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0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0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 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 观或顿悟的性质,其中道、儒、佛 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环境保护 思想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 蒙。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以老庄为代表, 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 天人关系,提出“天”与 “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 宙生命统一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 涵与特征
一、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 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2个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 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 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同时也包含不侵犯国家主权,可持续 发展涉及国际合作和国际间的公平, 创造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以 实现各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还 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加强自然资 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持者生态环境良 性循环和经济增长。
• 环境破坏是受上述趋势多种因素作 用的结果,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口和 工业的增长。由于地球的有限,这 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限的,如超出 这个极限,后果很可能是人类社会 突然无可挽救的瓦解。 • 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经济无限 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等待自然极限 来迫使增长停滞又是难以接受的。 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路—人 类自我限制增长。
• 3、取用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 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 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 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 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 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 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 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 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 浪费。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技术难点 。
观念的难点。
绿色GDP与公众参与
许多环境因素很难纳入货币核算,国外就 发明出了一种可称为公众评估的办法。例 如,某些规模巨大的公共工程项目,要核 算它的生态影响,不同的核算法有时会产 生出不同的结果。所以,环境专家们便诉 诸于公众的主观评价。围绕这些公共项目, 要允许相关的专业部门与较独立的专家机 构,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与调查。 将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写清楚,最后请公 众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
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
全面进步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Fairness):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
持续性(Sustainability): 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 自然系统
包括了两个概念: 发展和可持续性
发展的内涵- 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
(1)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量的增长)
(2)发展还包括质的提高 (3)发展是受限制的
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指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 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 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所提高。如果 某项活动是可持续的,那么它对于任何一种实践 目的,都可以永远继续下去。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 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 大程度”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 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 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 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 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 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 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 工艺或技术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摘要】“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性,理论发展,本质及现状,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让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越显突出。

90年代中期,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渐入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由此可见,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

而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

可持续发展引论第三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理论

可持续发展引论第三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理论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方铅矿
煤矿
自然金
石油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的自然资源则是 “人类可以 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 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群聚— 森林、草 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 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的特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来源,主要指 人类已经意识到的具有有效性的自然物
《受石油污染的小鸟》
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污染触目惊心
漂浮在库区的垃圾带
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污染触目惊心
库区垃圾带的拾荒者
内蒙古草原由于长年干旱,沙尘暴肆虐,把地 表土壤吹走,使草根裹露,大面积沙化。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我国沙尘暴 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这是2001年的一 场强沙尘暴使得骆驼前行非常困难。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一节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自然资源的概念
一般而言,通常所说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 指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是天然存 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产品。如土地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原料的来源和布 局场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 “一定时空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 因素的总称。”
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而言,自然资源具有稀 缺性(经济稀缺性、物质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的分类是研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 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基础。
(1)地理学的分类 地理学的自然资源分类是根据自然资源的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整理课件
• 自然属性的定义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 的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 (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 可再生资源"。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 学联合会(IUBS)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 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 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古代:天人合一——人的行为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 近代:人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天人合一——不可分离,持续发展。
整理课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 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 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 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
整理课件
• 社会属性的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 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其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 人类的生活质量”。
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整理课件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布伦特兰的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 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以上论述,包括了两个重要概念, 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 的生存能力。
中逐步整形理课成件 。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
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精选ppt
17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目的
社会
经济
基础
生态
条件
精选ppt
18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发展支持系统
环境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精选ppt
智力支持系统 30
精选ppt
31
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
从1992—2009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 的17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 要行动和政策演进,可以从下面所列的重大事 件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略)。
精选ppt
32
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
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
生态足迹。
精选ppt
20
(二)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模型
EFNef
式中, ef为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 (全球公顷, ghm2); N 为总人口。
精选ppt
21
(三) 生态承载力
同代人的公平。
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
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精选ppt
1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生态足迹法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1、理论提出的学术背景:人地关系的理论从决定论、或然论、适应论到协调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

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科学文化背景下曾经代表了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多种限制(社会的、技术的、历史的),难免有失之偏颇,甚至谬误之处,其中最严重也是几个理论共同的不足,就是忽略了对人地关系整体的、有机的(结构与层次)、动态的深入分析,从而引起人地关系认识的非此即彼的简中一化倾向。

20中叶以来,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代表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法的出现,把人地关系纳入系统的轨道,认为人地系统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和他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所联结起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

2、理论倡导的观点:第一、强调人地关系的整体观念和整体与部分(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

