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合集下载

法律英语翻译概述、特点与原则

法律英语翻译概述、特点与原则

10、市场销售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20:34:3720:34:3720:348/18/2021 8:34:37 PM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1820:34:3720:34Aug-2118-Aug-21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20:34:3720:34:3720:34Wednesday, August 18, 2021
句子
刑事判决
vacation
假期
休庭期
code exhibit
密码、号码 展览
法典 证据
1、用词方面的特点
(2)、讲求法言法语—用词专业规范 有的是仅存于法律语言—专门法律术语 示例22:On March 10, 2002, a sales contract as set forth on
15、我就像一个厨师,喜欢品尝食物。如果不好吃,我就不要它。2021年8月下午8时34分21.8.1820:34August 18, 2021
16、我总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即将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因为我就是顾客。2021年8月18日星期三8时34分37秒20:34:3718 August 2021
17、利人为利已的根基,市场营销上老是为自己着想,而不顾及到他人,他人也不会顾及你。下午8时34分37秒下午8时34分20:34:3721.8.18
译文:乙方在此同意,交货单可作为乙方已接收本合同 约定的货物的证明。
示例25、If Party A fails to repay the loan on the day appointed for the repayment thereof.
译文:如甲方未能按规定还款日期偿还任何贷款。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

浅析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汉译英段落翻译是将中文段落翻译为英文段落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译者应该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并理解中文段落的结构和语法。

这对于一次成功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中文的思想和概念转化为英文。

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是直译策略。

这种策略下,译者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结构和用词,尽量避免对原文的改动。

这种策略适用于一些简单明确的语句,可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这种策略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可能会导致译文不够流畅和易读。

另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是意译策略。

这种策略下,译者会根据英文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对中文的内容做出适当的改动。

这种策略注重于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不仅仅是语句的表面意义。

通过适当的意译,译者可以使译文更贴近英文的表达方式。

这种策略需要译者具备较强的英文表达能力,并且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还有一种常见的翻译策略是调整语序策略。

中文和英文的语序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中文通常将时间状语放在句首,而英文则常常把时间状语放在句末。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英文的语法规则和语序特点,适当调整中文的语序。

这样可以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习惯表达方式,增加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译者还可以使用增减信息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读者的需求,增加或删除一些信息,从而使译文更贴合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

这种策略能够提高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但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失去原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汉译英段落翻译策略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特点灵活运用。

译者可以根据原文的结构、语法和意义,选择适当的策略,包括直译策略、意译策略、调整语序策略和增减信息策略,从而使译文准确、流畅并符合读者的需求。

英汉笔译翻译知识点总结

英汉笔译翻译知识点总结

英汉笔译翻译知识点总结一、翻译基本原则1.忠实原文:译员要尽量准确而精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2.流畅通顺:译文的语言应该通顺自然,符合英语或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3.意译和直译: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意译,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化、习俗和历史上的隐喻或难以直译的内容;4.语言风格:要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语体特征来选择相应的汉语或英语表达方式,确保译文贴近原文的语言特点;5.语言规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遵守语言规范,不使用或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不规范或过时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6.专业术语:对于某些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术语,译员需要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翻译经验,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

二、语言对等1.词义对应: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同时考虑到词语在语言文化中的习惯用法,避免歧义或误解;2.句式结构:要注意保持译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尽量做到与原文相对应,并保持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信息传递的连贯性;3.逻辑衔接:译文在表达所传达的信息时,要考虑到原文的表述方式和逻辑关系,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确保译文的逻辑衔接和信息传达的清晰度。

三、文化因素1.习俗和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和习惯,尤其是涉及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意译或文化调整;2.历史背景:有些原文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涉及到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译员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3.惯用语和成语: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汉语和英语的惯用语和成语的差异,避免直译误解,尽量使用相近义的惯用语和成语,确保译文的自然流畅。

四、修辞手法1.隐喻和比喻:在翻译中,对于原文中的隐喻和比喻,译员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合适的意译,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情感色彩;2.排比和对仗: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原文中的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选择相应的汉语或英语表达方式,保持原文的格调和艺术效果;3.修辞疑问:译员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并在译文中保留相应的修辞特色,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全译 摘译 译述 改译 的英文表述

全译 摘译 译述 改译 的英文表述

全译摘译译述改译的英文表述在翻译领域中,有许多涉及到不同类型翻译的术语,其中包括全译、摘译、译述和改译。

这些术语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它们的英文表述。

1. 全译(Full Translation)全译是指将原文内容全部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全译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原意,确保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原文相符。

