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南谯区之“南谯”一名的来历
滁州历史及民俗文化
滁州,古州名,州名缘于涂水(滁河)。
存在于公元583年(开皇三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辖域覆盖现在的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明光市张八岭以南地区、南京市浦口区西部地区。
1982年,在原滁州清流县(滁县)基础上,建立了滁州市。
1992年,滁州市与滁县地区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滁州市。
滁州是古都金陵的江北屏障,号称“开天首郡,金陵锁钥”。
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北翼城市,是一座以家电设计制造及硅能技术研发为特色产业的新兴工业贸易城市。
1.基本概况滔滔长江,奔流不息,千百年来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这座依江带淮的淮东文化名城—滁州。
滁州西涧1.1 历史文化滁州,古称“清流”、“涂中”,最早属于扬州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
滁州市,又称“皖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遥望。
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
这里临江近海,物富文昌,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知滁州,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著《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滁州抗金,更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
滁州自古为西吴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熠熠生辉。
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东”。
三国东吴智囊、大都督鲁肃,宋代画家崔白,二十四孝子之朱寿昌,《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滁阳王郭子兴,大明天宁翼元帅何文辉,清代著名女学者王贞仪,上海市委书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复旦大学校长章益,著名书法家黄学江,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陆元九,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教育家、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杭立武,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江苏巡抚吴棠,还有诸如范常、胡松、方俊颐、吕本元、张远等等名人贤士。
滁州市的由来
2021/7/15
琅琊山
2021/7/15
琅邪山山門
八柱雙檐,十分壯觀, 坊上「瑯琊山」三字係蘇軾所題。
2021/7/15
琅琊山
2021/7/15
琅琊山雕刻
2021/7/15
琅琊山
2021/7/15
琅邪寺
2021/7/15
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
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2021/7/15
天下第一名亭--醉翁亭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
2021/7/15
醉翁亭
2021/7/15
醉翁亭
2021/7/15
醉翁亭
2021/7/15
山間之朝暮--
2021/7/15
日出而林霏開(朝)
2021/7/15
滁州
• 滁州是安徽省的东大门,地理位置承东启西,东南 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接壤,西北与安徽
省淮南市、合肥市相连,属于上海四小时城市带、南 京一小时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
•
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使得滁州拥有了相对低廉
的物流成本。境内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交织成网,滁
宁快速通道全面建成后滁城距南京过江隧道不到40公
。桥墩用青石砌成,桥面为水泥预制件,具有明显的
现代建筑特色。桥上筑有湖心亭,亭顶盎金黄玻璃瓦
,六角置有琉璃禽篱,又有古建筑特点,湖面侧建有
三间六架梁木的水榭,为旅游服务场所。水榭下为人
工青石基础,湖水贯通其下。春夏季节,游人凭水而
乐,清凉爽快,堪称妙境。
2021/7/15
狼巷迷谷
十星级文明户事迹
十星级文明户事迹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
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十星级文明户事迹材料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星级文明户事迹【篇1】在南谯区大柳镇曲亭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只要当地人一提及,无不知晓,他们就是陈世荣老师一家。
多年来该家庭,能够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全家和睦温馨,尊老爱幼,与邻里团结融洽,真正以“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形象,弘扬家庭美德,带动周边家庭共同建立和美环境。
一、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在他的家庭成员中,有三位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年老体弱个个患有慢性病,完全丧失了劳动潜力,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照顾,陈老师把自己的父母和岳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但从生活上关心老人,给老人买衣服和礼物,更从精神上关心他们,一有时间就陪陪他们散步、聊天。
在老人生病期间,他们夫妻俩悉心照料,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让老人感受幸福。
陈世荣老师的父亲其实是他的继父,今年已有84的高龄,患有肺心病,常年吃药,只要天气一变冷,吃药就不行了,需要打吊针输液治疗,年年如此,村卫生院治不好,就来到滁州二院。
年老的父亲看到58岁陈老师为他治疗花去了超多的工资,为了支撑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而忙于生计时,竟然主动放弃治疗,不愿意去滁州治疗。
每当这个时候,陈老师总是耐心劝导她。
