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的超量恢复
超量训练超量恢复
力量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速度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耐力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复.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1.身体在进行小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时间间歇有关资料表明,跑完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的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会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 ^-4天才出现超量恢复一定生理负荷范围内,身体的机能恢复情况与训练课的负荷总量成正比,即负荷总量越人,对机体造成的疲劳程度越深,超量恢复效果也就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即:超量恢眨的水平与运动负荷成正比例关系。
然而,当运动负荷的刺激量超出了一定的生理范围,不但不会出现超量恢眨,更将导致运动员机体的过度疲劳和损害。
计算运动负荷强度指数公式是:运动负荷强度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相对安静每分钟的脉搏数。
我们认为,在方法上用平均心率的方法来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比较客观。
4)人运动负荷训练与过度训练界线模糊,目前判断过度训练是观察运动员心理反应、睡眠、食欲、完成动作质量、注意力、运动成绩、肌肉酸痛、身体健康状况、最大心率、血液中自细胞数日、最人负荷、安静时甲状腺水平等指标,但教练员对于这些指标之间的偏好关系很难确定,只能借助经验判定5)大运动负荷训练必须持续一定时期,才有训练效果,在此期间不断进行人运动负荷一疲劳一恢复一大运动负荷循环,这种循环没有固定的模式遵循,也缺乏成熟的指标评价,经验和经验性指标以及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在大运动负荷训练方而积累了人量的经验,充分利用教练员知识和过去长期积累的运动训练的经验,对解决运用人运动负荷训练理论进行科学的课余训练有很人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简述超量恢复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简述超量恢复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超量恢复是一种健身锻炼方式,它通过短时间的高强度锻炼,将身
体推向临界状态,然后通过适当的休息和营养补充,快速恢复身体,
达到较好的效果。
这种健身方式在最近几年逐渐流行起来,它具有以
下几个特点和实践意义。
首先,超量恢复的特点是通过高强度锻炼,迅速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和
组织修复速度。
据研究,超量恢复的训练时间通常不超过1个小时,
每项训练仅需要做2-3组,但每组次数要达到极限,训练强度要超过个人极限70%以上。
这种方式可以激活身体内的许多生理适应机制,如
促进肌肉增长,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等等。
其次,超量恢复还有一个特点是休息与营养同等重要,这就要求我们
在训练后需要适当的休息和饮食补给。
休息的时间需要根据个人体质
和训练强度来定,营养补充也应该根据训练后的身体状态和需要来选择,比如可以选择高效的蛋白质饮料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也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使锻炼效果更加显著,达到更好的体型塑造和健康管理的目的。
其次,它可以提高身体的适
应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抗压和耐劳。
最后,超量恢复可以
让锻炼变得更加有趣和挑战性,增加训练的动力和成就感。
总之,超量恢复在健身训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恰当
的锻炼和恢复,我们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强壮和充满活力。
同时,
这种健身方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模式,真正体验到锻炼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价值。
超量恢复
1.超量恢复
1.1超量恢复
前苏联学者通过对青蛙肌肉加以不同频率的电刺激来观察其肌糖原的变化情况,发现肌肉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会恢复到原始水平,还会超过起始状态,然后降低下来.这种生物学规律被称之为超补偿规律,即超量恢复规律。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某一阶段,恢复到比原水平还高的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目前我国对超量恢复现象的研究更多的也是通过对运动员训练结束后肌糖原的恢复水平来进行的。
1.3超量恢复训练原理
超量恢复训练原理是在对超量恢复现象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上认为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再一次的训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这一理念运动训练训练间歇和人体机能水平三者之间可形象地由图2表示.由图a可知训练间歇太长人体在超量恢复阶段开始后进行下一次训练机能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由图b可知训练间歇太短在人体还未达到超量恢复时就进行下次训练机能水平不断下降由c可知训练间歇适宜训练的安排是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人体的机能水平不断提高.
