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548—94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
施耐德低压电气考试考试答案(题库版)
![施耐德低压电气考试考试答案(题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dacb8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c.png)
施耐德低压电气考试考试答案(题库版)1、问答题选择电涌器要遵循哪些步骤?正确答案:根据当地雷暴日天数、建筑物类型、建筑物有否接闪器和对供电连续性要求的高低确定电涌保护器所需达到的最大放电电流Imax(江南博哥)。
对有接闪器的建筑物,其雷电冲击电流形成的辐射电磁场可在闭合回路中产生过电压,此时应在进线处安装Imax=60KA(10/350微秒)的PRF1电涌保护器。
根据被保护设备的Uchoe确定电涌器的Up。
确定被保护回路类型(1P、1P+N、3P、3P+N)及其接地系统类型(TT、TN-S、TN-C、IT)确定配电网络的Us.max和电涌器的Uc。
根据基本原则Us.max<up<uchoe对照电涌器的参数表选定电涌器。
br="">在PRF1和二级电涌保护器之间串联一LA40解藕器,以实现PRF1和低残压电涌保护器的保护动作配合。
2、问答题要求NS断路器完成远方监控测量功能时,如何选配和联接Digipact元件?正确答案:需做如下配置:NS400630断路器需配置带COM通讯功能的电子脱扣器STR53UE或STR43ME(NS100250断路器无此项);断路器根据所需要传输的状态量可以选择配置标准辅助接点OF、SD、SDE、SDV、CD、CE;断路器根据控制要求选配标准的电动操作机构;每台断路器配一台指示与控制接口SC150;以上三项与SC150联接。
PM150电力参数测量仪。
多台断路器(具体数量要求参见问题4.7)共用一台数据集中器DC150,每台SC150和PM150通过内部总线与DC150联接,DC150通过Modbus/Jbus总线与PC 机、PLC通讯。
另外,CompactNS断路器可以选配带通讯功能的辅助接点和电动机构,此时它们直接通过内部总线与DC150联接,不再与SC150联接。
这种配置方案尤其适用于NS100250断路器。
当电力参数测量仪选用PM300时,PM300表不通过内部总线与DC150联接,其直接通过MODBUS/JBUS通讯总线向监视器或PLC传输数据。
雷电防护技术
![雷电防护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11b666ca98271fe910ef913.png)
1.概述雷电(Lightning)是一种壮观而又令人恐怖的大气自然现象。
雷电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常使建筑、电力、电子、通信和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遭受严重破坏。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由雷击引起的灾害事故正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雷电作为一种强大自然力的爆发,尚无法有效地加以制止,人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是设法限制雷击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将雷击的危害减小到尽可能低的限度。
雷电防护(Lightning Protection)科学技术也在人类认识自然、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人类自从认识雷电起,就积极地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其危害。
1749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发明了避雷针(Lightning rod),成功地防止了直接雷击。
在人类社会将近两个半世纪的防雷史上,以避雷针为主体的传统防雷技术,无疑对生命、财产、建筑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暴露了传统防雷技术的局限性。
一方面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雷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雷电发生机理及其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现在,雷电防护技术已进入了综合防护阶段。
八十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发展的支柱技术,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由于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LEMP--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特别敏感,雷电这种无时无地都在发生的自然现象对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的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系统潜伏着严重的不安全性,雷电造成的灾害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
由于电子设备普遍存在绝缘强度低、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对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一旦建筑物受到直接雷击或其附近区域发生雷击,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脉冲电磁场会通过供电线、通信线、接收天线、金属管道和空间辐射等途径侵入建筑物内,威胁室内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
水力水电标准规范DL参考资料
![水力水电标准规范DL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660dcdeaeaad1f346933fe6.png)
《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第三部分: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工程》(DL/T5113.3-2005)《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DL/T 507-2002)《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DL/T 827-2002)(DL/T 5186-2004)《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规范》《水电厂机组自动化元件及其系统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规程》(DL/T619 一1997)《水轮机运行规程》(DL/T 710 -1999)《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技术规程》(DL/T 563-2004)(DL/T 792-2001)《水轮机调速器及油压装置运行规程》《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调整试验导则》(DL/T 496-2001)《水轮发电机组设备出厂试验一般规定》(DL 443-199l)《水轮发电机组起动试验规程》(DL/T 507-2002)《水力发电厂自动化设计技术规范》(DL/T 5081-1997)《水力发电厂检修导则》(DL/T838-2003)《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 647-1998)(DL/T5066-1996)《水力发电厂水利机械辅助设备系统设计技术规定》《立式水轮发电机检修技术规程》(DL/T 817-2002)《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596—1996)《水轮发电机运行规程》(DL/T751-2001)《进口水轮发电机(发电/电动机)设备技术规范》(DL/T 730-2000)《有载分接开关运行维修导则》(DL/T 574--95)《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 572--1995)(DL 5027--19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水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规程》(DL/T5164-2002)《架空送电线路运行规程》(DL/ T741-2001)(DL/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和绝缘配合》《交流电气装置接地》(DL/T 