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

合集下载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韩愈(768—824)一、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年),唐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率军15万南下,很快打到洛阳。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蜀。

叛军进入长安。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为了打通去江南的道路,调集了10多万人马,由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率领,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结果遭到唐地方官吏张巡、许远的顽强抵抗。

睢阳保卫战一直持续了10个月,经历了大小战斗400余次,杀敌12万,蔽障江淮地区,并且为唐朝军队重整旗鼓、发动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

最后,因弹尽粮绝,救兵不至,城被攻破。

睢阳城破3日之后,唐朝官军就赶到了,后10日,洛阳即告收复。

张巡、许远无疑是保家卫国的英雄。

可是,在他们殉国以后,那些曾经为叛军淫威所震慑的文武官吏,为了替自己逃跑和不战的可耻行径辩解,反而散布流言,指责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应该转移阵地,声言与其人吃人,不如保全人命等等。

张巡的友人李翰当即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褒扬张巡的忠义,为受诬的英雄作了有力的申辩。

可是,到了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的问题。

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以谣传为信,上书代宗,认为许远死于张巡之后有问题,说“城陷,贼所入自远分”,还说张巡及部将三十余人都壮烈牺牲了,而许远独生,有降贼的嫌疑,请求皇帝追夺许远的官爵。

代宗令百官议此事,结果认为,许远为睢阳太守,被叛军押往洛阳报功,故死于张巡之后,无可非议。

而且,许、张死时,张去疾尚年幼,并不了解详情,成年后又根据传闻上书,因此不足为据,所以认定张、许同为忠烈。

在张、许殉国50年后,对许远后死的问题,社会上又有议论。

因为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盛世一去不返,藩镇割据,抗拒中央政令。

此时,他们又借50年前睢阳保卫战之事,诬陷诽谤英雄,实际上卫护那些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拥兵自重之徒,进一步制造分裂舆论。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题解
乱平以后, 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 许降贼有罪的流言。 许降贼有罪的流言。韩愈感愤于 于元和二年(807) 此,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 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 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 颂歌。 颂歌。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 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 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 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负, 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 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 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 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 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 万春事迹的始末。 万春事迹的始末。
译文
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 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 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 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 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 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嵩没有后代。 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 的。
语言知识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 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 疑他(许远) 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 的话” 的话”。
译文
张、许二位的功绩,前人已有十分精 许二位的功绩, 当的评价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 当的评价了!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 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 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 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 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 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 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 是谁的功劳啊! 是谁的功劳啊!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文章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是驳斥“小人之诬”,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根据李翰所写的《巡传》,“增其诬”的内容;二是针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诬蔑,驳斥许远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故遭贬谪的谰言。

第三段是驳斥“史官、乌公(祜)之方乱河南北时,以为巡、远挡禄山兵践履不可当”的谎言。

第四段是全篇驳斥的重点,反驳人们怀疑张巡杀人飨士因而为敌所杀的观点,阐明许远死后留下一只靴在城上的事实真相。

本文结构谨严,辩驳有力。

文章围绕“辩诬”二字,一波三折。

在层层辩驳之后,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文由“疑”到“信”,再到“信”,又到“疑”,再又到“信”,几经反复,而每一次反复都是有力的辩驳。

如第一段先写自己初读《巡传》时对许远怀疑张巡“开门纳叛”的疑惑,这是第一次反复;接着写读《巡传》后细思其事,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怀疑,这是第二次反复;再往下写读《顺宗实录》后深信传闻的记载,这是第三次反复。

作者一路写来,如抽丝剥茧,使读者终于拨开疑云,看清了历史真相。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为“辩”服务,“辩”则紧紧围绕“叙”展开。

例如文章第二段先记述许远被诬为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的情况,然后因事生议,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也是先记述一段史实,然后或驳或辩,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第四段则以记述引出自己论辩的内容、立场。

