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剖析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3.生活型: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5.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6.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7.生态文化: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
8.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9.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0.群落: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
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组成的集合群。
11.建种群:把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其决定着群落的外貌,而且也控制着群落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的其他组成成分。
12.关键种: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优势种:在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生物种。
特征: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_1290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移流动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基础作为成人高考考试科目之一,是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下面是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转移流动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对象: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4.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资源利用格局。
5.群落:群落是划分出的生态位在空间上相邻且相互依赖的各个物种所组成的集合。
6.地理生态区域:地理生态区域是根据气候、生物区系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划分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能量流动原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光能,输出是热能,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净流量递减。
2.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中物质是通过环境中的元素的循环转化来完成的,主要有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3.生态升级原理: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级别之间,生物的组成和生物的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
4.群落的动态平衡原理:群落内的物种存在一种平衡状态,即种群数量、生物体量和物种组成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物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总和。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环境现象来进行研究,其优点是真实性强、直观性好,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限制。
2.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人工创造特定的条件,观察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
3.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通过野外采样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并分析生态样本数据,得出生态学结论。
4.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过程,以及物种种群动态的变化。
四、生态学的应用领域1.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因此对于生态学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考试方面,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复习。
而基础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下面,我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这一学科。
第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所处的环境组成,生物群落包括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构成的群体,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处的环境包括信号、水、空气和土壤等自然要素。
同时生态系统中还包括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能量流指的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各种代谢活动中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过程。
物质循环指的是有机物到无机物、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水循环等。
第二,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意味着系统内各种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平衡状态,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运转状态达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态性也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韧性。
稳态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本保障。
第三,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
生态系统的灾害因素有两种类型,之一是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及其种群规模和分布等变化,另一个是外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植被破坏、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各种因素。
灾害因素能够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对各种灾害因素的理解和防范非常重要。
第四,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一种刻意的或自然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系统的状态可以恢复到其原本的稳态。
生态系统是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但当灾害因素超过了系统的承受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破坏,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帮助系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恢复常常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几个核心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需要详细了解这些概念,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细节方面的内容。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Odum 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成人高考必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以整体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涉及生物、环境、人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成人高考中,生态学基础知识是必备的,在此将重点内容进行总结,以便备考。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生长、繁殖等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3. 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等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生存和繁殖,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部分构成。
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体,非生物组成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能量流动则通过食物链实现。
四、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1.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和修复措施,使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和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植被的恢复、土壤的修复等多个方面。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破坏和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基础生态学复习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2、能量环境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7.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8.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9.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10.上湖层:夏季湖泊上层的水受风的搅动,水温较一致,称为上湖层;11.斜温层或温梯层:在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1m;水温至少下降1度,这层水称为斜温层或温梯层;12.下湖层:斜温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湖层;13.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的动物;14.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15.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16.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兽;17.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18.冷害:指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19.发育温度阀: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阀温度,或称为生物学零度;20.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阀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21.春化:一些物种的种子只有经历了预寒冷后才能发育和开花,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22.驯化及气候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23.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24.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的趋势;25.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又称异温动物;26.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27.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3.物质环境1.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2.田间水持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水;3、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砂;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5、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6、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总称;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1、种群及其基本特性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2、实验种群: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3、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这样的个体被称为无性系分株;4、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他其他生物种群如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5、种群大小:是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6、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7、内分布型简称分布: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均匀的、随机的和成群的几种;8、建筑学结构:指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9、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个体的产生是通过分裂、出芽、卵生、胎生还是别的生产方式;10、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11、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12、特定年龄出生率:就是特定年龄组成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13、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这是一个瞬时率;14、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15、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16、特定年龄群的特定年龄死亡率:是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17、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18、种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19、