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凝血功能是人体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正常循环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当血管受损时,凝血机制能够迅速启动,形成血栓止血,防止血液大量流失。
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临床问题。
因此,凝血功能检测成为诊断血液疾病、评估手术风险、监测抗凝治疗效果以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
一、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因子活化与血栓形成开始的时间,来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
常用于检测肝功能异常、抗凝药物治疗或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因子活化与血栓形成开始的时间,来评估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通路的功能。
常用于评估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血液病或凝血酶抑制剂等情况。
3.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是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血管损伤后的初步止血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检测,可以评估凝血状态的一部分。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测定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等。
4.非特异性凝血功能指标非特异性凝血功能指标反映出整体凝血功能的变化,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元浓度和D-二聚体浓度等指标。
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1.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如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血栓性疾病等。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可以及早诊断疾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2.评估手术风险和指导治疗在一些手术前,如心脏手术、重大创伤手术等,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需要事先评估。
通过检测凝血功能,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从而预测手术中出血的风险,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出血。
同时,在对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治疗)中,通过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可以调整剂量以达到治疗目标。
3.指导结石病手术治疗在结石病手术中,如肾结石碎石术、尿路镜手术等,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如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凝血止血检验项目
一.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 BT)【应用】(1)检测血管性疾病(2)检测血小板功能【临床意义】1.延长:a)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b)血小板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等;c)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d)血管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e)药物影响,如服用潘生丁、乙酰水杨酸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rothrombin time PT)【应用】(1)术前检查凝血功能(2)口服抗凝药监测首选(INR)(3)用于外源凝血因子缺陷检测(4)用作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临床意义】1.延长:a)先天性见于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无(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b)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d)抗因子子Ⅱ、Ⅴ、Ⅶ、Ⅹ的抗体存在等情况。
2.缩短:a)见于因子Ⅴ增多症;b)口服避孕药;c)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应用】(1)监测肝素抗凝用量的良好指标(2)用于内源凝血因子缺陷检测(3)术前监查凝血功能(4)凝血时间代替指标【临床意义】1.延长:a)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及凝血因子Ⅺ缺乏症;VWDb)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c)肝素抗凝治疗;d)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及循环血液中有FDP;e)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2.缩短:a)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b)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c)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以及严重的灼伤等。
4.1 止血与凝血检查
1.2血栓与止血过程
1.3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一期 止血
二期 止血
纤溶 亢进
1
血管-血小板型
2
皮肤粘膜、内脏出血
3
创伤即刻渗血,时间长
4
压迫有效、输血效果差
1
凝血-抗凝血型
2 组织、关节、肌肉、内脏出血
3
时间长、呈延续性
4
压迫效果差、输血效果佳
1
纤维溶解型
2 皮肤出现大片瘀斑及内脏出血
1.血栓与止血学总论
1.1血栓与止血的系统组成
两
正个
常 止
方 面
血四 机个
能
因 素
凝血机制mechanism of coagulation
抗凝机制mechanismFra bibliotekof anticoagulation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anticoagulation
3 手术挤压造成,创面渗血难止
4
血块易溶解
1.4血栓与止血的试验
筛选试验
一期止血缺陷:
1. 出血时间 2. 血小板计数
二期止血缺陷:
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 凝血酶原时间
纤溶亢进
1.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 2.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3. D二聚体检测
确认试验 按临床不同需要选择 不同的试验,按“优 化”原则进行组合:
1.5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
肿胀
脏器损伤
1.6影像诊断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郑军
输血科凝血检查项目
输血科凝血检查项目一、凝血检查的重要性在输血科中,凝血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
凝血是人体止血和维持血液循环稳定的关键过程,它涉及到凝血因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多种物质的相互作用。
只有当凝血功能正常时,输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后果。
二、常见的凝血检查项目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通路活性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出凝血因子Ⅶ、Ⅹ、Ⅴ、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常见的PT 检测方法有Quick法和INR法,其中INR法是国际统一的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方法。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通路活性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出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APTT检测方法简单、快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们可以黏附在损伤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聚集,启动凝血反应。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出机体的止血功能。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10^9/L到400×10^9/L之间。
4.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速度和效率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出机体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纤维蛋白聚合的能力。
正常人的凝血酶时间一般在15到20秒之间。
5. 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最主要的凝血因子,它可以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促进止血。
纤维蛋白原定量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凝血系统功能。
正常人的纤维蛋白原定量一般在2-4g/L之间。
6. 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可以反映出血液中纤维蛋白的降解程度。
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或血管内皮损伤。
检测D-二聚体可以用于判断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7.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凝血酶原是凝血因子Ⅱ的前体,它可以转化为凝血酶,参与凝血过程。
血栓与止血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被检者PT/正常人PT,参考值1.