因此全文虽然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叙”,但都是为辩解某些事实真相服务的,“叙”得有节,“辩”得有理,“议”得有据。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等奖及原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作者韩愈。

下面,为大家分享《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处或作者: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翻译
指责许远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开据守睢阳城,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以此辱骂许远。这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不同。人将死的时候,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一根绳子并把它拉断,必定会有一个断处。旁观的人明白明白看到它们这样,却相随着责怪先患病的脏腑和绳子的断处,他们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可见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像张巡、许远他们所成就的事业,是如此卓越,还不能免于非议,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而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可是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而处在张巡之下,全无猜疑和妒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业和荣誉。睢阳城陷落而他被敌人俘获,只是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已。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明白理解两家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是接受被俘,怀疑他是怕死而向叛贼说了屈服的话。许远如果真的怕死,何苦守卫一块小小的地盘,吃他自己所爱之人的肉,来与叛贼抵抗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困守时,外面没有一点援军,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与君主而已,而叛贼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国君已经不在了。许远看到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贼来得越来越多,一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已经毫无援兵可等待而仍然拼死守城,人吃人都将要吃光了,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的了。哪有城被攻破,自己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最愚钝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就跟随着张巡做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的时候,于嵩也曾在围城之中。张籍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年纪六十多岁了。因为跟随过张巡的关系,起初曾当上了临涣县尉;他喜欢学习,没有什么书不读的。张籍当时还小,粗略地听到一些张巡、许远的事,没能详问。据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样。他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你为什么老读这部书?”于嵩说:“还没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会忘记。”于是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碰巧熟?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张中丞传后叙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祉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人物性格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以性格特征。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

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补充讲义【四】本文为许远辩诬,集中於三点:误解(诬陷之词)辩诬理由一说许远「畏死而辞服於贼」导因:巡死而远就虏辩诬1.远忠贞不畏死,有与城共存亡之决心理由:要降早降矣,何苦死守.(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皆守城而死与巡死先后异耳3.子弟误解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4.远之贤(纳贤,又忠贞为主),不会做这等事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批判对象: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二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辩诬:(以譬喻方式)1.人死必有先病者.2.引绳必有先绝者.故.【城陷必有先被攻破者】批判对象:议者.1.儿童之见.2.小人,不乐成人之美.三说许远,张巡死守睢阳毫无意义辩诬:死守之因1.待援: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2.避之无义: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3.无法避之: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守城有其功: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溢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批判对象:议者,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不追议此(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於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五】本文充满著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人物名生平事例人物特质张巡1.1长七尺余,须髯若神.1.2巡怒,须髯辄张.2.1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2.2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3.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4.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5.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6.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1.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2.记性好3.文思敏捷,倚马可待.4.1视死如归,从容就义.4.2有领导能力,服众.5.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6.善於军事.许远1.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3.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4.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宽厚长者,表里如一.2.忠贞不畏死.3.容人雅量,大事为重.4.不善军事.南霁云1.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1.有义气,能患难与共.2.有勇气3.1强壮有力3.2恩怨分明4.1从容就义不畏死4.2有谋略4.3服从领导贺兰进明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1.善嫉,自私.2.爱才.张去疾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有孝心,为父抱屈许岘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无主见,人云亦云.【六】本文采用侧面烘托,侧写法来描绘张巡.(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他告诉我们,是读了李翰写的《张巡传》之后,认为内容欠完备,事实还应增补,道理有待进一步阐发,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他的这一篇,是对李翰(曾进士及第,和张巡友好,张巡守睢阳时他也在城里,事后给张巡以及和张巡同时牺牲的姚訚等人写了传,献给当时的皇帝肃宗,以表明他们的忠义,韩愈所读到的就是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后来已失传,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里的张巡传都是根据它撰写的,从其中可以看到张巡等人的英雄事迹。)那一篇的补充,内容是由李翰的《张巡传》生发出来,但不是那一篇的读后感,所以叫“后序”。“后序”也可叫作“跋”,是在书或诗文后面加上一段文字的意思,加上的文字可以是对所跋的东西作评介、发议论,也可以在内容上作补充。这篇《张中丞传后叙》就是对李翰原作的补充。又称为“书后”,“大抵书后者,意必抽于前文,事必引于原著。”(清代姚华《论文后编》)韩愈的这一篇,就是在原著基础上,给以阐发和补充,又叙议结合,独立成文。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
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他们两人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他为了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这是为英雄人物谱写的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虎虎有生气,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今天读来尚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