621-1997)《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352-2006)(DL/T 5218-2005)《220~500kV 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 5000-2000)《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5222-2005)《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2007)《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技术条件》(DL/T 583—2006)《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运行、检修规程》(DL/T 491—1999)《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L755-2001)(DL/T 491—2008)《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及装置运行、检修规程》(DL/T 1013—2006)《大中型水轮发电机微机励磁调节器试验与调整导则》《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监督规程》(DL/T 1049—2007)《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评价规程》(DL/T 623-1997)《220~500kV 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DL/T 553—1994)《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DL/T 995—2006)《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DL/T 587-2007)《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044-2004)《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DL/T 724—2000)《电力用直流和交流一体化不间断电源设备》(DL/T 1074-2007)《不间断电源设备》(GB/T 7260-2009)《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技术规范》(DL/T589—1996)(DL/T 795—2001)《电力系统数字调度交换机》《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DL 548—1994)《电力系统通信管理规程》(DL/T 544—1994)《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47—1994)《电力系统载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46—1994)《电力系统微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45-94)《水力发电厂水力机械辅助设备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 5066-1996)《水力发电厂自动化设计技术规范》(DL/T5081—1997)《水电水利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DL/T5167-2002)《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DL/T835-2003)《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DL/T 578-2008)《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规定》(DL/T 5065-2009)《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DL 5108-1999)《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370-2000)(DL/5416-2009)《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电力行业紧急救护技术规范》(DL/T692-2008)《水力发电厂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配电装置设计规范》(DLT5139-2001)《水力发电厂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配电装置设计规范条文说明》(DL/T5139-2001)《水力发电厂照明设计规程》(DL/T 5140-2001)《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DL 5061-1996)《水力发电厂厂房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DL/T5165-2002)(DL/5061—1996)《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
浙江省调度规程2009年修订【发文】
![浙江省调度规程2009年修订【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0bca76a417866fb84a8e2f.png)
浙江省电力系统调度规程浙江省电力公司二○○九年十月本规程审批程序批准:费圣英审定:陈安伟、李海翔、朱松林朱卫平、程极盛审核:李继红、叶大革、戴彦吴秋晗修编:陆春良、郭锋、倪秋龙吴臻、刘军、陈利跃黄红兵前言为了适应电网的不断发展和调度关系的变化情况,结合浙江省电力系统的实际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依据《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特对2003年版《浙江省电力系统调度规程》(简称2003年版《调规》)进行修订。
本规程明确了省、地、县三级电力调度机构的职责,增加了对监控中心、集控站的调度管理和OPGW光缆本体和自动化系统及其设备的检修工作原则等内容,对电网年度运行方式管理和调度、运方、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运行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考虑到本规程使用的时效性,“浙江电网调度范围明细表”和“浙江220千伏电网继电保护调度检修运行规定”将适时修订颁发,因此,未将其作为规程附录编入。
本规程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公司系统各级管理部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规程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原2003年版《调规》同时作废。
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及未编入的“浙江电网调度范围明细表”和“浙江220千伏电网继电保护调度检修运行规定”是标准的附录。
本规程由浙江省电力公司提出。
本规程主要修编部门: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本规程解释权属浙江省电力公司。
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2)4 调度机构职责 (4)5 调度管理制度 (11)6 调度管辖范围 (14)7 电网运行方式编制和管理 (16)8 发输变电设备检修管理 (23)9 新扩建工程投运和相关设备退役的调度管理 (26)10 电网频率调度管理 (29)11 电网电压调度管理 (32)12 电网稳定管理 (37)13 黑启动方案编制原则 (40)14 倒闸操作制度 (44)15 电网事故处理 (54)16 电网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调度管理 (77)17 电力通信管理 (87)18 调度自动化管理 (96)19 水库调度管理 (109)附录A 浙江电网调度术语 (112)附录B 浙江电网操作术语 (125)附录C 浙江省调操作任务的形式及其内容 (131)浙江省电力系统调度规程1 适用范围本规程(标准)规定浙江省电力系统运行、操作、事故处理及有关调度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防雷检测工作细则
![防雷检测工作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05d5495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3.png)