就在20__年的3月份,他父亲的病又加重了,在村卫生院看了十几天也不见好转,可父亲怎样也不愿意去滁城治疗。
这时陈老师从亲友借了600多元,强行将老人扶上车送到滁州二院,经过治疗病情此刻大有好转。
看到老人又一次从死神那里回来,陈老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老师的母亲今年84岁,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平时直不起腰,同时她还患有严重的老年病,苦不堪言。
陈老师平时到滁州第一件事就是到药房买一些筋骨方面和抗风湿的药。
他的岳母也有80多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睡觉时不明白脱衣、脱鞋,起床时不会穿衣,大小便也不能控制。
评职称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本(二篇)
评职称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本我____年毕业于滁州师范学校,从事学校教学已有____个年头了,服从学校分配,带思想品德,由于教学的需要,我自学了法律专科和本科并于____年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资格。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放弃了这个被当今时代最热门的行业之一的律师职业。
长期的教育教学使我积累了这方面的许多经验,现简要叙述如下:一、教育教学思想要先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
如今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全面____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四有新人和创新人才;其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____新课标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师生互动,培养创造型人才。
只有教育教学思想先进,带出来学生的思想才会先进,他们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这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目的之所在。
在工作中我努力去实践,效果是显著的。
二、工作态度认真端正工作态度认真端正,才能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____年以来,我一直在(原皇甫初级中学现已经被并入章广中学)和章广中学,这里是山区的中学,条件固然艰苦,但我热爱它。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我家在山区,学校是我家。
我工作上非常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做每一件事都要把它做好才会罢休,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责任心,才使我放弃了律师职业,而从事教师职业。
备课认真负责,备教材,备学生,也就是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这样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的放矢,不打无把握之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上课时我投入全部精神,精心组织,最大限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____分钟要质量。
批改作业向来认真负责,我把学生做的作业情况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尺度。
课外辅导精心去组织,思想政治的教学我把眼光放的长远,延伸到课外,要求同学们互相出一些题目,大家交换,老师给予指导,使同学们尽力全心投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互补许多同学的不足,做到资源共享。
古今滁州
科技事业
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 人员6.2万人,比上年增长10.7%;民营 科技企业512家,比上年末增加29家;省 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比上年增加9 家;规上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203家, 比上年增加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5 家,比上年增加38家。全年获省部级以 上科技成果42项、科技进步奖3项;专利 申请数7598件,比上年增加654件,全年 授权专利数3053件,比上年增加40件, 其中发明专利241件,增加91件;全年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1025亿元,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45%。
秧歌灯 秧歌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歌舞艺术。明朝末年发源于来 安县广大乡,是由劳动人民对 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 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 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 。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 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 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 琶、三弦和民间锣鼓。 秧歌灯 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 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 ,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 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 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 、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 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 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 ,唱转 滁州的交通四通八达,京沪铁路、宁西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 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 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 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 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 ,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 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 场。