在翻译一些正式文件、学术论文和法律文件时,通常会采用全译的方式,以确保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

2. 摘译(Excerpt Translation)摘译是指将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而不是对整篇文本进行完整翻译。

摘译通常发生在一些文本过长或篇幅不适宜完全翻译的情况下。

此时,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翻译,以解释原文的主要观点和信息。

3. 译述(Paraphrase Translation)译述是指将原文的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

在译述中,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然后用目标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以确保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

译述通常用于翻译一些具有较强感情色彩或文学性质的文本,以保持原文的情感表达和表现形式。

4. 改译(Adaptation Translation)改译是指根据目标读者或文化背景的需要对原文进行调整和改编的翻译方式。

在改译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和调整,确保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和表达习惯。

改译常用于文学作品、影视剧本和艺术作品的翻译当中。

总结:全译指的是将全部原文内容翻译成目标语言,摘译是对原文部分内容的翻译,译述是重新表述原文的内容,而改译是根据目标读者或文化调整原文的翻译。

这些术语在翻译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目的,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在我看来,这些翻译方式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很少有文本是完全适合全译的,而摘译、译述和改译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背景下读者的需求。

第二十八讲 编译与摘译

第二十八讲 编译与摘译

编译与摘译编译与摘译是翻译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工作手段,主要目的在于迅速及时地满足上级部门或广大读者的需要。

一、编译编译即译者根据不同的要求,如读者对象、版面设计,用自己的语言将原来篇幅较长、文字繁杂的材料翻译压缩,但译文大意不走样。

编译注意点:1.首先通读原文,对原文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确保深入彻底的理解。

2.对有关的背景知识,特别是政治观点,要把握准确。

3.在编译过程中,注意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

4.对编译好的文章,要认真核对,确保行文既通顺流畅,又符合原文精神。

比如:在南京附近的长江畔新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化纤之城——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

在这片方园10平方公里的地方,有500幢住宅楼和风格迥异的公用建筑楼群拔地而起;还有一座座厂房、仓库、水塔、管架高低交错。

这是国家在80年代的重点工程之一。

第一期工程于1984年建成投入试生产,现在已进入第二期工程建设。

(《今日中国》1989年第5期)The Yizheng Synthetic Fiber Complex is a key project which spread out over an area of 10 square kilometers in Yizheng County,northeast of Nanjing,Jiangsu Province.Construction began in the late 1970s,and the first phase went into operation in 1984.The second phase is now at about the halfway mark.(Vol.5,1989,China Now)二、摘译摘译即摘要翻译,是在通读并吃透原文的基础上,选取重要的部分或段落译出,并放在引号内。

有时使用Excerpts are asfollows等语句;有时需另加小标题,补充少许衔接性、综合评述性文字。

翻译方法摘译

翻译方法摘译

选择的针对性
确定了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摘译的对象之后,还须考 虑“重要性”的衡量标准。就摘译活动而言,“内
容重 要性”的标准是动态的,以不同的视角为出发点,
选 定的内容可能不一样,可以说,摘译者(也许是某 个组织)采用的标准决定了翻译内容的取舍。如果 译者只是考虑原作的语篇内容结构,那么,那个客 观存在的内容核心就是摘译的对象。如果译者考虑 的是读者的特殊兴趣和目的,则摘译的对象不一定 是原作内容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是与读者最利 害攸关、迎合读者的兴趣而非知识诉求或者特殊目 的的部分。
摘译的关键是“摘”,因为它决定了摘译活动的意 义
和摘译文的价值。一般而言,“摘”即采撷原作精 华。
但“精华”的厘定标准是动态的。有时,在原作者 看
来或者从原作的信息结构看是精华的部分,译者不
一定认为是精华。同样,译者认为是精髓的东西,
读者不一定认为是精髓。“精华”的确定,要考虑 知
识信息的价值因素,时代政治因素,特别是读者的
4.摘译的对象
从翻译实践看,摘译较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文献的翻译,如科技年报,政府文件, 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著作,调查报告,新 闻报道,发言讲话,操作指南,书刊目录, 协会组织机构等。摘译的孪生兄弟节译则多 用于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如小说,诗歌,剧 本,回忆录,采访录等。
5. 摘译的格式
摘译文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文题+摘译,作 者,摘译正文, 译者,原文出处。译文的题目就是 原作的题目,译者无须另加标题。“摘译”二字紧
2. 摘译与节译
据《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节译”的 “节”
意为“删减;剪裁”(p.307)。从删去原作某些部分的角 度
看,节译是删译;从保存原作某些部分的角度看,节译是摘 译。二者的共同点是摘译原作的精华,在第一时间以飧读者。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摘译量少,如新闻标题的摘译;节译 量大,如选取书中的一章或几章翻译。摘译的对象可以是相 对独立的语篇或者是语篇片段;节译一般是语篇片段。摘译 较为适合于科技文本的翻译;节译则更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 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字字珠玑,句句良言,必有可删者。有 学者就指出了我国长篇小说的半部杰作现象(黄忠顺 1994),认为前半部优于后半部,如《红楼梦》。因此,从 翻译是传播科技与文化精华的角度看,摘译与节译有着全译 无法比拟的优势。