防雷检测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1.1 检测范围1.1.1 本细则适用于外部防雷装置的检测1.1.2 本细则适用于内部防雷装置的检测1.1.3 本细则适用防静电接地的检测1.1.4 本细则不适用于高压电力防雷装置的检测1.2 引用标准在本细则中引用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技术指标,并结合江门地区是多雷暴区的特点而写成本规定。
使用本规定时应掌握各被引用标准的最新版本,所有标准都会不断修改完善,以保证引用标准和使用本规定的先进性。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爆炸与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089-2007;《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GB50154-92;《烟花炮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GB50161-92;《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91;《氢氧站设计规范》GB50177-2005;《乙炔站设计规范》GB50031-91;《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范》GB50195-94;《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15599-1995;《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1999年版);《石油天燃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13348-1992;《石油天燃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SYN5225-2005;《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5;《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2011-93;《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技术规定》YDJ26-89;《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定》DL548-94;《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 GB288-89《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IEC61024-1:1990 建筑物防雷第一部分:通则IEC61312-1:1995 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第一部分:通则IEC/TS61312-2:1999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二部分: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IEC61643-1:1998低压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第一部分: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IEC61644-21:电信网络及信号网络的浪涌保护器第1部分: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第二章防雷装置检测的基本项目和检测工作的基本程序2.1防雷装置检测的基本项目2.1.1 确定建(构)筑物的防雷类别2.1.2 接闪器的检测2.1.3 引下线的检测2.1.4 接地装置的检测2.1.5 电磁屏蔽的检测2.1.6 等电位连接的检测2.1.7 均压环的检测2.1.8 防静电接地的检测2.1.9 电涌保护器(避雷器)的检测2.1.10 其它项目的检测2.1.10.1 供电系统(低压部分)的检测2.1.10.2 玻璃幕墙的检测2.1.10.3 其它检测2.2防雷装置检测工作的基本程序2.2.1 按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要求及有关国家标准,确定被检建(构)筑物的类别。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印发《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的通知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印发《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c81d07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b.png)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印发《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9.13•【文号】办安全[2011]79号•【施行日期】2011.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正文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印发《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的通知(办安全[2011]79号2011年9月13日)各派出机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各有关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风电场并网安全监督管理,根据前期风电场并网安全性评价试点情况和近期风电机组大规模脱网事故教训,我会修改完善了《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现予印发,请依照执行。
各单位要按照《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电监安全〔2007〕45号)规定,依据《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规范》,对新建风电场在进入商业运营前组织开展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已投入运行风电场定期进行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
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告电监会安全监管局。
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条件及评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八月)目次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必备项目5 评价项目5.1 电气一次设备5.1.1 风力发电机组与风电场5.1.2 高压变压器5.1.3 涉网高压配电装置5.1.4 过电压5.1.5 接地装置5.1.6 涉网设备的外绝缘5.2 电气二次设备5.2.1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5.2.2 电力系统通信5.2.3 调度自动化5.2.4 直流系统5.3 安全管理5.3.1 现场规章制度5.3.2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5.3.3 技术监督管理5.3.4 应急管理5.3.5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5.3.6 反事故措施制定与落实5.3.7 安全标志前言为进一步加强风电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风力发电场并网安全性评价工作,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组织制定了本标准。
国网公司输变电设备防雷工作管理规定
![国网公司输变电设备防雷工作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ae769cd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4.png)
附件: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防雷工作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的防雷工作管理,使防雷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输变电设备的耐雷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电力系统输电线路、变电站设备的雷电过电压防护,是保护输电线路、变电站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电网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条防雷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应在设计审查、设备选型、监造、验收、安装、调试和试生产的电力建设全过程及运行、检修、技术改造等电网生产全过程开展防雷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区域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及所属供电企业、发电企业和施工企业.第二章防雷工作管理范围及主要内容第五条防雷工作设备管理的范围分为输电线路、变电站的防雷及雷电定位系统。
