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反三触类旁通2019-07-21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要求学⽣学会使⽤很多种软件,office、Photoshop、ACDSee、GoldWave、会声会影、flash、PPT、FrongtPage等,每次学习接触到⼀种新的软件时,学⽣只是初步了解到软件的功能,使⽤⽅法,不知道如何把学习到的内容与前⾯的内容联系起来,更不知道要把利⽤此软件做出来的作品保存以备后⽤,如果做好这些的话,学习将变得更加⽔到渠成,学⽣也能真正了解到并举⼀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描述】教师⾸先播放凤凰组合《最炫名族风》中的⼀段⾳乐,学⽣觉得很熟悉,对此产⽣了兴趣。
师:同学们是不是经常上⽹听歌和下载⼀些你们喜欢的歌曲啊?⽣:是的,很喜欢。
平时在家上⽹的时候经常⼀边听歌,⼀边浏览⽹页。
师:平时都喜欢哪些歌曲呢?⽣:Nobody、荷塘⽉⾊、步步惊⼼…….师:看来⼤家都喜欢听歌啊,那么有谁愿意唱⼀⾸歌曲呢?(学⽣害羞的互相推让,最后起哄的将⼀位同学推选出来,我让他上台拿麦克,他唱了⼀⾸《稻花⾹》,与此同时我⽤GoldWave软件录制了他的声⾳。
随后,我播放刚才那位同学的《稻花⾹》,同学们问我⽤什么录制的,从⽽推出GoldWave软件,学⽣学习如何使⽤GoldWave软件,随后我⼜介绍了如何⽤GoldWave软件进⾏声⾳的删除、连接、混合,以及添加特殊效果。
这时,⼀位同学举⼿向我提问——⽣:⽼师,对声⾳可以进⾏“获取”,上节课您给我们讲了⽤Photoshop可以对图⽚进⾏“抠取”,这不是讲了两个“取”字嘛?(这时我忽的⼀激灵,还真是,想想下⾯⼀章的内容讲的是⽤会声会影进⾏视频的截取,⽴马有了总结)师:同学们,他讲的很对,这三张内容其实都是讲的⼀个“取”字,⼤家把书翻到第100页,我们后⾯三张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绕⼀个取字展开的,对图⽚的“抠取”,对声⾳的“获取”,对视频的“截取”,他们都是殊途同归的。
(学⽣纷纷讨论,这时有另外⼀名同学举⼿)。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题不在多,在乎精,精选题,勤思考,善总结,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题目】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2kg的长木板B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B的右边固定一竖直挡板.现有一质量为m=1kg的小物体A(可视为质点),以速度v=6m/s从B的左端水平滑上B,已知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 =0.2,B与竖直挡板的碰撞时间极短(不计),且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长木板B足够长,以至A不图1会滑到B的右端(g取10m/s2).求(1)若B的右端距挡板0S=4m,要使A最终不脱离B,则木板B的长度至少为多少?(2)若B的右端距挡板0S=0.5m,要使A最终不脱离B,则木板B的长度至少为多少?(3)若M=1kg,m=2kg,B的右端距挡板0S=4m,要使A最终不脱离B,则木板B的长度至少为多少?(4)若M=1kg,m=2kg,B的右端距挡板0S=0.5m,求下列问题:①每次碰后长木板的速度和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分别是多少?②长木板与挡板第一次碰后所走的总路程是多少?③长木板最后状态是什么?要使A最终不脱离B,长木板B的长度至少为多少?④由于摩擦全过程增加的内能是多少?⑤第三次碰撞前长木板的速度是多少?经过多长时间发生第三次碰撞?⑥若A和B刚开始就以相同的速度0v=4m/s向右运动,则木板B的长度至少为多少?⑦若B长度为253m,经过几次碰撞后A将从B上掉下来?此时A和B的速度各是多少?⑧若从A刚滑上B到第四次碰后的瞬间,A在B上滑动的距离是72381m,则A刚滑上B时B的右端距挡板多远?⑨若某时刻B的速度为427m/s,则A刚滑上B的初速度是多少?解析:以上四种情况,全过程动量不守恒,但每次碰后到下次碰前动量守恒.B与挡板碰撞前的瞬间B的速度有两种情况:要么和A速度相同,要么不同;B的最终状态也有二种情况:一是经过多次碰撞后和A以共同速度匀速离开挡板,二是经过无穷多次碰撞最终停在挡板旁边.下面逐一分析:(1)设在第一次碰前A和B具有共同速度1v,B的加速度和位移分别为M a和1s.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 mg a M μ==0.21102⨯⨯=1m/s 2,①由动量守恒定律得1()o mv M m v =+,②由运动学公式得1s =212Mv a ,③ 解①②③得:1v =2m/s,1s =2m.④由于1s =2m 小于0S =4m ,因此,在第一次碰前A 和B 已具有共同速度1v .第一次碰后,因系统总动量向左,所以不会发生第二次碰撞. 设第一次碰后A 和B 具有共同速度2v ,木板B 的长度至少为B s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112()Mv mv M m v -=+,得223v =m/s.⑤ 由功能关系得222022111()222B mgs mv mv Mv μ=-+,⑥ 解④⑤⑥得:B s =263m ≈8.67m. (2) 由于0S =0.5m 小于1s =2m ,由(1)中分析可知,第一次碰前A 和B 未达到共同速度.设碰前A 和B 的速度分别为1v 和2v .碰前B 的速度为2vM a =1m/s 2 ,①由动量守恒定律得12o mv mv Mv =+,②解①②并代入数据得:1v =4m/s ,2v =1m/s. ③显然,第一次碰后,系统总动量仍向右,所以还会发生第二次碰撞. 设第二次碰前A 和B 仍未达到共同速度,那么B 的速度大小肯定还是1m/s ,A 的速度则大于1m/s ,方向均向右,这样就违反了动量守恒定律,所以B 在第二次碰前肯定和A 具有相同速度3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123()Mv mv M m v -=+,得323v =m/s.④ 显然,在第二次碰后系统总动量向左,所以不会发生第三次碰撞.设第二次碰后A 和B 具有共同速度4v .木板B 的长度至少为B s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334()Mv mv M m v -=+,得429v =m/s. ⑤ 由功能关系得222044111()222B mgs mv mv Mv μ=-+,⑥。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历史故事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历史故事一、触类旁通的概念及意义1.触类旁通是指通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认知,而对其他类似的事物或现象产生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它是一种认识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面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时,触类旁通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进而加深对待研究对象的认识。
2.触类旁通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使人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拓宽视野,丰富认知,从而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