翻译题目1-10

翻译题目1-10

(2)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developed in a record high speed. For those who earn less but are eager to own a decent and comfortable place of their own in a big city, the high price is a heavy burden that they cannot afford. For this reason,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housing price from rising too fast, including raising interest rates and increasing taxes on real estate, etc. Presently, these measures have achieved initial effects in some cities.

Chinese garde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namely, imperial and private gardens. The former are seen mostly in northern China, while the latter are easily found in the south, especially in Suzhou, Wuxi and Nanjing. The streams, bridges, hills and pavilions of a private Chinese garden are small and delicate, cleverly laid out and pleasing to the eye, exhibiting a natural beauty of their own. Streams in these gardens usually cover limited space, but are in perfect match with bridges and stones to yield a uniformed effect. Rocks and artificial hills are special features of southern Chinese gardens. Large stones form sceneries of their own, while smaller ones are gathered to create artificial hills, contributing to the charm of the gardens.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第一章翻译简史(中外翻译理论沿革)翻译是语际交流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由于这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英汉语相互转换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翻译活动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 、翻译的概念2 、翻译的性质3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4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翻译的分类6 、译者的素养7 、翻译市场的现状8 、翻译工具箱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Catford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Peter Newmark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Malcolm Cowley:Translation i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 different background.Eugene Nida: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Some Definitions by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Gideon Toury:―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Jean Sager:―Translation is an externally motiv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divers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is fo rm of communication.‖吕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运用变译方法中摘译

运用变译方法中摘译

运用变译方法中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议、仿作结束翻译事实一、摘译摘译,顾名思义,指先摘后译的变译方法。

例:Blame beer gut on genesA beer-gut gene that gives fellas flabby tummies has been discovered by scientists. The medical breakthrough proves that guzzling al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men develop saggy stomachs. They can also inherit from their parents a body make-up much more likely to run to fat. The beer-gut gene was tracked down by Italian experts. They found that men with a particular variant of it called DD were twice as likely to get fat. And they are also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put on the pounds around their midriff. Dr. Carol Copper said : “This sounds like a New Year’s gift for all those guys who are tubby round the middle but aren’t ready to give up the trips to the boozer. You’re stuck with the genes you’re born with, which could by just the excuse lardy lads who like a drink are looking for.” Dr. Pasquale Strazzullo warned the findings might not apply to British men-because the research was based entirely on Italians.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体内携带一种被称做DD的啤酒肚基因变体的男子发胖的几率是常人的两倍。

全译,摘译,编译

全译,摘译,编译

全译,摘译,编译
全译就是对原文进行完整性地翻译。

但这里所说的完整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它是指译者尽量使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在译语中从语义到文体尽量用最通顺、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忠实地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的著名功能对等理论也很好地诠释了全译的这一定义。

此外,奈达认为全译等于“直译+ 意译”,其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命题成分的对应对等,适用于思维顺序与语言表达顺序同构的双语单位。

