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外斜视20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性外斜视2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20T15:56:44.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邬永生(包头市眼科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导读] 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连续性外斜视的病史、屈光状态、双眼单视功能、斜视度、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外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Ⅱ级视功能占10%,有III级视功能占25%。结论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外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对于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外,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性外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关键词】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因素手术治疗连续性外斜视是指内斜视自发或术后发生了外斜视[1]。临床较少见,今就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就诊的20例连续性外斜视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并指导其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20例连续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8~18岁,平均13.5岁,均为学龄前发现内斜视,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术前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球运动、同视机、三棱镜遮盖试验检查斜视度。
1.2眼科检查及治疗方法
1.2.1一般情况及屈光状态高度远视眼8例、屈光参差4例、高度近视眼2例、正视眼2例、低中度远视眼4例、弱视眼10例,其中单眼弱视眼6例、双眼弱视眼4例、视神经萎缩伴眼球震颤1例。
1.2.2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同视机检查,10人无同时视,3人有I级功能,2人有II级功能,5人有III级功能。
1.2.3分类及治疗 4例为有内斜手术史,术后正位时间为1年以上5年以下,后发生外斜视,且外斜度逐渐增加,其中一例-25△,根据结膜瘢痕判断为行单眼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内转不受限制,今为美观于我院行未手术眼单眼外直肌后退9mm,术后轻度过矫,随访正位。一例为大角度外斜视,斜视度-80△,双眼内转不足,根据结膜瘢痕判断为行双眼内直肌后退,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术中探查见双眼内直肌止于角膜缘后12mm,肌肉细薄松弛,分别行双眼内直肌缩短并前徙于角膜缘后5.5mm,同时行未行手术的外直肌后退7mm,术后正位,其余1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并复位,术后轻度过矫。1例未手术。4例为内斜术后即过矫者,行内直肌缩短并复位,或联合外直肌后徙,或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后轻度过矫。12例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其中仅一例手术,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
2 结果
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外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II级视功能占10%,有Ⅲ级视功能占25%。
3 讨论
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外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这与封利霞等[2]对5年内行二次手术的23例继发性外斜视分析认为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是继发性外斜面的发病的重要因素一致。但其未对内斜视自发外斜进行探讨,同时未提及屈光参差这一重要因素。
内斜视发病年龄越早其连续性外斜视发生可能性越大,这与封利霞[2]等认为5岁前出现的内斜视,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形成一致。远视内斜患者斜视度越不稳定,应根据其斜视度情况灵活配镜,如有外斜趋势,远视矫正以欠矫为佳,以避免连续性外斜视发生。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为治疗弱视远视足矫而致连续性外斜视发生。
内斜视手术应以正位或略偏低矫正为好[3],且年龄越小越应欠矫,双眼内直肌避免超量后退,这样内直肌功能被过度削弱,也是产生连续性外斜视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继发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目前观点不一致,有学者将原后退的肌肉恢复到附着点,有的则主张如行双眼内直肌后退导致的继发性外斜视应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来矫正。对于继发性外斜视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2]。如内斜视矫正术后继发性外斜视视近>视远,内转有一守程度限制,首选内直肌复位;如斜视度视远>视近,且外转有某种程度限制,首选外直肌复位。继发性外斜视远近斜视角相同者,均首选原后徙的直肌复位术。再次手术量的计算要比一般对相同斜视度的外斜视第一次手术时的手术量增大,手术以略过矫为好。重点要鉴别继发性外斜视是否因肌肉滑脱所致。肌内滑脱引起的过矫表现为术后即出现大角度外斜,内转明显受限,睑裂开大。可通过被动转眼试验加以鉴别。如确诊应立即手术探查,并将肌内缝于合适位置。王会英等[4]认为连续性外斜视手术效果易回退,单纯内直肌复位眼位回退明显,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移是治疗连续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术中5△~10△小度数过矫可提高术后的正位率。单眼内直肌复位对20△以下的斜视矫正较理想,对20△以上的外斜视特别是内直肌功能有一定程度限制时,应联合适量的内直肌缩短,或联合外直肌后徙,以取得理想的眼位,对大度数斜视应加大手术量,给予充分矫正,以免术后大量欠矫,再次手术矫正也比较困难。
本文1例因内外转无受限且斜度较小行单眼外直肌后退,术后轻度过矫。1例因内转受限,外斜度较大,双眼内直肌止于角膜缘后12mm,肌肉细薄松弛,行双眼内直肌缩短并前徙复位,并单眼外直肌后退,术后轻度过矫。5例行内直肌缩短并复位,或联合外直肌后徙,或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后轻度过矫。12例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其中仅一例手术,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轻度过矫。故对于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外,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性外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