• 整个凝血过程分为三期 2)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②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标本采集:同APTT,枸橼酸钠抗凝血2ml,mlml血液混匀,两者是1∶9关系。
其抗凝的主要机制在于它能结合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使这些抗凝 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
黏附(GPI、VWF、胶原)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小板血栓 聚集 血小板血栓 聚集 释放反应Ⅰ ADP
释放反应Ⅰ 其肝抗素凝 :的是主一要种机酸制性在粘于多它糖能,结主合要血由浆肥中大的细一胞些和抗嗜凝碱蛋性白粒,细使胞这产些生抗;凝蛋白的活性大为增强。ADP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 凝血途径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途径
。
• 分三个阶段:即因子Ⅹ激活成Ⅹa;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Ⅰa(纤维蛋白)。
瀑布学说
•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
作用,直至激活因子Ⅹ生成Ⅹa;
• 纤维蛋白形成期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除因子Ⅳ(钙)外,均为蛋白质。 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某些恶性肿瘤。
血栓形成
出血不止
参考值: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异常。
若血管臂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因子等有缺陷,则血管臂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出血点增多。
•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Ⅶ与因子Ⅲ组成复合物,在有Ca2+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凝血功能是指机体在出血或血管损伤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形成血栓,以止血止血。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为了评估凝血功能,医生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凝血功能检测。
下面是常用的几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是指从血液开始凝结到形成血块所需的时间。
它测量的是凝血系统中外源凝血途径的活性。
INR是将患者的PT值与一组标准样本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果,主要用于监测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测量的是在内源凝血途径中血液凝结所需的时间。
它是判断凝血因子VIII、IX、XI和XII的活性的重要指标。
APTT常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具有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缺乏。
3.凝血酶时间(TT):TT是测量血液凝结是否完全的指标。
它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4.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凝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血小板的数量计算在内,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
5.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以帮助评估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从而导致血液凝结能力下降。
6.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可以通过测量D-二聚体水平来评估血栓溶解的过程。
它通常用于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
7.抗凝血酶检测:如凝血酶时间延长试验、凝血酶抑制物测定等,用于评估抗凝血系统的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例如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活性、纤维蛋白聚合试验、肌酸激酶金黄准试验等,它们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和目的,对凝血功能的评估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总之,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医生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可能存在的异常问题。
这些检测方法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凝血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可以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同时也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基础。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凝血功能的常见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等,本文将对这些项目的检查和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浆凝血系统外源和内源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检测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1-15秒之间。
当凝血因子Ⅶ、Ⅹ、Ⅴ、Ⅱ、Ⅰ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时,PT延长。
常见引起PT延长的疾病有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
因此,PT的检测可以评估肝脏和凝血功能的状态,并用于肝病、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测定血浆凝血系统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活化所需时间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40秒之间。
APTT的延长说明血浆凝血因子中的非酶原、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原形成等环节发生了障碍,常见原因有凝血因子缺乏、抗凝剂(如抗磷脂抗体)存在等。
APTT检测可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甲氧基丙腈中毒、溶血等疾病。
3. 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血浆凝血系统中重要的凝血蛋白,在止血和修复受损血管时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bg浓度应在1.5-3.5 g/L之间。
Fbg水平增高可能与急性炎症、肝脏疾病等有关,而Fbg水平降低可能与失血、肝脏功能不全等疾病有关。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手段。