通过触类旁通,人们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的领域中,从而取得更好的认识效果。
二、举一反三的原理及运用1.举一反三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具体认识,来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结论。
它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方法。
通过具体作用到一般,通过具体的现象找出一般规律,然后对其他现象加以推广。
2.举一反三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从而对具体的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为规律性的认识提供依据。
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与历史故事的关系1.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在历史故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历史是丰富的,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现历史故事中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通过对历史故事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深入探究,可以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从而对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启示和借鉴。
2.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在历史故事的研究和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可以使历史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启示性,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观点分析1.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在历史故事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深刻理解历史故事中蕴含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从而对当前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举一反三的近义词
举一反三的近义词导读:本文是关于举一反三的近义词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中文发音: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词语解释: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近义词:闻一知十、问牛知马、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用举一反三造句1、通过练习,我掌握了解题方法,并且已经能举一反三了。
2、学习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举一反三。
3、我们不能死板的学习知识,要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
4、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5、无论怎样一丝不苟我都始终无法名列前茅,终于在我锲而不舍的求教下班里的第一名告诉我要有举一反三的精神才能在学习上去得成功。
用举一反三的近义词造句闻一知十: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问牛知马:我们学习要讲究方法,学会问牛知马,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终有学会融会贯通我们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触类旁通:学习不能钻牛角尖,要多多思考,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扩展阅读:浅谈近义词的辨析、使用】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
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
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
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
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
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四、很多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一定的区别。
举一反三的反义词
举一反三的反义词
【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1、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一课老师讲的内容,那么你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5、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举一反三”是一种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用于启发式教学很有效。
7、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8、歷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9、老师不仅要教授学习知识,同时也要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10、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11、峦头理气互扣,举一反三,环环相接。
12、聪明的秘诀在于勤奋好学,博学的秘诀在于博览群。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一个游戏想到的在数学课中运用游戏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实际上,课改实验教材中有些内容就是根据游戏活动编写的。
将游戏巧妙地融入数学课堂,进行实践和探索,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游戏,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课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引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课中,学生学习十几分钟后,注意力开始分散、精神不集中、思维不再活跃时,教师用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剩下的学习任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后,游戏也是学生课余学习的有效形式,课堂里学到的新知识,经过课余的游戏,能得到巩固、深化和拓展。
