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
世界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一课古代埃及【课程标准】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1)兴亡: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 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1)统治: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影响: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教学内容:古代两河流域二、知识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基本情况。
2.了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文化成就。
3.能理解、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其他文化现象等。
三、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图片等工具分析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例如:文献研究、现场考察、考古发掘等。
四、情感目标:1.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所带来的人类文化的魅力。
2.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的深刻性。
五、教学重点:1.考生通过了解两河流域江河的情况和地理分布,掌握其文化历史背景的基本特点。
2.熟悉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3.深刻体验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所涉及的人类文化的深刻性。
六、教学难点:1.不同世纪两河流域的文化变迁和发展历程。
2.灌溉农业和农耕生产方式。
七、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分析和讨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教学来体验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和生产方式。
3.理论课体验法:通过模拟古代两河流域的生产、社会和文化场景,写出相关的感言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用一些站位、边走、猫步等方式进行热身,让学生放松身体,进入课堂状态。
二、导入新课(10分钟)导入本次新课内容。
以图片、地图等方式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区域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了解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的位置、河流年逐步进入沙漠等基本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聚集地?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发展?三、讲解新课(15分钟)在两河流域区域的基础上,讲解文明史和埃及史,介绍更多文明史特点,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说明两河流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2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2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2课.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古代两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汉谟拉比统治时期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汉谟拉比制订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象征。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
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
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
充分利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魅力—汉谟拉比法典的光辉在法学史上闪耀;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空中花园的神奇;楔形文字、太阴历和六十进位制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5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案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案赛》。
《伊里亚特》主要叙述了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故事。
《奥德赛》讲叙的是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希腊联军的“智囊”奥德修斯渡海返乡的故事。
《荷马史诗》有神话、传说内容,也反映出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状况。
(3)雕塑成就:《掷铁饼者》简介:《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学生欣赏培养欣赏能力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
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4.学习第二部分:建筑艺术(1)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简介: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
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
特点:顶部三角形、长方形主体建筑、前面有圆柱。
(3)罗马万神殿简介: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拜占廷皇帝福卡于公元609年将它作为礼物赠给教皇博尼法乔四世,后者将它改为教堂,用以供奉殉难圣母。
这座殿堂内部比例协调,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相等,约四十三米。
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
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
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思考: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艺术有什么区别?生答: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
特点是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罗马建筑艺术特点: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5.学习第三部分:哲学和法学哲学成就:(1)简介:德谟克利特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宇宙万物是有微小的“原子”组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共28张PPT)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7.下列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征服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促使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B
8.(2017,黄石)下列有关世界古代文明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有(
)
①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②古巴比伦文明——种姓制度 ③古印度文
的_________________。 荷马时代
城市或市镇 3.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 ________________为小中国心寡,民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希腊城邦 的突出特斯点巴是达“_______________”。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过几百人。最大的城 邦______________,领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 4.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______成__年__男__性__公__民______有参与统 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权的必要保 障。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 为主体。非公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外邦人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
A.原因 B.过程 C.方法 D.程序
12.(2017,深圳)伯里克利时期,根据雅典民主制度,下列四位人物中有
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是(
)
A
13.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人和奴隶,根据犯罪可 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 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 主要体现出雅典( A )
A.他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情景创设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神话中的伊甸园与此时破坏的文明形成对比反思,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保护的意识。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重点: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背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统治。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材料《圣经·创世纪》,用“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教师设问:“《圣经》中‘伊甸园’代表乐园,那两河流域是否真实如此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走进这个‘伊甸园’。
”新课讲授一、新月沃土——两河文明的孕育1. 文明诞生之地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认识两河分别所指河流,以及新月沃地,认识“美索布达米亚”含义。
同时展示现在两河流域所在国家伊拉克图片。
2. 文明孕育之源教师展示长江、黄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图片,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为什么多产生在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水源丰富)。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出此地理环境推动了农耕文明发展。
3. 文明形成之初(1)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图片,让学生圈出两河流域南部形成的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然后出示美苏尔文明文物,解释这些小国创造了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苏美尔文明。
