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集体备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目标:1. 理解DNA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笔。
2. 生物教科书。
3. 示例DNA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DNA是什么吗?它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2. 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答案。
知识讲解:1. 解释DNA的含义:DNA是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它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2. 展示DNA的分子结构:使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向学生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并解释该结构是由核苷酸单元组成的。
3. 解释DNA的功能:DNA负责储存和传输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基因表达。
活动:1. 分发或展示DNA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
2.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DNA的结构特点,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3. 让学生尝试标记出DNA模型上的核苷酸单元,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知识拓展:1. 讲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解释DNA如何通过DNA复制和基因表达来传递遗传信息,以及如何决定生物体的特征和功能。
2. 提问学生关于DNA在遗传中的应用,例如PCR技术、基因工程等。
巩固练习:1. 分发练习题或在黑板上提问,让学生回顾和复习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小组之间讨论和解答问题,并进行答案讲解。
展示和总结:1. 结束教学过程,进行知识总结,强调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他们对DNA的学习收获和理解的总结。
拓展活动:1. 给学生分发或指导他们自己制作DNA模型。
2. 扩展讨论DNA的其他相关话题,如RNA、DNA测序等。
材料推荐:1. 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DNA双螺旋的模型或图片。
3. 练习题库。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调整教学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策略由“问题探讨”所呈现的曾经在科学界争论很长时间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哪个是遗传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定义和结构2.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3. DNA的作用和意义4. 实验:DNA的提取和观察5. 拓展: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和作用。
3. 开展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实验材料和仪器:鸡血细胞、蒸馏水、氯化钠、酒精、玻璃棒、滴管等。
3. 小组讨论问题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 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用实物模型展示DNA双螺旋结构,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空间结构。
2. 讲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通过举例说明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如亲子鉴定、基因遗传等。
3. 讲解DNA的作用和意义:阐述DNA在生物进化、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3. 实验操作1. 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两人。
2.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完成DNA的提取和观察实验。
3. 实验结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DNA的提取量、颜色、形状等。
4. 实验讨论: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拓展学习1. 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对DNA技术应用的看法和体会。
5. 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1. 对DNA概念和结构的理解是否清晰?2. 是否掌握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作用?3. 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学会了合作和解决问题?4. 对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何认识?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高一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高一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建议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讲述 DN 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材首先交代了科学家们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即把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然后再讲述实验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内容;在讲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利用“同位素标记”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说明。
这样既符合科学的研究过程,又可以很自然地使学生导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并且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小节在第六章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部分内容.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从根本上懂得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
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则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两个经典实验,因此这两个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是本小节的重点。
“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集体备课
由于S型细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能迅速增殖、扩散,引起 机体发生疾病。而R型细菌无荚膜,则能被吞噬细胞吞噬、 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
第10页/共39页
知识点三: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材料和技术
同是一种S型的肺炎双球菌,为何使人患 肺炎,而小鼠患败血病?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
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 )
D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
小白鼠进行混合后注
射到小鼠 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
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第14页/共39页
知识点三: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材料和技术
关于生物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③④ )
①格里菲斯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 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 ②艾弗里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同位素标记技术、物质的 提纯和鉴定技术 ③赫尔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噬菌体的培养技术、 同位素标记技术、物质提取和分离技术? ④离心技术是利用离心力将不同质量、密度、大小及 形状的颗粒分离开的技术 ⑤分离细胞器利用的是密度梯度离心,研究DNA的复 制过程实验中利用的是差速离心法
第2页/共39页
对标题的理解
生物类型 所含核酸 遗传物质
举例
真核
DNA和RNA
细胞 生物
DNA
酵母菌、玉米、人
生物 原核 DNA和RNA DNA
生物
细菌、蓝藻
大多数 非细
病毒 胞生
极少数 物
病毒
仅有DNA 仅有RN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
解释DNA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
强调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DNA的了解和观点。
提问和回答环节,解答学生对DNA的疑问。
第二章:DNA的结构2.1 教学目标:掌握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
2.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核苷酸和磷酸。
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
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DNA模型。
提问和回答环节,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
第三章:DNA的复制3.1 教学目标:理解DNA复制的意义和过程。
掌握DNA复制的机制和酶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解释DNA复制的意义和过程。
介绍DNA复制中的关键酶和分子机制。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DNA复制的过程。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DNA复制的意义和机制。
提问和回答环节,解答学生对DNA复制的疑问。
第四章:DNA的遗传信息的传递4.1 教学目标:理解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
掌握DNA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4.2 教学内容:解释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
介绍DNA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机制。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DNA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手操作DNA转录和翻译的模型。
提问和回答环节,加深学生对DNA遗传信息传递的理解。
第五章:DNA的变异和突变5.1 教学目标:理解DNA变异和突变的概念。
