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教育学心理学——提纲

教育学心理学——提纲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有三种含义:2、教育规律是。

3、教育是4、教育者:5、受教育者:6、教育影响:7、双轨制:8、现代教育的公共性:9、现代教育的生产性:10、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11、现代教育的国际性:12、现代教育的终身性:13、学校:。

14、学制:。

15、学校文化:。

16、学校精神文化:。

18、学校管理: 19、儿童个体发展:20、学生主体性:。

21、遗传决定论者认为:。

22、环境决定论: 23、辐合论:2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5、教育机智: 26、教师资格:。

27、教师聘任制: 28、教师的地位:。

29、教育目的: 30、人的全面发展:。

31、德育: 3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33、德育的个性功能:。

34、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35、智育: 36、体育:动。

37、美育: 38、课程:。

39、学科课程: 40、活动课程:。

41、教学计划(课程目标):。

4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3、教科书:化。

44、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45、教学: 46、教学模式:。

47、教学原则: 48、小组合作学习:49、复式教学 50、教学方法:。

51、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53、发现学习法 54、探究-研讨法:55、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56、暗示教学法:。

58、非指导性教学法: 59、集体:。

60、学生集体: 61、班级是。

62、班主任是 63学校咨询与辅导:64、系统脱敏法: 65、行为契约:。

66、教育测验: 67、形成性评价:。

69、教育评价: 70、教育的国家化:。

70、学校事故: 71、教师申诉制度:。

72、学生申诉制度:。

73、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简答、论述: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P9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P193、教育学的价值(学习的意义、作用)?P254、现代教育的特征?P62(1)公共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未来性(5)国际性(6)终身性5、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论述)P986、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方法)?P1057、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论述)P1148、儿童个体发展表现的几个普遍特点? (论述)P117(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9、儿童个体发展表现的几个普遍特点? (论述)P11810、教育与儿童的发展的关系?P12011、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P12112、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 (论述)P12313、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论述)P12414、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P13l15、中小学教师职业素质要求? (论述)P13916、如何推进教师聘仸制度改革?P14717、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P16318、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P1701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论述)P17520、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途径、渠道、联系实际讨论如何落实)?P17721、德育的功能?P183(1)社会性功能;(2)个体性功能;(3)教育性功能。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学生提供心理学最一般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心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特别是对心理学有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动机、情绪、能力、人格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道《普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情况。

2.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奠定基础。

3.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现象及规律的认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4.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2024年教育心理学教案

2024年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成果。

3.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以个体心理现象和群体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教育评价心理等方面。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等。

4.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2)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潜能的实现过程。

(4)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个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学习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5.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2)教学策略:包括直接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等。

(3)学生心理: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自我概念、学习动机等。

(4)教师心理: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信念、教师期望、教师效能感等。

(5)教育评价:包括教育评价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4.角色扮演法:模拟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心理学(英文):Educationa1Psycho1ogy课程代码:14S2105B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选用教材: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参考书目: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二、课程价值(一)性质与地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学科。

结合学前专业特点,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须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通过本课程力求进一步拓展学生在发展心理学上的学术视野,掌握关于幼儿认知及情绪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范式;深入地了解个体认知及情绪的发生发展特点,进而从更深的层上了解人类基本心理过程的本质特性;同时为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注:用、、分别代表高、中、低支撑度。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理解并掌握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能够理解学习的实质,掌握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四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启示。

【毕业要求1/2师德规范/职业道德】目标2:熟悉相关重要的教学原理和理念,能运用相关知识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围绕特定的儿童发展目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

能够掌握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及教育指导,掌握动作技能的含义及分类及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及教育指导,智力技能的含义,特点及分类,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智力技能学习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制: 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时课数及期限。

3、校园文化: 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文化等。

4、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6、个体发展的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7、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综合课程也被称为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9、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在一定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10、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2.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课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心理活动与教育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讨论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1. 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课程首先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主要流派和理论。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教育心理学打下基础。

2.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儿童和青少年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心理发展对教育有着关键的影响。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发展等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这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3. 学习与教育学习和教育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

学生将学习学习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学方法与策略、学习困难与支持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

