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为,大班,幼儿]浅析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攻击性行为类型
1.身体攻击行为:如打、踢、咬、推、抓等;
2.言语攻击行为:如辱骂、威胁、打击等;
3.财物攻击行为:如抢、毁坏、损坏等;
4.自我攻击行为:如自伤、自责等。

二、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
1.情感上的原因:嫉妒、愤怒、沮丧、不满、恐惧、焦虑等;
2.生理上的原因:饥饿、口渴、疲劳、疼痛等;
3.社交上的原因:争抢物品、地盘、角色等;
4.学习上的原因:学习困难、表达能力差等。

三、教师应对策略
1.积极引导宝宝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高儿童的情感管理能力;
2.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对攻击性行为宝宝要有针对性的改变
他们的行为,比如提供独特的安抚方式;
3.保持一贯性、连贯性和公正性,不偏袒任何一方;
4.在不影响班级其他宝宝学习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停留在角落、静坐、写道歉信等。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察与分析,教师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优化幼儿园的管理策略,培育正常的童年成长环境,让宝宝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涉及到多种成因。

生理因素包括基因和生理发育,心理因素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管理等。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因素也与幼儿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教育对策包括建立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等。

未来,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通过综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教育对策、结论、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幼儿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其中包括攻击性行为。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打击、踢、推、咬等行为,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

生理因素可能是由于幼儿发育不完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所导致;心理因素可能是由于幼儿的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所引起;家庭环境因素可能是家庭纠纷、亲子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导致的;学校环境因素可能是由于学校氛围不和谐、教师教育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的。

为了有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包括建立积极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引导幼儿处理情绪等。

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和表达情绪,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旨在帮助家长、教师和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有效的教育措施来帮助幼儿克服攻击性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通过深入探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科学的干预策略。

本研究还旨在挖掘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深层原因,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主要的特点是其目的性,如两个孩子挣抢玩具,为了得到玩具一方打了另一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攻击性行为更多的是直接争夺玩具或物品。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父母的惩罚幼儿园里,有攻击性行为的男孩要多于女孩,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要多于鼓励,而且即使他们行为准确也施以更经常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幼儿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那些具有攻击性而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具有更大的攻击性。

所以,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就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二、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够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

专家对3-6岁幼儿的实验研究也说明,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看过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攻击性。

所以,我们老师在给幼儿选择动画片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给幼儿提供正面的榜样作用。

三、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

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假如一个孩子或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能够增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以前看过有学者作了一个研究,他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害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别的孩子,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会强化儿童的攻击行为。

相反,假如一个儿童受到攻击立即给予反击,或者教师立即制止攻击者的行为,批评攻击者,并把东西还给原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就有可能收敛一些,或者改变这种行为,或者另觅攻击的对象。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则幼儿园案例,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主要描述了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其他幼儿的行为,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案例描述:在该幼儿园的大班中,有一个男孩小明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他经常主动去打其他幼儿,并且每天都有多起这样的事件发生。

小明不仅会用手打人,还会用脚踹、咬人,有时还会将其他幼儿推倒在地。

这一系列的攻击行为给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也引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和担忧。

幼儿园的老师对此深感困扰,决定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多个因素导致。

首先,小明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可能是由于他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自己。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小明可能对其他幼儿具有其中一种竞争心理,或者是因为其中一种自卑感而表现出攻击行为,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观察和记录:幼儿园的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记录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所在。

2.家庭访问:老师可以与小明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受教育状况。

通过与家人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明的特点和背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绪管理培训:为了帮助小明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在幼儿园里开设情绪管理培训课程,教授一些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4.社交技能培养:小明可以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学习分享、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逐渐培养他与他人良好友谊和沟通的能力。

5.行为规范:制定一套适合小明的行为规范,并明确告知他家人,让他们参与督促和引导小明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这些规范。

6.动态反馈:对于小明的进展,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改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同时也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

本研究以杭州市某X幼儿园某大班的32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观察,发现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及家长观念的引导。

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观念以及加强家园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班攻击性行为;成因;策略1.绪论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部分幼儿会因为一些原因而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而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一个多月的实习中,我发现家长以及幼儿园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仍有欠缺,大部分情况只是简单地制止批评就结束了。

所以我进行了本次课题的研究。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一)攻击性行为的分类王奎学者认为的攻击性行为分为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三个攻击方式。

