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文学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幼儿文学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作用

浅谈幼儿文学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对文学活动的兴趣,增加文学作品的审美娱乐功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幼儿文学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作用。

关键词:中班文学活动角色扮演情感体验兴趣作用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趣味性,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和想象力。但农村幼儿因环境区域及方言的影响,难以确切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活动气氛不活跃,幼儿发言不踊跃。又因为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幼儿园存在将教学与游戏严格区分的弊端,语言教学活动中光动口不动脑,容易出现一言堂,幼儿注意力分散,使活动越上越枯燥。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这种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使用玩具和道具展开游戏情节,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对话又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活动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角色扮演的介入旣可以使教育过程游戏化,使幼儿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拉近与故事人物的距离,又可以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地感受作品的意境,轻松、主动地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使情感教育、认知教育、审美教育在角色扮演中融合在一起。另外,幼儿自发地将身心完全投入到角色扮演过程中,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个案,有一女孩一岁半时,她母亲讲了一个故事《奇妙伞》,后来小女孩在家中发现了一把小花伞,于是就整天抱着伞自导自演《奇妙伞》,嘴里还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一开始人们不知道这个小家伙抱着伞窜来窜去干什么,仔细听才知道她嘴里说着“奇妙伞,奇妙伞”“怎么办?怎么办?……象飞车一样旋转……”,这才明白她是在演“小猪壮壮”呢。后来再讲《奇妙伞》时,她竟能抢着把下半句接完整,变妈妈讲故事为母女共同讲故事了。最后发展到她邀请父母与她“联袂表演”。那滑稽可笑、一本正经的小模样,着实令人忍俊不禁。现在她已满两周岁,口语表达能力很不错,已能将小班所有的儿歌朗诵完整,当然“自导自演”的现象还在发生。这个事例给了我一个启示: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移情,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或行为。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有趣的适合幼儿的文学艺术活动,因为幼儿文学旣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式,游戏旣是幼儿园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方式,又是幼儿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同样离不开幼儿文学,不管儿歌或是故事都有组织游戏的功用。让幼儿自己扮演他们所喜欢的幼儿文学中的人物,让他们获得大量的活动和表现机

会,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无疑是很受幼儿欢迎的。

经过实践发现,在文学活动的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有以下作用:

一、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幼儿对文学作品的体验依赖于老师语言及动作的渲染。他们自身真切的扮演,既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其情感体验。如在儿歌《羞》中,用动作扮演什么事情都要大人包办的小朋友和事事都是自己做的小朋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幼儿既能体验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那份自豪,又能体会到自己啥事都不会而遭受他人嘲笑的难堪。根据儿歌《羞》的内容,设计这两个角色,对于幼儿来说扮演起来并不难,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会深深领会到一个中班小朋友会做的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会时刻想起儿歌中这两位小朋友,并会以儿歌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无形中加深了儿歌在脑中的印象,使儿歌的教育意义得以延伸。

再如儿歌《雁》,将幼儿排成一队“大雁”,男女小朋友分别扮演雁哥哥和雁妹妹,大家一边念着儿歌,一边以儿歌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让幼儿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在扮演“雁”这一简单角色的过程中,幼儿既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的道理,又能了解大雁南飞的习性,即使缺少一些直观教具,幼儿也能直接产生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从而十分容易地进入作品的情境和氛围之中。

二、让幼儿对文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既能使每一种文学活动形式都受到幼儿的青睐,同时,因为由兴趣出发,使得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如故事《两朵云》中,我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灰灰,一组扮演白白,教师作为提示者讲述故事,幼儿随着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和角色对话,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刺激特别敏感,并有着强烈的学习说话的积极性。因此,幼儿常以模仿的形式学习他人的语言。在学习散文《秋色》的活动中,我让幼儿分角色学说谷子、高粱、棉花和墨菊的话,一方面学习了散文对话中优美的词句,另一方面又加深了文中美丽秋色在幼儿脑中的印象。特别是角色对话中让幼儿模仿不同的语言与语调,更让幼儿兴趣倍增,幼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词汇量大大丰富。根据学期末的观察发现,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增加文学作品的审美娱乐功能,为幼儿日常生活中自发地角色游戏作好铺垫。

游戏是幼儿快乐而自主的一项实践活动,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游戏的进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2)。

幼儿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他们在接受知识消息的同时,不习惯强制的灌输式的管教,也不适应抽象的、理解性的讲解。他们感兴趣的是周围世界中那些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以及各种各样新奇、美妙的知识、故事。他们主要运用审美的方式来沟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角色游戏的关键性要素是角色扮演,幼儿是通过特定角色的扮演来了解、体验和反映他所向往的社会生活。通过角色扮演,幼儿成了文学作品中“爸爸”“妈妈”“小

鸭”“树叶”,使他们平时对社会角色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无疑是极具趣味性与游戏性的。幼儿通过文学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角色扮演,为快乐成功地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游戏,但是他们因为生活经验缺乏,很难把握所表演的角色。而文学教育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介入,一改往日只注重认知和教育,而忽视审美娱乐功能的做法,使得幼儿文学作品都如同一个好玩的角色游戏,为幼儿顺利进行角色游戏,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

在故事《干干净净的小木屋》中,幼儿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了解了故事情景以及角色的语言,甚至是角色的动态,如小熊强壮的样子,小松鼠灵活的样子。这样的游戏,其实就是一个“娃娃家”(这个“娃娃家”与寻常的爸爸、妈妈、宝宝三口之家不同,它更注重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教幼儿与人共处交往,学习如何与人协作)。通过角色扮演将课堂教学与游戏整合起来,使幼儿对文学的欣赏与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一瞬间,幼儿很乐意、很高兴玩角色游戏“干干净净的小木屋”。

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很好的结果。我通过在幼儿文学活动中实行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这一措施,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方面,不拘泥于以往的文学活动教学模式,使语言活动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增加了幼儿对文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对儿歌、散文的兴趣同等于对童话的兴趣。另一方面,又顺利完成活动计划,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文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幼儿由听老师说、被动说(发言),转变为想说、敢说、喜欢说、一有机会就说,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利用已有经验(角色扮演)进行加工改造,自由玩耍,自导自演的方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为了发挥和培养幼儿诸方面的能力,我们往往要精心创设一些活动,让幼儿在我们的引导下去说出我们期望他们说出的话。至于幼儿乐意不乐意,我们不得而知。而幼儿文学活动中角色扮演的介入,为我们减轻了许多忧虑,幼儿从“趣”出发,会自发地将语言的学习融入游戏中自觉地进行口语练习,提高了幼儿语言运用与交流的能力。另外,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尝试各种角色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最初的体验,这不仅对角色游戏的开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幼儿将来真正成为“社会人”有深刻的意义。这些角色的扮演,同时能给幼儿以快乐,他们在扮演过程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角色的了解和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会到一种成功感,为他们将来踏上漫漫人生旅途作好铺垫。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美,《儿童文学教育之我见》,《早期教育》1995年第1期;

2、王志明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