掌握DNA变异和突变的原因和影响。
5.2 教学内容:介绍DNA变异和突变的概念和类型。
解释DNA变异和突变的原因和影响。
5.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DNA变异和突变的实例。
2024年高一生物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24年高一生物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概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举例说出生物大分子。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目标1.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 通过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 难点:理解并能够解释遗传物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以及如何鉴定生物大分子。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模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模型、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资料:我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引发了同学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生命到底是什么?生命的本质是具有什么的物质?生命的遗传物质究竟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方面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新课教学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板书)【活动】展示课本P43“问题探讨”的两个实验,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为什么一个细菌可以转化成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的菌落?这说明什么?(2)为什么R型菌与S型菌混合培养时只有R型菌存在?这说明什么?(3)为什么只有S型菌的菌落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说明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
【资料】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鼠对R型菌不产生明显的病症而注射了活的S型活菌后却死亡了呢?进一步探究:S型活菌中究竟存在什么物质使得R型菌发生了转化呢?展示格里菲斯实验模型,并让学生分析其过程,得出结论:S型活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得R型菌转化为S 型菌,即起遗传作用的是DNA。
同时介绍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1)艾弗里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2)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4)该实验的对照组是什么?(5)该实验的缺陷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DNA的结构及功能,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DNA的结构和功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DNA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DNA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若干个DNA模型,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与学生谈论遗传的概念,引出DNA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2.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物质,并解释图片中物质的重要性。
Step 2 探究DNA的结构(20分钟)1.展示DNA的结构模型,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DNA的组成及其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Step 3 DNA的功能(20分钟)1.讲解DNA的功能,包括存储遗传信息、复制遗传信息和转录遗传信息。
2.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Step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DNA在显微镜下的形态,让学生亲自体验DNA的存在和重要性。
2.进一步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3.通过展示相关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DNA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Step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它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DNA,人类会是什么样子?3.汇总学生的回答,展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DNA的重要性的短文,并提交到班级共享文件夹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到DNA是遗传的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和氢键。
3. DNA的遗传功能:遗传信息的存储、复制和表达。
4. 实验操作:DNA的提取和观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特点。
3. 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实验材料和器材:鸡血细胞、酒精、盐、玻璃棒、纱布等。
3. 实验报告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为什么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讲解:介绍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功能,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讲解。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DNA提取实验,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DNA的提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DNA的重要性和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作用。
6. 作业: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DNA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DNA遗传功能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DNA的研究前沿和应用领域。
2. 组织学生参观基因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研究的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3章第1节【授课对象】高一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1.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说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2.本节在生物教材中的地位《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设置在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实验之后,通过科学实验探索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承接上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也为下面学习DNA的结构,基因突变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 -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实验,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认知层面学生在此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基因控制性状等相关遗传学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能简单的将基因,DNA与遗传物质联系起来,且由于DNA这个概念在生活中较为常见,有一定的感性认知。
但是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并不了解,尤其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较为抽象,应多加引导。
2.能力层面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能够就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探究。
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遗产物质探索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以及各个实验对变量控制的异同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1、课程信息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2019年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能够锻炼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2章基因相关知识的本质性、延伸性的阐述,又为本章DNA分子的结构、复制和遗传效应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与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蛋白质和核酸等知识建立联系。
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遗传物质进行层层深入地探寻与发现的实验原理、方法和过程。
因此,本节教学可以将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的争论作为线索,基于科学史精心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进而利用问题逐步驱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全面系统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
同时借助多媒体、卡纸演示等辅助教学,即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使之可视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探究思维活动提供支架。
3、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算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融入资料分析、模型建构等活动,对此方面的科学探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含不完善。
因此,教师在本次课程中将继续利用资料素材、科学史资料等锻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认识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了解艾弗里、格里菲斯、赫尔希和蔡斯的三个实验过程及其理论与结论。
