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历史故事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历史故事一、触类旁通的概念及意义1.触类旁通是指通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认知,而对其他类似的事物或现象产生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它是一种认识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时,触类旁通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进而加深对待研究对象的认识。
2.触类旁通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人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拓宽视野,丰富认知,从而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
通过触类旁通,人们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的领域中,从而取得更好的认识效果。
二、举一反三的原理及运用1.举一反三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具体认识,来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
它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方法。
通过具体作用到一般,通过具体的现象找出一般规律,然后对其他现象加以推广。
2.举一反三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从而对具体的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为规律性的认识提供依据。
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与历史故事的关系1.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在历史故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历史是丰富的,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现历史故事中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通过对历史故事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深入探究,可以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从而对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启示和借鉴。
2.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在历史故事的研究和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可以使历史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启示性,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观点分析1.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在历史故事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深刻理解历史故事中蕴含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从而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举一反三的意思
举一反三的意思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近义词】:闻一知十、触类旁通、问牛知马、融会贯通、
【反义词】:囫囵吞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接龙】:举一反三——三荤五厌——厌故喜新——新陈代谢——谢家活计——计斗负才——才秀人微——微言大义——义胆忠肝——肝胆过人——人欢马叫——叫苦不迭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成语典故】: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造句】:
1、研究问题,需要广蒐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
举一反三说方法触类旁通提能力
举一反三说方法触类旁通提能力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高级中学王建华大教育家孔子曾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其言诚哉!作为政治教师,善于传授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首先,这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这就是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
在教学活动中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更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知主体: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旺盛的求知欲。
他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乏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从中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有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引路”而不是“包办”。
这样,就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学得更加生动活泼,更有成效。
其次,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早在本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在其所著《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当今世界,各门学科迅速发展,各类知识浩如烟海,而且以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在不断增加。
如果一个学生仅仅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而不掌握汲取各种新知识的本领,那么到毕业时他所拥有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就变得陈旧了,他就难以具备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从而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未来的信息时代做一名善于捕捉和运用信息的能手,永远做信息的主人。
再次,注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
从根本上来说,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而要让物理思维的花朵在学生心田绚丽绽放,需要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通过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巧释疑点来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来促使信息增殖,思维发散,进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以如下一个问题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多解、多思、多变来激活思维,进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变通性,此法较之于题海战术来说事半功倍,达到做一题会一片之效.【例】如图1,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m=2kg的长平板小车,小车的左端有一质量为M=3kg的铁块(可视为质点),铁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素μ=0.2. 开始时,小车和铁块一起以v0=3m/s的速度向右运动,接着,小车与竖直墙壁发生无动能损失的碰撞,且碰撞时间极短,问:平板小车至少多长,铁块才不会从平板车的右端滑下?一、多解分析本题的物理过程,铁块和小车一起向右运动一段距离后,小车与墙壁发生碰撞,由于碰撞时间极短,铁块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冲量可忽略,又因为小车与墙壁碰撞时无动能损失,小车将以原速返回,问题可转化为图2所示情况.由于铁块质量M大于小车质量m,铁块将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小车将先向左匀减速,再向右匀加速,直至两者有向右的共同速度v1. 此后铁块和小车又一起匀速运动到墙壁处与墙壁碰撞,这一过程经过无数次重复,铁块最终停在小车上,小车停在墙壁边缘.