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皮酚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皮酚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17T14:13:24.0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玉芬[导读] 本结果说明丹皮酚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
刘玉芬(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妇幼保健院皮肤科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232-02 【关键词】丹皮酚软膏丁苯羟酸乳膏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消化不良、内分泌异常等有关。治疗困难且易反复发作[1]瘙痒明显,皮肤苔癣样改变,临床上易泛发全身,治疗较困难,常伴不同程度的头晕失眠、烦躁易怒等神经衰弱症状,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丁苯羟酸是非激素类皮肤外用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副作用小。本文分析观察非激素类的外用药丹皮酚软膏与丁苯羟酸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临床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10月我院临床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丁苯羟酸组,男20例,女28例,年龄28-60岁,病程14天-20年;丹皮酚软膏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32-65岁,病程15天~18年。两组患者皮损主要分布在颈、四肢躯干的伸侧,无糜烂渗出现象,且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皮损严重程度方面差异不显著(P>0.06)。排除标准:皮损合并严重感染的;皮疹分布于面部,皮肤皱褶部位者,有药物接触过敏史者,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治疗前2周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者;未按时复诊,未按规定用药,自行终止治疗者及治疗观察期间合并使用其他对治疗有影响的药物。
1.2 治疗方法
丹皮酚组外用丹皮酚软膏(长春英平药业有限公司),丁苯羟酸组外用丁苯羟酸,均每日2次,将药物薄薄涂于患处,并轻轻按摩2~3分,疗程4周,每周复诊1次,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
1.3 观察记录方法
初诊当日及治疗后1、2、4周,对患者分别做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价,各观察指标在每次评估时均按4级评分法进行:0为无,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观察指标的症状和体征包括:瘙痒、丘疹、鳞屑、苔藓化。皮损面积减少程度[2](治疗前均计3分):0分为完全消退,1分为减少61%~98%,2分为减少29%~60%,3分为减少<29%。观察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出现红斑、烧灼感、色素沉着、等。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一疗程结束时的疗效指数为评定依据,疗效指数=(治疗前总评分 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总评分×100%。治愈:疗效指数≥94%,显效:疗效指数≥49%~93%,好转:疗效指数≥21%~48%,无效:疗效指数<21%。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起效时间均最快为2天,最晚为7天,大部分为4~6 天,均首先发现为瘙痒减轻,鳞屑减少,其次表现为皮损面积缩小、变薄。治疗3周后,丹皮酚组积分差值(8.97±0.50)与丁苯羟酸组(9.03±0.49)无显著差异(P>0.06)。两组疗效差异不显著。
2.2 不良反应
丹皮酚组有2例,丁苯羟酸组有3例在使用药物后2 天出现局部轻度红斑,有烧灼感,瘙痒加重,减少用药次数后症状减轻,连续使用3-4 天症状消失,治疗未间断。丹皮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与丁苯羟酸组(6.0%)差异不显著。所有病例均未观察到全身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丹皮酚组47例,丁苯羟酸组43例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结果均为正常。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通常外用药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为主要治疗方法,但长期使用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轻者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如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血管扩张等,重者全身性副作用,且易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满月脸等,停药后症状反跳,易复发。所以使用非激素类的外用药容易被患者接受,且副作用较少。丁苯羟酸是一种非甾体类皮肤外用药物,有较明显的抗炎活性,丹皮酚属于中药制剂,功能是祛风化湿,行气通络,具有抗菌、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及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国内也有许多文献报道丹皮酚注射剂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的研究,均疗效满意。本结果说明丹皮酚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参考文献
[1]李若瑜.皮肤病学与性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2]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
[3]焦少珍.牡丹皮有效成分的药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肇庆学院学报,2006.
[4]曲才杰.丁苯羟酸软膏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