5、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推测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的特点,加强对结构与功能观的认识;(2)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概述证明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方法和结论,学会遗传物质种类判定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质疑、探究等科学思维素养;(3)科学探究:学生能够尝试设计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提升科学探究素养;(4)社会责任:学生能够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领会科学发展与技术的关系,意识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内容,主要以发现遗传物质的本质的发现史为主线,首先由早期科学家关于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的争论,引出经典实验:肺炎链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主张。
学生学习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知识,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素材,体现了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的推进过程,而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化学本质的学习与探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2.科学思维:通过梳理DNA可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和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层层论证,锻炼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养成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几个经典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基本环节,同时利用“减法原理”进一步完善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及能力。
4.社会责任:体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严密的逻辑推理,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质的认识;格里菲思活体转化实验与艾弗里设计的离体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对噬菌体的认识历程讲解:噬菌体的结构和生存方式。
噬菌体学派创始人——德尔布吕克和埃里斯的工作,分析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德森等科学家对噬菌体失活的研究。
2.赫尔希和蔡斯的工作实验方案讨论:假说演绎的分析过程①如何“追踪”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看它们是否注入大肠杆菌?②选用何种元素对蛋白质分子和DNA 分子进行标记? 如何标记?能否同时标记?③多长时间后进行放射性检测较为适宜?④怎样使噬菌体外壳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下来,以便于检测?⑤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侵入细菌的只有噬菌体的DNA?讲述:实验结果分析(1)搅拌处理的曲线和数据分析搅拌可以把80% 左右的35 S 剥落下来;在这些硫释放的同时,只有30% 左右的噬菌体32P 释放出来。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说课稿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两章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减数分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遗传物质的本质。
通过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经典实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理解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重要结论,为后续学习 DNA 的结构、复制以及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遗传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遗传物质的本质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细胞分裂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理解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2、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结果分析。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高中化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掌握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定义和结构2. DNA的功能和特点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 DNA的复制和转录5. 实验:DNA的提取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结构特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2. 教学难点: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的详细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结构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教具,直观地展示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的提取过程。
4. 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染色体和遗传物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DNA的作用。
2. 讲解:介绍DNA的定义、结构和功能,解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教具,展示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DNA提取实验,观察DNA的形态和结构。
5. 总结:强调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DNA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DNA提取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对DNA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2. 模型教具:直观地展示DNA的结构。
3. DNA提取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 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遗传物质的种类和作用,如RNA和蛋白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doc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
3. DNA作为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控制生物性状、DNA的复制和转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出DNA这一主题。
2. 讲解DNA的基本概念:讲解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让学生了解DNA 的基础知识。
3. 展示DNA的结构特点:利用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碱基配对规律。
4. 讲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让学生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DNA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DNA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分析作业和测验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内容:DNA的定义、组成、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对DNA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结构特点和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
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复制过程。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 的奥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介绍DNA的定义: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是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
(2)讲解DNA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3)阐述DNA的功能:DNA作为遗传物质,负责存储和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课堂互动(1)提问: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回答: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围绕一个中心轴盘绕而成的。
(3)提问: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4)学生回答:DNA通过复制自身,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精确地复制自身,确保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4. 实验环节(1)实验目的:观察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实验原理:利用染色剂将DNA染成红色,观察细胞中DNA 的分布情况。
(3)实验步骤:步骤1:取材。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取口腔上皮细胞。
步骤2:制片。
将牙签上的细胞涂抹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并覆盖一张盖玻片。
步骤3:染色。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染色剂,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染色剂浸润整个样本。
高一生物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一生物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一生物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学习目标:知识:1、简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设计思路。
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情感:1、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认同与他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学习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我的课堂:自学等级一、情境导入:二、课前预学:1、20世纪20年代,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连接而成的大分子物质,而的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因此,许多科学家认为是遗传物质。