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 江。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次生林木、竹、中药材资源丰富。非金属矿是 滁州市的优势矿产。石英、岩盐、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 储量居华东之冠;而岩盐矿、石膏矿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岩盐、 石膏矿床;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绢云母、钾长石等具有 较高的开发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摘要:一、引言二、滁州市南谯区的编撰背景三、南谯区编撰工作的开展四、编撰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五、编撰工作的意义与展望正文:【引言】在我国,编纂地方史志是一项悠久的历史传统。
近日,滁州市南谯区完成了首次地方史编纂工作,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
本文将为您介绍南谯区编撰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滁州市南谯区的编撰背景】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南谯区作为滁州市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人文资源。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南谯区决定开展首次地方史编纂工作,旨在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南谯区编撰工作的开展】南谯区地方史编纂工作于近年来启动,全区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广大专家学者积极参与。
编纂工作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以严谨的态度,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南谯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编撰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经过多方努力,南谯区地方史编纂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编撰完成的《滁州市南谯区志》全面展示了南谯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此外,编纂过程中还整理了一批地方文献,为研究南谯区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素材。
【编撰工作的意义与展望】南谯区地方史编纂工作的完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推动南谯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编撰工作不仅是对南谯区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
未来,南谯区将继续深化历史文化研究,发挥地方史志的作用,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结语】滁州市南谯区首次地方史编纂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全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谯区情简介
南谯区情简介南谯区设立于1993年元月,为滁州市两个辖区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驻地,是滁州市“主城区新板块”。
现辖8个镇、2个办事处、一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区域总面积为11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27万人。
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绿色兴区、同城发展、特色富民”五大战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相继获得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先进县(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县(区)、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县(区)、安徽省平安创建先进县(区)、安徽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等荣誉称号。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5亿元,增长12.6%;财政收入10. 3亿元,增长2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3亿元,增长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8779元,增长15.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
预计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6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增加值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万元。
南谯历史悠久。
春秋、汉代境属九郡,南朝置南谯州,隋朝以后,境属滁州。
1917年,滁州改为滁县。
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滁州市,成立省辖地级滁州市,南谯成为滁州市两个辖区之一。
南谯区位优越。
是滁州市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处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30个会员城市、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滁州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洛高速、合宁高速、104国道、312国道等交通干线穿越全区。