摘译和编译是变译方法的一种。

变译的方法一共包括12种方式: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

变译不等于全译,却含有译的成分,它毕竟还有原作的信息,这是变译与全译共有的性质,是相承继的地方。

翻译的特点性质与原则.doc

翻译的特点性质与原则.doc

翻译的特点、性质、原则与过程一、翻译的特点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

正如Steiner所说的那样: 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国际斗争的必要武器。

第八讲翻译方法-----摘译

第八讲翻译方法-----摘译

选择的针对性
确定了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摘译的对象之后,还须考 虑“重要性”的衡量标准。就摘译活动而言,“内 容重 要性”的标准是动态的,以不同的视角为出发点, 选 定的内容可能不一样,可以说,摘译者(也许是某 个组织)采用的标准决定了翻译内容的取舍。如果 译者只是考虑原作的语篇内容结构,那么,那个客 观存在的内容核心就是摘译的对象。如果译者考虑 的是读者的特殊兴趣和目的,则摘译的对象不一定 是原作内容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是与读者最利 害攸关、迎合读者的兴趣而非知识诉求或者特殊目 的的部分。
一、摘译的定义
顾名思义,摘译是先摘后译的翻译变体活 动。“摘”的古义之一是“选取”,如李 贺《南园》诗云:“寻章摘句老雕虫,晓 月当帘挂玉弓。”这里的“寻章摘句”概 括了摘译活动中“摘”的基本内涵,“摘” 的对象可以是报刊中的一文,书中的一章, 文中的一段,段中的一句,句中的一词, 然后将其完整地翻译出来。
2. 摘译与节译
据《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节译”的 “节” 意为“删减;剪裁”(p.307)。从删去原作某些部分的角 度 看,节译是删译;从保存原作某些部分的角度看,节译是摘 译。二者的共同点是摘译原作的精华,在第一时间以飧读者。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摘译量少,如新闻标题的摘译;节译 量大,如选取书中的一章或几章翻译。摘译的对象可以是相 对独立的语篇或者是语篇片段;节译一般是语篇片段。摘译 较为适合于科技文本的翻译;节译则更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 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字字珠玑,句句良言,必有可删者。有 学者就指出了我国长篇小说的半部杰作现象(黄忠顺 1994),认为前半部优于后半部,如《红楼梦》。因此,从 翻译是传播科技与文化精华的角度看,摘译与节译有着全译 无法比拟的优势。
6.摘译的原则

翻译之减译法

翻译之减译法

翻译之减译法减译(一)减译及其特点减译,即删减试全译,指从全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全译方法。

减译不是删掉原文的某些内容,而是为了避免内容重复、文字累赘,使译文更加简练,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语表形式看似省去了若干语言单位,实际未减意。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的差异,有些词语或句子成分,在英语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若搬进译文中去,就会形成冗词赘语或蛇足,影响译文的简洁和通顺。

减译则在不破坏原文精神的前提下,过滤掉某些不必要的词语句子及其成分,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二)减译原则减译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者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语言单位。

但省略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因为译文中虽无其形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减去原文的某些冗余信息,或出于汉语表达需要不必译出的语言单位。

减译的原则:减形不减意。

(三)减译方法1.语法性减译1)实词减译据文体特点和汉外语之间的差异,全译转换过程并非词词对应,对有些实词也会从表语上省去。

(1)代词减译。

英语是形态化语言,一切关系体现在语表形式上。

英语通常每句都有主语,人称代词做主语的情况往往多次出现,为了避免重复,汉译时常常可以省去。

同时,汉语求意合,语表上比较凝练,英语的各种代词汉译时往往省去不译。

如:[1] Since the airplane’s mass is not given, we can find it by using this formula.原译:飞机的质量并未给出,但是可用这个公式求出来。

试译:飞机质量未给,但可用该公式求出。

[2] As soon as a positive charge approaches an electron, it combines with the latter.正电荷一旦遇到电子,就与之结合。

[3] The mass of one unit of volume of a material is called its density.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翻译的性质标准及要求

翻译的性质标准及要求

翻译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翻译可以分为 多种类型,如语内翻译、语际翻 译、符号翻译等。
翻译的特性
准确性
翻译的首要特性是准确性,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流畅性
流畅性是翻译的重要特性之一,译文应该通顺、自然,易于理解,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 习惯。
文化性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递。译文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 色和内涵,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语言习惯的转换
总结词
保持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
详细描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原文和译文的语言习惯,以确保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这包括对原文的 句式、语气、修辞等方面的处理,以及在译文中运用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
专业术语的运用
总结词
准确翻译专业术语
VS
详细描述
在翻译涉及特定领域的文本时,专业术语 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译文的准 确性,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 ,并能够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术语进行 翻译。同时,对于不确定的术语,译者需 要进行查证和核实,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
翻译的种类
口译
口译是指通过口头表达将一种语 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通常用于会议、谈判、演讲等场 合。
笔译
笔译是指通过书面文字将一种语言 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如 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是指在讲话人讲话的同时, 将讲话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通常用于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等场 合。
翻译的速度与效率
翻译速度的要求
在保证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的前提 下,需要尽可能提高翻译的速度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翻译效率的提高