我们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数学游戏:“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者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这个游戏设置的目的是强化优化思想的应用。
在寻求获胜的策略和方法时,不仅需要运用本单元《数学广角——优化》学习的优化思想,而且还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的知识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玩起来可活跃了,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拿出练习本记录,比如:A:1、2、2,B:1、2、2,B赢了;A:2、2、2,B:2、2,A赢了;A:2、1、1,B:2、2、2,B赢了;A:2、1、2,B:1、2、2,B赢了……还有的同学两个人想了一个好办法:准备了10颗棋子,两人轮流拿棋子,每次只能拿1颗或者2颗,谁先拿完谁就获胜;更有甚者,绝了:两位同学一起玩这个游戏,其中一个人掰手指头,用这样的办法来计数,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者2,如果报数“1”,就出1个手指头,如果报数“2”,就出2个手指头,这样掰手指头,既不用练习本来记录,也不用找棋子等工具帮忙,直接利用我们身体上现成的“工具”——手指,多聪明的孩子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这个数学游戏,让我看到孩子们的智慧,也把游戏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触类旁通是不是褒义词
触类旁通是不是褒义词导读:典故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反义词一窍不通英文翻译know the rest of a kind by analogy成语资料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成语举例: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方面成语结构:连动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正音:通,不能读作“tònɡ”。
成语辨形:触,不能写作“处”。
成语辨析: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都比喻只要了解某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
但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互相贯通;“举一反三”;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它;而不限于同类。
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触类旁通是不是褒义词】1.触类旁通是褒义词吗2.憨厚是不是褒义词3.文从字顺是不是褒义词4.通权达变是不是褒义词5.安如泰山是不是褒义词6.连帙累牍是不是褒义词7.自豪是不是褒义词8.傲慢是不是褒义词上文是关于触类旁通是不是褒义词,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举一反三说方法触类旁通提能力
举一反三说方法触类旁通提能力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高级中学王建华大教育家孔子曾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其言诚哉!作为政治教师,善于传授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首先,这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这就是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
在教学活动中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对象,更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知主体:他们对社会、对人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旺盛的求知欲。
他们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乏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从中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有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引路”而不是“包办”。
这样,就能把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学得更加生动活泼,更有成效。
其次,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早在本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在其所著《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当今世界,各门学科迅速发展,各类知识浩如烟海,而且以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在不断增加。
如果一个学生仅仅掌握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而不掌握汲取各种新知识的本领,那么到毕业时他所拥有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就变得陈旧了,他就难以具备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从而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未来的信息时代做一名善于捕捉和运用信息的能手,永远做信息的主人。
再次,注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
从根本上来说,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偏旁发现左旁竖心草书符号。
首先研究下面两个例字的草书写法:恃情上面“恃”和“情”两个字,都是竖画起笔,然后向左上勾出,引出左点,再顺势完成挑画,最后以牵丝引出右偏旁,右点被挑画一笔带过。
总结发现,钢笔字草书的竖心旁大都这样写,我们称之为左旁竖心草书符号。
竖心旁的楷书和行书一般都是先左点再右点最后完成中竖,以加强点的呼应,这种写法在硬笔草书中也很常见,但作为可以替换其他偏旁的草书符号,前一种写法较为妥当。
写法点睛书写时,左点宜靠近竖画,偏上不偏下,不可太远太散。
连接左右两个偏旁的牵丝自然要纤细轻巧。
书写“恃”字时,首先上翻形成一个小巧镂空,竖画露头不可太长。
下部为“寸”字符号。
书写“情”字时,先横画上翻,中间竖画上勾,都要做到有提有按。
末笔以一个补笔点收出。
较之楷书,两字的圆笔增多,灵动感增强。
举一反三借用左旁竖心草书符号的还有爿字旁等偏旁。