滁宁快速通道滁州段已建成通车,经长江三桥到达南京新街口只需30分钟;马滁扬高速已开工;宁滁轻轨正在进行前期准备;距离南京禄口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分别为50公里和100公里。
南谯区旅游景点
南谯区旅游景点
南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以下是南谯区的一些旅游景点:
1. 米岭山风景区:位于南谯区西部,是一个山水秀丽的风景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2. 明代徽州胡氏宗祠群:这是一处明代徽州胡氏家族的祠堂群,包括胡府、胡东宗祠、胡西宗祠等建筑,体现出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3. 云梦山景区:位于南谯区东部,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的景区。
有名的景点包括“云梦山天门”、“玉女峰”、“玉女神庙”等。
4. 水云湖风景区:位于南谯区中部,是一个湖泊景区,湖水清澈、环境优美。
游客可以乘船观赏湖景,还可以在湖岸边散步、钓鱼等。
5. 清风古镇:位于南谯区北部,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水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游客可以欣赏到古镇的建筑风貌、品尝传统美食、感受古代生活氛围。
以上是南谯区的一些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具有独特的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摘要:一、引言二、滁州市南谯区的概述三、第一次编文史的背景与意义四、编文史的具体内容与亮点五、第一次编文史的影响与启示六、结语正文:一、引言滁州市南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在这里,第一次编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南谯区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对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读者展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全貌。
二、滁州市南谯区的概述滁州市南谯区地处江淮之间,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南谯区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区域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琅琊山、清流关等,这些都是南谯区历史的重要见证。
三、第一次编文史的背景与意义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史工作始于上世纪80 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南谯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当地政府决定开展编史工作,以记录南谯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这次编史工作对于南谯区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四、编文史的具体内容与亮点第一次编文史工作历时数年,最终成书《南谯区志》。
该书详细记录了南谯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其中,对南谯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名胜古迹、民间风俗等方面的记载尤为详尽。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图片和实物资料,使得这部志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五、第一次编文史的影响与启示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部《南谯区志》不仅在南谯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编史工作提供了借鉴。
它告诉我们,编史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将历史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发展未来。
六、结语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史工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滁州市区公共意象研究
· 城市的中心
人们 一致认为是天长路和人民广场。人民广场位于滁州市 两条主要交通干道琅琊路与凤凰东路之间,占地约96000平方 米。它北临琅琊路,南临凤凰路。地型中间宽、两边窄,东西 长约450米,南北长约210米,呈不则长方形。州市人民广场自 落成以来,受到了全市人民的普遍好评,已成为市民休闲、娱 乐、健身的集聚地,在市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滁 城 的 建议 滁州是一个占地较广,重心偏南,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的中等城市。因此要应该统 总 筹城乡发展,消弱各个地区差异,将其他地区的开发赶紧提到日程上来。同时也希望政府 可以将原有城区的具有节点价值和标示性的地方进行重新改造加,来提升这些地方的文化 体 品位和优美度。比如对天长路这一标志性的地段进行整改,创造一个不仅标识性强而且又 整洁舒适优美的真正的精品文化街。南湖公园是滁州老一辈人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重新 评 提升这片区域的景观价值,改造出一个风景优美并代表滁州市美丽公园的标志。 价 通过这次对滁州市的公共意象的调查,我们从另一个深度上了解了滁州市区,同时也
返回
滁 城 的 总 体 评 价 建 议 &
总体评价
滁州地处安徽省的东部,长江中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部,苏皖交汇区。有着突 出的地理位置,市民公认并引以为豪的城市象征,以及纵横交错的河道、星罗棋布的湖 泊和一座著名的4A级的琅琊山风景区,显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赋予这 座城市足够的内涵。问题在于市中心的脏、乱掩盖了滁州市区的美丽,改变城市环境面 貌,能给市民带来更愉悦的穿行体验。这实际上是一个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生态过 程——物质环境状况通过暗示影响人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人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 响物质环境的状况。只有当这二方面相辅相成,持之以恒,构成良性循环时,总的生态 才会改善。