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

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张中丞传后叙》课件
结构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 张中丞的背景和事迹,第二部分对历 史事件进行了评价,第三部分总结全 文,强调了文章的主题。
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人物形象
张中丞被描绘为一个忠诚、勇敢 、正义的将领,他的形象在文章 中被高度赞扬。
情节分析
文章通过张中丞的事迹,展现了 他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抗敌 人的决心,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
04
《张中丞传后叙》的影响和评价
后世对《张中丞传后叙》的评价和接受
高度评价韩愈的文学才华
后世对韩愈的文学才华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文是唐代散文的代表 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接受和传播广泛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中丞传后叙》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和传播,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对后来的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引导读者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反思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现实启示
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是我们应当追求 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对于我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影响。这些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 的挑战和困境。
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文章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表达准确,符合古代汉语的特点 。
艺术特色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张中丞的形象和 事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文章的结构严谨,逻辑 清晰,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3
《张中丞传后叙》的思想内涵
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
忠义精神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爆发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攻下洛阳。次年,叛军又攻据长安, 叛军攻下洛阳。次年,叛军又攻据长安,玄宗 逃往四川,其子肃宗逃往灵武。 逃往四川,其子肃宗逃往灵武。在叛军强大的 攻势面前,唐朝官吏纷纷逃跑或投降, 攻势面前,唐朝官吏纷纷逃跑或投降,但也涌 现出一些坚持抗战、宁死不屈的英雄, 现出一些坚持抗战、宁死不屈的英雄,领导雎 阳保卫战的张巡、许远, 阳保卫战的张巡、许远,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 代表。张巡,原为真源县令, 代表。张巡,原为真源县令,在上司谯郡太守 投降敌人后,帅兵入守雍丘,叛军数万来攻, 投降敌人后,帅兵入守雍丘,叛军数万来攻, 张巡英勇拒敌,屡战屡捷。继而转移阵地, 张巡英勇拒敌,屡战屡捷。继而转移阵地,驻 守宁陵。 守宁陵。
作者简介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赋、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 哀辞、祭文、碑志、 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 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 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简介
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的问题, 到了代宗大历年间,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的问题, 重新刮起污蔑抗敌英雄的歪风。 重新刮起污蔑抗敌英雄的歪风。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以 谣传为信,上书: 父巡与雎阳太守远各受一面, 谣传为信,上书:“父巡与雎阳太守远各受一面,城 贼所入自远分” 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 陷,贼所入自远分”;“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 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故远心相背, 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故远心相背,梁、宋人 皆知之” 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 皆知之”,“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代宗令百官议 论此事,结果认为许远为雎阳主将, 论此事,结果认为许远为雎阳主将,被叛军押往洛阳 报功,故死于张巡之后,无可非议, 许同为忠烈, 报功,故死于张巡之后,无可非议,张、许同为忠烈, 不可妄加轻重。可是,在张、许殉国五十年后, 不可妄加轻重。可是,在张、许殉国五十年后,对许 远后于张巡而死的问题,社会上仍有议论, 远后于张巡而死的问题,社会上仍有议论,藩镇割据 势力想通过对英雄的中伤,制造分裂的舆论。 势力想通过对英雄的中伤,制造分裂的舆论。有感于 关心国家统一的韩愈写下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 此,关心国家统一的韩愈写下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 驳斥小人攻击,澄清是非,伸张正义的文章。 驳斥小人攻击,澄清是非,伸张正义的文章。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①愈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③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④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