通过检测PT、APTT和Fbg等项目,可以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异常对临床意义巨大。
首先,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例如,在肝脏疾病中,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易于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徐州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 孙海英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不停 地流动循环,既不溢出血管之外(出 血),也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形成), 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完整的血 管壁、有效的血小板以及复杂的凝血 系统和纤溶系统。它们保持动态平衡, 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导致出血或 血栓形成。
止血机制
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的止血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因子和抗纤溶因子的 溶栓作用
血管在止血中的作用
血管的收缩 血小板的激活 凝血系统的活化 局部血黏度的增高
血管损伤(抗血栓形成特性↓)
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 合成表达 组织因子 血流减慢 血小板粘附、 聚集、释放 纤维蛋白形成 血栓形成 凝血酶形成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试验
(platelet adhesion and aggregation test, PAdT and PAgT)
参考值:粘附 62.5% ± 8.61%
最大聚集率62.7 ±16.1%
临床意义:
1、PAdT和PAgT增高: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 PAdT和PAgT减低: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等。
血小板P-选择素测定:
↑ ---血栓性疾病; 血小板促凝活性测定: ↑ ---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 ---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症等;
血浆血栓烷B2测定:
↑ ---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
↓ ---见于环氧酶或TXA2合成缺乏症;
凝血因子检测
一、筛选试验:
凝血时间测定(C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二、诊断试验: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g)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促凝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测定:
凝血功能怎么检查
凝血功能怎么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指对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的一系列检验。
凝血系统是维持机体正常止血和避免异常出血的重要系统,包括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多个组成部分,其平衡状态对于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对凝血功能的检查对于评估机体出血和血栓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APTT则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Ⅶ、Ⅹ、Ⅴ、Ⅳ和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
通过对PT和APTT的测定可以初步判断机体在发生出血时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2. 凝血酶原活动度: 通过测定凝血酶原的活性来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通常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表示。
INR可以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3.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浓度的升高提示机体发生了血栓形成,因此可以作为评估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4. 纤维蛋白原: 通过测定人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来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因子Ⅰ的前体蛋白,其浓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以反映凝血功能的异常。
5.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 通过测定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来判断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血小板计数可以通过血液常规检查获得,而血小板功能可以通过测定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等方面进行评估。
6.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TCT): TCT是一种直接测定凝血过程中凝血酶的形成时间的方法。
TCT的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活性异常相关。
以上只是凝血功能检查中的一些常见项目,根据不同的临床需要,还可以进行更加详细和专业的检测项目。
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时,医生会综合分析各个项目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程度和对应的疾病诊断。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检查是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对于评估患者的止血与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四项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采血部位的选择和操作规范至关重要。
一、采血部位的选择原则
1.首选手臂内侧的静脉,因为此处血管丰富、表浅,易于操作,且出血和疼痛感较轻。
2.避免在皮肤破损、感染或瘢痕处采血,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避免在患者接受过抗凝治疗或服用抗凝药物的部位采血,以免影响凝血指标的准确性。
二、常见凝血四项检查项目的采血部位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手臂内侧的静脉采血,通常选择肘部正中的静脉。
2.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在手臂外侧的静脉采血,可以选择手背静脉或者手臂内侧的静脉。
三、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采血前应空腹,避免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采血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3.采血针头应选择合适的大小,避免过度疼痛和出血。