醉翁亭的简介
醉翁亭的简介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南十五公里处的琅琊山下,原是东晋开国元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居。
相传晋代文学家、诗人王献之和书法家王羲之在此饮酒赋诗,并于山巅建亭,因王献之书法精妙,被后人称为“醉翁亭”。
亭中有“醉翁亭”三个
大字,是明代文学家徐文长所书。
明万历年间,滁州太守徐阶在此修建亭子时,将“醉翁亭”三字的字模镶嵌于石壁上,后被康熙皇帝御书为“醉翁亭”。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记载:“滁州南有琅琊山,山有醉翁亭。
亭以水名,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
据记载,醉翁亭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所建的。
欧阳修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滁州太守,他在任时写了一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太守之屋也。
—— 1 —1 —。
滁州黄圩的成圩史
滁州黄圩的成圩史——张如奇滁州市有个黄圩乡,黄圩乡因境内黄圩而得名。
黄圩,面积2.05万亩,是滁州市南部南谯行政区内较大的一个圩圈。
黄圩南邻滁河,北抵丘陵山地,中部广袤平展,水网纵横密布,以盛产水稻、油菜、家禽和鱼类闻名省内,素有滁州“鱼米之乡”之美誉。
黄圩的成圩历史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它是明洪武初年建成,并以其曾名“皇庆圩”为例,认为是成圩之后明洪武朱皇帝亲自前来庆贺,因此有名“皇庆圩”。
对于黄圩的成圩历史,我们专门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宋、元、明三代各地大量圈圩的历史成因,以及黄圩本地的一些民间流传,发现黄圩成圩的时间应在元代皇庆年间,即公元1312年和1313年之间。
说到黄圩成圩史就不能不说到滁河。
黄圩一侧的滁河,古代称“涂水”,以后又称“涂河”,直到唐代才称名“滁河”。
从“涂水”到“滁河”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漫长过程。
涂水在没有人为管控之前,是一条天然水流,它无拘无束地任意流淌,只要能向长江,沿途低洼的地方都是它纵横驰骋的水道。
那个时候的黄圩仅仅是涂水水道的一部分。
因此,黄圩没有成圩以前,其历史是与古代涂水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涂水经历代修整,不断加高河堤堤岸,水流被管控在一条弯曲的河道中行走,原本宽阔的天然水道就成了荒滩草泽。
到了唐代,随着人口增加,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尝试在这些荒滩草泽上开荒垦田,种植水稻。
黄圩有个“塘堆古城”,古城里有“官仓院”。
据考证,城是南唐时期所建;“官仓”是收缴当地农户上缴国库的粮食。
从古城周围发掘的唐宋墓葬看,当地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人在此种田打粮。
最值得一提的是宋代。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参知政事,他推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变法”革新。
在农田水利方面,强调重视河渠治理,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围水造田”,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向自然要粮”。
虽然涂水流域不少荒地已经被圈圩造田,黄圩却因面积太大,地处滁河腹地,水利难于治理,还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滁州市介绍
滁州市是中国安徽省东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扬子江中游,处于长三角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滁州市总面积为13,900平方千米,人口约为470万人(2020年数据)。
一、历史与发展滁州市历史悠久,建城始于东晋时期,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滁州市曾是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名将所封的封地,历史上曾属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两朝,后属南唐,宋代为永嘉军治所。
明代为凤阳府治所。
清朝设府,置琅琊山、清流、全椒、临泉四县。
1912年府废,成立琅琊道。
1 928年废道,成立安徽省。
1949年8月,成立滁州市人民政府。
二、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滁州市现辖4个区、1个县,分别为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区和明光市。
1. 琅琊区:位于滁州市南部,总面积为3,800平方千米,人口约为150万人(2020年数据)。
琅琊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有天柱山、琅琊山、凤阳县等著名景点。
2. 南谯区:位于滁州市南部,总面积为3,300平方千米,人口约为90万人(2020年数据)。
南谯区是滁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
3. 天长区:位于滁州市北部,总面积为5,800平方千米,人口约为120万人(2020年数据)。
天长区地处扬子江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是滁州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 明光市:位于滁州市北部,总面积为6,300平方千米,人口约为180万人(2020年数据)。
明光市是滁州市的重要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是滁州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特色美食与民俗文化1. 琅琊酥:琅琊区传统特色小吃,制作工艺精湛,口感酥脆,甜而不腻,是滁州市的著名名点。
2. 凤阳县牛肉:凤阳县传统名菜,以精选牛肉为主料,配以独特调料,口感鲜美,是滁州市的特色美食之一。
3. 临泉小吃的传说:临泉县传说中有一道美食,叫“临泉小吃的”,其制作原料和做法独特,口感鲜美,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
社会实践报告B