简化字中,爿字旁多简化为“丬”字旁,也一并借用竖心旁草书符号。
例字“状”的笔画要合理布局,有收有纵。
狀(状)竖心旁(性怯快情惟惜惊恨悔愉惟懷懈憐...... )爿字旁及其他(將牀壯裝莊妝狀戕收 ......)偏旁发现左旁子字旁草书符号。
首先研究下面例字的草书写法:孔书写“子”字旁时,把竖钩与上挑相连带,并用牵丝引出右偏旁。
总结发现,子字旁还可以被其他偏旁借用,我们称之为子字旁草书符号。
写法点睛书写时,上部橫钩要短而有力,下部竖钩与挑画形成的镂空小巧为妙。
例字“孔”的书写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许多书法元素的辩证关系,例如,直笔画包含弯笔画的元素,可使其增加动感;弯笔画嵌入直笔画的元素,可使其挺拔;笔画粗细分明,细牵丝有利于烘托粗笔画。
举一反三草书中,绞丝旁也借用子字旁草书的写法,“能”、“弱”等字的左旁常用该符号。
例字“绅”用独特的牵丝把左右偏旁连为一体,欲散不散;左右偏旁之间形成较大空白,全字有疏有密,别有情趣。
例字“熊”左、右、下偏旁都是草书符号,并多次使用翻笔和勾出,书写有难度,应多加训练。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语教学策略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成语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1-01-21T14:10:32.337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期作者:钱菊萍[导读] 近年来,对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文卷中的出现率是100%,可以说成语是高考的必考点。
《考试大纲》对应考点的表述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查方式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成语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一般在试卷中单独设题,题型主要是选择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近年还增加了近义成语辨析选择题型。
罗平县第二中学钱菊萍 655800近年来,对成语的考查在高考语文卷中的出现率是100%,可以说成语是高考的必考点。
《考试大纲》对应考点的表述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考查方式是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成语使用情况进行考查,一般在试卷中单独设题,题型主要是选择使用正确(或错误)的选项,近年还增加了近义成语辨析选择题型。
大部分成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见诸古代典籍,从这个意义上讲,成语就是来自文言文的,是文言文的一部分。
因此理解记忆成语意义方法的核心就是“翻译成语”。
所谓翻译成语,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来识记(平时积累)和推测(主要用于考场应试)成语意义,这样既能有效避免成语使用中望文生义这种常犯错误,又能把成语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实质性地联结在一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文思维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
具体教学中,可用以下几个方法来施行。
一、抓关键字法:成语是一种固定词语,以四音节为主。
就大部分易望生文的成语来看,只要记准了成语中表义的某个关键字的意义,那整个成语的意思就不难翻译出来,进而理解性地记住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例如:1、巧舌如簧记忆技巧:簧,从竹黄声,指乐器中发声的薄片,此处应该是指乐器——翻译为灵巧的舌头像乐器一样能说出好听的话——理解记忆为说的比唱的好听,指能言善辩,含贬义。
2、(1)不负众望,(2)不孚众望这两个成语只有一个字不同,不同之字肯定是区分这两个成语意义的关键。
高中生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法指导
角顿市安康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生物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例谈遗传题解答方法的总结与推广 欧阳浩波一、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迁移和应用例1. 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 3代中纯合体的比例为( )A. 1/8B. 7/8C. 7/16D. 9/16解析:根据基因的分离规律,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Aa )自交3代的遗传图解如下: 【举一反三】反思:1:F F 12、中纯合体分别占多少?(分别占1/2,3/4);F F F 123、、中杂合子分别占多少?(分别占1/2、1/4、1/8)。
反思2:若自交n 代,每代中纯合体、杂合体所占比例有何规律?显性纯合体、隐性纯合体在每代中所占比例有何规律? 【触类旁通】1. 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连续自交,第n 代的情况如下表:只有一种性状的个体的自交后代若出现性状分离,则这个个性是杂合体,其本身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这也是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性状常用的方法。
练习1. 基因型为Dd 的高茎豌豆连续自交,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自交代数和纯种占第n 代比例关系的是( )例2. 假如水稻高秆(D )对矮杆(d )为显性,抗稻瘟病(R )对易感稻瘟病(r )为显性,两对性状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 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 ddRR ,1/8B. ddRr ,2/16C. ddRR ,1/16和ddRr ,1/8D. DDrr ,1/16和DdRR ,1/8 解析: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本题的遗传图解如下:不难看出,F 2中既抗倒伏(矮秆)又抗病的基因型是ddRR ,占1/16;ddRr ,占1/16。
【举一反三】反思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有什么联系?反思2: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 2中的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及16种组合到底有什么关系和规律?【触类旁通】1.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如果只考虑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也常常用于后代性状或基因型所占比例的计算。
举一反三的意思_举一反三的成语解释
成语举一反三的故事
成语举一反三的故事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的故事吧!