(一)输电线路包括:避雷线、接地装置、避雷器、耦合地线、塔顶避雷针和其它非常规避雷装置等.(二)变电站包括:避雷器、避雷针、避雷线、接地装置、变压器中性点保护间隙等。
(三)雷电定位系统主站及各地分布的探测站等配套设施.第六条防雷工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专业技术标准的有关防雷技术规定,开展输变电设备的防雷保护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检修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第七条防雷工作应定期对防雷保护设备及其构成的保护系统的合理性进行监测、检查及评价,以确保保护功能正常发挥作用。
第八条防雷工作实施动态化管理,对运行中的防雷保护设施要根据电网各个时期的运行特点、所处地位及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防护技术要求的调整.第九条防雷工作应定期开展防雷保护设施的运行评价,应及时进行雷害事故分析并制定防雷反事故措施。
第十条防雷工作应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运用新思路和新观念,广泛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和方法,依托技术进步来实现防雷工作手段的现代化、规范化。
第三章防雷工作管理第十一条输电线路防雷(一)设计、选型、审查管理1、设计单位应贯彻国家电力行业有关防雷的设计技术规程、标准要求,并必须满足国家电网公司或主管网省公司有关防雷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反事故技术措施实施细则。
电力验收所需资料
![电力验收所需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991dae99b89680203d82513.png)
附录一新建电厂(机组)接入系统需向电网调度机构提供的资料并网前3个月提供序号资料项目备注1.发电厂平面布置图3套标明方位2.注明设备型号和规范参数的一次电气结线图3套标明方位3.发电机技术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发电机原始参数:发电机铭牌参数发电机纵轴同步电抗Xd发电机纵轴暂态电抗Xd′发电机纵轴次暂态电抗Xd″(饱和值与不饱和值)发电机横轴同步电抗Xq发电机横轴次暂态电抗X q″发电机负序电抗X2机组惯性时间常数 T j(T j可用轴系转动惯量M j替代(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励磁机)励磁绕组时间常数T d0′(定子开路时)纵轴阻尼绕组时间常数T d0″(励磁绕组短路,定子绕组开路时)横轴阻尼绕组时间常数T q0″(定子绕组开路时)定子绕组热容量常数K tc转子表层承受负序电流能力的常数A发电机反时限过激磁特性曲线4.发电机P—Q圆图5.发电机励磁系统(包括PSS装置)技术说明书(含型号、参数)、图纸及重要参数的调试报告和调试值6.发电机调速系统的技术说明书(含型号、参数)、图纸及重要参数的调试报告和调试值7.火电厂锅炉、汽机的运行特性曲线,包括冷态、暖态、热态及极热态启动曲线机组启动调试后、进入商转前,电厂还应提供火电机组最低脱油稳燃负荷8.变压器原始参数,包括:型号额定容量容量比变比接线组别短路电压百分数短路损耗空载损耗另序阻抗变压器反时限过激磁特性曲线如有高压起备变,请提供高压起备变出厂试验参数9.省调调度开关、刀闸的型号及电气参数包括铭牌参数10.互感器和阻波器电气参数包括铭牌参数11.电抗器的型号及电气参数包括铭牌参数12.发电机、变压器保护屏图及设计图纸13.母线保护屏图及设计图纸14.录波器屏图及设计图纸15.电抗器保护设计图纸及保护屏图。
16.所有保护装置的说明书17.电厂端、调度端需要的自动化装置及相应整套工程设计文件,包括:完整的远动施工设计图和相关二次接线图完整的电量计费系统施工设计图计量回路变比自动化设备清单及说明书测试记录自动化设备型号、数量、功能技术要求通信规约18.关口电能表的设置位置,电能计量装置的各相关图纸及参数,包括:电能表的通信号测量值的地址测量值向中调传输的顺序电能表检定结果通知单电能表窗口值的单位及小数位数19.锅炉、汽轮机各主要系统图及技术说明书火电厂资料20.水库调度所需的水电站设计资料、历史水文气象基本资料以及有关流域、枢纽和机组运行有关的图表水电厂资料21.汽轮机、锅炉铭牌参数火电厂资料22.水轮机铭牌参数水电厂资料23.通信部分接入系统的方案及设计24.载波通信线路设计图包括:设备说明书通道组织图设备、电路测试记录通信运行方式安排25.微波或光纤电路设计图,包括:设备说明书设备电路指标测试记录路由走向图话路方式分配表26.电厂接入系统新建或改建线路参数,包括:线路总长度导线、地线型号分裂导线分裂间距π接点增加及去掉的线路长度线路使用的杆塔明细表、走径图及杆塔图接入系统线路若为500kV或220kV线路,机组并网前10天提供220KV线路实测参数27.电厂接入系统线路与其他线路同塔或平行距离在100米以内情况,包括:共塔段或平行段线路长度平行线间距离导(地)线型号主要杆塔型号及杆塔图与其共塔或平行的另一回线的导、地线型号主要杆塔型号及杆塔图(请画出示意图)28.线路保护设计图纸包括线路保护及远跳装置29.线路保护屏图包括辅助屏、远跳装置屏30.线路保护说明书正规版本31.线路失灵、三相不一致、重合闸及充电保护说明书32.结合滤波器参数;含保护与通信通道33.各类涉网安全自动装置的可研资料、初设资料、设计联络会文件、设计图纸、厂家说明书及出厂试验报告;34.机炉电运行规程和全部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规程。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ae93135177232f60ddcca1fe.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DL548—9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4-07-14批准1994-11-01实施1总则1.1电力系统通信站(设施)的雷电过电压及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通信线路、设备运行率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是电力通信网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在于阐述电力系统通信站的防雷技术标准及措施(见附录A)、运行及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采用有效技术措施,不断提高通信站的防雷运行水平。
1.3本规程适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1.4本规程是电力工业规程的一部分,各单位均须遵照执行。
2管理原则与职责2.1管理原则2.1.1电力系统通信站的防雷工作应在部、网局、省局、地区局、县局(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
各级通信主管部门为所辖范围通信站防雷主管部门。
2.1.2各级通信主管部门应设防雷负责人,一般应由主管通信的领导担任。
2.1.3各级通信防雷主管部门应设防雷专责(专职或兼职)工程师(或技术员)。
2.1.4各通信站均应设防雷专责人,做好本站的防雷工作。
2.1.5防雷专责工程师(或技术员)和防雷专责人应由经过防雷技术培训,具有一定防雷知识的通信专业人员担任。
2.2各级防雷主管部门职责2.2.1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通信防雷规程、规范及有关技术措施,结合所辖范围实际制定相应的通信防雷规定及措施。
2.2.2负责编制通信防雷工作计划,经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2.2.3负责所辖范围新建、改建、扩建和合建通信站的防雷设计审查,防雷工程施工检查及竣工验收审查。
2.2.4指导和协调所辖通信站的防雷工作,下达工作任务,监督检查各站防雷工作情况。
2.2.5负责所辖通信站的防雷运行统计,雷害调查分析,逐级上报统计报表。
2.2.6组织防雷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及技术攻关,积极采用和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
通信防雷运行管理规程
![通信防雷运行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9fee089b9d528ea81c779c7.png)
