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整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整理

4. 动词:以为,认为,读作“wéi” 《河中石兽》:“众服为确论”
【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表并列关系
《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 表转折关系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智子疑 邻》:“而疑邻人之父”
3. 表承接关系,译作而且、接着
《论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塞翁失 马》:“马无故亡而入胡”、《陈太丘与友期》:“相委而去”
3. 那、那里、其中的
《河中石兽》:“但只其一,不知其二”
4. 大概,表推测 《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
【其】
1. 因为 《塞翁失马》:“次独以跛之故”
2. 凭借 《论语》:“可以为师矣”
3. 认为 《河中石兽》:“以为顺流下矣”
【以】
1. 在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河中石兽》:“湮于沙上”、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果得于数里外”
4. 表修饰关系
【而】 《论语》:“三十而立”、“曲肱而枕之”《塞翁失马》: “其
马将胡骏马而归”、“堕而折其髀”、“丁壮者引弦而战”
1. 代词,他、她、它(们)
《虽有嘉肴》:“不知其旨也”,《河中石兽》中出现2次,《智子疑 邻》中出现5次,《塞翁失马》中出现6次
2. 这
《论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智子疑邻》: “其家甚智其子”
【之】
1. 介词:给、替、向、对,读作“wèi”
《论语》:“为人谋而不忠乎”
2. 介词:被,表示被动,读作“wéi” 《河中石兽》:“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动词:变为,成为;作为,当作,读作“wéi”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

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③。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履:鞋子度( duó):量置:放坐:通座座位操:拿着度(dù):尺码反:通返返回信:相信遂:终于虚词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去拿尺码。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实词涉:渡坠:掉惑:糊涂契:刻遽:立即虚词其用法同上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亦:也所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契者所从坠)若⑵像,好像乎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解释:1. 之:助词,的。

代词,他、她、它(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于: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向。

3. 以:介词,用。

介词,因为。

连词,而。

4. 其:代词,他的、她的、它的(们)。

代词,他、她、它(们)。

语气词,表推测、表感叹。

5. 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6. 则: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7. 乃:副词,才。

副词,却。

8. 因:介词,通过。

连词,于是。

9. 于:介词,在。

介词,从。

10. 若:代词,你。

代词,这。

11. 是:代词,这。

形容词,正确。

12. 非:否定副词,不。

形容词,错误。

13. 何:代词,什么。

副词,多么。

14. 若夫: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15. 尝:副词,曾经。

16.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17. 以至:相当于“以至于”。

18. 而此:至于此。

至:及、至于。

表另提一事或转另提一事。

19. 乃复:又再。

乃:副词,于是、才。

副词,却、反而。

副词,才、方才、竞、竟然。

副词,乃(仍)旧、还是、反而、才刚等义。

多用于强调或列举等语境中,“乃复”中“乃”即强调“复”即再、又之意。

“乃复”用于强调某事是第二次发生或再次发生。

“乃”相当于“又再”、“反而”、“才刚”、“才”、“才望”、“竞”、“还”、“方才”、“仍旧”、“依旧”、“才刚”、“依然”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可翻译为“反而”、“却”、“又”、“再”等义项均可成立。

也可翻译为“又再次”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是“于是”、“才再”的误写,“乃”无“才”之义,“复”也无“再”之义,“乃复”应是“乃覆”,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覆”即倾覆、颠覆义,“乃覆”意即“于是颠覆”,应与后文“而此乃复君之本意也”呼应,“君之本意也”即“颠覆周室”,则“乃复君之本意也”即“于是又秉承了颠覆周室之本意”。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