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相关灯谜
谜面:举一反三(打一字)
(谜底:卅)
谜面:举一反三(打二字俗语)
(谜底:带头)
谜面:举一反三(打三字常用语)
(谜底:翻两番)。
触类旁通的近反义词是什么
触类旁通的近反义词是什么导读:他才思敏捷,老师每讲完一个,就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触类旁通的近反义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近义词】:闻一知十、问牛知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反义词】:一窍不通、用触类旁通造句1、知识广博的人,对一般事理,都能触类旁通,不必事事要人解说。
2、熟读这本方法论,从此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推求众理。
3、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一课老师讲的内容,那么你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体悟好往届高考题,触类旁通。
5、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小红学习起来总是能触类旁通,从不读死书。
7、他才思敏捷,老师每讲完一个,就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8、大学四载,游学江城,博览群书,触类旁通,涉猎广泛,过目不忘。
9、结合“一般拓扑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介绍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高屋建瓴法、巧举实例法、几何直观法和触类旁通法4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0、了解设计模式,更多的应该着重于学会其设计思想,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地步。
同时,这也是发展新的设计模式的需要。
11、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反求诸己,因此融会贯通,而能触类旁通的道理。
12、他对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触类旁通,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
13、只要稍微指导,她便可触类旁通,真是孺子可教耶!14、出这种思考性题目,就是要增加同学触类旁通的能力。
15、触类旁通谈《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定位与发展。
16、我们要掌握一些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
17、团队意识强,学习能力好,接受事物的能力强,遇事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18、无论学习什么,都要会触类旁通,这样学起来才不会吃力。
19、从我过去的经验触类旁通,也可推出这件事情的因由。
20、如果懂得这点,其它的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21、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例题,就是要我们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2、体悟好往届中考题,触类旁通。
23、学数学、物理、化学也是一样,只要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怎样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怎样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我觉得关键点是对于学习的这项知识或技能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
古人的学习方法是先专后博的,你跟着一个师傅学习,起码得学习十年吧,才能把技能学得很熟练。
然后,再博采众长。
比如学武的人,肯定先是跟着一个师傅学,学精之后,万物都是他的老师了,看到螳螂搏斗就能发明螳螂拳。
如果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十分扎实的基础上的。
学生就该老老实实把课本的知识学习扎实,然后再去学习课外的东西,这时候课外的内容才会真正帮助到你。
从这几年教书也时常反思,前几年在教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在寻找各种类型的题目给孩子训练,以此来提高孩子的成绩。
最近几年,我很认真地研究了没学期的期末考卷,无论试卷多难,我发现里面的知识点其实都是课内知识的拓展。
只要我在教学的时候,把可能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让孩子学清楚,学明白。
那么考试的时候,题目不管怎么变,孩子都能够应付了。
学校的学习,搞题海战术是最累的,我曾经教学的时候,以穷尽所有题型的方法进行应试教育,发现并不理想。
理想的方法应该是
先一门深入,然后再是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而要让物理思维的花朵在学生心田绚丽绽放,需要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通过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巧释疑点来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来促使信息增殖,思维发散,进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以如下一个问题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多解、多思、多变来激活思维,进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变通性,此法较之于题海战术来说事半功倍,达到做一题会一片之效.【例】如图1,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m=2kg的长平板小车,小车的左端有一质量为M=3kg的铁块(可视为质点),铁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素μ=0.2. 开始时,小车和铁块一起以v0=3m/s的速度向右运动,接着,小车与竖直墙壁发生无动能损失的碰撞,且碰撞时间极短,问:平板小车至少多长,铁块才不会从平板车的右端滑下?一、多解分析本题的物理过程,铁块和小车一起向右运动一段距离后,小车与墙壁发生碰撞,由于碰撞时间极短,铁块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冲量可忽略,又因为小车与墙壁碰撞时无动能损失,小车将以原速返回,问题可转化为图2所示情况.由于铁块质量M大于小车质量m,铁块将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小车将先向左匀减速,再向右匀加速,直至两者有向右的共同速度v1. 