(2)出示刻制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引导学生理解楔形的含义,展示楔形象形文字所对应的汉字表格。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2. 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3. 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教学重点:1. 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2.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3.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教学难点: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2.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教学准备:1. 教科书《历史第二册》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粘贴板、彩色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古代中国的风貌。
2. 提出问题:你知道中国古代史的起源是什么吗?二、讲授(2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重点讲解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2. 介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1. 整理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和难点。
2.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与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检查上节课的作业,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两河流域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PPT出示问题:2. 阅读教材,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
生:楔形文字、太阴历、60进位制、法典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起到对所学知识回顾的作用。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从汉谟拉比对外、对内实行的措施上进行归纳。
教师讲解并出示答案。
对外:各个击破
对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典
汉谟拉比在位42年,公元前1750年去世。
在他死后,古巴比伦王国又延续了150多年,至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人所灭。
过渡: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2.阅读教材P8相关史事,说说《汉谟拉比法典》对所有人是平等的吗?它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它的实质是什么,并思考其历史地位。
PPT出示问题:1. 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
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
●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并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探究古代文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视野,激发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古代东方文明 1.1 埃及文明 1.2 西亚文明 1.3 印度文明1.4 中国文明第二章:古希腊与古罗马 2.1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 2.2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3 古希腊的文化成就 2.4 古罗马文明的兴起 2.5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2.6 古罗马的文化成就第三章:中世纪欧洲 3.1 封建制的形成 3.2 教会的作用 3.3 中世纪的城市与商业 3.4 中世纪的文化与艺术第四章:近现代世界史 4.1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2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4.3 工业革命 4.4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 4.5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五章:中国历史概览 5.1 夏商西周时期 5.2 春秋战国时期 5.3 秦汉时期 5.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5 隋唐时期 5.6 五代宋元时期 5.7 明朝与清朝三、课程实施建议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讨论、演示、实验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评估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讨论的表现。
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阅读任务等,以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知识点测试和综合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摩拉比法典、亚述帝国和新兴的文明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并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明成就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2.教学难点: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3.案例分析:讲解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4.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3.图片资料:准备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如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古代两河流域是哪个地区?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罗马的兴衰过程,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罗马文明是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属于海洋文明。
分析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罗马的辉煌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罗马帝国的危机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欧洲,你能看到无数遍地遗存的罗马式建筑。
走近法律,你能看到无数罗马法典的影子。
走近生活,你能在现代化体育场和音乐厅,感受到罗马时期创造的半碗型或碗型的观摩构造与回声系统。
走近信仰,罗马式的教堂遍布欧美。
古罗马文化在欧州大地上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二)、讲授新课:一、罗马城邦1、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
2、自然环境:山地众多,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3、时间: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候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相关史事:永恒之城——罗马城的起源传说著名的“母狼乳婴”故事记载了有关创建罗马古城的传说。
公元前7、8世纪,罗马国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奥篡位驱逐,其子被杀死,女儿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兄弟罗慕洛和雷莫。
阿姆利奥把这两个孪生婴儿抛入台伯河。
落水婴儿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猎人养育成人。
后来,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阿姆利奥,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
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地图、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巴比伦社会和汉谟拉比法典。
4.图片、地图、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3.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课件】(共40张PPT)
人类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对比不同的文明类型。
东西方古代文明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
01
古代亚非文明
近五年中考分析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考点 无 无 无 无 以“河·和·合”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分值 2
NO.1 古代埃及
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结合史实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 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工业革命后欧洲经济的特点
1
NO.20 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 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开始于英国的原因: 1.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扩张,既促进了原始积累,也占据了广阔的市场。 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给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繁荣。 2.使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变革,大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3.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得到发展壮大,城市化进程开始。 4.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依靠其工业发展的优势,一方面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 成;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合理的分工格局。
矛盾激化的表现: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与议会
2.开始:1640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 的解散
3.结果:①议会军队打败王党军队,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革命废除了君主制英国成为共和国;
②共和国权力被克伦威尔独揽,革命并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
王朝复辟:进步性(结束了克氏的专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偶然性(詹姆士二世)
英国的殖民扩张(17世纪开始) 英、荷、法的殖民扩张(17世纪开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
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2.教师讲述: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
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