通信设备防雷运行管理规程一、总则1.1.通信设备的雷电过电压及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通信线路、设备运行率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
1.2.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在于阐述电力系统通信站的防雷技术标准及措施(见附录A)、运行及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采用有效技术措施,不断提高通信站的防雷运行水平。
1.3.本规程主要适用于我厂通信系统的防雷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自动化、MIS等专业遵照执行。
二、管理原则2.1信息中心的防雷工作由信息中心统一部署,各专业具体管理。
2.2各专业应设防雷负责人,一般应由各专业的技术员担任。
2.3防雷专责人应由经过防雷技术培训,具有一定防雷知识。
三、运行维护3.1.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主要检查连接处是否紧固、接触是否良好、接地引下线有无锈蚀、接地体附近地面有无异常,必要时应挖开地面抽查地下隐蔽部分锈蚀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2.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宜每年进行一次测量,测量方法见附录B,测量仪表宜采用数字式接地电阻测量仪。
3.3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运行中的防雷元器件进行一次检测,雷雨季节中要加强外观巡视,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竣工验收4.1防雷工程施工单位须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监督。
对于隐蔽工程应实行随工验收,重要部位应进行拍照和专项记录。
4.2设计资料和施工记录应妥善存档备查。
4.3工程竣工时,应由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对于防雷系统未达到设计要求或防雷系统资料、记录不齐全的,不予验收。
5雷害分析5.1.1设备遭受雷击后应对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a.各种电气绝缘部分有无击穿闪络的痕迹,有无烧焦气味,设备元件损坏部位,设备的电气参数变化情况;h.各种防雷元件损坏情况,参数变化情况;d.了解雷害事故地点附近的情况,分析附近地质、地形和周围环境特点及当时的气象情况;e.保留雷击损坏部件,必要时对现场进行拍照或录像,做好各种记录。
贵州电网公司电网二次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贵州电网公司电网二次系统防雷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3406dfb49649b6648d747f4.png)
附件二贵州电网公司电网二次系统防雷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1.1 本规范适用于贵州电网公司所属电网二次系统防雷工作。
公司系统各单位在进行电网新建、扩建和改造等工作中均应执行本规范。
1.2 本规范不包括变电站高压设备(即一次设备)及线路的直接雷击防护,变电站的建筑物、天线及户外高压设备等的直接雷击防护措施参照其他相关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2887-2000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A173-2002 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GBJ79-85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程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174-9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DL 548-94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YD/T 5098-2005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GB 18802.1-2002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8802.21-2004 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YD/T 1235.1-2002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YD/T1235.2-2002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用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YD/T5098-2001 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保护工程设计规范GB/T16927.1-1997 高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GB14050-93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3.1二次系统是指由继电保护、安全自动控制、系统通信、调度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及相关回路组成的系统。
3.2雷击是指雷闪击中的一次放电。
江苏电网变电站通信系统配置规范
![江苏电网变电站通信系统配置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3b1b02fafab069dc50220170.png)
2
程控交换机(有人值班非500kV汇接站时)
套
1
设备型号与地调调度交换能双机同组,交换机容量原则上不超过256线,交换机公共部件1+1冗余配置,具备远程维护、远端告警、录音及来电显示等功能。2M中继板数量为2路(1路行政中继,1路调度中继);话路板48线,2B+D板1块;调度电话台2席;录音系统一套;维护管理终端一套
保护用光配柜配置要求:500kV系统与220kV系统应独立设置光配柜,光配容量按12×12F+24F配置,每一个12芯模块可供1个方向的1到2回出线保护使用,24 芯模块为联络光缆使用。光配模块按熔配一体化配置,每5个光配模块配1个储纤单元,机柜配1个光缆引入固定单元。光纤适配器采用FC/PC。
光纤配线柜组屏要求:光纤配线单元自下而上布置,参见附图4~5。
4)明确光缆的建设规范;
5)明确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内通信设备屏面布置规范;
6)明确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内通信设备机柜组屏规范;
本规范的编写格式和规则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DL/T 600-2001《电力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由江苏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解释。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配置规格
备 注
1
程控交换机(500kV汇接站时)
套
1
设备型号与省调调度交换组网设备一致,交换机容量原则上不超过512线,交换机公共部件1+1冗余配置,具备远程维护、远端告警、录音及来电显示等功能。2M中继板数量为(省公司+县公司数量+500kV变电站数量+市公司行政交换机)路;话路板配置容量为128线(话路板类型可根据需要配置2线话路板、环路中继板等);2B+D板2块;调度电话台2席;录音系统一套;维护管理终端一套
光伏电站验收项目
![光伏电站验收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35c922df5fbfc77da269b145.png)