1、子将安之2、东徙,犹恶子之声3、宋之丁氏4、有闻而传之者5、国人道之6、闻之于宋君7、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8、得一人之使9、楚王闻之10、齐之习辞者也11、吾欲辱之12、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1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4、诸儿竞走取之15、人问之16、取之信然17、母殷夫人自成之18、母甚异之19、蜀之鄙有二僧20、吾欲之南海21、西蜀之去南海22、人之立志23、之虚所卖之24、贼易之25、因取刃杀之26、孰若卖之27、以缚即炉火烧绝之28、刺史颜证奇之29、乡之行劫缚者30、吏护还之乡解释“而”字的用法1、而日中时远也2、而日中时近也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此不为远者热而近者凉乎5、家无井而出溉汲6、有闻而传之者7、过王而行8、树在道旁而多子9、子何恃而往10、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1、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12、与其卖而分13、而讨杀二豪解释“以”字的用法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一儿以日初出远3、以故东徙4、吾欲辱之,何以也5、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6、以缚背刃7、以缚即炉火烧绝之8、愿以闻于官解释“其”字的用法1、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及其日中如探汤3、及其家穿井4、其实味不同5、母问其故6、布囊其口7、童微伺其睡8、即藏其尸9、侧目莫敢过其门10、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解释“为”字的用法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3、为其来也4、孰为汝多知乎5、何为者也6、缚者何为者也7、橘生淮南则为橘8、生于淮北则为枳9、知为国器10、为儿恒状11、一人去为市12、为两郎僮,孰若为以郎僮耶13、留为小吏14、愿为市鞍马解释“于”字的用法1、闻之于宋君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生于淮北则为枳5、今民生长于齐不盗6、贫者语于富者7、愿以闻于官。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1.---才。

2.---表顺承。

3.代词,代指元方。

4.---就。

5.而:表顺承。

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6.---表转折。

---为:给、替。

而:表转折。

8.---表修饰。

9.---表顺承。

10.---表转折。

11.---代词,代指颜回。

12.者---之:代词,学问事业。

者:……的人。

13.---表修饰。

14.于此,在其中。

15.其:他们。

而:表顺承。

之:代词,优点。

16.---代词,这河水。

17.---表并列。

18.---代词,代指前面的困难。

---对于,介词。

20. ---的。

21. ---连词,来22. ---就。

23. ---把。

24. 代词,代指狼。

25.---表转折。

---而:表转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7.---代词,代指狼。

28.---代词,代指麦场。

29.---乃:于是,就。

其:代指积薪。

---其:其中的。

于:在。

31.---音节助词,不译。

---用。

33 .代词,代指狼。

34.---代词,代指积薪。

---以:来,表目的。

其:代词代指屠夫。

36.代词,代指狼。

---才。

38.---来。

---表转折。

40.---的。

41.罢了。

42. ---表顺承。

43. ---代词,代指丁氏。

44. ---而:表顺承。

之:代指这件事。

者:……的人。

45. ---之:代指这件事。

于:向,对46. ---之:的。

于:在。

47. ---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48.代词,杞人。

---代词,那。

七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用。

2.---于是、就。

3.---表顺承。

4.---凭借。

5.---在。

6.---表顺承。

7.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凭借、靠。

之: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乃:于是。

以:用。

10.---就。

11.---宾语前置的标志。

12.---的13.---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

14.而:表转折。

焉:语气词。

15.为:做。

之:指“版印书籍”。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七年级文言文字词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字词整理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整理与归纳文言文是七年级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掌握文言文字词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对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整理与归纳。

一、常见实词1. 古今异义词:(1)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2)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汤药。

(3)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

(4)户口:古义为户籍,今义为人口。

2. 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草行露宿”(《山市》)(2)名词活用为状语:如“乘船游荡”(《三峡》)(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满载而归”(《答谢中书书》)(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千古壮观”(《岳阳楼记》)3. 一词多义:(1)词义扩大:如“山”(《山市》)(2)词义缩小:如“汤”(《扁鹊治病》)(3)词义转移:如“牺牲”(《陈涉世家》)二、常见虚词1. 代词:(1)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

(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

2. 介词:(1)表时间:于、在、自、从、以、于。

(2)表地点:于、在、自、从、至、于。

(3)表方式:用、以、凭、按照。

(4)表原因:因、由于、凭借。

3. 连词:(1)并列连词:且、又、亦、矣、焉。

(2)递进连词:且、况、况且、何况。

(3)转折连词:然、而、但、则、然则。

(4)因果连词:故、所以、因此、因而。

4. 副词:(1)程度副词:甚、最、颇、非常、最。

(2)范围副词:皆、悉、咸、俱。

(3)时间副词:将、欲、即、俄而、已而。

(4)频率副词:每、常常、时时、日日。

三、成语积累1. 寓言故事成语:(1)狐假虎威:《狐假虎威》(2)画龙点睛:《秋水共长天一色》(3)熟能生巧:《纪昌学射》2. 历史人物成语:(1)负荆请罪:廉颇(《负荆请罪》)(2)破釜沉舟:项羽(《项羽破釜沉舟》)(3)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3. 诗词名句成语:(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实词:1、故: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历史事件;原因、缘故;特意,刻意尽管故有名马,但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马。