乘社会主义建设新风看家乡大滁城建设专业班级:通信0813学号:2008830101姓名:陶冶摘要:本文详细记述了本人在暑假期间于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滁州分中心调研中所了解的关于滁州市“大滁城建设”的相关信息,并结合了思想理论课中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家乡的发展的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滁州市大滁城建设改革开放城市生活2010年暑假,经人介绍我来到了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滁州分中心开展暑期社会调研,时值滁州市政府开展的“大滁城建设”工程中期,建行工程造价咨询中心承接了相当部分的工程造价评估工作,于是我决定借在此中心调研的机会详细了解家乡的城市建设进展情况。
一、滁州市的前世今生回眸滁城的前世今生,不免让人有“沧海桑田已成昨,置身滁阳身似客”的感慨。
隋朝开皇九年改南谯州为滁州,地名沿袭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改滁州为滁县,后又相继更名为专区、行署、地区。
1982年,撤销滁县,成立县级滁州市,1992年12月,撤销滁县地区和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
1949年滁城解放时,城区总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到六十年代末,城区面积扩展到2.9平方公里,七十年代城区自北向南扩展至4.6平方公里。
1983年,原滁县撤县改市后,每年以0.8平方公里的速度向东南延伸。
1987年,城区范围东至东营房和造纸厂,南至清流路和啤酒厂,西至市委党校和琅琊山铜矿,北至城西水库溢洪道,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
1992年底,总面积达13.7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
大滁城未来格局的战略描述:以滁城为主城区,以来安、全椒、乌衣为三个副中心,以琅琊山风景区为依托,按照提升功能、再造新城的要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做到一年全面启动,两年拉开框架,三年初具规模,四至五年展现新貌。
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一体两翼”,即滁城总面积为95平方公里,人口95万。
二、“大滁城建设”工程简介“大滁城”最早的提出源于“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时称“大滁州”,具体内容是以滁城为主中心,全椒、来安两个县城为副中心,包括南谯区、琅琊区、来安县、全椒县境内全部城镇,以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路为交通联络线,在规划期内构成“一带三核多点”的大滁州城镇密集带空间结构。
滁州--民俗
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
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
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
宗檩《荆楚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
2021述/3/1,1 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
11
2021/3/11
2021/3/11
。
3
醉翁亭
»中国四大名亭之首
2021/3/11
4
琅琊山醉翁亭
2021/3/11
5
琅琊山风景一览
2021/3/11
6
琅琊山庙会
•
过去,每年正月初九这一天,人们纷纷到琅琊寺烧香礼佛,同时玩灯、杂
耍,好不热闹。这便是琅琊山庙会。庙会为什么选在正月初九?这里有一段传
说。
•
相传很久以前,琅琊山并不象现在这样秀丽多姿,只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
西北隅走马岗。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县
城荷花塘畔。1964年闭馆后改作它用。现馆为
1290218/34/11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9
走
太
平
•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安徽全椒县独有的传 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 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檩《荆楚时 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 是为了消灾祛病。 全椒走太平传承至今,和三位历史人物有关。太平桥为一座 古桥,据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 时,造橹于此,故称为贺橹桥。后改名为太平桥。 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建武间,公拜全椒长。传说刘平 作全椒长时,刘平将朝廷拨下的建城款购买粮食救济灾民,结果 被罢官获罪,押解京城问斩,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 城东太平桥,此时恰为正月十六。此后,每逢此时,百姓必到此 桥焚香燃竹,追念刘平。后渐渐衍化成走太平。 明永乐初年,全椒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山峰(笔峰) 加高,便能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带领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 高,恰巧一总旗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于是诬告全椒人谋 反,永乐帝欲派军队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闻之乃禀:椒人淳良, 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 东门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也是为了纪念这位敢为全椒人鸣冤的 官202员1/3/“。11 正月十六走太平”,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延及10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
(原创版)
目录
1.滁州市南谯区编文史的背景和意义
2.编文史的过程和方法
3.编文史的内容和特点
4.编文史的成果和影响
正文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是对该地区文化历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
这一举措旨在深入挖掘南谯区的文化底蕴,为今后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文史的编纂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编纂文史的过程严谨有序,采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广泛征集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族谱、碑刻等,以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其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甄别,确保史料的可靠性。