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B.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C.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D.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诚畏死”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诚”字的含义不同。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段为引言,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目的。

韩愈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感到不满,认为有阙漏之处,于是作了这篇后叙。

第二段至第四段为驳斥许远畏死的观点。

韩愈首先指出,许远的才能虽然不如张巡,但他开门纳巡,并且在张巡手下担任重要职务,毫无疑忌,最终与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

接着,韩愈驳斥了那些认为许远是因为怕死而投降叛军的观点,认为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他指出,许远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第五段至第七段为驳斥关于城陷的责难。

韩愈认为,张巡、许远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是因为他们有着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以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为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指出,那些诋毁张巡、许远的人,是出于嫉妒和私心,他们的言论是不可信的。

第八段至第十段为对南霁云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描写,展现了南霁云的英勇和忠诚。

南霁云在面对贺兰进明的威胁和诱惑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张巡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一段至第十三段为对张巡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张巡的描写,展现了张巡的博学多才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张巡在守城时,不仅能够指挥若定,而且还能够以身作则,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

他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四段至第十六段为对许远事迹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许远的描写,展现了许远的宽厚长者之风。

许远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张巡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十七段至第十九段为对张巡、许远之间关系的描写。

韩愈通过对张巡、许远之间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他指出,张巡和许远在城陷后,被叛军俘虏,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宁死不屈,最终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当益他:被叛更军加围。困而数坚:守时计,算城。外没有城一外丁没点的有待援援。助兵,可他以所等要效忠的,
国家与君主而已,但叛军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 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却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 这是很清楚啦。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以许远能让位授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 食且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死守的事实, 驳斥传言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
宋熙宁年间(1068—1077)潮州府派军校钟英(潮阳人)带贡物入朝, 道经睢阳双忠庙,因景仰张许之烈,入庙斋拜,乞赐灵佑。当夜,梦 得神告,庙殿后匮中有十二神像及一把铜辊,赐予带回;并说潮阳东 山东岳庙左佛寺之后有大石屹立之地可以建祠祀之。
钟英尊神之嘱,将神像铜辊带回置于东岳庙;本人遂“立化”为 神。及后,人们每见东岳庙上空“玄旗双出”。旁寺僧人惊怪,报告 了地方官,事闻于朝,乃令移寺建庙,祀张巡许远,并赐庙额为“威 灵庙”,封张许为双忠圣王(张巡为忠靖福济昭圣灵佑王,许远为善 利威济卫圣孚应王),钟英也被迫封为嘉佑侯,建专祠于庙内东侧, 并祀。(见林大春《潮阳县志》、饶宗颐《潮州志·丛谈志》)。灵威 庙并称双忠庙。庙联“国士无双双国土;忠臣不二二忠臣”为传世名 联。宋末抗元重臣文天祥兵过潮阳,曾谒双忠庙,杀白马以祭,并刻 “沁园春”词于石,表示与张许忠义同心。后文天祥兵败在海丰五坡 岭被执,终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顶天立地气慨 死节。自此,潮阳双忠庙是世人崇拜的胜地。潮汕各县均建有双忠庙, 潮阳城就有三处。潮州城仙街头也有双忠庙,庙内有联:“童可烹妾 可杀城不可降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也同祀精忠比日月双 辉。”并称传世名联。

[精彩]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精彩]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精彩]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韩愈(768—824)一、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年),唐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率军15万南下,很快打到洛阳。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蜀。

叛军进入长安。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为了打通去江南的道路,调集了10多万人马,由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率领,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结果遭到唐地方官吏张巡、许远的顽强抵抗。

睢阳保卫战一直持续了10个月,经历了大小战斗400余次,杀敌12万,蔽障江淮地区,并且为唐朝军队重整旗鼓、发动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