言语攻击是指通过侮辱、给他人取绰号、嘲讽和骂脏话等.对他人进行言语上的攻击。

身体攻击是指对他人进行身体上的伤害和威胁,例如推、打或者做出这种姿势威胁别人。

关系攻击是指通过伤害他人的人际关系,例如通过社会排斥和传播谣言进行报复。

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以杭州市某X幼儿园某大班的32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将对这32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记录研究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我主要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为主,借助录像拍照等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观察。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整体概况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持续观察,研究者对大班幼儿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一名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宇(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和谐,父母关系融洽。

小宇自小聪明好动,但在幼儿园内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打人、咬人等,给其他幼儿及老师带来了困扰。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宇在与同学交流时,喜欢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真笨”、“我不喜欢你”等。

2.身体攻击:在游戏中,小宇常常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情绪失控:当小宇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甚至咬人。

三、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宇的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宇,可能导致小宇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个性因素:小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宇在受到批评时产生逆反心理。

4.社会因素:小宇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暴力现象,如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使小宇模仿并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家长要多陪伴小宇,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宇,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幼儿园干预:(1)老师要关注小宇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

(2)老师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避免刺激小宇的情绪。

(3)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宇积极参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3.社会干预:(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对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个性、教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解决方法,使幼儿能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外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学因素。

它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提。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这就间接解释了为什么男孩的攻击性行为会比女孩多。

而一些科学家认为攻击性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本能,由此可以间接说明儿童天生就具有攻击性行为。

国外研究者认为,气质在儿童的攻击性倾向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解释儿童为何具有攻击性的说法是,他们通过观察别人现出的攻击行为进行模仿,从而习得了这种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国外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

我国王益文等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而言,母亲的情感支持行为减轻了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性行为:对女孩而言,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气、打孩子等极端不支持行为会导致女孩不安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研究者班杜拉就已经反复验证了儿童通过暴力电视电影能够学会新的攻击方式的观点。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幼儿园中,特别是年纪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尤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咬伤其他小朋友,推搡或踢打其他小朋友。

稍大一点的幼儿会采取语言上辱骂加行为上的攻击。

另外,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幼儿自身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也不会与人相处与交往,想得到某个东西或者自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占有的时候,就会用攻击性行为去反抗。

2.家庭原因在幼儿时期,家长的娇宠放纵,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予以纠正,通过早期合理的教育预防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

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同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以此来引导幼儿通过从事此类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

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另一方面,与家长形成合力。

教师要引导家积极改进育儿的观念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姑息迁就。

综上所述,在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相关问题时,考生可以借鉴上述内容充实自己的答题内容,选取适合的语句或者内容作为答案的一部分。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多幼儿都存在攻击性行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想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就需要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与类型,以及形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只有认识到这些,家长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养育,幼儿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标签: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预防矫正明明今年3岁,虽然个子较矮,但力气却很大。

在班级里他经常把其他的幼儿推倒在地,有时故意去拧其他小朋友的脸,有时又因为和其他小朋友争夺玩具而大打出手。

明明的這种行为在很多幼儿身上也都有体现,这就是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身体攻击0—4岁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其思维方式比较单一,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立刻就用自己的身体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语言发展相对于肢体行为比较缓慢,所以,存在很多幼儿想要表达一件事情,往往“嗯嗯”很久,都说不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在那干着急的情况。

相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幼儿更愿意通过直接的动作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或是自己想要做出的行为。

于是,当幼儿存在不满情绪时,身体攻击就成了其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幼儿的身体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有:推、打、踢、咬、抓、掐等等。

有些幼儿甚至对这些身体攻击行为乐此不疲,感觉很有趣。

幼儿的这些身体攻击行为往往都带有阶段性,很多幼儿在一段时期内总是重复同一种身体攻击性行为,然而,等一段时间过后,幼儿很可能又喜欢上了另一种身体攻击性行为。

比如,以前总是推人的幼儿,过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喜欢上了掐人。

(二)语言攻击4—6岁的幼儿,语言发展基本完善,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能够用语言去解决各种矛盾与纠纷,有什么需求的时候,能够用语言去交流,因此,言语沟通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身体攻击的现象逐渐减少。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

谈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摘要:幼儿的攻击性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攻击性行为在大班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现在社会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小孩,家中长辈都比较疼爱,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