温故而知新,可以在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

公问其故,想要了解其原因。

XXX特意派人前来询问。

彼方竭尽所能,我们因此获得胜利。

广泛地讲述历史事件,以此来阐明失败的原因。

2、间:分隔开;夹杂其中;参与;一会儿;中间;暗中他与外人保持距离,与他们分隔开来。

中间传来拉崩倒的声音。

又何间之有呢?XXX前来拜见XXX,立在中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又让XXX在旁边的祠堂中等待。

3、绝:极点;停止、消失;隔绝这是最妙的事情。

声音渐渐消失,最终毫无声息。

他带着妻子和XXX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

4、观:观赏;景象、景观;看我欣赏着巴陵的美景。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可以从远处欣赏,但不能亵玩不雅。

5、书:信函;写;名册,公文一名男子带着信函前来。

他展开红色的书卷,开始写字。

这本军书共有十二卷,每一卷都有爷名。

6、见:看见;拜见;显露昨天我看到了军贴。

XXX前来拜见。

才没见到他。

7、少:稍微;一会儿;年轻的宾客们稍微放松了一下。

不久后,一只狼就走了。

XXX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耕种田地。

8、从:跟随,随从;顺从,听从;将领一只狼得到了骨头,停止了前进,而另一只狼继续跟随。

XXX没有偏袒,但人民却不听从。

9、分:分配,分配;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份额,名分;衣食所需,不敢独占要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

船的前后长度约为八尺,非常奇怪。

我们必须按照每个人的份额来安排衣食住行。

10、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朝代,时代;世界父亲和儿子在同一个时代。

这是哪个朝代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XXX这个姓氏,他们已经专门经营了三代。

11、业:事业,功业;职业先帝开始创业,但未能完成,中途就去世了。

在太原,有一个叫做武陵的人,以捕鱼为职业。

12、达:到达;做官,显贵指路通往豫南,一直到了汉阴。

他不求得到诸侯的赞许。

七上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上文言文虚词汇总

虚词整合“之”字的用法与意义①结构助词“的”夫君子之行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宋之丁氏又有忧彼之所忧者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②用作代词,代指前面出现过的人/事/物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指学问和事业)曲肱而枕之(指弯曲的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指“善者”;“不善者”)复投之(指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指狼)有闻而传之、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晓之(指杞人)③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④音节助词,不译久之“而”字的用法①表顺接,可翻译为“然后”,也可不译相委而去学而时习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温故而知新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家无井而出溉汲有闻而传之者②表转折,一般翻译为“然而/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顷刻两毙③表并列,不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字的用法与意义①连词,表目的。

一般翻译为“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来”盖以诱敌②介词,表动作对象。

一般翻译为“把”、“用”可以为师矣(凭借)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乃”字的用法与意义①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②才去后乃至乃悟前狼假寐。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人教版七上文言文虚词

人教版七上文言文虚词

人教版七上文言文虚词以下是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部分文言文虚词:
1. 之
辍耕之垄上 (到)
怅恨久之 (语气助词,无意义)
鸿鹄之志 (的)
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
2. 其
卜者知其指意 (代词,代指田父)
吾知其亦已兮 (代词,代指自己)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
3. 以
以顺为正者 (把)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皆以实来 (用)
4. 于
战于蓝田 (在)
受命于败军之际 (在)
而后作 (才)
而山不加增 (可是)
6. 则
则久已病矣 (已经)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7. 因
因利乘便 (趁着)
因河为池 (凭借)
8. 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给)
9. 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 (况且)
10. 乃
乃不知有汉 (竟然)
11. 诚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果真) 12. 所以
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办法来)
13. 若
若夫霪雨霏霏 (至于)
因井上之李下 (于是,就) 15. 焉
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不译) 16. 若夫(至于)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17. 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18. 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19. 故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20. 于
于我如浮云(对于)21. 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即使)。