【解法一】设小车足够长,铁块不从小车上滑下,小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铁块相对于小车的位移L1可如下计算.由于地面光滑,铁块和小车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设小车和铁块在到达墙壁前的共同速度为v1,则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v0=(M+m)v1,解得v1=v0 .对M和m整体而言,系统动能损失皆缘于M相对于m滑行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所致. 故由动能定理得:-μMgL1=(M+m)v12-Mv02-mv02,解得:L1=3.6m.小车与墙壁第二次碰撞后,运动情况与第一次碰后相同.同理可知:L2==L1,L3==L2=L1.这样经多次碰撞后,铁块在小车上滑行的总位移L=L1+L2+L3+……=L1(1+……)=3.75m.即:为使铁块不从小车右侧滑下,小车的长度至少应有3.75m.【解法二】本题也可采用全过程分析法,临界情况是:小车来回往复运动与墙壁发生无数次碰撞后,最终应停在墙边缘,此时铁块停在小车右端. 全过程中只有M和m间摩擦力做功使系统动能发生损失.故:-μMgL1=0-(M+m)v02,L==3.75m.显然,尽管两种解法殊途同归,但采用全过程分析法既能使解题简练,又能提升思维层次. 可见,在解题时只有居高临下,大胆创新,方能势如破竹.其实在用解法一解题时,求第一次碰撞后铁块相对于小车的位移L1的方法也很多,典型的有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图象法和平均速度法.(1)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铁块的加速度a1=μg=2m/s2,方向向左;小车的加速度a2==3m/s2,方向向右.由运动学公式得,铁块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v1时的位移:S1==2.16m;小车先向左匀减速,到速度为零经历时间:t1==1s,再向右匀加速,到速度为v1时又经过时间:t2==0.2s,直到两者具有共同速度经历的总时间:t=t1+t2=1.2s.全程的位移(a2t12=-1.44m.可见,铁块相对于木块的位移:L1=S1-S2=3.6m.(2)图象法以向右为正方向,图3中AC段为铁块做匀减速运动的图线,BC段为小车先向左减速再向右匀加速运动的图线,CD段为它们达到共同速度后一起匀速运动的图线,由图线的物理意义可知,铁块在小车上滑行的距离L1即为△ABC的面积(图中阴影所示).所以L1=×6×1.2=3.6m.(3)平均速度法因铁块和小车在达到共同速度前均作匀变速运动,所以位移可用公式求解.故:S1=t=×1.2=2.16m,S2t=×1.2=-1.44m.铁块相对于木块的滑行距离:L1=S1-S2=3.6m.像这样就同一个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来求解,不但熟知物理规律的应用,而且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能让学生产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二、多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对于一个现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思考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思考命题者的意图,对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增强通达善变的能力大有裨益. 从上述例题出发,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探究思考.【思考1】小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解析:因为小车先向左做匀减速运动,再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所以当小车速度减为零时向左距离最大.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或图线法均可求得S1==1.5m.【思考2】小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到两者具有共同速度时,小车离墙壁多远?此过程历时多长?解析:本问题实际上在前面已求解过,只是未明确点明. 小车先向左匀减速,再向右匀加速达到共同速度时,离墙壁的距离即为前面解过的S2,由图直观看出S2=1.44m,t=1.2s.【思考3】小车从第一次碰撞后到最终停止前所运动的路程.解析:小车经无数次不断碰撞往复运动,最终停在墙边,借助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可求出总路程.由思考1知,第一次碰撞后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1==1.5m,同理,第二次碰撞后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2==1,第二次碰撞后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3=S2=S1.总路程:S=2S1(1++……)=3.125m.此外,如果对上述问题开放结论,要求学生思考本题还能求哪些定量的结果,则既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解决了上述的位移、路程问题后,还可尝试从牛顿定律的角度、冲量和动量的角度、功和能的角度来思考,讨论加速度、摩擦力的冲量、摩擦力的功及产生内能等问题.三、多变变是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创设变化的物理情境,追求万变不离其宗的解题策略,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变化1】在上述例题中,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铁块质量变为m=2kg,小车质量变为M=3kg. 求:(1)为使铁块不滑离小车,小车的长度至少多大?(2)小车与墙壁碰撞后,铁块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从地面上看)多大?分析:试题作上述变化后,情境设置比原题简单多了,因为小车质量M大于铁块质量m,碰撞后总动量向左,最终M和m一起向左匀速运动,车和墙壁只会发生一次碰撞,应用对应的处理方法可轻松地解决本题. 结论是:小车长至少 5.4m,铁块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25m.【变化2】情境设置时,让碰撞发生在物块m和小车M之间,原题变化为如图4所示情形,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停着一辆平板小车,小车的质量M=3kg,在小车的左端放有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现给物块一个I=10N·s的冲量,物块便在平板上滑行,与固定在平板车上的水平弹簧作用后又弹回,最后刚好回到A点与车保持相对静止,物块与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m/s2,求:(1)弹簧在压缩过程中所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Ep;(2)物块相对小车所通过的总路程.解析:因为弹簧压缩和恢复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水平面光滑,首先使用全过程分析法,运用系统动量守恒和动能定理,求物块相对于小车的总路程最为简捷.I=mv0,mv0=(M+m)v,-μmgS路=(M+m)v2-v02,解得S路=3.75m.而弹簧具有最大压缩势能时,物块与小车也有共同的水平速度v,且物块相对于小车的运动总路程为物块向右运动并将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相对位移的2倍,于是mv0=(M+m)v,-μmgEp=(M+m)v2-mv02,解得Ep=7.5J.事实上,此类问题同属于“子弹打木块”类问题的变形题,它的变化虽多,但在处理方法上可以一法多用,学习中应注意甄别比较其异同点,加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训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灵活善变的解题能力不是从题海战术中来,而是从活的思维源头而来. 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注意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思维习惯,加强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收到以不变应万变之效,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举一反三的词语接龙集锦
举一反三这个词语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用这个词怎么做接龙呢?下面翰翰说设计教你如何用举一反三做词语接龙,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词目】举一反三【拼音】jǔ yī fǎn sān【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问牛知马【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释】反:类推。