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幼儿以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只有正确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幼儿克服攻击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大班幼儿;影响因素;策略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71-01一、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心理学中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3-4岁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心理发育的状态会影响人今后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形成和发展。

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者却还停滞不前,造成教养者要求与孩子心理需要的不同,从而引起孩子种种反抗行为,出现了反抗倾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防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和表现大班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大多数是与玩伴之间发生冲突引起的。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简单,也往往难以完全掌控情绪和行为。

因此,幼儿时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攻击性行为。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侵犯他人身体或财产的行为,包括推搡、抓挠、打骂、抢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1. 生理原因有的孩子天生情绪比较激烈、活跃、好动,容易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较为剧烈的反应。

2. 心理原因有时候,孩子会因为遇到了某些挫折,比如说家长的离异、换学校、换老师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3.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也可能是产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身处的环境比较贫困、吸烟、酗酒、吵架等不良习惯比较多,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根据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1. 物质性攻击行为比如砸坏、打爆、摔坏等。

2. 言语攻击行为比如打骂、辱骂、贴标签(比如说“笨”、“傻”等)等。

3. 身体性攻击行为比如推、拍、打、掐、抓、拉等。

4. 关系攻击行为比如排斥、抢夺、说闲话等。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1.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以尝试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其他地方,比如可以让他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尝试与他交流、玩耍等。

2. 认真聆听当孩子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需要认真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避免过度严厉的惩罚,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略、不被关心。

3. 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个体的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要透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自控力等能力。

4. 保持平和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度紧张和惊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加重孩子恐慌心理,增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大班攻击性行为教案反思

大班攻击性行为教案反思

大班攻击性行为教案反思
大班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于保护自己,珍惜生命的意识是极其缺乏的,《幼儿教育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学习和生活活动,满足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要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

我班不少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反映,孩子一出幼儿园就跑开了,玩滑梯时不会谦让,玩耍时打闹,孩子们缺乏保护自己的安全意识,为了减少幼儿身心受到伤害和攻击性行为,我班开展了保护自己禁止打闹的主题活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学习一些安全常识,保护自己。

作为一名小班的教师,班上的孩子年龄幼小,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将工作做到最细微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积累,调整。

我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方法,那时,幼儿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

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

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

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

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

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

”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

研究论文: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研究论文: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133384 教育理论论文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攻击性行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通过语言例如谩骂和吵架来对他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第二是通过行为例如打架和殴打等来对他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幼儿之所以存在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存在着紧张或者愤懑等不良情绪,而情绪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因此采用的一种错误的宣泄方式。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采取教育措施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并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分为语言侵犯、行为侵犯、间接心理侵犯及财产侵犯四个方面。

一般而言,幼儿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和年龄及性别有着重要的关系,幼儿年龄越大,其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概率越低,男孩存在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显著高于女孩,另外身体性供给比言语性攻击性的频率要高。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后果严重者可能对对方带来生命危险,并为对方的人生成长留下阴影;而且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对儿童今后在社会中立足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第一是幼儿自身成长的特点,幼儿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程度较低,对周围的事物有种强烈的好奇心,缺乏自身了解,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

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所做所为完全靠情绪激发,并没有留意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如果幼儿内心存在着暴戾情绪,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犯,很容易受情绪左右,对别人展开攻击行为。

第二是家庭教育方式,幼儿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幼儿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就会加重心中不良情绪的发生。

部分父母没有顾忌孩子的情绪,夫妻矛盾丝毫不躲着孩子,更有甚者,部分家长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从而在幼儿心理扎下不良情绪的根基。

另外,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子女太过溺爱,从而养成了幼儿自私霸道的性格,如果孩子在群体游戏中享受不得在家庭中的权利,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浅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浅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浅析作者:邓晓玫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攻击性行为将影响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

对于幼儿与身具来的攻击性,其周边的环境、家庭、成人等诸多因素却在不经意间对其强化,促使其显现和发展。

针对不同的诱因,怎样从环境创设、合理排解自身情绪等方面给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以正确的引导是我们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80-02攻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具有不良攻击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学习、生活活动,并且在学习与生活中都易表现出精力难以集中,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

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幼兒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

为此我们应当重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发展及控制,以保障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1.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伤害他人或实行报复以获取自己利益的一种行为,也是当事人受到挫折后的一种反应。