初一上册文言文虚词归纳

初一上册文言文虚词归纳

初一上册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好文言文虚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含义和用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一上册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虚词。

首先,我们来看看“之”这个虚词。

在初一上册的文言文中,“之”通常作为代词和助词使用。

作为代词时,“之”可以代替人或事物,具有复指作用;作为助词时,“之”可以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补语,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如,《狼》这篇文章中,“缀行甚远”的“之”为代词,指代“狼”,起到复指作用;而“一狼得骨止,一狼仍骨而啖之”的“之”为助词,舒缓了语气。

另一个常见的虚词是“而”,它具有多种用法。

在初一上册的文言文中,“而”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等关系。

例如,《虽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强也”的“而”表示递进关系,强调进一步努力;而在《三峡》中“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而”则表示修饰关系,强调了“奔”和“疾”的程度。

除此之外,“以”也是初一上册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虚词。

它通常用于连接词、短语、分句等,表示目的、原因、结果、条件等关系。

例如,《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以”表示目的关系,即为了听到高猿的长啸声;而在《河中石兽》中,“尔辈不能究物理也”的“以”则表示原因关系,即由于你们不能理解物理现象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其”这个虚词。

在初一上册的文言文中,“其”可以作为代词、副词等使用。

作为代词时,“其”可以代替人或事物,作为复指成分;作为副词时,“其”可以加强语气,表达强调或反问的含义。

例如,《河中石兽》中“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的“其”即为代词,代替“石兽”,同时也加强了语气,表达了对错误结论的反问。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则”这个虚词在初一上册文言文中的用法。

它通常用于表示条件、承接、比较等关系。

例如,《伤仲永》中“卒之为常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的“则”表示条件关系,即最终成为普通人是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在《夸父逐日》中,“则运此浩然之气”的“则”则表示比较关系,强调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和气概。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虚词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包含的虚词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是掌握文言文的一部分关键。

下面将就文言文虚词的一些常见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概述虚词是文言文中不具有实义的词语,但是它在句子中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助词、副词、连词、介词、叹词等。

二、文言文虚词之助词1.的、之、乎、兮、焉、吧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助词主要包括“的、之、乎、兮、焉、吧”等。

其中,“的”可以用来连接名词作定语,如“春之喜”、“川流不息的水”;“之”可以用来连接名词作为前面的修饰成分,如“试问天下,谁不识‘天下’之大?”;“乎”可以用来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人乎哉?”、“天乎?人乎?”;“兮”可以用来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兮!吾之恨也!”;“焉”可以用来表示地点、时间等意义,如“彼处之门”、“吾家之北”;“吧”可以用来表示陈述语气,如“安而后能得!吧!”三、文言文虚词之副词1.已、曾、甚、罢、亦、乃、故、皆、余、特、方、还、竟、独、已、既、尽、才、必、毕。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有很多,需要认真掌握,其中有很多副词在现代汉语中也被广泛使用。