2.应用情况
3.实验结论
4.讨论分析。
超量恢复运动基础概念
超量恢复运动基础概念
超量恢复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描述了人体在经历一次或数次运动训练后,其体能状态(包括能量储存、肌肉力量和耐力等各方面机能)不仅能够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而且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超过原来的水平。
这个现象是由于身体对训练负荷做出适应性反应的结果。
具体过程如下:
1.训练阶段:当个体进行体育锻炼时,会消耗体内储存的能量物质(如肌糖原)、破坏肌肉组织,并可能造成一定的疲劳积累。
2.恢复阶段:运动结束后,人体通过休息和营养补充开始进入恢复期。
此期间,机体的修复机制启动,包括能量物质的再合成、肌肉纤维的修复与再生、以及相关生理功能的恢复。
3.超量恢复阶段:如果给予足够的恢复时间并配合合理的营养补充,那么被消耗的能源储备将不仅完全恢复,甚至可以暂时性地超出原先的水平,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
4.衰退阶段:如果不在此“超量恢复”的窗口期内进行下一轮适当的训练刺激,这种超量恢复的状态将逐渐回落至原有水平,即失去训练效果的叠加效应。
在实际训练计划制定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通常会根据训练强度、频率及个人恢复情况来调整训练周期,力求抓住超量恢复期进行下一次训练,以期达到持续提升运动表现的目的。
不过,现实情况往往较为复杂,因为不同的生理指标恢复速率各异,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故精准把握超量恢复点具有一定挑战性。
浅析超量恢复训练原理与恢复再生训练原理
浅析超量恢复训练原理与恢复再生训练原理浅析超量恢复训练原理与恢复再生训练原理引言:在运动训练中,超量恢复训练原理和恢复再生训练原理是两种被广泛运用的训练方法。
这两种原理旨在通过运动和休息的合理结合,促进身体适应性改变,提高运动能力。
然而,两者的训练方式和效果并不完全相同。
本文将对超量恢复训练原理和恢复再生训练原理进行浅析,以期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超量恢复训练原理超量恢复训练原理是指在训练过程中,结合高强度的运动负荷和适当的休息,通过持续逼近个体的最大负荷,促使身体产生适应性改变。
超量恢复训练原理要求个体在短期内承受超过其适应能力的训练负荷,然后通过恢复期让身体适应并恢复到更高的适应能力水平。
超量恢复训练的思路是根据超适应原理,即刺激超出身体适应能力范围后,身体会通过适应和恢复,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通过在训练中引入高负荷和一定程度的疲劳,迫使身体产生适应性改变,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然而,超量恢复训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训练负荷过大或恢复不当,可能会导致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因此,在进行超量恢复训练时,需要根据个体特点和训练阶段的需求,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和恢复周期,以保证训练效果和个体的健康。
二、恢复再生训练原理恢复再生训练原理是指通过合理的休息和恢复措施,使身体从运动负荷和疲劳中迅速恢复,并重新生成更好的状态。
恢复再生训练原理重视恢复的重要性,认为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关键。
恢复再生训练的核心思想是在合理的训练负荷下,通过科学的休息和恢复方法,加速身体疲劳物质的排解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促进肌肉的再生和修复,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常用的恢复再生训练方法包括主动恢复和被动恢复。
主动恢复是指通过主动活动、放松训练和饮食调节等手段,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再生。
被动恢复则是通过休息和睡眠等手段,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达到恢复再生的效果。
恢复再生训练的优点在于可以预防和减少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时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
肌肉超量恢复原理
肌肉超量恢复原理
肌肉超量恢复原理是指在运动或训练后,肌肉所获得的能量和物质超过了原有水平,从而使肌肉功能得到提升的现象。
这个原理是基于人体的应激反应和适应机制,通过合理的运动和营养补充,可以促使肌肉在恢复过程中超量合成能量和物质,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肉超量恢复原理的实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运动时的能量消耗:人体在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过程占据主导地位,即分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分解能量物质以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
同时,恢复过程也在进行,但因为身体运动时间长、强度大,消耗的能量物质较多,所以身体各器官系统发挥最大的机能能力参与恢复(再合成),但仍不能满足消耗的需要,造成消耗多于恢复,体内的能量物质不断减少,身体活动的机能能力下降。
2. 运动后的恢复:当身体停止运动后,能量物质的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就明显占据优势。
这时各种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 超量恢复阶段:人体在运动后的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在一段时间里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这个阶段就是超量恢复阶段。
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是一种刺激与反应
的关系而形成的。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强度(刺激)越大,造成能量短缺,而引起相应的反射性能量补充,同时身体其他器官的机能状态也是如此。
通过合理安排运动和营养补充,可以促进肌肉超量恢复原理的实现。
这不仅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还可以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肌肉超量恢复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超量恢复的关系