4. 个体差异与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个体差异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了解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并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个性化教育。

5. 教师与教室管理教育心理学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教室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关于教师角色、教师学习、教师效能、教室管理等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作为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课程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和需要,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学制:一年教学时数:801.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

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3.1设计理念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4.1工作任务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婴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婴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婴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为学习者提供婴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习者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和特点,掌握婴幼儿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婴幼儿家长和教师提供科学的教育指导。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婴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了解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3. 掌握婴幼儿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4. 能够根据婴幼儿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

三、课程内容1.婴幼儿生理发展: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营养与健康、感觉运动发展等;2.婴幼儿认知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过程;3.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社交技能等;4.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如何与婴幼儿互动、如何培养婴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品德;5.教育环境创设: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游戏环境和社交环境;6.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问题,提出教育建议。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婴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习者建立基础认知;2.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情境和案例分析,让学习者掌握婴幼儿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3.小组讨论:组织学习者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4.家庭合作: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共同探讨婴幼儿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五、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完成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报告;2.期末考试: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综合考核。

六、课程资源1.教材:《婴幼儿心理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2.网络资源:相关教学视频、讲座、论坛等,便于学习者随时学习;3.实践基地: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合作,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婴幼儿家长和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同时,本课程也将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历史法:是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包括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年人。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人的发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过程,及人类的发展或进化。

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环境的给定性: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过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认知发展与教育•情感、动机与意志品质培养•学习过程与策略•智力、创造力与特殊才能培养•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技巧01课程概述与目标教育心理学定义及研究领域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与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情感与动机、个体差异、特殊教育需求、评估与测量、教师心理学等。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育问题,具备初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参考书目《教育心理学导论》(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学习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教育心理学》(作者:XXX ,出版社:XXX ,出版年份:XXXX )。

教材及参考书目02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认知发展涉及人在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方面种种功能的发展变化。

认知发展的研究包括发展的阶段、过程、条件、机制、个体差异等各个方面。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结构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学习、教学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2024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

2024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

2024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引言: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拥有优秀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专业人才,教育部精心制定了2024年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旨在全面提升教育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1.1教育学的概念和特点1.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3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演进与发展二、教育心理学2.1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2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2.3个体差异与学习困难2.4心理健康与学生发展指导2.5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三、教育社会学3.1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3.2社会结构与教育3.3学校与社会的关系3.4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变革与发展3.5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四、教育管理与领导4.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2学校领导与教育管理4.3教育管理理论与模式4.4教育管理的组织与实施4.5教育管理评估与改进五、课程与教学论5.1课程的概念和分类5.2课程编制与评价5.3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5.4教学方法与策略5.5教学设计与创新六、教育评价与测量6.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作用6.2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式6.3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4教育评价与测量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6.5教育评价与测量的质量保障七、教育技术与信息化7.1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7.2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7.3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7.4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7.5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的管理与评价八、教育法律与政策8.1教育法律制度与政策体系8.2教育法律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内容8.3教育法律与政策的解读与适用8.4教育法律与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8.5教育法律与政策的监督与改进结语:本大纲旨在培养具备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专业人才,使其能够适应和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为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注:本大纲仅为示例,不代表真实的2024年教育学311教育部指定大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的起源※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学前心理学是指研究0-6岁儿童发展、教育和保育的心理学科。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是对学前心理学课程的要求和规范,它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0-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认知、语言、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期,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以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依据,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其次,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其认知、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等。

此外,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还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最后,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还要注重家园合作和社会支持。

学前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总之,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它对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目标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目标

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目标幼儿教育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而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以及幼儿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表现。

因此,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在幼儿教育中,心理学的认知目标旨在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观察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情感目标心理学的情感目标旨在培养幼儿的情感认识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进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调控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智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音乐和艺术活动,激发幼儿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享和合作。

三、社会目标心理学的社会目标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入社会环境。

通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可以教导幼儿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权利,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例如,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合作任务,鼓励幼儿互助互学,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运动目标心理学的运动目标旨在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通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运动需求,合理安排运动活动,提供适当的运动机会和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并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促进他们的运动发展和身体健康。