如:“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意思,如“文献已经遗失”;“曾”表示曾经的意思,如“曾经我的心里有过怒气”;“甚”表示非常、极其的意思,如“甚愿闻其辞”;“罢”表示让步、告一段落的意思,如“好罢!好罢!”;“亦”表示也、同样的意思,如“亦不敌”;“乃”表示然后、才的意思,如“乃不知身是何种物”;“故”表示因此的意思,如“故王亲征”;“皆”表示都、全部的意思,如“皆可得”;“余”表示我、我们的意思,如“余等力战”;“特”表示特别的意思,如“特来赠饯”;“方”表示正、刚才的意思,如“方欲说话”、“刚才也未曾说过”;“还”表示返回、回来的意思,如“还归”;“竟”表示终于、最终的意思,如“他竟不回来了”;“独”表示仅仅、只是的意思,如“独得此一人”的意思;“已”表示已经的意思,如“已有一年之久”;“既”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达目的”;“尽”表示全部的意思,如“尽情而为”;“才”表示才能、刚刚的意思,如“我才不会去”;“必”表示一定的意思,如“此事必有蹊跷”;“毕”表示全部完成的意思,如“大功告成,功德圆满,使命完成,毕”。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虚词实词⼀词多义第⼀册⼀、《论语⼗则》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知之乎(“⼥”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 温故⽽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法,“以……为耻”) 学⽽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定的时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法,“以……为安乐”) ⼆、扁鹊见蔡桓公《韩⾮⼦》通假字: 扁鹊望桓侯⽽还⾛(“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热⽔焐) ⽕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 词类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 三、狼通假字: ⽌有剩⾻(“⽌”通“只”,读zhǐ,只) 词类活⽤: ⼀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其⼀⽝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样) ⼀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四、短⽂两篇《两⼩⼉辩⽇《乐⽺⼦妻》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知其所亡(“亡”同“⽆”,读wú,没有) 词类活⽤孔⼦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 ⽇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 ⽺⼦尝⾏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 五、诗五⾸通假字茅檐长扫静⽆苔(“静”通“净”,读jìng,⼲净) 词类活⽤开轩⾯场圃(名词⽤作动词,⾯对) 把酒话桑⿇(名词⽤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眼(动词使动⽤法,使……迷乱) ⼀⽔护⽥将绿绕(形容词⽤作名词,绿⾊的农⽥) 两⼭排闼送青来(形容词⽤作名词,青翠的⼭⾊) 拄杖⽆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 六、为学彭端淑通假字屏弃⽽不⽤(“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 词类活⽤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 吾数年来欲买⾈⽽下(名词作动词,顺流⽽下) 七、⽊兰诗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 出门看⽕伴 (“⽕”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 词类活⽤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策勋⼗⼆转(名词作动词,记下) 但闻燕⼭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 ⼋、卖油翁欧阳修《卖油翁》选⾃《欧阳⽂忠公⽂集?归⽥录》。

部编版七上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部编版七上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部编版七上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乎:用于构成问句或感叹句,表示疑问或强调。

例如:何乎哉?(怎么会呢?)斯乎(这真是)
2.兮:用于表示感叹或补充说明。

例如:何其美兮!(多么美啊!)
3.而: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或句子,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

例如:且行且思而毋暇(一边走一边思考,都来不及了)
4.不知:表示不知道。

例如:不知其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5.又:表示再次的意思。

例如:又哭又笑(既哭又笑)
6.夫: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强调。

例如:夫穷虽不致饥,而乏便不能治愈(如果贫穷虽不至于挨饿,但缺乏便无法医治)
7.何:用于构成疑问句,表示疑问或强调。

例如:何时可见?(什么时候可以见面?)
8.如:表示比较,相当于“像”、“如同”。

例如:人如龙兮(人像龙一样)
9.从:表示原因、出发点或动作的方向。

例如:从前(以前)从来(一直)从良(改过自新)
10.所:用于构成被动语态。

例如:所识小人处,即是不值人之地(所认识的坏人所在之处,即不
值得人待的地方)
11.皆:表示全部。

例如:朝令夕改,人怠事皆(早上发布新命令,晚上就改,所以人做
事都心灰意冷)
12.者:用于一些成语或句子的结束。

例如:来者弗善(你做的不好),而去者尚愈(你走了我更加舒服了)
13.与:表示和、同、以及。

例如:亲人与我同在一起(亲人和我在一起)
这些是部编版七上语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虚词
会在课文中出现。

总之,文言虚词的用法较为繁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必收藏:18个常见⽂⾔虚词⽤法归类昨天在头条上发布了我这么多年以来整理的⽂⾔⽂虚词⽤法归类,很多⼈在私信我有没有虚词。

现经过整理,把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虚词和⽤法归类发出来,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