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超量恢复的关系超量恢复指的是人体在各种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 人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及代谢物质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而且在休息后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可能出现超过原有的水平现象。
在一定范围内, 人体肌肉活动负荷愈大, 消耗过程愈越剧烈 , 超量恢复的程度也就愈高, 进而引起运动能力的提高空间也越大。
这种关系的研究直接影响着竞技体育发展的高度,在欧美国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理论直接应用到竞技体育的训练上,这就是最近几十年竞技体育的成绩不断为刷新的根本原因。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在从事大强度运动后导致的肌肉酸痛。
在一定范围内, 若运动强度刺激越大, 则肌肉疼痛程度就越深。
此时, 较弱的肌节被撕裂超出了重叠区而不能再重合, 导致肌节结构重塑以至其数量增加 , 从而使其储备能源物质的能力增强 , 进而引起运动能力的增强。
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超量恢复与运动强度有关。
若在一定范围内, 运动强度刺激越大 , 机体消耗程度也就越大 , 而引起相应的反射性能量补充就越明显 , 即超量恢复程度就越高 , 反之超量恢复程度就越低。
从产生条件上看, 若刺激的运动强度越大, 机体产生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就越高, 肌纤维增长就越多 , 储存能量的空间就越充足 , 从而在恢复过程中机体可能产生的超量恢复程度就越高。
科学家在利用多指标综合超量恢复方法寻找机体的超量恢复点中, 通过对 8 0 只大鼠分别进行不同的间歇训练 ,经实验结果显示大运动量周期训练的综合超量恢复时间点出现在运动训练结束后的 7 2 h 左右 , 并指出下一个训练周期开始的最佳时间应该是上一训练周期运动后的7 2 h。
因为72小时候人体的疼痛度正好开始处于下降的状态,但是这个又会出现3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训练状态,极大影响训练的效率。
所以竞技体育要不断的去解决快速消除延迟性酸痛的问题。
延迟性肌肉酸痛是在运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因此就其如何消除及减轻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图课件
为了全面发展肌肉群和提高整体力 量水平,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 法,包括自由重量、机器训练和自 身体重训练等。
02
CATALOGUE
超量恢复的概念
超量恢复的定义
超量恢复是指在肌力训练后,肌肉所 获得的能量和物质超过原有水平的现 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肌 肉能够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超过原 有水平,从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
休息时间
适当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肌肉恢 复,过短的休息时间可能导致 肌肉疲劳和损伤。
营养补充
合理的营养补充如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能够促进 肌肉的恢复和超量恢复的产生 。
年龄和性别
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超量恢复 的因素之一,不同年龄和性别 的人在超量恢复过程中存在差
异。
03
CATALOGUE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图解
案例三:老年人的肌力训练计划
总结词
安全性、低强度、保健性
VS
详细描述
老年人的肌力训练计划以增强肌肉力量和 平衡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安全性。训练 强度较低,以轻量级和适度运动为主,以 增强肌肉耐力和关节灵活性。同时结合太 极拳、瑜伽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提高身体 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训练负荷与超量恢复的关系
总结词
训练负荷是影响超量恢复的重要因素 。
详细描述
训练负荷的增加会导致肌肉疲劳和微 损伤,进而引发超量恢复机制。在适 当的负荷下,肌肉通过修复和增生, 实现力量和耐力的提升。
训练强度与超量恢复的关系
总结词
训练强度对超量恢复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详细描述
高强度的训练刺激肌肉产生更多的适应反应,促进肌肉生长和力量提升。然而 ,过高的训练强度可能导致过度疲劳和肌肉损伤,影响超量恢复的效果。
肌力练习的理论基石-超量恢复原理
肌力练习的理论基石-超量恢复原理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葛杰人体的肌肉力量之所以在合理训练后能够逐渐提高,就是因为有“超量恢复原理”在起作用。
目前所有的肌力练习方法,可以说都是根据这一理论基石推导延伸出来的。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肌力的增长,人体就不会具有可训练性。
什么是超量恢复呢?用文字来说明就是:肌肉或者肌群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和形态功能等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下降。
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
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
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肉功能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的,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
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
这就是“超量恢复”。
如果用曲线图来表示,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从上面的曲线图里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肌力练习开始之后,我们因为疲劳的产生,肌肉的功能和形态指标会逐渐下降;疲劳到一定程度,就练不动了,必须休息了,但是休息之后这种下降会继续一段时间(这个我们都有体会,不是停止运动后马上就能不觉得累);在休息的过程中,肌肉的功能和形态指标会逐渐回升,逐渐接近原有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之后,肌肉的功能和形态指标不但会回升到原有水平,还会继续上升,超过原有水平,形成一个小的波峰,这个反弹的波峰阶段,就是“超量恢复”;如果继续休息,超量恢复就慢慢消退,肌肉的各项指标就又回到原有水平。