光伏电站验收项目一、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未正式运营的光伏电站。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用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1国家法规、法令及行政管理部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令第115号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9号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32号电力监管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7号令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0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号令电力安全生产监管办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2号令电网运行规则(试行)电监安全[2006]34号附件一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电监安全[2006]34号附件四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电监市场[2006]42号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GF -2003-0512 并网调度协议(示范文本)能源安保[1990]1110号防止电气误操作装置管理规定(试行)《新疆电力行业技术监督管理办法》《新疆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实施细则》《新疆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技术监督考核细则》《新疆电力行业电能质量(无功)技术监督实施细则》《新疆电力行业电能质量(无功)技术监督考核细则》、《新疆光伏发电机组并网安评检查及标准》西电监办[2011]165号文西北区域光伏电站并网管理暂行规定2.2现行国家相关标准CB50061-2010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1094.2-1996 电力变压器第2部分温升GB/T 12326--2008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 281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150-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69-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1454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26218.1-2010 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第1部分:定义、信息和一般原则GB/T 26218.2-2010 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第2部分:交流系统用瓷和玻璃绝缘子GB/T 6451-2008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 7252--2001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GB/T 13729-2002 远动终端设备GB/T 593-2006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2325-2008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GB/T 15945-2008 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2297-1989 太阳光伏能源系统术语GB/T 18479-2001 地面用光伏(PV)发电系统概述和导则CB/T 19939-2005 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GB/Z 19964-2005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 20046-2006 光伏(PV)系统电网接口特性GB/T20513-2006 光伏发电系统性能监测、测量数据交换和分析导则GB/T26849-2011 太阳能光伏照明用电子控制装置性能要求GB/T6495.1-2006 光伏器件第1部分光伏电流—电压特性测量GB/T18912-2002 光伏组件盐雾腐蚀试验GB/T 17215.322-2008 交流电测量设备特殊要求第22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0.2S级和0.5S级)2.3现行行业、专业标准AQ/T 9002-200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DL 5027-9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48--94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DL/T 544-94 电力系统通信管理规程DL/T 545-94 电力系统微波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47-2010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运行管理规程DL/T 572-2010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486-2000 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订货技术条件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DL/T 5044-2004 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969-2005 变电站运行导则DL/T 5003-200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475-2006 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DL/T 995-200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DL/T 587-2007 微机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DL/T 1040-2007 电网运行准则DL/T 1051-2007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DL/T 1054-2007 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技术监督规程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定DL/T 614 多功能电能表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5202 电能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SJ/T 11127 光伏(PV)发电系统过电压保护一导则IEC 61000-4-30 电磁兼容第4-30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一电能质量IEC 60364-7-712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7-712部分2.4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617-2011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Q/GDW 480-2010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技术规定Q/GDW 618-2011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测试规程》及编制说明三、检查项目1资料提供2 现场审查2.1消防措施2.2安全标志及用具2.3土建项目2.4电气一次设备1)光伏电池组件及汇流设备、逆变器2)变压器3)涉网高压配电装置4)过电压保护和接地装置5)站用电系统6)无功补偿2.5电气二次设备1)直流系统2)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3)电力系统通信4)调度自动化5)光伏电站控制系统及电能质量6)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2.6 运行生产。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1510b43a8956bec0975e3ac.png)
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1 总则1.0.1 为确保通信局(站)站内通信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站内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防止通信局(站)由于电源系统引入的雷害,特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对新建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的防雷做出了技术要求,改建、扩建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亦可参照执行。