4.采血后,应迅速将血液样本放入抗凝管中,并轻轻颠倒混合,以保证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总结
医学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掌握正确的采血部位和操作方法,能够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凝血临床检查方法
凝血临床检查方法凝血是人体止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通过一系列的复杂反应,将血液由液态转变为半固态的状态,形成血凝块,实现止血目的。
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人体健康极为重要,因此凝血功能的评估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凝血临床检查方法。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PT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的外源性和共同凝血通路的功能;而APTT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的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通路的功能。
这两项检测方法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标准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常常作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2.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分析:血小板是参与凝血的重要细胞成分,其数量和功能异常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了解血液中血小板的数目,进而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而血小板功能分析则可以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对凝血功能的贡献,常用的方法有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和血小板凝集素释放试验等。
3.凝血因子检测: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其正常的合成和功能对于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凝血因子检测主要通过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或测定凝血因子蛋白的浓度来评估凝血功能。
常见的凝血因子检测项目有凝血酶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酶原测定等。
4.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检测:FDP和D-二聚体是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在凝血功能异常时常常升高。
它们的检测可以作为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之一、FDP主要用于评估纤维蛋白的降解程度,而D-二聚体则用于评估血液中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5.凝血酶原活化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活化时间是评估凝血因子Ⅶ的功能的指标,也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外源性凝血通路。
凝血酶原活化时间测定可以测定血浆中凝血酶原活性,进而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凝血临床检查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如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抗血小板抗体检测等。
以上所介绍的方法只是凝血检查中的一部分,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临床需要,医生还可能选择其他适用的方法进行凝血功能的评估。
凝血项目科普
凝血项目科普
关于凝血项目科普参考如下:
凝血项目是血液化验检查中的一项,主要用来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的量和功能,从而评估一个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的必要环节。
凝血项目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异常,正常值为11-15秒,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异常,正常值为35-45秒。
3. 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正常值为2-4g/L。
4. 血小板计数(PL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00-300×109/L。
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可能表明凝血功能出现了问题,可能导致出血不止、血栓形成等病症。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提示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血液凝固障碍等疾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提示血友病、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等疾病;纤维蛋白原降低可能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等疾病;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
因此,凝血项目的检查对于预防和治疗出血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这些检查项目的疑问或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凝血四项是查什么的?沈季云
凝血四项是查什么的?沈季云发布时间:2023-07-05T04:42:22.847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沈季云[导读]夏邑县人民医院河南省商丘市 476400凝血四项属于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出凝血疾病检查,为手术前和血栓检测项目以及便于临床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目的在于手术前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便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手术中大量出血.凝血四项是什么?凝血功能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转为静止凝胶状态过程的一种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当出现受伤出血时,能迅速发挥作用,使血液凝固堵塞伤口而止血,这叫凝血功能,可避免血液大量流失,而从出血到止血的这段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同时凝血功能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太强血管内容易形成血栓,太弱就容易出血。