如果我们的下一次肌力练习时机适当,正好在超量恢复的阶段:看图就能明白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练习都正好在前一次练习的超量恢复阶段,那么练习的效果就会逐渐积累,肌肉的各项功能和形态指标就会逐步提高,我们看到的就是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还有其它可能性:这就是没有完全恢复就急于开始下一次练习的后果,积累的不是训练效果,而是疲劳!练得越多越努力,疲劳的程度就越深,肌肉的形态和功能就越差,就是通常说的“过度疲劳”或者“过度训练” !还有一种常见的可能性: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习,或者是由于休息得太久,练习的作用完全消退了,练得再久也不会有什么提高,至多是能够保持肌力水平不退步。
健身,一定要牢记“超量恢复”
健身,一定要牢记“超量恢复”
说起健身,或许每个喜爱健身的朋友都能说出一大堆健身的技巧跟注意事项出来。
但是我们一定不要盲目去复制别的心得体会,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机能不同,往往别人的训练安排不一定适合自己,相反会适得其反。
所以大家在健身的过程中,一定要遵从自己的身体机能特点去进行健身,循序渐进,找到属于自己的训练方式。
在这里我想让大家熟悉一个名词,特别是新手,一定要牢记这个名词:“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exceeding compensation)亦称''超量补偿。
是指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能量恢复过程的阶段之一。
在此阶段,机体在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仅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先水平。
待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水平。
其程度和出现的早晚与运动量密切相关:运动量越大,消耗的物质越多,超量恢复的程度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相反,运动量越小,消耗的物质越少,超量恢复的效果亦不显著,但出现得较早。
据此规律,可合理安排大运动量训练。
所以,大家在健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休息,多补充蛋白质,让机能充分适应,切不可追求过快。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是指通过强度与训练量的逐步提高,从而使身体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下进行训练,超负荷训练之后适当的恢复过程可以促进身体的超量恢复,即在原有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
超量恢复现象常常被健身爱好者、运动员和运动训练师所追求,这是因为超量恢复可以帮助人们达到更高的运动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及其原理。
1. 超量恢复现象超量恢复现象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在训练强度和量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
超量恢复需要在适当的恢复期内进行,这个恢复期既包容了足够的休息时间,也包含足够的营养补充,以帮助我们的身体恢复并适应强度更高的运动训练。
超量恢复不仅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体能,还可以提高耐力水平,这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所追求的目标。
然而,如果身体无法应对超负荷的训练,会发生过度训练症状,这将使身体患上一系列问题,例如疲劳、萎靡、抑郁和消化系统问题等。
因此,超量恢复现象需要进行适度的控制和管理,只有在充分的准备和培训下,才能安全地进行这种训练。
2. 超量恢复原理超量恢复原理基于身体的适应性原理,也称为反应性原理。
身体受到扰动时,在适当的时间内可以发生适应性反应,这便是超量恢复的基础。
当身体处于超负荷训练状态时,身体会释放内源性荷尔蒙并消耗肌肉糖原等能量储备。
但是在适当的恢复期内,身体可以重新合成和修复这些重要的组件,以适应更强大的训练负荷。
超量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训练和恢复策略的质量。
一个良好的训练计划应该包括适当的训练强度和进度、多样化的训练类型和适当的休息策略。
在适当的营养和休息的基础上,合理地控制训练强度和量,才能更好地实现超量恢复的效果。
3. 超量恢复的应用超量恢复不仅被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所需要,同样地,它也可以被用于治疗某些运动损伤或肌肉功能障碍等。
身体仅在适当的负荷下才能适应更高的环境。
肌肉合成——超量恢复阶段
肌肉合成——超量恢复阶段一、ATP供能。
ATP(三磷酸腺苷)是肌肉活动唯一的直接能量来源。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ATP迅速分解并释放能量,以供肌肉收缩之需。
肌肉中ATP储量很少,必须边分解边合成,才能供给肌肉持续活动的需要。
供ATP分解后再合成的能源有三个途径,一是糖与脂肪的有氧氧化,二是CP(磷酸肌酸)的分解,三是糖元的无氧分解。
二、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是人体能量代谢的组成部分。
当肌肉进行短时间、高负荷运动时,氧的供应量不足以进行糖的有氧氧化,肌肉即利用CP和糖的无氧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再合成ATP,以供肌肉运动之需。
三、糖的无氧分解。
糖的无氧分解是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糖原或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同时快速释放能量合成ATP,以供肌肉收缩所需。
因为CP在肌肉中储量也很少,所以糖的无氧分解是无氧代谢的主要供能方式。
糖无氧分解的代谢产物是乳酸,肌肉酸痛的感觉就是乳酸大量堆积造成的。
肌肉中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不能在肌肉内逆转为糖,而是少部分被氧化,大部分由血液输送到肝脏,转变为肝糖原。
由上可知,重量训练后的肌肉酸痛是必然的,只有乳酸不断地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转变为糖原,肌肉酸痛才会逐渐消失。
而这一过程是训练后恢复过程的一部分。
乳酸是一种强酸,它在体内积聚过多会使体内酸碱度的稳定受到破坏,从而使机体工作能力降低。
许多健美运动员的经验证明,肌肉酸痛时坚持训练,肌肉感觉不刺激,很难练涨。
而且肌肉酸痛会使肌肉的本能反应趋向排斥肌肉运动,所以很难集中意念进行训练,更不用说建立肌肉---意志联系了。
因此最好是等到肌肉酸痛现象消失后再训练。
尽管你的训练热情很高,训练欲望很强烈,但你要明白:没有充分的恢复,肌肉就不可能充分生长。
那么,肌肉酸痛现象的消失能不能作为机体充分恢复的标准呢?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恢复”的概念。
健美训练消耗和恢复的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时,消耗过程占优势,由于能量物质的消耗大于恢复,所以运动时能量物质逐渐减少,肌肉和身体各系统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