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举一反三→三三两两→两袖清风→风卷残云→云消雾散→散马休牛→牛毛细雨→雨过天青→青红皂白→白日做梦→梦寐以求→求志达道→道听途说→说白道绿→绿水青山→山穷水尽→尽善尽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谋→谋事在人→人定胜天→天外有天→天伦之乐→乐不可支→支支吾吾→吾膝如铁→铁证如山→山穷水尽→尽善尽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谋→谋事在人→人命关天→天壤之别→别有洞天→天翻地覆→覆地翻天→天经地义→义薄云天→天涯海角→角立杰出1) 抓住这些要害,人大监督工作就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2) 我们做数学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
3) 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4) 举一反三,大家亦应大步向前,完成目标。
毫无疑问,总社社长奖是你应得的,请加把劲。
5) 这个一个交友系统,对于初学者,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教程,可以参考里面的程序,举一反三。
6) 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应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7) 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一教就会,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
8) 我只知道他有名,但没料到会这么有名。
注:可以举一反三:我只知道他坏,但没料倒会这么坏。
9) 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0) 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11) 只有学好基础知识,做到深根固柢,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12) 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13) 此篇文章中所使用的技巧并不十分复杂,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去。
举一反三的近义词
举一反三的近义词
【近义词】:闻一知十、触类旁通、问牛知马、融会贯通、
1、只有学好基础知识,做到深根固柢,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2、抓住这些要害,人大监督工作就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我们要举一反三,明晚就要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要将最近这几起事故通报全省,引以为戒。
4、读书要求灵活运用,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5、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应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6、语文老师举一反三的教我们怎么写作文。
7、在阿里村,我虽然做的是货运生意,但是能够举一反三的朋友,肯定会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网络之路。
8、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一课老师讲的内容,那么你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9、论文通过对西北民航建设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案例分析,以期其他建筑企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对本企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帮助。
10、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历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语教学策略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语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1-01-21T14:10:32.337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期作者:钱菊萍[导读] 近年来,对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文卷中的出现率是100%,可以说成语是高考的必考点。
《考试大纲》对应考点的表述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查方式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成语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一般在试卷中单独设题,题型主要是选择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近年还增加了近义成语辨析选择题型。
罗平县第二中学钱菊萍 655800近年来,对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文卷中的出现率是100%,可以说成语是高考的必考点。
《考试大纲》对应考点的表述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查方式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成语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一般在试卷中单独设题,题型主要是选择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近年还增加了近义成语辨析选择题型。
大部分成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见诸古代典籍,从这个意义上讲,成语就是来自文言文的,是文言文的一部分。
因此理解记忆成语意义方法的核心就是“翻译成语”。
所谓翻译成语,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来识记(平时积累)和推测(主要用于考场应试)成语意义,这样既能有效避免成语使用中望文生义这种常犯错误,又能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实质性地联结在一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文思维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
具体教学中,可用以下几个方法来施行。
一、抓关键字法:成语是一种固定词语,以四音节为主。
就大部分易望生文的成语来看,只要记准了成语中表义的某个关键字的意义,那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翻译出来,进而理解性地记住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例如:1、巧舌如簧记忆技巧:簧,从竹黄声,指乐器中发声的薄片,此处应该是指乐器——翻译为灵巧的舌头像乐器一样能说出好听的话——理解记忆为说的比唱的好听,指能言善辩,含贬义。
2、(1)不负众望,(2)不孚众望这两个成语只有一个字不同,不同之字肯定是区分这两个成语意义的关键。
举一反三成语解析及造句
举一反三成语解析及造句举一反三,汉语成语,拼音是jǔ yī fǎn sān,意思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举一反三的详细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举一反三成语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举一反三成语近义词融会贯通[ róng huì guàn tōng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三》:“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 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理解。
融会:融合领会。
贯通:彻底理解。
抛砖引玉[ pāo zhuān yǐn yù ]谦辞。
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g tōng ]懂得了某一事物或道理从而懂得相关的其他事物或道理。
闻一知十[ wén yī zhī shí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贯通融会[ guàn tōng róng huì ]犹言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三、举一反三成语造句1、由此可举一反拓展我们的视野。
2、为让人们吃透精神,他条分缕析,举一反三,那慢条斯理的话语,犹如工笔画般细腻。
3、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把二连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举一反三,把五连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5、英语课上老师举一反三的告诉我们这句子应该怎么读。
6、"举一反三"是一种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用于启发式教学很有效。
7、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8、我们学习要能举一反触类旁通。