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而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一般有以下3类:典型的金字塔型锥体基部宽、顶部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形锥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壶型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说明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20、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21、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一组个体称做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22、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23、特定年龄存活率lx:种群从出生到年龄成长到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24、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25、净增殖率:将存活率与生殖率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26、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成为K—因子分析;27、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8、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29、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30、种群的衰落:指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当一个地域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迁出大于迁入,R0<1,r呈现负值后,如果这种趋势长期得不到恢复,种群就会衰落,进而消亡;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32、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果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各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即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33、密度制约因子:有些因素对种群初级参数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密切相关,当种群密度达到很高时,这些因素的不足会加剧种群内各个体之间的竞争作用,从而导致种群增长率的下降,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的高低,称为密度制约因子;34、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35、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36、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37、集合种群动态:是指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2、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2、物种:3、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4、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5、多态现象:种群在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态现象;6、地理变异:指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地区有显着的差异,称为地理变异;7、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渐变群;8、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9、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过了瓶颈;10、建立者种群: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的种群叫建立者种群;11、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12、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属于稳定选择;13、定向选择:如果表型与适合度的关系是单向型的,选择对一侧极端个体有利,则选择属于定向型;14、分裂选择:如果种群的数量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两侧的表型具有高适合度,而他们中间的表型适合度低,则选择是分裂的或歧化的;15、表型:直接观察所感受到的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6、配子选择: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17、亲属选择: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18、群体选择: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19、性选择: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形状或行为进行竞争;20、物种形成:选择性进化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新的物种,即物种形成;21、基因流:描述的是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22、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为异域性物种形成;异域性物种形成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大范围地理分隔使两种群独立进化造成的物种形成;另一类是异域性物种形成方式发生在处于种分布区极端边缘的小种群中;23、邻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布区相邻,仅有部分地理隔离的种群;24、同域性物种形成:发生在分化种群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25、适应辐射:像这种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叫做适应辐射;3、生活史对策1、生物的生活史: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2、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3、休眠:指生物因为当前环境苛刻,而未来预期会更好,就可能进入发育暂时延缓的状态;4、滞育:昆虫的休眠称为滞育;5、冬眠:响应冷环境的深度蛰伏叫做冬眠;6、夏眠:一些种类的鸟和哺乳动物,可以通过类似于冬眠的夏季休眠来渡过沙漠长期的高温和类似的生境,这种休眠叫做夏眠;7、变态:个体生活史中的形态学变化叫做变态;7、种内与种间关系1、拟寄生:是一种寄生的形式,也称作重寄生,发生在一些昆虫种类主要是拟寄生蜂和蝇,拟寄生者在寄主体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引起寄主死亡;2、偏利共生: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或有益;3、偏害共生: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对另一方或有害;4、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5、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对于植物而言,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7、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8、雌雄同体:产生雌雄配子的动植物就是雌雄同体的,但雌雄同体的并不一定都是自体受精的;9、闭花受精:某些植物有花,但从不开,仅能通过自体受精而生殖,这叫闭花受精;10、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来表示,如雌雄个体数相等,则性比为1:1,性比也可以用雄体占种群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如雌雄数相等,其比例为.氏性比理论: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这种倾向的进化原因叫做Fisher氏性比理论;12.稀少型有利: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则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这就是稀少型有利;13.局域交配竞争:在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的情况下,母体如果产同样数量的雄仔和雌仔就会形成浪费,因而性比偏于雌,这叫做局域交配竞争;14.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1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16、领域行为:指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1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9.阿利氏规律: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20.种间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21: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竞争;22.干扰性竞争: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或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23.似然竞争:相互影响与两种捕食者以共同的食物资源为中介产生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结果相似,称为似然竞争;24.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25.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26.性状替换:偶然,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叫做性状替换;27.捕食:可定义为一种生物为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28.Jazen把协同进化定义为: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29.捕觅食对策:就是动物为获得最大觅食效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30.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寄生物可以分为两大类: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拟寄生物也称重寄生物,比如食尸动物31.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32.专性互利共生:指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其中一方或双方不可能独立生活;33.兼性互利共生:共生者可能不互相依赖着生存,仅是机会性互利共生;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1.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2.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3.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4.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5.伴生种:它与优势种相伴生存,但对群落环境的影响不起主要作用;6.偶见种:可能偶然地由人们带入或随着某种条件的改变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7.多度: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中;8.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9.相对密度:是指样地内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10.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11.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12.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13.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乔木的基盖度称为显着度;14.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15.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16.数目或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17.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18.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19.香浓-威纳指数:是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20.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21.层片:是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22.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23.同资源种团:通常将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成为同资源种团;24.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平静的中断,对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25.波动: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变动;但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成为波动;波动可分为三种: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26.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演替分为快速演替、长期演替、世纪演替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分;群落发生演替群落发生、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分;自养性演替和异样性演替按照群落代谢特征;水生基质演替系列黏土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石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黏土生演替系列、砂生演替系列、石生演替系列按照基质划分;27.定居:就是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第四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3.非物质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4.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5.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样生物;6.食草动物:是直接以植物体为营养的动物;食草动物可以统称为一级消费者;7.食肉动物:即以食草动物为食的食者,可以统称为二级消费者;8.大型食肉动物或顶级食肉动物:即以食肉动物为食者,它们可以统一称为三级消费者;。