2023肌肉超量恢复原理
肌肉超量恢复原理一、肌肉超量恢复原理概述肌肉超量恢复原理是指在运动或训练后,肌肉所获得的能量和物质超过了原有水平,从而使肌肉功能得到提升的现象。
这个原理是基于人体的应激反应和适应机制,通过合理的运动和营养补充,可以促使肌肉在恢复过程中超量合成能量和物质,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二、肌肉超量恢复的过程肌肉超量恢复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超量补偿、稳定化和适应。
1.超量补偿:运动后肌肉进入超量补偿状态,肌纤维发生超微结构变化,肌肉内能量物质和酶活性增加,促使肌肉得到恢复和提高。
2.稳定化:肌肉在超量补偿后需要进入稳定化阶段,以巩固和提高肌肉功能。
这个阶段肌肉结构逐渐稳定,能量物质和酶活性保持较高水平。
3.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化后,肌肉进入适应阶段,肌肉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此时肌肉结构和功能更加优化,适应能力更强。
三、影响肌肉超量恢复的因素影响肌肉超量恢复的因素包括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营养补充、休息和个体差异等。
1.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肌肉所受的刺激越大,超量恢复的效果越好。
但过度的运动负荷会对肌肉造成损伤,影响恢复效果。
2.营养补充:合理的营养补充是实现肌肉超量恢复的重要条件。
运动后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肌肉的修复和能量物质的合成。
3.休息:充足的休息是实现肌肉超量恢复的关键。
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肌肉恢复,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4.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基因等因素,都会影响肌肉超量恢复的效果。
四、如何促进肌肉超量恢复为了促进肌肉超量恢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适当的运动刺激有助于促使肌肉超量恢复。
2.科学营养补充:运动后及时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特别要重视蛋白质的补充,以支持肌肉的修复和生长。
同时,合理控制饮食,避免过度摄入热量或营养素,影响健康和恢复效果。
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了,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就会延缓.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超量恢复是在运动的休息期来完成的。
在增肌训练的时候,如果是大强度,必须要有三天的休息时间,每次进餐时,必须要有蛋白质。
而且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比重要大些。
训练的当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这样可以促进蛋白质更好的吸收。
如果训练强度较小可以有两天或者是一天的休息时间,但蛋白质的摄入可以相对减少。
睡眠同样要保证8小时。
)身体进行不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间歇时间。
要强调是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身体运动。
有资料证明,跑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可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便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马拉松跑后,脂肪要在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大负荷的游泳练习后,整个身体机能在第5~8天才会出现超量恢复。
? 并非是无原则的运动负荷越大,超量恢复越明显。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身体运动都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进行大负荷练习,负荷过小,则练习无效果;负荷超生理“极限”,则可能伤害身体,影响健康。
生理“极限”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刺激,根据刺激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能量也消耗的越多,引起的超量恢复越明显,锻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
所以,超量恢复是人体从事大运动负荷(极限负荷)的十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有氧的耐力性练习:需要休息大约12-24 小时;短跑之类的快速跑练习:需要休息大约36-48 小时;中等以上速度的跑步类练习:需要休息大约48-72 小时;力量性练习(中等强度,偏重于耐力性的练习):需要休息大约36-48 小时;最大力量练习(就是中等以上强度的肌力练习):需要休息大约48-72 小时;力量练习(就是增大肌肉块的练习):需要休息大约48-72 小时;爆发力(就是速度力量)练习:需要休息72 小时;协调性和本体感觉的练习:需要休息大约12 小时;综合性的练习(就是什么都练一点):需要休息大约48-72小时。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图课件
01
02
03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高强度和高训练量的训练 会导致肌肉疲劳和微损伤 ,需要更多的休息和营养 补充来促进超量恢复。
营养补充
训练后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 养素,有助于肌肉的修复 和生长。
休息和睡眠
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 促进肌肉生长和力量的提 升,避免过度训练和疲劳 。
03
肌力训练与超量恢复的关 系
应用效果和价值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展示了该课件在提高肌力训练效果和促进运动员竞技表现方面 的显著效果和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
1 2
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探讨了该课件未来在肌力训练和运动员竞技表现 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了进一步优化 和完善课件的建议和展望。
与其他训练方法的结合
通过逐渐增加训练负荷 来刺激肌肉生长和发展
。
渐进性原则
逐步增加训练的强度和 难度,以适应肌肉力量
的增长。
适应性原则
肌力训练需要给肌肉充 分的恢复时间,避免过
度训练和损伤。
全面性原则
针对全身不同肌群进行 训练,以促进全身肌肉
的平衡发展。
02