第二、强调人地关系系统之间的协调。

第三、强调发展的观念。

由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人地系统变化发展规律是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使人地系统的状态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一、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如有人已经指出的那样,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人地关系”这个旧主题的新研究。

人类通过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而进入持续发展阶段,就是要建立起在合理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是人地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和表现。

第二、人地系统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到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技术科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

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的联结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于一体的人地系统的理论,无论在深度上与广度上都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一致性。

第三、加强人地系统的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

从区域着手研究人地地域系统,从方法和手段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以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建设上的作用。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1
新闻:中国式节能减排冲刺:限电 限产
截止目前,离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只剩下最后一个季度的时间,尚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方心急如焚,强制 性限电措施大有蔓延之势。尽管发改委出面点名批评了部分地区超乎寻常的做法,但同时仍强调,国务院要求各地 对落后产能坚决依法关停淘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对于此轮强制性色彩浓重的节能减排风暴,业内议论纷纷。争议主要集中于限电限产是否过于简单粗暴、是否具有 可持续性?上述问题的答案显然毋庸置疑,但最关键的还是,政府已明确将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与地方官员的考核 挂钩,目前时间紧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拉闸限电。 不过,节能减排显然不是简单的拉闸限电。 “节能减排”是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如对高耗能企业执行较高的电价增加这些高耗能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步淘汰这 些能耗高而产出又低的企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既然是好事,但也需要科学的办法加以配合和引导。 目前的矛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要依赖高耗能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完成上级的 指标。某种程度上讲,当下污染严重、减排任务紧迫,正是由于很多决策者平时盲目追求地方GDP、不惜透支能 源环境资源,没能做到科学发展造成的。 启示: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页,产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2
3、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1)资源代换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资源代换原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资源要素随着社会发展程度 的不同而逐步升级,基本趋势是高级资源要素提到低级资源要素。
资源代换发展顺序:
采集和渔业时期 农牧业时期 工业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实际情况则是,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以 钢铁和水泥等为代表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不降反增,直接加大了减排的难度,也导致减排任务陷 入了尴尬境遇。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人口需求为根本目标,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它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自然资源,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推动区域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整合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态系统整体框架下进行。

农业生产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尊重生态系统的自发性和稳定性;通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2.农业现代化理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产、高效和生态友好的关键。

通过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产量和品质,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3.农业生态化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为基础,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农业生态化要求促进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生态适应性,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减少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4.资源综合利用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最大化地利用和保护丰富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

通过科学管理土壤和水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5.农民主体性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要加强农民的参与和意识提高,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发展动力。

通过以上基本理论的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稳定农业生产: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产量和稳定性,确保粮食和农产品的供应。

2.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农田污染和生态破坏。

4.促进农村发展:通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 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
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经过充分论证 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个共同: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ECD)在巴西 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 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 会讲话。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UNCED第一次实质性筹备会议在内罗毕召开
世界银行、UNEP、联合国开发署(UNDP)设立“全球环境基金” (GEF)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开始第一次谈判
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宣言》
1972年,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共同讨论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 26项共同原则。
4 、《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 飞跃
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 夫人(G·H·Brundland)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以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帮助国际社会确立 更加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需要”体现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 利。环境保护并不是目的,而是要给予当代及后代以公平的发展权。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全人类 在美好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因此,发展是满足“需求”的根 本手段,但是应如何看待这“人人平等”的发展权利呢?可持续发 展理论中就提出了一个条件约束——“限制”。“限制”是持续的 保证,没有限制也就不能持续。人类的发展和需求应以地球上资源 的承受能力为限度。满足人类基本的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是人类享有的权利。但这应当坚持与自然相和谐,而不是凭借人们 手中的技术的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 追求这种发展和权利的实现。
环境管理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 三种不同观点
➢ 可持续发展观 ➢ 不计自然成本的传统经济增长观 ➢ 消极保护自然的零增长观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与深化
• 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 未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 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织单元——区域 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层次体系及其调控——行政职能体系 区域联合(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促进区域走向联合,走向区
域经济一体化)例:长株潭城市群 区域利益的协调 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1992年 ,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ppt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ppt
生态平衡的维护与恢复
为了维护和恢复生态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和破坏、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理论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理论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不 仅包括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还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发展水平的提升。
应对全球性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如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THANKS
感谢观看
资源化
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 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能源 消费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经济发 展与碳排放的脱钩。
发展清洁能源
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 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
加强信息披露与透
明度
提高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的 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可持续发展 的进展和成果,增强公众的信任 和支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
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分享经验与技术
学习借鉴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先 进经验和技术,结合本国实际情 况加以应用和创新,推动可持续
原则
公平性原则
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应确保不同 地区、国家、代际之间的公平, 满足所有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
需求。
持续性原则
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应 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消 耗和环境破坏。