此后铁块和小车又一起匀速运动到墙壁处与墙壁碰撞,这一过程经过无数次重复,铁块最终停在小车上,小车停在墙壁边缘.【解法一】设小车足够长,铁块不从小车上滑下,小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铁块相对于小车的位移L1可如下计算.由于地面光滑,铁块和小车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设小车和铁块在到达墙壁前的共同速度为v1,则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v0=(M+m)v1,解得v1=v0 .对M和m整体而言,系统动能损失皆缘于M相对于m 滑行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所致. 故由动能定理得:-μMgL1=(M+m)v12-Mv02-mv02,解得:L1=3.6m.小车与墙壁第二次碰撞后,运动情况与第一次碰后相同.同理可知:L2==L1,L3==L2=L1.这样经多次碰撞后,铁块在小车上滑行的总位移L=L1+L2+L3+……=L1(1+……)=3.75m.即:为使铁块不从小车右侧滑下,小车的长度至少应有3.75m.【解法二】本题也可采用全过程分析法,临界情况是:小车来回往复运动与墙壁发生无数次碰撞后,最终应停在墙边缘,此时铁块停在小车右端. 全过程中只有M和m间摩擦力做功使系统动能发生损失.故:-μMgL1=0-(M+m)v02,L==3.75m.显然,尽管两种解法殊途同归,但采用全过程分析法既能使解题简练,又能提升思维层次. 可见,在解题时只有居高临下,大胆创新,方能势如破竹.其实在用解法一解题时,求第一次碰撞后铁块相对于小车的位移L1的方法也很多,典型的有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图象法和平均速度法.(1)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铁块的加速度a1=μg=2m/s2,方向向左;小车的加速度a2==3m/s2,方向向右.由运动学公式得,铁块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v1时的位移:S1==2.16m;小车先向左匀减速,到速度为零经历时间:t1==1s,再向右匀加速,到速度为v1时又经过时间:t2==0.2s,直到两者具有共同速度经历的总时间:t=t1+t2=1.2s.全程的位移(a2t12=-1.44m.可见,铁块相对于木块的位移:L1=S1-S2=3.6m.(2)图象法以向右为正方向,图3中AC段为铁块做匀减速运动的图线,BC段为小车先向左减速再向右匀加速运动的图线,CD段为它们达到共同速度后一起匀速运动的图线,由图线的物理意义可知,铁块在小车上滑行的距离L1即为△ABC的面积(图中阴影所示).所以L1=×6×1.2=3.6m.(3)平均速度法因铁块和小车在达到共同速度前均作匀变速运动,所以位移可用公式求解.故:S1=t=×1.2=2.16m,S2t=×1.2=-1.44m.铁块相对于木块的滑行距离:L1=S1-S2=3.6m.像这样就同一个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来求解,不但熟知物理规律的应用,而且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能让学生产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二、多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对于一个现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思考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思考命题者的意图,对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增强通达善变的能力大有裨益. 从上述例题出发,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探究思考.【思考1】小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解析:因为小车先向左做匀减速运动,再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所以当小车速度减为零时向左距离最大.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或图线法均可求得S1==1.5m.【思考2】小车第一次与墙壁碰撞后到两者具有共同速度时,小车离墙壁多远?此过程历时多长?解析:本问题实际上在前面已求解过,只是未明确点明.小车先向左匀减速,再向右匀加速达到共同速度时,离墙壁的距离即为前面解过的S2,由图直观看出S2=1.44m,t=1.2s.【思考3】小车从第一次碰撞后到最终停止前所运动的路程.解析:小车经无数次不断碰撞往复运动,最终停在墙边,借助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可求出总路程.由思考1知,第一次碰撞后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1==1.5m,同理,第二次碰撞后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2==1,第二次碰撞后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S3=S2=S1.总路程:S=2S1(1++……)=3.125m.此外,如果对上述问题开放结论,要求学生思考本题还能求哪些定量的结果,则既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在解决了上述的位移、路程问题后,还可尝试从牛顿定律的角度、冲量和动量的角度、功和能的角度来思考,讨论加速度、摩擦力的冲量、摩擦力的功及产生内能等问题.三、多变变是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创设变化的物理情境,追求万变不离其宗的解题策略,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变化1】在上述例题中,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铁块质量变为m=2kg,小车质量变为M=3kg. 求:(1)为使铁块不滑离小车,小车的长度至少多大?(2)小车与墙壁碰撞后,铁块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从地面上看)多大?分析:试题作上述变化后,情境设置比原题简单多了,因为小车质量M大于铁块质量m,碰撞后总动量向左,最终M和m 一起向左匀速运动,车和墙壁只会发生一次碰撞,应用对应的处理方法可轻松地解决本题. 结论是:小车长至少5.4m,铁块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25m.【变化2】情境设置时,让碰撞发生在物块m和小车M 之间,原题变化为如图4所示情形,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停着一辆平板小车,小车的质量M=3kg,在小车的左端放有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现给物块一个I=10N?s的冲量,物块便在平板上滑行,与固定在平板车上的水平弹簧作用后又弹回,最后刚好回到A点与车保持相对静止,物块与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m/s2,求:(1)弹簧在压缩过程中所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Ep;(2)物块相对小车所通过的总路程.