最后,结合实地考察和群众访谈,对编纂文史的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
编文史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南谯区的历史与现实。
同时,编文史在注重史实基础上,力求突出地方特色,展现南谯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使得编文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为研究南谯区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对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编文史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推动,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具有深远意义。
第1页共1页。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
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文史摘要:一、引言二、滁州市南谯区的编制历程1.起源与发展2.重要事件与变革三、南谯区编制的特点与亮点1.编制管理创新2.编制资源优化四、南谯区编制的意义与影响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提升民生福祉五、未来展望与挑战六、结语正文:【引言】滁州市南谯区第一次编制历程,是一部充满奋斗、探索与创新的史册。
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南谯区编制工作在不断摸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滁州市南谯区的编制历程】一、起源与发展南谯区编制工作始于上世纪末,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发展壮大。
从最初的人事制度改革,到后来的机构编制管理,南谯区始终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编制管理模式。
二、重要事件与变革在南谯区编制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重要事件和改革。
如上世纪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本世纪初的乡镇机构改革等,南谯区编制工作在这些变革中不断调整、优化,为政府部门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南谯区编制的特点与亮点】一、编制管理创新南谯区在编制管理方面,勇于创新,推出了多项举措。
例如,实施编制动态管理,根据工作任务和人员需求,适时调整编制数量,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开展编制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基层倾斜。
二、编制资源优化南谯区编制工作注重资源优化,通过合理配置编制,激发政府部门活力。
例如,开展政府部门职能整合,减少重复交叉,提高工作效率;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提升服务质量。
【南谯区编制的意义与影响】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谯区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政策落实更加高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编制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提升民生福祉南谯区编制工作紧紧围绕民生福祉,通过加强政府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基层政府部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生工作中,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韦骧与滁州
韦骧与滁州陶会平【摘要】韦骧在滁州担任通判三年,滁州秀美的山水和勤劳淳朴的民风,孕育了其诗歌,形成诗歌的自然之趣和纪实风格.研究韦骧及其诗歌,不仅为宋诗整体风貌的呈现提供一定的史学价值,而且对当下开发文化滁州也极富时代意义.【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3页(P31-33)【关键词】韦骧;滁州;通判;诗歌;价值【作者】陶会平【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 ,安徽滁州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一、滁州得名及建制皖东滁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
春秋战国时期,滁州是“吴头楚尾”之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滁州因“涂(chú)水”而称为“涂中”。
“滁”是形声字,南梁时出现,作为地名用字代替“涂”,“涂水”时已作“滁水”。
滁州曾先后置谯州、南谯州等。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385年)改南谯州为滁州。
此为正式名“滁州”之始[1]78-81。
滁州市辖区在南北朝以前并无建制,隋以后,滁州、滁河分别作为州名、水名,逐步沿用下来。
“隋初改南谯州置滁州,大业初废。
唐武德三年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永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滁州。
”[2]二、关于通判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
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
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
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
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
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
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明、清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南谯区之“南谯”一名的来历
