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23凝血因子-1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制备不同稀释度
增高 主要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减低 FVIII见于血友病A、VWD、VIII抗体存在、DIC等。
FIX见于血友病B、肝病、VK缺乏、口服抗凝药、DIC等
FXI见于血友病C、肝病、DIC等。 FXII见于先天性FXII缺乏症、肝病、DIC和某些血栓性疾病。
八、血浆组织因子
1、组织因子活性(TF:C)测定:发色底物法 2、组织因子抗原(TF:Ag)测定: ELISA法 临床意义:
肝脏功能尚未完善。 4)口服抗凝剂:VK拮抗剂--法华令、毒鼠药
检验:
APTT、PT延长,TT正常, 因子II、VII、IX、X活性降低
图2 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应用
因子VII缺陷症(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VIII、IX、XI缺陷症(遗传性、获得性)
外源途径缺陷
XIII陷症缺 XIII定性 (遗传性、获得性) 试验阳性
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大手术后、应急性
反应、妊娠晚期、恶性肿瘤等。
功能法又称Clauss法(为NCCLS推荐方法)
原理:
Fg 血浆 凝血酶
肝素、FDP、D-D 使结果偏低
酶促反应:
Fb(血浆凝固)
0级时,底物 浓度与反应
速度成线性。 凝固时间与Fg含量呈反比
APTT(N)PT(A) APTT(N)PT(N) APTT(A)PT(N) APTT(A)PT(A)
有出血症状 内源途径缺陷 无出血症状
共同途径缺陷
因子XII、PK、HMWK缺陷症 (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X、V、II、I 缺陷症(遗传性、获得性)
测定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
临床意义: 延长: a、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b、血中FDP增高(DIC) c、抗凝物存在,如:肝素、类肝素 缩短:见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
测定方法:功能法、演算法等
临床意义:
1、是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底物,在溶栓治疗 及抗凝治疗时测定。
2、血栓前状态预测,预防血栓形成。 3、DIC的诊断与治疗。
2、缩短:血栓前状态、DIC前期或早期等。 3、监测肝素抗凝治疗的首选指标。
应用肝素的第1~2天内,应每4~6小时监测一次, 以后酌情决定每天的监测次数。
治疗的安全有效范围是APTT检测值为同时检测的 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原理:
血 浆
S-IIa
37℃
受检血浆+“标准化”凝血酶液,
A型和B型血友病为性连锁(伴性) 隐性遗传
临床特点:
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出血部位:
大关节腔内、负重的肌肉群内、内脏、颅内。
皮肤瘀斑、粘膜出血也较常见。 创伤或手术出血更为严重。
检验:
1.筛选试验:APTT延长,PT正常 2.凝血因子活性检测:VIII:C、IX:C、XI:C
重型 <1%、 中型 2—5%、 轻型 6—25% 、亚临床型 26—50%
色体隐性遗传。临床出血最严重。
检验: Ⅷ:C、vWF:Ag多数
五、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
出血是肝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且出血的严重程 度与肝功能呈正相关。
出血的原因甚为复杂, 但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合成减少, 大部分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在肝合成。
2)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消耗增多, 肝病常并发原纤或DIC。
VIII:C↓提示并发DIC。
.XIIIa:Ag、AT-III<35%或PLG<20%时 提示预后不良。
.肝病时常呈多个因子的联合变化, 故需综合分析。
六、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
由于缺乏VK所引起II、VII、IX、X缺乏使皮肤、 粘膜、内脏的出血倾向。
原因:
1)吸收不良综合症:肠道内吸收不良。 2)肠道灭菌综合症:常服抗菌素 3)新生儿出血症:不能自身合成VK ,
ELISA法,增高表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以上检测较繁琐,当结果出来时患者的凝血状态 可能已发生变化,故临床很少推广使用。
四、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
(一)血友病
是一组遗传性因子Ⅷ、IX基因缺陷、 突变、缺失、插入等导致内源凝血途径功 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包括:血友病A---缺Ⅷ(最常见)
血友病B---缺IX
减低 见于相应的先天性因子II、V、VII、X缺乏症或获得性减
低,如V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药、DIC、血中存在抗
凝物质等。
肝损的评价指标:减少依次为VII、 II、 X 、V。
七、血浆因子VIII、IX、XI、XII促凝活性检测
原理: 受
检 血 浆
临床意义:



APTT

试剂

患者
正常 活 度
3.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4.携带者和产前诊断:基因分析、染色体
(二)血管性血友病
为vWF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而导致它的质 和量异常所引起。
据遗传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可分为三型:
I型:vWF量合成减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II型(四个亚型):vWF结构、功能缺陷,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III型:vWF抗原和活性均低或缺,为常染
凝血机制图

血管损伤


TF

FVII(a)
Baidu Nhomakorabea


TF-VIIa-Ca++
PT
FIXa
FVIIIa
Ca+ +PL
表面接触


FXIIa
FXII 凝
HMWK
血 系
FXIa Ca+ FXI

+
FIX
APTT
FVIII
FX
FXa
FVa
FV
Ca+
+PL
FII
FIIa
FXIII
FXIIIa Ca+
+
Fg
Fb
第十一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凝血因子的检验(P340-344)
3)循环抗凝物和FDP增多, 类肝素、FDP具抗凝血作用。
4)血小板减少及其功能障碍, 损伤骨髓、脾亢、免疫复合物—寿命、功能 。
肝病出血诊断:
.VII:C、II:C↓先 于肝功能异常。 .FIB、V:C↓反映肝病严重、肝硬化。 .异常II↑诊断肝癌参考指标之一。 .VIII:C、VWF 越高肝病越严重,
2、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检测活性,操作繁琐
3、肽底物酶动力学法:检测活性,临床上很少开展
4、火箭电泳法:检测抗原含量
十、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
(一)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
ELISA法,为凝血酶在体内生成的标志
(二)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
ELISA法,增高表明凝血酶活性增加
(三)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一、凝血酶原时间(筛查试验,P325)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筛查试验) 三、试管法凝血时间(筛查试验) 四、凝血酶时间(筛查试验)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 六、血浆凝血因子II、V、VII、X 七、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 八、血浆组织因子 九、凝血因子XIII 十、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病理性凝血酶生成,尤其是DIC, 都是由于TF释放增多引起。 是一早期出现的敏感显示凝血系统变化的指标。
凝血在体内被活化的分子标志物
九、凝血因子XIII
1、凝血因子XIII定性试验
原理: 受检血浆中加入钙溶液,使FIB转变为Fb凝块,将此 凝块置入5mol/L尿素溶液中。如果受检血浆缺乏因子XIII, 则形成的可溶性Fb凝块易溶于尿素溶液中。 临床上患者不明原因出血,而其他因子都正常时做的实验
演算法又称PT-衍生法
原理: 当PT反应完成时
黄疸、脂浊、溶血 使结果偏高
全部Fg
Fb
此时Fb产生的浊度
与Fg含量成正比
当Fg在正常范围时此法与Clauss法无显著差异。
六、血浆因子II、V、VII、X促凝活性检测
原理:
受 检





PT

试剂

患者
正常 活 度
时间
临床意义:
制备不同稀释度
增高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原理:血

足量 PF3
激活剂
37℃ Ca++
为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正常对照10″或<5″有临床意义
不同激活剂、不同实验室有别,均应做正常对照
是一个敏感且可靠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时,即出现异常。
临床意义:
1、延长:内源凝血系统因子缺乏、肝素、 狼疮抗凝物。(VIII:C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