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
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二)希腊城邦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全部教案(共21页)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地图,进行合作探讨,
教师讲解并梳理答案。
地理环境特点:
主题是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多岛屿,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影响:
●政治:多山影响了希腊的统一。
●经济: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
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合作探究】2.梳理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
师: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回答。
(1)三幅图反映的是古代欧洲哪个地方的民主政治的情况?生:雅典
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提示,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讲解出示答案。
出示任务:任务三
过渡:教师出示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时期的地
教案序号:课题:6、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罗马:
吸收了希腊建筑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主要特点是实用。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学生在探究问题单上填写此表格五、罗马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教案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当今世界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
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希腊城邦”一目,并结合地图《古代希腊》,说说古希腊的位置和范围。
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地理位置和范围:古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特点: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
影响: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教师提问: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主要包括哪些文明?其概况是怎样的?提示:3.材料展示: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表明,这个文明兴盛于公元前1600—前1200年之间,其中心区域在希腊西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因传说中其最强盛的王国为阿加门侬的迈锡尼,学者们乃将其命名为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纪,就在特洛伊战争后不久,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王宫均被烧毁,希腊文明由此进入一个低潮时期。
……在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宫殿遗址上都发现了泥版文书,尤以迈锡尼文明的泥版文书为多。
伊文斯将米诺斯文明的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A,迈锡尼文明的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B。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阅读材料,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关迈锡尼文明的信息?提示:材料介绍了迈锡尼文明的由来和发展情况。
20世纪初,阿瑟·伊文斯爵士对克里特岛进行了发掘研究,发现了数千块约公元前15世纪的泥版。
在这些泥版上,他辨认出一种未知文字,并称为“线形文字B”。
自此,迈锡尼文明逐渐被世人了解。
(二)希腊城邦1.图片展示:古斯巴达城遗址公园——古斯巴达城的卫城遗址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什么是城邦。
城邦有什么特点?这主要与什么有关?提示: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
特点:“小国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点,小的城邦不过几千人,最大城邦斯巴达领土不过8400平方千米。
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又成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
3.教师过渡: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呢?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4.教师小结: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城邦居民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
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之丧失。
正因为如此,城邦制度巩固以后,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岛上的山脉、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拥有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雅典改革的资料,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课上分享交流,小组发言。
提示:雅典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机制基本建立。
这是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代发展到高峰的基础。
2.材料展示: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
这是为什么?提示:公民意识强;他可能抽签当上官;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提示: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提示:任何一个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
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雅典的民主政治”一目,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完善的表现。
提示:雅典民主政治完善的表现主要有四点:①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的,保证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②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④建立津贴制度,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
(总结:扩大公民参政机会,完善民主运行机制。
)4.材料展示:苏格拉底是雅典公民。
据记载,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他认为,众人往往凭感觉和情绪作出决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数人不一定代表正义。
他要求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对雅典简单多数的民主制提出异议。
5.教师过渡: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6.学生辩论: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提示: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7.雅典民主制的评价: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能激发公民群体的积极性,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发展;除十将军外的各级公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国家为担任公职的公民提供津贴,保证贫穷公民也能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是其运作机制存在效率低下、议政质量难以保证等缺点;过分强调多数人的民主而忽视了少数人的权利;雅典民主使得公民生活政治化,其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都很高;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目标导学三:亚历山大帝国1.材料展示:所罗门王结据说有一年冬天,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吉尼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
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的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从没有一个人静下心来想方设法解开这个难解之结。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
亚历山大仔细地观察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着,亚历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亚斯王。
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解开这个绳结呢?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地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年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2.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马其顿王国的资料,了解其崛起的过程,并结合所罗门王结的故事,思考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背景。
(可结合电影《亚历山大大帝》讲解)提示:马其顿的崛起为亚历山大东征奠定了基础;亚历山大聪明、睿智,拥有坚强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使得他能够承担起重任。
3.学生自学:阅读教材“亚历山大帝国”一目和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
4.教师提问:(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帝国管辖,有什么好处?提示:(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
(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
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5.拓展延伸: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
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
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多媒体资源丰富,充分运用表格、图片和文字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直观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
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生:亚历山大帝国。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的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