第3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口 生产
环境 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 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 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人口 生产 环境 生产
♪ 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
物质 生产
♪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
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
自然力

(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 内涵及其联系
物质 生产
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 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 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 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 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 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的美国和新的共识 》
国 家 层 次 上
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1994年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 及其“优先行动”,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 发展的基本战略。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
环境条件。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全球共同 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 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
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第6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6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国策虽然是属于政策的范畴但其职能大大超出了一般政策的范围国策所涉及的范的范畴但其职能大大超出了一般政策的范围国策所涉及的范围必然是制约全国涉及全局统率各方和影响未来的重大政围必然是制约全国涉及全局统率各方和影响未来的重大政治国之策立国之策第三章中国环境保护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基本国策的重要性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由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决定的由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要求决定的由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由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第三章中国环境保护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中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我国基本国情我国基本国情我国的原材料利用率低浪费大尤其是以煤耗为主的能我国的原材料利用率低浪费大尤其是以煤耗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
• 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林业渔业水资源可持续产出 • 能源可持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 • 环境管理
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 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其中提出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 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 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具体内容如下: • 社会稳定 • 社会公平
•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 增加到最大限度。 •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 具体内容
• 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支持 • 保持人力、人造和自然总资本量不下降 • 经济收益最大化
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 主要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 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 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 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 还有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 工艺或技术系统”。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7章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7章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理论上讲,在弱可持续发展中,“人造资本”可以无限制 替代“自然资本”。尽管科学发展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承 载力,但这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实践活动需要以渐进的、 可持续性的形式进行,并且需要科技支撑以减轻自然压力。
17
新隧能道源工与程可(持第续三发版展)概论
(二)强可持续发展
“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自然”为中心的观点。其认 为,“自然”不必在任何时候都对人类的需求有益,并且 人类不具有剥削“自然”的固有权利。人类应该减少对自 然资源的索求, 鼓励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更 为简单的生活方式。人造资本尚可以通过回收和再利用的 方式来扭转,但某些自然资本,如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 逆转。因为,人造资本的生产需要以自然资本为原材料; 所以,其永远不能成为自然资本的全面替代品。
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 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的共同愿望。自此以后,环境与社会发展的问题,成 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与核心。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 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 言》,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可持续 发展”话语带入联合国舞台。
7
新隧能道源工与程可(持第续三发版展)概论
(二)发展观的扩展和延伸
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还必须加上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的定义: ①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积累的过程 ②结构转变: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体现在国家
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 ③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直接体现着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环境保护体系完善: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对环境进行 破坏,环境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份报告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 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 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三是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 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目录[隐藏]∙ 1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2 全球具有较大影响的几类可持续发展概念∙ 3 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本要素∙ 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6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7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8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o8.1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o8.2 (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9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

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享誉很市制《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即可持续发展的境地界。

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棗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环境学基础》第十一章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环境学基础》第十一章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第十一章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一、 传统发展模式与环境问题(请参阅《环境学》)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但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将人类推进了一个历史上最为丰饶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和困惑,如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极大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1.传统发展观的三大误区长期以来,特别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后,人们总是把发展片面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

这种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现存在着很多误区。

(1)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许多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的规律认识水平较低,生态知识有限,把美丽、富饶、奇妙的大自然看做是取之不尽的原料库,向它任意索取越来越多的东西;把养育我们世世代代的自然界视为填不满的垃圾场,向它任意排故越来越多的对自然过程有害的废弃物。

特别是近30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显示了神奇的力量,人类自恃无上的智能,以自然界的绝对征服者和统治者自居,肆意掠夺和摧残自然界的状况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规律,大大损害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2)没有考虑自然成本传统的发展概念倾向于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没有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

这样的经济核算体系容易带给人们“资源无价、环境无限、消费无虑”的错误思想。

而在实践行为上则采取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外延式发展方式。

这样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同时却给地球带来不可估量的污损。

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许多结果已经表明,今天的自然资源的过度丧失到将来也许花费多少倍的代价也难以弥补。