⼀、⽽1.连词。

(1)表并列:⼀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例①:蟹六跪⽽⼆螯。

例②:北救赵⽽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且”。

例:君⼦博学⽽⽇参省乎⼰。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动欲还,⽽⼤声发于⽔上。

例②:图穷⽽⼔⾸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思矣。

例②:吾恂恂⽽起。

例③徐⽽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

例:诸⼈徒见操书⾔⽔步⼋⼗万⽽各慑恐。

2.代词。

只⽤作第⼆⼈称,⼀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例②:⽽翁归,⾃与汝复算尔。

3.⾳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虚词”。

如:“⽽已”,放在句末,表⽰限⽌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桌、⼀椅、⼀扇、⼀抚尺⽽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已⽽”、“俄⽽”⼀般⽤来表⽰时间不久。

⼆、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语⽓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 例②:⼤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2.副词。

(1)⽤在句⾸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哎呀呀,同学们!今天我要来给大家好好归纳整理一下七年级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这可太重要啦!先来说说实词吧。

实词就像是我们盖房子用的砖头,那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哟!比如说“吾”这个字,它就是“我”的意思。

这就好像我在跟你们说“吾今日很开心”,其实就是“我今天很开心”嘛。

还有“走”,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在文言文里呀,它是“跑”的意思。

这不就跟我们跑步比赛的时候一样嘛,跑得飞快!再比如“汤”,可不是咱们喝的汤哟,而是“热水”。

这就好比冬天里热乎乎的洗澡水,能让我们暖呼呼的。

那虚词呢,就像是给房子装修的小装饰,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实在,但是作用可大啦!像“之”这个虚词,用法那叫一个多呀!它可以作代词,比如“友人惭,下车引之”,这里的“之”就是指“元方”;它还可以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

还有“而”,可以表示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里的“而”就是“但是”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顺承,“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这里的“而”就是“然后”的意思。

哎呀,我跟你们说,文言文里这些实词虚词可有意思啦!就像一个个小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们要是不把它们弄明白,读文言文的时候可就像在迷雾里走路,晕头转向的!老师上课讲的时候,大家可得竖起耳朵认真听。

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考考,“嘿,这个字啥意思?”“哈哈,你答错啦!”这样多有趣呀。

咱们学文言文,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古老的宝藏,实词虚词就是打开宝藏的钥匙。

只有把这些钥匙都握在手里,咱们才能顺利地打开文言文这个大宝藏,看到里面精彩的世界!所以呀,同学们,咱们一定要加油,把七年级的文言文实词虚词都搞清楚,这样我们就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文言文虚词整理
“之”的用法及意义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陈元方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代词:它,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它,指善者(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指不善者(缺点)●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指石兽
●一老河兵⑥闻之代词:指讲学家的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指石兽
●求之下流代词:指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指石兽
●人皆吊⑥之代词:他,指这个老人
●人皆贺之代词:他,指这个老人

●近塞之人助词:的
●反激之力助词:的
●其至石之半助词:的
●其邻人之父助词:的
●近塞上②之人有善术者助词:的

●其此之谓乎结构助词:倒装的标志,不译。

“于”的用法和意义
●于我如浮云介词:对,对于
●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从
●湮于沙上介词:在
●当求之于上流介词:在,从
●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从
“而”的用法和意义
●俄而雪骤连用:不久,一会儿
●相委而去:表顺接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可以译为并且
●温故而知新表顺接可以译为并且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顺接可以译为并且●马无故亡而入胡表顺接可以译为并且
●堕而折其髀表顺接可以译为并且
●曲肱而枕之表修饰不译一说是表顺接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表修饰不译一说是表顺接
●引弦而战表修饰不译一说是表顺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修饰不译
●三十而立表修饰不译
●四十而不惑表修饰不译
●五十而知天命表修饰不译
●六十而耳顺表修饰不译
●七十而从心所欲表修饰不译
●不义而富且贵表修饰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不译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但是,却
●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接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接但是,却●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接但是,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其”的用法和意义
●人不堪其忧这种
●回也不改其乐他的,自己的
●乐亦在其中矣这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
●仁在其中矣它的
●不知其旨也它的
●不知其善也它的
●其反激之力它的,河水的
●如其言他的,老河兵的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其邻人之父他的
●其家甚智其子第一个其:这,这个第二个其:他的●其父曰这个,这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他的
●其子好骑他的,指老人的
●堕而折其髀他的,指老人的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