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精选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篇1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
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
高一政治必修一《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政治必修⼀《个⼈收⼊的分配》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政治必修⼀《个⼈收⼊的分配》教案,欢迎参考! ⾼⼀政治必修⼀《个⼈收⼊的分配》教案 (⼀)知识⽬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按⽣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前存在的多种分配⽅式,并确认按⽣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能⼒⽬标 培养学⽣全⾯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活中的收⼊分配差距,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收⼊分配的主体 多种分配⽅式并存 第七课:个⼈收⼊的分配 第⼀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导⼊:利⽤MTV动画《1234567多劳多得》歌曲以及卡通⼈物猪太的动画将课题展⽰出来,并在播放动画前提⽰:请留意歌词,猪太告诉我们什么呢?猪太的收⼊⽅式是属于哪种分配⽅式呢?(学⽣都可以指出猪太告诉我们要多劳才能多得,要勤劳致富,但是有少数学⽣把多劳多得等同于按劳分配,及时发现学⽣的思维误区并给予指正。
) (本框题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所谓经济制度是⼀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产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式。
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
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高一政治高效教学设计和课课练(统编版必修2)
为了巩固本章节பைடு நூலகம்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深度调研: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深入了解该行业的收入分配现状,通过收集数据、访谈等方式,分析影响该行业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调研报告。
2.政策建议:鼓励学生针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学生需要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调研成果,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政策建议书。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财富的创造与分配需要遵循社会规律,既要追求个人发展,也要关注社会公平。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议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分配原则、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理解不深、观点模糊的问题。此外,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具有敏感性,但可能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深入剖析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4.结合时事政策,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使学生认识到公平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认同感,理解和支持国家的收入分配改革政策。
3.培养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关爱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设想活动:模拟政策制定,学生小组提出自己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并进行班级分享。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2)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学生们提出了诸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让学生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每个小组分享了他们对于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我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了点评,并总结出了几个关键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结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这道作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要共同探讨并提出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提出建议等方式,共同完成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其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例如,我问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我国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含义与分类工资性收入非工资性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2. 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劳动报酬原理生产要素分配原理3. 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4.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发展历程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2. 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理解与应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收入分配改革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国民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现象,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与讨论: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分类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改革途径。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的认识,以及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了解。
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并运用基本概念;能分析并解释个人收入分配原理和方式;能了解并评价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及改革。
高一政治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高一政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考点导航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个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劳动成果分配人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的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分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配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保证居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收入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和社会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原因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解析】我们首先要熟悉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含义。
营业税是以纳税人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根据含义,我们看图表中的营业额应该是工程收入1000万元。
所以营业税=1000万元×税率;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它的一般计税方法是: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以税率,减去上一经营环节已纳税金。
所以增值税=1000万元×税率-(上一环节已纳税金)。
所以我们看四个选项应该选A 【答案】A【例3】(09山东卷28)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及时、灵活的调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
(1)描述图9表明的变化,并依据图10和材料三阐释变化的原因。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
2.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个人收入的含义及其分配方式,如工资、奖金、津贴、稿费等。
3. 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及特点,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混合分配等。
4. 分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技能水平等。
5. 讨论收入分配不均的影响,如社会公平、消费水平、社会稳定等。
6.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
2. 分析一个收入分配不均的案例,并提出解决对策。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讨论环节,评价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九、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最新动态。
2. 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加深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能力。
十、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等。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
个人收入分配高一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3.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其社会问题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和主要因素;2.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个人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中个人所获得的收入在各个层面上的分布情况。
个人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
2. 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同方式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劳动收入: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资本收入:个人通过资本(如股票、房产等)所获得的收益;•转移收入:个人通过政府或其他组织的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非货币收入:个人通过非货币形式(如食物、住房等)所获得的收入。
3. 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个人收入的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影响其获得的收入水平;•职业选择:不同职业的报酬水平有所差异,个人的职业选择直接关系到其收入;•工作经验:个人的工作经验对其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影响,经验丰富的个人通常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性别差异:在一些社会中,性别差异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不均衡;•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也会导致个人收入分配的差异。
4. 分析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不公平现象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差异是正常的,体现了个人努力和能力的不同。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制度问题,一部分人的收入过低,而少数人的收入过高,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5. 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
个人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贫困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高中政治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政治教案
