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之炫富的心理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虚型
观察中不难发现,网络上的炫富者均 以25-45岁为主,其中不少是“富二代 ”。他们无固定职业,家庭富裕的背 景使他们没有生存压力,有大把的时 间“钻研”各种形式在网上搞怪,热 衷于把自己的东西,如车、房子、宠 物、衣服等在网上晒,以追求点击率 为快感。
富二代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陈劲松认为,“富二 代”之所以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他们的钱来 得太容易。另外,人文教育不足也是一个原因。 目前的义务教育、大学教育普遍缺乏人文道德 伦理方面的教育,有的教育方式甚至过于急功 近利。不管怎样,炫富一定是朝向那些相对等 于或弱于自己的群体,只有这样,炫耀者才能 获得优越感,当然也就满足了他的自我群体优 势定位的心理需求。
炫富起源于社会比较。社会身份、财富地 位成为人们表现个人价值的最佳外显形式 。 炫富是人们宣告自我优越感最直观的一种 形式。 有人需要用炫富来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成功, 呈示自己的价值。于是福布斯会有市场, 奢侈品会有人追捧,“只买贵的,不买最 好的”可以真实地发生在生活当中,而不 仅仅是一句玩笑。
自卑型
张延赤主任称,炫富是一种攀比心理,炫 耀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满足感,一种被认同 感,这暴露了炫富者渴望得到别人肯定、 尊重的心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自卑心 理,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 尊重,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炫耀自己的财 富、奢侈,因而“炫富”的真实原因就在 于他们不敢去直面自己的自卑,通过炫耀 来获取自信,以此来战胜恐惧和愤怒。
三如何避免炫富心理
世人多是历经沧桑方能宠辱不惊,很多时 候我们都是处于“需求”不能满足的卧薪 尝胆期,在苦心不负一朝得道时便会欣喜 若狂,这往往是愈缺啥愈在乎啥的一种心 理补偿的表现,试想我们每年都有出国长 假,而且是带薪度假,我们还会觉得那是 无上殊荣么;吃鲍鱼也只是我国的一种畸 形文化需求的产物,真没啥营养,同样的 金钱吃啥不好。
炫富之事也是自古有之
《史记》中便有记载项羽的话:“富贵不 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古人便 认识到中国与生俱来的一种炫富心理,这 么说或许并不准确,应该说是整个人类社 会都存在炫富心理,有了好东西然后希望 别人赞赏,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 的心理实在不能算是畸形。
一.炫富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炫富背后的心理机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有心理学家指出,许多爱在网上炫耀的年轻人 都有一种寻求自我肯定的心理。 炫富辱贫是一种攀比心理,炫耀的目的是获得 一种满足感,其行为背后则是渴望被人尊重。 网上炫富一族,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反映了他 们自己的自卑心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 别人的尊重,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在网上炫耀 自己的奢侈,这是自卑心理作怪,这种人最需 要做心理咨询。
炫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也在潜移默化地产生 着社会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的 意义。 炫富在有的时候具有较强的积极影响力,它可 以刺激相对弱势的群体激发个人的潜质,促进 个人的自我发展。它往往也能够转化为可以量 化的目标,让人们的自我奋斗有较为具体的目 标性,在短时期内减少自我发展的茫然感。 炫富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给更多的人带 来了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
炫富折射的
心理 机制
MA
• 随着网络文化的日新 月异的发展如今炫富 现象已不再仅仅局限 于广告业的定位,一 些炫富象由此出现在 网络中。有关炫富的 帖子、视频、图片等 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更有诸多相关言论例 如“人是分三六九等、 高低贵贱的”“月薪 低于三千是下等 人”“下等人才挤公 交车”等等。
炒作型
炫富者或许根本不像自己描述的那么富有,他 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是利用夸大的事实来炒作。 从炫富的表象来看,这是种炫耀性消费观念, 是消费文化不成熟的表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 初期尤为明显,而中国历史传统上是一个农业 社会,集体居住在一起,使得彼此间排场、面 子这些东西流传了下来,成为传统。真正应该 加以关注的是,这种现象背后的商业炒作。有 人借助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制造话题,利 用人们猎奇、评判的心理,达到自己的商业目 的,这非常可怕。
而解决炫富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避免对 人们自我价值评价的单一性,只有社 会对人的评价标准更加丰富了,炫富 才会不再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长久地 存在下去。放平自己的心态,冷静看 待这些不理智的行为,才就是对这种 炫富的最好降温策略。
金钱不是区分人与人阶层的象征,我们 不仅仅要做物质上的真正巨富者,而且 要做精神上的“富人”,那才是真正的 “伟人”。
对金钱的向往本身并没有错,公开地表示 种种向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社会 环境宽容的表现。然而,个人行为一旦通 过某种方式聚焦了公众视线,就会处于舆 论的风口浪尖,对公众生活产生影响甚至 误导,特别是一段时间内,类似事件频频 发生时,意味着社会价值体系可能出现了 某种偏差,炫富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心 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