解析:因为弹簧压缩和恢复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水平面光滑,首先使用全过程分析法,运用系统动量守恒和动能定理,求物块相对于小车的总路程最为简捷.I=mv0,mv0=(M+m)v,-μmgS路=(M+m)v2-v02,解得S路=3.75m.而弹簧具有最大压缩势能时,物块与小车也有共同的水平速度v,且物块相对于小车的运动总路程为物块向右运动并将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相对位移的2倍,于是mv0=(M+m)v,-μmgEp=(M+m)v2-mv02,解得Ep=7.5J.事实上,此类问题同属于“子弹打木块”类问题的变形题,它的变化虽多,但在处理方法上可以一法多用,学习中应注意甄别比较其异同点,加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训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灵活善变的解题能力不是从题海战术中来,而是从活的思维源头而来. 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注意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思维习惯,加强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收到以不变应万变之效,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触类旁通是不是褒义词
触类旁通是不是褒义词
典故出处《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近义词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
一窍不通
英文翻译
know the rest of a kind by analog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成语举例: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方面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通,不能读作“tònɡ”。
成语辨形:触,不能写作“处”。
成语辨析: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都比喻只要了解某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
但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互相贯通;“举一反三”;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它;而不限于同类。
成语解释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举一反三的反义词
举一反三的反义词
对学过的知识,经常举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举一反三的反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反义词: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造句:
1、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如果真正掌握了这一课老师讲的内容,那么你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小明反应相当敏捷,只要老师教过的,他都能举一反三。
5、这样,阅读古书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6、“举一反三”是一种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用于启发式教学很有效。
7、凡事能举一反三,正是他学习快速的原因。
8、历史虽然漫长,但兴亡之理如出一辙,举一反三,虽百代可知。
9、老师不仅要教授学习知识,同时也要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10、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浅论学习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中学吴多水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成分和培养有效地把这种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迁移能力。
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的表现形式。
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贯穿在中学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诸如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等方面。
现代英语教学特别重视“以学论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直觉、独立学习的习惯和主动、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
关键字:思维方式学习迁移词汇学习语法学习文化背景学习一个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的语言以及行为;反过来说,语言和行为是一个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思维能力具体反映到行动上面就是一个人是否爱动脑筋,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是否可以想出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能够从表面现象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等等。
在学习中,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观念,即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或者是在别人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看法体系。
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思维发展的必然趋
势,是不可避免的。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大脑不能自发的塑造高效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任其自由发展,则有可能形成低劣的、错误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或者形成思维定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或形成低劣的思维定势。