超量恢复理论
超量恢复的定义
超量恢复是指在肌肉力量训练后,肌 肉力量和耐力的恢复超过训练前的水 平。
预防过度训练
根据超量恢复图,及时调 整训练强度和休息时间, 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肌肉 疲劳和损伤。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图的解读与使用
解读超量恢复图
了解超量恢复图的各个指标和意 义,如基线、峰值、恢复水平等
。
分析肌力变化趋势
通过观察超量恢复图的变化趋势, 分析受训者的肌力增长速度和状态 。
超量恢复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超量恢复现象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训练强度和恢复时间对运动员机体恢复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男性大学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身体健康,无运动禁忌症。
2. 实验分组:将2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人,分别为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和对照组。
3. 实验方法:(1)训练阶段:低强度组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中强度组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高强度组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运动。
(2)恢复阶段:高强度组和对照组在运动后进行不同程度的恢复训练,包括肌肉拉伸、按摩、静力性放松等。
中强度组和低强度组在运动后进行轻度恢复训练。
(3)测试指标:测试受试者在运动前、运动后以及恢复阶段的以下指标:①最大摄氧量(VO2max):采用阶梯式运动测试法测定。
②血乳酸浓度:采用乳酸分析仪测定。
③心率变异性(HRV):采用心率变异性分析软件测定。
④肌肉力量:采用卧推测试法测定。
⑤肌肉耐力:采用坐姿腿屈伸测试法测定。
三、实验结果1. 低强度组:运动前后VO2max、血乳酸浓度、HRV、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无明显变化。
2. 中强度组:运动后VO2max、血乳酸浓度、HRV、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均有所提高,恢复阶段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运动前水平。
3. 高强度组:运动后VO2max、血乳酸浓度、HRV、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均显著提高,恢复阶段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运动前水平,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
4. 对照组:运动前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超量恢复现象在运动训练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高强度运动后,机体在恢复阶段能够实现超量恢复,提高运动能力。
2. 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专项特点以及恢复能力,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恢复时间。
高强度训练后,应给予足够的恢复时间,以保证运动员在下一阶段的训练中能够充分发挥超量恢复的效果。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图ppt课件
关于肌肉离心收缩为何能产生较大的张力,一 般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原因: 1. 牵张反射 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 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 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2. 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 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 力。
肌力减弱的常见原因 • 神经系统疾病 • 失用性肌肉萎缩 • 肌源性疾病 • 年龄增加
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 肌肉的初长度 • 肌肉的募集
•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 的关系
• 肌肉收缩方式既收缩速 度
• 年龄性别心理因素。
肌力分级表
➢ 0.无肌肉收缩 ➢ 1.微缩,可扪及肌肉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 2.差,在消除重力的情况下能做全关节范 围的活动。 ➢ 3.少,能抗重力做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
肱二头肌
此时肱二头肌的负荷为:
肘
力矩①x30N
30N
第二张图
等速收缩即用仪器 随时控制外力大小, 使负荷与肌力正比 肱二头肌 且一致。
力矩
30N
此时肱二头肌的负荷为:力
肘
矩②x30N
等张收缩训练中,离心性收缩和向心性收缩的比较。
➢ 定义:肌肉收缩的同时肌肉缩短;肌肉收缩的同时肌肉被拉长。 ➢ 离心收缩容易激活运动单位,增加其放电速率,较小的募集率就能产
而主动的离心收缩控制事实上是一个要求非常高的生物反馈过程。 这样一来我 们可以在对其肌力进行训练的同时,刺激并强化训练了病人本体感觉的反馈。常 见一些病人往往肌力恢复得很好,却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肌力随意收缩舒张或 者是随意控制其速度,从而影响到一些日常动作的姿势。
超量恢复对增肌的重要性
超量恢复对增肌的重要性
大家只直到增肌,却不知道如何增肌效果更好。
第一季我们先对它进行了解。
超量恢复也称超量代偿,这个理论是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来的。
当我们的肌肉在经过训练之后,肌肉会疲劳,各方面的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通过适当的时间休息,可以使我们的肌肉力量和形态功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它会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的水平。
随着休息时间的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
当我们在那段超过原有水平的时间内进行训练,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还可以逐步积累练习效果。
这样反复的练习就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变大,肌肉的力量也随之增强。
这就是超量恢复。
雅姆波斯卡娅的研究证明:
1.在适当的 *** 强度下,运动肌糖原消耗量随 *** 强度增大而增大。
2.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当中,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原来的数量的恢复阶段。
3.超量恢复的数量和消耗过程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小号越多超量恢复越明显。
那么如何知道超量恢复的大概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我想这是大家看到这个超量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的超量恢复肌肉或者肌群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产生适度的疲劳和形态功能等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下降。
通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形态功能等方面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
随休息的时间延长,又逐渐下降回原有的功能水平。
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肌肉功能上升并超过原有水平的一段时间内)的阶段进行的,就可以保持超量恢复不会消退,并且能逐步积累练习效果。
如此通过反复的肌力练习就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
这就是“超量恢复”。
人体的肌肉力量之所以在合理训练后能够逐渐提高,就是因为有“超量恢复原理”在起作用。
目前所有的肌力练习方法,可以说都是根据这一理论基石推导延伸出来的。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肌力的增长,人体就不会具有可训练性。
超量恢复是在运动的休息期来完成的。
在增肌训练的时候,如果是大强度,必须要有三天的休息时间,每次进餐时,必须要有蛋白质。
而且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比重要大些。
训练的当天一定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这样可以促进蛋白质更好的吸收。
如果训练强度较小可以有两天或者是一天的休息时间,但蛋白质的摄入可以相对减少。
睡眠同样要保证8小时。
在训练后恢复期的时候所要提醒大家的其实就是两点,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合理搭配。
超量恢复期其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要求我们做好训练和饮食计划,抓准最适合自己的时机进行训练、休息和补充营养,进步会很快。
超量恢复原理超量恢复是使ATP、CP、肌糖原、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和存储的过程,而“肌肉酸痛的消失”只是乳酸转变为部分糖原的过程,并不代表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后,由于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训练部位的肌肉发胀、发硬,肌肉围度增大,故此时开始更大负荷的训练效果最好。
否则,肌肉中供能物质的存储量逐渐降低,就错过了时机。
超量恢复是建立在充足营养和充分睡眠基础上的。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补充是超量恢复的物质基础,充分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能量物质的合成再生,基本上在睡眠时进行的,因此营养和睡眠是两个重要环节。
剧烈的运动停止,能量的消耗大幅度下降,这时合成必然超过分解,直至身体恢复彻底。
这种不断的大量消耗身体内能量物质,又不断地恢复,特别是形成的超量恢复是我们人体进行运动健身的重要生理学依据。
恢复过程的阶段性恢复过程简要地可分为三个阶段。
1、正在运动时的恢复阶段运动时人体的能量消耗过程(分解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合成过程)也在进行,只是由于身体运动时间长、强度大,而消耗能量物质较多,身体各器官系统发挥最大的机能能力参与恢复(再合成),也满足不了消耗的需要,造成消耗多于恢复,体内的能量物质不断减少,身体活动的机能能力下降。
2、运动后的恢复阶段身体运动停止后能量物质的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就明显占优势,这时各种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运动前)的水平。
3、超量恢复阶段运动实践证明,人体运动后的能量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在有一段时间里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维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上。
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ATP、蛋白质、糖和无机盐等)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原有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可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在生理学上主要是一种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而形成的,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强度(刺激)越大,造成能量短缺,而引起相应的反射性能量补充,同时身体其他器官的机能状态也是如此。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人体在进行运动健身、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和掌握这个规律,是目前正在不断探讨的课题之一。
超量恢复的生理与实践意义(1)能正确运用超量恢复原理,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
一般来讲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锻炼或训练效果最好,运动成绩提高最快。
因为在这个阶段体内能量物质最充足,机能水平也高,并可以适当加大运动负荷,形成更高一层次的超量恢复。
下次运动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运动效果,甚至是无效。
(2)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刺激,根据刺激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能量也消耗的越多,引起的超量恢复越明显,锻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
所以,超量恢复是人体从事大运动负荷(极限负荷)的十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3)不同性质的身体运动,可以引起不同营养物质和机能的超量恢复。