英文翻译本质浅析

英文翻译本质浅析

英文翻译本质浅析作者:兰岚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5年第04期【摘要】尽管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但是对“翻译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达成共识。

实际上,译学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问题、直译或意译的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同。

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认识到对翻译本质的讨论集中起来涉及两点,一是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前者讨论翻译的定义,后者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关键词】英文翻译定义性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15一、翻译的定义许多人曾为翻译下过定义。

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Catford,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

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源语,一种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没有提到翻译过程,很难说它说中了翻译活动的实质。

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

”可以看出上面定义中的等值论观点来自费道罗夫的“忠实”、“全面”。

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实活动的根本区别。

其实,摘译、编译等活动都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威尔斯比以上二位又进了一步:“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

(蔡毅,1995)这里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说“尽可能等值”。

过程与结果完全不同,它们的区分很重要。

第六组 编译与其他

第六组 编译与其他

4.关于摘删部分的标记 . 在某些情况下, 在某些情况下,要对所摘或所删的部分做 上适当的标记,如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上适当的标记,如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出版社投的摘译稿件, 出版社投的摘译稿件,因为摘译文需要审 校核对。 校核对。比较方便的方法是对所摘取的部 分标上下划线, 分标上下划线,或者对删去的部分标上单 删除线。也可用文字进行说明, 删除线。也可用文字进行说明,如“摘自 某书) 摘自(某杂志) (某书)5-10页”,“摘自(某杂志)6-8 页 页”等。
(三)摘译的原则
摘译,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变译活动,怎么摘, 摘译,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变译活动,怎么摘, 如何译,均有原则可循,并非可以随意为之, 如何译,均有原则可循,并非可以随意为之, 否则,就蜕变为胡译、乱译。 否则,就蜕变为胡译、乱译。摘译的总体原 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粗取精, 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粗取精,去有所不为。具 体说来,摘译的原则包括: 体说来,摘译的原则包括:
2.摘译概念的要素 . 摘译的关键是“ 摘译的关键是“摘”,因为它决定了摘译活动的意 义和摘译文的价值。一般而言, 义和摘译文的价值。一般而言,“摘”即采撷原作 精华。 精华”的厘定标准是动态的。有时, 精华。但“精华”的厘定标准是动态的。有时,在 原作者看来或者从原作的信息结构看是精华的部分, 原作者看来或者从原作的信息结构看是精华的部分, 译者不一定认为是精华。同样, 译者不一定认为是精华。同样,译者认为是精髓的 东西,读者不一定认为是精髓。 精华”的确定, 东西,读者不一定认为是精髓。“精华”的确定, 要考虑知识信息的价值因素,时代政治因素,特别 要考虑知识信息的价值因素,时代政治因素, 是读者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和期待视野。 是读者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和期待视野。一旦选 取了对象,就要按照全译的方式, 取了对象,就要按照全译的方式,将其完整地传译 出来,不容许再用变译策略对摘取对象进行加工。 出来,不容许再用变译策略对摘取对象进行加工。 的顺序,是先摘后译, “摘”与“译”的顺序,是先摘后译,不是先译后 否则,就违背了摘译的一个初衷:提高效率。 摘。否则,就违背了摘译的一个初衷:提高效率。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摘要:摘译是开发国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仍不全面。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编译的概念、特点、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摘译;概念;特点;原则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

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见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出版前言,2001)。

信息时代的知识摄取的一个变化趋势是,定向性取代了全盘性,同时对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摘译有着全译无法替代的优势——节省时间与摄取精华,因此成为开发国外信息的最便捷手段。

(一)摘译的概念1.摘译的定义顾名思义,摘译是先摘后译的翻译变体活动。

“摘”的古义之一是“选取”,如李贺《南园》诗云:“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这里的“寻章摘句”概括了摘译活动中“摘”的基本内涵,“摘”的对象可以是报刊中的一文,书中的一章,文中的一段,段中的一句,句中的一词,然后将其完整地翻译出来。