基础生态学开卷重点
基础生态学开卷重点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生物种群动态和数量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方面的开卷重点:一、生态学基本概念重点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基本单位和基本规律。
理解生态学的两个主要分支:个体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了解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生物学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概念,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掌握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循环等。
三、生物种群动态和数量变化重点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动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
理解种群增长模型、种群调节机制和种群分布格局。
了解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重点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方法。
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恢复的原理,掌握常见的生态恢复技术。
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重点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等。
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掌握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方法。
六、生态学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重点掌握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如可重复性、随机性和控制实验等。
理解采样方法、调查技术和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包括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实验操作流程。
了解生态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责任。
七、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关系重点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等。
掌握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学策略和技术,如适应性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了解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八、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评估重点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分类和价值评估方法。
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文化价值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对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1.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居住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2.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生境中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物种。
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境来避免直接竞争。
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生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再利用。
1.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起点。
2. 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通过进食和被进食的关系,将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食物链由生物体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3. 食物网:是指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食物网中的每个物种都可以同时充当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使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三、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1.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动态。
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_1287
2024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_128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课程重点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生态学的定义和范畴
2.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3.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
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位的概念
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种类
2.生态位的概念和分类
3.种群的生态位和种群调控
四、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2.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和保护措施
3.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评价指标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3.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恢复
六、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的响应
2.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响应
3.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保护
七、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的适应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响应
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变化
这些知识点是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在考试中的重点,考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全面掌握。
同时,还需注重学习与实际案例相关的生态学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
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13.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14.种群: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5.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生态学基础》复习重点
适应组合: 生物对非生物环境条件表现出一整套 协 同的适应特性,称适应组合。如骆驼和仙人掌 对炎 热干旱环境的适应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 ? 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基本保 持一致的体 形,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 卵。如鸟 类、兽类等。 ? 构件生物 (modular organism) ?构件生物由一个 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 由这些构件组成个 体。如水稻、浮萍、 树等。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 大功 能; ?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 产者所固定的 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 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营养级的数目 通常不超过5-6个; ?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 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 段
食物网 (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 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 杂 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植物在单位 面积、单位时间内,通 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 量称为总 初级生产(量)
植物总初级生产(量)减 m a 去呼吸作用 消耗掉的(R),余下的有机物质即 为净 初级生产(量)
1.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 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3、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 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 统的
环境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 该生物体或生物 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 和。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 境。大 环境中的气候被称为大气候。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 境,即 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
生态学基础知识要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
它探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要点,帮助读者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生态单元。
它包括生物群落、所在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该地区相互作用的土壤、水、气候等非生物元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在特定地点内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总体。
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资源利用和种群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3.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物种在相同环境中形成的个体聚集体,即种群。
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以及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种群的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4.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以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由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被食草动物、肉食动物以及其他消费者所吸收和利用。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5.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以循环的方式流动。
例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水循环使水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再通过降水回到地表。
碳循环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和能量。
氮循环涉及到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植物吸收和动物摄取等过程,最终又返回到大气中。
6.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资源。
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用来适应特定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
生态位的不同可以减少资源竞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7.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8. 共生与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一名词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量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种群: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内禀增长率rm: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的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管理: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而实施的,对生态系统进行使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保持良性持续的管理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偶尔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二填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锥体是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数量锥体的合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计算P101基因型适合度W=ml[W表示适合度 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P106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四问答火对生物的作用?如何进行防火管理?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是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对抗火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的竞争物种;有些植物种子需高温刺激才能萌发,如高冷杉,井松大多数松柏类幼苗,火烧有利于它们存活有害作用:严重的林冠火及地面火的最大冲击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土地表面受到侵蚀,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能力。