力量性练习,主要是促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速度性练习,主要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耐力性练习,主要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复,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
上述三种能源物质中,肌肉中的磷酸肌酸出现超量恢复最快,因此速度素质有时候提高较快,但消失也快;肝糖元较磷酸肌酸超量恢复慢;蛋白质的超量恢复出现最慢,但消失的速度也最慢。
超量恢复的运用(1)身体进行不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间歇时间。
要强调是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身体运动。
有资料证明,跑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可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便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马拉松跑后,脂肪要在第3~4天出现超量恢复;大负荷的游泳练习后,整个身体机能在第5~8天才会出现超量恢复。
(2)并非是无原则的运动负荷越大,超量恢复越明显。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身体运动都要在生理“极限”范围内进行大负荷练习,负荷过小,则练习无效果;负荷超生理“极限”,则可能伤害身体,影响健康。
生理“极限”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3)身体运动后的恢复手段要正确。
如果运动后恢复手段不得力,一方面形成不了超量恢复,另一方面可能形成疲劳积累,出现明显的机能下降,影响锻炼效果和身体健康。
(4)初次起步参加身体运动,特别是青少年身体基础较差者,不得急于求成。
在这种条件下,首先要掌握一些超量恢复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另外在追求超量恢复效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各种练习技能。
促进能量物质与机能恢复的方法1、做好整理放松活动做整理放松活动,可以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身体活动过渡到安静状态。
就像汽车要停车必须经过减速过程一样。
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紧张、缺氧、血压高、心跳快等,若不进行放松,可能造成静脉血(下肢的)回流受阻,脑部贫血、缺氧等,产生“重力休克”。
因此,整理放松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
整理活动主要包括一些深呼吸运动和缓和身体及松弛肌肉的活动,让身体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
2、加强营养补充人体参加运动后必须要通过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来补充所消耗的能量,这是帮助身体恢复,使运动奏效的重要途径。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身体练习补充不同的食物,如耐力性练习后要注意糖的补充;力量性练习后注意蛋白质的补充等。
一般来讲还要注意无机盐和维生素B1、C 等的补充,有利于调节体内代谢过程恢复与平衡。
3、物理方法主要是采用按摩、洗热水澡、冷水刺激皮肤、电兴奋、用甜或酸的水漱口、闻芳香气味等,可以促进恢复过程。
4、心理调节方法心理调节主要是采取自我暗示、谈笑话、听相声和音乐等帮助身体恢复。
超量恢复的注意事项一、不宜立即休息。
剧烈运动时人的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同时肌肉有节律性地收缩会挤压小静脉,促使血液很快地流回心脏。
此时如立即停下来休息,肌肉的节律性收缩也会停止,原先流进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过肌肉收缩流回心脏,造成血压降低,出现脑部暂时性缺血,引发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状。
所以,剧烈运动后要继续做一些小运动量的动作,呼吸和心跳基本正常后再停下来休息。
二、不宜马上洗浴。
剧烈运动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汗孔开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热,此时如洗浴冷水浴会因突然刺激血管立即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心肺负担加大,同时机体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而如洗热水澡则会继续增加皮肤内的血液流量,血液过多地流进肌肉和皮肤中,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轻者头昏眼花,重者虚脱休克,还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病病。
所以,剧烈运动后一定要休息一会再洗浴。
三、不宜暴饮。
剧烈运动后口渴时,有的人就暴饮开水或其他饮料,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受到稀释,既降低胃液的杀菌作用,又妨碍对食物的消化。
而喝水速度太快也会使血容量增加过快,突然加重心脏的负担,引起体内钾、钠等电解质发生一时性紊乱,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闷腹胀等,故运动后不可过量过快饮水,不可饮喝冷饮,否则会影响体温的散发,引起感冒、腹痛或其他疾病。
四、不宜大量吃糖。
有的人在剧烈运动后觉得吃些甜食或糖水很舒服,就以为运动后多吃甜食有好处,其实运动后过多吃甜食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1大量被消耗,人就会感到倦怠、食欲不振等,影响体力的恢复。
因此,剧烈运动后最好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1的食品如蔬菜、•肝、蛋等,如你运动后爱吃甜食则更应多吃蔬菜等食品。
五、不宜饮酒。
剧烈运动后人的身体机能会处于高水平的状态,此时喝酒会使身体更快地吸收酒精成分而进入血液,对肝、胃等器官的危害就会比平时更甚。
长期如此可引发脂肪肝、肝硬化、胃炎、胃溃疡、痴呆症等等疾病。
运动后就是渴啤酒也不好,它会使血液中的尿酸急剧增加,使关节受到很大的刺激,引发炎症,造成痛风等。
六、不宜吸烟。
运动后吸烟因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各器官处于高水平工作状态,而使烟雾大量进入体内,还会因运动后的机体需要大量氧气又得不到满足而更易受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的危害,此时吸烟比平时对你的危害更大,同时氧气吸收不畅还影响机体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人更易感到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