最后,因弹尽粮绝,救兵不至,城被攻破。

睢阳城破3日之后,唐朝官军就赶到了,后10日,洛阳即告收复。

张巡、许远无疑是保家卫国的英雄。

可是,在他们殉国以后,那些曾经为叛军淫威所震慑的文武官吏,为了替自己逃跑和不战的可耻行径辩解,反而散布流言,指责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应该转移阵地,声言与其人吃人,不如保全人命等等。

张巡的友人李翰当即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褒扬张巡的忠义,为受诬的英雄作了有力的申辩。

可是,到了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的问题。

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以谣传为信,上书代宗,认为许远死于张巡之后有问题,说“城陷,贼所入自远分”,还说张巡及部将三十余人都壮烈牺牲了,而许远独生,有降贼的嫌疑,请求皇帝追夺许远的官爵。

代宗令百官议此事,结果认为,许远为睢阳太守,被叛军押往洛阳报功,故死于张巡之后,无可非议。

而且,许、张死时,张去疾尚年幼,并不了解详情,成年后又根据传闻上书,因此不足为据,所以认定张、许同为忠烈。

在张、许殉国50年后,对许远后死的问题,社会上又有议论。

因为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盛世一去不返,藩镇割据,抗拒中央政令。

此时,他们又借50年前睢阳保卫战之事,诬陷诽谤英雄,实际上卫护那些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拥兵自重之徒,进一步制造分裂舆论。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作品体裁:散文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乱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张许降贼有罪的流言,为割据势力张目。

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今佚)之后,写了这篇后叙,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

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钩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浑成”(高步瀛《唐宋文举要》引方苞语)。

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

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作品意义:《张中丞传后序》的写作,有其现实性。

当时距张巡、许远殉难虽已半个世纪,但由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割据并未停息。

社会的动荡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对张巡、许远缺少公正的评价。

唐宪宗即位后,以武力削藩,但不少人主张姑息,反对用兵。

因此,该文的用意,不限于评价张巡、许远,实际上是对专务姑息、为叛乱势力张目者的回击。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张巡传》。

李翰因为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密。

但还是(有)遗憾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有通“缺”,缺陷的地方: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开始结束。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及:到)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张巡之上。