设计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
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个按生产要素分配
人
入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的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分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
配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 增加居民收入
收入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注意】
〔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那么,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发挥他们的示X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共同富裕。
〔2〕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X围内。借口兼顾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实质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和社会公平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原因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要求
教学
反思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表达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2)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4.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第一课、第二课是从宏观角度讲授如何做大蛋糕(我国两大经济制度),第三课是从微观上讲解如何“做大蛋糕”。
第一、二、三课“做大蛋糕”为第四课的“分好蛋糕”奠定基础。
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第四课介绍我国的是分配制度第一框介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怎样)第二框介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必然性2.按劳分配的范围、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
3.居民收入来源的途径;劳动的重要性。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优越性的制度。
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道路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学习懂得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树立科学的认知。
法治意识:国家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劳动者要树立法律意思;经营者要合法经营,依法致富公共参与:运用所学的个人收入分配知识,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建议,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感,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意义2.按要素分配的内容、意义【教学难点】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做大“蛋糕”是指国民收入这块大蛋糕,分好“蛋糕”是指分给个人、企业和政府教师活动:问:我国个人收入是怎么分的?观看视频:《国民收入“大蛋糕”怎么切?》议题一:我们的个人收入是如何进行分配的?为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活动:总结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收入的概念和来源;2.理解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和现状;3.掌握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收入观念和合理的消费理念。
二、教学内容1.个人收入的概念和来源;2.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3.个人收入的现状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2.个人收入的现状和影响。
四、教学难点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引入个人收入的概念,解释个人收入是指个人在一段时间内从各种经济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收益。
2.提问学生个人收入的来源,引导他们思考个人收入的多样性。
第二步:学习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30分钟)1.介绍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劳动创造收入原则:个人收入与个人的劳动量和劳动质量成正比。
–能力报酬原则:个人收入与个人的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成正比。
–贡献报酬原则:个人收入与个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成正比。
–福利原则:个人收入与社会福利的分配成正比。
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各个原则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第三步:了解个人收入的现状和影响(45分钟)1.分析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包括收入差距的存在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2.探讨不同收入分配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各自对个人收入分配现状和影响的认识,展开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四步:总结与拓展(1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收入观念和消费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培养理性消费的意识。
3.提供有关个人收入分配和消费理财的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该领域的进一步了解。
六、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问题的回答、讨论的参与度等。
2.收集和评估学生撰写的小组讨论总结和个人思考反馈。
3.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知识的掌握情况。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2)
4.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小结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节课通过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公平正义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公平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引入真实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个人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例如,可以设计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城市白领和农村务工人员,通过模拟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收入分配方式带来的差异。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收入群体的现状,如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小明的家庭收入分配。小明父母是私营企业主,家里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同时还经营着自己的小店,有一定的经营性收入。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收入从哪里来?讲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同时,还会分析不同分配方式对个人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可以提出“为什么我国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高一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式;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
2.技能重难点:分析个人收入分配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实证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难点:树立正确的收入分配观,认识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
2.对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独立见解。
3.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可能对收入分配公平性存在质疑,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引发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
(2)新课内容:讲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式,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
(3)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巩固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高一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式,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并能够分析其在我国经济与社会中的实际运用。
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掌握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2)
3.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政策及其影响。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不同收入层次的生活水平有何差异?”激发学生的思考。
3.总结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社会保障分配等。
2.讲解各种分配方式的运行情况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3.阐述个人所得税政策、最低工资制度等与个人收入分配相关的政策及其作用。
4.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并介绍其背后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情况及其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补充。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2.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以及从不同角色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提高其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认识到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表达的精神,鼓励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锻炼其公共演讲能力。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高一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二)
4.情感态度积极:学生普遍关注社会公平和弱势群体,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满期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要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
3.各小组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提问、补充,形成课堂互动。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一道关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和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从中认识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3.提出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概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包括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分配等,让学生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高一政治上学期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包括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理解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2)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进行合理评价,探讨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真实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问题。