凝血问题约90%可由血凝学实验室给予诊断,常规检测项目有凝血四项,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在血液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较为常用,指通过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凝血四项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判断机体止血和凝血是否发生病理变化,辅助诊断凝血疾病,且可以发现一些潜伏的疾病,可以预防疾病的突然发作,且检查比较安全,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检查的不适感非常的小[1-2]。
凝血四项解读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通过筛检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是否正常,正常参考值为11~13s,对照正常,超过3s即为异常状态,在PT延长的情况下,说明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容易出血(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2.获得性多见于缺乏维生素K,肝脏疾病严重,纤维溶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口服抗凝药,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等;3.患者使用抗凝药物的监测)。
缩短的情况下多为血液高凝状态,具有血栓形成高发风险,注意防范血栓风险。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可筛查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是否正常,正常参考值在24~36s,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超过10s以上就是异常.延长的情况下多为:a.I因子Ⅷ、Ⅸ、和Ⅺ、XII 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概要
4.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ibrin (ogen)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原理、方法:“抗原 — 抗体”反应(乳 胶凝集法) 临床意义:FDP↑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等
5.血浆D—二聚体 (D-Dimer,D-D)测定:
原理:抗原—抗体反应; 方法:乳胶凝集法
[原理与方法]
XII因子 活化剂
Ca++ + 磷脂 (代替PF3) 血浆
• XII因子活化剂 + Ca++ + 磷脂(代替 PF3)启动血浆内 原性凝血途径
• 观察血浆凝固时间 (normal:32-43s, >正常对照10s为延 长。)
[意义] 主要检测内凝途径凝血因子缺陷 • APTT延长见于:
(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 = PTRISI,
正常:1.0+/-0.1;口服抗凝: 2-3)
缩短: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3. 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
原理: • 血浆+凝血酶 →纤维蛋白形成; (16-18s)
标准凝血酶
血浆
• 超过正常对照 3s为延长。
FDP
纤维 蛋白单体
硫酸鱼 精蛋白
FDP
纤维 蛋白单体 自行聚合
原 理 与 方 法
纤维 蛋白
3P试验的意义
阳性:提示血中存在纤维蛋白单体、增多的FDP。
•1. 继发性纤溶亢进(DIC) (原发性纤溶阴性) • 2.溶栓治疗后;
• 3.假阳性:大出血(创伤、手术、咯血、 呕血),恶性肿瘤、人工流产等。
• 增高: ①病理性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 炎症、手术创伤(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恶性肿瘤等 ②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止血及凝血障碍的检查
对腺 性 膀 胱 炎 的 的 诊 断 及 鉴 别 诊 断 中 的
价值 。方法 : 4 对 0例 腺 性 膀 胱 炎 患 者 进
1 测定 , T r 就可将 患者 的凝 血 系统 及抗 凝 血 成 分 做 一 个 较 为 全 面 的 检 查 。 因 为 现 在 大 多 数 医 院 一 般 都 用 半 自动 m凝 仪 或 全 自动 血 凝 仪 来 完 成 卜 检 查 , 而 准 确 述 度及灵敏度都大 为提 高 , 大大降低 了漏诊 率 , 将 常 规 检 查 项 目临 床 意 义 汇 总 如 现
2 2 中国 社 区医 师 ・ 7 医学专业 2 1 年 第 1 02 8期 ( 4 总 第3 5 第1 卷 1期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对 腺 性 膀 胱 炎 的 诊 断 价 值
苏小 勇 张 虹
044 1 00内 蒙 古 包 头 市 蒙 中 医 院 摘 要 目的 : 讨 彩 色 多普 勒 超 声检 查 探
血管壁和血小板 的止血作用 ; 血因 凝 子 和 抗 凝 因子 的止 血 作 用 ; 维 蛋 白溶 解 纤 ( 溶 )因 子 和 抗 纤 溶 因 子 的 溶 栓 作 纤 用 等
因子测定 : C ① T测定 。② 白陶 土部 分凝 血活酶时 间测定。②复钙时间测定 。() 2 外 源性凝 血途 径 因子 测定 : 血浆 凝 血酶 原 时 ① 间( ) 测定。②纤维蛋 白原定赶测定 。 循环中抗 凝物质的检查 : ①凝血酶 时 间 (T) 1 测定 ; T一Ⅲ测定 等。 r ②A 纤溶系统 的检验 : ①优球蛋 白溶解 时
来 检 查 外 源 性 凝 血 途 径 因子 是 否 缺 乏 , 用 AT P Y试 验 来 检 查 内 源性 凝 血 途 径 因 子 是 否 缺 乏 , 加 上 纤 维 蛋 白 原 定 量 测 定 和 再
止凝血检查
止凝血检查止凝血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是人体维持血管完整性和防止出血的重要生理过程,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通过止凝血检查可以对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止凝血检查可以分为常规止凝血检查和特殊止凝血检查两种。
常规止凝血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查等。
其中,凝血功能指标是评价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
PT是用来评估外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和凝血酶的活性,其延长可能提示这些因子的功能异常或缺乏。
APTT是评估内、外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其延长可能提示这些因子的功能异常或缺乏。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片段,参与了止血过程中的初期和维持阶段,在凝血功能异常时可能出现数量不足或功能障碍。
血小板功能检查是评价血小板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粘附、激活和聚集等功能是否正常。
特殊止凝血检查主要包括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酶活性测定、抗凝血系统功能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用于评估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主要用于诊断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疾病。
凝血酶活性测定用于评估血液中凝血酶活性的水平,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最终产物,其活性的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的发生。