2.摘译概念的要素摘译的关键是“摘”,因为它决定了摘译活动的意义和摘译文的价值。

一般而言,“摘”即采撷原作精华。

但“精华”的厘定标准是动态的。

有时,在原作者看来或者从原作的信息结构看是精华的部分,译者不一定认为是精华。

同样,译者认为是精髓的东西,读者不一定认为是精髓。

“精华”的确定,要考虑知识信息的价值因素,时代政治因素,特别是读者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和期待视野。

一旦选取了对象,就要按照全译的方式,将其完整地传译出来,不容许再用变译策略对摘取对象进行加工。

“摘”与“译”的顺序,是先摘后译,不是先译后摘。

否则,就违背了摘译的一个初衷:提高效率。

(二)摘译的特点1.摘译与全译全译是一切变译活动的基础,摘译也不例外。

在摘译活动中,一旦摘定了翻译对象,就必须用全译的手段翻译,不允许对摘译对象在形式和内容上作任何变易。

翻译的层次

翻译的层次

翻译的层次:直译或意译常见的文体要求严格的直译* 条约、法典、规章、政府公文* 政治论文及文献基本直译* 一般学术论文、科技情报与著述一般要求直译、但必须考虑可读性* 新闻报道和分析* 报刊特写直译与意译兼顾,充分考虑可读性* 传记、游记、扎记* 文艺小说基本意译,力求获得最佳可读性* 舞厅或电影剧本* 抒情散文必须完全意译方能达意,力求获得* 诗歌最佳可读性与艺术性* 歌词翻译的步骤1.理解阶段2.表达阶段3.审校阶段翻译旅游语篇: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翻译外宣类语篇: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翻译文学、艺术类语篇:我国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神似”、“化境”等概念Add love to a house and you have a home. Add righteousness to a city and you have a community. Add truth to a pile of red brick and you have a school. Add religion to the humblest of edifices and you have a sanctuary. Add justice to the far-flung round of human endeavor and you have civilization. Put them all together, exalt them above their present imperfections, add to them the vision of humankind redeemed, forever free of need and strife and you have a future lighted with the radiant colors of hope.(from “Two truths to live by” by Alexander M. Schindler)翻译的变体:节译、摘译、编译和译述节译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By Nicholas Barberis & Richard ThalerBehavioral finance argues that some financial phenomena can plausibly be understood using models in which some agents are not fully rational. The field has two building blocks: limits to arbitrage, which argues that it can be difficult for rational traders to undo the dislocations caused by less rational traders; and psychology, which catalogues the kinds of deviations from full rationality we might expect to see. We discuss these two topics, and then present a number of behavioral finance applications: to the aggregate stock market, to the cross-section of average returns, to individual trading behavior, and to corporate finance. We close by assessing progress in the field and speculating about its future course.行为金融学概论(节译A)尼古拉斯.巴伯瑞斯(Nicholas Barberis)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行为金融学(Behaviorial Finance)表明,某些金融现象似乎可以用“代理人非完全理性”这样的模式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译的性质、特点与原则摘要:摘译是开发国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仍不全面。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编译的概念、特点、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摘译;概念;特点;原则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

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见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出版前言,2001)。

信息时代的知识摄取的一个变化趋势是,定向性取代了全盘性,同时对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摘译有着全译无法替代的优势——节省时间与摄取精华,因此成为开发国外信息的最便捷手段。

(一)摘译的概念1.摘译的定义顾名思义,摘译是先摘后译的翻译变体活动。

“摘”的古义之一是“选取”,如李贺《南园》诗云:“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这里的“寻章摘句”概括了摘译活动中“摘”的基本内涵,“摘”的对象可以是报刊中的一文,书中的一章,文中的一段,段中的一句,句中的一词,然后将其完整地翻译出来。

