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绝对有用,浙江工商大学文物与中国文化选修课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与中国文化课程讲义

人文学院商樾

第一讲文化从何而来

文化大师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扉页上写到: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比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得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有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文化是什么?

什么是文化呢?在社会科学领域,文化一直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比较含混的而又歧义层现的问题,从十九世纪以来,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涉及文化研究时对这个概念各抒己见,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定义。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A·克鲁伯和K·克拉克洪合写了一本专门就文化一词作详尽探讨并加以评述的著作《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罗列1871—1951年八十年间较为严格的定义就有161种,这还仅仅局限于西方世界,后来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A·摩尔又继续此项统计,结果表明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文献中关于文化定义有250多种。那么到底文化是什么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东西方对文化一词涵义的不同演进历程。

在中国,在最初文化一词是分开的。先来看文字。“文”是个象形字,如投影图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有是花纹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越人断发文身”。现在文字偏旁的字还有花纹的意思,如斑,斐等;引申为文字,又从文字引申为文章、文采、才华的意义。《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引申为文雅,人的修养,常于质和野对称。《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进而引申为善和美,郑玄说:“文犹美也,善也”。“化”字是象颠倒的两个人,如投影图片,《说文解字》说:“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字:“变也从到人”。化本意为变化,教行者教化也,《国语·晋语》韦注说“化,言转化无常也。”《易经·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实质都是指的是事务性质和状态的改变。

到战国秦汉之际,文和化字出现了幷联使用的情况,到了公元初,才出现复合的文化一词,但意义与现在不同,如: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可见文化是一种与武功相对的一种治理方法。又如《易经》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而化之意还是从变化之意演化出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的涵义也有一个演变过程。文化culture最初源于拉丁文cultura,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举例如。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随着人们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的参与,认为人的理智也需要进行加工,就像农民整治和耕种土地一样,于是文化一词又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能力,普遍使用在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修养上了。中世纪,神学笼罩欧洲,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让位于神的创造力。文艺复兴的时候,文化被用来说明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到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文化与人的教养联系起来了,文化的历史过程被归结为理性的发展过程,德国古典哲学家,文化是处于人们社会规范之外的绝对精神领域,认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状况和意义,就在于达到这种精神的绝对自由。

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特·泰勒(E·B·Tylor 1832-1917)在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系统的提出了文化概念,这个概念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专业的文化定义。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后来的研究者都认为泰勒的概念缺少了物质文化的内容,后来美国的一些学者对他进行了修正,使文化成了包含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中国关于现代文化内涵的研究探讨,主要是五四时期。什么是文化,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是那个时代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蔡元培在《何为文化?》的演讲中,提出了“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把文化解释为人类生活的样法,提出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的文章中,提出了文化是人类心能所释放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

从上面我们知道了文化这个概念的演化过程,至于文化这个概念背后所指的客观世界将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要重点叙述的内容。

和文化相关的概念——文明

和文化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文明,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文明和文化都指的人类群体生活而言,但文明偏在外,文化偏在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而文化则必须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成。

各地文化不同,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世界上常说三种文化: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中国文化为何?中国文化何在?中国文化异于印欧者何在?——我们文化地理背景

此是学者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解答这个疑问的。具体的内容我们会在后面课程中逐步展现,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先回答,就是中国文化处在怎样的时空?九州岛和五服

我们先来看我们祖先为我们开拓的这片文化疆域,如图片。在中国古代著名历史文献书《尚书》的《尧典》和《禹贡》中记载了古人的天下地理观念。《尧典》中记载到:“乃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禹贡》中记载了古人关于生活空间上的概念:九州岛和五服。九州岛指的是翼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如图片。以上这些记载可能就是中国古代人所说的天下了。五服就是指的是以东周时期王所在的洛阳为中心的王畿之外的,以五百里为标准的地域划分概念。指的是:甸服——甸是郊外之郊外,古都城外百里为郊,郊外为甸;再五百里是候服——封侯所辖的地方;再五百里为绥sui服——绥本来是指车上用以拉扶的绳子,这里是指安抚,比如绥靖这个词语。绳子可以拉扶,但不可以依靠;再五百里为要服——要是约定的意思,只是由双边的协议来管辖;再五百里为荒服——这里就是蛮荒之地了。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中国古人的生存活动的空间。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国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