因此,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低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5
(二)《世界自然保护策略》
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有三个:①解释生命资源保护 对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②确定优先保护的 问题及处理这些问题的要求;③提出达到这些目标的 有效方式。
虽然《世界保护策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 绕保护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且反复用到可 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但它并没有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2020/3/5
绿色GDP=(现行GDP)—(自然环境部分虚数) 一(人文部分虚数)
(三) 绿色GDP的应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7日向 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 2004》。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总环境污染退
化 成本为5118.2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
2)持续性原则 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2020/3/5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生态足迹法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就是指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消费 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 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 生态足迹。
2020/3/5
(三)《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提出了“从一个地球走向一个世界”的总 观 点,并在这样的一个总观点下,从人口、资源、环境 、 食品安全、生态系统、物种、能源、工业、城市化、 机制、法律、和平、安全与发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 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该报告第一 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用EC表示,度量单位与生态足迹相同(全球公顷,
ghm2)。
2020/3/5
(四)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根据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 可以计算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 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则出现生态赤字 ;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则产生生态 盈余,计算公式如下:
生态盈余(赤字):ER或 ED= EC−EF 式中,ER或ED为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
2020/3/5
•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 所著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如 下的定义:“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 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
2020/3/5
内涵(两个基本点)
1) 需求--人的基本权力 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教育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 资源开发与环境限度不能被突破
2020/3/5
马尔萨斯(1766-1834年) 李嘉图(1772—1823年) 穆勒(1773—1836年)
也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 存在着生态边界。
2020/3/5
一、 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 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 加了会议,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 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 治的事务议程。
2020/3/5
(二)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模型
EFNef
式中, ef为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 (全球公顷, ghm2); N 为总人口。
2020/3/5
(三)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是指“生态系 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 容能力(资源持续供给能力,环境容纳废物能力)及其可 维持养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 口数量”。
四、系统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一)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 指 标体系(略)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2020/3/5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独立地开 辟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依据此理论 内涵,设计了一套”五极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 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 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 素层五个等级。
2020/3/5
二、经济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 国家或者区域生产的全部产品与劳务的价值。
绿色GDP,经济学家称为环境调整后的国 内生产净值。AEANDP(Approx
environmental adjusted net domestic product),是对

2020/3/5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0/3/5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内涵与特征(重点)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指标体系
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行动
2020/3/5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虽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明 确提出于当代,但在我国,朴素的可持续发 展思想却是源远流长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 的实践也是由来已久的。早在我国的春秋战 国时期,就有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的论著。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表的《 2009
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
2007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值为0.753。
人文发展指数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是:挪威
0.971居世界榜首,澳大利亚以0.970位居第二 ,
冰岛以0.969位列第三。我国以0.772位居世界 第
92位,属于中等人文发展水平。 2020/3/5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
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2020/3/5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目的
2020/3/5
社会
经济
基础
生态
条件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的公平。 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1.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 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2. 会议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原则。
3. 各国政府代表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 文件20及20/3/有5 关国际公约。
(三)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时间:2002年8月26日~9月4日
地点:南非约翰内斯堡 目标:全面审议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 《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主要 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今后行动 的战略与措施 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 开10周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谈判,会议通过了《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50项三级指 标。
2020/3/5
总体层
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体能力
2020/3/5
系统层
生存支持系统 发展支持系统 环境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智力支持系统
行动
从1992—2009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 的17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 要行动和政策演进,可以从下面所列的重大事 件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略)。
2020/3/5
二、关于可持续发展三份重要报告
(一)《增长的极限》
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论点如下。 1.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 之间的关系; 2. 世界系统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 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五项基本因素的 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 3. 解决的办法:控制发展,必要时不发展。
2)限制--“人人平等” 不剥夺后代人的 权力
2020/3/5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数量增长:产品、产值等的增长
经济增长
质量提高:指经济效益和经济活 动质量的提高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2020/3/5
“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理成
2020/3/5
三、社会政治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人文发展指数(HDI)
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 “收入”是指人均GDP的多少; “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 “教育”是指公众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可持续 发展的潜力。
HDI=1/3预期寿命指数+1/3教育指数 +1/3GDP指数
2020/3/5
2020/3/5
(1)会议通过了《人类 环境宣言》
(2)大会确定每年的6月5 日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 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 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 注。
2020/3/5
(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 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形 势需要,同时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而召 开的,会议取得了如下成果:
2020/3/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
2020/3/5
“在不危害后代人的需要的前提 之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 的发展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