2、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DNA是由许多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这一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可能是遗传物质。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英国科学家的实验和美国科学家的实验。
三、合作探究: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①R型活细菌(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性) 注射小鼠→___ __ ;②S型活细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性)注射小鼠→____ _;③加热杀死S型菌注射小鼠→__ ___ ;④R型活菌+灭活S型菌注射小鼠→_____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初步结论:结论:___ __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实验—教材P44图3-3。
①科学家们在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时的一般方法是:设法将和等分开,以便、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②实验结果表明:才是遗传物质,不是。
思考: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对照是怎样?2、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能否完全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为什么?3、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是什么?因此能够说明D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谁更强?四、我的疑问:五、归纳总结:六、自我检测:2、若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使之与活的R型细菌一起感染小鼠,结果或结论错误的是( )A、小鼠死亡B、多糖不是遗传物质C、能证明DNA是否为遗传物质D、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依次分别放人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 、DNA和DNA 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 )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实的是①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②DNA是遗传物质A B C D ③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重要载体④在不含DNA的生物体中内,RNA就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关键一步是 ( )A、区别出肺炎双球菌的类型B、灭火的有荚膜菌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C、无荚膜菌不会使小白兔得病D、有荚膜菌的DNA可使无荚膜菌的后代长出荚膜4、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了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和多糖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定义、结构特点和作用。
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DNA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出DNA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结构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并用模型展示。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DNA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DNA的作用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DNA结构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DNA在遗传中的作用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DNA的复制过程。
2. 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意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复制过程。
难点:DNA复制的条件和机制。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DNA复制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九、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DNA 复制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DNA的复制过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DNA复制的条件和机制,并用模型展示。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DNA复制的重要性,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DNA复制的作用和意义。
十、课后作业:1. 绘制DNA复制过程示意图。
2. 写一篇关于DNA复制在生物繁殖中的作用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十一、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DNA的变异类型。
2. 让学生理解DNA变异的意义。
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DNA的变异类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优质课)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 3 章第 1 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DNA 和蛋白质到底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展争辩,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介绍了 20 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想,在此根底之上教材具体表达了DNA 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在学习了遗传的细胞根底、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之后,从分子层面上生疏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 DNA 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根底。
本内容的两个生物学经典试验,不仅向学生呈现了生物学史上的重大大事,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的重要的作用。
课标对本内容的要求为“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考纲学问点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要求为II 级。
课标和考纲对此均做了较高的要求,其缘由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① 总结两个经典试验的争辩方法和思路② 说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确立依据:本节内容的课程标准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人类在探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的两个经典试验。
此外,本节课的结论“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应当让学生理解。
(2)力量目标通过分析两个经典试验,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确立依据:本节内容以遗传物质的本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以学生动脑分析试验现象得出试验结论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争辩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①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过程;②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生疏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备课提纲
1.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标记噬菌体:
(2)侵染细菌:
【重点知识讲解】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②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③说明DNA能自我复制
作业
课后习题作业。
②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子代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集体备课记录表
日期
.6
科目
生物
主讲人
张艳丽
备课内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参加教师
王怀志,梁金存,李东军,邵杰,张艳丽,刘书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
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
(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3)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
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项目
体内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培养细菌
在小鼠体内
体外培养基
实验对照
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
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
巧妙构思
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
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实验结论
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
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
项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设计思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法直接分离: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
结论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②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