢)静脉 右:无
50%左肾静脉---腰升静脉---腰静脉---椎内静脉丛---颅内静脉窦 左肾,睾丸肿瘤颅内转移途径。
(三)淋巴:
浅,深两组,分别引流肾被膜,实质的淋巴,注入各群腰淋 巴结。(腔静脉,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4.毗邻:P-181 右输尿管右侧临近盲肠,阑尾,回肠后位阑尾炎常刺激右输 尿管,使尿中出现血细胞,脓细胞。 5.变异: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易梗阻),双输尿管开口变异(女性 开口于尿道外口附近,缺乏括约肌导致尿漏。 6.血供:多源性 上:肾动脉,肾下极动脉 下: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第1腰动脉,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特点:在外膜处吻合成网, 有穿支穿肌层,在粘膜层吻合成 丛;动脉多来自内侧,手术时应延外缘游离输尿管。 7.静脉回流: 肾静脉,睾丸(卵巢)静脉,髂静脉等,流入下腔静脉。
6.肾上腺的功能:
内分泌
皮质部: 由外向内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雄激素
髓质部: 嗜铬细胞:肾上腺素
五. 腹主动脉:
主动脉裂孔(12胸椎下缘)——左右髂总动脉(第四腰椎)
14-15cm,分支包括: 1.不成对的脏支: 腹腔干(分为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2.成对的脏支:
脉,肝静脉,膈下静脉,腰静脉,多与动脉伴行。
注:左睾丸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后流入下腔静脉,流程长,几乎 垂直上升,并受乙状结肠的压迫,故左侧易发生睾丸经脉曲张。 变异: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如等。 七. 腰交感干
3-4个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与腰大肌之间。
腹主动脉的两侧,右腰交感干被下腔静脉覆盖,外侧有生殖 股神经伴行。
特点:下端开放,肾易向下移位形成肾下垂或游走肾;
肾炎症脓液易向下蔓延。
壁 腹 膜
肾 旁 脂 体
脂 肪 囊
纤 维 囊
肾 筋 膜
注:肾旁脂体为肾筋膜外,腹横筋 膜内的脂肪层,续于腹膜外脂肪层
2.脂肪囊(肾床): 脂肪层,支持保护肾 ,肾囊封闭药液注入处, 可透过x-ray而显示肾 的轮廓。
3.纤维囊:
(四)神经:交感,副交感双重支配,感觉神经随其分支走行。
肾 的 静 脉
(五)肾的被膜
3层,由外而内:
1.肾筋膜: (Gerota筋膜) 坚韧,前后两层,包绕肾及 肾上腺。
肾外缘:融合,续于腹横筋膜。
肾内缘:两肾筋膜前层相连,肾筋膜后层附于椎体,椎间盘。 肾上腺上方:融合,连于膈下筋膜。 肾下方:肾前筋膜消失,肾后筋膜连于髂筋膜。 作用:固定肾(发出纤维束连于纤维囊)。
D.C.T.附于肾表面,正 常较易剥离,肾破裂或 部分切除需缝合次层。
三. 输尿管: (25-30cm) 起:肾盂 止:膀胱
分腹部,盆部,壁内部。
输尿管腹部: (13 -14cm)
1.位置: 腰大肌前,行向下内。 2.体表投影: 前:半月线 后:腰椎横突尖连线 3.狭窄处:
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
跨越髂血管处; 是结石阻塞处,可导致肾盂积水。
腹膜后间隙解剖
一. 概述 位置: 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范围: 上:膈 下:骶骨岬
两侧:连于腹膜下筋膜பைடு நூலகம்
交通: 上:经腰肋三角通后纵隔
下:通盆腔腹膜后间隙 内容: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及其分支属支),神经和淋巴结等。
二. 肾
(一)位置与毗邻: 1.位置:贴腹后壁,脊柱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