1.0.3 本规定是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设计、设备选型、防护器件选择、施工监督和日常维护的技术依据。
通信电源防护器件应采用部级主管部门鉴定合格的产品。
1.0.4 通信电源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电源设备类型、运行及接地方式、安装地点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制定雷电防护措施,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通信电源系统的防雷应统筹设计、统筹施工,加强随工验收和维护管理。
雷电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区,还应根据当地的实践经验,适当加强防雷措施。
1.0.5 从交流电力网高压线路开始,到通信设备直流电源入口端,通信电源系统自身除应采取分级协调的防护措施外,还应与通信系统的防雷、建筑物的防雷、通信局(站)的接地及通信系统电磁兼容要求协调配合。
1.0.6 本规定与国家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以国家标准、规范为准。
如执行本规定个别条款有困难时,应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报主管部门审批。
2 术语2.0.1 避雷器的残压放电电流通过避雷器时,其端子间所呈现的电压。
2.0.2 避雷器的持续运行电压在运行中允许持久地施加在避雷器端子上的工频电压有效值。
2.0.3 雷电活动特别强烈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90天的地区,或根据运行经验,雷害特别严重的地区。
2.0.4 模拟雷电冲击电压波摸拟雷电冲击电压波如图2.0.4所示。
图中:1. 视在原点O1是指通过波前上A点(电压峰值的30%处)和B点(电压峰值的90%处)作一直线与横轴相交之点。
2. 时间T指电压波上A,B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3. 波前时间T1指由视在原点O1到D点(=1.67T处)的时间间隔。
四川风力发电基础标准
![四川风力发电基础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dc31a7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8.png)
四川风力发电基础标准1、范围适用于单机容量500kW及以上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场(以下简称风电场)。
其它容量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参照执行。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风电场应当通过并网安全性评价。
已投入运行的风电场应当定期进行并网安全性评价,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l0942-1996电力变压器第2部分温升。
GB2893-2008安全色。
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545-2010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T593-2006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GB/T6451-2008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7252-2001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
GB/T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T13729-2002远动终端设备。
GB/T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12325-200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T12326-200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1454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15543-2008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15945-2008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GB/T16434-1996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
GB/T199601-2005风力发电机组。
GB/T19963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该标准报批稿已报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待审批、发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DL 548—9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1994-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548-94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运行管理规程1总则1.1 电力系统通信站(设施)的雷电过电压及电磁干扰防护,是保护通信线路、设备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通信线路、设备运行率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是电力通信网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的重点组成部分。
1.2 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在于阐述电力系统通信站的防雷技术标准及措施(见附录A)、运行及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采用有效技术措施,不断提高通信站的防雷运行水平。
1.3 本规程适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1.4 本规程是电力工业规程的一部分,各单位均须遵照执行。
2管理原则和职责2.1 管理原则2.1.1 电力系统通信站防雷工作应在部、网局、省局、地区局、县局(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
各级通信主管部门为所辖范围通信站防雷主管部门。
2.1.2 各级通信主管部门应设防雷负责人,一般应有主管通信的领导担任。
2.1.3 各级通信主管部门应设防雷专责(专职或兼职)工程师(技术员)。
2.1.4 个通信站均应设防雷专责人,做好本站的防雷工作。
2.1.5 防雷专责工程师(或技术员)和防雷专责人应有经过防雷技术培训的,具有一定防雷知识的通信专业人员担任。
2.2 各级防雷主管部门职责2.2.1 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通信防雷规程、规范及有关技术措施,结合所辖范围实际制定相应的通信防雷规定及措施。
2.2.2 负责编制通信防雷工作计划,经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2.2.3 负责所辖范围新建、改建、扩建和合建通信站的防雷设计审查,防雷工程施工检查及竣工验收审查。
2.2.4 指导和协调所辖通信站的防雷工作,下达工作任务,监督检查各站防雷工作情况。
2.2.5 负责所辖通信站的防雷运行统计,雷害调查分析,逐级上报统计报表。
2.2.6 组织防雷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及技术攻关,积极采用和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
3运行维护3.1 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接地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主要检查连接处是否紧固,接触是否良好、接地引下线是否锈蚀、接地体附近地面有无异常,必要时应挖开地面抽查地下隐蔽部分的锈蚀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2 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应每年进行一次测量,测量方法见附录B,测量仪表宜采用数字式接地电阻测量仪。
