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1)
一、证明题(10分)
1)(⌝P∧(⌝Q∧R))∨(Q∧R)∨(P∧R)⇔R
证明: 左端⇔(⌝P∧⌝Q∧R)∨((Q∨P)∧R)
⇔((⌝P∧⌝Q)∧R))∨((Q∨P)∧R)
⇔(⌝(P∨Q)∧R)∨((Q∨P)∧R)
⇔(⌝(P∨Q)∨(Q∨P))∧R
⇔(⌝(P∨Q)∨(P∨Q))∧R
⇔T∧R(置换)⇔R
2) ∃x (A(x)→B(x))⇔∀xA(x)→∃xB(x)
证明:∃x(A(x)→B(x))⇔∃x(⌝A(x)∨B(x))
⇔∃x⌝A(x)∨∃xB(x)
⇔⌝∀xA(x)∨∃xB(x)
⇔∀xA(x)→∃xB(x)
二、求命题公式(P∨(Q∧R))→(P∧Q∧R)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
证明:(P∨(Q∧R))→(P∧Q∧R)⇔⌝(P∨(Q∧R))∨(P∧Q∧R))
⇔(⌝P∧(⌝Q∨⌝R))∨(P∧Q∧R)
⇔(⌝P∧⌝Q)∨(⌝P∧⌝R))∨(P∧Q∧R)
⇔(⌝P∧⌝Q∧R)∨(⌝P∧⌝Q∧⌝R)∨(⌝P∧Q∧⌝R))∨(⌝P∧⌝Q∧⌝R))∨(P∧Q∧R)
⇔m0∨m1∨m2∨m7
⇔M3∨M4∨M5∨M6
三、推理证明题(10分)
1)C∨D,(C∨D)→⌝E,⌝E→(A∧⌝B),(A∧⌝B)→(R∨S)⇒R∨S 证明:(1) (C∨D)→⌝E P
(2) ⌝E→(A∧⌝B) P
(3) (C∨D)→(A∧⌝B) T(1)(2),I
(4) (A∧⌝B)→(R∨S) P
(5) (C∨D)→(R∨S) T(3)(4),I
(6) C∨D P
(7) R∨S T(5),I
2) ∀x(P(x)→Q(y)∧R(x)),∃xP(x)⇒Q(y)∧∃x(P(x)∧R(x))
证明(1)∃xP(x) P
(2)P(a) T(1),ES
(3)∀x(P(x)→Q(y)∧R(x)) P
(4)P(a)→Q(y)∧R(a) T(3),US
(5)Q(y)∧R(a) T(2)(4),I
(6)Q(y) T(5),I
(7)R(a) T(5),I
(8)P(a)∧R(a) T(2)(7),I
(9)∃x(P(x)∧R(x)) T(8),EG
(10)Q(y)∧∃x(P(x)∧R(x)) T(6)(9),I
四、某班有25名学生,其中14人会打篮球,12人会打排球,6人会打篮球和排球,5人会打篮球和网球,还有2人会打这三种球。而6个会打网球的人都会打另外一种球,求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10分)。
解:A,B,C分别表示会打排球、网球和篮球的学生集合。则|A|=12,|B|=6,|C|=14,|A∩C|=6,|B∩C|=5,|A∩B∩C|=2。
先求|A∩B|。
∵6=|(A∪C)∩B|=|(A∩B)∪(B∩C)|=|(A∩B)|+|(B∩C)|-|A∩B∩C|=|(A∩B)|+5-2,∴|(A∩B)|=3。
于是|A∪B∪C|=12+6+14-6-5-3+2=20。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25-20=5。
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 (10分)。
证明:∵x∈ A-(B∪C)⇔ x∈ A∧x∉(B∪C)
⇔ x∈ A∧(x∉B∧x∉C)
⇔(x∈ A∧x∉B)∧(x∈ A∧x∉C)
⇔ x∈(A-B)∧x∈(A-C)
⇔ x∈(A-B)∩(A-C)
∴A-(B∪C)=(A-B)∩(A-C)
六、已知R、S是N上的关系,其定义如下:R={
解:R-1={
R*S={
S*R={
七、设R={,,
R2= R5={,,
R3={,,
R4={,,
t(R)={,, b>, 八、证明整数集I上的模m同余关系R={ 证明:1)∀x∈I,因为(x-x)/m=0,所以x≡x(mod m),即xRx。 2)∀x,y∈I,若xRy,则x≡y(mod m),即(x-y)/m=k∈I,所以(y - x)/m=-k ∈I,所以y≡x(mod m),即yRx。 3)∀x,y,z∈I,若xRy,yRz,则(x-y)/m=u∈I,(y-z)/m=v∈I,于是(x-z)/m=(x-y+y-z)/m=u+v ∈I,因此xRz。 九、若f:A→B和g:B→C是双射,则(gf)-1=f-1g-1(10分)。 证明:因为f、g是双射,所以gf:A→C是双射,所以gf有逆函数(gf)-1:C→A。同理可推f-1g-1:C→A是双射。 因为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2) 一、证明题(10分) 1)((P∨Q)∧⌝(⌝P∧(⌝Q∨⌝R)))∨(⌝P∧⌝Q)∨(⌝P∧⌝R)⇔T 证明: 左端⇔((P∨Q)∧(P∨(Q∧R)))∨⌝((P∨Q)∧(P∨R))(摩根律) ⇔ ((P∨Q)∧(P∨Q)∧(P∨R))∨⌝((P∨Q)∧(P∨R))(分配律) ⇔ ((P∨Q)∧(P∨R))∨⌝((P∨Q)∧(P∨R)) (等幂律) ⇔T (代入) 2) ∀x∀y(P(x)→Q(y))⇔⇔(∃xP(x)→∀yQ(y)) 证明:∀x∀y(P(x)→Q(y))⇔∀x∀y(⌝P(x)∨Q(y)) ⇔∀x(⌝P(x)∨∀yQ(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