——张如奇安徽省滁州市设有两个区,一个叫琅琊区,一个叫南谯区。
琅琊区辖区基本为滁州城区范围,因城区西南琅琊山而命名。
而南谯区辖区则是原滁县辖区范围,以“南谯”二字命名。
“南谯”二字对外地人不熟悉,对生长在滁州的本地人也同样陌生。
滁州市南谯区之“南谯”一名的来历多数人一头雾水。
清康熙十二年修《滁州志·卷二·建置沿革》载:东晋,地侨置谯。
宋,地属南豫州,曰南谯。
梁,以徐州之北谯,为南谯郡。
清光绪年修的地方志《滁州志·舆地志·沿革》卷,对“南谯”地名这样记载:梁为新昌郡治。
大同二年,立谯州。
太清三年,入东魏,寻入北齐。
《魏书〃地形志》:“谯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新昌城。
”是梁谯州即治新昌矣。
《寰宇记》谓:“梁立南谯州于桑根山之西,齐天宝三年,始移治新昌。
”盖误以南谯郡为南谯州矣。
萧梁初置,第曰谯州。
及陈于盱眙立北谯州,始以此为南谯。
诸书或追称之。
《通鉴纲目》:梁太清三年,东魏取司州。
陈为新昌治,兼南谯州治,太建末入北周。
两志叙述前后不一。
前志太过简略;后志遴采古籍,断章取义。
使人知其为“南谯”,不知其何以为“南谯”。
查阅历史,滁县辖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均为滁州,
治清流县。
这很好理解,滁河和清流河为滁州境内两条最大的河流。
以两大河流命名地名,是中国古代以山水命名地方的一贯做法。
滁州为皖东丘陵地带,境内无雄奇的高山大川,而滁水与清流水,则是滁州境内亘古未变的两条最大的水系,用它们命名地方最为贴切。
隋唐以前,秦、汉、三国,滁州虽有人口居住,但地处偏僻,山水人稀,地方几无政治。
唯属古扬州郡治,古“棠邑”(南京六合县)或古“椒国”(全椒县)治。
直到西晋末年,琅琊王出“涂中”(滁州),建元东晋,定都于建邺(南京),滁州境内开始有城郭、地名,故事始见于史册。
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羌、羯胡、鲜卑、匈奴、氐不断内迁,同时参与长达一十六年之久的西晋“八王之乱”。
中原地区人民生活受战争影响,苦不堪言。
而以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睿统治的,以建邺(南京)为政治中心的,扬州(江苏与安徽部分地区)、湘州(湖南省境)、江州(江西九江一带)、广州(广东省境)、交州(广西梧州周边)等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未受战争影响,相对较为安定。
因此,西晋王朝的官僚、富族、大户,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子弟安插到南方做地方官吏,为日后南逃做准备。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王朝,北方大批富族、大户纷纷举家南逃。
随同他们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的家族、部伍、佃户、宾客、荫户以及同乡同里的人。
史称这次大规模南下徙迁为“永嘉(公元307——313年)南渡”。
《晋书·王导传》载:“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
这些人中的中下层平民,为了不受
外来势力的欺辱,或者逃避国家劳役和税赋,之前早已将自己的户口安插在富族大户的名下,情愿做他们的奴隶,以便得到他们的庇护。
此时随他们一同南下,形成了当时一户南下千家跟随时代特征。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官方登记户籍的就有七十多万人。
那些跟随地主富族作为大户奴役的人口,未做登记的,就不知其数了。
为此,南方人口一时激增。
他们来到南方以后,依然按照过去在北方的生活习惯,绝大多数仍然按照宗族、乡里抱团聚居在一起。
东晋政权成立伊始,尚不稳固,为了拉拢、安抚这些南下富族大户,维护这些乔迁南方富族大户的利益,对于上层社会的地主官僚、富族大户,如王(王导、王敦家族)、谢(谢安、谢玄家族)、袁(袁湛家族)、萧(萧望之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贵族,一律采取免除劳役、免征税赋的政策。
同时,在这些侨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与侨人的原籍籍贯同名的州、郡、县及行政机构,使他们安定南方生活,依然享受过去北方曾有的特权。
而在那些北方原来的州、郡、县地名前冠“北”字加于区别。
侨置郡县本来是为了拉拢官僚贵族,是个临时政策。
后来,由于侨人在南方政权中拥有的特权,他们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山泽,会经常流动,居处并不固定,致使侨置郡县也常常随之而改变。
这就造成同一地区往往聚有北方几个郡县的侨人。
《宋书·诸志总序》载:“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据统计,仅在今江苏南部一带,就有侨郡三十三,侨县七十五。
这些复杂情况不仅造成地名与户
籍混乱,东晋的财政收入也大受影响。
到了晋成帝时期(公元325——342年),东晋王朝意识到侨置郡县及南迁侨人特权给国家政治经济带来的严重危害,开始废除侨置,逐步将侨人户口编入所在郡县。
由于这些措施涉及到上层社会的根本利益,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这一措施一直持续到东晋灭亡,并延续至以后的宋、齐时期。
刘裕颠覆东晋,建立宋以后,严格清查世家大户隐藏的户口;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富族大户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
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和取消。
未能取消的,如今天镇江、常州一带侨置的“徐州”、“兖州”、“青州”,则在地名前加“南”,改为“南徐州”、“南兖州”、“南青州”予于区别。
“南谯”这一地名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产物。
“南谯”二字为“南”和“谯”组合而成。
“南”指的是南方,“谯”则是指的原东晋侨置地名。
东晋以前北方的“谯”地,指的是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周边。
而今天的南谯区所在地,东晋时期并没有地名。
西晋末,北人南下,北方谯地的人来到该地,东晋政权在该地侨置“谯”州。
南北朝时期的宋代改名“南谯”州。
这才是“南谯”地名的真实来历。
清康熙年修的《滁州志》与这一历史事实基本一致。
而清光绪年修的《滁州志》称“梁,大同二年,立谯州”则抄录古籍,有传讹之嫌,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南谯”这一地名的来历,说白了,其实是一个“舶来品”。
对于
本地人来说,除了有这么一段混乱复杂的历史事实,没有其它特定的含义。
在当时政权处于初创的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在南方侨置大量的北方地名,其实也是出于无奈的临时之举。
我们今天重新启用“南谯”一名,是要人们不要忘记这一段历史?还是本地没有更合适的地名?或者,到底有怎样的用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2015年12月23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