考研生态学基础重点分析
考研生态学基础重点分析生态学,作为研究生态系统及其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当前热门的考研专业之一。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在考研中,对生态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分析考研生态学基础的重要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试。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功能性单位,包括生物圈、地球表面等。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理解生态学原理至关重要。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相同空间中不同种群的相互关系。
在考研中,对群落的构成、演替规律、物种多样性等内容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特定位置或角色,包括其在资源利用、生存和繁殖方面的特征。
了解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对于考研生态学基础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化和调节机制。
优势种和群落结构优势种在群落中具有较大的种群密度或生物量,对群落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优势种对群落动态的影响以及群落结构的不同类型,有助于考生成绩的提升。
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是研究生态系统复杂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的各种行为。
在考研复习中,对生态学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是考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综合分析与思考考研生态学基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刻,考生应注重对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生态系统、群落生态学、生态位、生态系统稳定性、优势种和群落结构、生态学模型等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将更有把握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生态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存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希望广大考生在备战生态学基础考研时,深入理解知识要点,巩固基础,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优异成绩!生态学基础是考研生态学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石,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生态学第四版开卷重点知识归纳
基础生态学第四版开卷重点知识归纳
基础生态学的重点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层次: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研究可获得大量全面、过程复杂,条件不真实的资料。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获得的资料可靠性结果分析较可靠,有别于现实。
重复性强,过程简单,研究逼近现实。
4. 基础生态学的自学方法:首先,少买一堆没用的书,看的越多就越没方向。
自学更需要一份靠谱的预习资料。
其次,要确定一下提纲,从每个点去层层切入,别一下子跟翻天书一样过一遍。
重点来了,哪里不懂补哪里。
最后,建议学完之后加以练习测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
以上是基础生态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比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起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即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生境(habitat):是不同于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学概念。
又称栖息地,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5、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6、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性质分:5类,气候因子( 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结构、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由于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有机体:同种和异种)和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③按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气候等因子)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分:稳定因子指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等长年恒定的因子,它们决定了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春夏秋冬、潮夕涨落等,主要影响生物分布;非周期性变动:风、降水、捕食等,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7、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
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
9、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比如:冬季食物缺少成为限制鹿群增长的因子。
三个主要点:①生态因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
②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
③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10、生态幅或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之间的范围。
第二章能量环境1、能量环境是由光和温度组成的。
2、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3、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即为光饱和点。
4、动物的光周期现象:许多动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也表现出周期性。
鸟、兽、鱼、昆虫等的繁殖以及鸟的迁徙活动都受日照长短的影响。
如延长光照时间可提高母鸡产蛋量。
日照长度对哺乳动物生殖:长日照兽类:某些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而开始生殖。
如雪貂、野兔等。
短日照兽类:有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来到而进入生殖期。
如绵羊、鹿等。
另外,昆虫滞育、动物换毛换羽都受光周期的调控。
5、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低温的适应①植物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如鹿蹄草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来降低冰点,可使结冰温度下降到-31 ℃。
行为适应:通过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
②动物形态适应:(1)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2)阿伦规律(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3)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或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生理适应: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身体散热的另一种适应为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
行为适应:休眠(抗寒)和迁徙(避寒)。
对高温的适应①植物形态适应:有些植物体具有密绒毛或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大部分光线;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或高温下叶片折叠,减少吸光面积等。
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增加糖或盐的浓度,降低细胞含水量,生理适应:生质的抗凝结力;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因过热受害。
行为适应:关闭气孔。
②动物形态适应: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生理适应: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适应:夏眠,穴居,昼伏夜出。
6、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用公式表示:N ? T=K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总积温(常数)。
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历;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
在植物保护和防止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及某害虫的有效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7、火的主要类型:林冠火和地面火。
8、火对生物的作用有益作用:①加速物质分解;②对于抗火的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④有些植物种子需③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竞争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高温刺激才能萌发。
有害作用:①火灾后的植物群落构成发生显著变化;②造成动物种群数量的下降;③改变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④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第三章物质环境1、水的特性:水分子具有极性;水具有高热容量;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水具有相变2、陆地上水的分布:①降水量:地球上的降水量随着纬度发生很大的变化。
降雨量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②大气湿度:相对湿度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增加。
相对湿度的季节变化还随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异。
3、陆生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统称陆生植物。
按照对水分的需要量及耐旱程度可分为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
如水稻、秋海棠。
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数量最大。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
如仙人掌。
4、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①淡水硬骨鱼(高渗)的渗透压调节水调节:环境中的水通过鳃不断扩散进入体内。
通过尿将多余的水排出。
盐调节:伴随尿液将少量的盐排出。
通过摄食及鳃上的特定氯细胞,将盐摄入体内。
②海洋硬骨鱼(低渗)的渗透压调节水调节:失水: 水分通过鳃扩散至周围环境。
补水:通过饮水获得大量的水。
盐调节:增盐:饮水和摄食摄入盐。
排盐:泌氯细胞将盐排出;肾脏通过排泄作用排出盐。
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是生物能够生存的基本单位。
2、种群和物种的区别在于种群有数量的概念。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即群落是由物种的种群所组成的。
3、自然种群统计学的3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4、相对于个体的特征:群体特征。
比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所不具备的。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样方法、5.体。
此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
如:蜗牛、甲虫等。
6、标记重捕法: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中标志的比例,估计个体的总数。
此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如:田鼠、鱼类等。
、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内分6 3类,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
布型一般分为(最大出生率、实际出生率、特定年龄出生(natality)7、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最低死亡率、生态死亡率、特定年龄死亡率)、迁入(mortality)率)、死亡率这些参数与种群的密度变化密切相关。
(imm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种群增长率ratio)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8、次级种群参数:性比(sex (population growth rate)等。
: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9、年龄结构这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可用年龄锥体表示。
: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至上的、年龄锥体10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位置标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①典型金字塔型锥体,代表增长型种群。
②钟种类型11、年龄锥体一般分3。
型下代体型③群型稳代体型锥,表定种。
壶锥,表降种群12、三种存活曲线分别代表不同生物类型:①Ⅰ型(凸型):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之前死亡率很低。
如:高等动物、人类。
②Ⅱ型(对角线型):表示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恒定。
如:鸟类③Ⅲ型(凹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
如:鱼类、蛙类、无脊椎动物。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在Ⅱ型和Ⅲ型之间变化,而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