2.摘译概念的要素摘译的关键是“摘”,因为它决定了摘译活动的意义和摘译文的价值。

一般而言,“摘”即采撷原作精华。

但“精华”的厘定标准是动态的。

有时,在原作者看来或者从原作的信息结构看是精华的部分,译者不一定认为是精华。

同样,译者认为是精髓的东西,读者不一定认为是精髓。

“精华”的确定,要考虑知识信息的价值因素,时代政治因素,特别是读者的审美取向、兴趣爱好和期待视野。

一旦选取了对象,就要按照全译的方式,将其完整地传译出来,不容许再用变译策略对摘取对象进行加工。

“摘”与“译”的顺序,是先摘后译,不是先译后摘。

否则,就违背了摘译的一个初衷:提高效率。

(二)摘译的特点1.摘译与全译全译是一切变译活动的基础,摘译也不例外。

在摘译活动中,一旦摘定了翻译对象,就必须用全译的手段翻译,不允许对摘译对象在形式和内容上作任何变易。

一般说来,全译的对象是独立完整的语篇,如一书一文;摘译的对象是非完整文本,如书中的一节,文中的一段。

但在一定条件下,全译和摘译可以相互转化,这由语篇层级的视点所决定,即语篇层级视点的变化决定翻译形式是全译还是摘译。

例如,文章是一种独立的语篇形式,其翻译完全可以视为全译。

但是,如果该文章是报刊或者论文集中的一部分,其翻译从更高的语篇层级即从报刊或论文集的角度看,则是摘译。

2.摘译与节译据《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3),“节译”的“节”意为“删减;剪裁”(p.307)。

从删去原作某些部分的角度看,节译是删译;从保存原作某些部分的角度看,节译是摘译。

二者的共同点是摘译原作的精华,在第一时间以飧读者。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摘译量少,如新闻标题的摘译;节译量大,如选取书中的一章或几章翻译。

摘译的对象可以是相对独立的语篇或者是语篇片段;节译一般是语篇片段。

摘译较为适合于科技文本的翻译;节译则更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

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字字珠玑,句句良言,必有可删者。

有学者就指出了我国长篇小说的半部杰作现象(黄忠顺,1994),认为前半部优于后半部,如《红楼梦》。

因此,从翻译是传播科技与文化精华的角度看,摘译与节译有着全译无法比拟的优势。

3.结构特点“摘”的行为决定了摘译文的形式和内容结构特点。

由于“摘”主要是抽取或切割原作的片段,决定了摘译文的非独立完整性,它从属于原作的语篇结构和内容,缺乏完整语篇应有的语境、衔接和连贯,只是原作局部形式和内容的保存。

如果把全译文比作一脉群山,摘译文则是群山中的一座孤峰,给人以突兀之感。

由于割断了语境联系,摘译文中的个别词句可能不易理解,需要译者运用技术手段如加注法进行解释。

4.摘译的对象从翻译实践看,摘译较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如科技年报,政府文件,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著作,调查报告,新闻报道,发言讲话,操作指南,书刊目录,协会组织机构等。

摘译的孪生兄弟节译则多用于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如小说,诗歌,剧本,回忆录,采访录等。

5.摘译的格式摘译文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文题+摘译,作者,摘译正文,译者,原文出处。

译文的题目就是原作的题目,译者无须另加标题。

“摘译”二字紧随文题,一般用圆括弧括起。

原作者姓名置于文题下方正中,不能省略。

译者名以及原作的出处,放在摘译正文的文尾,用圆括弧括起,其中原作出处要详细标注,以便于读者查找、核实和阅读。

而实际的摘译文本,格式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将在“摘译的技术问题”一节进行讨论。

(三)摘译的原则摘译,作为最基本的一种变译活动,怎么摘,如何译,均有原则可循,并非可以随意为之,否则,就蜕变为胡译、乱译。

摘译的总体原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各取所需,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说来,摘译的原则包括:1.内容的重要性任何文本,其内容都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

例如一篇文学作品,既有低潮,也有高潮;一部科技文献,既有前人的研究成果(陈旧信息)介绍,也有自己的推陈出新或者独创。

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很强的辨识能力。

一名合格的摘译者,要有一双慧眼,能从原作纷繁芜杂的信息内容中准确抓住其核心,就像抓蛇要抓住它的七寸一样。

最重要、最新奇、最有价值的内容,正是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摘译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2.选择的针对性确定了最重要的内容作为摘译的对象之后,还须考虑“重要性”的衡量标准。

就摘译活动而言,“内容重要性”的标准是动态的,以不同的视角为出发点,选定的内容可能不一样,可以说,摘译者(也许是某个组织)采用的标准决定了翻译内容的取舍。

如果译者只是考虑原作的语篇内容结构,那么,那个客观存在的内容核心就是摘译的对象。

如果译者考虑的是读者的特殊兴趣和目的,则摘译的对象不一定是原作内容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是与读者最利害攸关、迎合读者的兴趣而非知识诉求或者特殊目的的部分。