9、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举一反三,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高中生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法指导
角顿市安康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生物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例谈遗传题解答方法的总结与推广 欧阳浩波一、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迁移和应用例1. 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 3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 )A. 1/8B. 7/8C. 7/16D. 9/16解析:根据基因的分离规律,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Aa )自交3代的遗传图解如下: 【举一反三】反思:1:F F 12、中纯合体分别占多少?(分别占1/2,3/4);F F F 123、、中杂合子分别占多少?(分别占1/2、1/4、1/8)。
反思2:若自交n 代,每代中纯合体、杂合体所占比例有何规律?显性纯合体、隐性纯合体在每代中所占比例有何规律? 【触类旁通】1. 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连续自交,第n 代的情况如下表:只有一种性状的个体的自交后代若出现性状分离,则这个个性是杂合体,其本身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这也是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性状常用的方法。
练习1. 基因型为Dd 的高茎豌豆连续自交,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自交代数和纯种占第n 代比例关系的是( )例2. 假如水稻高秆(D )对矮杆(d )为显性,抗稻瘟病(R )对易感稻瘟病(r )为显性,两对性状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 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 ddRR ,1/8B. ddRr ,2/16C. ddRR ,1/16和ddRr ,1/8D. DDrr ,1/16和DdRR ,1/8 解析: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本题的遗传图解如下:不难看出,F 2中既抗倒伏(矮秆)又抗病的基因型是ddRR ,占1/16;ddRr ,占1/16。
【举一反三】反思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有什么联系?反思2: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 2中的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及16种组合到底有什么关系和规律?【触类旁通】1.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如果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也常常用于后代性状或基因型所占比例的计算。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区别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区别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碰到需要从一个例子推导出其他类似情况的情形。
比如说,当你学会了骑自行车,就能很快上手骑摩托车,这就是典型的“举一反三”。
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一个例子推导出其他相似的东西,还要能把它们联系起来,运用到更多的场景里?这就是“触类旁通”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吧!1. 举一反三:从一例到多例1.1 基本定义“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从一个例子出发,推导出其他相似的情况。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刚学会了怎么做一道家常菜,比如炒青菜。
如果你把这个过程学会了,那么你也能用类似的方法炒其他的蔬菜,比如炒菠菜。
这里,你是从一个具体的例子(炒青菜)推导出了其他的类似情况(炒其他蔬菜)。
1.2 实际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多方面都很有用,比如学习新知识或者解决问题。
当你学会了数学中的一种解题方法,你可以用相同的思路解决其他类似的数学题。
这样,你的知识就像积木一样,可以一个一个地搭建起来。
不过,要注意的是,“举一反三”一般是指你从一个具体例子中得到了一些通用的规律或方法,而这些规律或方法是比较局限的,只能在类似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2. 触类旁通:从一个例子到多个相关领域。
2.1 基本定义“触类旁通”则有点儿不同。
它强调的是通过一个例子或领域的学习,能够引发你对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解。
换句话说,触类旁通更注重的是广泛的联想和延展思维,而不仅仅是局限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上。
就像你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不仅能骑摩托车,还能通过对平衡的理解,去尝试其他需要平衡的活动,比如滑板或者是独轮车。
2.2 实际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触类旁通的能力可以让你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从其他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中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你在学习编程时,了解了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
这样,当你碰到其他领域的问题,比如管理项目或优化工作流程时,你也能用类似的思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能让你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更多的连接点,让你的解决方案更加全面和创新。
举一反三举的意思
举一反三举的意思
【成语】举一反三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释义】指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用法】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抛砖引玉、问牛知马、一隅三反、以微知著、一举三反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典故】
孔子的弟子很喜欢围在孔子的周围向他请教为人、为政、为学等问题。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围坐在一起讨论为学的问题。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却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寓意】
在求知的道路上,人们应该学会触类旁通,这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由一件事物推及其他事物,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学识。
成语举一反三
成语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的意思:反:类推;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来比喻从一件事类推从而知道其他更多的事情。
也比喻善于推理,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够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
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触类旁通的近反义词是什么
触类旁通的近反义词是什么导读:他才思敏捷,老师每讲完一个,就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触类旁通的近反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近义词】:闻一知十、问牛知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反义词】:一窍不通、用触类旁通造句1、知识广博的人,对一般事理,都能触类旁通,不必事事要人解说。
2、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3、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一课老师讲的内容,那么你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体悟好往届高考题,触类旁通。
5、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小红学习起来总是能触类旁通,从不读死书。