五、道德目标心理学的道德目标旨在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道德教育,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04212总学时: 64 理论学时: 48 实践学时:16学分:4适用专业:商务英语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通过教育学教学,使高师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研究中学教育、教学的能力。

《心理学》和《教育学》、各门教学法一起对突出师范特征起重要作用。

同时《心理学》又是《教育学》的基础。

它针对广大师范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而开设.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心理活动规律,特别是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规律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二、课程作用:通过教育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理论的基本体系,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教育实践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为学科教育学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为从事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能准备。

心理学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心理活动过程的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心理的结构、差异、特性及形成的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观;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及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有效地设计和运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理论和方法;四是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心理潜能。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即本门课程既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应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即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

心理学一要“深入浅出”,即心理学内容深入,教学内容浅出;二要“由宏至细”,即宏观为主,兼论微观;三要“提纲挈领”,即内涵扩大,篇幅缩小;四要“以理明技”,即以理为纲,以技为辅。

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识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掌握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提高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2启发学生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理解各种现象和解决有关问题,特别是教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做准备.三、素质目标:通过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心理活动,加强自身教师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四、证书目标:教师资格证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按照课程内容安排,如:模块一:教育学学时:32学习活动形式: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教学内容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阶段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对教育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认识,了解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掌握研究教育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是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四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质的规定性,构成教育的四大基本要素,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要素、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难点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产生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了解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环境、遗传、教育、主观能动性,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是环境、遗传、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辩证统一性。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与社会诸现象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了解教育与社会诸现象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所起的巨大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所起的巨大的作用。

难点是教育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明确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目的的基本含义。

难点是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价值取向。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教学内容: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建立的依据,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建立的依据。

难点是学制改革的趋势。

第六章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概念,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了解课程计划,教材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学会正确对待和使用教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

难点是历史上课程论评述、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七章教学(上)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在理解和掌握教学的意义、任务、规律的基础上,确立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为做好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学的意义、任务和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难点是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八章教学(中)第四节教学原则第五节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在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确立教学工作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和运用教学方法,为做好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概念;讲授法。

难点是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第九章教学(下)教学内容: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教学评价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理解和掌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要熟练掌握中学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作法,树立重视搞好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观点,形成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难点是教学评价。

第十章班主任教学内容: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任务、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能根据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任务、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规律。

难点是如何根据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第十一章教师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第二节教师的素养第三节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高师生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掌握教师的素养;理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的素养。

难点是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模块二:心理学学时:32学习活动形式: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演示、心理实验等多种方式,并根据学生兴趣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活动。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教学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分类、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2、教学难点:对心理实质、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第二章儿童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1、教学重点:心理发展的概念及一般特点并遵循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

2、教学难点:儿童期、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矛盾并能进行适当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章人格心理1、教学重点:人格的概念、人格理论,气质与性格区别联系。

2、教学难点:人格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个体发展的人格培养方法第四章学生常见性格障碍及克服1、教学重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第五章行为的动力机制1、教学重点:影响行为动机、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2、教学难点:学会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六章学习与认知学习1、教学重点:学习、认知学习、元认知等、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和掌握运用学习策略第七章智力开发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教学重点:智力、问题、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概念;学生问题解决的技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2、教学难点:学生问题解决的技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第八章动作技能1、教学重点: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的关系,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影响因素2、教学难点: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的关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第九章品德心理1、教学重点:品德概念、品德结构、个体品德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个体品德形成过程第十章教学心理1、教学重点:学习心理的内涵和范围;学习迁移;知识;个性差异等概念;个性差异的表现,学习迁移的类型2、教学难点: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有效的教学第十一章课堂学习管理1、教学重点: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2、教学难点: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第十二章学校群体心理和人际交往1、教学重点:群体及群体心理概念;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2、教学难点:学校群体心理的功能及效应;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十三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教学难点:心理健康的标准;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方法第十四章教师心理1、教学重点: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掌握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相关内容2、教学难点:教学效能感及影响因素,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发展及趋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手段建议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演示、心理实验等多种方式,并根据学生兴趣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教学设计、教学演示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