抗凝血系统功能检查主要包括抗凝血酶活性测定和血栓溶解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血液中抗凝血酶和纤溶酶的活性水平,其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
在进行止凝血检查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前让患者停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等。
其次,要遵循严格的标本采集和保存方法,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von Willebrand病)。
2.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
4.其他: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意义本试验是诊断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重要方法,因该病的轻型患者出血时间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可见延长。
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意义新出血点超过10个为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以下情况:1.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坏血病、感染性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药物和某些疾病引起血小板获得性功能缺陷等。
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意义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携带者。
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⑴血管内皮损伤,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⑵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⑶其他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
五、6-酮-前列腺素F1a(PG F1a)测定意义 6-酮-前列腺素减低见于:1.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后;2.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
第二节:血小板功能检查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1.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3.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4.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
粘附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意义1.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2.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
三、血块退缩(RT)试验意义1.血块退缩不良或血块退缩率<40%,见于:⑴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⑵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⑶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减低;⑷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血块过度收缩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XⅢ因子缺乏症及严重贫血等。
四、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测定意义PF3有效性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肝脏病、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生综合征、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
五、血小板β-球蛋白(β-TC)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意义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见于:1.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DIC、糖尿病、高脂血症、妊娠高血压等;2.其他,如恶性肿瘤、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六、血栓烷素B2(TXB2)测定意义1.TXB2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
2.TXB2减低见于: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疾病或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后。
七、血小板相关抗体测定意义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0%以上PAIgG增高明显,如同时测定PAIgM、PAIgA,则阳性率更高。
经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者,PAIgG下降,复发时增高,可用于观察病情及疗效的估计。
2.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多次接受输血者等,PAIg也会增高。
第三节:凝血功能检查一、凝血时间(CT)测定意义1.凝血时间(玻璃试管法)延长,见于:⑴血友病患者血小板因子Ⅷ、Ⅸ、Ⅺ显著减少和血管性假血友病;⑵严重的凝血酶原减少,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等;⑶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减少,如肝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⑷应用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等;⑸纤溶亢进,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2.凝血时间缩短,见于:⑴血液呈高凝状态,如DIC早期;⑵高血脂症和高血糖;⑶抽血时混有组织液。
二、复钙时间(RT)测定意义同凝血时间,但较凝血时间敏感。
三、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意义1.延长见于:⑴因子Ⅷ、Ⅸ、Ⅺ、Ⅻ缺乏;⑵因子Ⅴ、Ⅹ,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2.若同时作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同时延长见于因子Ⅴ、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有抗凝物质存在。
3.缩短见于:⑴因子Ⅷ、Ⅴ增多;⑵DIC高凝期、血小板增多症等。
四、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意义1.凝血酶原消耗不佳见于:⑴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如因子Ⅷ、Ⅸ、Ⅺ、Ⅻ减少及因子V严重缺乏;⑵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等;⑶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五、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意义本试验对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价值,即使轻型者也可检出,并可检查血小板第3因子缺陷。