7、他才思敏捷,老师每讲完一个,就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8、大学四载,游学江城,博览群书,触类旁通,涉猎广泛,过目不忘。
9、结合“一般拓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介绍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高屋建瓴法、巧举实例法、几何直观法和触类旁通法4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0、了解设计模式,更多的应该着重于学会其设计思想,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地步。
同时,这也是发展新的设计模式的需要。
11、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反求诸己,因此融会贯通,而能触类旁通的道理。
12、他对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触类旁通,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
13、只要稍微指导,她便可触类旁通,真是孺子可教耶!14、出这种思考性题目,就是要增加同学触类旁通的能力。
15、触类旁通谈《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定位与发展。
16、我们要掌握一些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
17、团队意识强,学习能力好,接受事物的能力强,遇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18、无论学习什么,都要会触类旁通,这样学起来才不会吃力。
19、从我过去的经验触类旁通,也可推出这件事情的因由。
20、如果懂得这点,其它的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21、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例题,就是要我们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2、体悟好往届中考题,触类旁通。
23、学数学、物理、化学也是一样,只要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典故
举一反三的典故举一反三是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举一反三的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举一反三的典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
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它相类似的东西上!举一反三成语解析【拼音】jǔ yī fǎn sān【释义】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习等【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举一反三成语造句1、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2、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对所学知识会举一反三,敢于革故鼎新,善于古为今用,并且有群策群力的合作意识。
4、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5、我们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举一反三,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7、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8、是想着上京找人“摆平”,还是严肃处理、举一反三?9、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0、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11、只有学好基础知识,做到深根固柢,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12、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举一反三成语典故
举一反三成语典故举一反三是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你们知道举一反三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举一反三成语典故,供大家阅读!举一反三成语典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
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它相类似的东西上!举一反三成语解析【拼音】jǔ yī fǎn sān【释义】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习等【示例】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举一反三成语故事18世纪60年代初,英国北部卡都布莱克当地域住着一个名叫哈格里沃斯的人。
他和妻子一个织布,一个纺纱,以此过活。
有一天,哈格里沃斯的妻子在纺织的时候,不小心把纺车给碰倒了。
奇怪的是,纺车上的纺锤从水平酿成垂直,立了起来,仍然骨碌碌地转动着。
哈格里沃斯就想:原来纺锤立着也能够转动。
如果在一个框框中并排立着几个纺锤,用同一个纺轮发动它们,这样不就同时可以纺好几根纱了吗?想到这里,他很是兴奋,马上就动手做了一个立式纺锤的纺车,在一个框框上并排安置了8个纺锤,一下子使事情效率提高了8倍。
厥后,哈格里沃斯用女儿珍妮的名字为之命名,这就是“珍妮纺纱机”的由来。
其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发现,竟然成了“震撼旧世纪基础”的杠杆,孕育了一场震撼整个世界的新的工业革命。
成语典故-举一反三
一、成语
举一反三
二、成语拼音
[ jǔyīfǎn sān ]
三、成语释义
反:类推。
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
比喻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四、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五、近反义词
近义词抛砖引玉贯通融会问牛知马融会贯通一隅三反以微知著
反义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食古不化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六、成语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一个游戏想到的
在数学课中运用游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实际上,课改实验教材中有些内容就是根据游戏活动编写的。
将游戏巧妙地融入数学课堂,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游戏,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课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引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中,学生学习十几分钟后,注意力开始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再活跃时,教师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剩下的学习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后,游戏也是学生课余学习的有效形式,课堂里学到的新知识,经过课余的游戏,能得到巩固、深化和拓展。
我们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数学游戏:“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者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这个游戏设置的目的是强化优化思想的应用。
在寻求获胜的策略和方法时,不仅需要运用本单元《数学广角——优化》学习的优化思想,而且还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玩起来可活跃了,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拿出练习本记录,比如:A:1、2、2,B:1、2、2,B赢了;A:2、2、2,B:2、2,A赢了;A:2、1、1,B:2、2、2,B赢了;A:2、1、2,B:1、2、2,B赢了……还有的同学两个人想了一个好办法:准备了10颗棋子,两人轮流拿棋子,每次只能拿1颗或者2颗,谁先拿完谁就获胜;更有甚者,绝了:两位同学一起玩这
个游戏,其中一个人掰手指头,用这样的办法来计数,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者2,如果报数“1”,就出1个手指头,如果报数“2”,就出2个手指头,这样掰手指头,既不用练习本来记录,也不用找棋子等工具帮忙,直接利用我们身体上现成的“工具”——手指,多聪明的孩子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这个数学游戏,让我看到孩子们的智慧,也把游戏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