(他,指许远)授予代词,指张巡指挥权而(自己)处在张巡之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名,城破后而被俘,与巡死先后异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巡(708~757),开元末中进士第三名,初仕为太子通 事舍人。天宝中,转为清河(河北清河)县令;后调任真 源(河南鹿邑)县令。安史之乱起后,他拒绝上司投降的 无耻之举,毅然起兵勤王。他与单父起兵的县尉贾贲进军 至雍丘(河南杞县),合兵两千人。 时雍丘县令令狐潮叛国降敌,士卒忠义报国,开门 纳张、贾军队。令狐潮引叛军数万来围,贾贲出战战死, 张巡率数千孤军守城。他沉着迎战,以数千之寡军守雍丘 四月,抗击叛军并全身而退。 他率领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阳与太守许远, 及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县令姚訚合在一起。之后,他 们派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 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杨朝宗仅以 身免。 因为睢阳地处要冲,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尹子琦率 同罗、突厥、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共十几万人, 进攻睢阳。面对叛军,许远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 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 唐军面对十数万叛军,坚守孤城逾半年,大小400余 战,杀敌将300,士卒12万。城破之日,张巡从容就义, 部将姚訚、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相随,许远也在押赴洛 阳途中被杀。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 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 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 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学习第4段:
本段写谁的那几件事?体 选取最有
会作者选材的用心。
代表性的事件
1、乞救于贺兰,被强留。表现人物性格
南 2、断指不食。
特征:慷慨激
霁 云
3、射矢明志。 4、笑而就义。
昂、坚强无畏、 视死如归的英
雄形象。
写这个人物对全文有何作用? “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课后《资料信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
韩愈
认识“传记”
一、传记的概念: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 “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认识“传记”
二、传记的基本特征: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
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
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部分(2,3):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 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部分 (4,5):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
事的描写。
人物形象
张巡: 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 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 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忠贞不畏死的 崇高品质。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
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
关于张中丞及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河县令。 “安史之乱”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 在雍丘抗敌。后来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 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 壮烈牺牲。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故称 张中丞。
题解:曾随张巡守城的李翰写过一篇 《张巡传》(又叫《张中丞传》),韩愈 这篇文章是对其的阐发和补充,故题为 《<张中丞传>后叙》。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 1段
第一段重点词解: 1恨:遗憾. 2阙:通“缺”,缺少,不足.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 由。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2段
第二段重点词解: 1.竟与巡俱守死:守城而死 2.远诚畏死: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3.食其所爱之肉:所喜爱的人的肉.所字结构. 4.当其围守时:被围困。被动用法。 5.而贼语(yù)以国亡主灭:倒装、省略句。 正确语序:“而贼以国亡主灭语(之)”。 6.人相食且尽:将要。 注意本段中“之”的用法。
睢阳城陷三日后,代替贺兰进明的河南节度史张镐援军大 至;十日后,广平王李俶(后来为唐代宗,攻名李豫)收 复东京洛阳。张镐知道张巡事迹后感动异常,上表朝廷请 求赠谥。时有腐儒对张巡守城吃人之事非议。朝廷犹疑之 际,张澹、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硃巨川、李翰 咸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翰等皆 有名士,由是天下无异言。 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 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拜其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 军;追赠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其子玖婺州司马。追赠南霁 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睢阳、雍丘免赋税3 年。唐宣宗大中年间,三人与李岘、王珪、戴胄、马周、 褚遂良、韩瑗、郝处俊、娄师德、王及善、硃敬则、魏知 古、陆象先、张九龄、裴寂、刘文静、张柬之、袁恕已、
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贺兰进明:善嫉,自私;爱才。
语言知识点(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 “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 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认识“传记”
三、传记的分类: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 的开场白。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前言 用200~300 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 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引言一 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
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
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 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
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 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 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
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
“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 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 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 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 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
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 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 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 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
学习第2段
为许远辩诬。
这段主要写谁?
许远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得出什么结论?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3段
第三段重点词解: 1、以此诟远:辱骂。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 3、引绳而绝之:拉。 4、从而尤之:从:跟从。而:并且,表递进。 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难道。(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卒:最终。 6、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 7、战百万日滋之师:每天增长。 8、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拥有。而:表修饰。 9、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
阳阳:安祥镇定,毫无畏惧的样子。 诣(yì):去到,往。讼理:告状。
学习第5段:
这一段文字写于蒿,看似闲笔,但对表 现张巡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你认为如 何?
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 不识者” 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划出了张巡博 闻强记的一面。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 辅相成, 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 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
学习第3段:
此段为什么而辩论? “分守”不是睢阳失陷
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1、人之将死…… 2、引绳而绝之……
正反对比论证
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 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最能体现守城意义的一句话是
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延伸——
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保障给养由淮 河、长江沿汉水进入唐军后方,意 义重大。
置于书后之文谓之“跋”,也称后记。“后叙”,类似“后 记”,是对前人为张许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议论与
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序或叙,一般写在书或文的前面, 也有写在后面的,议论叙事兼有之。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关 又因谥“文”,称韩文公。 于 *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 韩 *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 愈 *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
历史学界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 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用兵。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4段
第四段重点词解: 1、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从:跟从。事:做事. 2、屡道于两府间:名作动,取道,来往。 3、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当时的事。 4、具食与乐(yuè):准备。 5、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于是,就。 6、一座大惊:全,整。 7、皆感激为云泣下:感动。 8、矢著(zhuó)其上砖半箭:加在……之上。 9、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 10、即驰去、即牵去、即不屈:于是,就。 11、不可为(wéi)不义屈:被,表示被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