但本法操作复杂,采血量大为其缺点,可作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替代。
六、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意义异常见于:1.血友病或血管性假血友病;2.严重肝病;3.抗凝治疗或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七、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PT)测定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各种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血栓性疾病、DIC早期及口服避孕药等。
八、蜂蛇毒时间(RVVT)测定意义1.蜂蛇毒时间延长见于:⑴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减少及因子V、X减少;⑵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病;⑶循环中有抗凝物质、肝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等。
2.时间缩短见于:血小板增多症及各种高脂血症。
九、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意义1.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DI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恶性肿瘤等。
2.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月经期及妊娠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手术后、休克、癌肿、骨髓瘤、放射治疗后等。
十、凝血因子XⅢ筛选试验意义若凝块在24h内溶解,尤其在2h内完全溶解,表示因子XⅢ缺乏。
见于先天性因子XⅢ缺乏症,一般较少见;获得性因子XⅢ缺乏常继发于肝病、结缔组织病、淋巴瘤、DIC等。
十一、凝血因子VⅢ:C、Ⅸ:C、Ⅺ:C、Ⅻ:C测定意义•1.VⅢ:C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⒉VⅢ: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根据VⅢ:C减低程度分重型、中型、轻型、亚临床型;其次为血管性假血友病(Ⅰ、Ⅲ型)和DIC。
•⒈IX:C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2.减低见于:血友病乙。
根据IX:C减低程度分重型、中型、轻型、亚临床型;另外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药物时也可减低。
• 1.XI: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病;2.减低见于:血友病丙、DIC和肝脏疾病。
• 1.XⅡ:C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2.减低见于:先天性XⅡ因子缺乏症(Hageman特征)、DIC和肝脏疾病。
十二、凝血因子Ⅱ:C、V:C、VⅡ:C、X:C测定意义1..以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以及口服避孕药等。
2.以上凝血因子活性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获得性减低如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
其他如DIC、口服抗凝药时也见减低。
十三、凝血因子XⅢ:C 测定意义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XⅢ缺乏症,较少见;获得性因子XⅢ缺乏则常见于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十四、凝血因子Ⅷ:C Ag 测定意义1.Ⅷ:C Ag增高的意义同Ⅷ:C增高。
2.Ⅷ:C Ag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甲和血管性假血友病。
按Ⅷ:C和Ⅷ:C Ag测定结果可将血友病甲分为两型,一型为Ⅷ:C和Ⅷ:C Ag均减低;;另一型为Ⅷ:C减低,Ⅷ:C Ag含量正常。
十五、凝血因子IX:Ag测定意义用于血友病乙分型。
如IX:C和IX:Ag均减低,表示因子IX合成障碍;如IX:C减低而IX:Ag含量正常,表示因子IX分子结构异常。
十六、凝血因子Ⅱ:Ag测定意义结合Ⅱ:C测定也可将因子Ⅱ减低分为两型。
如Ⅱ:C和Ⅱ:Ag均减低,表示因子Ⅱ合成障碍;如Ⅱ:C减低而Ⅱ:Ag正常,表示因子Ⅱ分子结构异常。
第四节:抗凝血功能检查一、凝血时间交叉试验意义是检测血液抗凝物质的初筛试验,灵敏度低,且不能分辨抗凝物质的类型。
二、复钙交叉试验意义本试验可区别复钙时间延长的原因,鉴别是凝血因子缺乏,还是有抗凝物质存在,比凝血时间交叉试验敏感。
三、凝血酶时间(TT)测定意义延长见于:1.循环血液肝素增多或有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DIC等;3.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意义1.减低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AT-Ⅲ缺陷,前者少见,后见于高凝状态性疾病,如妊娠中后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肝脏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2.增高见于:DIC低凝血期、某些肿瘤、血友病的出血期等。
五、蛋白C活性测定意义1.减低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蛋白C缺陷。
先天性缺陷者常有反复血栓形成史,后天获得性缺陷见于DIC、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等。
2.增高见于: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妊娠后期等。
六、蛋白S测定意义减低见于:先天性蛋白S缺陷,常伴有严重的深静脉血栓。
后天获得性缺陷见于肝脏疾病、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
第五节: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查一、血块溶解试验意义如血块在24h内完全溶解,表示纤维溶活力增高。
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若凝块在1h内溶解,表示纤溶活力极强,若凝块在6h内溶解,表示纤溶有中度活力。
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意义溶解时间<90min表示纤溶亢进,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
三、纤溶酶原(PLG)测定意义1.含量减低见于:原发性及继发性纤溶,如DIC、羊水检查、肿瘤播散等。
2.含量增高: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性疾病。
四、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测定意义1.含量增高表明纤溶亢进,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先天性t-PA活性增高极为罕见。
2.含量减低见于:血栓前高凝状态、冠心病、心肌梗死、血栓性疾病等。
五、纤溶酶活性(PLA)测定意义1.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以及应用尿激酶溶栓药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