-利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收入分配数据。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思想,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步骤:
2.学生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了解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内容,深入讲解以下知识点:
1.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状况、资本收益等。
2.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等。
3.国家采取的措施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如调整税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为:“如何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制度、社会公平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了解个人收入的定义和来源; - 掌握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 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 - 分析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收入的定义和来源•个人收入的概念;•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如工资薪金、利息、股息、租金等。
2. 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a) 劳动所得•个人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b) 资本所得•个人通过投资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租金等。
c) 转移收入•个人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社会福利获得的收入;•包括社会保障金、失业救济金等。
3. 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个人收入分配对社会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会导致社会不同的社会效益。
4. 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劳动所得:激励个人劳动积极性,但存在不公平现象;•资本所得: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但加剧贫富差距;•转移收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但可能造成依赖和挑战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个人收入的定义、来源和分配方式。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展开讨论。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帮助他们理解个人收入分配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四、教学评估•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估他们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解程度。
•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要求学生回答并提交。
评估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课件:准备包含相关知识点和案例的课件,供学生理解和学习。
•教材: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复习。
六、教学计划本课程计划分为两个课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 第一课时:个人收入的定义和来源、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 第二课时: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不同收入分配方式的优缺点。
七、教学延伸•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个人收入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写作活动,就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等问题展开思考和辩论。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声场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分析当前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和对待分配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尝试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财富床罩及发展生产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四、教学过程导入请几位学生谈谈家庭收入情况:师: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来源有多种。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板书课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授一、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既看劳动的数量,也看劳动的质量)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对象:个人消费品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各项必要扣除”是指扣除成本、企业留成和上缴国家财政的部门,也就是指个人生活消费品部分,而非企业全部的生产总值。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是指现在的劳动,劳动者离开公有制经济或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属于按劳分配,退休金属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导入:利用MTV动画《1234567多劳多得》歌曲以及卡通人物猪太的动画将课题展示出来,并在播放动画前提示:请留意歌词,猪太告诉我们什么呢?猪太的收入方式是属于哪种分配方式呢?(学生都可以指出猪太告诉我们要多劳才能多得,要勤劳致富,但是有少数学生把多劳多得等同于按劳分配,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并给予指正。
)
(本框题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所谓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方面。
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便是经济制度中的分配制度。
)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分析点拨: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①生产决定分配。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的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包括按劳分配在内的多种分配方式。
)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这种分配方式,尤其是确立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
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分配的范围:在公有制范围内
分配的依据:以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
分配的内容:个人消费品
分配的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下列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
原则的具体形式的有D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承包经营中获得的收人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人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获得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
合作探究:
*目前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地丰富。
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
两种分配方式中,应该实行哪种分配方式?说出你的答案,并陈述理由。
(按劳分配,理由略)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方式中,哪
一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说出你的答案,并陈述理由。
(按劳分配,理由略)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生产决定分配);
产品采取何种方式分配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
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当然,生产力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也不必实行平均
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
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
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
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
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
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
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第一,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
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
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第二,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虽然公
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是,在劳动者
的各种收入报酬中,按劳分配的部分仍然占较大比重。
第三,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
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
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如我国规定的行业最
低工资标准,就是以公有制企业中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
活水平而制定的。
思考探究:
小吴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月月有工资,年终有奖金;妈妈在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去
年增加了工资;姑姑是农民,除了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
菜外,兼营蔬菜收购和运输,收入也有所增长;二叔开
了一家个体杂货店,虽然忙些累些,可收入不少;三叔
与他人合办了一家服装厂,自己直接经营,去年的税后
收入比小吴爸爸妈妈的收入总和还高出一倍。
小吴的爸爸和姑姑主要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归纳:小吴的爸爸和姑姑分别在国有企业和村集体
工作,他们的收入主要是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反映了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个人收入形式多样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
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
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①个体劳动者的收入: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是劳
动收入,不是剥削收入)
③对其政策: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劳分配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的区别:
按劳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所有制基础
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分配的范围
公有制的劳动者
个体劳动者
收入情况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并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按个体劳动者经营状况进行分配
地位
主体
非主体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
何谓生产要素:为了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投入的各种
经济资源。
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物质要素的投入。
这些物质要素就是生产要素。
在现代,劳动、资本、土地、信息和管理等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
②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③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小结
试试身手(详见幻灯片)
课后探究: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