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

2.引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2.1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2.1.1 家庭错误的教育方法,在家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父母都在对幼儿进行影响教育,因此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幼儿有着直截影响。

不少父母在体罚孩子时,总认为自己是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实际上,体罚将导致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方式,并在日后表现出对他他人粗暴或缺乏同情心,经常性的破坏或暴力行为。

例如:幼儿在游戏时不小心把玩具摔坏或物品损坏后,他们就会迎来父母的一顿打骂,父母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记住不教训,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

影响
对受害者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身 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他 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甚至可
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施暴者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施暴者的社 交关系,还可能导致他们形成不良 的性格特质,如自私、冷漠、暴力 倾向等。
对班级氛围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会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 ,导致其他幼儿对攻击者的反感和 排斥,甚至引发群体性的冲突。
03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对策
家庭教育对策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01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
子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攻击性行为
02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理解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鼓励他们学会
尊重他人、友善待人。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03
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对策
创设安全的环境
幼儿园应创设一个安全、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和关爱。
注重情感教育
幼儿园可以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感 、理解他人的情感。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合作游戏,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沟通、解决冲突的技能。
1 2 3
总结词
社会环境因素对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有一 定影响。
详细描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社 会风气,如暴力、欺凌等,这些会影响孩子的价 值观和行为习惯。
结论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家庭、 学校和社会都应当关注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和行为习惯。
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攻击性行为的动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有攻击动机中,由争抢物品引发的攻击是最多的,在幼儿中发生的比率比较高。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一是大班幼儿处于直觉思维阶段,还不能完全去除“自我中心化”,幼儿只注意和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无法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往往认为东西就应该是自己的,一旦得不到时便会想到争夺,发生攻击性行为。二是由于幼儿活动的空间或角色游戏中玩具等的数量有限所致。三是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存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心理,在幼儿园里有时得不到满足后,便产生了主动性攻击争夺的反应。
浅析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是幼儿塑造个性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长应格外重视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培养。如果任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社会化的进程。我在所执教的大班中通过一定的观察后,共搜集了48个案例,现将具体的结果呈现如下。
除了请老师帮忙外,有些孩子也会自己解决或不了了之(很少情况),原因有:一是幼儿自己确实可以商量解决问题,他们已经开始懂事,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觉得小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互相爱护。二是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例子,老师教过应该怎么做。三是怕把事情惹大,引来老师会受到批评,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参考文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在发生攻击性行为时,身体攻击要远远多于言语攻击。当言语交流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幼儿便采用身体攻击,这是身体攻击中伴随言语攻击后出现的身体攻击的情况。当然,单纯的身体攻击也是会经常出现的。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在与成人、同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幼儿的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但本研究发现幼儿的言语攻击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大班幼儿的言语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思维的发展制约语句结构的发展,他们不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运用口头言语并用它解决发生的争端,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发生冲突时不能及时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攻击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幼儿会选择采用身体攻击的方式实现目标。
三、攻击性行为方式的性别差异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存在性别差异的。总体来说,不管是身体攻击还是言语攻击,大班男孩的攻击性行为都明显多于女孩。与婴儿期相比,学前期幼儿攻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参与更多的冲突。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我认为,一方面可能是不同性别幼儿的生理差异导致,另一方面可能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倡导的性别角色有关系,比如一般认为女孩子应该比男孩子文静、温和,而男孩子要勇敢、独立等。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性格一般多内敛,少张扬。
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பைடு நூலகம்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在观察的48个案例中,通过统计发现:身体攻击占绝大多数,共45例,约占93.75%;言语攻击有3例,约占6.2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表现的形式来看,以身体攻击为主要形式,言语攻击占很少的部分,很多时候,身体攻击是伴随着言语攻击发生的。
[1]陈立,高觉敷,张民生,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901-1906.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四、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
即使是大班的幼儿,他们发生了攻击性行为后,想得最多的还是找老师帮忙。原因有三:首先,幼儿对老师早有了依赖性,他们信任老师,遇事找老师帮忙有安全感;其次,老师的威信问题,在幼儿心目中,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远远要胜过家长的苦口婆心;再次,可以让老师多关注自己,多疼爱自己一点,幼儿都喜欢跟老师亲近,拉近跟老师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