例如有人摘译2004年美国国会报告,就选取了其中与中国密切相关的部分为翻译对象。

此外,摘译文读者对象的选择也直接影响摘译对象的确定。

以新技术发明文献的摘译为例,若是针对普通读者,则着重于原文中有关该技术发明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若是针对专门技术人员,则着重于该技术发明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读者为专业人员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国外塑料》在其征稿简则中将摘译对象确定为原作的“技术关键和重要数据信息”。

3.内容的简要性选定摘译对象之后,译者可能会发现,原文个别词句啰唆多余,因此译者在翻译前还可进行第二次摘删的工作,以使主题变得更鲜明,文字更精炼,中心更突出,尽可能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使其能一眼即可看出所需信息。

摘译中为了求“简”而进行的删词删句删段,在保存原作重要信息的前提下,要注意译文语篇的词、句、段之间的逻辑衔接。

摘译与编译不同,一般不能增加衔接词句,要始终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

如果摘删影响叙述的逻辑衔接与连贯,即使此种摘删不涉及原文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容许的。

4.结构的整体性摘译文当然不可能保存原作的整体面貌。

既然是摘译,译文只能是原作的一部分。

这里所强调的结构的整体性,指一旦摘译对象确定之后,所摘部分的语篇结构特点应尽可能地加以保存,一般不对原文的语篇形式和内容作出变动,除非原文的语言累赘繁复,需要第二次摘删。

因此,相对于原文而言,摘译文结构的整体性只是局部结构的整体性而已。

5.翻译的客观性译者在选定翻译对象之后,应采用全译的策略,不能运用其他变译方法,例如不能改变对象的宏观结构,不能改变原文的写作风格,不能添加摘译者个人的观点。

增减词语,词序调整,都应是全译范畴之内的技巧,而不是变译范畴中那种导致原文形式结构和思想内容产生质变的增词添句、顺序大变动。

摘译各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内容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原文内容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因为原文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甚至优劣并存,择优汰劣正是摘译极其重要的前导性、基础性工作,这就要求摘选要有针对性;反之,选择有了针对性,就可以保证所选内容是原作最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保证了摘译工作本身的价值。

内容的简要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翻译的客观性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

内容的简要性不能与结构的完整性相抵触。

译者不能为了传译原作的关键内容而将目光仅仅局限于重要的词句,还应注意词句之间的衔接与连贯,否则就会破坏摘译文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同时,只有保存原作局部结构的整体性才可能有翻译的客观性,反之亦然。

德国功能派翻译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

他主张译者要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见Christiane Nord《目的性行为》出版前言,2001)。

信息时代的知识摄取的一个变化趋势是,定向性取代了全盘性;同时对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摘译有着全译无法替代的优势:节省时间与摄取精华,因此成为开发国外信息的最便捷手段。

(四)摘译的技术问题在摘译的格式和摘译方法的运用上,有几个基本的技术问题需要注意。

1.摘译文的标注问题翻译实践中,摘译的标注方式多种多样,如“……摘译”,“……(摘译)”,“据……摘译”,“摘译自……”,“……节译”,“节译自……”,“据……选译”。

“……删译”等。

实际上,“摘”与“选”同义,“节”与“删”同义,前者与后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翻译行为。

摘译文的标注可采用“原作标题+(摘译)”。

这种标注法的优点是既直截了当,又清楚明了。

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译文是摘译,以及摘自哪篇文章。

实践中有的摘译文未用圆括弧将“摘译”二字括起。

这易生误解,读者可能认为原文就是摘译文,所读的不过是全译罢了。

如果摘译文弃用原作标题而另拟标题,则不宜采用这种标注法,下文另议。

2.关于作者名、译者名以及摘译源信息的问题从国内报刊杂志的摘译文的实际情况看,不少摘译文未署原作者姓名,将译者姓名置于文尾的圆括弧内,或者干脆不提供译者姓名。

绝大部分摘译文都未提供摘译源信息。

规范的摘译文必须提供作者名、译者名以及摘译源信息。

若译文标注采用“原作标题+(摘译)”,则可在标题下注明:“作者名+著”,在文尾的圆括弧内标明:“译者名+‘摘译自’+摘译源信息”。

摘译源信息包括原作者名,书或文章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若是文章,还要提供所发表的杂志名。

如果摘译文另拟标题,则在标题下注明:“作者名+著”和“译者名+摘译/节译/选译/删译”,在文尾的圆括弧内只标明摘译源信息即可。

3.关于摘译文的标题摘译文标题一般应采用原作标题,理由上文已作交代。

如果原作标题不能准确概括摘译文的内容,也容许译者变更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