在学习中让思维定型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让思维定势和塑造什么类型的思维模式,怎样让大脑最大限度的去发挥其智力潜能。
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将决定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策略。
兰昌勤认为外语学习是复杂的、受学习者控制的认知过程,并且学习者可以通过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利用心理现象中的迁移,培养学生正确、高效的思维方式,对初中英语教学促进有重大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学习迁移在词汇学习中作用
要学好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词汇中,近一半的普通词汇和近三分之二的科技性的、学术性的,以及一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单词都是自拉丁语,法语以及希腊语演化而来的。
这个现象告诉英语学习者要有一个很强的意识,那就是词汇学习中要注意到不同的构词法,还有词根、前缀以及后缀的学习和积累。
掌握了相当数量的词根、前缀和后缀以后,根据构词法在学习中对一些生词进行合理的猜测,进行归类分组学习,就可以迅速地扩充词汇量。
前缀就是附加在词根前面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含义,通常改变词语的意义而不改变词语的词类;后缀一般只改变词性,而不改变词义,后缀可分为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动词后缀以及副词后缀。
在日常英语学习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了解相关知识,待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基础之后,利用学习正迁移与所了解并掌握的词汇构词技巧,对英语学习者扩大词汇量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词汇health、healthy、unhealthy的学习,利用词根health,在词根后加后缀y,掌握形容词healthy。
在healthy的基础上,加前缀un,掌握生词unhealthy。
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此类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词汇学习的正确思维一旦形成,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迁移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更大作用体现在,利用字母及字母组合发音规律来记忆单词。
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词汇记忆变得轻松自如。
二、学习迁移在语法学习中作用
英语语法是学生学习英语和老师教授英语的一个必经环节,但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觉很难的一个问题,学生学习语法难在语法规则繁多而且枯燥无味,老师教授语法难在难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由于英语是一种语法规则很严格、乃至很刻板的语言。
它的语法规定不仅条条框框多,而且使用面积广,使用起来严格执行,达到了“句句有法、字字有法”的程度,每用到一个词时,都要考虑一下这个词应该使用什么语法。
这一方面显得英语语法十分琐碎罗唆,难以掌握,可从另一方面讲,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法则,使用起来倒也省心,因为这些法则基本上都是刻板使用的,不需要你考虑太多,这不像我们汉语的语法,表面上好似无法,而实际上法术无边,变换无穷,高深莫测,让外国人学一辈子也摸不着头绪。
因此学习英语语法
时侯,一定要通过学习迁移,发现英语语法的“刻板性”,严格遵守每条法则的刻板规定,做到“知法、懂法、严格守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就用时态来举例吧。
英语里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将来、过去将来,从形态上分为一般、进行、完成、完成进行,组合后理论上共有16种时态。
常用的只有七、八种。
在时态知识的掌握、运用上,学习迁移显得尤为重要。
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时态是一般现在时,掌握每一种时态我们一般从时态定义、构成、标志词、句式变化等方面学习。
在句式变化方面,从一般现在时的例句中,引导学生不难发现如下规律:一、否定式:1、句中含有be动词或情态动词,在其后直接加not.。
2、其他情况时,借助助动词do(主语为非第三人称单数时)、does(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在助动词后加not,加动词原形。
二、一般及选择疑问句式:1、句中含有be动词或情态动词,直接提前到主语前。
2、其他情况时,借助助动词do(主语为非第三人称单数时)、does(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直接提前到主语前,加动词原形。
三、特殊疑问句式:特殊疑问词+一般疑问句式+去掉划线部分。
依托以上规律,在其它时态学习时,引导学生认清助动词就可以直接套用以上规则。
三、学习迁移在文化背景学习中作用
英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篇章布局主要呈直线型。
常常是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演绎逻辑推理。
交际中通常先把主要论点简明扼要地阐述出来,喜欢把表达的核心提前,
其他信息放在后面。
无论句子多长、多复杂,也能进行分析。
这反映了西方人思维讲究秩序,其思维具有系统化、组织化、形式化的特点。
而中国人的思维恰恰相反,是螺旋式的,言词婉转含蓄。
汉语总体来说则表现出较强的整体性思维,因而汉语句子又大多概括力较强。
而且汉语句子的核心构架也远不如英语那样清晰,它有一定的模糊性,利于领悟而不利于层层分析。
这是由于汉民族在哲学上注重心理时空,思维上重省悟不重形式论证,轻逻辑、轻实证的特点所决定的。
了解英美思维方式, 可以帮助学习者排除汉语思维负迁移的干扰,避免语用失误,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学记》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不断借助科学教育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参考文献:
1、《认知教学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of Instruction)P.209-P.211
吴庆麟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迁移对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李晨朱冕《内江科技》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