3.3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运行中的防雷元器件进行一次检测,雷雨季节中要加强外观巡视,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竣工验收4.1 防雷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精心施工,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监督,对于隐蔽工程应进行随工验收,重要部位应进行拍照和专项记录。
4.2 设计资料和施工记录应由相应的防雷主管部门妥善存档备查,通信站应备有本站防雷设计资料。
4.3工程竣工时,应有通信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通信运行部门和防雷专责工程师参加。
4.4 对于通信站防雷系统未达到设计要求或防雷系统资料、记录不齐全的,不予验收。
5雷害分析与统计5.1 雷害分析5.1.1 设备遭受雷击后应对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a.各种电气绝缘部分有无击穿闪烙的痕迹,有无烧焦气味,设备元件损坏部位,设备的电气参数变化情况;b.各种防雷元件损坏情况,参数变化情况;c.安装了雷电测量装置的,应记录测量数据,计算出雷电流幅值;d.了解雷害事故地点附近的情况,分析附近地质、地形和周围环境特点及当时的气象情况;e.保留雷击损坏部件,必要时对现场进行拍照或录像,做好各种记录。
5.1.2 根据上述调查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分析,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及改进措施。
5.2 雷害统计5.2.1 为了做好通信站防雷工作,应了解雷电活动规律、强度、雷击概率,掌握设备损坏情况及雷电入侵途径等,积累必要的资料。
5.2.2 各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本地区的雷电活动档案,对雷害进行统计。
统计表格可自行确定。
5.2.3 通信站发生雷害后应及时将初步情况逐级上报通信防雷主管部门,网局、直属省局通信防雷主管部门应在每年11月底前,将电力系统通信站雷害统计表(见表1)汇总上报国电通信中心。
表1 电力系统通信站雷害统计表填报单位防雷负责人防雷工程师电路名称站址地形设备启用时间雷害站名海拔高度m设备制式模/数雷害时间雷害次数天馈线距地高度m雷害损伤情况雷害主要原因及改进措施附录A防雷技术标准及措施(补 充 件)A1 接地与均压A1.1 接地电阻越小过电压值越低,因此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降低接地电阻,其要求如表A1所示。
表A1 接地电阻要求序号接地网名称接地电阻一般高土壤电阻率1调度通信综合楼<1<52通信站(塔)<3<103独立避雷针<10<30A1.2 调度通信综合楼内的通信站应与同一楼内的动力装置,建筑物避雷装置共用一个接地网,大楼及通信机房楼地引下线可利用建筑物主体钢筋,钢筋自身上、下连接点应采用搭焊接,且其上端应与房顶避雷装置、下端应与接地网、中间应与各层均压网或环形接地母线焊接成电气上连接通的笼式接地系统,如图A1所示。
A1.3 位于发电厂、变电(开关)站的通信站的接地网应至少用两根规格不小于40mm×4mm的镀锌扁钢与厂、站的接地网均压相连。
A1.4 接地体A1.4.1接地体一般应采用镀锌钢材其规格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来确定,一般应不小于如下数值。
角钢:50mm×50mm×5mm;扁钢:40mm×4mm;圆钢直径:8 mm;钢管壁厚:3.5 mmA1.4.2接地体深埋(指接地体上端)一般不小于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在冻土层以下,在水位较高的地区接地体最好穿透到已知的水位上,以利用饱和区的水源,接地体之间所有的连接点均应进行搭焊接,焊接点(浇铸在混泥土中的除外)应进行防腐处理.A1.4.3 对于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当一般做法的接地电阻值难于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向外延伸接地体,改善土壤的传导性能,深埋电极,以及外引等方式.A1.5 通信机房建筑应有防直击雷的接地保护措施,在房顶上应敷设闭合均压网(带)并与接地网连接房顶平面任何一点到均压带的距离均不应大于5m.A1.6 通信机房内,应围绕机房敷设环形接地母线(简称环母线)。
环形接地母线一般不应采用截面不小于90mm2 的铜排或120 mm2镀锌扁钢,在机房外,应围绕机房建筑敷设闭合环形接地网,机房环形接地母线及接地网和房顶闭合均压带间,至少应有4条对称布置的连接线(或主钢筋)相连,相邻连接线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8m. A1.7 机房内各种电缆的金属外皮,设备的金属外壳和框架、进风道、水管等不带电金属部分、门窗等建筑物金属结构以及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等,应以最短距离与环形接地母线相连,采用螺栓连接的部位可用含银环氧树脂导电胶粘合A1.8 各类设备保护地线宜用多股铜导线,其截面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来确定,一般应为25~95mm2 导线屏蔽层的接地线截面面积,应大于屏蔽层截面面积的2倍,接地线的连接应保证电气接触良好,连接点应进行防腐处理。
A1.9 金属管道引入室内前应平直地埋10m以上,地埋深应大于0. 6m,并在入口处接入接地网,如不能埋入地中,至少应在金属管道室外部分沿长度均匀分布在两处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10Ώ;,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每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 Ώ;,但应适当增加接地处数。
A1.10 微波塔上同轴线金属外皮的上端及下端应分别就近与铁塔相连接,在机房入口处与接地体再连一次;馈线较长时宜在中间加一个与塔身的连接点,室外馈线桥始末两端均应和接地网相连,上述连接如图A2所示。
A1.11 微波塔上的航标灯电源线应选用金属外皮电缆或将导线穿入金属管,各段金属管之间应保证电气连接良好(屏蔽连续),金属外皮或金属管至少应在上下两端与塔身金属结构连接,进机房前应水平直埋10m以上,埋地深度应大于0.6m,如图A2所示。
A1.12 引入机房地电缆空线对,应在配线架上接地,以防引入的雷电在开路导线末端产生反击。
A1.13 微波塔接地网应围绕塔基作成闭合环形接地网,铁塔接地网与微波机房接地网间至少要用2根规格不小于40mm×4mm的镀锌扁钢连接,如图A2所示。
A1.14 电缆沟道,竖井内的金属支架至少应两点接地,接地点间距不应大于30m。
A 2 屏蔽A2.1 为减少外界雷电的电磁干扰,通信机房及调度通信综合楼的建筑钢筋、金属地板构架等均应相互焊接,形成等电位法拉第笼,如设备队屏蔽有较高要求时,机房6面应敷设金属屏蔽网,屏蔽网应与机房内环形接地母线均匀多点相连。
A2.2 架空电力线由站内终端杆引下后更换为屏蔽电缆,进入室内前应平直埋10m以上,埋地深度应大于0.6m。
屏蔽层两端接地;非屏蔽电缆应穿镀锌铁管并水平直埋10mm以上,铁管两端应接地,如图A2所示。
A2.3 室外通信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接地;对于既有铠带又有屏蔽层的电缆,在机房内应将铠带和屏蔽层同时接地。
而在另一端只将屏蔽层接地,电缆进入室内前应水平直埋10m以上。
埋地深度应大于0.6m。
非屏蔽电缆应穿镀锌铁管并水平直埋10mm 以上,铁管两端应接地。
A2.4 机房内的电力电缆(线)、通信电缆(线)宜采用屏蔽电缆,或敷设在屏蔽管内,屏蔽层或金属管两端必须就近接地。
A3 限幅A3.1 通信电缆进入机房要首先接入保安配线架(箱)。
配线架应装有抑制电缆线对横向、纵向过电压的限幅装置。
A3.2 配线架限幅装置主要包括压敏电阻器、气体放电管、熔丝、热线圈等。
对于微电子设备应优先采用压敏电阻器。
A3.3 高压架空配电线路终端杆杆体金属部分应接地。
如距主接地网较远可独立接地,接地电阻不宜超过30 Ώ;。
杆上三湘对地要分别装避雷器。
A3.4 配电变压器高、低压侧应在靠近变压器处装设避雷器,变压器在室内时,高压侧避雷器一般应装于户外,且离本体不得超过1 0m,机房配电屏或整流器入端三相对地亦应装氧化锌避雷器(箱)。
A3.5 直流电源的“正极”在电源设备侧和通信设备侧均应接地,“负极”在电源机房侧和通信机房侧应3接压敏电阻。
A3.6 各种避雷器件均应尽可能的缩短引线,直接装于被保护的电“线”路点上,各种避雷器件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经专用仪器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A4 隔离A4.1 不同接地网之间的通信线宜采取防高、低电位反击的隔离措施,如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等。
A4.2 在电力调度通信综合楼内,需要另设接地网的特殊设备,其接地网与大楼主接地网之间可通过击穿保险器或放电器连接,以保证正常时的隔离。
雷击时均衡电位。
A4.3 微波塔和天线到周围建筑物的距离,应符合避免多建筑物发生闪络的要求,其距离应大于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